皇帝隔天临朝,听说后宫的事情都解决了,讶异于皇后处理的速度,他这厢里却是焦头烂额,之前他虽下令不许散布流言,但闲言碎语就跟被大风吹开了一样,不过一夜的时间,满朝文武全知道了。

监察御史们上奏不必有真凭实据,哪怕只是市井谣传,只要他们认定可疑,都可以立案弹劾,至于结果,由刑部和大理寺负责调查。

监察御史言之凿凿的说此事必定和上官家脱不了干系,御用的金砖出现血字若不是列祖列宗显灵,就是在制窑的时候出了岔子,极有可能是人命官司。也许是制窑的工人受了压迫,又苦于没有告状的途径,便在金砖上做了文章。

皇帝气的笑了:“费爱卿提出的第一种可能,得找钦天监,钦天监的人可有什么说法吗?”

钦天监的人看了看皇帝的脸色,知道这当中的厉害关系,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得罪皇后娘娘的家兄为好,因此斟酌了一下,站出来道:“回禀陛下,旧岁乃荧惑守心,主天子之礼,主死丧,主忧患。看起来是大凶之兆,但‘心宿’象征君主和皇子,正应了先帝驾鹤,龙归天庭,陛下登极,乾御紫薇。目前看来,并无任何妖异之象。”

皇帝点了点头:“那第二种可能,费大人说的这样生动,好像本人亲临事发现场似的。要是朕只听你一人之言,还要刑部和大理寺干什么?”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被点名,立刻打起精神来。

大理寺不打算接这个烂摊子,倒是刑部的温同知出列,拱手道:“启禀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彻查此事。此事发生在陛下的禁廷之中,建章宫更是前朝三大殿,主国运,国脉,绝不可儿戏。要是有人在此事上做手脚,那该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皇帝龙颜大悦,道了声‘好’,“还是温卿有担当。”便急急忙忙的退朝了,怕再讨论下去,监察御史就该指名道姓的说上官明楼现在的这份官职是裙带关系,要牵扯到皇后头上了。

下了朝,李永邦问福禄:“皇后那边知道了吗?”

福禄沉吟道:“消息传得那样快,想是知道了。”

皇帝又问:“皇后可有派人来打探过?”

“这却是没有。”福禄摇头,“祖宗规矩,后宫嫔妃不得干政,哪怕是皇后娘娘,亦不能除外。就算今次的事情,上官大人可能要受点委屈,奴才以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皇后娘娘还是知道其中利害的。”说着,福禄觑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只怕娘娘也不会说什么。”

皇帝‘嗯’了一声,沉着脸去了永乐宫。

上官露正在喂明宣吃饭,明宣见着了父皇,咧嘴直笑,朝他扑过去,两颗小小的门牙,挡不住满嘴的口水,蹭到了李永邦的龙袍上。

李永邦抱起他坐在腿上,接过上官露手上的东西,要亲自给他喂饭。

然而手势不熟练,明宣没吃完就把东西塞进他嘴里,弄得孩子咬到了舌头,明宣哇哇大哭。

上官露赶紧把孩子抢过来,哄道:“乖~咱们明宣不哭不哭,张开嘴,给母后瞧瞧。”

明宣听话的把嘴张大,瞪了父皇一眼之后特别委屈的望着母后,眼里含了一包泪。上官露心疼的什么似的,口里直道:“你父皇这上头笨,学也学不来,你以后可不能随他,必须随我。也是,你瞧你多坚强,咱们明宣疼了都不哭,不像你父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道多少次背地里偷偷的哭鼻子,不让人瞧见呢。”

李永邦看着周围一圈的保姆和乳母,都垂着脑袋装没听见,估计她们都在心底里笑他吧?他满脸的尴尬。

明宣是个孩子,看见母后为了自己埋汰父皇特别的高兴,指着李永邦哈哈大笑起来:“父皇、笨瓜。”

“父皇,哭包。”

李永邦用拳头抵在下巴这里轻咳一声道:“谁教你的这些粗鄙言语。”

明宣一双滴溜溜的眼睛瞄了一样上官露,上官露若无其事的替明宣理好衣裳,转头对保姆道:“小殿下舌头咬破皮了,今晚上就先这样吧。等晚些时候,要是能吃东西了,再喂一些米粥就好了。”

保姆连声道‘是’,牵着明宣的手,呵着腰出去了。

李永邦问:“事情都办好了?”

上官露轻轻‘嗯’了一声,走到黄花梨木嵌螺钿盆架前,把手放进盛满热水的掐丝珐琅面盆里,焐了一会儿,才抬起来接过凝香递来的巾栉,把手擦干道:“不关仪嫔的事,是胭脂里叫人动了手脚。谦妃知道自己错怪了好人,已经特地去给仪嫔赔过不是了,可仪嫔也不能真和她计较,是不是?她没了孩子,已经够可怜的了。”

李永邦蹙眉道:“那一日我也不好,差点信了谦妃的片面之词,冤枉了仪嫔,怪我先入为主。”李永邦有些自责,当时他不够冷静,愤怒之下,差点叫人直接把仪嫔送去慎行司,亏得皇后要求把人留下。

上官露斜了他一眼:“现在知道伤人心了?”

李永邦低声道:“朕回头好好补偿她就是了。”接着又道:“而且仪嫔的父亲看起来也是个讲道理的。”

上官露装作听不懂:“她父亲?”

李永邦道:“嗯,前朝的事你可听说了?”

上官露长长的‘哦’了一声:“金砖的事呀,听起来还挺恐怖的,是真的吗?”

李永邦一手撑着额角道:“确实如宫人们所说的那样,好好的金砖,莫名其妙的就现出一个血字,指不定什么时候发作,跟人的脾气一样。我为了搞明白整件事,昨夜里一晚上便呆在建章宫了。”

“今天监察御史就参了你堂兄一本。”

“明楼哥哥?”上官露诧异道,跟着没心没肺的笑起来,“既然是明楼哥哥办的事,那肯定没问题。”

“你对他就这么有信心?”李永邦狐疑的看着她,想从她脸上找出一丝担心的痕迹来。

上官露淡然道:“明楼哥哥在我十岁的时候就得了乡试的第一名,那时候在乌溪,不知道多少姑娘想嫁给他。”

“是吗?”李永邦笑问。

“我没告诉过你吧?”上官露凑近他朝他眨巴着眼睛,“我第一次跳楼是为的什么?”

李永邦不解道:“难道不是为了逃婚吗?”

“是啊。”上官露点头,“但还不关你的事,你是后来的,我第一次逃婚,逃的是别人的婚。”

“还有别人?”李永邦‘蹭’的一下站起来,旋即觉得自己有些失态,镇定下来,想了想,脑中突然灵光一闪:“该不会和上官明楼有什么干系吧?”

上官露抿唇一笑,手里捻了一支新鲜的木槿,是白日里到御花园里摘得,她低垂着头,眸子落在花瓣上,纤长的脖子微弯,是花衬她还是她衬着花,难以分辨。她的声音里含着戏谑:“其实最早我是被许配给明楼哥哥的呢!”

李永邦的背瞬间绷直了,他还不知道他们之间有这层故事,此刻醍醐灌顶一般:“说起来意柳兄也是一表人才,怎么至今还没有成亲?”他盯着她,“该不会……他还在等你吧?”

“胡说什么呢。”上官露嗔了他一眼,“我都嫁人了。”

李永邦突然紧张起来,大手撑着双腿,正襟危坐,上官明楼比他还年长,曾经提出过要娶上官露,结果上官露以性命威胁,没娶成功。这么多年来,上官明楼一直孑然一身,别告诉他这和上官露没有关系。而且若上官明楼真的要强娶她,并非办不到,但上官明楼显然没有这样做。大家同为男人,李永邦很清楚,当一个男人舍不得强迫一个女人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之时,这个男人是有多么珍爱这个女人,把她放在心里多么重要的位置。

他抬头看上官露,她还在那里侍弄花草,手持一把剪子,轻轻的刮掉野玫瑰的刺。他怔怔的看着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得赶紧把上官明楼外放出去当官,不能留在京城了。

今次金砖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他暗暗下定决心,只要刑部一有结果,他立马下旨。

第49章织成裙

刑部很快接手了建章宫金砖渗血的案子,然而才刚刚开始,还没怎么调查和盘问,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两个小太监,还恰好是建章宫夜里轮值的。

尸首被发现,是缘于天气渐渐的热了,钟粹宫的宫女们把水果放进篮子里吊下了水井,结果捞上来一看,全不能吃了,闻着还有一股子怪味,于是探头一看,白花花的尸体在井里都发泡了。

刑部的人跟着在两个小太监的值房里找到了认罪书,对建章宫金砖渗血一案供认不讳。

里头明确的写道:要让金砖渗血很容易,所谓金砖墁地,砖固然是好砖,质细密而坚*&硬,但铺完之后,还是要用蜡烫几遍。烫蜡的人并非制作金砖的人,而是宫中的中人,只有用蜡在金砖上烫过几遍,才能使金砖看起来真正的严丝合缝,建章宫的地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铜镜,甚至能映出人的影子来,谁也看不出这原本是由一块一块金砖堆砌起来的。

据两个小太监说,建章宫里除了有历朝历代的宝玺之外,还有两口西洋人特地为大覃皇帝定制的钟,归他们看管。

其中一口钟在小太监擦拭的过程中不小心翻倒在地上,把砖面给划了个口子。

小太监怕被追究责任,便心生一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小刀在金砖上刻字,刻完后用红漆描了几遍,再在平时看守的时候,定期为金砖打蜡。

这样等到天气热了以后,蜡便会逐渐的化开,里面的字慢慢显山露水,现出一个鲜红的‘冤’。

人们的想象力能编出很多可怖的故事,会联想到天灾*,鬼神灵魂,会去追究制造金砖的人,但绝对想不到去查看金砖表面的刮痕。

如此,他们便顺利达到了转移视线的目的。

谁知道刑部会接手。

鉴于接二连三的事情都发生在禁宫,不管是小内侍死了,还是金砖上出了问题,都在内务大臣陆耀的管辖范围,因此,陆耀一大早在刑部还没去复命前,便先一步去向皇帝请罪。

陆耀跪在地上道:“臣有负皇上所托,竟然让两个小贼在建章宫犯下此等大罪,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皇上担负偌大的江山,臣食君之禄,就有义务替皇上看顾好禁廷,除去隐忧,不能有一丝错漏。何曾想到偌大的禁宫,就由于这两个小贼不小心弄花了金砖,便自编自导自演了那么一出戏,弄得宫中人心惶惶,满朝文武议论纷纷,要不是刑部的人找上门来,他们不知道还要藏匿多久,推诿多久。此事,全赖臣办事不力,臣无能,臣有罪。”

李永邦沉吟道:“舅舅起来说话吧。”

陆耀还是跪着:“不,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李永邦不动声色,面上依旧和和气气的:“要说朕日理万机,舅舅实则也忙得□□乏术。这些,朕都知道。内廷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桩桩件件垒在一起,都搁在舅舅的肩头上。朕也想过,舅舅一个人,既要当工部尚书,还要兼任内务大臣,是否太过劳累了?可朕思来想去,身边信得过的人只有舅舅。所以还请舅舅不要自责,往后朕还要多多仰仗舅舅呢。”说着,疏朗一笑,云淡风轻似的,“今次的事,反正也查出了源头,便到此为止吧。舅舅若还是过分的苛责自己,那么朕也觉得该要自省了。”

陆耀生来一副憨厚的面孔,胖胖的脸,笑起来分外亲切,开口不是斗鸡,就是遛鸟,没几句正儿八经的话。眼下伏地做感激涕零状,看起来真有些滑稽。果然,在勤政殿里又呆了一会儿,便开始和李永邦扯一些有的没得废话,大都是关于市井里现今最流行什么鸟,什么样的鼻烟壶款式最好,足有半个时辰,才摇晃着肥肥的身子离开。

接着,刑部的人求见。

温同知由宝琛领着入了勤政殿,尚未开口,李永邦便问:“死掉的那两个,仵作可曾查验过尸首?”

温同知道:“查过。”

他没答怎么死的。

温同知混迹官场十几载,很清楚,接下来的对话,只要李永邦不问,他便不答,这说明李永邦不想再知道的更具体细节了。他要是冒冒失失的说出来,皇帝就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可要是李永邦主动开口问了,那说明李永邦就算心里明白,他也想彻底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不过上述两种,不管任何哪一种,此案最终还是会由那两个倒霉的小太监顶缸而告终。

温同知印象中的李永邦,过分优柔,处事不够决断,事关他那个名义上的舅舅,他多半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孰料李永邦竟沉声问道:“淹死的吗?”

温同知抿了抿唇道:“虽然是在井里发现的,但是却是叫人勒死后丢下水井的。”

“何以见得?”李永邦抬头盯着温同知。

温同知在心中默默叹了一声,坦白说,这种事谁愿意和皇亲国戚对着干?他要不是收到了自己女儿连夜叫人送出宫的书信,他也不愿淌这趟浑水。他身在前朝,不能够掌握女儿在后宫的实时动向,只能定期派人打探一点温若仪的处境,不出差错就好。哪里想到今次差点就死在谦妃的手里!

事情闹得这样大,却没有半点消息漏出来。

奇就奇在这里。

龙裔莫名没了可比建章宫的事要大的多,结果前朝听到的只有关于建章宫的只字片语,谦妃滑胎的事,大家都是后知后觉。

而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又封锁消息的,除了内侍局还有谁呢?

内侍局在陆耀的手里,他要谁生,谁就生;他要谁死,谁就能死的不明不白。好像今次两个小太监,值房里的认罪书一笔一划,字迹清晰,试问有多少太监能写那样一笔好字?最搞笑的是,末尾还摁了手印,真是……好像就等着他们刑部上门来,把东西一收,然后向皇帝禀报,结案。

糊弄谁呢?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替死鬼。

温同知以为李永邦不会刨根究底,毕竟太后是一层,陆耀更是一层,不单是皇亲国戚,而且都是些成了精的皇亲国戚。

但是转念一想,今次若非皇后娘娘出手,只怕自己的女儿眼下已经成了一抹游魂。而他这个身在刑部的父亲估计等收到消息的时候,什么都做不了了。

所以温若仪要还皇后一个人情,解开上官明楼的困局,他思索再三,明知其中利害纠缠,还是决定接了这个烫手山芋。

但祸水东引,致使陛下对陆耀的信任降低,便意味着他们父女从此以后站在了太后的对立面,只能和皇后娘娘身处一个战壕了,而且是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后娘娘这边。

温同知清了清喉咙道:“回禀陛下,死者头颈处有勒痕,肺部里也没有浸水。显然是断气之后被人扔下了水的。”

李永邦‘嗯’了一声,其实他早也猜到,小太监的供词漏洞百出,但继续追查下去还是只能揪出更多的替死鬼,想到这些,他烦闷的揉了揉眉心:“既然如此,就由你刑部出具一份公文,此事到此便作罢吧。”

温同知低声道了声‘是’,躬身退了出去。

之后,李永邦立刻下了一道旨,鉴于上官明楼于金砖一事上并无过错,但没有及时发现亦算失职,即日起,上官明楼立刻赶赴江南总理盐政。

旨意一发出去,举众哗然。

这哪里是不满上官明楼的失职?

失职就该革职,然而上官明楼非但没有被革职,还被派去江南理两淮盐务。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肥差,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这压根就是明降暗升。

一时间,上官明楼在京城的府邸门槛都险些给送礼的人踏破了。

上官明楼不胜其扰,但问题是来者皆是客,没有将人家拒之门外的道理,他只能耐着性子吩咐管家上茶,上茶,再上茶,直到家里的茶叶被喝得精光,管家问:“大人,外头礼部员外郎求见,说是来给您送行的,还有监察御史费大人……”

上官明楼气的笑了:“礼部的人也就罢了,好歹算个点头之交,他姓费的就是陆家的一条走狗,巴巴的跑来这里做什么?”言毕,心生一计,记得以前在乌溪时,总有人慕名上门来求亲,上官露会躲在帘子后头看,看到她特别讨厌的,就不许管家上好茶,连个普通的茶都不给上,直接让人喝茶沫子,赶走一个算一个,眼下他如法炮制,热情的把费大人迎进来,热情的请他喝茶沫子,喝得费大人嘴都歪了,上官明楼还要留他,吓得费大人落荒而逃,回家后直接奔茅房。

上官明楼看着费珣的背影发笑,笑着笑着,眼底涌出一丝黯然,然后背着手,独自上了阁楼。

那里是他藏书的地方,管家知道他又要钻进去,估计没有几个时辰出不来,便备了吃食送进去,留他一个人在里面。

铺天盖地的书卷中,有一方半人高的紫檀木柜子,他走过去拉开其中一个抽屉,里面有一条裙子。

他用手轻轻的拂过,仿佛轻抚过她的身体一般,他浑身一震,为自己有这样的心思感到羞耻,他是一个君子,和上官露一同长大的这些年,也就只有很小的时候,牵过她的手带她去山谷里看花,漫山遍野的小雏菊,她在花丛里兴奋的奔跑,像匹小野马,跑的大汗淋漓。

他拿出帕子来替她轻轻的擦汗,他甚至还记得她的汗在自己指尖的感觉。

再后来,她稍微长大一些,就不黏自己了,她觉得崔先生什么都是好的,成天跟在崔先生屁股后头。

没有人知道,他这个解元是怎么来的,无非就是想要和崔先生在文章上一决高下,他需要上官露用同样崇拜的眼神看着自己。

结果却是无人可以预料的,上官露宁可跳楼都不肯嫁给他,他这样惹她讨厌?他不明白,明明小时候他背着她上山,她还是很喜欢跟着他的,一口一个明楼哥哥,从糯米银牙里蹦出来。听的他心里欢喜。

后来崔先生死了,她嫁给了大殿下,大殿下登基,她就成了皇后,他再没有见过她。

从他府邸这个方向,根本看不到皇宫,他只有去上朝,在未央宫里,才能感觉到和她靠的是那么近,不过是被几道红墙隔住了。

他不知哪里来的胆子,腾地站起身,从抽屉里取出那条裙子,随后便驱车进了宫。

李永邦对他的来访甚是意外,他正改写大学士们上交的关于封仪嫔为妃的册文。

上官明楼站直了身子,不卑不亢道:“微臣过几日便要启程,离开京师去江南,怕是有一段日子不会回京。”

李永邦搁下笔,定定的望着上官明楼,‘嗯’了一声道:“此去路途遥远,还望意柳兄保重。”

上官明楼仿佛从他的眼睛里读懂了什么,忽然笑了起来,像打了一场胜仗。

他终于明白李永邦在害怕什么,为什么急着把他调走,因为他没有得到上官露的心,李永邦也没有。

他开怀的笑,对李永邦道:“陛下也请保重,臣碍于礼法,不能亲自看望露儿,与她话别。但微臣牵挂的她心,还请陛下代为转告一二,微臣知道,以她的性情,有时候可能难以捉摸了一些,还请陛下多多担待,无论何时何地,请陛下照顾好她。如此,臣走的也就安心了。”

李永邦咬牙切齿道:“意柳兄放心,朕的妻子,朕一定会照顾好她。倒是意柳兄,年纪也不小了,是时候该考虑终身大事了,若是看中哪家姑娘,不妨和朕说说,咱们除去君臣的外袍,里子是一家人,朕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一定会为你风光大办的。”

两军对垒,攻心为上。

李永邦一生气,显然就落了下乘。

上官明楼道:“是这个话,但目下微臣一心一意只想为陛下分忧,单是一份金砖的差事都办不好,微臣甚是自责,承蒙陛下抬爱,又要微臣‘千里迢迢’的去督办盐务,心底更是惶惶惴惴,得须时刻留意,因为要是办不好,伤的就是露儿的面子,我这个当兄长的心里过意不去。因此还是待微臣把差事办利落了,陛下再为臣张罗也不迟,再说微臣也相信露儿的眼光,陛下不妨和露儿商量一下,看露儿有没有相中的姑娘,露儿喜欢的,臣也喜欢。到时候露儿要是愿意亲自为微臣操办,更是微臣无上的荣光。”说着,微微一叹,“露儿嫁进的是天家,这一生,微臣只怕也见不了她几次,若是微臣大婚能见到她,也算是一解微臣的念想。”

一口一个露儿,李永邦快被逼疯了,恨不得上去直接手撕了上官明楼。

他强自按捺着脾气,沉声道:“说起来,有一件事朕始终觉得困惑,意柳兄和皇后到底是堂兄妹,还是……?”

怎么能随随便便的就和自家人通婚呢?

虽然他听说有的大家族,为了巩固血缘的纯正性,亲兄妹之间也有这样的联姻,但上官家门第很高,向来看不上这种做法。

上官明楼笑了一下后,意有所指道:“算得上是一个哥哥,不过却是出了五服的。从小一起长大,也就和亲哥哥没什么区别了。”

上官明楼知道皇帝对他心存芥蒂,坦白说,心存芥蒂是好事。

他对于上官露嫁给李永邦一直无法释怀,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要多少女人有多少女人,给不了露儿想要的幸福,但是不管是占有欲也好,亦或者是和他一样喜欢露儿也好,至少从李永邦现在一副要将他生吞活剥的样子来看,李永邦是很在乎上官露的。

这样,他就放心了。

他拿出裙子递上去,无限伤感道:“陛下,此乃露儿昔日于乌溪高台上跳舞所穿的织成裙,天下只此一件,请陛下代为转交,微臣这就走了。”

李永邦一怔:“这就是传说中的百鸟朝凤织成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