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处又能有多少士兵?岂会舍了自己的堡垒来救援此处?”狄咏把目光投往远处的西夏大军,此时正值两军停战的间歇,双方士兵都极有默契地互不攻击,收敛战场上属于己方的战士尸体。

狄咏继承自家父亲的练兵传统,精心练出来的军卒自然要比普通军队强上许多,只是他来环州城时间尚短,这批军卒也绝对不能以一当十。狄咏目光坚毅,语气严厉道:“侯副将,不要浪费时间,去选二十人,直接快马去庆州城。”

听到好友对他换了称呼,侯方杰抿了抿唇,知道这任务他是非接不可了。军令如山,他是狄咏的副官,自然不能违抗军令。

狄咏见侯方杰接过奏折,又从腰间扯下一块钦州坭兴陶的陶虎手把件,淡淡道:“这个你先帮我拿着,我怕守城战时被碰碎了。”

侯方杰浑不在意地接过,他早就知道自家兄弟离开京城的时候腰间就多了这块看起来喜气洋洋的陶虎,还以为是哪家姑娘送的呢,没少因为这个打趣。此时见狄咏在这等时刻还顾念着这个,侯方杰就更断定此物绝对是别人送的。不过他这时也没心情调侃,随意地往护心镜里一揣,不放心地问道:“那枚无背钱呢?你有没有好好戴在身上?”

这绝是有前科的,面涅将军狄青就是把无背钱都分给了下属,侯方杰就怕狄咏死脑筋,把那宝贝随意送人了。虽说真假不论,但到底是求个心安。

狄咏从脖颈中扯出一条红线,线的尽头就挂着一个铜钱。侯方杰眼瞅着是皇宋九叠篆,便放下了心。战机转瞬即逝,他也不再废话,上前狠狠地抱了一下狄咏,两人的盔甲叮咣一阵相撞,便一咬牙扭头便走,去挑选士兵突围,准备一切事宜。

虽说两人为了谁留下守城还争论了一下,但突围的活儿也是危险至极。二十人的小队,在战场上那根本就是一队小蝼蚁,端看对方肯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狄咏站在城墙上也就是恍惚了片刻,便从容招来属下,安排如何抵挡西夏下一轮的进攻,并且最主要的就是掩护侯方杰等人的突围。兵贵神速,很快就商定好了一切后,众人候在城门内,侯方杰在马背上带好头上的兜鍪,随手递给了狄咏一张青铜鬼而具。

“嘿嘿,我从你行李里翻出来的。这是武襄公的面具吧?戴上吧,武襄公的威名在西夏人之中也流传甚广,多少也是个依仗。”

侯方杰笑眯眯的,一点都没有即将直面生死的紧张,就像是在汴京城和狄咏讨论今天去哪早吃饭一样随意。他相信生死自有天定,过分担忧和纠结都是多余的情绪,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无怨无悔就值得了。

就算是狄咏,也不得不佩服好友此时的淡定大气,他沉默地把面具接了过来,蒙在了脸上,也把脸上的表情藏在了面具后。

城墙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战鼓声。

“杀!”伴随着一声厉喝,城门半开,狄咏一马当先地冲了出去。

黄沙中夹杂着焚烧的黑烟,口鼻之中呼吸着的都是带着血沫的空气,耳朵里回响着的都是喊杀声与临死前的惨呼声,这就像是一场永远都无法醒过来的噩梦。

“呼…”狄咏只觉得肺部像是快要爆炸了一般,他有多久没有喝过水了?有三个时辰?还是五个时辰?

太阳被乌云遮住又重新露了出来,狄咏被刀刃反射的刺目阳光晃了一下,无法克制地眯了一下双目,顿觉耳边刺骨的刀风袭来,下意识地向侧闪去,右手握刀用力一挥。伴随着利刃刺入人体的感觉,对方一声闷哼,狄咏伸出脚猛力一踹,便把对方从城墙上踹了下去。

“呼…”真不想睁开眼睛,就想这样坠入黑暗,他有多久没有睡过觉了?一天?还是两天?

一支羽箭带着破风声从墙下袭来,狄咏微一侧头,便让过了那支羽箭,艰难地睁开了双目。那支羽箭刺入了他身后的草垛,立刻就有士兵把那支羽箭拔了出来,拉弓上弦,狠狠地射了回去。

他们的武器已经告罄,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来坚持战斗。用西夏人的刀西夏人的箭,只要还能战斗,就不肯轻易倒下。

清平关的城墙已经残破不堪,还能有力气站起来的士兵们,都在与攀登上来的西夏人血战。狄咏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挡住西夏军的进攻了,这些西夏军就像是永远都杀不尽的蝗虫,杀死一批之后还有另外一批源源不绝地顶上来。

原来戴在脸上的面具,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敌人砍飞,对方甚至在他的脸颊上留下一道刀伤。

看来自己当真是坠了父亲的声名,连一个面具都保护不好。

不过,为什么要用血具呢?

在战场上,其实都来不及在意对手长什么样。

不知道自己杀了谁,又或者,谁会杀了自己。

“呼…”狄咏再次砍翻一名西夏人,自己却差点被对方一起带着跌下城墙。他只觉得双臂都已经酸麻得不属于自己,浑身上下刀伤处处,全凭一口气在支撑。手上的刀已经卷刃,他弯腰拾起一把西夏军的弯刀,抬头看了眼周围的情况。

手下的三千士兵,现在能站立在墙头的,不过百余人。

狄咏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他早就知道战事会发展至此,所以也并没有太多感触。好在之前侯方杰已经突围成功,他也放下了心。若是好友再聪慧一些,他都没法把对方骗得如此顺利。

庆州离环州二百多里,侯方杰走时每人带了两匹马更换,顺利的话半日就可以到达庆州城。但难就难在,庆州城会不会派援军。

面且环州诸多堡垒山寨相继失陷,小批援军那纯粹就是送死。但若是派了大批援军,万一反中了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和边境的环州不同,庆州城乃边境重镇,一旦失守,西夏军便可以沿着环庆路直取汴京,大宋堪忧。

所以,狄咏从发现西夏军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死战。

他令侯方杰一开始就突围,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想要保住好友性命。更重要的,是要给属下将士们一种期冀的信念。他们求援了,也许在下一刻,就会有援军来营救他们,所以只要他们再坚持下去,再坚持一下下…

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美好的期冀,狄咏却并没有半点欺瞒属下的愧疚。

左右都是一个死字,那么是选择死战到最后一刻?还是低下头跪倒求饶地去死?

为何不死得其所?

为什么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大宋是在一个多么危险的境地?

为什么没有人察觉到周边的虎狼们都在虎视耽耽地包围着他们?

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现在正坐在一条危险而又满是漏洞的画舫上,正在缓慢地沉入海中,而那些人还可以在上面无忧无虑地饮酒作乐?

胸中盈满怒火,狄咏再次横刀劈翻一名翻上墙头的西夏兵,他此时再也没有往日大宋第一美男的风采,浑身血污的他,更像是从阴间爬出来的厉鬼。

身体在遵循着本能,一刀一刀地劈砍着,脑海里却又浮现了那段令他在意已久的言论。

花钱买平安…

他并不是不赞同那人的观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也许那人是在太平盛世里呆了太长的时间,都已经遗忘了平静的湖面下暗藏的波涛汹涌。不光是那个人,汴京的许多人都以为这世间歌舞升平,国泰民安。

天上的鸟儿婉转和鸣,在林间肆意嬉戏,又怎么会知道,它们脚下树林中的狼群们,为了这片树林的地盘而世代争斗。

树林易主,良禽尚且能择木而栖,但失去自己家园的孤狼,只要是有血性的,都不会苟延残喘于世!

他必须要守卫大宋疆土!否则长此以往,大宋的版图将越来越小,最终灭亡…

啊…佛主啊…我向您献祭我的生命…如果您听到了我的祈祷…希望那一天不会那么快的到来…

红线乍断,狄咏脖颈间的皇宋九叠篆在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从城墙上跌落到了泥土之上,弹跳了两下,最终静静地躺在了血泊之中。

正午的阳光照射在铜钱之上,没有任何篆字。

是背面。

风起,带着漫天的黄沙袭来,最终一点一点地把这枚铜钱掩盖、埋葬…

治平三年,九月,壬午,西夏大将仁多瀚率三万精兵进犯环州城,久攻不下。武襄公之子狄咏血战三日,三千人杀敌万余人,终因城墙崩塌而败。三千人无一人退降,尽殉国。如此一百多年来前所未有的血战,举国为之震惊。

狄咏遗折传至汴京,上以血书九字。虽是引用汉武帝时名言,但依旧掷地有声!

“犯我大宋者,其远必诛!”

尾声

数十年后,垂垂老矣的侯方杰在院中躺椅歇息,才刚刚五岁的小孙子嘻嘻哈哈地跑了过来,献宝似的举起手中的物事。

“爷爷!爷爷!你看!这个陶虎里面居然有枚铜钱!”孩童说到这里,才想起来这个陶虎是爷爷最珍视不过的宝贝,连忙分辩道,“都是弟弟不小心,从盒子里翻出来时没拿稳掉在地上摔碎了…”

孩童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因为他爷爷已经一把抢走了他手里的陶虎,怔怔地盯着裂开的陶虎中那已经碎成两半的铜钱发着呆。

孩童哭闹了一阵,发现最疼爱他的爷爷这次怎么都不肯再理他了,只好迈着小腿噔噔噔地去找自家爹娘。

秋日的阳光并不如何炽烈,但侯方杰却已经生生地出了一身冷汗。

他此时才知,为何当年自己突围之时,他明明感觉到自己被利刃砍中,拼命突围之后,却发现自己毫发无伤。

原来是这样…原来他早已存了已死谏国的心…

“斯陶…”

孩童拉着自家大人撑腰,想要讨来那个陶虎的时候,却发现自家爷爷已经永远地合上了那双眼睛。

那枚碎裂的铜钱,正死死地攥在他的手心里。

谁都没办法拿出来。

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

1932年 北平

魏长旭蹲在琉璃厂的中华书局里面,一边翻着手里的书,一边支楞着耳朵听那些老店主们聊天。

琉璃厂这边大早上的一般都没有什么生意,所以那些店主们吃过了早餐,就都拎着个鸟笼子,到中华书局门外坐着唠嗑。有时候谈谈这紧张的时局,有时候聊聊这北京居然被民国政府取消了首都资格,名字也改成了北平,再时不时愤慨下那些金发红毛的洋鬼子们,差不多日头偏移了些许,就都会被自家的伙计们都唤回去了。

是的,琉璃厂这里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古董街,从清初顺治年间,这里就是汉族官员的聚集地,到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集市慢慢地变成街坊,连前门和城隆庙的书局古董店铺也都转移了过来。

都说乱世黄金盛世古董,眼看着清末乱世将起,来琉璃厂当古董换黄金的人也络绎不绝。魏长旭一天天地这么看着,发现清晨来这里聊天遇鸟的店主们一天比一天少,大家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凝重。现下时局艰难,眼看着小日本占了东三省,逼近关内,很多人都悄悄地收了铺子,南下避难去了。

今天这些老店主们的聊天,情绪也不高,胡乱聊了几句,就都各自散了。魏长旭见听不到什么消息,便扔下了几个硬币,抓着手中的报纸往琉璃厂的西南方向走去。街上的人并不多,往日热闹的街巷变得冷清萧条,每个行人脸上的表情都透着一股惶恐不安。不远处的北京城里还能听得到琴星的几声枪晌,也不知道是士兵们的冲突,还是百姓私藏的枪械。也许这几声枪响又带走了几个人的性命,但没有人会因此而动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压低了头,加快了脚步。

熟练地穿过几个街巷,魏长旭推开了哑舍的大门,刚往里面迈了一步,就有一个小孩子撞进了他的怀里,摸走了他手里的《北平日报》。

“苏尧,你能认识几个字啊?还不是要我给你念?”魏长旭撇了撇嘴,没跟对方计较。

魏长旭今年九岁,小时候家里也是颇有资产。但乱世之中,越是富庶家族,就越是破落得厉害。在魏长旭六岁的时候,家破人亡,他流落街头当了个乞儿,差点就被饿死,幸亏这家古董店的老板大发善心救了他,后来见他对古物还有些兴趣和见识,便留他当了个学徒。

而苏尧小他三岁,当年魏长旭刚来哑舍时,他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老板说这孩子也是乱世之中他捡的,但魏长旭私下里却觉得这孩子八成就是老板的私生子。因为老板他也太偏心了,就算苏尧年纪小,但各种宠爱备至啊简直要闪瞎他的眼!看!这小孩儿从小戴在脖子上的白玉长命锁,一看就价值连城啊喂!他都没有这么好的东西戴!

魏长旭一边看着才六岁的小孩儿趴在黄花梨炕桌上识字看报纸,一边各种腹诽。他把出去买的早餐也放在了苏尧旁边,这时云母屏风后便转出了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这哑舍的老板。

这人常年都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那上面用红线绣着一条栩栩如生的赤龙,老老实实地趴在他的右肩上,端得是无比霸气。魏长旭无论看多少回,都觉得移不开目光。他这么多年就没见老板穿过其他衣服,顶多秋冬时期在外面罩上一层外套而已。

见老板浸湿了毛巾,体贴地给苏尧擦干净了小手之后,把馅饼放在祭红瓷盘中,用小银刀整整齐齐地分成了几六块,又把豆浆从罐子里倒出来,用青花瓷碗盛好放在苏尧手边。那一整套动作做得是无比熟练自如,让魏长旭看得各种眼红。

好吧,他也不应该跟小他三岁的小破孩争宠,更何况这个雪团子一样的孩子,也是他看着长大的。魏长旭老老实实地洗过手,抓过一张馅饼,一边吃一边活跃气氛似的说道:“今天那些人聊天聊到了之前皇宫里的那场大火,老板,你有印象没?”

老板正在红泥小炭炉上烧了壶水,闻言微一沉吟,便缓缓道:“这是九年前的事情了吧,最开始是从神武门开始烧的,由南向北。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中正殿后面的大佛殿也起了火。那火足足烧了一晚上,据说总共烧毁宫中殿阁一百多间,烧掉了许多珍奇古玩。”老板的声音总是那么平和淡然,但说到最后一句,显然也掩不住话语间的遗憾和愤怒,丹凤眼都罕见地眯了起来。

魏长旭却兴致勃勃地接话下去道:“我就是在那一年出生的,我娘被火惊了胎,我提前出来的呢!听说当时有人救火的时候,看到中正殿的火场之中,有或俊美或妖艳的许多人从火场窜出,都说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董修炼成精,化形而出呢!”

这个说法坊间自有流传,但苏尧却是头一次听到,立刻就把小脑袋从报纸上抬了起来,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魏长旭,希望他再多讲一些。

老板却低垂眉眼,弯膜用火钳拨弄着小炭炉里的麸炭,不甚在意地说道:“都是那些监守自盗的宫人们特意传出来的谣言,你当这场火是怎么烧起来的?那些年宫中宝贝外流,来琉璃厂的客人们甚至可以预定宫里面的宝贝,连皇后凤冠上的珍珠、寿皇殿的百斤金钟都可以弄到手,肆无忌惮。最后闹得大发了,宫中要查,这才索性放了一把火,推说那些遗失的古董都被火烧得干干净净,当真是无法查证。”

魏长旭撇了撇嘴,其实这也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连皇上都带头倒卖古董,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人不还学得有模有样吗?

苏尧见没故事听了,便把注意力放回手中的报纸上,不一会儿又抬起了头,吭吭唧唧地问道:“旭哥,拍卖?拍卖是什么啊?”

魏长旭凑过去一看,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一拍桌子怒道:“那些瘪犊子!居然想拍卖皇宫里的那些古董!好筹钱买飞机?这是哪个混账东西想出来的?真是岂有此理!”连九岁的他都知道,这虽说是公开拍卖,但其实是想把那些国宝卖给外国人。

真是可笑!连自己老祖宗的东西都守不住,还能期望守住国土?

“老板!你说这可怎么办”魏长旭求助地看向一旁的老板,在七年前皇宫改成了故宫之后,就对公众开放展览,他也去看过好几次的。那些精美贵重的国宝,在他看来一个都不能少!更何况现在那些国宝根本都不属于皇室了,而是属于整个国家的!

老板依旧淡然地看着红泥小炭炉上的小水壶,等到水烧开之后,稳稳地拿了下来,沏了一杯三红七青的大红袍。嗅着茶香,老板抬起头,迎上一大一小两个期盼的目光,不禁勾唇一笑道:“放心,这拍卖拍不成的。没看报纸都大肆宣扬了吗?要是敢拍卖国宝,首先学生们就不会同意。我估摸着,接下来就是游行抗议了吧。”

魏长旭放下几分心,这北京城的大学生都是热血澎湃的,动不动就会有游行活动,再加上报纸的舆论渲染,恐怕这事成不了。

老板抿了一口澄黄的茶汤,叹了口气道:“只是这战火迟早会烧到这里,那些东西若是不想毁在这里,大概很快就会迁到南方了吧。”

魏长旭和苏尧对视一眼。不同于苏尧懵懂的目光,魏长旭却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家老板和其他人一样,八成也是在考虑南下避难了。

在魏长旭的心中,老板总是料事如神的。

拍卖果然因为学生们的强烈反对和游行示威而夭折,但新的风波又掀了起来。风闻故宫的古董要南迁,一派人认为此举势在必行,但更多的人却觉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董南迁空扰民心,乃是弃国土于不顾的丧家行为。

魏长旭看着报纸上那些文人大打嘴仗,说什么“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的话语,他只恨自己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否则真想操起笔来跟其对骂。不作为的是那些军阀士兵!那些古董们根本没有错!凭什么要在这里陪着这座北京城一起消亡?

到底是人命重要?还是那些文物古董重要?

估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魏长旭虽然小,却也知道故宫里的那些文物古董,并不能以常理来论。

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遗产。

是这个民族的文化。

绝对不可以被人掠走或者销毁!

“老板,我想去当兵。”魏长旭纠结了许多天,终于握着拳坚定地说道。

苏尧歪着头懵懂地看着他,小孩子的概念里,还没有意识到当兵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老板放下手中的青花瓷盖碗,摸着魏长旭的头,笑了笑道:“你才九岁,人家不收你的。”

“可是…”魏长旭也知道这是实话,恨不得自己一下子就长大。

“别急,我知道你的心思。会让你心愿达成的。”老板高深莫测地小小,奇迹地抚平了魏长旭心中的骚动和不甘。

过了没多久,在北京城的天气开始转冷的时候,老板带着他们去了一趟故宫。

因为时局日益恶劣,也少有人来故宫参观。本来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皇宫,在硝烟战火的笼罩下,看起来无比的冷清萧索。穿梭于神武门的,就只有络绎不绝地运送木箱和棉花的车辆。魏长旭这时亲眼所见,才知国宝南迁的事情已成定局,不禁心中喜悦。

他不懂政治上的那些弯弯道道,也不管这南迁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只要那些巧夺天工的国宝们可以保存下来免于战火,他就心满意足了。

只是文物古董南迁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清朝的皇帝自康熙起就有超级强悍的收藏癖,接下去继位的儿孙们,也纷纷效仿,甚至变本加厉。所以故宫的宝贝当真是数不胜数。古董南迁也不可能全部都带走,只能选择最珍贵的。古董粗略就分为瓷器、玉器、铜器、字画、印章、如意、烟壶、成扇、朝珠、牙雕、漆器、玻璃器、乐器、盔甲、仪仗等等若干种类。书籍文档也很多,例如文渊阁存的四库全书、攡藻堂存的四库荟要、善本方志、还有各种藏经佛经、军机处档案、奏折履历、起居注、玉牒、地图等等各种繁杂书籍,数不胜数。

魏长旭带着苏尧一边走,一边听着老板如数家珍,觉得脑仁都开始疼了。等他好不容易走到目的地的时侯,他就看到故宫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把那些文物古董分门别类的装箱了。

至于老板为何来这里,也是因为装箱的时候需要行内人的经验,琉璃厂的古董商被请来了好几位,细致地为工作人员介绍什么材质的古董需要什么样的箱子,中间需要除了棉絮外的其他填充物,怎么合理利用每一处缝隙等等。而作为回报,这几家被请来的古董商,都是要随故宫的古董南下的,倒是要比自己单独上路安全稳妥得多。至少不用去另外自己找车票或者船票了。

魏长旭和苏尧是两个小孩子。老板是不放心他们单独留在店里才带来的,只要他们乖乖地坐在一边不添乱就没人理会。魏长旭倒也不甘心就那样傻坐着,带着苏尧这个跟屁虫也帮帮递绳子搬搬棉花谷壳送送剪刀什么的,也懂事地不去碰那些珍贵的古董,生怕不小心弄坏了,卖了他们都赔不起。

魏长旭嘴甜勤快,苏尧腼腆乖巧,两个孩子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喜爱,而魏长旭也在几天后得到了允许,可以去翻看那些不装箱的古董。当然即使是那些被淘汰的古董,他也不能随意带走,但只是看看也没有什么。

这一天,他翻出来很大的一箱珠子。他抓了几个去问老板,才知道那是一箱菩提子。

“菩提子?是英华殿院子里的那棵菩提树结的果子吗?”魏长旭想起那棵郁郁葱葱的菩提树,在盛夏的时候,就像一柄绿色的大伞亭亭如盖。经常听古董店掌柜们聊天的他其实了解得很多,他知道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修成正果顿悟成佛的故事。也知道菩提在佛家用语中,是觉悟的意思。

“不是,菩提子是一种川谷草结的果子,产于雪山。菩提子有许多种类,最适合做念珠。”老板伸手拈起一颗菩提子,细细端详道,“你看这念珠表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宛如繁星托月,整颗菩提子成周天星斗众星捧月之势,故名星月菩提子。这也是菩提子的四大名珠之一。”

“啊?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不装箱一起带走啊?”魏长旭一听就急了,他天天去翻看那些被淘汰的古董,也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总觉得要带走所有的东西不扔下一个才更好。

老板拨弄着魏长旭手中的菩提子,淡淡道:“那盒菩提子我之前也看到过,应是这么多年宫中的收藏,还未编成串的散珠。这是银线菩提、佛眼菩提、凤眼菩提、天意菩提…喏,虽然种类很多,也很难得,也许也被高僧加持过,但菩提子乃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只要川谷这种草不灭绝,就会有更多的菩提子结出来,并不那么珍贵。”老板神色淡然,语气中却透着说不出的萧索意味,他直起身,望着那些陆续被装箱的文物古董,叹了口气道:“可是你看那些瓷器,烧制的秘法已经失传,那些玉件摆设,琢玉的师傅已经过世。那些都是真正的传世珍品,碎一件就少一件啊…”

“这…”魏长旭咬了咬下唇,想要说这一路不会出问题的,但也知道这是自欺欺人。这些天里,在故宫忙碌的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即使知道前路茫茫,也要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

老板只是偶发感慨,很快就回过了神。他摸着魏长旭的头,知道这个孩子喜爱古物到了一种走火入魔的地步,反面开解道:“佛家讲有六道轮回,人是终将要死去的,器物也是会消亡的,所以一切要看得淡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心尽力了就好。”

魏长旭听得出这句话里饱含沧桑,他抬起头,发现老板正定定地看着不远处正在捧着古籍翻开的苏尧。

这一刻,老板的眼中,有些他看不出来的复杂意味,直到他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这一幕,都参悟不透。

虽然被冷酷地告知这一大箱菩提子不能被带走,魏长旭也并不放弃,他执意找到了院长,得到了允许之后,便和苏尧开始了一项任务。他们俩用纸叠了方包,在里面放上一颗菩提子,在每封一箱文物的时候,都往里面虔诚地放上这个纸包,祈祷这些菩提子可以保佑这些古董不会遭受意外。他们还抽空把菩提子串成手钏,给每个工作人员都发了一串,祈祷可以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魏长旭自己戴了一串棕色的太阳菩提,苏尧是一串白色的雪禅菩提,老板则戴了一串金钟菩提。

然后,在1933年2月6日,故宫第一批文物古董开始正式装车起运。

尽管在最开始,魏长旭就知道这一路并不好走,但他也没能想到,居然会一路坎坷至此。

他们险些连北京城都没出去,装载古董的车辆一出故宫大门,就被一直守在门口的学生们包围了。好不容易一路艰难地挪移到了火车站,气氛也就越来越失控。有激进的学生甚至直接躺在铁轨上,用卧轨来阻止国宝离京,馆长好说歹说发表了一阵演讲才把他们劝走。又因为之前报纸上把国宝南下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火车途经徐州之时,居然还有匪众出没想要抢劫国宝,结果这些亡命之徒真枪实弹地和当地军队打了一仗,发觉没有油水可以沾,才不甘心地离去。

装载文物的两列火车一直到第四天,才好不容易到达了南京下关,之后又有命令下来说古董要转运洛阳和西安。一起随着火车南下的其他古董店主,都纷纷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去。魏长旭知道老板估计也会如此,但他却一点都不想走。

他还没看到这些国宝安定下来。又怎么肯轻易离开?

虽然他一个字都没说,但老板还是看透了他的心思,只把他和苏尧留了下来。

“老板怎么自己走了?”苏尧拽着魏长旭的衣服,特别的不高兴,小嘴撅得都能挂酱油瓶了。

“乖,老板他去处置哑舍的古董,他会回来的。”魏长旭却很高兴,他还可以留下来。他细心地把苏尧脖颈上的白玉长命锁放进他的衣襟里,财不外露,尤其是在这样混乱的年代。

魏长旭被这个数字狠狠地震撼了一下,这还是大家挑拣过的,无一不是极其珍贵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