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门客的自我修养上一章:第 59 章
  • 一个门客的自我修养下一章:第 61 章

快马加鞭,疾驰送信,很快便将回复交到公西吾手中,但他人并不在齐国,而是在魏国都城大梁。

魏无忌故意将七分说到了十成,自称易姜已经答应他,婚事势在必行,不劳他这个“外人”操心。

夜幕初降,趁着往来人少,驿站的仆役正在洒扫院落,清水浇在墙角的花草上,淋淋漓漓地溅到了他的窗边。

天成了灰蓝色,卷着半边透亮的微云铺盖下来,四周安静,应该叫人心定神安,他却压制不住自己的欲求。

果然,男人在问女人讨利益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占有和婚姻。他将写满字迹的绢布紧紧捏在手心里,倒像是在揪着他自己的心。

原来他是外人,只消一步,此后与她便再无瓜葛。

也许魏无忌是体贴她,懂得她的需求,比他这种只会伤她心要好许多,所以她才会接受。也许只是出于秦魏联盟所需,公事公办的一场联姻,她才会接受。

他都明白,却无法接受。嫉妒这种情绪陌生难言,但一出现他就明白这是什么。

是强烈的占有欲。即使她明明白白地说了恩断义绝的话,即使明白自己伤了她,再难挽回她的心意,他还是存着这份占有欲。

他心中所求都很宏远飘渺,触及不到,并非切身所系,却依旧不弃不舍。而易姜是切身所系的那个,又岂能轻言割舍。

若真的只差一步就彻底失去,那这一步也绝对不能让他们走下去。

他将帛书引了灯头火烧掉,整衣出门,叫来聃亏:“备车,我去见魏王。”

“公西吾人在魏国?”易姜从秦王宫里回府,刚登上车,接到东郭淮递来的线报。

东郭淮点头:“暗中去的,恐怕有段时日了,一定是早就知晓信陵君来秦的事。”

易姜点点头,不动声色地坐入车中,心中却暗暗焦急。

魏无忌此刻不在府中坐镇,公西吾又是个眼观八方的人,倘若让他知道了无忧的存在…

她揉了揉眉心,担忧了一路。然而夏日到了,她乘的是敞座竖伞的铜车,当街而过,又得摆出肃然的颜色,不得有半分情绪写在脸上。

两侧百姓全都俯首拜倒,站着的人便显得尤为瞩目。易姜目光瞄见道旁站着个男子,牵着匹马,一袭黑衣,大约是为了遮挡灰尘,抬袖遮了口鼻,只露出一双眼睛。

他的视线与易姜撞上,原本停下的脚步动了起来,翻身上马,扯了扯缰绳离去。

易姜陡然回神,视线追着他扭转过头去,“赵…”口中的话生生顿住,那人的背影已经消失在尘烟里。

她连忙叫停,让东郭淮去追他,如果没有看错,那应该就是赵重骄。

第77章 修养七六

晚上吃饭时东郭淮才回来,一进门就朝易姜摇了摇头,人没有追到。

易姜顿时没了食欲。

自从来到秦国,她一直派人在找赵重骄,不想他做傻事,平白送了性命,可一直没有结果。

如果今天这人真是他,那就是他自己不愿与她相认了。

也是,她已经是秦国相国,与他成了仇家,他怎么还会来认自己呢?只怕他这辈子都不会再想见自己了。

另一边,魏无忌也是纠结的很。

他出身兵家,不擅长遣词造句,对着给秦王的上疏抓耳挠腮,真恨不得屈原还在世才好。本来听说裴渊还在秦国,想请他帮个忙,但一打听他已经在齐国做官,还是公西吾举荐的,顿时打消了念头。

想起来,那日离开相府时遇到他,还平白无故被他哀怨地瞪了一眼。魏无忌想到这个比他还哀怨,以往易姜带着他在魏国住过许久,好歹相识一场,怎么求娶易姜这事竟弄得跟抢了他的人似的?

魏无忌叹气,继续绞尽脑汁,这事不能写的声情并茂,而是要写的大义凛然,纯粹从利益出发,秦王才有可能点头。

终于写好文书递了上去,秦王却许久没有回复。

近来总有从韩国边境赶回来的快马在驿馆换马入宫,每次马蹄声响起都是在提醒着魏无忌将来魏国的危机,让他心如火煎。

他不甘心,又接连催了几次,给秦国官员的好处也塞了不少,可没有得到秦王新的回复,秦王也没有表示过要接见他的意思。有时候追问急了,下面的官员敷衍一句:“战事当前,容后再议。”

魏无忌心渐渐冷了下来,一早起身又在驿馆等着消息,侍从禀报说秦相到访。

他收拾心神,扬起笑脸迎出去,又是一匹报信的快马进了院子,扬起一阵尘土,在阳光照射下纤尘可见。易姜从那阵尘土后方徒步走来,没有带随从,捂着口鼻脚步匆匆地进了厅堂,早有驿馆里的官员点头哈腰地恭迎上前。她摆了摆手,径自朝魏无忌走来。

“你这是来替秦王传话的?”

易姜抬了一下手:“进屋说。”

魏无忌跟着她进了屋中,尚未站定便道:“秦王这模样,看来我这次是白走一趟了。”

易姜道:“秦王不会让别人从自己这里讨了便宜,他已表过态,同意可以,但魏国要以数座城池作为聘礼,并且婚后我不仅要留在秦国,还有诸多苛刻条件,只怕到时候你宁愿他不同意。”

秦王的意思是这桩婚姻既然是奔着结盟而定,那么易姜就该全意心向秦国,婚后信陵君夫人的身份应当用来刺探魏国国情和左右魏国走向,而不是为魏国谋利益的存在。

易姜早猜到这个结果,与秦王合作,无外乎与虎谋皮。

“不过眼下婚事最大的阻碍倒不是秦王,”易姜从袖中取出一份帛书递给他:“魏王送信秦王,说已为你定好姻缘,是你自己擅作主张来秦国求亲,算不得数,秦王自然不好回复你什么。”

魏无忌连忙接过帛书看了一遍,后面果然加盖了魏国王印。他莫名其妙:“怎么会这样?”

易姜在案后坐下,拿了他摆放在桌案上的凤形青玉佩把玩着:“听说公西吾现在人在魏国。”

魏无忌脸上顿时有了怒色:“原来如此,难怪王兄忽然插手我的婚事!”

公西吾知道魏王与他兄弟不和是他的软肋,他行事向来直达目的,最擅长掐人七寸。

“看来我一直都会错意了,他这么急着阻止我娶你,分明就是对你有情。”魏无忌脸上少有的添了抹阴郁:“公西吾这样的人居然也会动情,真是叫我刮目相看。”

易姜扯了扯嘴角:“他的心思谁也猜不透,谁知道是为什么。”

魏无忌深深叹了口气,垂下头去:“虽恨公西吾怂恿,可王兄这般不信任我,也是可恨。”

他恍然记起许多往事,因为父王宠爱他这个幺子,从小王兄就对他心存防范。成年后他有了自己的势力,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好几次都游走在被罢黜和被谋害的边缘。

他招揽门客不像他国公子那样要求门客只对自己忠心,反而要求他们对魏国忠心;他不止一次替魏国领军抗敌,手上却从不把持一分兵权;他多年不娶妻,怕联结了权贵势力更加惹王兄怀疑,现在却愿意将自己的婚姻拿出来为魏国的将来做一点拼搏…

这么多年他从未做过什么对不住魏国的地方,王兄却从未真心待过他。世道太过不公,而这是王室公子们的宿命。

易姜看了看他颓唐的模样,放下那块玉佩:“如果真的是公西吾插手的,那你我应该都被他盯上了。”

魏无忌心绪一收,立时抬头:“你放心,我答应过你的事一定尽力做到,绝对不会让他发现无忧。”说着出门去唤侍从,吩咐即刻启程回国。

易姜若有所思,如今就看韩国的消息,如果这次她能助秦王得到韩国,那么根基就能牢靠,无忧也就能回到她身边了。

入秋时,白起率领大军叩开韩国边境大门,裴渊开始劝说少鸠随自己离开。他已经向公西吾告假半载了,再这么拖下去,这个官可以不用做了。

少鸠的为人他清楚的很,她是个将墨家理念贯彻入骨髓的弟子,最不喜征战杀伐,可待在秦国这种地方,以后多的是这样的事,所以就连易姜都建议她走也不叫人意外了。

少鸠板着脸不回应,这段时日她一直待在房中不愿出门,就连一日三餐都是息嫦送过来的。此刻她就在房里忙前忙后地收拾屋子,好像非得这么忙才能让她心情好点一样。

裴渊扒着门不敢靠近,弱弱地道:“我知道你不好受,可是事已至此,多想无益。”

少鸠转头瞪了他一眼,忽然找出包袱开始收拾衣物。

裴渊见状心中一喜:“你决定跟我走了?”

“呸!”少鸠恨恨道:“果然你也是这副毫不关心的样子,那里可是我们的家乡,你不就在齐国做了几天官,连故土也不认了!”她随手将包袱往肩头一甩就朝门口走,“我要回去帮韩国守城。”

裴渊连忙拉住她:“那么危险,你不要命了?”

“与你何干?”

“我不让你去!”

少鸠平常能轻易摆脱他,弄不好还能将他给制住,这会儿却不行,裴渊的力气像是瞬间大了许多,她根本甩不开。她气恼地剁了一下脚:“你到底想怎样?”

裴渊鼓了鼓腮:“要么你跟我走,要么我跟你一起去。”

少鸠愣了愣:“你是齐国官员,居然要跟我去韩国守城,你傻了吗?”

“原来你知道这是傻事啊,那你还去?”

“你…”她一把甩下包袱:“算了,我哪儿也不去了!”说完转头回房,嘭的甩上门。

裴渊碰了一鼻子灰,无奈地耷拉下肩膀。

易姜已经在廊下看了多时,到此时才悄悄离去。他故意留下裴渊,就是为了安抚少鸠,但看来似乎收效甚微。

刚走没几步,东郭淮匆匆赶来,手里托着一支木管,交到她手上。

拧开管口,取出里面的帛书,上面写着最新的战报,韩国边城已失,白起斩敌一万,俘虏一万,但也尽数斩杀。

她一把揪起帛书,先前约定好不再斩杀俘虏,他竟然又下了手!

“先生。”

易姜一惊,将帛书藏入袖中,转过头去,裴渊正站在身后。

他面有难色,讪讪道:“少鸠我劝不住,可我实在不能再待下去了,得赶回齐国去了。”

易姜有些担心:“她没事吧?”

“她从小就是这样,旁人与她说道理是说不通的,得靠她自己想明白。唉,让她自己想想吧。”裴渊抬手告辞,想想不放心,又加了句:“倘若有什么事,请先生一定要及时告知我。”

易姜点头。

裴渊走出几步,又折返回来:“先生与信陵君的婚事如何了?”

易姜笑了一下:“此事不谈也罢。”

裴渊脸上愁色一扫而空,还以为是说她和信陵君的婚事不谈也罢,当下决定要将这好消息带回去给公西吾。

易姜目送他离去,这才立即朝书房走,准备写信给白起,一面吩咐东郭淮,韩国战事的消息全都不许告诉少鸠。

秦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大军,齐国也该早做准备。公西吾从大梁城中“功成身退”,走出驿站,吩咐左右启程。

聃亏回来得很及时,车马刚刚套好,他从外面风风火火地走进了驿站的院子,在公西吾身前站定,小山一般遮了一片阳光。

他的声音却很轻:“先生,据说夫人之前在大梁城里整整待了一年,期间与信陵君关系甚密。”

待一年不奇怪,范雎没有解决,易姜不会贸然入秦,不过这与魏无忌关系过密似乎没什么关系。

公西吾改了主意,吩咐暂停启程,“信陵君这一年里都做了些什么,全都去好好查一查。”

第78章 修养七七

夏末的风悠悠然然地拂过韩国大地,白起的屠刀鲜血未干,秦国的铁蹄又奔向了前方。

易姜的信早已送了过去,字字切切,带着愤怒,力度仿佛可以从帛布中透出来,落款盖着的相国印纹更是鲜明刺眼。

信是她亲笔所写,那些现代用语一到激动时便收不住,后来再三检查遣词造句,确认无误才命人送出去。

白起的回复很认真,他解释说此次杀了那一万降兵是因为他们诈降,并非有心为之,并再三保证此后再不屠杀俘虏。

易姜收到信时,韩国的城池又破了两座,再往前就要到韩国腹地了。

白起的确是秦国的一柄利刃,这柄利刃所向无敌,并且目标明确。只是太过锋利,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韩王慌乱,广招天下有志之士共助抗秦,又派人于天下宣扬秦相易姜是见风使舵的小人,说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当初合纵五国,如今却反戈相向,实乃用心险恶的毒妇。

不过要论找理由,全天下的君王都比不过秦王。他及时补发了一份檄文,文中囊括了韩王几大罪状,并称他当初合纵时便对易姜心怀不轨,有羞辱秦相之嫌,秦国如今要为相国报仇。反正他睚眦必报是出了名的,为臣子出头的事情也不是第一回做了。

韩王没能在正义上站住脚跟,只能示弱求助。齐国已经公然与秦国结盟,魏国也不例外,燕国距离太远,赵国一蹶不振,楚国…楚王仿佛压根不知道这回事一样,连他的国书都没有回复。而说到羞辱易姜,明明当初就是他起的头来着。

有人告诉韩王,楚王已经暗中投靠齐国,韩王心如死灰。

白起嗜杀的名号在外,竟有好几座城池接连不战而降。这回他没再下杀手。他似乎有个特点:但凡主动投降的俘虏他便不会屠杀,可若是反抗失败后被俘的,却往往难逃厄运。

不过如今易姜以相国之命发了狠话,他再不好乱举屠刀了。

秦军正开往许城,一切都进展的很顺利,直到易姜又收到最新的战报。

前几日大风携尘,军队难行,待到白起兵临城下,却见城头乌压压一片墨衣如连云。他派人一打听,竟然是墨家巨子率领弟子赶来韩国相助守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