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吧,”皇帝唇角勾起,“不是每一个出题的人都真心想得到答案。也许只想借回答的人说出他们想要的答案——这个时候,答题人怎么想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出题人怎么想。”

子虞叹了口气:“可是也有这种情况,即使费心猜测,答题人还是可能会猜错出题人的心思。那应该怎么办呢?”

皇帝朗朗一笑,爱怜地在她额边轻轻一吻:“那就尽量不要让自己答错。”

即使依靠着他温暖的身体,子虞还是感到一种战栗从脊椎后慢慢窜进了身体,她固执地问:“答题的人未必有那样聪明,万一还是答错了呢?”

皇帝悠悠说道:“他会失去出题人的欢心。”

子虞打了一个寒战,神态也变得伤感。皇帝后知后觉,过了一会儿才搂住她,温言安抚道:“这里不会有人教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对的,可是不用多久,你就自然会明白应该怎么做。”

子虞苦笑了一下,蜷起身体。皇帝道:“多想无益,睡吧。”

第三十二章 重阳

重阳将至,宫中气氛骤然变得热闹起来。各宫赏赐新衣。子虞趁此机会,将宫中好好整理了一番。秀蝉升为秉义,歆儿为女史,另有承仪,令人等等,依次而下。子虞挑选了一批面生的女官,填满了步寿宫所有的女官名额。下面的宫人见玉嫔提拔不拘一格,各自生了希望,上下倒显得一心。

倒是秀蝉老成,有时提醒子虞,轻易提拔不知深浅的宫人,只怕会混入宵小之徒。子虞含笑不提,世上岂有万全之法,她从不忌讳宫中有他人的眼线,日久自然会见人心,她要做的,是在这份日久的岁月里,慢慢剔除沙子,留下真正可留之人。

重阳秋狝本是传统,皇帝也欣然欲往,只是今年许多功爵子弟随军南征,又经皇后竭力劝阻,重阳庆典最后定在了宫中菊宴。

宫中最高的一处宫殿是广明殿,依山而建,起地四丈余,香木栋檬,杏木梁柱,登殿扶栏而远,半个京城都在眼下,最适合重阳登高。

子虞来到时,妃嫔们正聚在一起宴饮。殷美人见了她,立刻招呼她坐在一处。今日宴庆本是应节,没有那么多规矩,子虞就拜见皇后后就坐到殷美人身边,随口问道:“我在外面就听见了热闹,在说什么呢?”殷美人朝前努努嘴:“听兰嫔娘娘说故事呢?”子虞问:“什么故事?”充媛也在一旁听着,笑道:“是南国出了异象,一直波及到我朝南边——金河以北河水涨红,像血一样,死了无数鱼虾。又听说燕子结群南飞时,遇到大风,掉落无数。这等异象百年少见,不知预示什么。”

其他妃嫔也都议论纷纷,明妃闻言嘿嘿一笑:“南国兄弟阋墙,战伐不断,难怪天象示警。”兰嫔接口道:“未必也只是这一桩,自古皇嗣争位也不少见,这等异象却是少闻,定别有缘故。”

提到这个话题,最难受的就是欣妃,她充耳不闻,召来侍婢斟酒。今日饮酒只有一味,便是菊花酒,在菊花开时取茎叶,杂黍酿之,到了重九正熟。欣妃喝了两杯,殿中已布满菊酒的清香,众妃嫔都纷纷举杯。

皇后见状热闹,令宫人将一早采摘的菊花呈上宴席,给众妃嫔赏玩。

过了一会儿,典赞报与皇后“诸王妃来贺”。皇后方才已让人去请,此刻听见来了,露出笑颜:“让她们进来。”太子妃和两位侧妃先走了进来,未见其人,已听见笑语:“母后真是挑了一处好地方。”

只有太子妃才可以如此随意,她未嫁时是皇后的侄女,嫁了后又是媳妇。皇后向来纵容她,摆手让她坐到身边。两位侧妃各有妙处,但神态却唯唯诺诺,只捡了个角落入宴。在这之后又有一个身着罗衣的女子到席前拜贺。皇后摆手道:“晋王妃也坐到我身旁来。”

子虞微怔,这三个字奇异地让她陷入一瞬的恍惚,她往来人看去,晋王妃面目端正,于殿中一站已显得婷婷袅袅。

明妃似笑未笑,不等晋王妃坐定就说:“为何侧妃未来?”众妃嫔皆知晋王侧妃穆氏怀孕已有六月足,行动不便,只当是明妃有意取笑,个个拿眼瞅着晋王妃。

晋王妃面色不变,中规中矩地说道:“她行动不便,已托妾代为拜贺诸位娘娘。”

明妃一笑,又故意逗她:“都说我们宫里有两个玉样的美人,晋王妃你瞧瞧说的是谁?”晋王妃魏蔷原是左武侯家的小姐,也并非深闺不知事的,未嫁之前就已经知道晋王府前前后后的事,一听明妃的话,已觉得不怀好意,只因辈分有别,只好强打精神应付。南国盛产美玉,为北国人所喜,这玉样美人指的就是宫中两位来自南国的妃嫔,欣妃早已经见过,剩下的一位……她眼光流转,看到子虞时愣了一下,面色微微泛白,说道:“妾是后辈,岂敢品评长辈。”

众妃嫔瞧足了好戏,互觑之间神色暧昧,掩口哄笑不停。

晋王妃魏蔷感到面上无光,子虞更觉得尴尬难堪,转头喝了两口酒,任由滚烫的酒液平复翻滚的心绪。

嬉笑蓦然一停,皇帝宴罢朝臣,从殿外缓缓踱了进来,众妃嫔纷纷起身见礼。皇帝环顾四周,打趣道:“墙外也闻笑声,朕进来却没有了,难道是朕扰了你们的兴致。”众人皆说不敢。

皇帝含笑走入宴席,走过子虞身前时缓了缓,从宦官捧着的托盘中取了一株茱萸,递到她手中,虽一言不发,但神态款款温情,足以让众妃嫔眼热。

皇后神态自若地请皇帝入席,帝后居高位,妃嫔依次而下。因为皇帝的加入,气氛更加热络,众妃或有言语伶俐的,或有性格乖巧的,却都不及皇后才情出众,犹如众星拱月一般鲜明。

皇后主持的宴会从不叫人生厌,她气度雍容优雅,又擅词曲诗句,以“菊”为题,能即兴赋诗,才华让人为之侧目,皇帝也连连赞赏。

宫女斟酒时不慎将酒液洒到皇帝的衣袖,皇后见了,用罗帕轻轻为他拭去,皇帝面含温柔笑意:“皇后有心了。”皇后笑笑不提。

这一幕子虞看地分明,刚才入腹的酒不知不觉变了些味道,似乎是有些苦,她低头喝了一口,将胸口翻涌的酸涩苦楚压了下去,这一低头,又看见桌上的茱萸,紫红的果实在灯火下越发幽亮,几乎要灼伤她的眼睛。

九月金风习习,红了霜叶,浓了桂香。

皇帝命人从重阳花宴中挑选菊花名品,尽数送来了步寿宫。欣妃闻讯,约了日子前来赏玩,只见步寿宫前的长阶上堆满秋菊,常见的佳品斑中玉笋、芳溪雨、松针、紫瞳丛丛如云,就是南国而来的黄翠莺、月下白也有好几盆。

子虞在苑中备了桌椅,正好围炉品茶,一时茶香花香,相得益彰。

欣妃想要饮酒,子虞佯作不悦,只是不允。两人坐着闲谈,欣妃见天晴日朗,不由脱口说道:“只见晴不见雨的日子倒也无聊。”

子虞蹙起眉,因这句话隐隐生出警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直觉。

过了片刻,绛萼快步走来,低头在欣妃的耳边窃窃私语。她虽竭力掩饰镇定,眉宇间一丝凝重也叫子虞觉得事非平常。欣妃脸色沉了下去,匆匆找了个理由告辞。

这番举动让子虞心生好奇,等了两日,还没有等她命人去打听,消息就已经传来。南国诸王争位终于分了胜负。二皇子和七皇子挥兵回京,四皇子的封地正好靠近金河,有北国大军虎视眈眈,他不敢擅离。太子虽然遣兵调将,但是人人传他弑父杀君,不是仁君所为,将领敷衍了事,二皇子和四皇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直抵京城。

禁军卫戍尽数控制在太子手中,京城余粮又足,两王围困了月余,是无法可想。结果有一宫嫔从禁宫中偷取了太子令符,诳开北城门,让二皇子的兵马入了城,是夜无星无夜,等禁卫发现二皇子兵马,已是在宫门之下。两军都知生死关头,各不相让,在夺取宫门卫戍一战,死伤惨重,半壁宫墙尽染血色。

一直厮杀到了第二日,京城中百姓户户闭门,街上无人行走。这日辰时末却发生了奇景。天上本是红日当空,忽然黑影蔽日,士兵抬头仰望,惊呼“天狗食日”,丢下兵器,跪拜不止。片刻功夫,日被全蚀,天地无光,沙飞走石。待日光重现,二皇子高举帅旗,令左右高呼“子弑其君,国失其政”“天象现,诛奸佞”。禁卫尽失色,知大势已去,不再抵抗。

二皇子带兵冲入皇城,太子已于玉虹殿纵火自焚。虽然竭力救火,以玉虹为主的几座宫殿已化为灰烬。二皇子跪在殿前长哭,叩拜先帝。这时才有常侍先帝的老宫人前来,拿出先帝遗旨,旨称帝位传于二皇子。到了此时,京城外的四皇子方才得信。勤王的大军匆匆赶到,发令的太子却已殒命。大将军下令,在城外卸甲,至此大势已定。

子虞听了心中怅然,南国到底是故国,离开不过经年,已经是天地换日,物是人非。她也明白当时欣妃心中的惊惶,二皇子固然是胞兄,太子也是兄长,如今都陌生的叫人不敢认了。

过了一日,绛萼忽然求见。子虞听多了外面的流言,对其中几分真几分假始终抱疑,绛萼是欣妃的得力人,消息自另有来源,正好让她进来讲述一番。

绛萼果然没有叫她失望,带来一个更加离奇的故事。

“娘娘可是听说,有一个宫嫔偷出令符,星夜迎新帝入城?”绛萼问。

子虞瞧她面色镇定,并未他想,说道:“莫非传言失真?”

“虽不是完全正确,倒也离事实不远,”绛萼从容不迫道,“但她并非宫嫔,娘娘也认识。”

子虞笑着接口:“我在宫中时日短,又能认识几人?”话刚离口,心口忽然遽然一跳,她摆弄玉珰的手不由一颤,玉珰泠泠发出一丝响声。

绛萼道:“她是娘娘的妹妹。”

子虞看向她,目光已变得锐利:“文嫣不是新帝的侧妃,为何会留在前太子的宫中偷出令符?”

“娘娘所问,我也只知其中一二,”绛萼垂下头,“新帝当初仓促离京,家眷来不及带走,前太子闻讯后,将阖府围困,以此要挟。不知为何,只有文嫣一人幸免,并被带入宫中……此后的事,就如娘娘所听到的。”

子虞听得目瞪口呆,想不到事情竟是这样,转而心又提起——此事有悖常伦,她的妹妹会不会被新帝所弃?

绛萼又说道:“新帝衷心喜爱她,不以前事为忤,封其惠妃。”

子虞道:“若是如此顺利,你也不会来告诉我。”

绛萼头垂地更低,黯然道:“惠妃有孕。”

子虞变了脸色,从卧榻上霍地直起身子,惊诧地说不出话来,片刻后面色稍缓:“她……现在还好吗?”

“奴婢知道的消息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了,圣上念我家娘娘与南朝新帝是嫡亲兄妹,所以特准递传家书。娘娘命我来问您,可有什么话要托付南朝惠妃的,可以一起带去。”

子虞听了她的话,闭上眼呼吸了几瞬,淡淡开口道:“告诉她,没有什么比保存自己更重要的了”

一别近五年,她的妹妹竟经历了这么多。

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皮毛,她已觉得心惊,不知道文嫣在那样波涛汹涌的局势又是如何自处。想起这个自幼失怙,命运多舛的妹妹,她伤心地难以自抑,独自在殿中垂泪许久,接连几天都眉宇深锁,沉郁寡言。

这日清晨,她尚未上妆,宫女禀报殷陵求见。子虞往外一望,日头尚在树梢,什么事这样赶不及?招手让宫女引她进来。

殷陵素来笑颜待人,今日进门却神色低沉。行礼后不等坐定,就问道:“娘娘可是有一个亲妹在南朝?”

子虞几日来都为文嫣担忧伤怀,一听人提及,就心生不妥,以为有什么坏消息带来。一失神,手里的花钿掉落地上,她倏地转过身问:“你可是听说了什么?”

殷陵点头,又问:“南朝新帝的惠妃,当真是娘娘的亲妹?”

“我只有这一个妹妹,”子虞挑起眉,“有什么事就直说。”

殷陵面显踌躇,叹气道:“娘娘,大事不好了。”

子虞摆手让伺候梳妆的宫女退下,平静地问:“什么事不好?”

殷陵见她面色沉稳镇定,脸上一红,倒自悔刚才在宫女面前失言,可想起事态紧急,又顾不上那么多,说道:“娘娘可知上月发生食日之象。其实并非南朝,我朝南方都已得见。现在民间都在流传天象不吉,必有祸端。前几日京中已开始流传一句谶语‘北鱼南燕兮乱其国,望日有缺兮为女祸’。”

子虞低声念了两遍,面色一沉,北鱼南燕取自同音,不正好暗合她和文嫣的名字。

“食日虽不吉,可并非独有一解,究竟是什么人断定因女祸而起?”她问道。

殷陵道:“夏朝日食天下大乱,秦朝二世而亡,也有日食之象——这种事可真是说不清楚。如今南朝兵灾,国乱,弑父杀君,世人皆传,由惠妃而起……不正应了此兆。”

子虞神情萧索:“日为君,月为臣。日蚀之象由月掩日,是臣下蔽君之象。怎么就成牵扯成了女祸?”

殷陵道:“天象之事自古渺然,日食也有多解。《乙巳占》有解‘内乱有兵起,更换太子’,又解‘君位凶’,现在星官独犬日阳月阴,月遮日乃女祸起之征兆’,流言就更加肆意,显然有预谋而发。父亲嘱我告诉娘娘,这是有人要害娘娘啊。”

子虞是吃过三人市虎的苦,知道流言若化为利剑,杀人都毋需见血。她总觉得谶语有些耳熟,翻来覆去的想了又想,恍然想到中秋宴上所说的异象。

“是她……”子虞阴沉着脸,缓缓说道,“兰嫔。”

殷陵显然也有所知,说道:“父亲与娘娘想到了一块。星官虽没有派系,游学时曾得兰嫔父亲的资助——暗箭由谁而发,八九不离十了。”

子虞不说话。殷陵又道:“娘娘自入宫来,虽受宠爱却谦恭有礼,宫人也暗自夸奖。照此以往,日后晋妃位也是轻而易举,地位自会巩固。可宫廷岂有如此轻易的事,娘娘还未站稳脚跟,伤人的毒箭就已离弦……若此事处理不当,就再无立足之处了。”

子虞心中有数,兰嫔自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她的敌意,只是没有想到,她的手会这么快。巧,真是巧。天象送了她一股东风,却将自己逼地进退维谷。

以前退一步还有一线希望翻身,如今退一步,真是万劫不复,永无宁日了。

她心里暗恨,除了眉间还有一点愁意,脸上已平静如初:“回去告诉相爷,得他一点襄助,我心里总算有底了。”

殷陵握住她的手:“娘娘说的什么话,我们是一家子。”

送走殷陵,子虞觉得周身的精力都被一抽而空,脸上血色尽失。宫女见了大惊失色,赶紧报了太医院,又嘱人去御前通报。

这日午后子虞躺在卧榻上午睡养神,皇帝在寝殿外听太医的诊断。子虞睁眼往外瞅了一眼,路过的御前宦官皆戴赤帻,她心里一黯,闭目不言。

皇帝无声走到榻前,伸手在她的额上轻抚。子虞睁开眼,孱弱地对他一笑。

“好点了吗?”他问。

子虞点头:“妾无大碍,就是一时气血不畅。”她低下头,暗暗垂泪。

皇帝温柔地看着她,说道:“是不是听说了那些谣言?”

子虞早知他虽处深宫,却没有什么事能瞒过他,委屈道:“妾的命格不好,父兄皆受害,留下唯一的妹妹,也多逢磨难。他人以此攻讦,妾又有什么可辩解的……可现在说妾会祸及国政,无由之事传地满城风雨,让妾如何容身?”

皇帝见她面色苍白,泪水含在眼眶里摇摇欲坠,仿佛一株含露的梨花。扶着她的肩膀,沉声慰藉:“喜爱捕风捉影的人自古皆有,你又何必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事劳神伤身?”

他音色低醇,话音温柔,可眉宇锁住,似乎也在思索此事。子虞一看他的面色,暗自警觉,抬起头来说道:“天象示警,自古皆有。陛下不可不重视……只是天文预象都是深奥难明的学问,一个天象,隐喻解法却有万千,只听一言未免失之偏颇。”

“哦?”他笑笑,“除了星官,还有谁能解天象?”

“妾在东明寺时听主持讲解佛法玄妙,主持学贯古今,有窥测先机之能。陛下向来礼遇佛法,何不听他讲解一番。”

皇帝深沉地一笑,不置可否。

第三十三章 日食

东明寺僧人极少参与宫廷中的争斗,最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选中他们来辩解天象,自然比子虞自己说千句万句有用的多。且子虞在寺中住了大半年,与寺中有香火情,与殷陵商议后,觉得此法最可行,又嘱殷陵回府后立刻派人去东明寺中疏通关系。

第二日朝堂上,星官暗指玉嫔身份暗合天象,进言天子着素服,避正殿,内外严警,随侍宫人应着赤帻。这时有官员出列建议皇帝亲自往东明寺祝祷神明,以宽天下。

皇帝沉思了一下,最后采纳了东明寺之行。

明妃差人将消息传到公主府。驸马晁寅回到家中,就看见玉城颐气指使婢女忙碌的样子。他不明就里,转眼一想,也不想明白,悄悄往外退。侍女眼尖发现了他,玉城当下站起迎了过来:“驸马来地正好……看,是母亲的信。”晁寅接过一看,皱起眉,环顾四周的侍女,低声说:“公主是打算先去东明寺?”

玉城微微仰头,笑道:“自然在父皇之前先去一趟。”晁寅平静地看着她道:“那又有什么用?”玉城道:“听说殷府已经派人去了,自然不能让他们占先。”

晁寅慢悠悠道:“何必和一个深宫妇人过意不去,就是再受宠爱又能如何,你是陛下的掌珠,她不过是后宫众多女人中的一个。”玉城嗔视他:“你知道些什么!母亲在宫中十数年屹立不倒,并非完全靠父皇恩宠,是因为凡事都预测先机——玉嫔那个样貌,本来就不是能在宫中安分度日的。晋王求皇后指婚,父皇又不顾众议将她接进宫。卑微之时尚且有这份能耐,日后若让她得势,还不知会闹出什么样的风波。”

晁寅对此意兴阑珊,听完也不过露出一丝似笑非笑:“公主将陛下置于何地,难道后宫还需要出嫁的公主来打理?”玉城跺脚道:“驸马只需告诉我,去不去东明寺走一趟?”晁寅一摆手:“这是后宫之事,外臣如何插手,我劝公主也不要妄动,小心做了马前卒。”

晁寅的性子一向是沉稳有余,玉城却是自幼娇纵,两人自成婚以来各让一步,倒也相安无事。今日听晁寅再三拒绝她的请求,玉城顿时觉得受到伤害,冷声道:“想不到驸马如此胆小。”

晁寅看了她一眼,不想费神辩驳:“像公主这样能随心意行事的人天下又有几个……只愿公主凡事为身边人考虑几分。”玉城却已不耐烦听他的道理,让侍女继续打点行装。晁寅见状,转身回了书房。

皇帝简装出行东明寺。皇后因为身体不适,没有随行。欣妃近日郁郁寡欢,不愿去受寺院的烟熏火燎,也借故留在宫中。最后随驾的只有几位能在皇帝面前露脸的妃嫔。

禁军浩浩荡荡地护卫着皇帝随行的车驾前行。到了山下,马车忽然剧烈颠簸了一下,倾斜了一边。侍卫赶紧来到子虞的马车前,躬身道:“是车辕松了,请娘娘稍候。”前行的车驾没有停止,子虞很快就留到最后。

子虞等了一会儿,只听见外面动静,却不见好,让秀蝉打起车帘。车旁守候的侍卫像是等到了良机,走向前跪在了子虞的车下,轻声说:“这条山路碎石很多,娘娘千万小心,听说昨日玉城公主的车驾遇阻也是在这里。”

子虞看他的服饰是骁骑卫士,隶属于晋王麾下,扫了一眼之后就做不闻,等到车驾重新起步,从车帘的缝隙中可以瞧见侍卫仍跪地不起。

子虞不由喟叹:当晋王想要对一个人表达他的诚意。总是显得真挚无比。

到了东明寺,稍事梳理,子虞前往佛殿拜见皇帝。之前已经得到卫士提醒,玉城先一步到来,走到殿前,果然看见玉城坐在御驾前陪着说话。

皇帝责备她:“你已经嫁为人妇还如此莽撞,不带仪仗夜里出行,为何不让驸马陪伴?”

玉城想了想,不愿说晁寅的是非,避重就轻地说道:“想不到山里入夜竟和白日截然不同,女儿走这一趟,长了不少见识。”

皇帝笑道:“是巡山的僧人发现了你?”玉城脸上一红,说道:“夜里上山时车轴松了,女儿一筹莫展,让宫女举灯,幸好有寺中的高僧发现了。”

明妃知道她这么说必定是想举荐,接口道:“于细微处见真章,就是这份细心也觉得不凡。”玉城眨了眨眼,又笑道:“据女儿所知,他还精通佛法,真知灼见远胜常人。

皇帝不能漠视她们的意见,笑道:“你从小连半篇佛经都颂不完整,如何还知佛法。”玉城还想辩驳,皇帝又道:“既然救你于险境,过会就让他进佛殿一起研经。”

能在皇帝面前一起讲经无疑就是一种地位的象征。玉城听到这个许诺,顿时喜笑颜开,仿佛对救她的僧人极有信心。

这日天气晴好,主持选了一处临水的宣室为圣上讲经。淋池中的低光荷尽皆凋谢了,一旁的红枫却沁着一片嫣红,如脉脉不散的晚霞,一径掉落,就顺着水流,缓缓漂向宣室。

阳光下波光粼粼,如流银碎月,点点霜叶点缀其上,在氤氲水汽中蜿蜒沉浮。皇帝见了,也不由赞道:“妙趣。”

众僧入座,玉城转过头来对皇帝说:“父皇,就是他。”子虞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竟是怀因。皇帝也没有料到竟是如此年青的僧人,面貌又俊朗不凡,略点了点头。

众僧讲经罢,皇帝问住持:“外面传说日蚀是国家坏亡丧祸的先兆,大师有何见解?”

住持低目略一想,从容道:“解星象,老衲不及星官,如何敢妄言天意。今日陛下提起,老衲只说自己知道的。”他唱了一声佛号,缓缓说:“有一个信徒曾找老衲哭诉,说他信佛许多年,却无一事顺心,总有妻妾问题,钱财问题,前途问题等等……他问老衲有什么方法可以以逸待劳全部解决。”

不仅是皇帝,众妃嫔也听地入趣,明妃道:“这人倒是有趣,哪有一种方法解决百种事物的?”

住持笑了笑:“老衲问他,山下只有一条路,上来的人各用什么方法。他说,有走的,有骑马的,有坐轿的。老衲说,问题已经解决了。”

众妃嫔皆不解。皇帝神色平静,沉吟不语。住持道:“陛下已经知道了……即使只有一个问题,每个人解决的方法都不同。归根结底,妻妾,金钱,前途等等,世间万物,形式百态,都只是人的问题而已。若是能因人处事,看透人心,诸般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住持说的可不是天象。”兰嫔插口道。

住持微微一笑:“娘娘,老衲说的就是天象啊。”

皇帝笑了笑,环视众僧,发现怀因面色平静出尘,便问他:“你有什么见解。”

“小僧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供陛下品尝,”怀因不疾不徐地说道,“昔日有个艾生,平生不敬鬼神,这一日露过地藏王菩萨的庙宇,正逢连日暴雨,冲地地面泥泞难以行走。过路人都在庙中跪拜菩萨,艾生见雨大,竟拆了供桌烧火取暖。众人大惊,待雨停,他又取菩萨座身踮在脚下,过路去了。众人皆问‘难道你不怕鬼神?’,艾生大笑‘何惧之有’。小鬼闻他言语,报于地藏王菩萨,望与严惩。菩萨叹息道‘既不惧,吓他何用’就仍他去了。”

皇帝唇畔含笑,对一旁皱眉的玉城说道:“这次举荐的人,果然有几分灼见。”玉城却面露失望,往怀因处看了几眼,淡淡说:“父皇的眼光总不会有错。”

众妃嫔猜到这个故事的用意,都不吭声,皇帝转头见子虞望着宣室外,问道:“这个故事如何?”子虞笑道:“故事胸襟非常,说故事的人也必定有过人之处。”

皇帝眉梢一挑,笑地更加兴味,玉城和子虞的主意从来想不到一处去,这次竟然共同盛赞一人,他悠然道:“果然有过人之处。”

皇帝在寺中斋戒祝祷,不近妃嫔是先例。

晚膳过后,他带着近侍宦官来到佛殿。夜风微凉,吹拂着一缕檀香的气息,在寂静的佛殿中漂浮。

此处中伫立着历代皇族贵胄的碑题,他已经看过无数遍,可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发现,这一次也不例外。当他信步走过一块黝黑没有落名的石碑前,被上面的题字所吸引——“同美相妒,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怀灏凝神看了一会儿,轻声笑了笑。近侍宦官不解他的笑意,也无法猜测到他的联想。他转过脸来,从窗口投进来的月光为静谧的佛殿拢上一层神圣的光辉。他抬头又往天空望去,稀落的云层下可以看见半个月亮的影子。

“日蚀谶语是从什么地方流传开的?”他忽然问了一句。

周公公是留在皇帝身边最久的老人,他低头不答,显然不知。怀灏又将目光移向他人,余下的人,以都监杨慈品级最高,他躬身道:“微臣也不知,只是路过春锦宫时听到宫人议论过。”

皇帝笑意不改,以一种比四周碑石更清冷的语气说道:“那就查清楚。”杨慈应是。

等杨慈从御前的差事中脱身,月亮已经到了天心,明亮的月光映在身上,没有一点温度,反而清冷如霜,他拢拢衣襟,召来一个亲近的小宦官,吩咐道:“陛下明日要在殿前斋戒诵经,你去玉嫔娘娘那里跑一趟,告诉她。”小宦官不解:“都监,天色已经这么晚了,玉嫔娘娘说不定早已睡了。这事也不要紧,我明天再去吧。”

杨慈看了他一眼,目光中的警意让小宦官不觉低下头去:“娘娘没有睡,快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