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好的。”纪渝应得心不在焉,纪川正深深地看着她,目光深沉凝重,暗潮涌动,她一阵心慌,没来由的心跳就乱了几拍。

“大哥?”她试探的唤了一声。

纪川蓦然惊醒,掩饰的笑笑,避开她的目光。自己接过毛巾,见仆人送来干爽的衣物,便到邻屋去更换。

纪渝正摸不着头脑,纪宁端着姜汤进来,“二姐,水晶那丫头怎么了?湿淋淋的回来,躲在自己屋里发呆。”

“是吗?”纪渝皱皱眉头,“今天是怎么了?一个个都魂不守舍的?对了,锦华姐姐呢?怎么不见她?”

“水晶说是走了。”

“啊?她要的书还没拿给她呢。”她想想,“我找人给她送过去吧。”

“不用了。”纪川换好衣服出来,接过纪宁手中的姜汤,一口气喝下去,面上这才多了丝血色,也恢复了几分从容,“她说不定过两天就又来了。到时候再给她吧。”他避开纪渝的目光,“大半天过去了,还没去陪爷爷说话呢。前两天爷爷因为我象棋下的不好生老大的气,我这才躲到上海去看朋友。如今回来了,只怕是躲不过了。”

纪渝一听来了精神:”下棋啊?我最在行,我也去看看,说不定能帮你。宁儿也一起来?”

“不了不了。”纪宁连忙摆手,“我在这转了半天了,只怕我妈找呢。还是回去了。”

“嗯,好吧。”纪渝也不多问,送着她出了门口,想起一件事来,”宁儿,别忘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啊。”

纪宁答应着撑伞走了。

纪川问,“你跟宁儿说定什么事了?”

“噢,我说好几年没喝过清名山的泉水了,宁儿就说什么时候一起去清名山郊游,找那里的智清老和尚讨茶喝去。”

清名山是浔江出名的胜地,不光山清景奇,最最出名的便是山中两眼泉水,甘洌芬芳,山里的和尚收集来,煮泡当地特产的白茶,异香扑鼻,饮之怡神,在荆楚一带都非常有名。当地的名门大户都喜欢在春夏时节进山品茶,也算是一项风俗。

纪川听她这样说,不由笑了:”你这一说到提醒我了。我也十年没有喝过那泉水了。等哪天雨停了,叫上锦华,我们几个一起去。”

“好啊好啊。”纪渝高兴的直拍手,”不如跟爷爷姨奶奶说说,大家一起去,热闹。”

纪川愣愣看着她的笑颜,突然伸出手抚上她的面颊,非常温柔的叹息:“小渝,你为什么要这样?”

纪渝安静下来,一言不发的回视他。

一种因隐约了解而泛起的无奈,被泼天浇下来的雨水缭绕住,浓浓的化不开。

第4章

然而郊游的计划不得不搁浅,大雨一连下了十多天,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江水暴涨了一丈多,浔江江段本来水面就不宽,如此一来,就更加水流湍急,江波浪险了。江上的航运也不得不停,纪家的航运局顿时冷清下来,家里几个管事的子侄也开始在家里呆着,顺白顺蓝都在家里处理公务,只有顺风还每天到局里去坐镇。

看着瓢泼一样越下越大的雨,姨奶奶脸色一天比一天沉。她的儿子,纪天德的幼子纪顺金,今年刚二十岁,在汉口的一家武馆学武,自从武汉三镇开始下雨,就没见他往家里捎过信。

“这死孩子,作死吗?”姨奶奶冲锦华抱怨,“又不是泥捏的人,下下雨,怎么就不见了?平日里三天两日找家里要钱,现在倒想给他钱了,人却不见了。”

“不知道住处吗?局里在汉口不是有分号吗?让人过去看看好了。”

“看了,房东说好几天没回来了。你说说,这不是急死人吗?”

“其实小叔叔也不小了,您也别太担心了。”

“哎,锦华,你们是斯文人家,不知道。”姨奶奶拍拍她的手,“我们走水路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浔江一寸,汉阳一尺,浔江一尺,汉阳一丈啊。这是说呢,浔江水面涨一寸,下游武汉的水面就会升高一尺。浔江涨一尺呢,武汉就升高一丈。现在连浔江的江面,都升高了这么多,你想想下游会成什么样子?”

“哎呀,那我们这里已经涨了怕有一丈了吧。”

“是啊,不然我为什么着急呢?武汉大堤那个破烂样子,谁都知道。两岸的人,不过是靠天活命而已。雨再这么下下去,不知要出什么乱子。”

“啊,那小叔叔还是快点回来的好,不怕一万,就怕有个万一…”

“话是这么说,可是那孩子从小淘气。他跟川儿也差不了几岁,还是长辈,一点样子也没有,川儿可比他懂事多了。”

忽听纪渝的声音在门外面响起,“爷爷要知道了,一定同意我去!谁像你,平白顾虑那么多!”

说着话,门帘一挑,就看见纪渝穿着一身鹅黄色的高领裙褂进来。她油亮的头发扎成两条码花辫子垂在胸前,年轻光洁的脸上泛着红润的光,一双眼睛黑白分明,顾盼有神,不知是为了什么,嘟着小嘴,怒气冲冲。

姨奶奶笑:“哟,干吗噘着嘴啊?穿得这么漂亮,这个样子就不美了。”

纪渝瘪着嘴,指指门外,“臭大哥,就会管我。”

“川儿欺负你了?你等着,姨奶奶给你出气。川儿,你进来。”

纪川微笑着进来,“姨奶奶,您别宠着这丫头,我是为了她好。”他看见锦华,冲她点点头,“锦华来了?”

锦华淡淡一笑。自从那天被叶紫苏抢白了一顿后,这是她第一次来纪家,也是第一次见到纪川,此刻见面,难免有些尴尬。

纪渝这才破颜一笑,过去拉住她的手:“汪姐姐,你可来了,那天也不出一声就走,书也没有拿。”说着又瞪一眼纪川,“肯定是大哥得罪你了。不怕,我让姨奶奶给你出气。”

纪川低着头干咳了一声,不说话。

姨奶奶问:“你哥哥怎么欺负你了?说来听听。”

纪渝正接过锦华递来的苹果,刚咬了一口,听见姨奶奶问,忙跳起来,双眉一扬,“姨奶奶,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今天收到了宁尘的信…”

锦华笑着接口:“果然是好消息,他们家准了你们的亲事?”

“汪姐姐!”纪渝急得直跺脚,“你也不正经。”

“看看,急了吧?逗你玩呢,你接着说。”锦华调笑纪渝,有意避开纪川的目光。

纪渝继续道:“宁尘信里说,他们这次有了一个非常的收获。他们出土了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方尊。所有的人都特别高兴,宁尘已经写信告诉顾先生了。我也想去看看那个宝贝,可是大哥不让我去!”她瞪了纪川一眼,扯住姨奶奶的袖子:“姨奶奶,你跟爷爷说说,让我去吧。”

“哟,这可不行。你看下这么大雨,我正跟锦华说呢,想叫你小叔叔回来,找不到人,还担心呢,你一个女孩子家,跑到那里看什么古坟啊?”

“姨奶奶,求你了,东周的方尊啊,那可是不得了的宝贝。”她拉着姨奶奶撒娇。

“什么宝贝都不行,谁让你是我们家的宝贝?你给我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多陪陪你爷爷,别让他挂心就好了。”

“噢。”纪渝垮下脸,不情不愿答应了一声,缩到一边去啃苹果。

纪川这才问道:“爷爷呢?还在午睡吗?”

“在东边偏屋呢。你舅舅来了。”

“哦?”纪川愣了一下,“爷爷他怎么了?”

浔江叶家世代行医,祖上曾做过同治皇帝的御医,同治驾崩,他们为了避祸,远远从京城迁到了浔江,仍以悬壶为生,因医术高明,又讲医德,很的当地人的爱戴,逐渐在浔江扎稳了根。

从叶紫苏的爷爷辈起,纪家上下都是由叶家看病,到了这一代,纪天德的病便由紫苏的弟弟叶远志主诊。因此纪川听见姨奶奶说远志来了,心中不由一沉,不知爷爷的病是否有了什么变化。

姨奶奶叹口气,“这几天天潮,你爷爷觉得四肢关节都受了凉气,今天一大早起来,又说背疼,所以找你舅舅来看看。”

纪川点点头,忧形于色,却终于没有再说什么。

突然听见外面一阵嘈杂,就见忠伯慌慌张张从游廊上过来,在屋外,看见纪川,急忙道:“大少爷在这,太好了。姨奶奶,四老爷有消息了。”

“啊!”姨奶奶腾的一下站起来,急步走到门口,“顺金找到了?人呢?”

“人没回来,不过叫人捎了信来。”

“快拿来我看。”纪川一手接过忠伯手上的信,展开看了看,眉头皱得越发紧,抬头看着姨奶奶,想了半天,竟然无法开口。

姨奶奶不由变了脸色,“川,你别吓我。信上到底说什么?渝儿,锦华,你们两个都识字,快看看,到底出什么事了。”说到最后几个字,声音里已拖着哭腔。

锦华从未见过纪川这样的表情,赶紧过去结果信纸,迅速浏览一遍,“哎呀!小叔叔去苏区了。”

姨奶奶一听,松了口气,“这孩子,到处乱跑。吓得我,也好,只要不留在武汉三镇,我也管不上他了。”

“姨奶奶。”纪川终于沉着气开口,“苏区比汉口还要危险,那里在打仗。”

“啊?”姨奶奶刚放下的心又提起来,“好好的,这是干什么呢?不要命了吗?”

纪渝赶紧扶着姨奶奶坐下,一边问道:“哥,小叔叔是投靠共产党去了吗?”

姨奶奶听了又是一惊,“共产党?那不是土匪吗?”

“奶奶你放心。”纪川倒是沉着,“我在法国的同学,也有共产党的,我会拜托他们关照小叔叔的。”他看看忠伯和两个女孩,“只是这件事情,最好不要张扬,只怕会惹出麻烦来。”

锦华点点头,“你放心,我们都明白。”

正说着,看见游廊上又有人匆匆忙忙过来,行动间颇为慌张,纪川远远认出来,是在航运局里坐镇的纪顺风,忙迎出去,“表叔,出什么事了?”

纪顺风四十多岁的年纪,微微有些发福,因为一路小跑过来,有些上不来气。他在纪家子侄里是最干练稳重的一个人,平日里在码头监管装卸货物,手下上百人听令,颇有些威风架子。此刻却见他神色慌乱,额头上细细密密沁着汗珠,半天才喘过口气,问道:“老爷子呢?”

“爷爷身子不大好,大夫正给他诊病呢。表叔,究竟出什么事了?”

纪顺风不答他的话,又问:“姨奶奶在不在?”

姨奶奶定了定神,出声道:“顺风啊,进来说话。”

“是!”

顺风绕过纪川,进屋走到姨奶奶身边,“汉口大堤垮了!”

几个人同时一震,姨奶奶晃了晃,纪渝站在她身边,眼明手快,忙扶住她,“姨奶奶,您怎么了?”

姨奶奶挣开她的手,一言不发,急步走到东偏屋外,轻轻敲敲窗棱。不一会,门从里面打开,闪出一个人,穿着蓝色缎子长袍,袖子高高挽起,露出月白色的夹衬,看上去无比的修洁整齐。这人正是叶家当代名医叶远志。

“叶先生,”浔江民风崇医,对医者都尊称为先生,即使按辈分,叶远志是姨奶奶的晚辈,这个规矩也还要遵守。“叶先生,老爷子他怎么样?”

叶远志年纪虽然不大,但天资聪颖,从小好读医书,又自幼跟着家里的长辈四处诊病,三十来岁的年纪,倒有二十年的经验。一出来看见这许多人守在门口,便知道定有大事发生,见问,忙摇摇手,返身关上门,示意姨奶奶远远走开,那边听不见了,这才低声叹了口气,缓缓摇头。

姨奶奶心中一沉。

浔江民间常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两个先生摇脑瓜。”两个先生,是算命先生,和医病先生,这两种人摇摇头,通常不是命不好,就是病不好,所以他们轻易也不会摇头。

姨奶奶见他摇头,就知道事情不好,眼前一晕,险些站立不住,咬咬牙,问道:“怎么?不好吗?”

“姨奶奶你也知道,老爷子眼下就是拖字。不能再劳心了,是出什么大事了吗?”

“汉口决堤了。”

远志一听,也是一惊,愣了愣,点点头:“难免难免。”

他匆匆转身进屋,收拾了东西出来,递给姨奶奶一张方子,“老爷子里面睡着呢,我开个方子,先吃着。实在对不住,下游决了口,必定有难民过来,我要赶紧回去准备准备,流民最易生流疾。”

姨奶奶忙点头,“是,先生你是菩萨心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远志一边应着,一边向外走,到了门口,又停下了,叮嘱道:“这样的大事,还是要让老爷子知道的好。哎,老爷子经多见广,定然有对策。”言罢也不多留,急匆匆冒着雨走了。

姨奶奶扶着门目送了半晌,直到看不见了,才叹口气,回头问道:“现在可怎么办?老爷子一时半会也不会醒,我们不能干坐着。”

顺风擦擦汗,“我这就去联系下游几个镇的分号,让他们把货物船只都收起来,还有,”他有些迟疑,“是不是打发几个码头上的伙计到府里来伺候,遭了难的人,只怕什么都干得出来。”

“嗯。”姨奶奶点头,“有道理,你去安排吧,过府里来的伙计,一定要靠得住,知道吗?忠伯,你把顺蓝顺白都请过来,大家再商议。”

“姨奶奶,”纪川叫了一声,颇有些迟疑,“难民如果真的来了,难免不挨饿受冻,我们是不是应该准备一下赈济灾民呢?”

“对对对。大哥说的对。国家有难,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纪渝一听立即支持。“大哥你要赈济灾民,我跟你去。我们应该准备什么?棉被?粮食?”

“这些自然是要的。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矾。”

“明矾?那是干什么用的?”

“好了好了。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等你们伯父都来了,一起商议吧。”姨奶奶心烦意乱,六神无主。

“啊?”纪渝着急,“姨奶奶,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成千上万人的命啊。”

“哪有那么严重?你别在这里添乱,陪你汪姐姐说话去吧,别冷落了客人。”

纪渝不服,“我哪里有添乱?哥,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纪川不语,深深看了姨奶奶一眼,不易察觉的苦笑,对纪渝道:“这事以后再说吧。”

锦华向来善于察言观色,一见这情形,忙上来拉住纪渝的手臂,“是啊,小渝妹妹,上次那本书,到今天还没给我呢,快带我去看看吧。”连说带哄,这才将纪渝劝走。

纪川目送他们离去,无奈摇摇头,见姨奶奶等人颇不以为然,没来由心中一寒。

纪渝半天里,连着被姨奶奶驳斥了两次,这在从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难免有些伤心。一路上也不肯多说话,锦华从旁劝解,也不过是些大人为了你好的话。纪渝心中越发烦闷,但她向来尊重锦华,只能闷头听着,忍住不说话。

雨越发下的大,竟象天漏了一样没个止境。花园里地势稍低的地方已经积了些水洼,两个人撑着一把伞并不好行走,没几步裙脚就都湿了。锦华还好,穿的是丹士林的旗袍,不过湿了鞋而已。纪渝嫩黄色的裙摆就没那么幸运了,湿了的布料贴在腿上,说不出的难受。更难堪的是夏天的衣料轻薄,一经水染,变得透明,虽说只是小腿,到底不雅。

纪渝的院子在最南边,倒是纪川的住处很近,她跟兄长熟不拘礼,拉拉锦华的手:“我们到大哥屋里躲躲雨吧,也好找件干爽衣服穿。”

“这…不大好吧。”锦华犹豫。

“怕什么?大哥又不在。他不像我们,他说人人平等,不要人服侍,屋里也没别人。我们就去坐坐怕什么。况且你看我这个样子,要是被什么下人看到,可就丢脸了。”

她说得也有道理,锦华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答应,“你哥哥他不会不高兴吧。”

“放心,放心,大哥这点道理还是讲的。”不由分说,拉着锦华,两个女孩也顾不上雨大,一路紧跑穿过花圃,躲进纪川房间的雨檐下。

两人嘻嘻哈哈,抖落一身水珠,纪渝一回身推开房门,“大哥没有人看家,也没个人敢进来,他屋里瓶瓶罐罐多,看着吓人。”

这是锦华第一次来纪川的住所,进门才发现这位纪家嫡孙住得远没有纪渝豪华,只是小小里外间的套间,用多宝阁隔开,外面是一张特制的大果木桌子,上面整整齐齐摆着两排玻璃器皿,贴着标签,用法语标注了。锦华看了看,不明白,也不深究。另有一个深绿色的大方玻璃瓶子,金色的瓶盖,烫金的法文,靠着台灯立着。桌子旁是两张沙发,和纪渝屋里的那两张是一套。另一面墙根立着一个欧式大红木柜子,纪渝一进来,径直过去打开柜门,埋头翻找。

锦华皱了皱眉,忍住没有说话。

“这个怎么样?”纪渝一声欢呼,从柜子里拽出一件男式大衬衫,一条西裤,在身上比了比,“大了。”她有仔细看看,“是这个啊,上次大哥说过,这两件他穿着小,准备给小四的。”

锦华打量了一下,“把裤口袖口挽起来,应付一下,回去再换吧。快把湿衣服换下来再说吧,别着凉了。”停了停不禁又笑道,“真是奇怪,你爷爷大哥都身材高大,伯母个子也不矮,怎么就偏你生的这么娇小玲珑?连你舅舅也是北方人的身量啊。”

纪渝听见这话,突然煞白了脸色,勉强一笑,“我到里面换衣服去。”

锦华满心不解,不知道哪里说错了话。她是个精细的人,一见不妥,立即顾左右而言他,“这桌上的瓶子都是什么东西啊?”

过了半晌,没有回应

锦华好奇,“小渝?”

仍然没有回应,一时间屋里静的诡异。她绕过多宝阁,不由怔住。

里屋不大,一张铜脚床,床上罩着蚊帐,隔着帐子隐隐看得见有人做在床沿。锦华吃了一惊,因为纪渝此刻正站在床前,看着帐子里面,面色古怪。那么那里面的人在他们进来时,就已经在里屋了,却始终不发一言,也难怪纪渝吃惊的说不出话来。

“小渝。”她走过去。

纪渝眼睛盯着床中之人,一动不动。

锦华看过去,突然一震,直觉一真眩晕,险些站立不稳。

只见坐在纪川床沿,一边吸烟,一边冷冷看着她们的,竟然是叶紫苏。

锦华强自镇静:“伯母好。”

叶紫苏没有搭理她,只看着纪渝:“你看看你这么衣衫不整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你们兄妹就算感情好,人大了,也总要避嫌吧?”

纪渝尖着声音问道:“你又在这里干什么?你坐在大哥的床上干什么?”

纪渝平时虽然活泼,到底是有家教的孩子,从未如此拔高声音说过话。锦华虽觉叶紫苏举止怪异,却也料不到纪渝会如此失态,轻轻拉啦她的袖子,“小渝,快换衣服吧,受了寒不好。”

叶紫苏见湿了的衣裳贴在女儿身上,她面色苍白,确实象是要受凉的样子,叹口气:“你快换了衣服走吧。”

纪渝盯着她看,半天,转过身,一言不发换好,抱起换下来的衣服,拉着锦华就向外走。

叶紫苏眼睛瞧着窗外,淡淡道:“走路的时候小心点别让人撞到,这个样子,不知要闹出什么笑话来呢。”

这一天,纪渝格外敏感,这句话听在她耳里,不知触动了那根弦,脸上就变了色,冷冷一笑:“笑话还用等我来闹?”

叶紫苏顿住,目光凌厉的看了女儿一眼,终于没有说什么,“快走吧。”

“我不走!”纪渝把衣服往地上一摔,“为什么我走?你在这里干什么呢?等着再闹笑话吗?”

叶紫苏“腾”的一声站起来,“你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