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安在桌旁坐了下来,摇了摇头:“梅家大兄比我年长不少,可梅二兄只比我大四五岁罢了。且他们两位都是十七八岁就中了举人,又比我如今能大几岁…”

“明年就是秋闱,你下场中了,也不过才十七呢。”沈夫人雄心勃勃地安慰儿子。

沈云安却是神色颓然,半晌才道:“只怕是难…两位世兄说,乡试难,会试易,殿试更易,这乡试最是难考…两位世兄说的书,儿子有好些都没读过,读过的那些也…”被梅若坚问了几句,便问倒了。

“梅二兄说,这样,儿子怕是考不中的…”梅若明沉默寡言,梅若坚年纪轻,人也直率些,连问了他几个问题,又让他默了院试的卷子来看,便摇了摇头。虽未直言,但那神色,分明是不看好他的。

沈夫人顿时不悦起来:“这梅家两位公子也真是…”哪有这般评说别人的?再说,他们若真是这般厉害,怎的自己到如今也只是个举人呢?别不是自己出不了头,就看不得别人少年出众罢?

沈云安直摇头:“母亲快别这么说。梅家大兄是不打算出仕的,只一心向学,因此有个举人功名就够了。至于梅家二兄,说是要先行万里路,见见世情,学问才能扎实。依儿子看,只怕是想着一鸣惊人。”

虽说进士难得,可每隔三年也有三百人,谁能一一记得?能被记住的,不过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位罢了。梅若坚说得谦虚,可看那样子,显然是奔着三鼎甲去的。

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沈云安在西北时颇得先生赞赏,来了江浙之后便觉得有些心虚,及至见了梅家兄弟,方觉自己是井底之蛙了。

梅家兄弟之中,梅若明潜心学问,所读之书可谓车载斗量,他随口说出一本书来,沈云安大多是连听都没有听过。至于梅若坚,因要走科举这条路,对四书五经吃得极透,沈云安自以为已经读懂的书,往往被他三追两问,就问掉了底儿。

珠玉在前,觉我形秽。沈云安高高兴兴考了秀才回来,见了梅家这两位,那点儿得意就全部被打了个烟消云散,连书都不想读了。

沈夫人看他这样子,心疼得不行:“你这是路上累了,尚未休息过来,待过几日自然就好了。梅家公子读书再多,那是因他们有个大儒做父亲,这可不是人人都有的。难道没有大儒父亲,就不考举人,不考进士了?再说,那大儒也有考不中的呢。”

哄着将沈云安送走,沈夫人的脸就拉了下来:“还说是大儒之子,怎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了,哪有这般说人的?”

红罗忙道:“都说书呆子书呆子,奴婢瞧梅家两位公子大约也是读书读得太多了。”

沈夫人沉着脸,半晌才道:“就不该请他们来家里住!都是大郎生事。”

这话红罗就不敢接了,忙拿聘礼的事儿来打岔,才让沈夫人重新又欢喜了起来。

沈云安从母亲屋里出来,心里却还是沉沉的,回了自己房里,看着那些书就觉得没什么精神。剪秋从外头进来,见他坐在那里发呆,忙倒了杯茶来道:“少爷是跟两位梅公子论文累了?虽说是要请教学问,可也要悠着来,不可太急了。”

沈云安听见学问的话就觉得头痛,遂把话岔开道:“方才去了母亲房里,见母亲拿着库房的账本不知在抄些什么,也不知是不是要往哪里送礼。”

他这么一说,剪秋便笑道:“这个奴婢还真知道,是准备往董家送的。”

沈云安诧异道:“往董家送?是为了请董夫人荐我进书院的事儿?”可他看母亲抄的单子上已经写了许多,其中仿佛还有些女子饰物,哪个书院的山长或先生要收这些?还是为了答谢董夫人的?

剪秋掩嘴笑道:“那可不是。是为了聘二少奶奶呀。”

沈云安猛地一怔:“什么?什么二少奶奶?”

剪秋心情很是不错。沈云安考中秀才之后,在西北就趁着高兴劲儿收用了她。这次回来,沈夫人已经将她的月例提成了二两银子,算是过了明路。

如今,沈云安又要跟董家三姑娘定下亲事。董三姑娘剪秋是知道的,性情温和稳重,是个极讲规矩的人,断不会像大少奶奶那么不容人,自己不能圆房,还把大少爷身边的人压得死死的。眼下青霜被送回了西北,紫电整日里连面都不敢露了,只躲在房里做针线,瞧着都教人觉得可怜。

董三姑娘那就不同了,断不是那等嫉妒成性的,只要她守着规矩,像她这样有自小伺候少爷情份的,只要能生个一子半女,定然就能提成姨娘,便是在正室面前,也是有些脸面的。

剪秋这么想着,只恨不得明日董家姑娘就能嫁过门来。嫡庶有序,总要正室生了嫡子,她才能生。她今年已经十八了,可不能拖得太晚。

剪秋在想着二少奶奶过门后的和睦日子,却见沈云安竟然拔腿就要往外走,连忙拉住他:“少爷去哪儿?”

“去找母亲!”沈云安用力甩开她的手,“我现在不想成亲!”

剪秋连忙又拉住他:“少爷说什么呢?这门亲事,夫人可是用尽心思给少爷挑的,董三姑娘少爷也是见过的,是极好的人啊。”

这倒不全是她一片私心。在沈家日久,她虽是个奴婢也知道,这文武不同行,沈大将军便是再手握十万精兵,对于沈云安日后科举晋身,也没有多少助力可给。而书香之家,又多觉得武将是粗人,并不愿把女儿嫁过去。故而,沈夫人给沈云安定这门亲事,也是费尽心思的。

董知府本人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不说,董夫人的父亲亦是有些名气的清流儒者,有这样一个岳家,日后沈云安无论科考之中还是入仕之后,都是大有助益。说实在的,以沈家现在与袁家的恶劣关系,在江浙这一处地面上,若不是沈夫人本人与董夫人交好,想寻个四品官员家的女儿给沈云安,可没那么容易!

沈云安被她拉着,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站着动弹不得。母亲的苦心他怎么不知?就是当初,知晓董夫人对他青眼之后,他自己也是暗暗心喜的。可那时候,那时候沈云殊尚未成亲,他也不曾代兄迎亲,更不知道掀了盖头之后,竟是见到那么一个人…

剪秋看他的模样,不由得暗暗心惊。她原以为沈云安只是一时有些想岔了,只要她小意伺候,再迎了少奶奶进门,沈云安就会忘记大房那位。可,可看他现在这样子,分明是还糊涂着呢!

“少爷——”剪秋忧心忡忡,“夫人与董夫人都有意,这门亲事已是定下来了,少爷这时候去与夫人说不想成亲,让夫人如何与董家交待?再说,再说董姑娘明年才及笄,要进门只怕也要到明年年底了,又不是让少爷明日就成亲…”

沈云安呆站了片刻,突然转头回了自己卧房,往床上一倒,拉过被子蒙住了头,闷声道:“我想歇一会儿,你出去吧。”

剪秋在房门口立了片刻,看沈云安确实没什么动静,这才掩上门退了出去,回到自己住的下房里,不由得就长长叹了口气。

她虽已过了明路是沈云安的人,但沈夫人还没发话,她自然也就还住在原处,还与剪春一屋。

自从剪秋拿了二两的月例,剪春倒像是轻松了许多,连话都比从前多了些,只是仍旧很少出屋子而已。这会儿见剪秋进来就叹气,便笑了一笑,开口道:“这是怎么了?”

剪秋走到她身边坐下,就着她的手看了看,见她手里的绣棚上是一树桃花,随口问道:“这是绣的什么?”

“绣四扇屏风。”剪春笑着道,“少爷的喜事怕是近了吧?总要给少奶奶做点针线。不知道少奶奶喜欢什么,所以我想绣一幅四时屏风,少奶奶喜欢哪一幅就摆哪一幅,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剪秋从这话里听出点意思,怔了一怔:“你,你这是什么意思?”

剪春又低下头去绣花,笑道:“没什么意思。不过我已经求了夫人,等少奶奶进门就放我出去嫁人。以后不能在少奶奶身边伺候,所以先做点针线。”

“你要嫁了…”剪秋怔住了,“你,你真的不想留下来伺候少爷?”剪春是对这事儿并不上心,似乎还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少爷,只是她总以为剪春是想等少奶奶进门再由少奶奶发话…没想到她竟是真的要嫁到外头去。

“这不是有你吗。”剪春笑了笑,难得地打趣了一句,“董姑娘是个讲规矩的人,这也是好事。”

剪秋下意识地顺着说了一句:“可不是。到底是董夫人教导出来的,不比大少奶奶——”

剪春脸色微微一变,用力咳了一声:“说什么呢!”

剪秋连忙咬住了嘴唇,暗悔失言。幸好剪春并不追问,只皱着眉看了看她:“你还是仔细些…”董姑娘讲规矩自是好事,那意味着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责罚苛待妾室,但若是你自己失了规矩,那却就不是好事了。

剪秋低声答应,剪春也不欲再多说什么,便将话题转开,笑道:“也不知二少奶奶几时能进门,到时候,家里可就热闹了。”

其实热闹的还不仅是沈家,董家现在也挺热闹的。

董知府的宠妾苏氏在门口站着,就见自己的丫鬟如意一溜小跑地过来,开口便道:“姨娘,老爷跟夫人真的吵起来了,老爷还砸了个茶杯呢。”

“当真?”苏氏顿时兴奋起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如意便有些为难起来,“夫人身边的人把得紧,奴婢也不能靠前…”夫人自己不苟言笑,身边伺候的两个丫鬟松萝和峨蕊也是整日板着脸,尤其是主院里那个青妈妈,防姨娘这边的人像防贼一般,见了她们过去就用讨债似的目光盯着,她哪敢靠前呢?若不是老爷砸茶杯的动静有点大,她还不知道屋里出了什么事呢。

苏姨娘不由得泄气:“没用!”夫人虽是不得老爷欢心,可却有正室的尊贵,尤其是自梅家成了后族,老爷对夫人就更客气了。别看她生了两个儿子,可还是被夫人压得死死的。难得今日听见老爷竟与夫人争吵了起来,却又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真是叫她如同怀里揣了二十五只兔子,百爪挠心地难受。

正院里,董知府摔了个杯子,火气消了些,沉着脸道:“总之这门亲事现在不成。”

董夫人稳稳坐着,似乎根本没看见那个摔碎的杯子,淡淡道:“我已与沈夫人说好了,过几日沈家就请媒人上门,老爷若是不想跟沈家结亲,当面拒了便是。”

董知府顿时噎住了。董夫人看着他的神色,略有些讥讽地笑了笑:“怎么,老爷其实也觉得这门亲事不错吧?”

“这——”董知府当然知道这门亲事不错,可问题是,现在袁沈两家正斗得厉害,跟沈家结亲,那就是要得罪袁家,是要得罪袁太后啊。

“老爷若觉得不好,那就拒了。”董夫人又说了一遍,“老爷究竟要不要拒了沈家?”

董知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拒了沈家,那是必然要得罪沈家的。若是换了前些日子,或许得罪也就得罪了,可如今,沈云殊刚立了功且不说,梅家也有人来了呀!

梅汝清不但是岭南大儒,更要紧的是他是梅皇后的族叔。如今他在军中教授斥侯们倭语,董知府不能不多想一想,这究竟是梅汝清自己的意思,还是有梅氏一族,乃至梅皇后的意思呢?

袁太后固然是太后,可如今这天下是新帝的,就是将来,梅皇后也能做太后的,而袁太后…

这么一想,董知府还真不敢就明着拒绝沈家。他心里一烦躁,不由得又埋怨董夫人:“谁叫你跟沈家提这事的!你,你去与沈夫人说,就说月儿年纪还小,先不必提亲事,过几年再说。你不是也想多留月儿几年么,何必这么早就把亲事定下来。”

董夫人默然听完他的话,忽然道:“再过几年?等再过几年宫里或许还会选秀,老爷好送月儿进宫?”

“什么?”董知府睁大眼睛,“你说的是什么?”

董夫人淡淡道:“老爷不是很遗憾,若是月儿再大一岁,今年就能应选入宫了么?”

“胡,胡说!”董知府忽然有些狼狈,“我岂有这个意思?”这是他跟苏姨娘说过的话,怎么竟被董夫人听见了?

他知晓董夫人素来看不起送女为妾的人家,她自己的三个女儿是必要正经嫁人的。至于入宫——便是能做到贵妃,那也是妾,董夫人是万万不肯的,所以也不过就是随口说了那么一句罢了。

董夫人面无表情:“老爷没有这个意思就好。我的女儿,不但不能做人妾室,就是嫁人也要仔细挑选,不能随意嫁了,更不能用来讨好什么人。”

“你,你越说越离谱了。”董知府干咳一声,“我不过是说,月儿过几年——”

董夫人打断他:“与沈家的亲事就这么定了,年前过礼,等月儿及笄就嫁过去,我也好了却一桩心事。”

她极少打断董知府的话,董知府不由得更睁大了眼睛:“你怎么能如此自作主张!这婚姻大事,父母之命——”

董夫人竟然再次打断了他:“我是月儿的母亲,既是父母之命,我自然能做主。”

“荒唐!你今日这是怎么了!”董知府简直有些惊讶了,“我是你夫君,你怎么竟然这般违拗我的意思!”

董夫人却是半点也没有妥协的意思:“夫君想要左右逢源,可也不要忘记,脚踏双船,易落水。”

“你,你这说的都是什么!我在与你说月儿的亲事…”董知府目光闪烁,顾左右而言他。

董夫人讥讽地一笑,却也没有再揪着他不放,只道:“袁沈两家之事,我一个妇道人家并不知晓。可沈家大郎端掉了杜氏匪帮,这却是袁家未能做到之事。便算他有心争功,这也是实打实地靖边卫民之举。家风如此,月儿嫁过去之后,便是娘家不得意,也不会被人冷待。沈夫人喜爱月儿,又是个讲规矩的人,这样婆母不难相处。至于沈家二郎,亦是知上进之人,性情也平和。这门亲事,没什么不妥。”

“什么叫娘家不得意——”董知府恼火地道,“岂有你这样咒自己夫君的?”

“未雨绸缪罢了。”董夫人面无表情地道,“这也是从夫君身上学到的。”

董知府张了张嘴,无话可说。董夫人又追问了一句:“既然如此,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

董知府欲待说不允,却也知道董夫人在此事上是不会听他的了。刚才那几句话,也说得他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只得咬着牙道:“你自己做的主,日后不要后悔。”便有些狼狈地从正房走了出去。

董夫人冲着他的背影笑了一笑。让她以夫为天可以,可她的女儿却不能由着董知府作主,若不然,说不定哪天他就听了苏氏的怂恿,把女儿换了什么好处。她的女儿,一定要结一门好亲事,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

☆、第78章 私赠

沈董两家议亲之事, 在沈家遣媒人登门之后就传遍了杭州城。

“董景怀这老东西,这是终于打算倒向沈家了?”袁胜青坐在书房之中,眼底含着戾气, 神色也有几分焦躁。

这些日子, 沈家大张旗鼓, 让梅汝清在军营之中给那些斥侯们教授倭语,简直搞得人心惶惶。不少人听说过梅汝清的大儒之名,慕名而来想见识一下他的风采;也有不少人知晓他是梅皇后的族叔,想着巴结一二;当然也有人是真的想学习倭语…总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 梅汝清在军营中的住处都是十分热闹,每日的授课更是人满为患。

袁胜青倒是想阻拦, 可实在找不到理由。之前沈家提出请通译来教授倭语,袁翦就以并无人手为由拒绝了,现在沈家自己找到了教授的人, 还是这般一位有名的大儒, 袁翦又有什么理由不允呢?他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力加以限制,以军中纲纪为由,尽量减少去听梅汝清授课的军士人数。可是这么做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至于军士们心中在想些什么,却是他们不可能一一管到的。

袁胜玄也同样有些烦躁:“董景怀滑不留手, 本来也不是什么可靠之人。不过此人应该也不会真心帮助沈家,不过是想着给自己多留条后路罢了。”这种人他又不是没见过,总想着哪边都不得罪, 哪边都能扯上点关系,这样无论谁最后得胜,他都能靠上来沾点好处。

“不信就瞧着吧,今年母亲生辰,董家一定会送重礼。”十一月初是袁夫人四十九岁的生辰,虽不是整数,却也逢九,董景怀一定会以此借口,重重地送一份礼来示好。

“这种人,不必在意他。想来结这门亲事,多半还是他家女眷的意思。孟氏与王氏素来交好,她看上沈云安怕也不是一日两日,只怕两人早就议定了,只等着沈云安有功名在身,就把亲事定下来。”

“董家倒确实不足畏——”袁胜青也同意这一点,只不过在目前这等情形之下,听见任何向沈家示好的消息,他都不免有些烦躁,“这小子也不是没从海运里分好处,谅他也不敢做什么!只是那梅汝清实在麻烦,你这里怎样了?”

袁胜玄眼下已有浅浅的青黑,显然也是几日不曾休息好:“司俨实在难缠,做事一板一眼,恨不得真能自己把这沿海一带村镇全都行遍似的,逮住一个人就要问倭寇之患,拦都拦不住。”

“那就由他去。”袁胜青这几天真是听见一个倭字都要烦躁,“顶天也不过问出倭患属实罢了。但倭患属实,未必就能证明沈家不是意在争功。” 毕竟沈家至今端掉的也不过是海匪,并没抓到什么大股倭人。

对袁家来说,最要紧的倒是丁守备那事儿:“司俨可有发现?”

“目前来看,似乎是没有。”袁胜玄皱着眉头,“司俨倒是去了桂池村,但问的也大都是倭寇之事,对丁守备,也只是上了一封中规中矩的弹章。”弹劾的是丁守备误听消息,险些杀害平民。言辞虽一如既往地尖锐,并未因丁守备是袁翦属下而放得缓和些,反而顺手还把袁翦也捎带了进去,说他有失察之嫌。

这倒也是司俨的一贯作风。尤其京城中都传司袁两家交好之事,依着司俨的脾气,那是断不会对袁翦有什么手软的,反而要格外严苛些。

“那你皱着眉头做什么?”袁胜青看了一眼弟弟。司俨这般举动,应该是未曾疑心到桂池村之事另有所图。也亏得他们收手得快,把杀良冒功的谣言又给压了下去,至于官府文档中所记载杜氏匪帮人数不符一事,就只好由当地那个倒楣县令背锅了。好在他被袁家辖制得死死的,并不敢翻什么风浪。

“父亲已经许了他,最多是贬到偏远下县去,过几年便设法让他回来。”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先往偏远之地去躲几年,再提拔起来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或者还会比从前的更好,这县令自然没有不肯的。

袁胜玄的眉头还是解不开:“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不放心。沈云殊精明似鬼,丁守备的事儿,他怎肯轻轻放过?”

“他也在军营之中散布了消息,说是丁守备是想杀良冒功,只是并无证据。”袁胜青以为弟弟这些日子在杭州城,对军中消息知晓得并不完全,便道,“这事儿,他也往司俨面前去递话了。”只是看来司俨并未随意相信,他素来是个严谨人,便弹劾也都是有根有据,似沈云殊这般无凭无证的消息,按他的习惯是不会相信的。

袁胜玄微微摇了摇头:“总觉得沈云殊的手段不止于此。”反正他是不相信,有人真会这么好心,就为了少死几个百姓,就把杀良的铁证给轻轻放过。

袁胜青叹了口气:“你这是因近来诸事不顺,被他吓着了罢?其实他就算抓住了丁守备杀民,也未必就能定罪,更不用说牵连到父亲身上了。何况——”他讥讽地撇了撇嘴,“沈家向来打的都是爱民如子的招牌,既想要这好名声,就免不了束手束脚。”倘若沈云殊真等丁守备杀到一半再跳出来,沈家这招牌就等于被他自己砸了。

袁胜玄心不在焉地听了兄长的话,默然半晌忽然问道:“大哥,你说皇上当真是想借我们家除去沈家吗?”

袁胜青一怔:“什么意思?”

袁胜玄双目幽深:“皇上忌惮沈家,难道就不忌惮咱们家吗?若是咱们家与沈家两败俱伤,这只怕才是皇上最想看到的结果吧?”

袁胜青脸色微变,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来。这件事其实也并不只是袁胜玄想到,只不过从前并没有如此明确地说出来罢了。

“若无太后,皇上也不能登基。”袁胜青最后还是说了一句。而太子殁后,按长幼之序本该是佑王为太子,当时还是皇后的袁太后能将靖王推上东宫之位,还不是因为家族之中有人手握兵权。

“可那是登基之前。”袁胜玄冷冷地说。等到登基之后,太后的力量可就未必是皇帝的力量了。

袁胜青半晌才道:“那你想如何?”

袁胜玄低下头想了一会儿,慢慢地道:“其实太子之下,原有太孙。”

太孙,就是太子的继承人。不过这个位置跟太子一样,都是要皇帝下旨才能定的。若是当初定下了皇太孙,那太子登基之后,太孙就是太子。同理,若是太子没了,太孙也将继承他的一切,包括其特殊的地位。

当然,先帝是没有定太孙的,这封号原也不常见。而且太子只有一个儿子,不管定不定,敬郡王都是他唯一的继承人。

不过这话现在说出来,袁胜青就不由得一惊:“你想拥立——”他及时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袁胜玄冷冷地道:“第一次拥立若是不成,未必不能来第二次。”

其实如果细说起来,上一次袁家还不能算是拥立之功,毕竟靖王本来就抚养在袁太后膝下,若说要他入主东宫也有道理,袁家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看起来并不是特别明显。

“或许就是功劳不够大,皇上才会如此…”袁胜玄冷笑了一下。

袁胜青没有立刻说话。袁胜玄这般说法,等同于指责皇帝忘恩负义了,对袁胜青而言,他一时还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不过心里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样的,那就不好说了。

过了一会儿,袁胜青才岔开了话题:“此事以后再说,倒是眼前的事——”

袁胜玄似乎也没指望着现在就听到兄长的回答,只是无所谓地笑了笑:“午后司敬文多半会来寻我。”

司敬文原是该陪着母亲和妹妹回京城的,不过司夫人不放心司俨的身体,就把儿子留了下来,好歹在司俨废寝忘食办差的时候能提醒他按时用饭就寝,还能跑跑腿。

不过他现在的心思都在梅汝清父子身上,只是因为梅汝清去了军营,而梅若明兄弟又住在沈家,所以不好出门拜访,只能看着梅氏兄弟几时出门,才好“偶遇”一二。昨日梅若明在某茶楼与一群学子论了论文,司敬文还是得着袁胜玄送的消息才赶过去的,算是痛快地参加了一场“文会”,自觉受益匪浅,自然少不得要来谢一谢袁胜玄。

他来过袁府也不止一次,书房门口守的又是袁胜玄的小厮长庚,见了他就笑,“司少爷请进去就是,我家少爷大概在里头写字呢。”

袁胜玄读书写字时不喜有小厮丫鬟在旁侍奉,司敬文也知道,便对长庚点了点头,自己推门进了书房。

袁家的书房极大,乃是三间屋打穿了并起来的,中间不曾隔断,说是这样才疏阔。故而司敬文才推门进去,就看见了袁胜玄。他并不是在读书写字,而是伏在案上似乎是倦极睡着了,手里却还捏着个东西,露出半串精致的璎珞。

这东西一看就是女子之物,袁胜玄伏案而眠的时候还握在手里,显然十分暧昧。司敬文没想到自己会窥见他的隐私之事,自觉有些尴尬,连忙就想退出去。可他刚往后退了一步,忽然觉得那璎珞有些眼熟。

司敬文素来也不会去注意女子饰物,能让他觉得眼熟的首饰少之又少,以至于他仔细再看过去,见那璎珞上还串了一块淡青色玉佩,只在袁胜玄指缝间露出一点儿,雕成了荷叶形状,就突然认出那是什么东西了。

那是一块子辰佩,而且是司秀文的。

子辰佩者,以鼠为子,龙为辰,故而雕的花样便是一鼠一龙,有望子成龙之意。司敬文兄弟两个出生之后,司夫人便为他们一人雕了这样一块玉佩,自幼挂在颈中的项圈上,后来年纪长了,便做腰饰之用。

司秀文是女儿,原是没有这些的,司夫人只选一块青玉,就其形雕成了一片半卷的荷叶形状,取个清高之意,给她挂在了项圈上。

但后来司秀文略大一点,便显出了不逊于兄长的聪慧,司俨便使匠人在她的玉佩上也雕了鼠龙之形。那匠人手极巧,一鼠一龙都是就着荷叶翻起的卷边雕成,瞧着真是栩栩如生。司秀文也爱极了这块形状特殊的子辰佩,在略长大些不戴项圈之后,便自己编了璎珞,将这块玉佩仍挂在身上。

怪道他觉得那璎珞眼熟。那东西原是司秀文自己串起来的,所用珠玉并不贵重,却是一点点精挑细选出来,与一般外头店铺里卖的自是不同。司敬文经常见着,可不就认出来了么?

可这东西乃是司秀文的贴身之物,怎会在袁胜玄手里?司敬文一时忘记了自己是在别人家中,一步就冲了过去:“袁兄!”

袁胜玄蓦然惊醒,还有些迷糊:“司兄来了?”他要站起来,才发现自己手里还握了东西,连忙就想往袖子里藏。这一下反而让司敬文看得清清楚楚,那小小一方青玉荷叶上,果然有一鼠一龙,寻常子辰佩再没有这种形状的,确系司秀文之物无疑了。

“你手里拿的什么?”司敬文沉了脸,一想到这东西的来历,便连袁兄也不肯叫了。

“我,我——”袁胜玄支吾了两声,终究是没说出抵赖的话来,只握着那玉佩不松手。

“这东西如何在你手里!”司敬文更恼怒了。

袁胜玄闭了闭眼睛,忽然推开椅子,向司敬文长长一揖,几乎到地:“司兄,我与司姑娘只是相互爱慕,发之于情止乎于礼,绝未有任何逾矩苟且之事。我以性命担保,若曾轻薄过司姑娘一分一毫,便教我刀兵加身,死无全尸!”

司敬文被他狠绝的誓言吓了一跳:“不可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