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则安打量着赵崇昭,明明是秋凉天,赵崇昭却累得汗流浃背,看起来非常疲惫。眼看其他人都被打发得老远,谢则安坐到榻上伸手抱住赵崇昭,示意他在自己怀里歇息。

赵崇昭心头一喜,躺到谢则安腿上闭上眼睛,高高兴兴地说:“我睡一会儿,睡一会儿我们再回宫。”

祭台设在南郊,不是寺庙也不是道观,却同样有着出世般的清幽。这年头空气极好,鸟儿也叫得欢畅,明明天气已经转冷,几只麻雀还是跳到窗棂上,叽叽喳喳地欢叫着,啄食上头藏着的草籽。明媚的秋光从窗外照进来,给屋内的陈设都镀上了一层淡金。

谢则安抬手拍抚着赵崇昭的背,静静地看着赵崇昭紧闭着眼的侧脸。

那一晚之后,他们的关系终于缓和了。这样的亲密对于君臣而言是不应存在的,可左右无人时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谢则安觉得这也许是他们之间最后一段平静时光,因而赵崇昭的许多要求他都不再拒绝。

等赵崇昭熟睡,谢则安掏出怀表看着它滴滴答答地转。直至分针跑了半圈,谢则安才把赵崇昭从睡梦中叫醒:“陛下,起来了。”

赵崇昭还没睁眼,已经伸手猛地抱紧谢则安的腰。谢则安还反应过来,他一把将谢则安按在榻上,不容拒绝地吻咬起谢则安柔软的唇。

窗棂上的麻雀惊得纷纷扑棱着翅膀飞走。

赵崇昭亲了个够,才说:“你又喊错了,这是惩罚。”他得了便宜还卖乖,“三郎,你让我说你什么好?都罚了这么多次还没记性!下次你再喊错的话,我会怀疑你是故意让我亲你。”

谢则安努力让自己心平气和:“论不要脸,陛下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又喊错了。”赵崇昭遗憾地说,“可惜再亲下去别人恐怕会看出来,还是先记在账上,下次再罚吧。”

“…”

谢则安不想理会这个不要脸的家伙,他替赵崇昭整了整衣领,说道:“回宫了。”

赵崇昭乖乖下地,领着谢则安离开。

其他人早就候着了,见赵崇昭神清气爽地出来,心里都很欢喜。赵崇昭心情好,他们的日子才好过啊!

谢则安骑马陪在赵崇昭的车架旁,眼看宫门到了,他笑着说:“陛下,我先回去了,后天大郎成亲,我已经向徐参政请了三天假。”

赵崇昭不太想放人,可又不能不让谢则安去陪谢大郎迎亲。而且,谢则安挑在这种地方向他道别,是看他在这地方没法发作吧?

赵崇昭偏不让谢则安如愿:“成,当然得回去。不过我还有点事要和三郎你说,你先与我入宫一趟吧。”

谢则安:“…”

赵崇昭从御驾上下地,不由分说地抓紧谢则安的手往宫里带,即便被沿途的宫人内侍频频侧目也依然故我。

谢则安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只能认命地跟在赵崇昭身后。

赵崇昭斥退左右,把谢则安领到自己的书房。越是朝夕相对,他越是舍不得与谢则安离开片刻。晚上要把人放走是没办法的事,突然连白天都见不着了,赵崇昭哪里乐意。

赵崇昭带上门后又把谢则安压在门板上亲了又亲。

谢则安有点无奈。

赵崇昭说:“一眨眼大郎都要成亲了。”他压着谢则安不让谢则安动弹,“我们成亲还是好多年前的事,那时我连什么是洞房都不知道,那么简单就被你忽悠过去了。”

谢则安:“…”

赵崇昭说:“三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洞房?”他啃咬谢则安的脖子,“我想要你,三郎,我想要你。”

谢则安垂眸:“陛下想要的话,我哪里能反抗。”

赵崇昭有点生气了,明明他们已经这么亲近,谢则安却还是咬死不松口,这么久以来,也就叫了他那么一声“赵崇昭”,无论他怎么“惩罚”都不肯再改口。他咬牙说:“你明知道我不会逼迫你,三郎,你不答应我永远不会逼你。”

谢则安笑了笑,抬起手拍拍赵崇昭的脑袋,像在安慰一只大狗。

赵崇昭说:“大郎都要成亲了。”

谢则安说:“陛下你的三年孝期还没过…想想父皇对我们的好。”

赵崇昭的火气顿时被浇熄了。这两年多他经历了太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这么一段备受煎熬的时光对他而言简直像是过了好几辈子。要不是谢则安提起,他都想不起三年还没过。

赵崇昭说:“三郎你说得对!”他依依不舍地放开了谢则安,“回去吧,大郎成亲那天我会去的。”

谢则安说:“好。”

谢则安独自出了宫,还未到谢府,迎面撞上了一个熟人,竟是许久不见的“蔡阳”。谢则安叫芸娘去追查“蔡阳”,发现了许多线索,种种迹象表明眼前这人并不是“蔡阳”,而是“蔡阳”的远亲蔡东!

蔡东完全没了当年的穷酸,一身得体的儒生打扮,眉宇间带着几分意气风发,看起来过得极好。

谢则安虽然知道蔡东是冒名顶替,却拿不出证据。蔡东此人出身寒微,心肠却狠毒得很,察觉有人追查时,竟引了盗匪将村中人杀了大半。盗匪过村他正带着官兵帮自己运送着给乡亲的贵重谢礼“衣锦还乡”,看到村中“被屠”,他涕泪横流,抽出刀亲自上去杀盗匪。护送的官兵都敬他重情重义,和他一起把盗匪杀了个干净。

活下来的人被蔡东救了命,个个对他感激涕零。而那些被钱财吸引而来的盗匪则统统被就地格杀。

原本是有两个活口的,蔡东却红着眼上前一刀把他们了结了,口中大喊:“天子脚下,你们竟敢如此猖狂!实在可恨!”

线索到这里,彻底断了。

蔡东做事周密,连戴石和芸娘都找不到证据,只能大致推断出蔡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这种人,谢则安只能谨慎以对:“蔡兄,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蔡东口里说:“当然好,我如今的日子过得可舒坦了。”他狭长的眼睛从谢则安脸上扫过,落在谢则安的脖子上。蔡东从不亏待自己,以前他只能在暗想里找些暗娼,如今他有了钱、傍上了皇帝,想找什么人没有?所以这几年来他算是尝遍了被人伺候的快活。

只是虽然长得多了,总归还是惦记着没尝到的。

蔡东盯着谢则安颈上一处并不明显的红印。

这点印记落在别人眼里肯定不会想太多,蔡东的身体却像被烧起来了一样。瞧这正正经经的模样,暗地里还不是被人玩的?

蔡东说道:“三郎你去凉州去得可真够久,回来后又那么忙,我们都没机会找你。”

“哪里的话,其实我也想和你们聚聚,改天我再请你们过府一聚,好好叙叙旧。”谢则安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明日我兄长成亲,蔡兄若是得空的话可以过来。”

这话正中蔡东下怀,他说道:“我能有什么事儿,一定到。”

谢则安回到府中,谢大郎正在那儿试喜袍。谢大郎向来爱穿玄衣或白衣,这种鲜艳的颜色还是头一回上身。

谢则安凑到谢大郎旁边左看看右看看,十分新鲜,转头对谢小妹和谢小弟说:“我们家大郎穿什么都很俊。”

谢小妹和谢小弟点头应和。

谢季禹也休假了,见谢则安在,说道:“三郎,秋祭没出什么漏子吧?”

谢则安恬不知耻地说:“有我在呢,能出什么漏子。”他拉着谢季禹上前,“您瞧瞧,咱家大郎帅不帅!”

谢季禹说:“当然帅。”

在一家人的夸赞中,谢大郎心安了不少。他朝谢则安比划了几下,意思是等成了亲马上继续帮他。

谢则安说:“忙什么,先给我生个胖侄子。实在没有胖侄子,侄女儿也行!”

谢大郎看着谢则安。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明明说成亲以后还是不会变的。

谢则安上前抱了抱谢大郎,说道:“大郎,成家立业四个字你听过吧?成家不立业,日后怎么给儿女一个好前程?你不能总想着帮我,应该好好和二娘谋划一下才行。”

谢大郎抿紧唇,盯着谢则安不挪眼。

谢则安打发弟弟妹妹回去睡觉,拉着谢大郎坐下。

他换了种说法:“大郎,有很多事我不放心交给别人,你要是能接手的话,我比较放心。”

谢大郎半信半疑地看着谢则安。

谢则安说:“我有这么没信用吗?”他认真地开口,“我是说真的。大义在造大船,那是先皇在世时吩咐的,先皇让我全权负责,所以连陛下都不知道。新造的大船吃水深,走得远,也许能抵达目前我们都没到过的地方。可光能战胜风浪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精兵,熟悉海事、熟悉海战的精兵,否则我们驶出去的大船只会变成别人的战利品。大郎你天赋极高,二娘是武勋之家出来的,又与你心意相通,你们若是能联手训练一批得用的人,我们远航海外指日可待。”

谢大郎心头一跳。

谢则安说:“若是真有什么避不开的祸患,我们也有退路可走…”他见谢大郎面色凝重,笑着宽慰,“当然,用到这条退路的可能性很小。主要还是用来做些别的事,比如搞海外交易或者包抄作战之类的。”

谢大郎点了点头,在纸上写:“我去,我和二娘去,这件事绝不会泄露给任何人。”

谢则安说:“不急,你们成亲后去哪都很方便。”

第139章

谢大郎大婚之日,宾客盈门。

不太重要的客人都被安排在金玉楼那边吃酒,邀请至家中之人都是朝中要员,比如姚鼎言和徐君诚。再仔细一瞅,孟元绍、徐延年等等都在,许多品级低那么一点的,看向谢季禹的目光已经不太一样。潼川谢家到了谢季禹手里,果真一下子上了几个台阶。

等赵崇昭进了门,其他人的目光又落在谢则安身上。谢则安到谢家时谢季禹还很低调,许多人都不知道谢则安真正的来历,只当他真是谢季禹的儿子。谢则安这几年来可是出尽风头啊!

更要紧的是,赵崇昭一进门找的便是他,亲近之意溢于言表。

想到谢则安刚回朝时的境况,孟元绍几人心里都挺复杂。若是谢则安一回京赵崇昭对他就是这种态度,讥嘲谢则安靠裙带关系往上走的人肯定不少,偏偏赵崇昭前段时间不仅没和谢则安走多近,反倒经常刁难,弄得他们都有点看不过眼,忍不住出口相帮几句。

没想到一转眼他们又和好如初。

谢则安不知道有那么多人盯着自己,赵崇昭没让人通传,他压根没发觉赵崇昭到了,还在不远处笑眯眯地看着二娘替谢大郎整理衣襟。谢大郎平时不太注重这些,刚才忙进忙出把领子都忙得翻了起来,二娘眼尖心细,特意停下来替谢大郎整理。

察觉谢则安促狭的视线,二娘大大方方地朝谢则安露出笑容。

谢则安:“…”

这恩爱秀得,闪瞎狗眼了!

谢则安心里冒出中“女儿终于要嫁出去”的感慨,正感叹着呢,忽然瞧见赵崇昭朝自己走来。为了防止赵崇昭表现得太亲近,谢则安先拉开距离:“陛下,您来了。”

赵崇昭刚才也瞧见了二娘与大郎的亲近,心里正酸着呢,一看谢则安这举动更不高兴了。他不容拒绝地抓住谢则安的手:“三郎。”

谢则安:“…”

谢则安懒得和赵崇昭分辨了,只盼着赵崇昭别弄出别的动静来。

赵崇昭还算有分寸,握紧谢则安的手一会儿,乖乖放开了。他含笑应对上前和他说话的人,毫不避讳地显露他对谢家的亲近之意。

等到太阳偏西,总算忙完了。

赵崇昭终究不能留太久,只能依依不舍地回了宫。

另一边,金玉楼的酒宴还没散。蔡东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其他人,最后与姚清泽等人坐到了一块。姚清泽身边坐着沈敬卿,沈敬卿背脊挺直了不少,和姚清泽表现得十分亲近。

蔡东和沈敬卿臭气相投,平日里多有往来。透过沈敬卿这座桥梁,对姚清泽这位高官之子有所了解,表面上那么风光,芯子还不是和他们一样?沈敬卿的妹妹孝期内已经和姚清泽好上了,如今正式嫁入了姚家,沈敬卿以姚清泽大舅哥自居,面上不知多风光。

蔡东听沈敬卿提起过不久前的罢相风波,更加打定主意要上姚家这条船。背靠大树好乘凉,如今赵崇昭虽然被谢则安稳住了,姚鼎言却不会就这样放弃!

孟相的气象已尽,下一个宰相是谁?怎么看都是赵崇昭最推崇的姚鼎言。

戴石和张大义正在金玉楼顶楼往下看。底下的格局已经十分分明,蔡东那一桌人,正是“新党”之中最激进的一批,相较之下,顾允、顾骋父子俩所在那桌明显是比较理智的。

张大义问戴石:“你们官人真的撑得住吗?”

戴石说:“官人自有主意。”他问起了别的事,“听说姚清泽那边一直在针对顾先生父子?”

张大义说:“是有这回事,他们之间的梁子是在很多年前结下的,即使同为新党也没有缓和。”

戴石心情沉重。谢则安身上的担子不轻,姚鼎言和徐君诚都是谢则安的老师,谢则安的思想中既有姚鼎言的一部分,又有徐君诚的一部分。这本来是好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可惜这又是最不讨喜的状态。

不管是徐君诚还是姚鼎言,都不会真正地把谢则安当自己人。

即使教的时候毫无保留,真正谋划起来却不会让谢则安参与。

姚清泽这些人连同为“新党”的人都会下手,谢则安能讨得了好去吗?

戴石心中担忧,面色也随之变得凝重。

张大义是个商人,善于察言观色。他问:“是不是三郎遇到什么难题了?你们不用瞎担心,三郎什么时候被难倒过?”

戴石说:“他才十八岁。”

谢则安才十八岁,和赵崇昭一样大。赵崇昭是一国之君,身边有无数能人辅佐,想走错一步都挺难的。谢则安不同,谢则安身边的人都是他靠自己找来的,有些并非完全会为谢则安想。谢大郎倒算与谢则安最亲近、可以让谢则安全心信任的人,可如今谢大郎也要成亲了。

谢则安才十八岁。

同龄的人渐渐成家立业,他却已经经历了丧妻之痛。这还仅仅是其一,更要命的是很少有人记得他的年纪,连英明神武的先皇,临去前也把一个个担子加到他身上。以前谢则安想得多、谋得远,他们还觉得谢则安太多心,可如今看来,那点儿部署还远远不够。

明明还是个半大少年,为什么要背那么多担子?

戴石等人是看着谢则安长大的,很希望谢则安能像真正的少年那样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可谢则安总那么忙碌,只能忙里偷闲地与家里人稍微亲近亲近。

张大义对谢则安的感情虽然比不得戴石,看见戴石复杂的神情后也想到了许多。谢则安与赵崇昭之间一波三折,也不知以后会不会再变。帝王给的荣宠终归不是那么好拿的,靠着这个风光一时,往后怎么死都不知道。

张大义说:“也就你们这些身边人才会记得他还那么小,搁到外头谁还记得他才十八。”更不会记得一个这么大一点的少年应该过怎么样的人生。张大义嘱咐,“他那个人忙起来也不会爱惜自己,你们平时要好好照顾他。”

戴石看着张大义脸上那实实在在的关切,心里有点替谢则安高兴。不管以后如何,总归还是有人真心待谢则安的。

他点头说:“我们会的。”

宾客散尽,万籁俱寂。

谢则安在院中独酌。

谢则安不爱喝酒,更不爱一个人喝酒。戴石回来后看见这情景,有点意外也有点担心。他上前一步:“官人。”

谢则安说:“回来了?没什么事儿吧?”

戴石说:“没什么,就是发现‘蔡阳’和姚清泽他们走得很近,不知会不会弄出什么事来。”

谢则安说:“姚兄以前挺好一个人。”他垂眼,“明年姚兄要参加科举,状元之位恐怕是他的了。沈敬卿是他大舅哥,这家伙心胸狭隘,当初我已经把他得罪死了,以后我和他们之间恐怕免不了起争端,你叫人多盯着他们。”

戴石说:“官人放心,我们从来没放松过。”

谢则安看着深秋的夜色,心中不免惆怅。他说道:“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但愿风雨不要来得太快,我们还没真正做好准备。”

谢则安的期盼终究成了奢望。

十月与十一月交接之际,突然发生了日食。日食这事儿可大可小,在朝堂上这种自然现象往往会被有心人拿来作为攻讦的武器。这一次日食发生,正巧碰上一场大旱,不少粮食在收成前枯死,难民流落到京城请命。两桩事儿碰在一块,慌了赵崇昭的心,称了新党的意。

日食被视为上天的警示,警示对象肯定是地位高的人,要么是赵崇昭自己,要么是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孟元绍。

赵崇昭的选择简单粗暴。

在死自己和死孟元绍之间,果断死孟元绍啊!

孟元绍见大势已去,无奈地站了出来,主动引罪于己身,请求卸去宰相之职。

下朝后新党弹冠相庆,仿佛相位已稳稳落入姚鼎言手中。

谢则安中午去了孟家一趟。

孟元绍说:“我还当宰相时宾客满堂,你从不在其中;我罢相后门可罗雀,你是第一个上门的。谢三郎,你骨子里的坚持可能会害死你。”

谢则安说:“我哪有坚持什么。”他笑了笑,“以前上门来的话,您老哪有时间理会我?这会儿上门来才能好好和您说话。”

孟元绍说:“我这次退下来,朝廷的事就不管了,我准备去找老马喝喝茶下下棋。你在陛下身边,要多劝着他一点儿。”

孟元绍说的是马御史,谢则安一直让人看照着马御史夫妻。他们虽然远离京城,日子却过得挺舒服,马御史不喷人了,整个人看起来和气了不少,经常在周围的县乡走走停停,了解民生与民情。

一整年跑下来,收获还真不少。

谢则安说:“老马他会很高兴的。”

孟元绍见谢则安并不劝阻,便知谢则安已做好准备。他叹了口气:“我能撑足两三年已经是意料之外了,陛下他做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好。我在朝中还有些旧识,你有事可以找他们商量。还有徐延年徐参政,其实也是极有才干的人,而且门生众多,你要是能说动他,许多事都能迎刃而解。”

谢则安认真记在心里。

孟元绍说:“我向陛下推荐了你徐先生为相,不知陛下是不是会考虑。你要是有机会的话可以给陛下进言一二,新党声势浩大,若是没个人能和他们抗衡,后果不堪设想。”

谢则安一顿,点点头。

他出了孟府,没立刻进宫,而是回家吃饭。晚上他值晚班,他把手上的文书看完,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由秋转冬的荒凉景致,心中思绪万千。

突然,班房的门吱呀一声,被人从外面推开了。风从外面灌进来,谢则安收了收衣袖,转头看向来人。

赵崇昭说:“三郎你忙完了?”

谢则安说:“陛下算得真准,刚把事情都忙完。”他看向赵崇昭,“陛下有事?”

赵崇昭说:“相位悬空,其他人都弯弯绕绕地在我面前说了许多话,三郎你却一句话都没和我说。”他一步步走进,“三郎,你也拿不定主意吗?”

谢则安说:“陛下心中的两个人选都是我的老师。”

赵崇昭一屁股坐在桌边,邀谢则安坐到一旁,说道:“对,我很为难,徐参政和姚参政都能胜任。我想了很久…”

谢则安说:“陛下决定好了?”

赵崇昭说:“差不多。”他凝视着谢则安,“本来我下不了决心,可我突然想到三郎你的名字。”

衡,平衡。

赵英给谢则安起这么个名字,分明是想他时刻记着“平衡”二字。

赵崇昭说:“想要推行新法,一定程度上的权力集中是必须的。可也只能集中那么一部分,不能把整个朝廷的决策权全部交到一个人手中。姚先生要的制置三司条例司可以建,但只能管新法,其他决议还得由政事堂决定。政事堂的一把手,我觉得还是由徐先生来当比较好。”

谢则安仔细地听完,应道:“陛下英明。”

第140章

谢则安的一句“英明”,令赵崇昭更为坚定。

诏令一发,新党哗然。

连姚鼎言的脸色都不太好。

姚鼎言拿下相位,大伙都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姚鼎言也是这样认为的。

姚清泽消息灵通,姚鼎言一回府,他便说:“阿爹,早说了谢三郎是个白眼狼儿,你还不信。孟元绍请辞那天他去了孟府,第二天陛下的诏令就下来了,陛下那么信任阿爹你,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改变陛下的决定?”

姚鼎言面色发沉。

对谢则安,姚鼎言一向爱惜有加。姚清泽能打听到的事,他怎么会打听不到?可他总不愿意相信,他不相信这回又是谢则安坏了事。

姚鼎言说:“忙你的去吧。”

姚鼎言打发走姚清泽,心中愈发不满。他换下朝服,信步走往谢家。谢家门房向来尽责,殷勤地将他往里引。正逢相位更迭,朝中混乱一片,谢府里头却安宁到没边。

再往里走,便听到童稚的“嗬!嗬!嗬!”声,像有小孩在练拳。姚鼎言穿过拱门一看,只见谢则安折了枝梅枝,意态安闲地给谢家小弟下达指令,而谢家小弟则听话地照着他指示练习。

门童远远地通传:“小官人,姚先生来啦!”

谢则安回过头,脸上那悠闲安适的笑意敛了起来。他把梅枝递给谢家小弟,让他去找谢小妹玩儿,自己则礼数周全地迎了上去:“先生,您怎么来了?”

姚鼎言说:“随便走走。”

谢则安压根不信。

徐君诚拜相的消息早已传开,谢则安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姚鼎言为什么而来。谢则安一顿,缓缓说:“我知道先生的来意。”

姚鼎言知道谢则安聪明过人,肯定能猜出他在怀疑什么。他问道:“那你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谢则安说:“先生,我没有给陛下提任何人选。”

姚鼎言定定地看着谢则安一会儿,说道:“我相信你的话。”

谢则安并不插话,静静地等待姚鼎言的下文。

姚鼎言说:“你只是不相信我。你阿爹也是,你们都不相信新法能推行开去。”他沉下脸,“现在再建制置三司条例司,根本毫无意义了。”

谢则安说:“先生——”

姚鼎言打断:“三郎你不必说了,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不怪你,我不怪你们。”说完他不再听谢则安说话,转身拂袖而去。

谢则安苦笑起来。

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谢则安并没有沮丧太久,他照常入宫当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