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说:“给六哥也带一点。”

长公主口里的“六哥”是恭王,长公主和恭王一向不太对付,这种话从长公主口里说出来实在太奇怪了,端王忍不住多看了长公主几眼。

见长公主一脸平静,端王“嗯”地一声,答应下来。

长公主说:“里面还有几套给谭先生的,他双腿不便,我还给他准备了些棉垫和其他东西。”

端王猛地抬头。

长公主若无其事地与端王对视:“这几年谭先生得时刻安抚六哥,恐怕受累得很,我们当然得关心关心。”

端王一笑:“好,我会带到。”

哎哟喂,越来越有趣了,真想快点看看恭王的脸色。

长公主听端王答应,放下心来。

眼前的迷障一旦散开,想不清楚的事情很快就能豁然开朗。

守了那么多年都没变心的人,怎么可能突然变心呢?唯一的可能是,心没变,人也没变。

那个人对她和恭王都一样疼爱,如果是真的是他的话,那样与恭王朝夕相对,应该不忍再次把恭王推远吧?

他们应该已经决定相守一生。

不过这也很好了…

能作为妹妹继续关心那个人的话,也很好啊…

人还活着,多好啊。

第176章

恭王最近心情不太美妙。

其一,他弟弟过来了。这个弟弟和他一向不太对付。考虑到这家伙前段时间遭遇了不太好的事,恭王决定暂时忍耐一下。

其二,谭无求也考虑到这家伙前段时间遭遇了不太好的事,闲暇时都把时间花来陪这家伙。对此,恭王表示他现在还是和这个弟弟不太对付!

其三,这家伙还带来了长公主准备的东西。谭无求看到以后,一个人坐在院子里老半天,谁都没有见。

于是恭王决定好好折腾这个“弟弟”。

恭王面带笑容:“凌弟啊你身体太弱了,要多锻炼锻炼,来吧,我好好陪你练练。”

端王:“…”

对于兄弟俩的明涛暗涌,谭无求像是没看见一样。

恭王觉得特别委屈。从小到大,谭无求对他们都一碗水端平,后来遇上赵英才对赵英和长公主比较偏爱。那时恭王就恨不得把赵英再赶回边关,对于其他兄弟反倒和气了许多。

这次端王过来,恭王一直心不甘情不愿。现在他每次找谭无求,端王都在那儿和谭无求谈笑风生,这家伙铁定是故意的!

恭王和从人一合计,决定给端王扔个麻烦事:“你谭先生的想法你应该了解了吧?北狄靠吸纳附族来稳固草原上的统治地位,我们也可以这么做。不过附族不稳一直是个大问题,你口才好,你去负责把这件事办好吧。”

端王本就是故意讨恭王嫌,闻言一笑:“这有什么问题。”这事西夏那边已经有经验,想要附族稳固下来,无非是通婚、建房、开垦,有了家,有了家人,当外患过来时自然能自发地抄起家伙去对抗。

都说有国才有家,对于边境这些常年被战乱所祸的人来说,应该是有家才有国。他们连有家的滋味都没享受过,和他们大谈什么家国大义根本是对牛弹琴。端王这些时日与谭无求商量过,大致明白自己要怎么做。

端王笑了笑:“交给我没问题,不过我要和你借个人…”

恭王脸色一黑:“想都别想!”

端王觉得有趣极了,摸摸鼻头说:“你难道想我一个人把事情全干完?也太为难人了吧?我不就想跟你借个幕僚…”

恭王说:“赵凌我警告你不要假装不懂,很多事我们不需要挑明来说。”

端王哈哈一笑:“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又不是想把临均借走。”

听端王说出“临均”两个字,恭王脸色不太好。他说:“那你就去借吧,你借的人要是愿意去,我不会拦着。”

端王知道恭王这几天憋得慌,没再戳恭王心窝,自顾自地走了。

恭王在原地转了两圈,回府去找谭无求。谭无求最近精神不太好,杨老在替他调养,平时外出的时间不多。恭王一进门,便看见谭无求坐在院中写信。他悄无声息地走近,想偷看一下谭无求在写什么。

这么大一个人走过来,哪有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察觉地上多了个影子,谭无求手一顿,却没有停下来,平静地继续往下写。这信是写给谢则安的,都是简要地说明北边的情况,没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到了最后,谭无求才补了句“一切安好,勿念”——这是唯一一句和正经事无关的。

谭无求写完,才笑着问:“看够了吗?”

恭王脸皮厚得很,被揭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倒大大方方地说:“没看够。”

谭无求转过头,对上了恭王专注的目光。

这双眼睛,从幼时开始便一直这样看着自己。他这一生中无愧于许多人,却又有愧于许多人。于恭王,他亏欠最多。像他这样的人,越是放进心里,越会把对方往后挪,从决意将赵英推上帝位之日,他便越来越疏远恭王。

他觉得那样一个少年,应该放下年幼时不切实际的念想,有更正常的生活。事情也像他设想的那样,自己与恭王越走越远。眼看着恭王恨他、恨赵英、恨阿蛮,使出浑身解数要与赵英一较高下,他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欣慰还是煎熬。

像他这样的人,注定会辜负身边的人。

谭无求转开了眼:“阿凌他吃了不小的苦头,你不要与他置气。”

恭王听到谭无求熟悉的语气,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以前你就是这样,”他坐到谭无求身边,抓住谭无求的手来来回回地把玩,“他们闹腾起来,你永远是叫我让一让,远远都偏向他们。”

谭无求哑然失笑:“都过去多久的事了,你还记恨着。”

恭王收紧手掌:“有些事不管过了多久都不会忘的。”他定定地看着谭无求的脸,那不是他从小注视着的模样,笑起来却与从前别无二样。他不客气地诋毁端王,“他吃苦头是因为他识人不清,要是眼光好一点儿,怎么都不至于看上那么个家伙。”

谭无求说:“有时候被逼到极致了,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会牢牢抓住。那时候阿凌也以为是拼命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自诩把你们当弟弟来看,真正需要我帮忙的时候我却一直袖手旁观…”他劝道,“你们诸多兄弟离世的多,在世的少,你应该与他好好相处才是。”

恭王气得笑了:“你看他是想和我好好相处的吗?他一来就霸着你不放,示威得那么明显!”

谭无求一顿,对上恭王委屈的目光。明明两个人都不小了,恭王的脾气却一点都没变。让他忍他会忍着,回头才拿委委屈屈的眼神看着他,像只被欺负了的狗儿。谭无求偏开脑袋,手掌却轻轻一收,回握恭王始终抓着他不放的手。

恭王呆了呆,接着欣喜欲狂。

谭无求向来都是被动的,被动接受他的示好、被动答复他的询问、被动住进他的府邸,明明他们之间的亲近已经落入所有人眼里,却没能让恭王心里生出半点踏实感。因为任何一段感情之中如果有一方永远只是“被动”而不回应的话,绝不可能维持得太长久。

这也是恭王对任何一个人的到来都如临大敌的原因。

即使他守候了谭无求再多年又有什么用?如果谭无求心里没有他,他守再多年都是他自己的事,顶多是谭无求心里有点感动,因为愧疚勉强留在他身边聊了他心愿而已。

一厢情愿的付出,从来都不要去指望得到回应。毕竟你付出的人家不一定需要——你付出的不一定有半点意义。你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事,关别人什么事?

所以恭王从来都不敢问“你喜不喜欢我”或者“你有没有一点点喜欢我”这种问题。

谭无求这么一回握,恭王心里的高兴是别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他得寸进尺地把谭无求抱进怀里,亲上了谭无求侧向自己的脖颈。

谭无求说:“别闹。”

恭王说:“我没有闹。”他来回吻了一会儿,搂紧了谭无求,“临均,以前有好几次我都想反了赵英,我想把他踩下去,证明你看错人了…”

谭无求安静下来。

这些他怎么会不知道。恭王那种想法,在他和阿蛮的婚事定下来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他成亲之日,恭王没有到,恭王一个人骑马出城,单骑直奔边关。曾经赵英苦守边关不得归,恭王在京中备受宠爱,一夕之间,一切都易了位。谁都不知道那个活得张扬肆意的六皇子,到底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面对苦寒的北疆、面对无眼的刀剑、面对凶狠的外敌…

而他选了赵英那一边,便没有再回头。赵英忌惮恭王,他也一直帮赵英分析恭王的一举一动,帮赵英找出拿捏恭王的方法…

即使即将奔赴死局,他依然遣人将一纸书信送到恭王手上,殷殷嘱托他守好边关。他深知恭王对自己的感情,连死前都不忘那样算计。

他这样的人,并不值得恭王等候那么多年。

只是人生在世,并不是事事都要讲值得还是不值得。这世上也只有这么一个人,既能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摆到最后去考虑,又能让他在最危急的时刻一次又一次地想起。

谭无求说:“我以前亏欠了你许多。”

恭王脸色一变。“亏欠”这两个字是他最不想从谭无求口里听到的,不说他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心甘情愿,就算他心里再不甘再不愿,也不想谭无求因为“亏欠”而回应他。

恭王五指紧扣,打断谭无求的话:“没什么亏欠不亏欠,过去的——”

谭无求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他转过头与恭王对视,“所以我不准备还了。”

谭无求眼底盈满笑意,一下子让恭王看呆了。

恭王过了好一会儿才回神。他明白了谭无求的意思,惊喜之余立刻把脸皮扔掉了,没脸没皮地说:“那可不行,还还是要还的!临均我跟你说好了啊,以后你不许再偏袒赵凌那家伙…”

恭王死乞白赖地让谭无求和他签订一系列类似于“偏心只能偏向我”“我一回来必须赶赵凌走”等等“不平等条约”,谭无求边听边笑,不时回上一两句。

两个人双手交握,明明身处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宁静安然。

一只训练有素的飞奴凌空飞去,向京城带回了“边境安好”的好消息。

第177章

谢则安收到谭无求的信时,正在发愁。

原因很简单,长公主好像讹上他了。长公主的女学开了多年,培养出了一批…彪悍的妹子。女学初开,谁都没经验,长公主采取了放羊吃草的方式,爱舞刀弄枪的妹子请了最好的武师来传授武技;爱舞文弄墨的妹子请了最好的先生来教授经义。

这批女孩能迈出第一步,心中大多有自己的野心——她们的野心也许不大,比如精明干过人的商户之女希望能堂堂正正接掌一家店铺、比如才气四溢的翰林之女希望能与男孩一起到书院念书。

现在,她们学成出师。

十年时间,足以让任何一个有心改变的人脱胎换骨。

长公主大大方方地坐在谢府啜茶,衬得谢则安十分不淡定。

谢则安心里苦啊。当年他见长公主没事干,又有意办女学,于是一挥手给长公主画了个大饼。没想到没过几年,赵英不在了,赵崇昭登基了,长公主…来找他要饼来了!

谢则安苦着脸说:“姑姑您找我也没用啊,我又不管这个。”

长公主把茶杯一搁,淡淡地问:“那你告诉我谁管这个?”

谢则安口里更苦了。是啊,谁管这个?以前从来都没人管这个。他那会儿画饼画得爽,因为那根本不需要他去操心。实际上并不是有才德的女孩少,而是给有才德的女孩的机会太少——能做事的女人古往今来都不缺!区区一个女学,能改变的事并不多。

女学要真正办起来,得把这第一批“毕业生”安排好才行。这年头,女人最大的成就是去相夫教子,要是没能让她们看见不一样的出路,怎么可能继续把女学办下去?

谢则安说:“姑姑,我这人呢,其实啥本领啥野心都没有,只想过点平平淡淡的小日子…”

长公主说:“你小子好生狡猾,当初我办女学你一力出谋划策,如今却和我说这种话。”她幽幽地看了谢则安一眼,“当初你莫不是因为怕我找你麻烦,才给我鼓吹办女学的诸般好处吧?”

谢则安:“…”

谢则安脸上堆满乖巧的笑容:“姑姑你说笑了,我怎么会这么想?”

长公主眉头一横:“那就给我拿出个章程来!”她扫了谢则安一眼,“这样吧,我挑两个女学里最好的学生住到你府上,等你什么时候想出来了我让她们回去…”

谢则安痛哭流涕地求饶:“使不得啊,万万使不得,我这才服完孝不久,姑姑您这是要让我被唾沫星子淹死啊!”

长公主:“…”

长公主怒骂:“你想到哪里去了!你把女学当什么地方?”她抽出腰间的佩剑,“混账小子,看剑!”

谢则安抱头鼠窜,边跑边喊:“姑姑息怒!刀剑无眼,您小心啊小心!哎哟您看,那边有个啥东西飞过去——”

长公主把谢则安追杀得狼狈不堪,才把剑插回腰间飘然离去。

谢则安愁眉苦脸地让人清点被长公主砸坏的东西。这皇家人都不是东西,一个两个都欺负他善良,不是来他这里混吃混喝兼蹭住(端王),就是找他哭穷喊没钱拉“赞助”(恭王),还有这位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来越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长公主。当然,最不是东西的要数赵崇昭那混蛋,要不是那家伙,他也不会被这群恶狼盯上…

这日子没法过了啊!

抱怨归抱怨,该做的事还是得做。谢则安这一年里在“著书立说”这一领域刷出了不少成就,在他身后有了一批数量不算少的粉丝。谢则安深谙固粉秘诀,学着后世那样不时搞个见面会啊开个讲座啊,对“粉丝”的态度比春风还温暖。等群众基础有了,他开始洗脑…啊不,亲切友好地给“粉丝”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大大说啥咱支持啥”的良好习惯。

这种事么,谢则安是个熟练工。不过这次谢则安不准备自己出面,他把刚回京城不久的谢小妹找了过来。谢小妹婚事延迟,用不着那么早为操持内宅操心,回京后反倒多了些看书的时间。

谢则安见她这么勤快,啧啧称奇。在他的追问之下,谢小妹才说出她这么努力的原因——她最近和长公主见多了,了解了女学的困境,心里颇有些触动,想把谢则安给她讲的故事写出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谢小妹静下心来将故事成文,却越发觉得自己见识浅薄,很多道理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

于是她咬咬牙潜心苦读去了。

谢小妹过来后,谢则安与她商量起女学的事。谢小妹的想法很好,不过还需要做些引导。他说道:“小妹你先把孟丽君、花木兰的故事写出来,一文一武,正好可以当成典型。而且两者都与孝义有关,是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谢小妹两眼一亮:“哥哥你是准备出手了吗?”

谢则安揉揉谢小妹的脑袋。

谢小妹其实是想帮长公主的,不过她怕自己开口会让谢则安为难,所以一直没说出自己的想法。她伸手抱住谢则安:“我就知道哥哥你最好了!”哥哥要是不赞同,怎么可能从小对她讲那些故事啊!

谢则安说:“这件事可能会有些麻烦,”他望着谢小妹,“你署上名字的话,你也会被卷进去。小妹,你愿意吗?”

谢则安难得认真,谢小妹愣了愣,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

谢则安说:“那好,你尽快写出来,剩下的交给我。”他殷殷叮嘱,“小妹你要记住,想要的东西是得自己去争取的。机会是可以创造的,但有时候即使有了机会,事情也不一定能成。”

谢小妹愣了愣:“为什么?”

谢则安说:“因为有些人看到机会出现在眼前,也会畏怯不前。”他叹了口气,“像你们这样的女孩子毕竟是少数,你争取到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几经艰辛争取来的东西,你的‘同盟’们根本不要。”

谢小妹似懂非懂。

谢则安也不再多说。世间有的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他以前曾接过一个委托,要他拯救一个建立初衷为“关爱妇女,远离家暴”的公益事务所,那是由一群热心富家千金出资筹建的,结果这个事务所处理十桩纠纷就有九桩是以“妻子原谅丈夫”为结局,下一次再去跟进,家暴还在继续。有时事务所的人看不下去了,把家暴得太厉害的丈夫告上法庭、关进监狱,那人的妻子竟然对事务所破口大骂,天天到事务所撒泼闹事。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只是这家事务所专门做这一块,所以问题暴露得更明显。

为什么谢则安很少振臂高呼“平等”“公平”之类的口号?因为这些东西太虚了,实在太虚了。在一个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那样活着的时候,它们终究只会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你对他们喊得声嘶力竭、撕心裂肺,依然没办法让他们迈出半步。

比如长公主想走出的这一步。

无论男女,才华出众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个时代的女孩子本来只要循规蹈矩地等着嫁人就可以了,突然告诉她们“你们要和男孩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考个进士当个官儿,我看好你哟”,她们只会觉得无所适从。

所以“改变”毕竟只是少数人的期盼,阻力来自“外”,也来自“内”。

谢则安说:“小妹啊,我再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真理——”

谢小妹做洗耳恭听状,认认真真地望着谢则安。

谢则安拍拍谢小妹的肩膀:“欲成大事,先洗脑…”

谢小妹:“…”

谢则安说:“附耳过来,我教你几招,快速混成畅销书作家——啊不,文坛新秀。记住,一开始先别署真名,等你小有名气之后把马甲一掀,告诉大伙你其实是个女滴,争议性就大多了。写书呢,最重要的是有争议…”

谢则安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给谢小妹灌输了不少营销手段,语气饱含鼓励:“努力吧,你好歹是哥哥我一手教出来的,书没卖出个千百本别回来和我说话,我不认识你。”

谢小妹:“…”

谢则安打发走谢小妹,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第二天谢则安穿上官袍去“上班”,轻松惬意地和同僚们聊天打屁,日子不要太清闲。

只不过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几天之后政事堂那边来人了,叫他过去政事堂一边。

谢则安摆出老实巴交的表情,怯生生地赶到政事堂,那神情活像是小白兔进狼窝,要多无辜有多无辜,要多无助有多无助。

姚鼎言先喷火:“你再摆出那副模样试试看!”

谢则安眨巴着眼:“气氛这么严肃,我害怕啊。害怕是没法控制的…”他抬起自己的手,“先生您看,我手都在发抖呢,学生惶恐啊。”

姚鼎言:“…闭嘴!”

徐君诚这次和姚鼎言是站在同一战线的,他颇不赞同地皱着眉:“三郎,不要油嘴滑舌!找你来是有正事,”他取出一份奏折递给谢则安,“你这设立‘女官’的建议是怎么回事?”

徐君诚是守旧之人,换句话说就是他很迂腐。谢则安的奏折让他非常不满意,更让他不满意的是谢则安明明正与姚鼎言分庭抗礼,也不知脑子里搭错了哪根筋,突然冒出这么一着。

这不是给了“新党”攻讦他的好由头吗?

徐君诚看到上面盖着的红印,额角青筋突突突直冒。这家伙做事也不和他商量商量,一点都考虑后果!

谢则安眼睛还是一眨一眨,特别单纯特别善良:“这不是很小一件事吗?女官品级那么低,俸禄那么少,上升空间那么小,哪用得着特意拿出来讨论啊!——咦,你们为什么都看着我?我说错了什么?”

第178章

谢则安不按理出牌,徐君诚和姚鼎言都很生气。

谢则安压力很大。他知道徐君诚希望他做什么,眼看着姚鼎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青苗法推行下去,徐君诚想借他的影响力制衡姚鼎言。他也知道姚鼎言暗搓搓地等着他出头,好把他打击得连他妈都不认识。这家伙憋久了,任何一把反对声音都能让他倍儿兴奋,简直恨不得多来几个人让他脱下鞋子抡起胳膊啪啪啪地打下去。

谢则安当然不同意推行青苗法,可姚鼎言不是省油的灯,他苦心布置那么多年,把市易法和免役法都让了出来,怎么可能松口?再说了,赵崇昭也不是他手里的木偶,他说什么赵崇昭信什么。

谢则安要等,等海运正式上了轨道,只要商人最赚钱、商品和货币流通最快的时代到来,眼下的种种阻力都不足一提。姚鼎言一心变法,不就是为了“强国”两个字嘛。

谢则安不是天真的人,他知道未来必定还会有种种矛盾,而且会越来越激烈。

所以他没有加入眼前的乱局。

谢则安一脸无辜:“陛下觉得可行啊!”

徐君诚一口血憋在心口,吐也不是不吐也不是。就他俩那交情,谢则安说什么赵崇昭不同意?别以为别人都是瞎子。谢则安虽然只是五品小官,在赵崇昭面前的分量却大得很!

徐君诚说:“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设置女官,也不能这样凭空定下来吧?这样置寒窗苦读的士子于何地?”

谢则安抬起头,定定地看着徐君诚:“为什么世上只有寒窗苦读的士子,没有寒窗苦读的女子?”

徐君诚说:“古来都如此…”

谢则安看向姚鼎言:“先生,‘古来都如此’的事,难道就不能变了?”

姚鼎言本想冷眼旁观,被谢则安这么一问,不由回视谢则安。以姚鼎言一贯的观点,这当然不是不能变的,他做的事是什么?革新变法。可谢则安这么明显地拉他下水,姚鼎言一点都不想遂他的意。他就想看谢则安为难。谢则安不是倒向徐君诚了吗?徐君诚又能好到哪里去?秦老的得意门生,本人顽固守旧,底下跟着的也都是群老八股,谢则安在徐君诚那边能讨得了好才怪。

还不如孟元绍、徐延年那些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呢。

姚鼎言说:“此事未免太惊世骇俗,不能贸然推行。”

谢则安说:“敢问先生一句,您的母亲和妻子是人吗?”

姚鼎言虎着脸瞪向谢则安。

谢则安说:“既然您的母亲和妻子也是人,为什么她们不能像我们一样大大方方地走在街上?为什么女孩子不能和男孩子一起进学堂?为什么她们只能当绣娘、厨娘、奴婢或者在家相夫教子,而不能堂堂正正地参加乡试、会试——甚至科举?”他唇角一弯,笑了起来,“因为她们比我们少了根把儿吗?”

这话姚鼎言听了还没什么,徐君诚听后却怒火中烧:“别把这种粗陋言语带到政事堂来!”

谢则安乖乖巧巧地检讨:“先生息怒,我这人粗惯了,粗着粗着就细不下来了…”眼看徐君诚脸色更不好,谢则安麻溜地赔罪,“先生千万息怒,千万别气!生气容易老!”

徐君诚:“…”

徐君诚和姚鼎言都不想对这个小混蛋发表意见,他们突然有志一同地看向徐延年。

徐延年觉得自己真是躺着也中枪。让他安静地欣赏他们师徒几人互撕多爽,突然看着他做什么?

徐延年白白胖胖的脸皮抖了抖,露出个和气的笑容:“谢少卿真是个有想法的人,只不过呢,想法和现实往往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往往很大很大,非常地大。不信的话你把这诏命发出去,看有多少女孩子愿意脱去华衣美服,换上廉价又难看的生员服…”

谢则安没给徐延年面子:“您说的是世家之女,她们不用这道诏命也可以认字学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世家毕竟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人,世上有很多女孩根本没碰过华衣美服,她们生活穷苦潦倒,却要肩负起赚钱养家的重担,在家时奉养父母、补贴弟妹;出嫁后又要操持家务、伺候丈夫、奉养公婆,累死累活熬了几年,青春不再,容貌不再,病痛加身。一辈子就那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如果有人告诉她有别的路可以走,生员服再廉价再难看,她们肯定都愿意穿。”

徐延年还是那副笑呵呵的模样:“有理有理,谢少卿这话说得有理。年纪轻轻就能体察百姓疾苦,这样为百姓谋福,谢少卿真了不得啊。”

谢则安正色说:“我没那么伟大。”在场都不是什么外人,谢则安没打算慷慨执言,他望向姚鼎言和徐君诚,坦承了自己的私心,“只是我家中有母亲有妹妹,将来还可能有三两个侄女儿,我希望她们能有更好的活法,而不是困在宅院里熬完一辈子。”

谢则安说得大方,听的人却颇为无奈。谢则安要是把大道理搬出来说,他们绝对可以让谢则安铩羽而归,可谢则安这么一说,谁都知道没辙了。这小子鬼点子多,既然他一心想做这件事,那谁劝都没用了,他有的是办法绑架圣意、绑架民心。

徐延年最先反应过来,他摸了摸下巴那撮胡须:“礼部尚书好像告老还乡去了,这位置正缺着,不如让谢少卿先到户部当个‘权尚书’吧,正好管着这事儿。”

这下轮到谢则安脸皮发青。

权的意思是“暂时代理”,权尚书就是“代理尚书”,意思是暂时给你管管这一块,管得好转正,管不好撸掉。这要是平时还好,谢则安绝对可以胜任这职位,轻松摘掉“权”字都不用喘气的。可他刚提出个刁钻的提案!

这东西绝对是烫手山芋,徐延年是准备把他架到火上烤啊——少卿正五品,尚书从二品,中间隔着四阶呢,脑子清楚的人都不会觉得这种“跳跃式”的擢升是好事。

姚鼎言和徐君诚都是人精,一下子明白了徐延年的用意。

这明显是要让谢则安跳进自己挖的坑里。

姚鼎言露出笑容:“我也这么觉得,等会儿陛下过来我们立刻和他提提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