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则安立刻叫戴石去把胡太医请过来。

胡太医还没到,赵崇昭转醒了。他尝试着开口:“三郎…”

谢则安听到赵崇昭那哑得不成样的嗓音,呆了呆,问道:“怎么会突然病倒?”

赵崇昭坐了起来,用力抱紧谢则安:“我害怕!”

谢则安气得笑了:“你害怕什么害怕得病了?”

赵崇昭说:“我害怕一睁眼,三郎你就不见了!”

谢则安微怔。

赵崇昭说:“三郎,三郎,三郎…”

赵崇昭沙哑的声音听得谢则安难受。他说:“别说话了,我叫胡太医过来给你看看。”

赵崇昭平时虽然迟钝得很,这次却突然精明起来:他要是不趁着这个机会让谢则安原谅自己,以后恐怕很难再让谢则安心软!

赵崇昭把手臂收得更紧,滚烫的额头抵在谢则安颈边:“三郎,我不知道。三郎我不知道你会觉得我和奕景有那种关系,他从小就和晏宁很像,所以我才会和他玩。三郎,你不要多想,我永远不会喜欢别人,我这辈子只喜欢你一个,永远只喜欢你一个,三郎,三郎,三郎…”

谢则安闭上眼。

赵崇昭每次都是这样保证。

保证了一次又一次。

谢则安说:“别说了,先歇着。”

赵崇昭说:“我不要歇着!”他红了眼,“三郎你要怎么样才能相信我!”

谢则安一怔。

他说道:“我没有不相信你。”

赵崇昭的手臂微微颤抖:“你要是相信我,怎么会吹那首《晚秋》?我知道了,我都知道了!”

谢则安错愕。

赵崇昭说:“《晚秋》的意思我都知道了!三郎你要和我分开!你想和我分开!你不相信我说一辈子只喜欢你,你不相信我!”《晚秋》里的每一句都像刀子一样狠狠戳进赵崇昭的心里不停绞动,他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偏偏它又在脑海里不断盘桓。

以前谢则安总会原谅他,不管他做出多荒唐的事,不管他犯了多少次蠢,谢则安都会站在他这边。但他做了什么?他只会对谢则安说“喜欢”“喜欢一辈子”“永远不会变”,结果却总是做出和这些事背道而驰的事。

谢则安从来没说过什么。

可有些事谢则安不说,不等于谢则安不在意。

在他一无所察的时候,已经一点点把谢则安推远。谢则安不信他了,谢则安一点都不信他了。赵崇昭声音越发嘶哑:“三郎,你再相信我一次好不好?你再原谅我一次好不好?以后我都不会再让你失望了,我把耿洵他们都调回来好不好?你不要生我的气,我会改的,我全都会改的。三郎你不要离开我!”说到最后他喉咙哑得几乎发不出声音来。

谢则安斥喝:“别胡闹了,躺下等胡太医过来!”

赵崇昭紧紧地抱紧谢则安,不依不饶地往下说:“三郎,你再相信我一次…”

他不在意了,他什么都不在意了,就算谢则安身边有再多人他都不会再生气,只要谢则安留在京城就好。他混蛋得让谢则安那么难过——他让谢则安那么难过却根本没察觉自己做了什么,他真是个蠢到极点的混蛋。要是能让谢则安高兴起来,他马上把那些看不顺眼的家伙都找回来——只要他们能让谢则安高兴就好。赵崇昭又红了眼,小心翼翼地亲了亲谢则安的耳朵:“三郎,我保证再也不会乱发火,再也不会做让你不高兴的事!”

谢则安感觉着赵崇昭那滚烫的体温,缓声说道:“昨天有人想杀我。”

赵崇昭浑身一震。

谢则安平静开口:“多亏了你,我才免难于幸,逃过一劫。”

赵崇昭紧张地问:“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多亏了我?三郎你昨天为什么不告诉我!”

谢则安挣开赵崇昭的怀抱,抬眼和赵崇昭对视:“在那之前,我看到你抱着别人快马加鞭地赶着回宫。”

赵崇昭如坠冰窟,通体冰凉。

谢则安说:“于是我临时起意出了城,没有经过平时回家的必经之路。巧的是李明霖准备去我府上和我谈太学的事,正好碰上了埋伏在那里的刺客。李明霖的官服和我的有点像,傍晚光线又不好,那批刺客把他当成了我,动手想杀他。好在大郎的人及时赶到,李明霖才不至于出事儿。”

赵崇昭勃然大怒:“天子脚下,谁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杀人!”

谢则安说:“大郎擒了活口,刺客供认说他是福王小公子派来的。”

赵崇昭整个人僵住了。

谢则安险些遇险的时候,他却正抱着落水“昏迷”的赵奕景回宫——

难怪赵奕景会问“谢尚书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原来他胆大妄为地设伏杀谢则安!假如谢则安真的遇刺,假如谢大郎没有抓到活口,赵奕景会凭着自己“昏迷”轻松洗脱嫌疑。而他肯定什么都不知道,继续把赵奕景当弟弟疼爱…

他是个蠢货,他真是个蠢货!

连真心假意都分不清,因为这种居心叵测的家伙让谢则安伤心!

第201章

赵崇昭病得急,好得却也快。到中午时他已经退烧了,嗓子还是不行,眼巴巴地看着谢则安,想说话又说不出来,顿时抓耳挠腮,十分着急。

谢则安既然与赵崇昭说了实话,便是决定再信赵崇昭一次。他与赵崇昭走到今日实在不易,因为赵奕景的出现而将前面的努力付之一炬未免太可惜。这个赵奕景居心不良是肯定的。至于他是自己对赵崇昭有别样的心思,还是为了别的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谢则安说:“大郎已经在追查,赵奕景那边…”

听谢则安提到“赵奕景”三个字,赵崇昭眉头一拧,面上满是恼怒。他待赵奕景不薄,从小有好东西都不忘送他一份,这些年他虽然把他抛诸脑后了,再见之后不也像从前那样待他?没想到赵奕景竟歹毒到要置谢则安于死地。

谢则安说:“他大概是被人蛊惑的,那刺客不像是福王府中的人。”

赵崇昭想反驳,喉咙却疼得厉害。戴石适时地给他送上纸笔,让他在纸上和谢则安交谈。赵崇昭马上挥动笔杆:“他当然不会找府中的人,又不是多蠢的人。”

谢则安说:“这批人来得蹊跷,而且训练有素,不像是江湖草莽。偏偏大郎稍一审问刺客就供认不讳,好像压根扛不住刑一样。这件事透着古怪,一定要彻查清楚才行。今天他们敢在京城刺杀我,明天说不定会向别人杀手。”

赵崇昭坚定地说:“当然要查!”他想了想,从腰间掏出一个令牌,在纸上写道,“这是调用暗卫的信物,三郎你拿着,以后你和我一样可以动用暗卫!”

谢则安:“…”

暗卫这东西,有点阴损。它一方面要暗中保护赵崇昭的安全,另一方面则要负责探知赵崇昭想知道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赵崇昭想知道兵部尚书晚上和小妾用什么姿势玩耍,他们都会尽责地去蹲墙角。他们从懂事开始就被培训成对皇室忠心耿耿的死士,只要在任的皇帝一声令下,让他们集体抹脖子都成。

赵崇昭在这方面一向信任他。只要他想要的话,不管什么赵崇昭都会捧到他面前。只是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来得太轻易,他不知道下一刻赵崇昭会不会也轻轻松松收回。这样的话,有无数人提醒过他,亲近的不亲近的,为他好的为他担忧的,都会提上一句“伴君如伴虎”。一来二去,他在看到赵崇昭和赵奕景在一起,免不了会想起那些悲观的劝诫,在心里恍然地说:“果然如此。”

说到底,他这个人只相信自己。

世上真的有人能够把一切毫不犹豫地交付给另一个人吗?谢则安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是那样的人。可赵崇昭却愿意这么做,明明是一国之君,却巴巴地把玉玺和暗卫都与他“共享”。要是换成哪个居心叵测的家伙,大庆早就落入他人之手,从此永无宁日了。

谢则安说:“赵崇昭,你不必把所有东西都给我。”

赵崇昭张开双臂,紧紧抱住谢则安。他说不出话来,只能轻轻亲吻谢则安的耳朵。

他害怕,害怕自己把所有东西捧到谢则安面前,谢则安却不信也不要。他提了再多遍让谢则安陪着他一起批阅奏章,谢则安都轻描淡写地掠过他的提议。他把暗卫给谢则安,谢则安也说“不必给我”。

那谢则安要什么呢?他还有什么可以给谢则安?

赵崇昭把脑袋埋在谢则安颈边,像只撒娇的大狗。那种在心里不断涌动的不安和彷徨,毫无阻碍地传递给了谢则安。

谢则安说:“不全是你的问题,会闹成这样,也有我的原因在。”他微微退开,和赵崇昭对视,“我说过,我没有你们想象中好,我不像看起来那样事事都有把握。为了不让自己走错半步,我往往要探明一切才肯迈步。一旦遇上未知的道路,我就会裹足不前。比如我们之间…”

赵崇昭紧紧握住谢则安的手。

谢则安看着眼前熟悉之中又带着几分陌生的眉宇。相识十年,他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看过赵崇昭。相比初见时那个圆润的小胖子,赵崇昭早已彻底变了样。随着身形不断拔高,胖乎乎的体型渐渐被英伟挺拔的身材取而代之,当初的圆溜溜的脸蛋也越来越棱角分明——那双动不动就瞪圆的眼睛,如今也变得稳重了不少。

他们之间从前总是赵崇昭一步步相逼,他一点点回应,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他自己从未细想。

他甚至没有注意过赵崇昭的改变。

谢则安说:“无论做什么事,别人进一步自己才走一步,永远是讨不了好的。”他轻轻回握赵崇昭的手,“我们选的这条路本来就不好走,却从来没有真正敞开心扉好好说清楚,会闹成这样也不冤。”

赵崇昭少有地安静听谢则安讲话。

谢则安说:“你应该也知道我的脾气,我这个人要么不要,要么就要全部。”

赵崇昭微微错愕。

谢则安说:“我不在意你重用多少良臣忠将,不在意你信任什么人,也不在意你找多少人变着法儿讨你欢心。但是像赵奕景这样的,不一样。”

赵崇昭想告诉谢则安没什么不一样,却被谢则安用目光制止了。

谢则安说:“赵奕景与你相识得早,在我还没有出现前他已经在你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着这十年来的相处,我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打败,但是要我为了这种事去和他针锋相对,我做不到。要和别人抢才能抢回来的感情,对我而言实在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意义。”

赵崇昭不由紧紧抱住谢则安,像是害怕谢则安会消失掉一样。

他是大大咧咧的人,谢则安要是不说,他永远想不到这些事。谢则安和他不一样,他要是觉得谢则安和谁走得近,绝对是先把谢则安抢回来再说。谢则安对感情有着近乎洁癖的要求,一旦变了心变了味变了质,谢则安再也不会看半眼。

谢则安说了,要么不要,要么就要全部。

赵崇昭心里有点激动。

至少这一点,他是可以做到的!

赵崇昭硬是从嘶哑的喉咙里挤出话来:“不用抢的,永远不用抢,三郎,我爱你,我只爱你。我这一辈子只爱你一个,也只爱过你一个…”

谢则安打断:“别说话。”他顿了顿,“我知道,我都知道。只是事到临头,又免不了多想。”他侧首,在赵崇昭唇上亲了一口,“对于赵奕景的出现,我是在意的。只不过在你面前我装得一点都不在意——装得太自然,所以你根本没发现,我自己也差点相信了。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一点点扩大。装到最后再也装不下去,我不想再哄你也不想再让步,我们这段时间才会接二两三地吵起来…”

赵崇昭收紧手臂,心中喜悦得很。这是谢则安第一次说出对他的在乎,即使只有一点点,他也已经喜出望外——他最害怕的是自己不管做什么谢则安都无动于衷,他拿出的所有东西谢则安都不需要。

谢则安说:“赵崇昭,你不用把所有东西都给我。”他把赵崇昭从自己身上扒拉下来,“难道暗卫在你手上,你就想不出办法帮我?”

赵崇昭对上谢则安的目光,精神一振,哑着声音保证:“我叫他们彻查这件事!”

谢则安微微地笑了笑,说道:“可以。”他拍拍赵崇昭的脑袋,“不过我觉得你们暗卫的业务水平有点落后了,不如叫大郎给他们培训培训…”

赵崇昭两眼一亮,忙不迭地点头。

谢则安让赵崇昭放开自己,去把谢大郎找过来一起商量。赵崇昭现在也是半个哑巴,和谢大郎相对而坐,大眼瞪小眼。

谢则安这个“中间人”觉得挺有趣。

他向谢大郎说出自己的意思。他这么做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出了这样的事,要是不找到能暗中保护他的人谢大郎是绝对不会放心的。谢府已经被谢大郎布置得密不透风,但真正能跟随在暗处的高手却难找得很,谢大郎怎么肯离开?

谢大郎听后果然两眼一亮。他掌控着谢则安的情报网,和暗卫交过几次手,虽然手法落后了点,身手却是一等一地好。而且赵崇昭肯让谢则安接触暗卫,说明他们之间已经和好如初。左右谢则安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离开京城的,没和赵崇昭闹僵日子会舒坦很多——至少不用和皇权对着干。

谢大郎在纸上和赵崇昭谈判:“给三郎两个高手。”

赵崇昭瞪着谢大郎。

他还不知道么?根本不用他来帮谢则安讨的!

谢大郎继续写:“我来挑。”

赵崇昭:“…”

感觉好像他出了人,好感度却是谢大郎刷了!!

他果然还是很讨厌谢大郎。

第202章

姚鼎言最近心情不太痛快。

因为他最近看沈敬卿不太顺眼,左看右看都不顺眼。再瞅瞅谢则安身边那一溜人,姚鼎言心里更不痛快了,据说谢则安和富延年一行人前两天聚会,引得东郊桥市拥堵不已,河水里不知道漂了多少向他们抛去的绢帕。

弄得谢则安一行人被迫转移阵地。

这桩风流逸事在京城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个说“谢三郎”好,那个说“傅官人”也不差,再来就是其余几个长得俊的青年才俊了。总之,谢则安往来的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怎么瞧怎么让人喜欢。

更重要的是,经得起眼镜考验!姚鼎言一戴上眼镜,便明白沈敬卿和杜绾在朝中为什么这么不讨喜了。倒不是他们五官不正,而是他们面向奸邪,怎么看都不是好人好官…

谢则安登门拜访姚鼎言,正巧看到姚鼎言在写字。

他乖乖巧巧地往旁边一站,好奇地瞄了瞄姚鼎言正在写的东西。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谢则安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带着几分小狡猾。这是孔子说的。澹台灭明,字子羽,本来想当孔子弟子,孔子一瞅,面向丑恶,看着不是好人,不收。后来澹台灭明才思出众,品行高尚,追随者众多,牛逼大发了。孔子知道后就感叹了这么一句,以此告诫自己和弟子不要以貌取人。

姚鼎言为什么会写这么一句话?显然是他觉得自己好像正在犯以貌取人的错误,正在深刻地反省呢。

谢则安不说话,他装鹌鹑立在一边给姚鼎言研墨。

姚鼎言早瞧见了谢则安,见他那理直气壮的讨好架势,没好气地说:“当初你徐先生身居相位,你总避嫌着不去见他。现在我在这位置了,你倒是不避嫌了,得了空就往我这边跑。”

谢则安说:“反正我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何必在乎那么多。”

姚鼎言瞧着谢则安那横样,从鼻孔里哼出一声。谢则安真要这么想就好,可惜不管他威逼还是利诱,谢则安总有他自己想法,永远不会像他其他学生那样无条件支持他所有做法。谢则安还是太顽固了,总执着于一时的对错。事实上要进行彻底的变革,怎么能只着眼于眼前?即使眼前有点儿怨声,长远来看却是好处居多。

偏偏谢则安总能“捐弃前嫌”,冷不丁地上门地来和他商量这商量那。等他回过味来,谢则安又从他这讨了鸡毛当令箭,回去按照自己的想法瞎捣鼓。

姚鼎言瞅着一脸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谢则安,有点拿他没辙:“你又想做什么?”

谢则安说:“也没什么,就是想来和您商量商量‘存储’和‘贷款’的盈利怎么处理。我的看法是基础建设一定要搞好,俗话怎么说来着,‘要致富,先修路’,我琢磨着按照各地贷款的盈亏份额,把各地的路修一修。”

姚鼎言眉头一跳。

青苗钱也有盈利,每年都能给朝廷带来三成利润。这三成用到哪里去了呢?按照当初的计划,一部分藏入国库,以备荒年救赈;另一部分用作军饷,支持兵事变革。这两个地方都是大窟窿,年年都把国库吃得一干二净,偌大一个大庆竟年年都没什么余钱!

谢则安搞的这个“存储”和“贷款”,起初大伙都不以为然。不就是钱庄吗?天底下那么多钱庄,也不见他们多有赚头。

没有人料到这么一种情况:谢则安和张大义是连白手起家都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一旦手里有了大批资产,那利润简直是滚滚地来。谢则安有着敏锐的商业触觉和超前的经济理念,张大义有着过人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两个人联手合作,农业合作社汇集的资金不到一年就翻了十番。

这个惊人的事实吓呆了不少人,他们连骂上一句“与民争利”都忘光光了。

此时此刻,他们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回去赶紧叫负责“养”自己的商户去找张大义,看看能不能分一杯羹。

张大义向来豪爽重义,早年跟着他一起干的人如今都赚得盆满钵满。仔细数数如今排得上号的商号,哪家不是和张大义走得近的?再想想如今大伙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以“张氏商号出品”为第一选择?

不知不觉间,农业合作社已经把天下商户都“合作”进去了,但凡想自己玩儿的,最终都因为落后于其他人而被淘汰出局。

姚鼎言挺后悔当初没有把农业合作社要到手里。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姚鼎言考虑的是谢则安的建议,谢则安要修路,那自然是好事儿,可这路由合作社来修,往后惦念着合作社好处的人就更多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老来要回家乡修路修桥?为的就是博个好名声,把自己在家乡的地位抬高一点。

谢则安显然又在打歪主意!

姚鼎言说:“修路是好事,不过怎么修还得好好考虑清楚,要是修到一半修不成了,白白惹人笑话。”

谢则安说:“这倒不必担心,即使合作社钱不够,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他微微一笑,“前些天南下一趟,为的是去巡查刚落成的定海堤。定海堤延绵十里,修了五年总算修成了,这个海堤是先皇下令建的,但耗的钱并不多,大多是各地商贾慷慨捐赠——他们要求的,不过是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碑文之上供后人了解他们所做的贡献。”

姚鼎言眉头跳得更狠。商贾的钱财多到一定程度,再往上还有什么盼头?他们想要地位,发了疯一样想要地位,谢则安这种做法能不仅能让他们获得更多人尊敬,还能让他们的后人也挺起胸膛说出祖上的功德。

谢则安显然是抓住了商户们的心理。

姚鼎言脑袋转得很快:“你是不是准备在路旁也树碑,将存款、贷款或者直接捐款的人都记在上面?”

谢则安搓着手说:“先生这建议好啊!听先生一席话,顿时让我茅塞顿开,就这么办吧…”

姚鼎言:“…”

他抬手在谢则安脑袋上猛敲一记。

这小子真的太欠打了。

谢则安捂着头喊痛,眼底却带着点儿狡黠的笑意。

他确实是这么打算的,基础建设是必须搞的,可以借机扩大农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吸引更多人来存款贷款,何乐而不为?反正刻个碑而已,多简单的事儿。他准备在《旬报》上举办征集活动号召各地士子吟诗作赋,宣扬一下自己的故里,挑些好的刻在碑文上,既显得有文化,又能顺带做一次好宣传,何乐而不为?

当然,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诗文和商贾的名字刻在一起,他必须帮他们树立这事儿其实非常崇高、非常有意义、足以让他们流芳千古的端正态度,鼓动到他们抢破头主动写出来。说到这种程度了,没有人会再在意那点小细节!

谢则安说:“修路只是按照利润抽取三成来修,其余的可以用在先生您的《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上面。”

姚鼎言气得笑了。这两个新法是他提出的没错,赵崇昭却把它们交给谢季禹去负责,理由是谢季禹久掌工部和户部,对这方面比较熟悉!

说到底,谢则安还不是想支持他爹。

姚鼎言说:“这两个法子自然是要支持的,《保甲法》呢?”

谢则安一听就知道有门。他说的时候是故意不提《保甲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姚鼎言主动松口。假如姚鼎言自己说出口了,那这件事显然可以定下来!《保甲法》虽然不是由谢季禹负责,谢则安却也十分支持,不为别的,光凭姚鼎言这次选的人他就可以一口答应下来。

也许是因为戴上眼镜之后“识人”能力大大提升,这次姚鼎言选的负责人叫曾子固,是新法坚定的支持者,但不是盲目遵从姚鼎言的人。曾子固政绩卓绝,声誉颇佳,在他辖下施行新法往往会因地制宜地改动,让新法更好地适应当地情况。他管着的那一带,是少有的没出过篓子的地区。

曾子固年底回京考核,与姚鼎言重聚,相谈甚欢。《保甲法》和另外两项新法提出之后,姚鼎言想到了曾子固,亲自上门与曾子固商谈之后决定把《保甲法》交给他负责。

曾子固声名在外,谢则安十分敬重。何况《保甲法》是不错的,它将乡村住户以“保”为单位,五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农闲时各保长负责主持“军训”,变民为兵;夜间由各保轮流夜巡,维持治安。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军费,又能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是件挺不错的好事儿。

既然是这么靠谱,谢则安当然不介意鼎力支持。

谢则安说道:“我一向敬佩曾先生,《保甲法》由他去推行,合作社那边一定尽可能地出钱出力。”

姚鼎言听出谢则安言下之意,没好气地说:“你的意思是换了别人你就不理会了?”

谢则安说:“换了别人当然也理会,不过也要看换了谁才行。要是换了杜绾和沈敬卿,我肯定不答应。”

姚鼎言看向桌上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眉头跳得更狠。他说:“为什么?我记得你与他们素无冤仇。”

谢则安说:“朝堂之上,讲什么冤仇?”他坦然地和姚鼎言对视,“要说冤仇还真有,以前姚先生您向陛下推荐沈敬卿,陛下却不喜欢他,反倒重用了我推荐的人。我估摸着他一直怀恨在心呢…”

姚鼎言听到谢则安直言不讳,皱起眉头:“此话怎讲?”

谢则安说:“先生觉得李侍郎主持的太学变革可有不妥之处?”

姚鼎言稍稍一想,便记起了李明霖来。他年底正巧去过太学,与李明霖聊过一次,十分看好李明霖。他说道:“李侍郎做得挺不错,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谢则安说:“可李侍郎这般尽心尽力,沈敬卿和杜绾却把太学那边的考核死死卡着,想要给他们都评个劣等。我想除了他对我或者李侍郎怀恨在心之外,应该没别的解释了。”

姚鼎言听后沉下脸:“我会把事情问清楚。”说完他又瞪着谢则安,“我发现你这小子简直是讨债鬼,每次上门来不是要好处就是要我出面。”

谢则安一脸腼腆地感慨:“那是因为先生您对我好啊!”

姚鼎言:“…”

第203章

得了姚鼎言的应允,谢则安才入宫和赵崇昭商量。赵崇昭已经把赵奕景送到行馆暂住,事情还没有查清,他已经下令把赵奕景软禁——赵奕景的做法已经威胁到谢则安的安危,这是赵崇昭的底线,谁都不能碰。

赵崇昭见谢则安来了,立刻抓紧谢则安的手不放。

谢则安简单地把事情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告诉赵崇昭。有过建行宫的“先进经验”,赵崇昭对这件事非常放心:“就这么办!”

谢则安说:“政事堂那边的手续还是要走的。”

赵崇昭觉得麻烦。

谢则安说:“现在我们是没问题,万一后面的人胡来怎么办?不管是谁,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

赵崇昭说:“三郎你说得对。”他无条件信任谢则安,谢则安又没半点私心,他们之间才会平稳无波。假如换了个喜猜疑的君主,说不定会把越权行事的谢则安弄死;假如换了个私心重的臣子,祸乱朝纲是肯定的。想着想着赵崇昭又有点沾沾自喜,“像我们这样的的确很少。”

谢则安识趣地没提前些天的争执。他笑着应和:“确实。”

赵崇昭说:“三郎你把折子给我,我马上批下去让政事堂讨论。左右姚相那边已经答应了,应该不会有问题。”

谢则安也这么觉得。

两人议定后分坐两边,一个批阅奏章,一个写折子,两不相扰地呆了小半天。

赵崇昭心里格外高兴。即使一句话都不说,有谢则安在身边已经够让他心满意足了。

谢则安也心满意足,神清气爽。

最近他心里闷得慌,得找点事情干干。忽悠人是他的老本行,也是他的乐趣所在,做起来得心应手,不要太溜!

谢则安找上谢望博,腆着脸表示要借《旬报》一小块版面干点小事儿。这小事儿一出便引来一众哗然,他先用华丽的词藻写了篇文章,婉转强调“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心思想,最后在底部用工部和礼部的名义广发英雄帖,先列出最先准备修路的一批县乡召集大伙吟诗作赋宣传家乡。先不说当地官员会积极组织,谢则安在挑出的第一批地方早就找好了“捧哏”,“英雄帖”一发,立马应者如云。

谢则安一挥手,召集人手对投来的文章进行全面筛选,最终选定了当地“代表作”,马上表示会存入未来要刊行的《大庆风物志》中,并在路修好后立碑刻文,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