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截指尖儿罢了,竟有这般好颜色…

守尉不由生了轻蔑之色,放下帘子之后随意翻检了几张身份文牒就放了人。

此等妖女,还是速速让神庙收了的好。

阳春三月,南国已是姹紫嫣红。

不同于大兴国东贵西贱南富北贫的街市格局,鄂族以中为贵,神庙屹立于城央之巅,由箭楼围墙拱卫,下建官邸,层级相递,从城门望去,仿佛烟火缭绕的市井之中坐落着一座高城,青石古道,锦树繁花,烟雨一拢,就将那高城拢在了轻云淡雾里,明明是人间官邸,却幻如云阙仙府。

天青古道,春雨如丝,十几顶小轿沿路上行,默如朝圣。

百鸟啼林,花开成海,一顶顶轿子停在箭楼下时,抬轿的汉子们无不气喘吁吁,可谁也不敢扇风抹汗,四处张望。

箭楼上没人出声喝问,也无人出来盘查,少顷之后,神道之门就开了。

门一开,花海石梯入得眼帘,一人行来,雪袍广袖,衣袂袖口皆绣有咒文,身后跟着两个少年门子。

“叩见庙祝大人!”各村保正见了来人,纷纷领着村人伏跪叩首。

庙祝立在神道门内,并未行出,只是拢着袖说道:“今日神殿来使,县祭大人要清修,尔等不得叨扰,斋戒之女入庙,送行者返回静待。”

“谨遵庙祝大人法旨。”今日连保正都不得入内,众人却齐声宣喝,无敢不从。

领命之后,众人皆未起身,依旧伏跪在地。

只听门子宣道:“斋戒之女入神道门——”

少年嗓音清亮,话音落下,帘风拂起,十几名待嫁少女下了轿子,规规矩矩地立在神道门前,直到庙祝带着门子拾阶而上,少女们才排着长队进了神道门。

暮青走在队伍后头,一直没有回头,只听见厚重的门声在身后拖起了长调儿,而后轰然而闭。

各村的人这才起身,抬起轿子,默然而归。

人群里,小柳村的队伍看起来甚是平常,进入市井之后,一行人跟随其他村的空轿一同到了驿馆。

小柳村的人多,九个人分住在一间通铺陋舍里,房门一关,月杀便脸色一寒,给其余侍卫使了个眼色,命众人且先待命,自己打开后窗翻了出去。

*

神道门内。

暮青隔着面纱不着痕迹地打量着沿途的布局,只见繁花拥着神道,烟雨流雾遮着人眼,神庙如在奇门幻阵之中,难窥布局全貌,就只见乱花零落在青石梯上,少女们同着雪罗裙拾阶而上,风拂来,面纱飘摇花也飘摇,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一群仙子初登瑶台。

石梯有一百零八级,望见神庙前门时,少女们周围已是雨雾缭绕,回头俯瞰,已然只见重重花海,不见凡尘街市了。

暮青忽然想起巫瑾那句钱粮供奉流入神殿之言,料想此言应当不虚。平地筑高庙,耗费之大可谓劳民伤财,如非百姓信奉神权,而神殿神庙又供奉万足,怎能筑得起这人间仙境般的高城?

这只是区区县庙,若往中州去,还不知会是何等的富丽景象。

“斋戒之女入神庙——”这时,少年门子清亮的嗓音将暮青的思绪扯了回来,少女们纷纷回头站好,跟随庙祝和门子进了神庙。

一入神庙,视野立刻开阔了起来,石道抱廊,秀殿雁塔,翘脊飞檐,南国清雅秀逸之风扑面而来,鄂族自治两百余年,神庙已然成为官府,看起来却仍是庙宇的风貌布局。

前庙名曰神见,殿内正壁塑有祖神金身宝像,四壁设有壁窟,供放着鄂族历代神官牌位,祖神像左侧立有神碑,与祖神及历代神官同受香火供奉。

大殿中央摆着织锦蒲团,暮青在后方左侧跪了下来,面朝神碑,回忆着景子春路上口头教授的规矩,学着身旁少女们的举止顶礼而拜。

礼毕,少女们顶礼不起,听庙祝训示。

“《祭书》曰:‘女子愚,诱人堕落乃其天性,明君背离仁道,贤士背离正道,无不为女子之祸。唯行净法,可除污浊’…”

暮青听着,左耳进,右耳出,余光一直落在神碑上。可惜她不能抬头,看不见碑文,只得耐着性子等。

可庙祝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正当暮青怀疑他要把《祭书》里的糟粕之言都背完时,少女们纷纷直起腰身,双手交叠,垂首听颂。

暮青有样学样,听庙祝又诵起了咒文,便隔着面纱瞥起了碑文。

只见神碑高约七尺,飞凤头,盘云座,上刻金文:“永盛初年,兵争再起,庆州生灵涂炭。圣女亲临庆州为民祈福,时逢南图新君即位,御驾亲征,兵锋所向披靡,庆州遍地伏尸。圣女素衣赤足,孤入敌营,自请为质,以止战乱。南图帝囚圣女于洛都神殿,圣女身在敌国心在神都,因察知南图伐我之心不死,不得已计怀圣胎。永盛三年春,圣女诞下一子,以皇嗣为质,逼南图议和。永盛五年春,两国议和,圣女归国,携子为质,居于神殿。圣女爱民,宁毁圣洁之身,不弃护佑万民之责,实为功德无量。稚子无辜,半为神族,半为皇族,生而为人,唯为止战,百姓安乐,无此子之功乎?止战之功,恩被万民,立此神碑,布告世人,此后万世,永受香火。”

碑文不长,所记之事却比步惜欢言道的详细许多,但也不是那么记之甚详。

暮青阅罢之后,只觉得仍有疑点。

比如,当年南图新君御驾亲征,既然兵锋所向披靡,庆州遍地伏尸,说明南图胜算颇大,至少有可能夺取庆州,那么南图皇帝为何要在自己有胜算的时候答应圣女的求和之请呢?

又比如,碑文上说,圣女生子是为了以子为质,逼南图议和。可巫瑾在南图诸皇子中排行老三,即是说,南图皇帝当时并不是苦无皇嗣,那为何会因一个鄂族圣女所出的孩子束手就范,答应议和呢?

这些在碑文中被含糊过去的事,兴许才是当年的真相。

暮青思量着碑文的事,不知不觉间走了神,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觉殿中一片死寂,四周目光如针。

暮青将目光从神碑上收了回来,只见庙祝目光威严,前头身旁跪着的少女们也都在看着她,少女们的面纱已然撩开,都已露出了容貌。

暮青这才知道,原来是那该死的咒文念完了,选秀…不,是斋戒进行到看脸的阶段了。而她恰在此时职业病犯了,一碰上疑点就推敲了起来,愣是引了人的注目。

但这点儿状况并不足以令暮青慌张,她见惯了风浪,心中连层波澜都没兴起,只是淡定地把面纱一撩,搭在了斗笠两旁。

大殿上顿时生出了嘶嘶抽气之声。

南国秀丽,女子婀娜,柔婉也好,俏艳也罢,都不过是那巷陌里花儿,纵然好看,亦不过是百花姿色。

女子之色,千娇百媚易得,孤清之姿难觅,大安神庙里的花海开了一年又一年,从未生出过一枝迎霜之竹傲雪之松,以至于乍然得见,庙祝和门子一时间皆失了神。

半晌,殿内骚乱了起来,少女们纷纷挪开,唯恐挨着暮青。

庙祝回过神来,立刻给一个门子使了个眼色,少年疾步走到暮青身旁,摘了她的腰牌。

另一个门子手中端着玉盘,腰牌被放了进去,只见上头写着:小柳村,柳媚儿。

这名字与姿容甚不般配,但进了神庙的女子叫什么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今夜侍奉接引使大人的人选有着落了。县祭大人为了此事严选多日,一直对送来的姿色不甚满意,没想到最后一日竟能寻见这等天人之姿,但望县祭大人到时莫要不舍得把此女献与旁人才好。

庙祝心里嘀咕着,面儿上平静无波,收了暮青的腰牌之后便从前排少女们面前一一走过,停在谁面前,门子就摘谁的腰牌,腰牌被摘的少女无不面如纸白。

一行十几个少女,被摘了腰牌的有五人,按斋戒之礼,需入后庙祭坛行净法,而那些被留在神见殿内的少女则只需在祖神金身宝像前静思一日,日落前就可以回家婚配了。

一时间,有人喜有人悲,唯独暮青面色清冷,无悲无喜,只是抬手放下了面纱。

这在庙祝看来再寻常不过,这般清冷的女子自然是有些心气儿的,她定然自知会被留牌子,心中早有准备,故而不愿在人前显露那卑微乞怜之态罢了。

庙祝给门子使了个眼色,门子意会其意,命留了腰牌的五名斋戒之女依腰牌被留的顺序站到他身后,随他前往后庙。

暮青是最先被留了腰牌的,神庙如此安排无非是想把她看得紧些,暮青心中冷笑,她可没想逃,她就是为了见一见神殿的接引使和县祭而来的。

后庙离神见殿不远,暮青跟在那少年门子身后从殿侧行出,路上留意着各所的布局和护卫的班值岗哨。那门子带着她们绕过三道曲廊,过了一座飞桥之后就进了后庙。

一下飞桥,视野就被海棠林所遮,只隐约可见红海绿林之外有座雁塔,门子并未立刻带她们去祭坛,而是到了雁塔门外。

门外守有披甲护卫,门子道:“尔等白日需在塔内面壁斋戒,夜里到了吉时方可前往祭坛。”

说罢,门子打开塔门,紧盯着暮青和其他四名少女入了塔,而后关门上锁,转身走了。

暮青一进塔内就扬了扬眉,只见塔底还关着一些少女,加上她们这几个新来的,足有三十多人。

见此情形,一个少女倚着塔门滑坐下来,抱紧双膝哭了起来。其他三人也悲从中来,蹲在地上抱成了一团。

那些早被关入塔底的少女们沉默地看着新人,不一会儿,所有人的目光就聚到了暮青身上——整个塔里,只有她一人站着。

暮青打量着塔内,见塔有七层,底层供有祖神金身宝像,四壁绘有色彩斑斓的壁画,东侧有座楼梯。

暮青转身便上了楼梯,到了二层,发现上面也是四壁绘有壁画,画的是祖神下界建国的景象。暮青对神说没兴趣,见塔内有窗,她便径直上了七层,从塔顶小窗向外眺望,只见雁塔东边立有七柱神像,神道之后隐约可见一座阔大的高台,烟雨天里火都未熄。

依景子春之言,祭坛之火终年不灭,那里应当就是祭坛了。

暮青记住了方位,而后下了塔楼,一到塔底,就见哭的人也不哭了,所有人都在盯着木梯口。

“你、你该不会想寻短见吧?听说此前有个姑娘从塔顶的高窗跳了下去,后来…满门被诛了。”一个少女仰头望着站在木梯口的暮青,嗓音甜软。

暮青见这少女倚着塔门,认出她是刚刚那个最先哭鼻子的,听她话里有关切之意,于是答道:“我没想寻短见。”

“那你去塔顶做甚?”

“初来乍到,随便逛逛。”

“…”

塔底顿时静悄悄的,少女们盯着暮青,隔着面纱都能叫暮青感觉出她们目光里的古怪。暮青本打算到人堆里坐着,见此态势索性就地坐在了楼梯上。

不知过了多久,有个少女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说道:“早劝你们别哭了嘛!咱们就该像这位姑娘一样,不就是行那净法吗?有何可怕的?”

“…不可怕吗?我听说,前阵子我们邻村郭家村的一个姐姐从神庙回家后人已不行了,她原是定了亲的,夫家得知此事,说她罪孽深重,连夜去把婚事退了。她含恨而死,族里却说她已经许了人,不许她葬在郭家的坟地里,可夫家又不肯认她,她爹娘只好寻了个乱葬岗把她给埋了,可怜得很。”那倚着塔门的少女怯生生地说道。

“我也听说过…这些事儿总能听见,我们村里人都说自打县祭大人被荐入神官大选后,事儿就越来越…”

“嘘!”一个少女赶紧打断此言,低声呵斥道,“你不想活了?也不想叫你爹娘活了?”

那少女吓了一跳,抱紧双膝缩了起来,话音里带了哭腔,“我想我娘…我娘总说,都怪她的肚子不争气,生个女儿出来遭这份儿罪,我只希望回到家中时还能有口气见见我娘…”

一听这话,其他少女也哭了起来。

“我也想我爹娘…”

“我也想…”

塔底渐渐的又传出了呜咽之声,暮青坐在木梯上听着,一言不发。

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好,无貌便是德也罢,病根在哪儿,多说无益。

等吧!

等到夜里,拿刀说话!

*

傍晚,大安县城门大开,一辆华车慢慢悠悠地进了城门。马车飞篷朱门,雕窗半敞,里头丝竹绕耳,四周战马高骏。

护军约有五十来人,皆头戴黑斗笠,裹着黑披风,他们的相貌从无人见过,只知他们的披风上绣着血红的咒文,咒文形如锁链,将人死死缚住,像捆着阎罗殿里的恶鬼。

大安百姓伏跪于路,任车轮马蹄踏起的泥水溅在身上,谁也不敢挪动,只听着车轮声慢慢悠悠地往城央而去,上了青石古道后就渐渐的听不见了。

而就在这一时间,神庙内,雁塔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门子入塔唤道:“柳媚儿。”

暮青从木梯上起了身。

“随我来。”门子未叫别人,只唤暮青出塔。

少女们缩在一起,目光在暮青和门子身上来回睃着,谁也不知为何有人能单独出塔,也不知被留在塔内的人命运终将如何。

暮青也没头绪,只是晨时在神见殿内看那庙祝的神色,她猜自己八成会被安排去侍奉神殿的接引使。此刻看这天色,接引使也该到了,莫非是侍奉神殿之人有单独的安排?

心中猜测着,暮青跟着门子就出了雁塔。

夕辉似火,烧红了半片海棠林,林道西边通着一座幽殿,细瀑峻石,朱梁花窗,一木一瓦都透着秀雅之美。

殿开三间,门子将暮青引进了西殿,吩咐道:“在此候着即可。”

此殿挨着飞瀑潭水,西窗开着,窗台上摆着盆石景,飞瀑水溅在其上,石窟生烟,灵逸秀美。而殿内的墙上挂的却是三十六幅春宫秘戏图,梨木云榻的春帐后摆着玉势、骨鞭、红烛、银针等物,锦枕上放有《**经》一本。

这座幽殿显然是囚禁禁脔之地。

暮青环视着殿内,心中刚有计较,却忽听见咔哒一声。

门子出了大殿,把殿门锁了。

*

一线余辉堕入西山时,神见殿后殿里掌起了兰灯。

仙乐声声,华席美酒,县祭木兆吉端起玉杯朝接引使遥遥地敬了敬,似乎尚未畅饮已有醉意,“大安县乃偏远之地,大人远道而来,粗茶淡饭,招待不周之处还望见谅。”

接引使笑道:“公子谦虚了,大安县的茶食远近闻名,本官难得来此一趟,自要尝个新鲜。”

他手里端着酒杯,口中却赞着茶食,说罢便将酒一饮而尽。

木兆吉笑了笑,陪着将酒饮尽了。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客气话,酒过三巡,接引使已然微醺,见木兆吉仍不提神官大选的事,心中不由讶异。

听说木兆吉不学无术,今日一见,见此人眼下青黑,骨瘦如柴,一副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病弱之态,还以为他是个草包,倒没想到他能如此沉得住气。

眼看着无话可谈,气氛渐渐的有些尴尬,接引使只好主动说起了正事,“过两日就要去州城了,公子放心,一切事宜皆已打点妥当。”

木兆吉扬了扬眉,转着玉杯玩味地问道:“哦?族长真打算保我争神官之位?”

接引使道:“公子为何有此一问?本官不是都来了吗?州试、殿试之事都已安排妥当,路都为公子铺好了,公子还有何可疑的?”

木兆吉笑道:“大人误会了,我受族长之恩得以在这大安县庙里安身立命,怎会疑他老人家?只是我素来知道自己的斤两,若无人铺路,纵是州试也过不得。”

接引使笑道:“公子何需妄自菲薄?如今不是有人铺路了吗?莫说是州试,便是殿试,公子也过得。”

“那殿试之后呢?”木兆吉貌似不经意地问道。

接引使愣了一愣,随即干笑道:“公子不必担心,这回不同以往。这二十年来,圣女掌有大权,我们木族向来以圣女为尊。此番神官大选,圣女殿下心目中的人选自然在景木二族,景家择定的人选是景少宗,而我木族择定的公子,可想而知天选之时,各族必定轻视公子,而将杀招冲准景少宗。正所谓蚌埠相争,公子就等着渔翁得利吧!”

“…族长高明。”

“自然!族长一直记着公子生父之功,这些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公子谋个好前程,而今机会来了,还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旦公子大选得势,不但族长能了却夙愿,木族也能春秋鼎盛,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的确是好事,那这杯酒就敬族长他老人家吧。”木兆吉笑着举杯。

接引使忙举杯一饮而尽,却未见到木兆吉的眼底有戾气涌起,待他将酒杯放下,木兆吉已是一副醉醺醺的神色了。

“没想到族长如此器重于我,过两日就要启程了,想来这大安县日后是回不来了,可那雁塔下还有些斋戒之女等着行净法,临行之前,凭我一人只怕难以把这差事了了,既然大人来了,不妨帮下官个忙,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木兆吉满脸诚意地问道。

“这…不大妥当吧?”接引使分明眼神一亮,却又故作推脱。

木兆吉笑道:“有何不妥?这大安城中的百姓早知大人要来,专挑这几日送女前来斋戒,本就是想沾沾大人的贵气,大人只当笑纳,就算是给那些女子添添福气。”

接引使闻言好生沉吟了一阵儿,为难地道:“这…既是百姓有意,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吧。”

“下官多谢大人体恤。”

“公子言重了。”

两人相视一眼,而后仰头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