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早知道美满的日子只有三年,他一定会加倍珍惜每一夜每一天,他会把校书雕印的日子分多一些来陪伴妻子,他会把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都与她分享,他不会在莲花开放的时节偶尔去想纳兰碧药,更不会参加三年后的殿试,做什么御前侍卫。

康熙十六年,纳兰容若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三年一第,他到底还是去参加了那个迟到的殿试,中二甲进士,授三等侍卫。从此扈驾随从,见皇上的时候多,见妻子的时候少。甚至,当卢氏难产身亡的时候,他都未能在她身边,让她握着他的手闭上眼睛……

他恨死了自己。一直觉得是自己辜负了卢氏,未能尽到丈夫的责任。从此一有时间,就跑去双林禅寺伴灵,为卢氏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悼亡词: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父母一直催他续弦,他只是不肯,坚持要为卢氏守节三年。

觉罗氏说:你纵然不娶妻,妾总要有一个,哪怕是为了照顾福哥儿呢。我看大少奶奶带来的丫头锦弦不错,对福哥儿也好,就是福哥儿也同她亲近,不如就把她收了房罢。

容若无可不可,遂将锦弦收房,上上下下,只称“颜姨娘”。隔年生了一个女儿,因她母亲姓颜,容若特地为女儿取了单名一个展字。

三年后,又续娶官氏。算是有妻有妾,有子有女。

可是,他却再也没有展颜欢笑过。

沈菀从前一直觉得公子是那样完美的一个人,便想着他家里的一切也都是完美的。然而走进来,才知道琉璃世界也有阴影,越是大家族就越经不住窥探。且不说明相与觉罗夫人之间的关系怪怪的,说是冷漠吧,却又有商有量;说是和睦吧,却又淡淡的,明珠在府外另有宅邸,平时并不常住相府花园,既便来了,也不过说几句话,吃一顿饭,至晚便又走了,说是为上朝方便。

觉罗夫人算是相府里真正的头号主子,可又最不喜欢操心的,且没定性,兴致来时会忽然想个新鲜花样出来指使得下人团团转,然而往往事情进行到一半,她便又兴趣索然了。虽然已近知天命之年,她却是连自己的命也不大明了的,一身的孩子气。就仿佛她十五岁那年,青春被顺治一刀斩断了,就再没有成长过,心智始终停留在十五岁——十五岁的天真,十五岁的绝望,十五岁的焦虑狐疑,和十五岁的任性执著。

家中真正主事官夫人,但她有实无名,说话便不够份量。事情出来,一家大小都望着她拿主意;及至做了主,却又落得人人埋怨,一身不是——颜姨娘是第一个要跳出来找茬的人,从来妾室对于正室的地位必定是不服气的,况且颜氏进门又比官夫人更早,占着先机,又生过孩子,自然更觉得她是抢了自己的位置。

还有那些姨太太们,虽然不理事,但毕竟是长辈,且又替明珠生了揆叙、揆方两位少爷,身份更是不同。府中大小事物,月银节礼,总要争出个高低上下,惟恐自己吃了亏。

官夫人夹在觉罗太太、姨太太和颜氏中间,不上不下,难免满腹委屈,得空儿就要诉两句苦的。即便她不诉苦,陪房大脚韩婶也会替她诉苦,更让她觉得自己像是戏里的苦主一般,有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完的委屈。即便吩咐下人做事,也像是不耐烦,有股子抱怨的意味,好叫人不好意思驳她。然而人家偏要去驳她,就使得她更加不耐烦,也更加委屈。

这样的一个人,注定是得不到纳兰容若的欢心的。他固然对她很和气,可是那种和气是没有温度的,像是隔着灯罩的烛火。他甚至在词中明明白白地写出:“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分明在向全世界宣告:续弦难比结发,旧爱强似新欢。

其实官夫人不难看,脸团团的白里透红,像是发面发过了头,有点暄暄的,两腮的肉微微下垂,圆眼睛圆鼻头,颧骨上略有些雀斑,不说话时像笑,一张嘴却有点哭相,配合着她的抱怨,更像戏目了。

“这家里越来越难呆了。”她总是这样开口,然后便一样一样地数落难呆的理由,因为沈菀是新来的,就更有必要从头数起。“这家里难呆呀,忽然一下子请起客来,满院子都是人,里面不消说了,吃的用的都是我一手支派;外边说是有男管家侍候,一样样还不是要从里头领?大到屏帏桌几,小到金器银器,少顾一点都不行,眼错儿不见,不是少了碟,就是打了碗,再有趁乱偷着藏着的,非得当天一样样点清了不可。忽然一下子又静得要死,老爷不回来,相公也难得在家,满院子一个男人没有。虽说东院里有护院的,隔着几道墙呢,真有强盗来了,把房子掏遍了,那边的人不知道赶不赶得上关门?”

说这话的时候,她正带着沈菀走在正殿穿堂间,一边故意扬起声音,用那种不耐烦的态度指点着下人小心打扫,别磕了碰了,一边絮絮地说不清是得意还是怨尤地向沈菀数说家事。

眼瞅着就过年了,正是府里最忙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官夫人最得意,也抱怨得最凶。因为一家之事,一年之计,上自明珠祭祖,下到丫鬟裁衣,都要由她来操办打点,上上下下几百双眼睛望着她,等她的示下,真是不能不得意,也不能不抱怨。

正殿大门是难得打开的,里面贮满了皇上御赐的金牌、彩缎、弧矢、字帖,孔雀绿的古瓷方瓶,鹦哥红的透彩双杯,各种珐琅、香料、刻寿星核桃、雕象牙珠的朝珠数十挂,甚至青花八骏瓷水盂、碧玉瓜蝶肥皂盒等细物,琳琅满目,金碧辉煌。

官夫人为了向沈菀炫耀自己的权力,特地用一种恩赐的态度和鬼祟的语气说:“带你瞧瞧去?悄悄儿的,可别让太太知道了。”就仿佛带她寻宝,又或是朝圣,而且是偷偷摸摸背着人的朝圣。

但是沈菀很领情。根本她来到明府就是为了探听公子的秘密的,这目的也就和朝圣与寻宝差不多。而她流露出来的那种极其真诚的欣喜和感激交并的态度又让官夫人很受用,就越发唠叨起来,指着桌上架上的物事一件件细说由头,一半是炫耀,一半是寂寞。

“这是皇上微服下江南时,相公伴驾陪往,回来后,皇上赏的礼。袍帽儿,香扇儿,吃的穿的用的都有,那些糕点自然是大家伙儿磕头谢恩领了,这食盒却留在这里,你没见那黄缎子上还留着油印子呢。”

“这是相公陪皇上狩猎,他一个人射中了好几样猎物,有鹿有兔子,我也记不清那些,反正就只比皇上少两样。皇上龙颜大悦,就赏了这精弓宝箭,鞍马佩刀,你看上面镶珠嵌宝的,哪能真舍得用去打猎?”

“你看墙上这幅字,落着御款,盖着御印。这是皇上的亲笔呢。是那年万寿节,皇上亲书的。”

沈菀闻言不由细看了一看,随口问:“是首七言律,皇上做的?”

官夫人笑道:“不是,说是什么唐朝的贾至写的,叫《早朝》。”

沈菀又看了看,在心里暗暗说:算什么呢,这字写得不如公子,这诗就更比公子差得远了。何必录什么《早朝》,有那心思,皇上倒是多抄录几首纳兰词还差不多呢。

说着话,官夫人早又开了柜子,一边查点着裘帽一边数落着:“还有这些,是相公上次去东北前皇上赏的貂裘暖帽。不过相公不肯穿,说是穿了这个去黑龙江,泥里水里的,不知糟蹋成什么样儿。况且上次出塞不同往常,去的是黑龙江极寒之地,不能张扬。说是查什么雅克萨城,就是罗刹人住的地方儿。罗刹人啊,他们可是连人肉也吃,拿人的心脏下酒,这要是遇见了,还得了?还说要把额苏里、宁古塔的水路都画下来。那宁古塔,可是重刑犯流放的地方儿,等闲去得的?相公临走之前,还不同我说实话,只说出塞。我要是早知道去得这么远,这么险,可怎么敢让他去呢?说不定,相公这病根儿,就是那次中的寒气,酿的病灶。”

沈菀听着,越觉伤感,从公子的词中,她早已了解他一年到头不得歇息,忽南忽北,不是扈从,就是出塞,竟没什么休假。就算是难得在京,也是三更起五更朝,不到夜半不回家的。徐元文在悼念公子的《挽诗》中说:“帝曰尔才,简卫左右。入侍细旃,出奉车后。”说的就是公子的辛苦勤谨。做康熙皇帝的御前行走,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公子半生操劳,疲于奔命,根本就是累死的呀。

就在这时,官夫人的一句话仿佛炸雷般在她耳边响起:“这一盒,就是容若这次发寒疾,皇上专门派御使飞马赐的药,可惜……”

药!皇上赐的药!原来,这就是皇上赐的灵丹!

沈菀几乎站立不住,颤着声音问:“公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寒疾呀。”官夫人越发嗔怨,“你这话问得奇怪,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公子得了寒疾,七天不汗。”

“公子死的时候,可是奶奶在身边服侍?”

“那倒没有。”官夫人叹了口气,又抱怨起来,“是老爷说的,寒疾会传染,不教身边留人服侍。所有吃喝用度,都是颜姨娘房里的两个丫头红菱、红萼送到帘子外面,由公子自取。也不许我进门,面儿也不让见,连我的丫头都不许靠前,说是为了我好。凭我怎么求,说我不怕传染,我的相公,我怕什么,哪怕是个死,我情愿随着去也罢了。太太只是不许……”

官夫人说着,垂下泪来。沈菀早已哭成了泪人儿。她早已知道,公子是被毒死的,而不是什么寒疾。如今看来,显然明珠和觉罗夫人也是知道真相的,而官夫人及所有家下人等,却都被蒙在鼓里。公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相与夫人为什么不阻止?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是,既然公子服毒而死,为什么丹药还在这里?难道康熙赐了好几粒药,公子没吃完就死了?但是坊间不是传言说药未至而公子已死吗?难道下毒者另有其人?又或者,皇上一边明着赐药,另一边又暗中下毒?那么明珠和觉罗夫人又是什么时候知道皇上要毒死公子的呢?他们可是公子的亲爹娘,真会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毒死吗?

离开大殿时,沈菀趁着官夫人回身吩咐管家照看灯火,眼疾手快,偷走了锦盒里的药丸,揣在袖中回到了自己的通志堂。

揣着那丸药,就仿佛揣着一颗心。直到进了通志堂,关上房门又下了帘子,沈菀才将手按着心口,对着纳兰的画像郑重拜了几拜,这才取出袖里的丸药,一层层揭开外面裹着的黄缎,露出药丸来——那是一丸龙眼大深绿如铜锈的丸药。

一丸绿色的药。碧药。

第八章 杀僧

过年是一件大事,无论对于公府侯门还是贫家薄户,再艰难,年总是要过的。

然而这个年,对于沈菀来说真是难过,因为,她见到了苦竹——那个双林禅寺的和尚。他曾经帮助过她,也胁迫过她;她曾经屈服于他,也利用了他。

不折不扣,他是她第一个男人。

从十二岁直到今天,七年来,她身在青楼而自珍羽毛,一直为纳兰公子保留着自己的身体,像百合花抱着自己的花芯,随时等待他的召唤,打开。

那对普通女孩也许容易,但她不同,她是清音阁的红牌歌妓,每晚都要接待不同的男人。那么多年,那么多年一直等待着,坚持着,七年,说出口只是两个字,对于岁月,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天又一天,两千多个日日夜夜。

多么艰难才可以再见到他。

渌水亭的重逢,是她一生所有的等待的总和,而随后的分开,却是永远的离别与失去。他就像一座巍峨入云的高塔,她穷尽平生力气,一步步拾阶而上,沿路洒下血泪斑斑,万苦不怨,却在最接近塔尖的那个窗口,纵身跳下。

——若真能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未尝不是一种痛快。

却又不能。

她仍然活着,但活得多么空洞,绝望。

从清音阁到双林禅寺,她到底是为他献身了,或者说,失身——失给了苦竹和尚。不如此,如何保全她为纳兰守灵的秘密?

她住在庄严肃穆的双林寺里,却比在清音阁更像一个妓女,违心卖肉,曲意承欢。当苦竹在她身上饥渴地攫取,她对自己说:这只是一项功课,就像在清音阁练歌习舞一样,是为了纳兰公子。

一切,都是为了纳兰公子。

后来,她怀了孕,没有告诉一个人,径自离开了双林寺,投奔明珠府。倘若明府不肯收留,她大概真的只剩下死路一条了。一个从清音阁逃走的妓女,一个怀了和尚私生子的未婚姑娘,她能去哪里?

幸好,明珠留下了她。她想,这是公子的保佑。公子知道她为他做的一切,一直默默地照应她。

明府上下都早已接受了这位“沈姑娘”,或者说,“沈姨娘”的存在,她也渐渐当自己怀的确是纳兰的遗腹子。因为她心里只有他,她的生命就只是为了他。如果不是他,她情愿死在十二岁,在被龟奴拖拉着经过清音阁的长廊时便哭号着死去。

既然没死,她就要为他活着,还要为他生儿育女。

她每天对着画像里的他说话,给他念诗,念词,跟他重复着他从前与卢氏做过的游戏,甚至故意把茶水泼洒在自己身上,想象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情境。她同园子里每个可以对话的人谈论纳兰公子,在他死后比他生前更接近他,感知他,并且时常故作不经意地跟人说起一些她与纳兰的“往事”,当然那些都是出自她的杜撰,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她,于是她自己便也相信。

她活在自己编织的回忆里,渐渐不辨真假。然而苦竹的出现提醒了她,这肚子里的,并不是公子的儿女。她与公子,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水乳交融过。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苦竹这个人的存在,孩子的秘密就保不住,而公子的故事就变成乌有。苦竹与公子,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苦竹是跟双林寺住持一同来府里送供尖儿领灯油钱的,原与府里管厨房的老王相熟,住持往书房去见明珠时,苦竹便往厨房里找老王说话儿。因老王随口说起府里新来了一位沈姑娘,苦竹便上了心,话里话外,打听明白沈菀独自住在西花园,一入夜,除了丫环婆子,园里再没他人。

俗话说“色胆包天”,那苦竹自从沈菀失踪,整日苦思冥想,满心里都是沈菀娇媚柔艳的模样儿,煎熬得如在炼狱油锅里一般。日间对着观世音菩萨,一千遍一万遍念的哪里是佛,只是何时能再见梦中可人儿一面才好。如今好容易得到消息,只道天可怜见,哪里还顾得上王法威严,佛法无边。搓手跳脚地好容易捱到晚上,待住持睡了,便独自蹑手蹑脚出了客房,偷偷来至西墙,架上梯子,翻墙过来,径往通志堂寻沈菀来了。

沈菀正在灯下翻看着公子的词作,《侧帽》、《饮水》,每一首都那么清凄,那么隽逸。这些词她早已读熟背熟了,可是坐在通志堂里看着公子的墨稿,感觉是那样的不同。就仿佛呆在公子身边,看着他挥毫,听着他吟哦,而自己一路为他红袖添香的一般。

忽听见房门“磕”地一响,初时还只道听错了,或是风拍的,却又听窗上也随后“扑扑”响了几下,有个声音带笑说:“沈姑娘,是我。”

虽是压低了喉咙说的话,听在沈菀耳中却无异于霹雳雷鸣般,仿佛有什么忽然炸了开来,简直血肉模糊。

她猛回头,盯着公子的画像,仿佛想求助。怎么办呢?和尚在窗外不住轻轻敲着窗棂催促,若是被睡在隔壁的丫环婆子听见,如何是好?

沈菀一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口,一手犹疑地拉开闩来。苦竹早闪身进来,满面堆笑说:“沈姑娘,可想死我了。”忽然一眼看到她的肚子,不禁愕然。

沈菀回身关了门,心里有一万个念头在转,却又空荡荡茫无头绪。转过头,便直接迎上了那熟悉的直勾勾的眼神,只觉背上一阵发凉,双林禅寺所有的故事都被立时翻动了起来。那些她一心一意要忘掉,要抹煞,比她做妓女更可怕、更肮脏的往事。她轻轻抚摸着肚子,忽然对他转眸一笑,就像当初在灵堂里倚着公子棺材对他那一笑般,凄婉中有种孤注一掷的巫媚哀艳,仿佛说:怕了你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男人在这样的笑容前,特别有征服的快感,毫不疑他。灯光斜斜地照着,把她的影子拖得很长,曲折地映在纸窗上。她一动,影子也跟着动,而且动的幅度远远比她本人大得多,像是要舞蹈。

苦竹觉得喉咙发紧,发干,连嗓子都哑起来,他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说:“我一直在找你。”

“我怀了身孕,寺里住不得了。”沈菀明明白白地说,回身倒了两杯酒,又从匣子里取了一粒药给自己服下。她说得这样坦白,这样无辜,举止又这样磊落,温柔,让人由不得不信。

似乎有风吹进来,吹得烛光一径地斜着,纸窗上的影子随着她的动作东跳一下,西跳一下,忽左忽右。她的人这样轻松淡定,影子却充满了不安与悸动。

苦竹听她说得这样坦白,虽然还没有想明白她怀孕了和她的失踪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似,决定原谅她,相信她。他问:“孩子是我的?你怎么住到相府里来了?这吃的什么药?”一边说着话,已经三下两下脱了自己的衣裳,又过来要脱沈菀的衣裳。

沈菀忙将身子轻轻一躲,脸上却送过去嗔怨的一笑,趁便也就把问题含混过去了,只道:“急什么?这是补药,相府的秘方,叫香附子,说是于身体最有益的。你也吃一粒吧。”说着将手往前一伸。

深碧的药丸托在白皙的手上,看着就像一幅画,和尚迷迷糊糊地连药带手一块儿接了过来,凑在嘴边就要亲。沈菀却又是一笑,抽出手去,却又并不是拒绝,而是端起酒杯再次递送过来,酒波微漾,她的眼神更是荡漾如春水,软软融融地说:“吃了这杯酒,会更尽兴的。”

和尚不待喝已经醉了,况且先前见沈菀先吃了一粒,哪里想到其他,不由自主接了杯子,将药丸“骨碌”一声咽下去,又将酒一饮而尽,咧唇而笑说:“我们可算又……”

他的话没有说完,嘴角忽地沁出一缕血丝来,眼睛越瞪越大,仿佛有什么事没有想明白,就那样直挺挺,直挺挺地向后倒去,轰然倒地时,眼睛还是睁得很大。

天地都静了。

沈菀扶着桌子站着,冷汗涔涔而下,到这时候才知道惊惶。她将从大殿里偷来的那丸御赐灵丹递给苦竹时,几乎是丝毫没经过犹疑思考的。就好像那个主意一直藏在她脑子里,见到苦竹第一眼就想了起来,然后便很顺理成章地照办了。

直到苦竹真的毒发身亡,她才终于幡然醒悟似,明白地知道:那是毒药。她毒死了和尚。有个和尚在她的屋子里被毒死了。药丸来自康熙皇帝。是皇上赐给公子的药。

那枚绿色药丸。那是一丸毒药!是皇上毒死了公子!

她终于证实了自己最初的猜测。

真的,是皇上,毒死了公子!

她必须和某人交流这秘密,还有她屋里的苦竹和尚,也必须有人帮她处理掉。她看着和尚的身子,他赤裸的上身已经发青,面唇乌紫,嘴角微微翘起,仿佛在笑,一缕带着涎沫的乌血挂在颈边,已经干了。

沈菀伏下来开始呕吐,但是干呕了许久,也只是一些酸水而已。她想起在双林禅寺的那些日日夜夜。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这确是她的第一个男人,这男人曾经长久地占有过她的身体,与她肌肤相亲。她恨死了他,每次他从她身上离开,她都一次次清洗自己,即使冬天来时,也要打冰冷的井水来洗濯。

而当她终于逃离他,住进了明府,也就刻意地将他忘在脑后,就像清洗自己的身子一样清洗了那段记忆,只当他从来没有存在过。是他自己要撞上门的,她杀死她,是不得已。

她终于杀了他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

都是那丸碧药的功劳。那本来是皇上赐给纳兰公子的药。所以,真正杀他的人,是公子。是公子帮助自己保住了秘密。

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她想过把苦竹的尸体藏起来,毁尸灭迹,或者就是扔在后花园的那口井里吧。

她第一次见到他就是在寺院的井台边,她洗头,把梳子掉在了水里,他帮她打水,却藏起了她的梳子。也许那时候就注定有一天她要毒死他,再弃尸枯井。

可是,怎么弃呢?凭她一个怀着孕的女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庞大的尸身搬动的,就算拖出门去都做不到,何况还要一直拖到井台边扔下去。

沈菀抬起头,再次凝视纳兰的画像,轻轻说:容若,你会帮助我的,是不是?

她拉开门走出去,满院子的好月光,照得树上的叶子片片分明,在静夜里疯狂地滋长。她仿佛听得见那些树枝树叶哗啦啦拔节生长的声音。刚刚有一个和尚死了,刚死便化作了养料,他有那么旺盛的欲望,旺盛强烈到顾不得佛门戒律。他的欲望浇注了那些树木,使他们在夜里发了疯地生长。

沈菀加快脚步往园门外走着,井台边有一丛紫竹,叶子落得尽了,枝子枯秃秃地指向天空,疏影纵横。空气里充满了风露,月光铺在落叶上,仿佛下了一层白霜,寒光凛然,踩上去沙沙作响,越发显得杀机四伏。沈菀出门的时候未来得及穿外面大衣裳,到这时候才觉得冷,停下来犹疑了一下要不要回房取衣。然而想到房里的死尸,不禁脚下趑趄。忽然听得“扑忒”一声,一只肥大的蝙蝠张开翅膀横空飞去,那些月光洒满的落叶仿佛都跟着舞蹈起来,打着旋儿扑面而来。就仿佛和尚忽然活转了,又或是他的灵魂已然出窍,化成了蝙蝠。

沈菀趔趄了一下,定一定神,方晓得不过是起了一阵风。然而吃这一惊,身上沁出一层细汗,又早被风扑干了,越发沁凉。她扒着井台,身子软软地坐下去,仿佛看到那幽深阴冷的井底,有个女人在对她招手。那女人被投入井里时,还没有死,但很快就要死了。她拼命地挣扎,想从井里出来,尖尖的手指努力地扒着沿壁,抓下一块又一块的青苔,青苔太滑了,她抓不住,最后力尽了,便死在水里……

沈菀打了一个寒颤,站起来接着走。这是又一次选择,或者说,赌博。赌赢了,就离公子更近一步;输了,就死在这井里也罢!

因为是节下,明珠难得地留在府里,没有住到外面去,却也仍与觉罗夫人分房而寝,睡在前院退堂阅事厅里。刚躺下,忽然管家来拍门,说西园沈姑娘求见,不禁又惊又疑,口里只说:“晚了,让她有事明天说吧。”

管家道:“我何尝不是这样说?无奈沈姑娘急得很,说有大事要禀报老爷,死活要见。她是重身子的人,顶着风出出进进的也不容易,我又不好同她犟,怕急坏了她,只得来回老爷,看是怎么样?”

明珠越发诧异,只得披衣起身,来至外间,在黄梨木灵芝献寿鹿角椅中坐定。管家送上参茶来,明珠含了一口,慢慢咽下,这方命带进沈菀来。

沈菀进了门,恰如当日进府来在偏厅第一次见到明珠时一般,扑地便跪,满脸泪痕道:“老爷救命,有个和尚调戏我,被我杀了。”

“你杀了人?”明珠大惊,不禁放了茶杯,急问,“在哪里,什么时候?”

“就是刚才,尸身还在我房里,我给他酒里下了毒。”沈菀咬一咬牙,也不等明珠问她哪里来的毒药,便合盘托出,“毒药是我从大殿偷来的,就是旧年五月三十皇上赐给公子的那丸药,我给和尚吃了,不想他便死了。”

明珠只觉脑子里“轰”的一下,浑身的血往上涌,眼前一阵发黑发眩。皇上赐药时,曾有一句话,说巡边回来,会亲自往府中探望容若。那时候,他已经知道,这个儿子是保不住了,死定了。

自古以来,皇上亲自视病都等于催命,与“赐死”无异。边境的地图是容若亲手绘就的,然而这次开战在即,皇上却对容若忽然冷落起来,连巡边也未让扈从。容若被迫告病,一要给众人一个理由,二也是给皇上一个台阶,或者说,一种试探。而皇上还了招,就是赐药,并且,还备了一个后招——“视病”。容若不死如何?

儿子死后,明珠几次想把那丸药拿来检验,却终究不敢,也不忍。没想到,却被眼前这个小女子给拆穿了。他忍不住定睛重新打量沈菀。这小女子还真能给自己制造惊奇啊,两次三番,都让他这样匪夷所思。看不出她模样儿柔弱娇俏,倒有胆量盗药、杀人,还敢明目张胆地跑来告诉自己。

不,她不是来找自己求助的,而是来向自己质疑。她要的可不仅仅是处理和尚之死的办法,而是寻找容若之死的答案。

事到如此,明珠只得说:“你起来,且坐下,慢慢说。”

沈菀更不迟疑,便将自己怎的怀疑公子死于非命,年前陪官氏打扫大殿说起药丸时怎的顺手偷走,又今晚自己正在看书时怎的被那和尚推门进来,因怕惊动了下人传出去口声不好,只得虚以委蛇,却将药丸下在酒里骗他服下,从头至尾,细说了一遍,只瞒住了自己在双林禅寺放火烧棺,且与和尚有染一节。

明珠暗暗称奇,颜色几动,半晌,长叹一声说:“既然你早对此事起疑,我也不瞒你。皇上赐药,我一直心疑,却始终自欺欺人,不肯验证。须知道,为人臣子,伴君如伴虎,最重要的是谨小之心,最要不得的,却是好奇心。皇上赏赐,做臣子的只有谢恩的份儿,便知道是毒药,也要假装不知道,那又何苦去知道呢?”说着,又是一声长叹,似有无限难言之隐。

而沈菀已经听到了他没有说完的话,那就是“你何苦多事,强行揭开真相,拆穿那圣恩隆重的灵丹是毒药呢?”她并不肯理会这指摘,只问:“皇上为何要杀公子?”

明珠顿了一顿,清心直说:“这个,却连我也不知,所以也才不愿意知道这药是否有毒。”

沈菀又问:“是因为惠妃娘娘吗?”

明珠又是颜色一动,定睛问:“这话从何说起?你又何故有此一问?”

沈菀拿出应付水娘的话来,半真半假地道:“因为公子从前同我说过惠妃娘娘在府里时的事,也因为公子的词,《临江仙·谢饷樱桃》。”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

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

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那首词,是纳兰误考后,送给恩师徐乾元的。当年徐乾元见了词,便猜他心中另有隐痛,却从没有开口问过。如今,徐乾元一直未解的谜团,沈菀替他问了出来。“当年公子以病未能廷对,其实,是为了惠妃娘娘吧?”

沈菀望着明珠,一双水波盈盈的眼睛黑白分明,她的话也黑白明白,“那一年,惠妃娘娘诞下龙嗣,想来宫中自然有赏赐送达府里,公子见了,打击一定沉重。所谓‘谢饷樱桃’,其实谢的不是徐大人的樱桃,倒是宫中的赏赐,可是这样?”

明珠在心中连连叹息,想不到这小女子冰雪聪明,竟然能从一阙词里猜到那么年深岁久的往事隐情,不禁点头叹道:“你猜的不错。不过,只猜对了一半。冬郎以病误考,一半是为了娘娘;另一半,却是为了我。”

那一年,对于纳兰父子,都很难捱。只不过,明珠是因为政局,容若是因为情伤。

然而明珠府里,却偏偏在设宴,并说是双喜临门:纳兰成德乡试占捷,一考中举;纳兰碧药在宫中生下龙种,即皇五子胤禵。

明府里张灯结彩,喜乐盈门,明珠连连对来客说着“同喜,同喜”。他却不知道,碧药娘娘得子,对容若来说,并不能算是喜事。也许他知道,他是存心,故意对这个太子之选的皇五子的降临表示出夸张的欣喜,好让儿子死心。他本不是轻狂的人,本不该这样大张旗鼓地庆祝,不该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得太明显。然而不如此,容若如何肯忘记碧药堂姐,另娶他人?

何况,明珠还有另一番心事,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在广西势力益大。朝堂之上,关于平藩的争议向来分为两派,一派以索额图为首,主张安抚;另一派,便是明珠,力倡削藩。

在政见上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从来都是一场豪赌。如果历史可以证明他的正确,那么飞黄腾达指日可待;然而倘若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却又引发战争甚至失利,那么他明珠的这颗大好头颅就要捐主谢恩了。

如果真有那一天,他希望祸不及妻儿,尤其是,他惟一的儿子纳兰成德。成德那么英武,那么聪慧,那么文采出众,他应该有更好的命运,无限的前程,决不该成为父亲的赌注。廷试在即,以容若的本领,探青紫如拾草芥,功名不在话下。

但是,中了,真的就是赢吗?

明珠是一个很好的赌徒。他懂得如何运用手中的砝码,所以会亲自调教碧药,并把她送进宫中;他更懂得何时进场或者加筹,而此际,明显不是纳兰容若跟着下场的良机。

一招错,满盘输,倘若他败给了索额图,那么容若也会跟着陪葬的。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儿子远离战场,甘为白衣,或许还有一线逃生的希望。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成德黯然消魂地说不想参加殿试时,明珠才会痛快地应允,甚至主动给儿子出主意,让他以“寒疾”为由来脱考。另一面,他又催着容若娶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衷于儿子的婚事。

但是,纳兰的心就像他在词中说的那样,“心字已成灰”,哪里有什么心情另结良缘呢?

这年冬天,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群臣惊动,索额图以明珠曾一力主张平藩为由,硬说是他逼的吴三桂造反,竟然上本参奏,提议将明珠赐死来平抚动乱。

那真是生死系于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