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因他这一问,两人都是默然。几分伤感涌上心头,却也分明的知道,漫漫长路,终须一别。

周如水是个心善的姑子,这一路行来,也知这突兀率性的儿郎本性上却是个好的。小姑子目光微微一动,泪光隐隐,瞟过柳凤寒肩上的布袋,再次极认真地说道:“你聪慧非常,前路虽难,却定能东山再起。万不可因心灰意冷,仅凭一根绳索了罢此生。”

听她如此叮嘱,柳凤寒也是一怔。这些话,竟在倏尔间,与昔日他娘亲的叮嘱重叠在了一起。

他墨羽般的眉微微拧起,忽然就想起了,在更久远的曾经,他的娘亲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人,她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无能,却总是试图用她柔弱的肩膀为他撑起一片天来。也总是不知疲惫地教诲他,“人生道路,本就险阻。万不可因心灰意冷,仅凭一根绳索,了罢此生。”

即便玩世不恭如他,心中亦有软肋。

这一刻,柳凤寒只觉有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不受控制地向他袭来,根本经不起细想,他一跃上了岸来,下意识地便从怀中掏出了一枚极其精致小巧的铜质虎头铃,一把便强塞进了周如水的手心。

周如水愣愣接住,再抬眼,便见他又跃回了舟上。

彼时,他的眉头还纠在一处,却在问她:“如姑子,你今年多大了?”

闻言,周如水仍未反应过来,她只觉得这小铃铛煞是可爱,便举着虎头铃,愣愣地看着柳凤寒。

见她如此,柳凤寒登时也有些气短,他翻了个白眼,慢慢的,他低下头,没好气地,一鼓作气地说道:“宫婢二十五岁便能放出宫来,你到时若是愿意,可凭这铜铃去任何一家凤记商行寻小爷相助。”他原是想道:“宫婢二十五岁便能放出宫来,若小爷能侥幸活下,定以金山为聘,等你自由。”却结果,说着说着,他生生僵了舌头,终是未说出那些话来。

看着柳凤寒隐隐晕红的耳根,周如水捏着虎头铃摇了摇,铃音清脆悦耳,叫周如水不禁拨了拨那憨态可掬的小虎脑袋。

半晌,她笑着点了点头,眉眼弯弯,小心翼翼地将虎头铃收进了怀中后,才揶揄地看向柳凤寒,笑嘻嘻地说道:“凤记商行?你又胡诌了,这周国哪来的凤记商行呀?”她倒不是瞧不起柳凤寒,只是想起柳凤寒那绝情无义的家人,便知道,柳凤寒来日若是真想要东山再起,柳家那一门白眼狼定会是头一个挡在他前头的路障!

“哼,你莫要瞧不起小爷!没了小爷,哪来柳家今日的富贵!”柳凤寒意气风发地扬了扬下巴,说着,已是放话道:“如姑子,你看着罢!待你被放出宫时,小爷定会是一方富甲!到时,周国遍地都会有小爷的凤记商行!”

面对如此豪言壮语,周如水慢慢一笑,她螓首微歪,轻轻地说道:“好啊,我等着你富甲一方。”

听她如是说,柳凤寒心中一暖,也难得的放柔了声音,笑睇着她,又问:“如姑子,你就无别话同小爷道别了么?”

闻言,周如水微微一怔,心忽然像被什么触了一下。她尚未有反应,便听柳凤寒又问:“真无别话?”

这便了离别了罢!她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深知许多的再见,便是再也不见,后会无期。

想至此,周如水心中一叹。她抬眼看着柳凤寒,话到嘴边,却是嫣然一笑,那笑宛似春晖照拂。她极其认真的,一字一顿地说道:“只盼你一路顺风,岁岁平安。”

作者有话要说:柳大大吃盒饭了

请猛烈的轰炸我

请留言

请灌溉液灌溉我

请多多推荐

我要哭死了

首饰本来就不多还掉了一个耳夹 气死了

第68章 恕不从命

江水浩瀚, 眨眼已是几个时辰过去了。与他们一同在岸边送行的人群早都已经散去,寂静的码头上,一时间,只剩下了周如水主仆三人。

正午的阳光照耀在水面之上,莹白的波光在涌动中如同鱼纹。周如水从那滚滚波涛中收回目光, 转过头看向了炯七。她吸了一口气, 低低地问道:“那五百两银票可塞进他包袱里去了?”

闻言, 炯七飞快地看了她一眼, 不疾不徐地颔首应是。

一旁,夙英也接嘴道:“女君的出手实在阔绰!如今,他柳凤寒就算想要走投无路去上吊也是难了。”

“走投无路?上吊?”周如水摇着头轻瞟了夙英一眼,淡淡一笑, 无奈地嗤道:“他那儿郎啊, 虽是无稽, 却是个丈夫。而这样的人,是只会有低谷,不会有绝路的。”

周如水的话带着十足的笃定, 直叫夙英一愣,她反射性地直接问道:“既如此,那女君为何再三劝他, 莫要一根绳索了罢此生?”

“话虽如此,但人生在世都需一口气。他再有能耐,再有心气,孤身在外, 也总难免不会有落寞无望的时刻。”点到为止,说到这,周如水莞尔一笑,斜睨着夙英,恨铁不成钢地嗔了她一眼,恁地任性地说道:“阔绰?公子詹买只斗鹅都需一百金,本宫的俸禄从不比他少,却凭甚么花不得?换而言之,当初柳凤寒被赶出家门时,浑身上下不过五两金。今日那五百两银票与他彼时倾囊相助的五金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讲到这里,周如水不禁回首看了一眼在远处炊烟袅袅的村镇。清风徐来,她眨了眨眼睛,看着那不远处,就像看着这世间的各种种苦痛,看着这人群中的纷纷扰扰。在这苦楚之中,在这红尘之中,她感同身受,却又置身世外。慢慢地,她轻声一叹,慢条斯理地说道:“好了,咱们也回罢。”

是夜,星幕低垂,新安江上却是暗潮涌动。万籁寂静中,几盏莲灯从天而降,银铃声遥遥而至,树杈间熟睡的飞鸟均被惊得四下飞出。不多时,便见一道艳帜如火的身影从天而降,风浅楼的面容掩在濯濯生辉的金莲面具之后,眨眼,已广袖一甩,负手立在了岸边。

风浅楼方背过身来,树林中便飞出了一道鬼魅的黑影。来人有着一张平凡的脸,五官尖削,肌肤苍白,呆滞的神色如同死魂。他朝风浅楼行了一礼,便半垂着脸伏跪在风浅楼脚边,闭着嘴,用腹语机械地重复道:

“那五百两银票可塞进他包袱里去了么?”

“女君的出手实在阔绰!如今,他柳凤寒就算想要走投无路去上吊也是难了。”

“他那儿郎啊,虽是无稽,却是个丈夫。而这样的人,是只会有低谷,不会有绝路的。”

“既如此,那女君为何再三劝他,莫要一根绳索了罢此生?”

“话虽如此,但人生在世都需一口气。他再有能耐,再有心气,孤身在外,也总难免不会有落寞无望的时刻。”

“阔绰?公子詹买只斗鹅都需一百金,本宫的俸禄从不比他少,却凭甚么花不得?“

“换而言之,当初柳凤寒被赶出家门时,浑身上下不过五两金。今日那五百两银票与他彼时倾囊相助的五金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暗潮涌动的新安江旁,周如水主仆三人的对话再次响彻在夜幕之中,黑衣人用着与她们几乎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语调,相同的语速,将周如水主仆三人的对话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

江边格外的静,暗淡的夜幕下,黑黢黢的山岭阴森而又鬼魅。风浅楼纤长的手指在腰间的玉笛上反复地摩挲着,随着对话的深入,他的神色也越来越冷厉了起来。渐渐地,他暗黑的眸子隐隐眯起,锐利深沉的眸光就仿若一条随时都会吐出信子的毒蛇。

当听到最后一句,风浅楼已一把捏住了腰间的玉笛,他猛地抬起脸,嘶声大笑了起来。那笑声带着讥讽,带着狠毒,他怪笑着说道:“传言果不可信么?她周天娇倒是个表里如一的?如此,甩弃刘峥为何?私设留园为何?”月光下,风浅楼周身都镀上了一缕金色的光芒,随着这动作,他如丝缎般乌黑的长发倾泻在肩头,直是美得触目惊心,遍身生寒。

华林行宫的寝殿之中,锦帐低垂,香气温软,周如水一回行宫便嚷嚷着腿酸,胡乱用了些零碎糕点,便迷迷糊糊地倚着榻睡了过去。

却不想,夜半时分,两道人影顺着墙根溜进了殿中。未几,殿门由外被人推开,夙英自耳房被惊醒,乍见两黑衣人险些叫出了声来。

却下一刻,炯七已及时捂住了她的嘴,轻道:“自己人,稍安勿躁。”紧接着,她便见那两黑衣人出示了公子沐笙的符令,夙英盯着符令看了一会才放下心来。一时也是惊惧未定,喘着粗气翻了个白眼,呼出一口长气后,才不疾不徐地进了内殿,摇醒了周如水。

周如水恍然自梦中醒来,由夙英伺候着披衣而起,洗漱一新后,直是在妆台前静坐了一会,待脑子清醒了,才犹带着倦意,罩着身枣杏色袍披,凭着几,自榻上坐定。

彼时,夙英才放了黑衣人来见。

那二人见了周如水都是作揖一礼,却,均是半字未言,只由左边那人朝周如水递上了一封封着火漆的密信。

殿内暖融融的,烛光之下,周如水乌黑的长发顺滑地披散在肩头,她幽黑的大眼明亮澄澈,直透着一种稚气的艳美。

见黑衣人递来的密信,周如水直是迟疑了一瞬才抬手接过,她丰腴白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捏着信,睨了一眼黑衣人,才撕开火漆,凝神看向手中的帛书。

待看清帛书上的字迹,周如水心中的疑虑便是一轻。可,再待她将信从头至尾细细看完,周如水却不禁蹩起了眉头。她抿了抿唇,犹豫了一阵后,才张嘴问道:“阿兄的意思是,暂不理盐务了?”说着,她的眉头蹙得更紧,因是初醒,又使了些力,清亮的嗓音更是微透着沙哑地继续问道:“为何?”

这话音一落,依旧是那左位者上前了一步。他朝周如水一礼,低眉敛目地恭敬回道:“朝堂之事瞬息万变,此事原是万无一失,却不想,出了篓子。”说着,他便细细将这些时日发生的变故同周如水说了一遍。

盐务一事,起自钱闾,如今这变故,也要从钱闾说起。

三孝廉中,现下只有钱闾为公子沐笙所用。钱闾也算有才,也算机敏,更是圆通谨慎。却不想,这样一个精明之人会栽在后宅上。这一栽,还闹得公子沐笙也不太安生。

往里日,公子沐笙与钱闾来往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从不私谈国事,甚至不通字句,如此行事,便是为了不留下任何的把柄。却哪晓得,即使如此谨慎,还是被人钻了空子。

钱闾中孝廉后买了房小妾施氏,施氏华美非常,很是得钱闾的宠爱。然而,这个施氏却是公子詹养的线人。又,钱闾千防万防,却从未防过自个后宅的一妻一妾。如此,一日酒醉,他便在床帷间与施氏甚是得意地讲起了盐务之事。施氏得了信,也自然而然地将此事传信给了公子詹。

公子詹得信后大乐,就知公子沐笙总喜沾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借此,便打了主意将计就计重震公子沐笙。

于是,待公子沐笙的回礼送至钱府时,施氏便趁着给钱闾送晚食的功夫进得书房,在公子沐笙回赠的锦帛中夹了朵“使君子”。

“使君子”是一味中药,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色淡红,有五瓣。在药理上,专治小儿腹中蛔虫。

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若是旁人见了那一瓣“使君子”或许也就稀里糊涂地不当回事地放过了。却,钱闾前头才将盐务之事巧妙地告知了公子沐笙,本是得意的时候。如今再见公子沐笙这般回信,自是十分地放在心上。

这一放在心上可就不得了!他直是自作聪明地自允”君子“,又连着“使君子”的药理,认定了这是公子沐笙在示下,叫他打头去除那周国的蛔虫。如此,钱闾更是大乐,一时也是想入非非,只觉着自个或许很快便能快马加鞭地得到重用了。便问也不再问,像个冒失鬼一般,连夜上书周王,向朝廷谏言了盐引制的种种弊端。

钱闾这一上书,自然是打得众人措手不及,一时也算是捅破了天了!

其一,当今天下极是重忠君,重孝悌。“盐引制”乃周圣帝所制,钱闾身为臣子,斥责“盐引制”便如同斥责周圣帝,是谓不尊君主。

其二,周王作为周圣帝的子孙,若是赞同钱闾所谏,亦是可谓不孝。如此,周王自是眉头紧锁,勃然大怒。

其三,百年来,自“盐引制”施行,不但有无数商贾前赴后继开往西北九边,便是世族高门之中,暗地里倒卖盐路的也是不少,钱闾所谏,实则是断了他们的财路。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满朝文武,真是无一个为他助仗。

也是因此,周王大怒,当庭就将钱闾连降了三级,公子沐笙也受他牵连被周王怒斥了一通。

第69章 恕不从命

却, 这事儿还未结束。

钱闾被连降三级后才知大事不妙,也终于明白过来自个是中了套了!

接了圣旨,他恨得咬牙,当场便想要揪出家中的奸细,以泻心中之恨。

见钱闾如此大张旗鼓, 施氏便知自个是逃得过初一, 也逃不过十五的了。这么一想, 施氏更是心中一横, 想着再在公子詹处立个功,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了起来。如此,她竟伺机在钱闾的米粥里下了毒。却哪知,钱闾因着自个被贬去人烟稀少、瘴疠横行的珠崖郡心情郁郁, 实是前途未卜, 悲从中来, 竟是食不下咽,推开米粥便草草回了屋。

这本也算是歪打正着地避了祸了,却哪晓得, 他一走,那下了毒的米粥就被他那身怀六甲的正妻彭氏给吃下了肚去。粥才咽下半碗,彭氏便觉得不好了, 一时之间便腹痛不止,口吐鲜血,再待呼救,声还未出, 便蹬着腿去了。

彼时,钱闾的老母才过七十岁寿诞,早晨方知钱闾犯了事要被贬去人烟稀少、瘴疠横行的珠崖郡本就伤怀。这再转眼,又见儿媳一命呜呼,连带着连即将落地的宝贝孙子也没了。一时间也是怒火攻心,竟是恸哭之下,也跟着断了气。

这般,钱闾一夕间失官,失母,失妻,失子,倒是彻底地醒了过来。他本就有手段,不过是一时大意,在阴沟里翻了船。这回,他连夜便抓回了逃跑的施氏,全盘拷问之后,便亲自打杀了她。

但手刃了施氏又如何呢?晓得是党争,是公子詹害了他又如何呢?他宠妾灭妻,不忠、不孝、不悌的名声已是彻底的坐实了。这之后,因老母的死,钱闾亦不需再去人烟稀少、瘴疠横行的珠崖郡赴任了。按照祖制,官员家中父母丧,应丁忧二十七个月以尽孝礼。孤零零收拾了家当后,钱闾便扛着家中老小的骨灰,心灰意冷地启程去了祖籍惠县丁忧。

钱闾的下场不可谓不可怜,如此一来,盐务一事也已被彻底地捅破了。世人又都将孝廉看作是公子沐笙的门人,这般,公子沐笙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实是明里暗里都再难着手盐务了。

讲到这,那黑衣人徐徐地说道:“这般,主子才只得吩咐千岁,盐务之事需得暂且搁置,千岁不必再查了。”

听了这话,周如水又皱了皱眉,她垂下双眸,紧紧地捏着手中的帛书,低低地叹道:“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更何况,这已是附骨之疽了呀!”说着,周如水抬起眼,沉默地看向黑衣人,半晌才慢悠悠地问:“如此,兄长甚么作为也无了么?”

闻言,那黑衣人蹙了蹙眉,低低地道:“主子曾暗中拜访琅琊王府,但王端并不见客。”

“为何是右相王端?”听了这话,周如水也是眉头一拧。

就听那黑衣人继续说道:“彼时,钱闾上书,朝堂之上,喧嚷大哗,却只有右相王端如壁上观,态度很是模棱两可。主子或许以为,王端是可说得动的。”

“却王端闭门不见么?”

“正是。”

见黑衣人颔首应是,周如水咬了咬唇,她将手中的帛书扔进正燃着的炭盆中,无力地朝黑衣人摆了摆手道:“我知晓了,你们退下罢。”

可说着,她的目光却瞟向了盆中几乎燃成灰烬的帛书,一顿,撅了撅嘴,忽然就扬起下巴,倔强地,狠狠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慢着!兄长曾言,为人当有慈悲之心。彼时吾亦问他,慈悲为何?他答曰,’与乐之心为慈,拔苦之心为悲。’兄长不知盐务紧迫,因为避祸,自然道是暂且搁置。但这一路行来,兕子却知此事迫在眉睫,又本就是需循序渐进才能缓解之难。如今若是搁置,等到猴年马月,便真是要积重难返了。如此,你便将我的话都转告回去,就道事儿我是晓得了,却,恕不从命。”

回程的路上,周如水的兴致都不太高,往往静静坐在马车之中,倚在软榻上单手支着额,纯美的眉目低低垂着,密密的睫毛遮住了明亮的眼,看上去无情无绪的,旁人全不知她在想些甚么。

如此,连炯七都有些看不过眼,更是比来时好了不少颜色,时常会问她饿了或是渴了。却,小姑子都是淡淡一笑,依旧如故。

就这么走走停停,眼见一路平坦无畅。却忽然,好好行驶着的马车却在毫无预警之下骤然停了下来。

这般,自然惊动了车中的周如水,她懊恼地抬起眼,就见夙英咕哝了一声,蹙着眉掀开车帘钻出了半截身子去。未几,炯七的声音便清晰地传来,他道:“女君,前路不通,石桥断了。”

“桥断了?”闻言,周如水歪了下头,她思磨了一会儿,又问,“好好的桥怎么会断了?”说着,她便径自挑开了帷幕往外探去,这一看,才恍然大悟地道:“这就快到邺都了?”

听她这么问,夙英连忙应是,又听已下马问了情形的炯七在外头低低地解释道:“道是这些天连着几日都落了雨,昨个雨势太猛,老桥就被冲垮了一段。”

“被雨冲垮的?前年夏使来朝,修路没修到这么?”她们面前的石桥,正是自北通往邺都的必经之路。周如水分明记得,前年,朝廷才拨过三笔款项,专为修缮各方通往邺城的官道。按理而言,此处已是在修缮范围内了的。

想着,周如水疑惑地抿了抿嘴,不待夙英搀她,便撑着车壁坐直了身,踏上锦履便往车外钻了去,二话不说地低声吩咐道:“阿七,你守着车。夙英和我一道,先去桥边瞅瞅。”

彼时,一旁的岸边,也正围着不少手杵着锄头铁锹的附近村民。村民们正在听一中年文士滔滔而谈。走近些,周如水才听清那中年文士竟是在苦口婆心地劝道:“汝等若是照着鄙人的法子去修,这桥半日内便能再通。若是因舍不得劳力就这般晾着不管,待明日再下场雨,闹得桥都塌没了,最受罪的还是汝等!”

中年文士说得处处在理,也使得原本正要离去的村民们全都停下脚步围成一圈,低声议论了起来。见此,周如水缓缓收回了目光,拉着夙英,徐徐往断桥上走去。

此时的石拱桥桥面已堪堪塌成了两截,周如水低头往下看去,便见桥下水流湍急,长着青苔的桥桩处也破损无数,稀稀落落的土砖更是全都落在了溪中的野草众之中。

一边走着,她更一边轻声的吩咐夙英道:“阿英你仔细瞧瞧,看这桥是否有翻修过的迹象?若是年久失修,被暴雨淋塌了也是不为过的。但若不久前才翻修过,却还抵不住雨水,就这么白白地塌了,那便是真的偷工减料了…”

周如水正说着话,一脚还未踏稳,耳边便是忽然一震。只在顷刻间,她便清晰地听见了桥体二次震裂的声音,这一声极是突兀,亦极是闷重。她还不及反应,身后的夙英已先一步拽着她的手臂将她往尚自安全的桥头推了一把。

因这突如其来的一推,周如水便不受控制的往后跌了去,她下意识的就闭上了眼。却,预期之中的疼痛感并没有传来,竟有一双温热的大掌紧紧地搂住了她的后腰,稳稳地将她托住,将她护在了怀中。

阳光正好,树影斑驳,感受到自身后传来的异常熟悉又异常陌生的气息,周如水直是怔了一怔。她如兔子一般瞪大了眼,猛地抬起脸来,紧接着,映入她眼帘的便是王玉溪那白皙雍容的俊脸。

彼时,王玉溪亦垂下了脸朝她看来。那如画的眸子青而灵,沉而净。只微微与之对上,周如水就觉得自个仿佛看见了清风徐来 ,一树花开。

一时间,周如水的耳根嗖的一下就红了。她呆呆地望着王玉溪,直是过了一会,才匆忙自他怀中退出,忙是回首往夙英看去。但见炯七已将夙英救回了桥头,周如水才悄悄地舒出了一口气,整了整衣裙,低低地,脆生生地朝王玉溪唤了一声:“三郎。”

她轻轻地唤着他,声若翠鸟,动人至极。

却,王玉溪只是晦暗难辨地,轻轻地点了点头,这一眼有些冷漠,有些疏离,叫周如水的心便是咯噔一下。少卿,待她再顺着他的目光朝脚下的断桥望去,便真的是蹙起了眉头了。

经过方才的震动,原先桥面上还尚只有一步宽的断面现下已裂得三步宽不止了。而这次,漏出的砖石中有新有旧,新砖中更大多都露出了大片的圬土,其中掺杂的杂质更是极其的刺目,偷工减料,已是昭然若揭了。

一时间,周如水直是叹了一口气,她低低地说道:“若我没有记错,彼时主持修缮的,是庶兄裎。”

听她一言,王玉溪也自那断桥上收回了目光。继而,他不紧不慢地朝周如水看来。他看着她,如画的眸中忽然就闪过了一抹淡笑,声音平淡无波,口吻甚至还有些温和。却,他低低地嘲讽道:“是呐,你的父兄们,可全不是省油的灯。”

可不就是如此么?

三年前,朝廷拨款修缮邺城周边官道时,公子沐笙与公子詹斗得厉害,后头渔翁得利,主事修缮这样的肥差便落在了向来不争不抢,沉迷诗文的庶公子裎身上。但显然,仅凭今日所见,周如水也该明白,她这平日里闷不吭声老实巴交的庶兄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了。

如此,因王玉溪蜻蜓点水般的一句话,周如水白嫩的小脸腾地便红了。

她缓缓地垂下了脸,在跟着王玉溪朝桥下走去的过程中。她静静地看着王玉溪俊美飘逸的侧脸,静静的看着王玉溪幽幽广袖间骨节分明的细长五指。她沉默地看着他,脑中,更想着他方才看向她时灼灼如墨的双眸,想着他洞悉而又隐含着冷漠嘲弄的话语。

忽然之间,她的心中就生出了一股难以诉说的难过与伤怀。她好像变成了一粒尘埃,而他,却依旧是暗夜之中最为璀璨的明月。他可以走向山水,走向广阔的天地,他永远都会是明亮璀璨的月华皎皎。可她,却始终都是被困在尘泥之中,分身乏术,独憔悴的斯人。

忽然之间,她就不想再去看他了。

忽然之间,她甚至不愿,不愿在这时这刻见到他了。

发自内心的,周如水忽然很想逃。

作者有话要说:不改个二三十遍都不敢发出来,也是想哭。

求灌溉液 求上榜

第70章 恕不从命

秋光眷顾, 天空的颜色格外的透亮,周如水的心却如翻腾的飞絮,软而凌乱。

这一路上她都在想,想着如何才能在这风口浪尖将盐改付诸实施。她算遍了所有人,算来算去, 左思右想, 最终还是如兄长一般, 认为朝中最适合再提盐务之事, 又不会被他人猜忌的,只有王玉溪的父亲,右相王端了。

方才,她还在想她缺一个捷径。可当王玉溪仿佛从天而降一般地出现在她的面前, 当他清楚地嗤笑了她的父兄。面对着他这个捷径, 她却退却了, 想逃了。

说起右相王端,也是一言难尽。如今世人都只道他是才华横世的琅琊王三王玉溪之父,却再少有人记得, 虎父无犬子,王端亦曾是周国的不二良臣。

王端少时便博学善文,初入官场就被任为了秘书郎, 辅佐尚是太子的周王于东宫。太祖也曾夸赞王端,“制诰典雅,有儒慕之风。”据传,周王尚是太子时, 与王端感情甚厚,常会相聚一齐,喝酒纵歌。一日酒醉,王端更曾对周王放下豪言道:“端之生死全为殿下,必鞠躬尽瘁,以助殿下安国长久。”

而即使如今的周王昏沌不堪,周王在掌权初年时,却也是有过远大的抱负的。彼时,周王继位后做的头一件事,便是提拔了王端为相。

那时的王端更是有傲世的雄心,因周王的器重厚待,他甘愿放弃了琅琊王氏的家主之位,一心全都扑在了朝堂之上。泰康二年,王端提出了“十事要说”,其中就有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等诸多良策。泰康四年,朝廷又在王端的推动下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彼时,论政治清明,百姓安康,周国可居诸国之首。

然而,好景并未长久。泰康八年,向来开明果敢的周王在与北疆一战后惰了性子,不但失了先前励精图治的精神和力图改革的节俭,更是沉溺于声色中无可自拔。他穷奢极欲,扩充后宫,大兴道教。渐渐地,当年匡兴周土的诸多法令也因此而名存实亡了。

俗话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端的转变,发生在泰康十二年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