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耳根尽红,低垂螓首,好半天才轻声道:“大王并非好色之人,如今府中未纳一妾。”

蕙罗在一旁听着,从她语意口吻猜到她是某位亲王的夫人。如今已娶妻的亲王有三位,申王赵佖、端王赵佶和莘王赵俣。蕙罗见她说这大王不好色,未纳一妾,顿时对那亲王有些肃然起敬,赵佖与赵俣的模样在脑海中交替出现,她不由开始在想此人应是哪一位。

未曾想太后随后闲闲说出的一句话却有若晴空隐雷:“十哥一向稳重,自与那些沉湎酒色的纨绔王孙不同。”

十哥?蕙罗倏地一惊,太后话音才落,她已瞬间忆及赵佶对她的几次无礼之举和与几位宫中女子的调笑情景。

赵佶已成婚半年,娶的是德州刺史王藻之女,王氏受封顺国夫人,这些蕙罗都是知道的。但赵佶已出宫外居,顺国夫人不常入宫,以前蕙罗不曾见过,便觉得她仿佛离自己很遥远,而如今她如此真切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听了太后之言后还在温婉地笑,蕙罗怔怔地看着,心中五味杂陈,说不清是何滋味。

“十哥至今不纳妾室,足见对你情深义重,我看着自然也很高兴。”太后道,不时为王夫人掠掠鬓发,理理钗冠垂珠,颇显慈爱之情,却又握着夫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但是,王孙公子有三妻四妾也是常事。你如今身怀六甲,若他要唤个人在身边伺候,你也别生气。他明事理,有分寸,你是正室,又温柔贤淑,他自会尊重。孰重孰轻他是知道的。”

王夫人连连颔首,又含羞应道:“孃孃多虑了。新妇虽然年轻,但绝非捻酸之人。这两月来,我劝过大王多次,要他选个姬人在房中侍执巾栉,可大王一直不答应…大王的乳保悄悄告诉我,说…说大王是不想我因此感到一丝不快…”

“难得他用心至此。”太后感慨,看着王夫人的眼中满是和暖笑意,“素绚,我这些儿子里,就十哥最让我省心,你也是我精挑细选出的新妇,如今见你们这般和睦,我心里真欢喜,也不枉当初为他操的这份心了。”

婆媳二人叙谈片刻后,圣瑞宫朱太妃终于现身了。朝太后福了一福,太妃即主动在太后西侧席位坐下。见太妃入内时王夫人已立即起身,待太妃落座便向她施礼,太妃端然受了,才抬手示意夫人平身,笑道:“十哥这新妇不错,如今身子不方便也记挂着太后,不辞辛劳地入宫请安,和十哥一样,真是孝顺。”

王夫人低眉不语,虽带有礼貌的微笑,但稍显紧张。太后让她在太妃下方席位坐了,方缓缓对太妃道:“这几位新妇都是孝顺的,九哥和十一哥的新妇也常入省宫中,只是太妃不常过我这边来,所以很少见到。”

“还是我不如太后有福。”太妃依旧衔着笑意说,“大王们的新妇都是太后的儿媳,而我如今正经的儿媳只有一个,偏还没心没肺的,整日闭门不出,已有一两月没去圣瑞宫见我了。”说着一指那兀自空着的中宫坐席,道:“我倒还罢了,看看,今日是太后宣召,她竟然还没来。”

似回应她所言一般,这时有中宫黄门入内通报:“皇后说今日胸口疼痛,耳目晕眩,实无力举步,故今日不能作陪,望太后太妃恕罪。要赐予唐县君的礼品已命臣带来了,请太后代为赏赐。”

听了这话,太后倒不动声色,只让人收下刘皇后送来的礼品,而太妃则按捺不住,待皇后派来的黄门刚出殿门,她便愠道:“坐月子坐到现在还起不来,还说什么胸口疼!也不多想想,找一个说得通点的理由。”

太后道:“她儿子女儿相继没了,心里难受,不想出门,我倒也能明白。不见我们无妨,但官家欠安,她竟似也不甚关心,平日甚少通问,便有些过了。”

太妃道:“如今中宫的人都说是我们不许她去看官家。这话我没说过,想必太后也不是这意思罢?”

太后答说:“我是说官家尚未康宁,他们夫妻相见,不宜同寝,建议中宫勿长留于福宁殿中,并非不许她前去探望。”

“官家千挑万选,怎么就找出这么个不懂事的人来做皇后?”太妃叹道,“倒是那被废的瑶华宫,听说官家欠安,便亲手抄写了经书数百卷为官家祈福,亦不时向人询问官家情况,据说终日泪眼不干。她在宫中时我曾觉得她有些木讷,不是很喜欢,但如今看来,倒还是她最有为人新妇的样子。”

太后淡淡道:“瑶华宫当年是太皇太后从上百世家女中选出来的,在宫中又经悉心j□j,自然知书识礼,进退合宜,娴雅淑慎,足可母仪天下,绝非他人可比。怎奈官家重颜色,闹出这么一桩事来…当年太皇太后说过,娶妻娶德,须是好出身,太过娇媚却不识礼义的人收在房中即可,硬把她扶作正室,任谁看了也不像。”

太妃先还不时颔首,但听至这最后一句,顿时幡然变色,冷笑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瑶华宫沦落至此,也是她没那福分,生不出皇子,好容易生了个女儿,偏又养不活。如今中宫纵有万般不是,好歹也曾生过儿子,难怪官家会宠她。”

这话一出,几乎所有人都听出了弦外之音。向太后无亲生子,只为神宗生了长女延禧公主,但公主却在十二岁时病逝了。瑶华宫孟氏无子,曾经生过一个女儿福庆公主,可惜幼年夭折,情况正与向太后相同。太妃明说瑶华宫,但显然矛头直指向太后。

太后此前手上捻着一串佛珠,听见太妃的话,拨动佛珠的手势便滞了一滞,但面上仍是波澜不兴的,未露出一丝恼怒之色。

太后保持沉默,其余人也不敢出声,殿中便有一阵沉寂,好在不久后又有人前来通报,说周燕国大长公主与唐县君已至殿前,在静候传宣。

这位大长公主下嫁吴越忠懿王之曾孙钱景臻,生子名钱忱。论辈份她是今上祖姑,但年龄尚比太后太妃小几岁,新娶的儿媳也才十六七,是仁宗朝著名言官唐介的孙女。唐氏容貌并不美艳,但眉目清秀,言止文雅,随大长公主入内接受钗冠簪戴后拜谢如仪,面对太后太妃的询问应对得体,落落大方。太后朝大长公主点头,以示赞许之意。

午间太后赐宴于受厘殿,太妃、大长公主、唐氏、王夫人及其余数位宗室戚里妇人皆相随而往。行至受厘殿前,众妇人纷纷仰首看那新题的匾额,其中一位少妇数着上面的字念道:“受…厘…”

“厘”她念成了“离”。王夫人听后侧首看了看那少妇,显然明白她念错了字,但旋即又静静转过头去,并未出言指正,而她身边的唐氏则明朗地笑了笑,口齿清楚地对那少妇道:“不是受离,是受禧。取宣室受厘之意。”

这时太后已举步上殿前石阶,听闻此言即回首,看了看唐氏,又转顾大长公主,微微一笑:“好人家女儿终是与众不同。”

(待续)

作者有话要说:注:宋代口语中的“新妇”即媳妇之意,与成婚时间无关。

花靴

午宴之后,大长公主与唐县君谢过太后恩典,告辞出宫。朱太妃自听见“好人家女儿”一语即明显不悦,席间一言不发,宴罢即刻离开,其余宗妇戚里也相继退去,只有端王夫人王素绚始终跟随在太后身边,小心应承,态度温柔和顺。太后也像是很喜欢她,吩咐移驾升平楼饮茶,且亲自携了王夫人的手,带她一同前往。

蕙罗与诸女官及隆祐宫侍女一起随侍太后同往升平楼。太后与王夫人小坐叙谈片刻,忽闻黄门来报,说端王求见。太后一听便笑了,对身边的王夫人说:“十哥一定是来接你的。上次我拉着你说话,聊得兴起,忘了时辰,后来宫门关闭,便留你在我宫中住了一宿。结果第二天十哥一待宫门开启便匆匆赶来,把你接了回去。这次他多半又怕我留你,索性早早地来接人。”

王夫人窘得满面绯红,坐立不安,低声道:“哪里…大王是…是来向孃孃请安的…”

太后了然一笑,也不对她多话,转而命黄门请端王进来。

旋即赵佶扬袖举步,翩然而至。这绮貌华年的亲王依然是如沐春风的样子,眸心蕴着浅浅笑意,眼波朝厅中众人悠悠一漾,所有人便都有了被他深看一眼的感觉,两侧侍立的许多年轻女官顿时局促起来,略略移步退缩,含羞敛眉,下巴也一个个低了下去。

待赵佶施礼毕,太后微笑问:“怎么这时候入宫来?昨日跟你说过今天我要见几位亲戚,你不必入省了。”

赵佶欠身道:“日前孃孃命臣画的观音像,臣昨日已完成,所以如今送入宫来请孃孃过目。”

太后道:“才画好,何必急着送来?观音大士像,按理说应该择个好日子再送入宫才是。”

赵佶笑道:“臣领命之后拖了许久才完成,怕孃孃等得久了,所以急着送来。”

太后瞥瞥王夫人,又浅笑着朝赵佶摆首:“已等了这么久,孃孃倒不急,是你急。”

赵佶与夫人相视一眼,王夫人立即赧然低首避开他目光,赵佶则笑而不语,但命身后侍从将带来的观音像呈上。

这幅观音像是绢本设色,工笔描绘而成。画中观音身披荷叶形短衫,下着裙衩,胸饰璎珞,足踏莲花,身材颀长优美,双手自然下垂,左手握着右手手腕交于腹前,右手指如兰花,捻着一串佛珠,姿态温婉闲适。而最妙的是观音的面容神情,脸庞微丰,细眉长目,目光下视,似乎在满怀爱怜地看着红尘中人,唇角向上微翘,呈出一种生动而温暖的俗世母亲般的笑容,观之可亲。

太后观后薄露喜色,微笑道:“前人绘道释人物,皆强调宝相庄严,笔下观音大多不苟言笑,而十哥这幅则画得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甚好,甚好…只是不大像我给你看的那尊白玉观音。”

郑滢闻言从旁轻声解释:“娘娘,十大王绘这幅观音像时只是借鉴了白玉观音的服饰立姿,而面容神情是按自己心中所思画成的。”

太后颔首,又对赵佶道:“十哥必是素日通读佛经,深解观音菩萨慈航普度、甘霖遍施之善心,才能另辟蹊径,画出如此神情慈爱的观音。”

“非也…”赵佶低首答道,“臣读过的佛经并不多,此番绘观音大士像,其实只是取了个巧,心里想着母亲的模样,便自然而然地画成这样了。”

“母亲?”太后稍显错愕,当即回眸细看那幅观音像。

“你…还记得你母亲的容貌?”须臾,太后徐徐问赵佶。

赵佶淡淡一笑,却不答话。

太后观察着他,眉头若有若无地蹙了蹙。

“娘娘,”这时王湲上前一步,在太后身侧开口说道,“娘娘没看出来么?十大王画的是娘娘的面容神情。”

她此言一出,除赵佶和郑滢外,几乎所有人又都回头去看那幅画。蕙罗亦举目望去,果然看出那观音眉目极似太后,的确是照着太后的容貌画的。

“母亲于我,有十数年顾复之恩。母亲的模样,孩儿当然记得。”赵佶这才回答了此前太后的问题。他语调轻缓,意态闲和,并没有掩袖挥泪之类的动作,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却听得太后眼圈一红,目中有水色闪过。

此后太后没有过多谈论画像,只让人送观音像入隆祐宫中供奉,然后又与赵佶及王夫人相对饮茶叙谈,三人不时言笑晏晏,是一派孝子贤妇侍奉萱亲的和乐景象。

少顷,司宫令入内,要向太后禀报一些亟待太后定夺之事。赵佶与王夫人见状起身告辞,太后却又不许,道:“你们且去后苑走走,稍后我让人早传晚膳,你们进膳之后再回去。”

二人答应,暂且先下楼去。王夫人缠过足,走起路来莲步飘飘,有弱柳扶风之状,而赵佶竟亲手搀扶,一壁小心翼翼地扶着夫人行走,一壁目视夫人那缠得纤小细瘦、足尖呈新月状的小足,颇有爱怜意味。

王夫人身怀有孕,下楼更显吃力,虽有赵佶搀扶,下阶梯时仍颤颤巍巍地。蕙罗与几名女官一起送他们出去,见状立即上前,从另一侧扶住王夫人,与赵佶一左一右地护着她下楼。

赵佶此前并未多顾蕙罗,如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常表现出来的那样,视她有如陌生人。但蕙罗搀扶王夫人的那一瞬,他微微倾身,越过王夫人着意看了看她。蕙罗不敢与他对视,只是低首,沉默地扶着王夫人下楼,而赵佶亦不语,众人默然前行,一时间楼中异常安静,只听见裙裾窸窣和环佩玎珰的声音。

就在这静谧氛围内,蕙罗却莫名地有不安之感,且越来越强烈,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侵入了属于她的隐秘空间。她惘然侧首,发现入侵她领域的是他的目光——他正观察着她下楼时不时探出裙裾的莲足花靴。

蕙罗不曾缠足,但她个头不高,双足又生得比一般人小,所以虽是天足却也十分小巧纤细,今日穿的花靴又很特别,是尚服局新制的款式,从鞋面到鞋底皆由松花与桃红二色合成,颜色鲜妍,前后绣有如意云纹,坡跟近三寸,鞋后跟处有丝绳,左右相交系在脚踝上,花靴弓履细窄,坡跟向下,看起来更显足小。

赵佶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花靴,唇际含笑,眼中温情脉脉,如赏名花新月…却又不尽于此,竟还有几分幽思迷离之状。

蕙罗选穿这双鞋原是因要行礼仪之事,希望这花靴把自己衬高一点,不料竟引来赵佶如此关注。他此时并未对她有何举动,但这奇异目光却与以前他那些夜色中的行为一样,令她心跳加速,忐忑难安,只觉这足下台阶陡然增多了,一级级地向下无限延伸着,好像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待续)

作者有话要说:注:北宋时部分宫廷女子与大家闺秀已开始缠足,但只求纤直秀丽,不折脚背。

本节中蕙罗所穿的鞋后来在宣和年间风靡一时,名为“错到底”。

心锁

送走端王夫妇再回楼上,太后宣布今日仪式已毕,稍后只是家宴,尚服局女官不必伺候,可先行散去。蕙罗松了口气,告退离开,先回尚服局复命,与诸女官议妥年节前后礼仪程序,然后准备回福宁殿。其间又想到之前取来为皇后配药的冬蜜已用完,便又去养蜂场取了些。此时天色不早,蕙罗急于回去,遂不走大道,挑了条捷径,欲穿过后苑梅林直往福宁殿。

但这日残雪未消,梅林中雪水相融,甚是泥泞。蕙罗走到中段已是举步维艰,偏偏面前又有一泊泥水拦住去路,积水不浅,面积也不小,蕙罗又穿着那不太好走路的花靴,既不便淌水也不便跳跃,顿时左右为难,不知是否该原路折回。

尚在犹豫,忽觉身体后仰,双足离地,竟被人骤然拦腰抱了起来。蕙罗大惊,正欲呼喊,一缕柔和的龙涎香气却于此时飘入鼻端,于是硬生生压下一声涌上喉间的惊叫声,无措之下只是紧紧地抓住了那人的双肩。

那人抱着她迈步跨越泥水。又一阵天旋地转之后,蕙罗终于被他放落在地上。这时他举止十分温雅,仔细扶她站稳,才轻轻松开了双手。

蕙罗惊魂甫定,便红着脸朝他敛衽一福:“十大王…”

“嘘…”赵佶以指点唇,示意她噤声,然后转首四顾,确保适才的举动无人看见后才又向她瞬了瞬目。

广袖低垂,他略略仰首,眯着眼睛,应着穿过梅林枝桠的浅金光线抿唇一笑,得意的神情犹带稚气,有如悄悄做了恶作剧的孩子,但他眼风微挑,有意无意地掠过蕙罗眉目,令那笑容又于这两分清灵中透出一脉冶艳魅惑的气息。

“好美的花靴,别被泥痕玷污了。”他柔情款款的目光落在蕙罗双足上,一笑莞尔,身后是琼林玉树,落红成霰。蕙罗怔怔地看着,只觉此人之美简直匪夷所思,异于人类。不知为何,却看得她心生寒意,只欲逃离,便又匆匆一福,道:“多谢十大王相助…福宁殿传宣,请容奴家告退。”

语罢低首自他面前经过,不料袖角竟被他拉住:“好容易私下一聚,妹妹这便舍我而去么?”

蕙罗又羞又惧,一边从他手中抽出袖角,一边举目看周围,深恐被人觉察。而此时将近传膳时刻,后苑中人影寥寥,梅林周围有山石掩饰,倒暂无他人靠近。

“大王因何到此?夫人呢?”见赵佶语意眼神都极暧昧,蕙罗遂这样问他。

“她探望皇后去了。”赵佶道,“适才我去找十二哥练剑,但他这几日右臂无力,竟不能与我对舞,便匆匆收场。我路过梅林,见你在此,就跟了过来。”

听他提及赵似右臂,蕙罗不禁又关心起赵似伤情,脱口问道:“十二大王的右臂还没…”

这问题尚未说完她便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赵似右臂有伤赵佶应该是不知道的。蕙罗顿时无比懊恼,咬着唇正准备另寻话题岔开此事,赵佶却已开始追问:“十二哥右臂果然有伤?”

蕙罗迟疑一下后摇了摇头。

“你不必瞒我,我看得出来。”赵佶又道,“我们平时各自私下练剑,每隔三日合练一次,但最近两次他都借故推脱了。今日我上门去找他,他才勉强与我对舞,但右臂运剑吃力,很难顺利完成对舞动作。我问他缘故,他只说是近日劳累所至。如此看来,必有隐衷。”

他顿了顿,似等蕙罗解释,但蕙罗只是沉默,并不接话,他便又自己说了下去:“他左臂灵活如初,只有右臂行动不便,应是伤在右臂。练武受刀剑所伤很正常,但一个右手握剑的人是不大可能伤及自己右臂的,所以应该是别人刺伤了他。我们练剑都会有侍从陪练,刺伤他的人很可能就是陪他练剑之人,多半是他的心腹罢,因此他才要百般遮掩受伤的事实,以免那人因此获罪。”

蕙罗仍不语,赵佶便直接问她:“我说得对么?妹妹。”

蕙罗并不习惯撒谎,又不好明白地肯定赵佶说出的答案,为难之下依旧低首无言,不自觉地微锁眉头嘟着嘴,愁眉苦脸的样子,看得赵佶笑了起来:“好了,好了,妹妹,我知道了。”

见他这样说,蕙罗颇紧张地抬首看他:“大王,别把此事告诉别人好么?”

“为什么?”赵佶佯装不解,“如果不点明十二哥受伤之事,后天的舞剑还得如常进行,十二哥就算能勉强表演,如此对抗也会令他伤势加重。”

“大王能想想别的办法么?改动一下剑舞程式,减少十二大王右手舞剑的动作。”蕙罗恳求道,“但不要告诉别人十二大王受伤的事,否则那位侍从会受罚,十二大王也会很难过,他这些天强忍疼痛,苦苦掩饰伤情,也都全无意义了。”

“改动程式倒是不难,我本来就想改的…”赵佶上前一步靠近蕙罗,在她耳边轻笑道,“可是见你这么关心十二哥,我忽然又不想改了。”

蕙罗移步后退避开他的亲近,正色道:“我关心十二大王,与私情无关,只是因为我敬佩他。他贵为亲王,却还能视一名普通侍从为朋友,为了保他周全,宁愿不顾自身安危,隐瞒伤情。如此至情至性之人,怎不令人敬佩?”

她说话时,赵佶收敛笑容凝神倾听,待她说完,便道:“妹妹,你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呢…你的朋友很多罢?”

蕙罗低首道:“每个人都有一些好友的罢。”

“可是我与十二哥这样的人,好友就很少。”赵佶道,怅然若失,“多的是玩伴,少的是好友。”

蕙罗琢磨着他这句话,隐隐感觉到他这十八年亲王生涯似乎也不尽是风光无限,而现在他意态萧索,面上分明有一缕浮上眉梢的寂寥。

起初对他的戒备之心悄然淡去,她开始觉得他像个需要抚慰的孩子,便出言安慰他:“喜欢大王的人很多的…知心好友有两三个就不错了。一个人能走到另一个人心中最深处,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一点恬淡笑意又自他唇边泛起,他朝她倾身,轻柔耳语:“那我到你哪了?”

没想到话题又被他举重若轻地拨往了暧昧的方向。蕙罗一凛,睁大眼睛看着他,一时难以应对。

他以二指托着她下颌,只是微笑:“如果你再睁着无辜的眼睛诱惑我,我会长驱直入,闯进你心里的。”

此刻他双眸明净,但有微澜涌动;笑容美好,却如烈酒罂粟,醺人欲醉。蕙罗瑟瑟退缩,茫然无助地在脑海里拼命寻找他与郑滢、王湲、崔小霓等人相处的片段,回忆他搀扶王夫人下楼的恩爱之状,以试图避开他设下的温柔陷阱。而最后,她奇异地想起了当年陈美人独守陵园青灯边的孤寂景象,忧心茕茕,伊人消瘦…

她于这一瞬间寻回了清明思路,正视赵佶,对他认真地说出自己的决定:“我会在心里那道门上加锁,把你锁在外面。”

他含笑看她,暂不答话。蕙罗以为他无言以对,便再度施礼告退。但转身之际,他忽又伸手一揽她腰,把她拉回他怀中。

他欣赏着她受惊的表情,笑意却悄然隐去,目光又恢复到孩童般澄澈的状态,徐徐低首让额头与她的相触,状甚诚恳,语气则带着孩童式的无赖,他轻声征询她的意见:“门锁了,我可以爬窗么?”

(待续)

作者有话要说:

仲子

在他温言软语下,心如微风拂过的杏花枝,在轻轻地颤,蕙罗同时却又莫名地觉得伤感。低眉避过他额头的接触,她引袖掩去于这短短一瞬间掉下来的泪。

“妹妹,你为何不悦,可是我说错了什么?”赵佶在她耳边好脾气地耐心询问。

蕙罗强抑哽咽,答说:“没有…”

“你在伤心,在难过,”赵佶以指承托了蕙罗睫毛上犹萦着的一点细碎泪珠,用叹息般的声音说:“这种情绪几乎能用手触摸到…”

蕙罗不语,他便张开双臂轻柔地环住了她。

“妹妹,容我抱抱你。”

他的声音听起清澈而甘甜,像山涧淙淙流动的溪水;他的怀抱带有仲春阳光的温度,融合了龙涎香,令她宛如置身柔蓝软绿烟堤畔。有那么一刻她差点想就此妥协,依偎着他痛哭一场,但她终于还是推开了他,力度不大,但动作利落,格外坚决。

从他的眼中能看出明显的惊奇,但他迅速镇定下来,又对她微笑:“妹妹,我只是想安慰你、保护你。”

蕙罗退后两步,拉开与他的距离,再垂目问:“我对大王来说,不过是个平凡之极的侍女,何以大王如此抬爱?”

赵佶笑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见他这般答,蕙罗又问:“大王喜欢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