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安之将此人交给杜长史询问,自己去了内宅,李玉华正坐在廊下赏雨,见穆安之回家高兴的笑着起身朝他招手。

“三哥你今儿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事情不多,就早些回来。”

穆安之挽住她的手,两人一道坐在廊下。李玉华喜蔷薇与牡丹,别院管事为讨女主人喜欢,多植这两样花卉,廊外一丛大红蔷薇在雨中更显娇艳,院中一株梧桐碧绿清新,亦格外可人。

风雨吹散暑气,穆安之舒服的叹了口气,“真舒服啊。”

李玉华笑眯眯的给三哥倒盏新茶,“这自然的清凉跟冰盆降下的冰凉不一样。”

“大不同。”穆安之接过茶,刚吃了几口,就见小凡来回禀,“殿下,杜长史在外求见,请殿下速去书房,有事相商!”

“什么事啊,这么急。”杜长史不是外人,李玉华道,“三哥你快去看看吧,约摸是有要紧的事。”

“刚喘口气。”穆安之无奈的放下茶,心说杜长史虽事事精明,可因是个光棍,就不懂这夫妻过日子的妙处。他这刚回家,又要找他。

穆安之心知必是刚刚那玄甲卫的事,同李玉华道,“晚上叫厨下做个酸笋火腿汤,开胃。”

“知道。快去吧,别叫杜长史久等。”李玉华给他整整衣领,穆安之揽着她的腰,悄声说笑几句,李玉华不好意思的轻啐一回,穆安之方笑着去了。

李玉华跟孙嬷嬷说,“原本多正经的人,越发不正经了。”

孙嬷嬷笑呵呵地,“男人成亲后跟成亲前怎么能一样?”

“您老啊,就知道偏着三哥说。”李玉华剥一把椒盐味儿的瓜子儿,笑着嗔怪。

“我再偏着三殿下,也比不上娘娘疼殿下的心。”

“那是。”李玉华说,“我一见三哥就想对他好。”

孙嬷嬷听的直笑。

穆安之一到书房,杜长史已在等了,听到动静出门相迎,穆安之摆摆手,“不用这许多礼数,进去说话。”

小易守在门口。

窗外雨声沥沥,杜长史声音中带了一丝担忧,“这李五是玄甲卫第二卫邵千户麾下朱百户手下的一位小旗,因这月月俸不足,他家中母亲病重,每月汤药钱就要二两银子,他想多支两月月俸,俸银官未允,心急之下吵了起来,李五被打了二十军棍,接着被夺了小旗职位。他听闻殿下素有青天之名,打听了殿下别院所在,在街角等了三天,方遇上殿下车驾,求殿下为他申冤。”

“这听着虽则俸银官有些不近人情,也不为错处。”穆安之道。

“事情由此而起,李五说出一件天大事,玄甲卫常年俸银不足,寻常每月只得一半月银!他如今没了职司,一家大小衣食无着落,他在玄甲卫当差十年,想要回克扣的俸银,也好奉养母亲。”

穆安之心下一沉,顿知杜长史为可这样急着请他过来商议,这可是件天大案子!

穆安之尚没想下接下来该怎么做,外头李济国匆匆过来,因是难得的好雨天,书房门窗都敞着。穆安之从槅扇望见李济国,喊他,“什么事?”

雨珠沿着油黄色的笠顶连成珠线滴落,李济国禀道,“殿下,玄甲卫魏将军来访。”

穆安之杜长史心照不宣的交换个视线:来得好快!

作者有话要说:ps:第二更到,晚安~~~~~~~~~~~~~~~~

☆、二零零章

玄甲卫原是程家掌握, 当年先帝遇刺, 玄甲卫护卫不利, 事后先帝问罪程家, 程家由此一败涂地,接手玄甲卫之职的便是魏家,至今已逾三十年。

这次来的魏将军, 正是玄甲卫统领魏老将军之子。魏老将军上了年纪, 玄甲卫的差使多是交给这个儿子,穆宣帝一向器重魏家。而林大将军所领朱雀卫,与玄甲卫同属禁卫四军, 因禁卫四军以朱雀卫为首, 故对朱雀卫便以禁卫军代称, 实际上, 四卫皆可称禁卫军。

魏胜四十几岁年纪,他人生的圆润, 时常带笑,一脸的和气,与林程一样,官居正三品昭毅将军。按他的年纪, 已是难得高官。不过,他较林程长十岁有余, 如今二人同阶而立,可知穆宣帝对林程的宠爱更在魏胜之上。

魏胜坐在厅中吃过一回茶,未见有人来, 便起身踱了几步,门外小厮上前询问,“大人可是要再添些茶水?”

“哈哈,不妨不妨。”魏胜笑呵呵地,“我这人就这样,天生坐不住,今儿这雨好,我看看雨。”

小厮退立一畔。

雨若珠帘,淋漓而落。

地面是青砖砌成,雨水顺着青砖蜿蜒各自流去,院中芭蕉伸展着宽大肥厚的叶子,明艳的芭蕉花在雨中柔嫩可怜。

魏胜脚尖在门槛上点了点,问小厮,“芭蕉花儿可多种了,有娇黄的也有大红的,怎么你们这院儿里只种红的。”

小厮答道,“小的也不知道,管事这样种的,小的们也就这样看了。”

魏胜又问他什么年纪,在别院就专司客人接待还是当旁的差,小厮一躬,“大人见谅,管事交待过,不准我们与客人多言,我们倘有言语不谨,怕唐突了客人。”

魏胜笑,“要是我问你不答,让客人不高兴,也不好吧?”

小厮生的唇红齿白的伶俐模样,一揖道,“小的是主子赏饭吃,吃谁的饭,听谁的话。”

魏胜哈哈一笑,依凭他的身份,自不会与个小厮计较。只是心中暗忖度,早听闻三皇子审案上素有名声,治家上更是一把好手。

雨声淋淋,魏胜望着天空无边无际的灰,耳边传来一阵脚步踩落雨水的声音,魏胜望向月门外,一身玉青色衣衫的杜长史撑一柄绘有水墨山水的油布伞含笑而来。

魏胜圆润的身子忽如水中鱼儿般灵活跃出,一掌直奔杜长史手里的油布伞,杜长史身子如风中劲竹,顺着魏胜掌风斜斜一摆,恰到好处避过魏胜这一掌,两人展眼便是数十招已过。魏胜身手灵动,杜长史身段潇洒。

两人在屋门前停手,杜长史把伞递给小厮,拎着袍摆直叹气,“我今儿新换的袍子,看,都湿了。”

“唉呀,明儿我送你一百件。”魏胜拉他到椅中坐下,问,“我有急事跟你打听。”

“什么事啊?”杜长史一幅全然不知模样。

魏胜看那小厮一眼,杜长史道,“你退下,我跟魏大人说会儿话。”

小厮退出院落,魏胜方道,“实不相瞒,哥哥军中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丑事,刚有人报我,说玄甲卫的一个小旗跑到三殿下驾前,被三殿下带回府,不知可有此事?”

杜长史道,“殿下是带了个人回来,我没仔细看,听今天跟出去的人说是路上闯到殿下驾前要申冤的,你知道,我家殿下掌刑部,略有些名声,这也难免。不过,没听说是玄甲卫啊。我不太记得那人穿什么衣裳。”

“他是玄甲卫辞退的一个小旗,自然没了兵甲在身。”魏胜忖度着杜长史的脸色,委实是看不出半点异样。不过,帝都权贵子弟,自幼相识,魏胜与杜尚书是同辈,杜长史年纪小些,按理说算是小一辈,不过,他是杜尚书的弟弟,自然也是同辈。魏胜看杜长史长大,知道杜长史倘让他看出异样,那他也算白认识杜家兄弟。魏胜不想冒险,遂道,“说来是个可怜人,我也是前两天才知道此事。这小旗在玄甲卫十年了,因人老实,十年才升了小旗。如今他母亲病重,月俸不足,想找银俸官预支两月月俸。那银俸官刻薄,没把银子支给他,反是把他打了一顿,过两天还把人挤兑走了。我看到有辞退小旗的文书才晓得此事,十来年的兄弟,何至于此。我令人彻查此事,方知银俸官背着我克扣兵士俸银,时间还不短了。我总脱不了个昏馈的干系,想把这位兄弟找回来,才知道他拦了三殿下的车驾。若人在三殿下这里,可否请小杜你代为看看,那兄弟情形还好,他是受了军棍被辞退的,若人无碍,我想当面向殿下致谢。倘人需延医问药,请必要让我付医药钱,我们魏家在玄甲卫多年,靠的就是视每个兵丁为自己兄弟,竟在我不知道处,让兄弟受这样的委屈,我愧对弟兄们。”

杜长史心说,倘帝都城没我大哥抑或林程这样的人物,贵胄子弟中当以此人为首。凭这份心机手段,也是当世一流了。

只是,纵魏胜一脸痛楚自责,杜长史对他的话也根本不信半个字!

掌玄甲卫三十年的魏家,难道对克扣俸银一事全然不知!

杜长史不露半点声色,想了想,起身道,“咱们不是外人,魏大哥看我长大,您今天既然过来,我去问一问殿下,这事不小,我不能做主,还请大哥稍侯。”

“好,麻烦贤弟了。”魏胜跟着起身,圆团团的脸上满是感激。

杜长史回去将事细禀穆安之,穆安之冷哼一声,“他反应倒快,这人不到我驾前,怕他也查不出银俸官扣饷银之事。”

“殿下,魏胖子都将事说的这样分明了,这事怕也不必再查了。”

穆安之道,“让李济国备车马,这事既叫我遇上,纵魏大人已查得分明,我也要去同陛下回禀一声的。”

杜长史道,“魏胖子定得与你同往。”

“管他同不同往,他最好当着陛下的面儿把他那一套说辞再说一遍才好。”穆安之不屑。

杜长史劝道,“殿下过去只说路遇李五拦驾之事就好,切勿搅进朱雀玄甲之争,天子四卫,以朱雀卫为首,不过,林程与其父素有嫌隙。魏家父子可是一条心,殿下或许不知,当年掌玄甲卫的程家便是林程将军外祖家,程家因先帝遇刺之事被问罪,方有魏家掌权。先时朱雀卫出事,如今玄甲卫又出事,谁晓得是什么缘故。咱们不必趟这趟浑水。”

穆安之冷哼,“不论他们玩儿什么花样,最好别把旁人当傻子。”

杜长史特意让人去内宅要了一领披风,小易仔细的服侍穆安之穿上,穆安之直接就往外走,杜长史令小厮挽月赶紧去知会魏胜一声。

魏胜提前侯在府门口,穆安之一张冷脸,对魏胜骈指一挥,意思是不必行礼,直接带着小易登车便啪的一声合拢车门。

魏胜与穆安之接触有限,倒也听闻过这位三殿下的脾气,心说,当真闻名不如见面。魏胜还是恭恭敬敬一揖,待穆安之上车后,魏胜看杜长史一眼,杜长史微不可察的点下头,魏胜立刻骑马跟上穆安之的车驾。

雨愈发的大。

穆宣帝正在慧妃与慧妃母女说说笑笑,内侍过来回禀说三殿下与魏将军求见,穆宣帝问,“什么事?”

“魏将军说是来请罪的,三殿下脸色不大好,奴才没敢问。”

穆宣帝斥一句,“你也是大内总管,看你这点胆子。”

慧妃已经让闺女取来陛下的披风,穆宣帝笑,“这是赶朕走还是怎地?”

“哪里是赶陛下走,将军是武职,既是来请罪,想来是要紧事。三殿下妾身见的不多,倒是常在太后娘娘那里见三皇子妃,时常听三皇子妃说三殿下当差用心。这样大的雨,三殿下冒雨求见,陛下定要见的。”慧妃说着就要服侍穆宣帝披披风,穆宣帝摆摆手,“不用了,他俩又不熟,怎么就凑到一处,总不能是恰好赶一处。”与内侍道,“让老三过来,魏胜在外稍侯。”

这样的大雨,穆宣帝守着爱妃女儿,也不愿意动。

穆宣帝问慧妃,“老三媳妇都是怎么说的?”

慧妃道,“就是常说三殿下当差辛苦,差使闲的时候都能按时辰回家用膳,一旦忙起来,就没个准时辰了,三皇子妃常跟太后娘娘打听滋补方子给三殿下补身体。”

嘉悦公主也说,“三嫂可疼三哥了,有什么好东西,先想着三哥能不能用得上。有一回,皇祖母给了我们一人一块好玉料,让我们自己掂掇着做首饰玩儿,说宫里内务司做出的东西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人都用一样的簪一样的钗,还有什么趣儿。大家不是做的花钗就是做的镯子,就三嫂叫玉匠琢了一对鸳鸯佩,她与三哥一人一只,他俩可恩爱了。”

穆宣帝打趣长女,“姚五郎的性子,比你三哥可温和多了。”

嘉悦公主有些羞涩,“女儿自也盼着以后与驸马能似三哥三嫂这般才好。”

穆宣帝一乐,“定能如你所言。”

穆安之一脸不耐烦的随着内侍到了宫妃住的内院,他自小在宫中多年,虽说如今年长,鲜少再进内宫,也并不陌生。

不过,穆宣帝一见他这黑脸便不由皱眉,“这是遇着什么事了,看你这脸色。”

“一桩麻烦事。”穆安之先给慧妃问过安,慧妃柔声道,“陛下,我和嘉悦过去看看小厨房的晚膳可好没?”

“去吧。”

穆宣帝指指榻畔的圆凳,穆安之掂掇着,在嘉悦公主刚刚坐过的圆凳上坐了。穆宣帝心说,还挺道学。

穆安之直接将回府途中路遇李五的事说了,“我当时想,他玄甲卫的身份有些妨碍,毕竟他上头有上官,可都拦到我车驾前,也不好放着不管,就令人将他带回府。我刚回府没片刻钟,魏胜将军就寻了去。”把魏胜告诉杜长史的一席话原封不动的同穆宣帝讲了一遍。

“他们这些烂事,我才不稀罕管,我过来就是跟陛下说一声,待那个李五养好伤,我就让他回家的。倒不是插手玄甲卫的内务,好歹是条性命,既叫我撞上了,我不管他们军中的事,这样的升斗小民,多说一句就能全其性命,就当我日行一善。”

穆安之禀过后道,“陛下没旁的吩咐,我就先告退了。”

“这么急做什么?”穆宣帝取了桌上的半盏茶呷一口,“你以为这事如何?”

“不知道。”穆安之坦诚道,“李五那里,我让杜长史问了问,半俸之事由来已久。魏将军也查出此事,想来是真的,不然此事纵与魏将军不相干,他也不能自己往玄甲卫泼赃水,至于旁的,得看证据。”

“真是没一刻消停。”穆宣帝见惯风浪,暂且按下此事,倒是看穆安之愈发顺眼。这个儿子虽则性情不佳,却是个实心任事的,除了刑部的事,多一点也不愿管。穆宣帝道,“慧妃手艺极佳,既来了,坐下一起尝尝。”

穆安之道,“谢陛下赐饭,我出来时玉华妹妹说厨下炖了酸笋火腿汤,她等我回去哪。”穆安之说话一向冷硬,独提到李玉华时,自声音到神色都情不自禁的柔软起来。穆宣帝也不禁心生感慨,一笑道,“好吧。你们小两口自用去。”

说着,穆宣帝朝穆安之招招手,穆安之俯耳上前,穆宣帝低声道,“那个李五,好生问一问他先时在玄甲卫当差的情形。”

“是。”

穆宣帝便令穆安之退下了。

玄甲卫的事到底如何,穆安之就没太确切的消息了。杜长史第二天打听到,那个贪了俸银的俸银官姓程。杜长史目光灼灼,“殿下想都想不到,这程大人原是当年程家坏了事时流放回来的,他无生计,魏家收留了他,让他在军中谋生计,如今做了俸银官,也是从五品的官儿了。算起来,林程将军还要叫这位程大人一声小舅。”

穆安之都听的有些发懵,问,“是亲舅么?”

“当然是亲舅。这位程大人与林程将军的生母是同父异母的姐弟,当初程家坏事时,程大人的年纪尚小,还不大懂事,就随家人流放了。后来陛下登基,大赫天下,他方回的帝都。”杜长史一边说,一边收拾穆安之批过的公文。

穆安之道,“那怎么林程让他舅在玄甲卫当差?”

“这就是林程将军的奇特之处,当年程家嫡脉的成年男子基本都问斩了,那些八竿子搭不着的族人都是远亲,这位程大人算是血缘最近的了。可你猜怎么着,林程将军从不与程大人来往,即便见面也如陌路人一般。”杜长史感慨,“因此事,林程将军至今犹受人诟病,可如今想想,程大人如今认下这贪墨俸银一事,倘林程将军一直与程大人来往密切,如今说不得要受连累。林程将军一向冷若冰霜,此时也落得干净。”

穆安之重新翻开一卷新公文,“程大人还在世么?”

“死了。听说畏罪自尽。玄甲卫在他家抄出不少财物。”

穆安之冷冷一哂,“赵家案审的如何了?”

作者有话要说:ps:哈哈,没想到有第三更吧,今天文思如涌,码出来就发了~~~~~~以前有拖更的时候,有请假的时候,总之,石头也有加更的时候啊,求表扬嘤~~~~~~

有许多同学不大理得清文中关系,这章的说明一下。

林程的外家程家,是因为先帝时护卫不利被问罪,由此一败涂地。时间比较早,那时穆宣帝还未登基。这些内容做过修改,在206章和207章。因为开始想把程家案与柳家案联系起来,后来因为林程的年龄设计,出现了时间差,就做了修改。没看修改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二零一章

以往大家都认为, 刑部也就是六部衙门中的一个, 吏户礼兵刑工排下来, 刑部是倒数第二, 实际工部油水颇丰, 虽是倒数第一, 却是人人都抢着进的地方。

所以,甭看刑部倒第二,实际上, 六部之中, 吏部掌三品以下官员升迁, 是实打实的热灶。户部更是管天下钱粮, 想拨银子, 就不能得罪户部。礼部瞧着清闲,端看人家掌天下文人科考,就知人家不能叫清闲, 得叫清贵。兵部更了不得, 国家承平,兵部必不可少。

刑部纵掌天下司狱, 只要你心里无鬼,刑部能奈你何?

故而, 算下来,六部排名,吏户礼兵刑工,应该说是吏户礼兵工刑更恰当。

现今真是世道变了, 排老末的刑部,近来真是光芒四丈。

黎尚书走起路来都是刷刷带风,对穆安之更是恭敬有加。三殿下脸色黑脾气差有什么关系,相较于被二殿下连累下台的前工部夏尚书,他老黎沾三殿下的光,如今在御前也愈发体面。

继赵校尉之案后,陛下将玄甲卫程雨贪墨军饷一案也交由刑部调查。

穆安之翻阅刑部关于赵丛的调查案宗,这么个小小校尉所犯案件,卷宗竟让穆安之看了足有大半日,各种私扣商贾货物发卖谋取私利的事就不用提了,赵丛手下也不过两个百户,每年生辰收到的孝敬就多达上千两。

这赵丛约摸祖上是文官家族,还给手下百户小旗什长分别各做记录,谁孝敬他多少东西送过他多少礼,都记得清楚。按收礼多少提携手下,还有评论如“甚合心意”“甚小器”“给个教训”之类的记载。

“一个小小校尉,竟有十数万家资,比我还要家底丰厚,这要不是眼见,真不信这是真的。”穆安之对黎尚书道。

黎尚书道,“是啊。”

穆安之问,“有关赵丛在军中的案子就算查清了吧?”

“已经查清。”黎尚书将袖中一道奏章拿出奉上,“老臣还有一事同殿下商量,据赵丛小厮交待,赵丛曾令他配过十付朱砂安神散,而后一个月内,赵丛多次令他配这料安神散,多达十数次。”

“朱砂有毒,但朱砂安神散是寻常见的药方,镇心安神、清热养血,是一剂名方。”穆安之略知药理也知这剂方药,“这连可疑都算不上。”

“但在林家死了一位姑娘后,赵丛便未令他配置此药了。而且,这位姑娘死后,赵丛十分喜悦,大醉一场,醉后说了一句话,‘可算是死了,没白费了那些好药’。”

“死的是谁?”

“这位姑娘姓黄,据说出身寒微,荆州人氏,曾与林将军议亲。”

穆安之心口猛的一震,望向黎尚书,“你可有听说过?”

黎尚书知穆安之所指何事,微微颌首,“林将军年少有为,深得帝心,但多年未娶,帝都传闻便是林将军意中人早年过逝,林将军至今未能忘情。”

“我多活几年,殿下有所不知,当年林将军刚认祖归宗,是住在林家老宅的,后他从北疆回来,不知因何就搬离了林家老宅,自此再未踏入老宅一步,林家年下祭祖,林将军也不再参加。先前还有御史参劾程将军有失孝道,都被林大将军一句‘此乃林某家事’给挡了。”黎尚书感慨,“老臣原还以为帝都传闻不过是被哪个好事者杜撰,不想却真是如此。”

穆安之轻点手中奏章,“仅凭小厮的一句供词,赵丛醉后的话,未免牵强。”

“赵丛属禁卫军,陛下只令我等审问赵丛军中的案子,若是旁的事,还要请旨而行。”黎尚书谨慎的说。军中枉法贪墨与谋害人命可是两件事,赵丛贪墨再多,有林大将军在,纵是赵家倾家相赔,也能保住赵丛性命,一旦事涉人命官司,再加上赵丛贪婪无度,这性命保不保得住都得两说。

穆安之道,“如此,请尚书大人与我一道陛见,回禀赵丛贪赃枉法、私扣商货、谋取暴利之事。关于赵丛其他事,还要看帝心如何。”

“是。”黎尚书深感穆安之越发成熟稳重,相较于先前的愤世嫉俗,如今的穆安之更加缜密周全。

穆宣帝看过林丛供词,还有林丛对来往客商的总结,什么样的一看就是无甚背景的肥羊,什么样的背景深厚不好得罪的,还有什么样是能敲诈一笔的,真真是将穆宣帝气笑,“倒看不出他还是个‘人才’!”

黎尚书也说,“老臣也是吓一跳,不瞒陛下,老臣当官数十载,怕家里也不如这小小校尉富裕。”

“你如何有人家的‘生财之道’!”穆宣帝讽刺。

穆安之一板一眼道,“赵丛军中不法之事已经审问清楚。在审问中,程侍郎怀疑赵家可能涉命案,因此事无关军中,程侍郎问可要继续审下去。”说着将程侍郎奏章奉上。

穆宣帝先时还动过招林程做驸马的心,一听黎尚书介绍这件事,穆宣帝立刻也想到了,对穆安之道,“能借由军职谋取这诸多不义之财,其他不法之事又怎可能会少,你就是这样不好,自小拘泥。赵丛所有不法之事,一律审问清楚!若事涉赵家,一律传召审问,按律执行。”

拿到穆宣帝的口谕,尽管被说了句拘泥,穆安之也半点没放心上。黎尚书这样的官场老狐狸更是心中暗暗点头,如三殿下掌刑部司法之权,便是被斥一句拘泥,也比八面玲珑之类的评价要高明的多啊。

黎尚书回去修书让程侍郎抓紧审问赵丛案,另则程雨的案子也要开始审了。

却是谁也未料到,这两件案子竟还因黄氏女之死有了关联。

事情是这样,程侍郎主理两起案件,程侍郎也不可能样样亲力亲为,程侍郎的手下大将便是郑郎中。郑郎中将赵丛军中之事审问清楚后,继续以赵丛身边近人小厮为突破口,由朱砂安神散之事入手,连当年小厮买朱砂安神散的药堂的方单都查了出来。

药堂的抓药大夫说,“我记得清楚,那一月只这一家就买了一百八十付的朱砂安神散,很少见人吃这许多朱砂安神散。不过,买药的是青石巷的赵大人府上,我略多问一句,还挨了斥责。”

林丛身边还有一位小厮,家里母亲是内宅管事,这小厮道,“大爷让得福买了许多汤药,听我娘说,这汤药给了太太,太太是拿来送人。”

小厮的母亲被带到刑部问话,内宅妇人,哪里禁得住刑部威风,当下便全都说了出来,“太太是送给程太太的,听程太太说是黄姑娘晚上睡眠不好,这药有安神之用。”

“哪个程太太?哪个黄姑娘?”郑郎中问。

“黄姑娘就是大将军府上大公子要成亲的姑娘,程太太是大公子的舅妈,与我们太太交好,时有来往的。”管事媳妇答道。

这事查到最后,郑郎中请程侍郎出面,两人亲自到大将军府上,请求查问当年照顾黄姑娘的仆妇下人。林大将军不知此事,提到黄姑娘也不禁神色一暗,“她故去已久,况本是湘地寻常女儿家,能有什么案子与她相关?”

程侍郎看一眼旁边侍女,林大将军摒退侍女,程侍郎方道,“不瞒大将军,是黄姑娘之死,如今刑部怀疑当年黄姑娘是被人蓄意毒杀,故而要传唤……”

林大将军听到“蓄意毒杀”四字已是神色大变,心口一阵剧痛,整个人面色雪白,整个人捂住胸口,弯腰剧烈喘息。

“大将军!”程侍郎惊愕起身,他实未想到,他一句话便令林大将军如此。连忙上前将林大将军手畔的茶递了过去。

郑郎中也跟着程侍郎站了起来,林大将军摆摆手,良久方平静下来,歉意道,“让你们见笑了。黄姑娘是程儿少时情投意合之人,她当年病故,程儿极为伤心。我也一直心怀歉疚。竟,竟不知她当年死因是……”

“你们稍侯,我这就传内管事过来。”

林大将军传人也不过片刻功夫,立吩咐内管事写下当年服侍黄姑娘的仆婢名单,那内管事不敢耽搁,因是十几年前的事,她写了几个后道,“因事隔日久,奴婢也记不大清,还请老爷容奴婢取来府中记录。”

“要什么记录,我让人去取。你要记住,这是刑部两位大人,错一个字,便是有碍案情,我把你一家子都送刑部问一问,看你是因记性不大好,还是有意遗漏写错!”林大将军声音低沉,吓的这管事媳妇跪在地上叩头道,“奴婢再大胆子也不敢欺瞒大将军,实在是当年服侍黄姑娘的人因黄姑娘病逝之事多受到惩处,许多已不在府内当差,奴婢方记不太清。”

郑郎中道,“不论是否在府内,你都要写下来。”

“是,是。”

曾服侍黄姑娘有些纵已谴散,有些还是在府内的,这些人林大将都让程侍郎带走,亲自同程侍郎道,“黄姑娘的事情,但有进展,请程大人一定要告诉我一声。但有要帮助之事,也请一定开口,林某若能相助一二,也算是为黄姑娘在天之灵略尽绵薄之力。”

“大将军放心,此事,我们刑部定当尽力!”程侍郎总算一颗心放在肚子里,林大将军位高权重,倘他不肯配合,那这案子就难了。

好在,林大将军明理。

送走程侍郎一行,林大将军当天未进内宅,在书房坐了一夜。

林太太也很快知道刑部来人的消息,管事媳妇回禀大将军令她誊写了当年服侍黄姑娘之人的名单,另外府里有曾服侍过黄姑娘的人已悉数被刑部的大人带走,配合调查黄姑娘当年过身之事。

林太太脸色微变,“黄姑娘死了这些年,她过身能有什么事?”

管事媳妇战战兢兢答道,“听刑部大人的话里,似乎别有隐情。”

“还有什么?”梁太太问。

“旁的没有了。”

“好了,你下去吧。”梁太太打发了管事媳妇,见母亲脸色不佳,梁太太问,“母亲,怎么了?”

林太太有些担忧,看向女儿道,“你说,会不会……”

“母亲担心什么,当初黄姑娘在府里,母亲把她当亲闺女一样看待。四妹五妹那会儿还未出阁,凡东西,四妹五妹有的,她必有。四妹五妹没有的,她也有。就是她服的药,也是程太太送来的,那是程哥儿的亲舅妈,又关我们什么事呢。”

梁太太用随手的小银搓刀,不急不徐的搓着微长的指甲,时而软软一吹,吹散指甲细粉,那双盈润有光的手上,指甲饱满,圆润若透明的玉石光片般精致美丽。

作者有话要说:PS:第一更到~大家午安~

☆、二零二章

程雨贪墨军饷之事尚未查清, 程太太先卷进了黄姑娘之死的案子。黄姑娘本人出身微寒,至今有名无姓,当年死的悄无声息, 她唯一的身份就是林程将军的意中人。正因这个身份,黄姑娘的案子成了一桩备受关注的奇案。

连晋国夫人这带着闺女到郊外别庄给李玉华请安的说起这桩案子都是绘声绘色, “听说当年林将军与黄姑娘青梅竹马,感情十分深厚, 林将军在北疆打仗, 黄姑娘留住林府, 原本商定待林将军回帝都两人就成亲的, 谁知程家见林将军有出息,想亲上连亲, 把自己闺女嫁给林将军, 就趁林将军不在帝都时拿药害死了黄姑娘。”

穆惜今道,“我怎么听说是林将军的继母的娘家嫂子想把娘家侄女赵姑娘嫁给林将军, 拿药给黄姑娘吃, 黄姑娘才过逝的。”

“不是吧, 那药不是程太太给黄姑娘的吗?”晋国公夫人道。

“药是程太太给黄姑娘的, 可娘你有所不知, 原是林将军继母的娘家嫂子赵太太配了来给程太太。林将军与赵太太无冤无仇的, 听说赵姑娘当时就在林家住着。就不得这就是借刀杀人。”穆惜今说。

穆惜今跟李玉华打听,“婶婶,你听说这案子没?帝都现在传的沸沸扬扬,都知道了。”

李玉华也听穆安之说过, “不是还在审问中吗?还没判决,怎么你们就都知道了?”

晋国公夫人道,“这能不知道?这些年来,多少大户人家想把闺女嫁给林将军,林将军壮年独居,都成帝都一景儿了。如今事关林将军,谁不竖起耳朵听一嘴。”

晋国公夫人唏嘘不已,“说来真是惨,林将军少年就过的很不容易,好容易认祖归宗,有个情投意合的姑娘还叫人害死了,真是可怜。”

不过此案最终没办法定案,因为不论赵太太还是程太太都不承认朱砂安神散有毒,这是当世名方,有失眠心悸之人时常服用朱砂安神散,从未听闻吃出人命的。

以郑郎中之能,也不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