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只觉好笑:“你可真是杞人忧天,我们只是一起去商量个事,史思明就算突然来袭,这几步路难道还来不及跑过来?”

她最近有些心绪不宁患得患失,每每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来,问她却又说不上原因。李光弼嘲笑她一番,也不勉强,留她在城门守着。

菡玉登上角楼,望着脚下一马平川的广袤土地,未及延伸到天边,便被崇山峻岭阻挡。五月里山上已是树木葱茏,那山远远看去便是深浓的黛色,轮廓并不清晰,灰蒙蒙的分不清哪个是山头,哪个是云峰,仿佛天与地连在了一起,到那里便到了尽头,山那边已是另一个世界。

角楼上的哨兵看她望着远山呆立半天也不动,小声问:“少卿,那边也会有敌军来么?”

菡玉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看的是西面的太行山,而史思明在东南。她摇一摇头:“没事。你们小心看守,切莫懈怠。”

她转身下楼,刚走到楼梯口,哨兵忽然喊道:“少卿,那边真的有人来了!”

菡玉立即回角楼上,顺着那哨兵所指之处看去,果然有数骑从西南面向恒阳而来,远远看去只是一队移动的小黑点。

哨兵问:“少卿,要不要禀报郭李二位大夫?”

菡玉举手制止:“先不用,不到十个人,不足为惧。且看是什么来历。”

不一会儿那几骑到了城下,领头的是名武将,带几名士兵和禁卫,中间拥着一名宦官,竟是皇帝又遣中使来旨。

菡玉忙命开城门,亲自将这一行人迎进城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是不是把杨大叔写崩了,闷骚含蓄根本不是他的风格!我想你啦快回来吧说出口有这么难?

十八章·玉隙(5)

武将先自报来历:“末将乃西平郡王麾下属将,王思礼将军之副。陛下遣使经潼关,事关重大,王将军担心有失,特命末将护送。”

菡玉略感疑惑。中使有禁卫保护周全,王思礼还另派副将跟随,难道是机密军情?但若真像这副将所说事关重大,为何只派这几个人?要说是怕暴露行踪被叛军截获,这些人却又都是官军装束,毫不掩饰。

她看一眼那名宦官,觉得有些面熟,应该是以前在宫里打过照面,但又想不起来究竟是哪处。

“是何要事,如此大费周章?”

副将摇了摇头,似乎很是无奈:“陛下有新的部署。”

菡玉追问:“新的部署?难道是要调兵遣将么?”

副将重重叹了口气,面带忿郁:“将军有所不知,都是朝中奸……”想细说与她听,旁边那名宦官却朝他使了个眼色。副将便改了口,正色道:“敢问大夫何在?待中使宣过旨将军便知道了。”

菡玉按下狐疑,引他入城:“二位大夫正在商讨军情,请随我来。”中使就在她近旁,因顺口对他道:“大官请。”

中使回了一礼:“有劳少卿。”

原来这宦官认识她,副将却只当她是郭李麾下将领,那句未说出口的话不知是否就是这原因。

菡玉只当不觉,领着两人到中军帐。郭子仪等刚商议完毕,将领们三三两两的走出帐来。

李光弼走在最后,只注意到她,笑着向她招手道:“吉少卿,史思明没趁我们不在城上时偷偷来袭吧?”

菡玉正要向他引见中使二人,他又接着说:“他今日不来,以后可就不一定有机会了。我们准备明日一早出战。”

一旁副将突然插话道:“大夫要出战史思明,恐怕是不行了。”

李光弼这才注意到菡玉身后两人,一人面生,一人还是宦官。

菡玉解释道:“下官刚刚在城上巡视,正见到中使从西面来。这位是王思礼将军副将,奉王将军之命护送中使。”

副将向李光弼行礼,李光弼问:“将军方才为何说我不能与史思明一战?”

副将道:“这……大夫先听过陛下旨意再定夺罢。”

中使这才取出一只锦袋来,里头装的便是皇帝的亲笔手谕,却不是正式的制书。

李光弼连忙将中使引入中军帐,与郭子仪一同跪接了手谕,拆开查看。

皇帝的旨意大大出乎二人意外,竟要他们放弃如今形势大好的河北诸县,回军援助哥舒翰攻取陕郡,进而拿下洛阳。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洛阳周围集结了他十余万主力,气势汹汹,朝廷若不是有潼关天险屏障,早就被他踏平西京。潼关纵有哥舒翰坐镇,暂时也只能被动防守。

如今要哥舒翰放弃潼关守备主动出击,岂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以卵击石。而郭李二人在河北还未打牢根基,此时挥师西去,叫史思明追在后头打,也会十分被动。

李光弼看着郭子仪,后者面色坚毅,食指望谕旨上一敲,断然道:“陛下决不会如此糊涂,定是有小人唆使。”

副将叹道:“不瞒大夫,这的确不是陛下的主意,而是右相一力坚持,说陕郡只有崔乾祐四千羸兵,光复陕郡可使潼关不必直面敌军,京畿更安妥。”

李光弼怒道:“一派胡言!陕郡无险可守,就算一时光复,安禄山再来袭,还不是即刻又能打到潼关脚下!为那崔乾祐四千羸兵,不知要搭进去多少官军!咱们这边也好不容易等到时机可重创思明,就此放过,待他回复过来,又是一支劲敌。”

郭子仪道:“史思明当然不能放过。好在陛下只给手谕,未立下旨意。你我当上表细数利害,希望陛下能改变主意。”

副将赞道:“大夫英明!只是陛下远在长安,二位大夫上表或许能让陛下改了这回的策略,但终比不过有人日日在陛下近侧。”

李光弼忿然道:“以前陛下隆宠安禄山,安禄山却举兵反叛,陛下犹不警醒,仍宠幸佞臣听信谗言!可恨将士们在外用鲜血打下的江山,都被那些奸佞小人断送了!”

副将上前一步道:“末将有一策可保长久安宁,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子仪道:“请讲。”

副将却低着头不说话了。倒是那宦官,眼角瞄了菡玉一下。

李光弼道:“这里并无外人,将军但说无妨。”

副将仍不言语。

菡玉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对郭子仪、李光弼拜道:“下官先行告退。”自行退出帐外。

她到城门转了一圈,各将领都已归位,四处严防,也没有用得上她的地方。她自己也是心神恍惚,心思全不在此处了,便又缓缓踱回自己住处。

郭李二人与副将中使密议出什么结果不得而知。第二日,郭子仪仍按计划出战,与史思明战于嘉山。

官军在恒阳休整了十余日,精力充沛,而叛军近来不得安生,疲惫不堪,再度被打得大败。史思明麾下五万军队,三万余被歼灭,五千投降被俘,最后只剩一万多人。

混战中史思明自己也被一箭射落顶盔摔下马去,散发赤脚步行而逃,夜里官军退后方逃回军营,缩回博陵不敢出来。

李光弼和菡玉处置完了俘虏,去中军帐回禀郭子仪。郭子仪正在写上报朝廷的奏表,看见李光弼进来,拿起来问他意见。

李光弼看完提议道:“陛下听信谗言催促哥舒翰出关,便是有急于求胜之心,不甘被动。大夫表中只说咱们据守河北,断绝范阳与洛阳信路,动摇敌方军心,恐怕陛下不为所动。不如请求引兵北取范阳,倾覆贼兵巢穴,以其妻子亲属为人质招降,使胡贼从内而溃。如此变守为攻,陛下或许愿意采纳。”

郭子仪道:“此计甚好。”回座上将李光弼所说加入奏表中。

不一会儿写好了奏表,再与李光弼阅览,二人商量确定,各自署名盖印,封入招文袋中。

郭子仪道:“明日一早我便派人送往长安。”

菡玉上前请命:“大夫,下官愿担此任。”

此言一出,郭李二人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些异样。

李光弼转身问:“吉少卿,你想回京师了么?”

菡玉道:“我本是京官,奉命前来宣旨,逗留三月本已不该。如今官军大胜河北稳定,下官愿为大夫回朝献捷上表,顺道请解旧职,名正言顺地来大夫麾下效力,都正便宜。”

李光弼看向郭子仪,郭子仪微微一笑,坐下不语。

李光弼快走两步,拉了菡玉到门边,低声问:“师兄,我只问你,你回朝是为公还是为私?”

菡玉心中立时明了,转开眼去:“原来师弟是担心我去告密。”

李光弼道:“那我问你,你和杨昭,是否确无情弊?”

菡玉不料他会如此直接了当地问出来,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下意识地垂下眼去。

李光弼看她神情便知中使所言不假,苦笑道:“原来你这月余来一直挂念的朝中故友就是他。”

菡玉小声道:“我只是……不想他死。”

“他死有余辜!”

菡玉惊抬起头:“师弟,难道你……你答应了?”

“我当然没有答应。哥舒翰都不肯,我怎么会答应?”李光弼语气稍缓,“但是谁知道除了哥舒翰、大夫和我,他们还去游说过谁?安禄山以讨杨昭为名举兵,天底下有几个人不恨他、不想他死?”

菡玉讷讷道:“那只不过是个幌子。”

“我也知道那只是个幌子,但别人不一定知道,远离朝堂的百姓不一定知道。他们只知道杨昭骄纵召乱逼反了安禄山,让他们饱受战乱之苦。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晁错难道不比他无辜?还不是被腰斩于市。”

“我正是不想他步晁错后尘。”她眼里浮起泪光,强自忍住,“师弟,他曾数次救我性命,就当是报这救命之恩,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死。西平郡王既然不愿做陶青,二位大夫也不想学陈嘉张欧,还担心我回去了走漏消息么?”

李光弼叹了口气:“师兄,我不是担心自己,我是担心你。”

菡玉道:“我保证绝不提起那日副将中使与二位大夫密议之事。师弟如果信得过师兄为人,就让我回京去。”

李光弼道:“我当然信得过你,你要回京,我也不拦你。只是……”他摇摇头,转身往郭子仪座前走去。

郭子仪看他俩谈完回来,笑着问道:“吉少卿决意要回长安了么?那这份奏疏就有劳少卿代为传递了。少卿屡献良策,今日能大破史思明,少卿功不可没。子仪当虚席以待,敬候少卿归来。”

菡玉抱拳道:“承蒙大夫厚爱,下官定不负所托,在朝亦会尽力谏议,使河北局势闻达上听,以免陛下再定误策。”

郭子仪道:“好极,子仪先代全军将士、河北诸郡父老谢过少卿了。”将案上招文袋递给她,“少卿一路小心。”

菡玉道:“大夫放心,下官就算粉身碎骨,也一定会将此表交到陛下手上。”接过招文袋辞别而去。

郭子仪见菡玉已出去了,李光弼还盯着她离开的方向愁眉不展,遂笑道:“你这师兄还真有意思,说话也与别人不同。都粉身碎骨了,还怎么把奏表交到陛下手上?”

李光弼仍不展颜,郭子仪站起身,拍了拍他肩膀:“放心吧,吉少卿虽然仁厚重情,但为人处事还是是非分明,不会因私废法的。”

李光弼这才叹道:“我就是担心她太过重情,心存妇人之仁,最后苦的还是她自己。”

作者有话要说:杨大叔的便当准备得差不多啦,这么多人都想给他送便当也是叼叼的

最近留言又少了,一直陪伴我的小妖精们都去哪儿啦/(ㄒoㄒ)/~~

十九章·玉还(1)

菡玉从来没有连续赶过这么多路。从井陉东口回京师,近两千里的路程,来时花了半个月,回去竟只用了四天。

她反复在心里对自己说:镇静,不要着急。手中的马鞭却停不下来。若不是随行的其他人熬不住,或许她真会马不停蹄一口气奔回长安去。

六月初三中午行经潼关。潼关依山而建,两侧是高峻山壁,城墙与山石连为一体,远看如一道大坝截断山隘,拔地而起数十丈,无从攀援,当真是一道雄关。

菡玉亮出官牒,潼关守将便放她过去了,畅行无阻。

潼关内驻有朝廷派给哥舒翰的八万将士,并高仙芝封常清旧部共十四万余,号称二十万。入关后只见山坳腹地密密麻麻的营帐,近处还一座座看的分明,到远处就连成一片,遥不见尾。

哥舒翰治军严厉,十几万人驻扎的营地竟是悄寂无声,只听到山风从顶上刮过,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忽一声呜咽,由低而高,如劲风掠过空穴,声音不大却尖利非常。紧接着嚎啕声起,竟是妇人孩童的哭喊,在这肃穆沉寂的营地里显得格外刺耳鲜明。

菡玉因问那引路的守将:“军营中怎会有妇孺喧哗恸哭?”

守将道:“这是罪人的家眷,来领尸首的。”

菡玉问:“罪人?是谁触犯军规?”

守将答道:“是杜乾运将军,前日刚被斩首。”

“杜乾运?”她皱起眉,“可是左骁卫大将军?”

守将道:“正是。不过他统领的一万军队前几日已经划归潼关管辖了,应算是哥舒将军副将。”

菡玉又问:“杜将军为何获罪斩首?”

守将也觉得难以启齿:“是因为……杜将军贪图享乐,从长安私运酒馔……哥舒将军向来严以令下,如今又是危急存亡之刻……”

因为贪口腹之欲便将一员大将斩首,哥舒翰治军再严,这理由也难以服人。

何况这杜乾运……还是杨昭的亲信党羽。

菡玉不再多问,匆匆告辞。

潼关到长安还有近两百多里路程,又走了半日,总算赶在城门关闭前进了城,天色也擦黑了。

她看天还未黑透,先去了省院。三省六部灯火通明,尤其是兵部,战时数他们最忙碌。菡玉报上来历,立刻得到召见。

兵部竟是左相韦见素在主持全局。他兼任兵部尚书,大约是最近操劳过度,形容憔悴不堪,看到她还是打起了精神招呼:“吉少卿,你可算回来了。你一走三个月也没个音信,右相他……”

菡玉打断他道:“下官也是为战事所阻。如今郭李二位大夫在河北打了胜仗,大破史思明五万大军,河北稍定,我才得以回京,并献捷闻。”说着取出战报递上,“此战斩首三万级,捕虏五千人,获军马数千匹,捷报上都有细数,请左相过目。”

“好,太好了!”韦见素喜上眉梢,接过军报大致浏览一遍,又问:“少卿是今日刚抵达长安?”

菡玉道:“大夫所托,下官不敢延误,一回京立刻就来兵部了。”

“少卿辛苦。”韦见素合上军报,“那少卿还没见过右相?”

菡玉道:“本准备将捷报交付左相后便去吏部拜见。”

韦见素道:“右相现在不在吏部。”

菡玉一怔,说:“那明日朝上再见不迟。”

韦见素微微摇头:“少卿今日要是不忙,就去右相府上探一探他吧。”他略一停顿,叹了口气,“前日他路遇刺客受了重伤,这两天都告假在家休养。”

菡玉心头一紧,追问:“严不严重?”

韦见素道:“右相闭门谢客,我也未及上门探访。但以右相行事,若是不严重,也不会丢下朝政大事不管。少卿就代六部同僚前去一探,也好让大家定一定心。”

菡玉心乱如麻,摇了摇头,见韦见素诧异地看着自己,又忙点了点头。

辞别韦见素出了省院,她也无心回自己寓所了,策马直奔宣阳坊的杨昭府邸。

门房全都认得她,告知相爷人在书斋。

书斋外照例是杨九在守着,还是那副冷冰冰的模样。杨昌正端着一盆水从屋里出来,四个月没见,看到她忽然回还一点也不惊讶,微笑道:“少卿,您回来了。相爷就在屋里,少卿请进。”仿佛她只是如平常一般从府衙回来。

菡玉有些紧张,脑子里胡乱闪过各种各样可怕的画面,进门就见杨昭坐在书案旁,一颗悬着的心猛然落了地,却又不知所措起来,停步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他。

天色已黑透了,书房四角都昏晦幽暗的,只有他身侧一丛烛台火光熊熊,照见那张三月未见的面容,霎时与脑中多日来萦绕的容颜重合。他粲然一笑,便叫那一树流光都失了颜色。

“怎么,没看到我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很失望么?”

杨昭左边袖子卷起,半条胳膊上打满了绷带。一旁大夫正打开药箱帮他换药,他摆一摆手,大夫放下药盒退出门外。

身后房门轻轻关上,菡玉犹站在门边,忘了走近。

“玉儿,你再这样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我真要以为你是数月不见思之如狂,见了我惊喜到连话都不会说了。”

菡玉回过神来,脸上一红,垂下眼走到他近旁。“听说相爷前日遇刺,两日不理朝事,要不要紧?”

杨昭笑问:“你是问我要不要紧,还是朝事要不要紧?”

菡玉红着脸不答,蹲下身去,低声问:“我能看一看么?”

他心中一动,点头道:“正准备换药呢,拆吧。”

菡玉仔细检查了一周,看清楚纱布是怎么缠的,才动手去解。第一下碰到他手臂,他微微一颤,她连忙缩了手:“疼么?”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不疼。”

菡玉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将纱布揭起,一层一层绕出解开。

杨昭从未见她对自己如此尽心,便是那次为救她出狱而自灼手臂,她也是感激有余关怀不足,匆匆包扎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