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骑的马还在景龙观门口,杨九却不见了。菡玉差点忘了这茬,此时方后悔自己失策。如果索性带杨九入内,她当着太子禁卫的面未必能做什么;但是把她留在外头,谁还能管得住她去哪儿?

菡玉牵起缰绳的手忽然顿住。

她想起为什么会觉得那个十郎面熟了。他长得有点像杨九。

杨昭从兴庆宫回到相府,正好杨九回来复命。他白天忙得跟陀螺似的脚不沾地,夜里还要硬着头皮陪陛下贵妃宴饮游乐,喝多了酒,此时头昏脑涨,但还是打起精神问:“她去见李泌了?”

杨九回道:“少卿去了景龙观,与李泌会面。”

杨昭一手撑着脑袋:“就他们两个?”

杨九道:“太子与良娣恰好也在观中。”

“太子?”他眼神一动直起身来,细思片刻,“除了太子和良娣,还有什么人在场?”

“还有太子的左右率府卫、建宁王、东宫宦官。”

杨昭追问道:“还有没有其他可疑的人?”

杨九低下头顿了一顿:“没有了。”

作者有话要说:杨大叔你的便当正在制作中,请耐心等待~

十八章·玉隙(3)

傍晚菡玉从兴庆宫出来,又迎面撞见杨昭。

最近她似乎只要一出京兆府衙,总会不期然地和他“偶遇”,今日特意打听了他有事在身才偷偷来兴庆宫请旨,没想到还是被他逮着,心里暗叫不好。

杨昭笑吟吟地走近来:“刚见完陛下出来?你一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窝在府衙里,是什么大事把你请出来了?”

菡玉心虚,听他的话便觉得句句有刺,犹豫着是该主动托出还是等着他兴师问罪,一时没有言语。

杨昭见她不理睬,又道:“我倒有一件事要告诉你。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加封河北道采访使、魏郡太守,制书已下,大约明日朝上便会通告百官了。”

菡玉更加笃定他是问罪来的,看他笑容满面,一点都瞧不出要发怒的样子,吃不透他到底要怎生耍弄她,不如自己认了干脆。

她摸了摸袖中那纸任命制书,刚要取出,他突然问:“李光弼是你另一个师兄,对不对?”

菡玉问:“你怎么知道?”手里的制书也停住没有拿出来。

“你自己提过的。”杨昭见她疑惑,又补充道,“那年杨慎矜案,你在大理寺牢中,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也正获罪下狱,你向他提起的,说你的同门师兄弟李光弼在他麾下。”

菡玉这才忆起确实在牢中遇到王忠嗣,偶尔攀谈提起,没想到这么点小事也会传到杨昭耳朵里,他还一直记着。

那么早……

不过他不知道李光弼是师弟而非师兄,看来确实是当时留心,并没有特意去调查过她的师门。

杨昭凑近她,放低了声音:“玉儿,我欠你大师兄的那份,在你二师兄身上补回来了,你可以不要再生我的气了吧?”

原来李光弼加官进爵是他出的主意。菡玉讷讷道:“我哪有生气。”心里却松了一口气,看来他还以为自己尚不知道此事。

“听你的语气就知道还在赌气。这次就当我将功折罪,你要是还不满意,回头我立刻给你大哥安排一个职务,你说哪个……”

“不必了,”菡玉打断他,“大哥已经回衡山去了。”

“玉儿,”他盯着她,“你到底在气我什么?自打你回来之后,好像换变了个人似的,就没给过我一个好脸色看,以前你对我可没这么挑剔。”

菡玉怕再与他纠缠下去又要横身枝节,夜长梦多,低头思忖着如何应付:“你说呢?”

“要我说?”他笑了出来,“大概是爱之深而责之切吧。”

菡玉的脸忍不住红了,更兼心虚歉疚,脑袋几乎垂到胸前:“相爷,你是不是还要进宫去见陛下?时候不早了……一会儿回去再说……”心下又羞又愧,恨不得夺路而逃。

杨昭依依不舍地放开:“那我回头再去找你。”

菡玉轻轻点一点头,他的手一挪走,便立刻转身逃也似的飞快跑开,那模样只能用落荒而逃四字形容。

杨昭以为她是脸皮薄害羞,只顾着欢喜,不疑有它。

菡玉满心惴惴,不敢想象杨昭听到她自请前往河北宣旨时会是什么反应。一直到第二日黄昏到达长安以北四五百里开外的延州,仍无追兵赶及,才确认自己不会被他半途截回去了。

潼关外就是叛军阵营,去河北须先往北取道太原,再往东经井陉而至河北。一路兜兜转转,用了半个多月方出井陉,追及李光弼大军。

万余人的大军尚未扎营完毕,就见旌旗林立兵马肃然,远看只见灰茫茫的一片,绵延数里不见首尾。触目而及是玄铁战衣连成的浩瀚黑海,仿佛日光也被吸入,只余肃杀的黑沉。

李光弼见朝廷派来宣旨的竟是菡玉,大吃一惊,匆匆接下委任状,便急忙遣退左右,问道:“师姐,你怎么不在京师好好呆着,跑来这兵荒马乱的地方?”

菡玉面有赧色:“大夫别叫我师姐了,真是折煞下官……”以前有个爷爷辈的七旬老翁史敬忠叫她师叔,现在又来个河东节度使叫她师姐,真有些承受不住。

李光弼道:“你比我先入门,当然是师姐,长幼有序不可乱。”

菡玉道:“大夫如今不比往日了。要不我们私底下以师兄弟相称,但在人前还是互称官职,免得他人好奇还要一一解释,‘师姐’二字更不要提了。”

李光弼想了想答应了,又问她:“朝廷没人了吗,为何派你太常少卿出来送信?”

菡玉笑道:“我是听说师弟自己带兵打仗了,立刻马不停蹄地赶来投奔,死乞白赖才从陛下那里求到了这份送信的差使呢。”

李光弼了然道:“是不是不想在朝堂上趟浑水了?”

菡玉赧笑道:“师弟心如明镜,什么都瞒不过你。现在外头乱得很,史思明一听你出了井陉关,定会立刻来袭,我可不敢这时候出去送死,没法回去向朝廷复命了。先在师弟这里避一阵子,师弟可要多多担待啊。”

李光弼道:“在京城当过官就是不一样啊,都学会油嘴滑舌了。师兄文武双全样样精通,军中正缺这样的人才,我自然是求之不得。”

“什么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还差不多!”

他们师兄妹三人,李泌尚文,李光弼崇武,菡玉两样都学了点,哪一样也不拿手,都是半吊子。

菡玉止住笑道:“我虽然文才武功都不如人,但有一点长处却是放眼三军无人能比。”

“哦?什么长处?”

“我不怕死!”她豪迈地拍拍胸口,“师弟,以后要是有什么危险的任务只管派我去!”

“好……好兄弟!”李光弼轻捶她一拳,“你有这等异能,又有无畏之心,将来定能在沙场上建功立业!”

菡玉心中也生出几分豪情来,在朝中积压胸臆的闷气一扫而空。

二人携手坐下,忆起当初同门学艺的日子,谈到分别之后种种际遇,都是感慨万千。菡玉叹道:“师弟,如今你可是得偿所愿了。”

李光弼大笑:“区区几个官职,不过是虚名而已!等拿下范阳、取得安禄山项上人头时,才算得偿所愿!”

菡玉也颇是激动:“等师弟拿下范阳,我帮你扛旗插上城楼!”

“好,一言为定!”李光弼抚掌笑道,“要把官军大旗插上范阳城楼,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办到的,还须从长计议。眼下我倒想问问你,有没有办法把我军的旗帜,插上饶阳城楼?”

菡玉道:“师弟这题出得太难了,饶阳我没有把握,不如先就常山?”

李光弼来了兴致:“常山?这题也不算容易啊。常山经前太守颜杲卿多次修葺加持,城坚池固;安思义率胡军驻守其间,另有团练兵三千余人,合起来有五千之众。我军要攻常山,一时半刻难以攻克,而史思明离此地不过二百里,援军一日可达,届时岂不是要腹背受敌?”

菡玉反问道:“史思明若来救常山,不正好解了饶阳之围?”

李光弼挑眉问道:“听你语气,似乎拿下常山已是成竹在胸。我倒想听听,你有什么妙计能速克常山?”

菡玉笑道:“说不上妙计,借花献佛而已……”

话未说完,帐外报说有常山来使求见。

李光弼略感诧异,看了一眼菡玉,她向外挥手一指:“这不,办法就来了。”

来使被侍卫引入帐中,竟是一名身着唐军战袍的武将,进帐便对李光弼下拜,全是下属礼节。

原来常山的五千驻军中,三千多团练兵都是太守颜杲卿旧部,此次听说官军东出井陉,不等李光弼率军前去攻打,便自发起义杀死胡兵,将叛军将领安思义绑缚,开城出降。

官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常山,李光弼自然喜出望外,连忙扶起常山来使,抚慰一番,问道:“安思义现在何处?”

来使道:“末将已将他绑至行营外,等候大夫发落!”

李光弼命他将安思义带进营来,一面密令下属前往常山打探究竟,回头对菡玉道:“你真是神通,怎会料到常山必会出降?”

菡玉道:“颜太守忠节不屈,其部下都是忠勇之辈,因城破不得不投降叛军,但都心向朝廷。颜太守被缚东京,死于安禄山之手,常山将士更是恨叛军入骨,若非孤立无援、力量悬殊,早为颜太守报仇了。这次见朝廷大军抵达,自然更无归顺叛军之心。”

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心中却暗想:我第一次见你就是在这里,当然料得准。

当初小玉刚被师父收容时,从长安前往衡山,经过河北,师父顺道带她见了一见这位同门,因此清楚记得常山不战而克之事。当然那个时候的李光弼是正儿八经的师兄,没被她横插一脚占辈分长幼的便宜。

常山既下,叛将安思义也向李光弼投诚,表示愿意为他献策献力对抗史思明。李光弼以礼相待,移军入城。

史思明闻说常山失守,果然立解饶阳之围来救常山。次日天还未亮,先锋已至。

菡玉一路奔波疲惫不堪,睡得迷迷糊糊被李光弼从被窝里揪出来:“史思明来了,快起来,把这个穿上。”将手里东西扔她身上。

菡玉坐起一看,是一套精细致密的精钢盔甲。“我不需要这个,还是给其他将士用吧,给我刀枪弓箭即可。”

“你是想被刺成马蜂窝还生龙活虎地站在城头上,把史思明吓跑么?”李光弼揶揄道,将手中长剑扔给她,“刀剑无眼,一会儿我不能时时顾着你,自己小心。”

菡玉叫住他:“你也多加小心。”

“放心,我决不会倒在史思明前头!”李光弼朗声应道,阔步走出门外。

菡玉匆忙起身,持剑而出,一边跑一边穿上盔甲。

街上都是赴战的士兵,□□手去城楼,步骑往城门,步声隆隆疾而不乱。不到一刻钟,一万多人便尽数各就各位,准备迎战。

菡玉赶往城头,正碰上士兵带着安思义也向城楼去。安思义仍穿着昨日的胡服便装,无甲遮身,脚步迟滞不肯上城楼。

菡玉喊道:“安将军留步!”追上安思义,把自己穿了一半的盔甲脱下来递给他,“城头露于敌人弓箭之下,将军这身胡服太过惹眼,还请穿上盔甲,以策安全。”

安思义熟知史思明底细,明白自己一上城楼,要是被史思明看见,定会首先想办法将他射死,因此逡巡犹豫不前。他接过菡玉脱下的盔甲,也看出这件质地非同一般,一时神色交杂难言:“那吉少卿你……”

菡玉道:“我再去领一件便可。”又对士兵道:“保护好将军。”

安思义低头道:“多谢少卿。”迅速穿好盔甲,和士兵一同爬上城楼。

作者有话要说:叫你作死,女主跑啦!

十八章·玉隙(4)

两军交战,安思义果然诚意归降,对李光弼倾囊相助。

李光弼所率朔方兵长途跋涉而来,难敌史思明精锐,准备避其锋芒守城不出。安思义却建议说,史思明善用骑兵当先冲锋,大军继之,胡人锋芒虽劲却不能持重,若不能速克获胜,很快就会士气沮丧人心离散,应当趁大军未至时全力击退其骑兵前锋。

第二日天未亮,史思明骑兵已至常山城下。李光弼先命裨将张奉璋带步兵五千出城迎敌,双方在城下胶着鏖战,叛军围堵城门不退。

安思义再献策,出五百弓箭手于城墙上一齐放箭,矢落如雨,叛军不得不离开城门后退。

见叛军退远,李光弼立即撤下弓箭手,换上射程较远的弩机手,一千人分为四队轮流发射,箭矢不停,令叛军无法接近城下。叛军多次以骑兵来袭,都被弩机手击退。

史思明来势汹汹,首攻受挫,果然如安思义所说气焰大跌,之后的进攻便有疲软之势。从寅时一直打到辰时,常山城墙岿然不动,叛军却死伤惨重,只得收军退于道北,等候步兵支援。

此时有乡野村民赶入城中来报,说叛军的五千步兵从饶阳出发,昼夜兼程疾行,在九门南面的逢壁停进不前,估计是要在那里休息。

李光弼抚掌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再命张奉璋领步骑各两千,偃旗息鼓,沿滹沱水悄悄行进,前去歼灭这股叛军。

张奉璋抵达逢壁时叛军正在吃饭,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将五千人全数歼灭,而官军仅伤亡七百余人。”

史思明见形势不妙,率兵退入九门等待后援,伺机而动。常山郡下辖九县,原先都迫于叛军淫威而不得不降,此时纷纷弃暗投明,仅有九门、藁城仍为叛军占领。

不久饶阳剩余步兵和蔡希德援军至九门,史思明故技重施,将常山围住,断绝粮道,妄图将李光弼困死城中。史思明与蔡希德合有三万步骑,双倍于常山守军不止,双方相持四十余日,陷入胶着。李光弼估计以一己之力难克史思明,致书郭子仪请求支援。

郭子仪援兵未到,倒先迎来了长安的中使宦官,带来皇帝恩命,加封李光弼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不过都是些空衔。

除此之外还透露了一桩朝中变数:哥舒翰在潼关截获了户部尚书安思顺送给安禄山的书信,上书告发安思顺通敌,历数七罪,安思顺与其弟皆被处以极刑,阖家流放。

安思顺原为朔方、河西节度使,李光弼、郭子仪都曾是他的下属部将。安思顺曾与安禄山约为兄弟,安禄山造反后就被皇帝解除兵权,征入朝中当了个挂名的户部尚书。

李光弼对安思顺还有些旧日恩义,不由道:“安尚书虽曾与逆胡有过兄弟之约,但对陛下并无二心,否则以朔方、河西二镇兵力投了安禄山,大唐江山早已危急!况且哥舒将军早与安尚书不谐,单凭他截获的一封书信怎能轻易就将肱股之臣定罪处死?朝中竟无人相护?”

中使叹气道:“西平郡王如今位高权重,手握我大唐江山命脉。说句不敬的,有安禄山逆反在前,陛下如今都得礼让他三分哪!朝中无人敢言,唯有右相出手救安尚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陛下旨意又下得仓促,眼睁睁看着安尚书殒命。”

李光弼沉默片刻,心中已经明白过来,淡淡道:“右相有心。中使一路辛苦,请往驿馆暂歇。常山久战空虚,地方简陋,还望中使不要嫌弃。”命菡玉带中使去驿馆落脚歇息。

菡玉领中使到常山馆驿落脚,离去时中使突然道:“少卿,右相有一封信命咱家转交。”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来递给她。

菡玉接过,极薄的信封,打开里面只有薄薄一张笺纸,无头无尾地题了一句诗:柳条折尽花飞尽。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归不归?然而如今,在野,山河破碎,因安禄山;在朝,满目疮痍,因他杨昭。叫她如何归?往哪里归?

她慢慢地将那笺纸折起,塞回信封中,对中使道:“有劳大官,请好生歇息吧,下官告辞。”

中使问:“少卿不回信给右相么?咱家可以代为捎传。”

菡玉道:“不了,多谢大官。”将信收起,告辞回太守府衙。

李光弼神色郁郁,见菡玉回来,忍不住向她抱怨道:“我素来敬重哥舒翰,敬他战功彪炳、威名赫赫,谁知为人竟是如此!武人讲的是忠、勇、义、气,如此狭窄心胸,这个‘气’字,他首先当不得;为着一己之私拿别人垫脚,草菅人命,也当不得这个‘义’字;居功自傲以权慑主,更当不得这个‘忠’字!无怪乎一入朝掌权便和杨昭反目斗起来,真是物以类聚!安禄山都打到潼关脚下了,这些人还只顾着自己权势利益窝里斗得欢,难道非要把大唐江山葬送了才心甘?莫怪你不愿呆在长安,换了我也看不下去!”

他一口气讲了好半晌,出了心中郁气,也不见菡玉应声,只是愣愣地出神,疑惑道:“你怎么了?”

菡玉回过神来,扯出一抹浅笑:“师弟是三军主帅,如此愤世嫉俗、气急败坏的言辞在同门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别流传出去,损坏大将威仪。”

李光弼也笑了:“你少给我顾左右而言他,皱着个眉头忧心忡忡的,还来说笑话。”

菡玉微窘,低了头不语,手触到衣袖一处尖角突起,正是袖中那封信。

柳条折尽花飞尽,微带凄凉的词句,仿佛承载的并不只是离愁别绪,堵得她心头发慌。

李光弼走近来,一手扶着她肩,轻声问:“朝中有你忧心挂怀的人?”

菡玉退开两步转过身去:“在朝这些年也有一些交游的友人,一别之后杳无音讯。安禄山虎狼在侧,单凭一道潼关未必能一直挡住胡虏铁骑,潼关不守,长安岌岌可危,届时这些故友都将陷于危难……”

李光弼笑道:“你担心得也太远了,不如先担心担心咱们自己。潼关好好的在那儿,安禄山在洛阳做他的皇帝梦,咱们可已经被困了四十多天了。”

菡玉也笑,摊摊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这句话只能正着说,反过来就做不得准了。”

李光弼看她满腹心事,偏还强作欢颜,不愿说与他听,想她在京多年必有许多际遇,一时之间难以言尽,也不勉强,一笑置之。

常山与敌军相持五十余日,终于迎来援军。四月初九,郭子仪自代州率朔方大军东出井陉,抵达常山与李光弼合师,共计有藩汉步骑十万。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大军东来,立即解除常山之围退回九门,转攻为守。

郭子仪年已花甲,半生戎马老当益壮。大军稍作休整,第二天便向史思明递书约战。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县城南,官军出兵八万,留二万驻守常山,叛军则倾巢出动。郭子仪用李光弼故策,避敌骑兵精锐,以□□手和枪兵为主。

此仗殊无悬念,叛军被打得大败。史思明仓皇往南逃至赵郡,蔡希德更是魂飞胆散,一直逃到九门南六百里外的钜鹿,听说官军只追史思明,并未分兵顾他,才敢停下来。

河北、朔方之民饱受叛军□□,苦不堪言,此时听说官军大败史思明,纷纷起兵反抗响应,少者几千人,最多有两万人。

安禄山自起兵以来所向披靡,志得意满,听说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史思明在河北被打得如同丧家之犬,大怒之下,派给蔡希德步骑两万,又令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兵增援,三方合兵共五万余人,其中两成是安禄山最精锐的部队,反击郭李。

郭子仪归兵恒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以待。叛军来攻则固守,撤退则追击;白日陈兵耀威,入夜派小队人马偷袭扰乱敌营,使叛军不得安宁。

叛军杯弓蛇影,时时严阵以待,官军却又偃旗息鼓;稍有懈怠,官军便又出兵侵扰,弄得叛军无所适从疲惫不堪,自乱了阵脚。

数日之后,郭子仪觉得时机成熟,与李光弼商议出战,军中将领都被召至中军帐听命。

菡玉不在编制之下,不放心城门没个将领坐镇,自请留在城头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