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

苏锦绣往下翻, 视线一顿,关阿婆的儿子溺死也事出有因, 推他进池塘的不是别人,正是和他一起下学回家的同学。

关阿婆家被一场大火烧毁后,这个原来是关阿婆邻居的一家五口, 很快搬离了上都城。

关阿婆与这家人的关系很好,当时苏锦绣向关阿婆打听她家附近住着哪些人时曾听她提起过,这家邻居是之后搬来的, 除了长子之外, 其余两个孩子都是关阿婆给他们接生的,平日里帮衬的也不少, 关阿婆的儿子阿郎与那领居家长子在一个学堂里念书。

事发当日, 关阿婆去衙门认领丈夫尸体时,就是托付这家人照看儿子。

苏锦绣的心里像是堵了一块石头,难受的说不出话来。

许氏当初为了掩盖儿子不是老侯爷亲生的事实,要对关阿婆一家痛下杀手, 那这邻居呢,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关阿婆不曾薄待他们, 为什么要对一个无辜的孩子下此毒手。

“人心怎么可以变成这样。”苏锦绣可以想到关阿婆在得知儿子溺死后是怎么样的崩溃, 她大概怎么都料想不到推儿子进池塘的会是自己万分信任的人。

要知道,在关阿婆把丈夫的尸体从衙门带回来,周遭帮着她忙前忙后准备丧事的人当中,也有这家邻居。

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在做这件事, 又怎么能坦然面对关阿婆。

“因为贪念。”施正霖淡淡的说了四个字。

苏锦绣垂头看卷宗后面,那家人为什么会对关阿婆的儿子做那样的事,那个比阿郎大几岁的男孩,又怎么能对自己的玩伴下这么狠的手。

几百两银子。

这家人招供,是因为几百两银子,还因为这家男主人在上工的地方受到了威胁,至于那个推阿郎到池塘里的男孩,如今自己的孩子都已经有十二三岁,最初说是不小心推了阿郎,不是故意的,自己因为年纪小太害怕了这才逃走,后来在他老父母招了之后才承认,是听了父母亲的指使,只要阿郎死了,他们家就能过上好日子,比阿郎家还要好百倍千倍。

苏锦绣深吸了一口气:“薛大人如何判的?”

“十岁的孩子已经懂很多了,杀人同罪。”再法外开恩,就算是免了死罪,那也得在牢里关上一辈子。

杀人的还是个年少之人,无辜死去的人比他还要年幼,这不值得同情,更何况,这一家子还逍遥法外了二十几年。

“这件事不要告诉关阿婆。”苏锦绣心里依旧堵的难受,这样的感觉,比听到忠勇侯府夫人那件事还要来的让她不舒服,她想到的林牧,同样想到了前世她死了之后,当施正霖得知是林牧杀了她,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他是不是很悔恨。

“我让南药与薛大人打过招呼,堂审的时候,这件事不提了,事后告诉关阿婆,背后主谋是许家和忠勇侯府。”

“这样也好。”苏锦绣点点头,公道讨回来了,不告诉关阿婆这些,是以能让她少添些伤心。

书房内沉默了一阵,苏锦绣看完小桌上这些卷宗,轻轻舒了一口气,依照这速度,年前就可以将案子彻底了解,忠勇侯府是彻底无用了,就算老侯爷再把事儿往许氏身上推,侯府这爵位是必定要收回去的。

不仅如此,唐家犯的是欺君之罪,本来包括许氏在内,整个唐家都得连坐,但新皇登基不过半年,法外开恩,除了许氏和那些参与谋害的人要处死外,皇上免了唐家其他人的死罪,也没有将他们贬为庶民,就是后世子孙不得再入仕途。

许家,许侍郎官降两品,持家不利,回家还要反省一年,因为这罪都放在已经过世的许老夫人身上,许老夫人死前随丈夫的诰命在死后都被收回去了,听命于她加害过人的仆人都打入了大牢。

包括金掌柜他们,全部论罪,没有一个逃掉的。

到最后这唐家和许家还得对皇上感恩戴德,因为法外开恩留了性命,即便是今后家族落魄,那也得跪谢皇恩浩荡。

其中小受波折的就是宝相侯府,宝相侯府的二夫人,在对保证嫡出利益的这条路上,和自己的嫡姐许氏有过不少深层次的交流,这在不少深宅大院里大家或多或少都藏着的,可唐家现在落败,这事儿被翻出来,却显得宝相侯府二夫人不仁慈。

宝相侯府送到宫中的顾嫔可就是这位二夫人养出来的,也不知道她那点后宅本事,有没有传授给自己亲手带大的这位庶女。

“结束之后,我还想送关阿婆进宫帮个忙。”苏锦绣对舜华的事心里总没底,当太子时他一心想着大局,当了皇上后,他心里装着大都也是这大魏江山,不知道还留着多少给舜华。

施正霖提点道:“可以让李夫人送入宫去。”

“你说的对,我的确也不合适。”苏锦绣点点头,忽然想到今天喜鹊说的,便从卷宗里抬起头看他,“你弟弟要回来了?”

“嗯。”

苏锦绣前世很少听施正霖提起这个弟弟,施夫人那儿,偶尔提起也是伤心的,所以苏锦绣也没有多提,现在的她对施家的一切都还不熟悉,只能这么问:“他的身体是不是很不好?”

“他出生在胶州,生下来后就没回来过,那边天气怡人,也适合他养病,这次接他回来,是想看看能不能彻底根治他的病。”

“他生的什么病?”

“娘胎里带出来的。”

施尚书和施夫人成亲时,他还在翰林院里,成亲第二年生下长子,第三年时接到了外任的公文,前去胶州任职。

那时施正霖才一岁,施夫人腹中还怀了一个,不带走不放心,都带走又不方便,那会儿金家还看不上这个女婿,施夫人也不愿意自己带着长子去金家,于是夫妻俩一合计,走水路,提前出发去胶州。

途中是十分的小心,带的丫鬟和老妈子也能找看好长子,那会儿刚刚会走路的施正霖很听话,所以施夫人并未觉得累。

可坏就坏在他们途径瞿州时,靠岸后下船进城那一趟,因为不知道瞿城的情况,等施尚书反应过来赶紧带着妻儿离开时已经来不及了,瞿城好多人感染了伤寒,街上有许多人在咳嗽,城里的府衙竟然就这么放任着不管,连警示都没有。

上传后施尚书即刻派了两拨人,一波去瞿州知府,一波回上都城禀报,他则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继续往胶州。

为了预防,施夫人还让所有人都喝了汤药,包括她自己也喝了一些,可天不遂人冤,几天之后她和一个丫鬟都有了病症。

先是畏寒,之后开始发热,施尚书急急命人靠岸找大夫,得知的结果是,开出来的药喝下去对孩子不利,很可能会导致小产。

那时施夫人已经有五六个月的身孕。

当时横在面前的选择,喝药,能保下她的性命,孩子不确定,不喝药,施夫人肯定熬不过去,她和孩子哪个都保不住。

施夫人其实是想坚持忍一下的,可接连三天高烧后,眼看着大人都要不行了,施尚书求着施夫人喝药。

那时距离胶州还有半个月的行程,施夫人的这个病好的又很慢,反反复复的高烧逐渐降下去时,一直没什么胃口,浑身乏力的她瘦了一大圈,就剩下了个肚子。

每每大夫把脉她都担心不已,她又怀着希望,希望不会有影响,腹中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生下来。

到了胶州后,施夫人的病也好了,在安顿下来后,她还喝了不少保胎药,可还是没能熬到那月份,八个月不到时,她早产剩下了次子。

一个出生时就被大夫判了死刑的孩子,顽强的活过了满月,施夫人为他四处求医,终于在胶州当地找到了一个医术精湛的大夫。

“大夫说正烨胎中带毒,又是早产,还赶上娘生了一场病,能顺利生下来已属不易,想要养活大很难,让我们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能活几年是几年。”施正霖自有记忆开始就知道这个弟弟是药罐子里养大的,本来在爹外任结束时要一起带回上都城的,但他受不了一点舟车劳顿,只能留在胶州养着。

胶州气候宜人,冬天又不似上都城这般冷,施夫人从此就来回跑,他和父亲两三年去一趟。

说到早产,胎中带毒,苏锦绣就想到了一个人:“当年郡王妃因为郡王的死伤心过去,也病过一场,早产生下娉婷郡主,生下来身体羸弱,应该与之有关,那时漯河王四处为这个侄女求医,没少花心思,你还记得林缚生么。”

两个人想到了一处,施正霖回忆那时:“林缚生入宫才一个月,娉婷郡主的病就有些转好,那时我为太子伴读,常在宫中,常听璟琛说起郡主的情况。”

季璟琛每隔两日都会提妹妹的身体好了多少,所以施正霖的印象很深刻:“但不知为何,一个月后他就不告而别。”

“虽不能说完全相似,但你弟弟的病与她也有共同之处,请他过来看看,说不定就有希望。”

“我拜访过薛府,薛太医说他也不知道林大夫现在何处。”

“那还不容易。”苏锦绣笑了,“他不是有个非怪不治的癖好么,薛公子作为他的徒弟,就算不清楚具体位置,大致还是知道的,找人编个怪病把他引出来。”

见她眼眸微眨着,像是心中有了小计谋的得意,施正霖抿嘴,眼底染了一抹笑意,顺着她道:“什么样的怪病?”

“越离谱越好。”苏锦绣很快就有了主意,“他在外这么多年,什么样的怪病没见过,宝音身上的病他都觉得普通,得离谱一些他才会感兴趣。”

话音刚落,离开许久,终于拿来点心的喜鹊在外请示了声,推门进来,将几碟糕点放在桌上,恭恭敬敬请示:“少爷,要修小阁了,您看是不是过去瞧瞧?”

施正霖点点头,端的正色:“好。”

苏锦绣见他要起身,替他拿了下一旁的拐杖,末了才想起来:“你能走了?”

“大夫说要下地走走。”施正霖接过拐杖站起来,看向她,“你随我去看看。”

第125章 125

施正霖所说的‘大夫说要下地走走’到了院子门口便不作数了。

人累, 得有人搀扶。

喜鹊走在前头,他便看着自己, 也不言语,可浑身上下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她得扶他一把。

于是苏锦绣提议:“叫人把轮椅拿来吧, 走不动不要勉强,身体要紧。”

“我伤的不是腿,只是有些喘。”施正霖没有要人推轮椅过来, 一脸‘行你不扶, 我慢慢走,走两步歇一会儿’的姿态, “你先去看看。”

苏锦绣有些量不准到底是真喘还是装喘, 毕竟他伤的厉害,又不是个安分肯养伤的主。

喜鹊带着清竹在前面走着,似乎是没注意到后头,苏锦绣走一步, 他得走两步,神情从容, 却令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十分残忍的事。

你怎么好意思光站着不扶一把, 让他拄着拐杖走的这么辛苦!

快过拐角时, 施正霖正要停住脚步,一双手扶住了他。

抬起头,苏锦绣看的是小径前方,眼神刻意避着, 脸颊微不可见有些红。

施正霖垂眸落在她的双手上,嘴角微扬。

苏锦绣不是没察觉到他随之跟上的步伐,随即就知道了他刚刚的行为都是装的,为的就是让她扶他。

可如今扶都扶了。

走在前头的清竹偷偷朝后面瞄了一眼,见自家小姐迁就着未来姑爷,慢慢朝这儿踱步而来,心底里油然升起了一股‘小姐终于开窍’的感动,要知道,过去小姐和这么多位少爷接触,除了把人家打怕,就是和人家称兄道弟,这画面可是从未有过的。

“你家姑娘和我家少爷可真般配。”喜鹊心里也高兴,她这回留在府中没去胶州,可是肩负了夫人交给自己的莫大责任,这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为未来少夫人和少爷创造机会,赐婚的圣旨都下了,好好培养下感情,将来等成亲后,保管能早早给施家添新人。

清竹赞同:“嗯,我也觉得很般配。”

“在府里留饭吧,你家小姐爱吃什么,我让厨房备上。”喜鹊绞尽脑汁想着,天色暗下来,多留肯定是不好的,那便早早用了饭,也能和少爷相处。

“小姐不挑食。”清竹又偷偷瞄了眼,答的很快,她家小姐可好养呢,从小到大都不挑食。

喜鹊多看了清竹两眼,未来少夫人身边的丫鬟也挺有意思。

很快枫院到了,进去时苏锦绣还扶着他,里面负责监工的管事瞧见,对苏锦绣也十分的恭敬,就差一句少夫人喊出口,这群人的眼神,让苏锦绣有些不自在。

紧接着,管事拿上来了一份小阁的图纸。

苏锦绣看向施正霖,施正霖轻抬了下自己拄着拐杖的手,给了个不甚方便的眼神,管事脸上带着笑意还等着呢,苏锦绣只得接过来,耳畔就传来了管事的说话声。

“这是少爷暂定的图纸,修之前想再过问一下您的意思,枫院这儿暑夏十分的敞凉,小阁的门修在那位置您看可好,外面正好是藩藤架子,架子对面还有不小的一片空地。”苏锦绣抬起头,才刚搭起来的藩腾架子对面是用小鹅卵石铺成的一片空地,周围没有什么遮挡之物,很适合习武之用。

而那小阁,过去也修过,就是按着图纸上的,苏锦绣从善如流:“好。”

管事随即又看向少爷,得到少爷的肯定之后,照着图纸上别的东西详细介绍了一番,识趣的退开了。

苏锦绣望着主屋那方向,有些晃神。

即便不是刻意,有些画面总会重叠,那扇窗,窗内的人,似有人影晃过,有笑声,看书,低语。

“小阁后面修了个池塘。”施正霖朝屋檐下的回廊迈去,缓步上台阶,苏锦绣微怔了下走过去,短短的回廊后,拐弯就是枫院的后小院,挨着小阁后头的位置挖了个不大的池塘,尚未填水,底下已经用鹅卵石铺齐,旁边也已经修筑了基石,若是灌了水,十分的清澈。

这样的小池塘修着,入夏后小阁这边会更凉快。

“这边可以养一些小宠。”

听他说了之后苏锦绣才看到,后小院那儿搭着个不大的屋子,可以养几种小宠,水池里还可以养些鱼。

苏锦绣转过身看他,斟酌着话语:“其实这里…不必修这些。”

施正霖这会儿是真的站累了,一手搭在柱子上,语气起伏不大,像是做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与他而言也没有刻意殷勤:“你喜欢就好。”

她喜欢,说真的,她还挺喜欢的。

可就是因为喜欢,苏锦绣也会心慌。

不在意的东西也就无所谓他好坏,在意的,更怕有一天会不见。

“那不是我亏欠你的。”耳畔传来他略显清冷的声音,一贯如此,“我不是在弥补那些预见里的缺失和错误,我所做的这些,是我现在想做的,并不是因为觉得亏欠。”

苏锦绣望向他,施正霖回头,四目相对。

病了的他略显瘦削,脸色不错,在家养病一阵子后特别的白皙,似乎,更帅了。

苏锦绣过去很迷恋他的眼睛,专注视物时,想事情时,还有,这么望着她时。

苏锦绣的心里飘起来两个字,该死,他向谁学的情话,季璟琛还是南药,她两辈子加起来都说不出这么多来。

心底里筑起来的一道墙,被抽离掉一块块的砖后,越发的晃动不稳。

在它叫嚣着倒塌前,苏锦绣忙躲了视线,她垂下头去,双手缚在后背,脚尖轻轻的蹭着地。

她又紧张了。

走廊内吹起一阵风,带着秋天的暖意,抚面而过,还有丝丝丹桂香气。

一只手朝她鬓旁伸去,她微怔,抬头时,纤长的手已经勾起那缕顽皮的青丝,轻轻绕去,放在了她的耳朵后面。

没人说话,这便又是一幅美好。

苏锦绣在喜鹊的盛情邀请下,太阳未下山前,在施家用了饭。

两个人坐着,桌上摆了七八个菜,苏锦绣瞧着,全是大补的。

施正霖伤的这回,施夫人是卯足了劲给儿子进补,大夫说不能天天这么吃,那便遵照医嘱,尽量多补,恨不得把早前那机几回受伤的也给补回来。

一旁喜鹊还念叨着:“苏姑娘在正好,您多劝着些少爷,这些得多吃点,都是夫人让大夫瞧过后配的。”

说着,还给苏锦绣盛了一碗汤羹:“姑娘您尝尝这个,是厨娘的拿手菜。”

苏锦绣抬起头,施正霖面前的是内肚汤,看他面无表情的样子,苏锦绣垂头,肩膀轻轻耸动了下。

“喜鹊,给苏姑娘盛一碗参汤。”

苏锦绣蓦地抬起头,笑意还未敛下去,施正霖一脸正色的吩咐喜鹊:“之前她受了点伤。”

“那是该好好补补。”喜鹊点点头,转头就给苏锦绣从瓮里捞了一碗鸡汤,又觉得未来少夫人应该多吃点肉,遂又加了个炖烂的鸡腿,递到苏锦绣面前。

她不爱吃这些,尤其是加了药材的炖汤。

对面又飘来了声音:“不喜欢?”

喜鹊即刻关切的望着她:“姑娘不喜欢?正好厨房里炖着蹄汤,熬了许久呢。”

捉到了他眼底闪过的一抹促狭,故意的。

苏锦绣心里哼了声,脸上即刻摆了个笑容:“蹄汤好啊,给正霖补着最合适不过,虽说没有伤到脚,但躺了这么久,补补劲也是应该。”

“还有这个,补气。”苏锦绣端起那碗没动过的鸡汤放到了施正霖的面前,笑眯眯看着他,“剑伤严重,补气益气。”

喜鹊没注意到两个人之间暗下的比较,喜鹊觉得有点道理,遂出去叫了个丫鬟去厨房端蹄汤过来,回来之后才觉得不大对,怎么少爷面前好几个碗了,连带她给苏姑娘盛的汤羹都到了少爷的面前。

转念一想,未来少夫人这是心疼自家少爷呢,可未来少夫人也忒消瘦,想到此,喜鹊转身又出去了,端一碗哪够,端一瓮吧。

施正霖好整以暇看着她:“你确定都要我喝了?”

苏锦绣点点头,多喝点,全喝了才好。

“想让我快点好起来?”

苏锦绣想了想,也是这么回事。

施正霖瞥了眼几碗汤,笑道:“原来蓁蓁你如此心急。”

苏锦绣瞪着他。

施正霖轻轻舀动着碗里的汤,就这么看着她。

苏锦绣偏不依了,端起那大碗的汤直接撂在他面前,轻挑了下眉:“那你把这些全喝了。”

这架势,颇有风范。

苏锦绣冲着这些示意,喝呀,大补呢,她就是盼着他早点好。

施正霖放下勺子,背靠在椅子上,好整以暇的看着她。

喜鹊再度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这幅情形,苏姑娘低头喝着小碗的羹汤,少爷面前摆满了汤碗,能直接把人灌出鼻血来。

这时外面小丫鬟拎着食盒进来了,苏锦绣恰好放下勺子,拿起帕子轻轻擦了下嘴角,笑着和喜鹊道谢:“我吃饱了。”

“这都还没吃呢。”喜鹊看了眼桌子,她才出去多久,这就吃饱了?

“天色不早,喜鹊姐姐,我得回去了,晚了我娘该担心。”苏锦绣起身,杜绝喜鹊再从食盒里拿出什么来给她吃,叫了清楚朝门口走去,笑着回绝,“不用送了,我自己回去就行。”

说罢,闪身离开。

“哎,这。”喜鹊看了少爷一眼,再看门口,嘟囔着,天色是不早了,可怎么走这么快啊,“我去送送苏姑娘。”

施正霖笑了。

屋外守着的小丫鬟有些看楞,大少爷笑的如此开怀。

没多久喜鹊就回来了,没送着人,等她赶到门口,苏家的马车已经走远了,喜鹊进屋后侍奉少爷用饭,忍不住道:“少爷,少夫人也太不能吃了,往后可得好好补补。”

不知是听着那句话令他愉悦,施正霖难得的回应:“是该好好补补。”

喜鹊暗下决心,等夫人回来得告诉夫人一声,想着,就从食盒里端出了蹄汤摆到施正霖面前,叨念着:“刚才少夫人也说了,您得补补劲,把这喝了,再把内肚汤喝了,这鸡汤我给您煲着,过会儿您再喝。”

“…”

第126章 126

今年的暑夏漫长, 还带来了旱灾,秋天便来的迟了些, 到了十月底,天还没有那么冷,秋高气爽, 上都城中到处都是出游的马车。

苏锦绣趁着有空入宫求见李容华,在定北王谋反那次过后,苏锦绣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她。

封妃后, 舜华独居一宫, 搬到了华阳宫,因为她怀着身孕的缘故, 暂且没在她的宫中安排别人, 太子宫中原本住的人就不多,如今分开来,大家住的又比较散,李舜华倒是落的自在, 不必时常和她们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