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珝王也凑到了玳王面前,跟玳王咬了一阵儿耳朵,往他手里塞了个目测颇沉的小袋子。

玳王垂了垂眼皮,揣着了。

云太傅之子亦走上前来,向玳王行礼,玳王硬声道:“我已是庶人了。不用这样。”

云毓道:“在云毓心中,永远当要行礼。”

玳王看了看他,没吭声。

怀王又拍拍玳王肩膀:“一路当心些。”继而皱眉扫视宗正府小吏和内宦,“怎么,真是要一路走着到那乡下去?”

小吏忙回道:“不是不是,回禀千岁,出城十里,是步行。就是在此亭换上车马。”

怀王略点了点头。

玳王傲然道:“走着去,也没什么。”

怀王道:“别瞎置气,累得跟叔一样瘸了,后悔就晚了。世上为什么要有车,就是为了少走些路。你不坐,岂不耗费前人造车的心力?”

玳王低下眼嗯了一声。

终于,怀王、珝王和玳王话别完毕。临行前,怀王扫视着宗正府的小吏和宦官们道:“孤也就不多说了,一路之上,务必周详。”

小吏和宦官叩首不迭。怀王转而看向兰珏,略浮出一丝笑意:“兰侍郎,路上亦多珍重。”

兰珏施礼:“臣谢殿下关爱。”

怀王却又朝前走了两步,凑近兰珏耳边:“小王的侄儿,拜托兰侍郎多多关照。”

兰珏后退一步,躬身一礼。

怀王扶住他的双臂,轻轻拍了拍,兰珏抬眼,正对上怀王盈满笑意的双目:“兰侍郎,那小王就先行一步了。方才让你听了不少絮叨,莫要笑话。待来日京中再会。”

兰珏垂下视线,含笑道:“臣得聆殿下言语,如沐春风。臣恭送殿下。”

怀王珝王云太傅之子一行离去,其余的“偶遇”者陆续而来,玳王看也不看,径直上了马车,那些“偶遇”者便遥遥致意,待兰珏与小吏宦官答礼后四散离去。

随行宦官进了玳王的马车,兰珏看那车厢甚小,多塞人必然拥挤,就请宗正府的小吏到自己车中坐。

小吏立刻道:“这怎么好意思,卑职怎能与侍郎大人同车共坐,使不得,使不得。”

兰珏道:“我乃离京休省,此时不在任上,何以论官职?自家车驾简陋,柏大人若不嫌,正好可一同说说话。”

同行的大宦官卞公公乃皇上指派,早年服侍过玳王之母贵妃娘娘,亦曾服侍过玳王。两个小宦官都是玳王府中的,小吏若是同入车中,拥挤之外,必然也尴尬。小吏犹豫了一下,再推让了两句,便躬身道:“那卑职就多谢兰大人了。”

兰珏并未回与兰徽同坐的车,而是与小吏上了另一辆。

宗正府的人,大多是皇室宗亲。临行前,兰珏已将玳王的几位随行都摸过底,这宗正府的小吏柏沧虽然只有从七品,官阶比张屏还低,但拐弯与宗室沾点边,而且和柳家也能挂上些亲戚。

柏沧自然也知道这层关系。在朝为官,谁都不会多得罪宗正府的人,能卖人情便卖人情,种种情面上的事,在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但兰珏贵为礼部侍郎,本身跟与宗正令交情就不错,不理会他这小虾米,或是高高在上示恩一下亦可。柏沧只是将玳王送到地方就回京了,而兰珏奉旨陪伴玳王是到念勤乡之后,路上的事和他干系不大,若是为着以后便利,与侍奉玳王的几位公公多处些情分出来即可。肯让他同车,这份情意,柏沧心中还是相当感激的。

于是入车落座后,略言语几句,柏沧便主动道:“兰大人的家乡,就在丰乐县旁边吧?”

兰珏含笑道:“是,我家乡九和县。”

柏沧道:“卑职先祖当年侍奉太?祖皇帝,曾在九和待过,不过那时是打仗。”

兰珏扬眉:“令先祖是骁骑虎营中?失敬失敬。九曲河一役,今日阅史书时,尤觉刀锋热血,透纸而来。”

柏沧谦然道:“卑职先祖只是虎营一小小前锋,当日大胜,乃太?祖皇帝天命所归,先祖常与后辈言,能身在其中,便是至幸。”

兰珏道:“功高谦雅,令先祖真英贤也。说来,先岳之祖,当时亦在骁营。”

柏沧忙道:“岂敢岂敢。先柳老太傅之祖柳矜太傅神机妙算,九曲河一役大胜,亦是因太傅良策,周帅英武。”他知道兰珏与柳家关系尴尬,故而刚才谨慎未敢先提,见兰珏自己大方说了,方才吐口。跟着又道,“卑职的堂叔祖母,亦姓柳,与老太傅有些远亲。”

兰珏讶然:“原来我与柏大人竟是亲戚?”

柏沧起身:“卑职不敢妄称。”

兰珏亦起身扶住:“亲戚哪有这般说话的,柏大人太见外了。日后多走动才是。”

柏沧咧嘴笑道:“若论辈分,大人却比卑职高出一辈。大人若不嫌弃,日后直呼我小名便是。私下里,卑职若称大人一声叔父,不知大人可觉唐突。”

兰珏微笑道:“亲戚间正是要多亲切些,待过一时,我也让徽儿过来与大人见礼。”

柏沧躬身一作揖:“小侄拜见叔父。”

兰珏含笑扶起,两人又再叙了一时话,格外亲切。

正午时分,车马行到一处旷野,在路边停下。柏沧前去安排玳王用午膳。

玳王随行的人中并未配有厨子,主事的卞公公事先与兰珏通过气,本欲赶到县乡驿馆用膳,但玳王名义上是流放,若地方官府供奉不合礼制,反留话柄。就由兰珏随行带了两拨厨子,一拨侍奉玳王饮食,一拨料理自家。小宦官将食物拿去,只当是干粮。玳王随行得着便利,觉得也给兰珏一个玳王这里的情面,两厢欢喜。

午膳送到玳王车中,小宦官委婉向柏沧暗示,他在旁侧影响玳王用膳的心情。柏沧识趣退出马车,兰珏本到了另一辆车中与兰徽一同用膳,听闻小厮报之此事,便摸摸兰徽的头,让他自己吃饭。让人请柏沧再回到方才的车中,与他一起用膳。

兰徽一本正经道:“爹爹,你去吧,儿自己吃也可以的。”

兰珏含笑道:“乖,等给扫祭你祖母时,爹爹陪你放风筝。”

兰徽点点头,却没对放风筝这件事表现出特别的兴奋。

儿子这是长大了,小时候哄他玩的东西已经不太好用了,看来得要再想新的了。兰珏再揉揉兰徽头顶,去另一车中与柏沧一同用膳。

兰珏此行,车马都十分简素,但所用帘布车饰,亦未失从三品朝廷命官的礼制。车中陈设更是简单。饭菜乃家常菜色,荤素各两道,配有一汤,碗碟更是寻常瓷器而已。

一同吃饭,柏沧更觉得自己和兰珏之间亲近了许多。不觉谈到一路途经之地与丰乐县相关,柏沧道:“念勤乡乃太?祖皇帝励民嘉农之处,皇上圣意深厚啊。”

兰珏含笑颔首。

念勤乡的来历有个典故,太?祖皇帝登基后,鼓励农耕,免赋三年。西域有小国前来朝贡,贡品中有千里马一匹,宝剑一把。恰好太?祖皇帝正在读京兆尹刚呈上的京郊县里丰收的折子,便说,刀剑马匹,都是征战之物。如今乡中一亩丰收良田,在朕心中远胜千万良驹宝器。于是丰乐县便从此得名丰乐县,太?祖皇帝更是将当时刚好读到折子上那一处亩产格外高的良田所在之乡赐名念勤乡。

京兆府、户部官员在农耕秋收时,都爱踏看那里,先帝及前几代皇帝亦曾驾临过,现成有行馆房屋。永宣帝将玳王发到此地,既可表现自己管束弟弟的用心,又能便利,实是很英明。

柏沧又感叹道:“太?祖皇帝爷的圣明事迹,真是说也说不完。其实丰乐县还有个地方也有一段与太?祖皇帝有关的逸事,不知叔父听说过没。当年开国时,打到京城地界,小侄先祖所在的虎营先行,就在丰乐县境内,突然地动山摇,一处颇高的地方塌出一块大洼地。有那妖言惑众的人便说什么不吉利云云,太?祖皇帝道,天象本与人事无干,地动真的就是凶兆?那我斩袍折箭,看凶也不凶。凶,亦是应在我身上,与将士无关,自有真贤能,使天下太平。便真就割开衣甲,折断一箭,结果士气大盛,挥师直取京师。后来又有人发现,那块洼地塌成了一个碗状,说其实是天将这江山装在碗中,送与太?祖皇帝。亦是我朝立后,人人皆有饭吃。乃是上上吉兆。那块洼地后来改叫了大碗村。所以这天象的事真说不准,不过太?祖皇帝的圣明却是旷古烁今了。”

兰珏亦称是,正聊着,车帘一掀,却是兰珏的贴身小厮端了一碟菜进来,将菜搁在桌上,抬眼望了兰珏一眼。

兰珏未有什么表示,待小厮退下后,挑开车窗帘,只见玳王竟出了马车,不远处的空地上站着兰徽,玳王正朝着兰徽的方向走去。

兰珏和柏沧立刻一同出去。那里玳王已走到了兰徽面前。

兰徽本是趁着兰珏去吃饭,溜下马车想试试新弹弓,正在寻找树杈上有没有鸟,瞥见那边马车里下来了几个陌生人向自己走来,不由得怔了一下。玳王在离他两三步外站定,扫了他一眼:“你是何人,叫什么名字?”

兰徽猜到这人应该是爹爹所说的玳王殿下,就行礼道:“草民兰徽,见过玳王殿下。”

玳王比兰徽大了数岁,身量高出不少,他抱起双臂,居高临下地瞧着兰徽道:“我已是庶人了,你不必如此行礼。你是兰珏的儿子?”

兰徽点点头:“是。”爹爹说,玳王殿下不好惹,看来是真的。

玳王又环视了一下四周,扫见正下马车往这里来的兰珏,目光也未停留,只是又看向兰徽道:“那你知道此处是什么地界么?”

兰徽摇摇头。

玳王瞄瞄他手里的弹弓:“你喜欢玩这个?嗯,小孩子都喜欢。我小时候也玩过。不过后来只射箭,就不再玩这个了。你会骑射么?”

兰徽没吭声。他会骑马,但是没怎么学过射箭。玳王在他眼中已很有大人派头了,玩弹弓被玳王蔑视成小孩子,让他觉得有些没面子。

玳王又问:“你是骑马来的,还是坐马车?”

兰徽道:“我同爹爹一道坐马车。爹爹带我回乡扫墓。”

玳王道:“哦,你出来,连自己的马都没带一匹啊。那怎么行猎。”

兰徽道:“爹爹与我只是为祖母扫墓。”

玳王嘁了一声:“到野外哪有不行猎的。”

兰徽一噎,兰珏适时地上前一步:“犬子确实不擅骑射,让殿下见笑了。”

“早说了,我已是庶人,不要再如此称呼。”玳王硬声道,又瞥了一眼兰徽,“兰侍郎的儿子甚是乖巧。”口气老气横秋,兰珏险些失笑,恭敬道:“多谢。犬子腼腆,疏于教导。”

这个态度让玳王略满意,哼了一声。

卞公公向玳王道:“这一时风大,刚用完膳,吃了凉风就不好了。小主人请回车里吧。”

玳王不耐烦地道:“刚吃饱,正是要活动活动哩。难道这样也不成?”又左右四望道,“说来,这是行到哪里了,多久能到?”

兰珏慢悠悠从袖中取出了一张地图,展开,向身边的柏沧道:“柏大人,我也不太辨路径,我们这是行到了哪里?”

柏沧在图纸上一点:“禀大人,是行到了这一带。”

兰珏随即含笑向玳王道:“回禀小公子,此处是封授乡,已近久安县地界。”

玳王仍抱着双臂,好似随意一般点了点头。

兰珏缓缓折起地图,收进袖中,感受着玳王瞅着地图火辣辣的目光。

与柏沧等人,情谊联络的差不多了,出了什么事,第一想着的,也是互相兜着,说些什么亦应不会被当成挑刺了。那么,也该要旁敲侧击提醒提醒了——玳王肯定是在打算着跑路,浪迹天涯,呼啸江湖。

丰乐县衙中,王公公瞅着眼前两个憨货,心里很无奈。

他唯有再把眼眯得狠些,用最意味深长地口气说:“张知县,言,当要谨慎哪。那庙,不是灵验的很么,怎会……”

张屏道:“本县为一桩命案取证,正要封山挖棺。”

王公公叹气,这货实在憨得他受不了了,他老人家竟忍不住慈悲了:“张知县,咱家听着,还是糊涂。可你说这事,实在是大,若是太后娘娘的香上不成,咱家死一万次也担不起,必须回京禀报。张大人明白么?”

张屏一揖:“请公公如实禀报。”

王公公顿生出借道闪电劈死这楞货的心,幸亏这时,另一个姓谢的楞货好像醒悟了一些,扑通跪倒在地。

“公公!知县大人的意思只是,慈寿观现与一桩命案有关,必须封观,取些证物查看。一切论据未足,都不能定断。但因太后娘娘赐供敬香,县中万万不敢隐瞒,故而才来告知!”

“这……”王公公皱眉,“咱家更糊涂了,要咱家回去,如何禀报太后娘娘才好?可耽误敬香,你我都更担待不起。”

“公公!”张屏正要再开口,谢赋膝行两步,“今日非黄道吉日,敬香明日为宜。今日日落之前,定给公公一个交待,可好?”

王公公看看他,再看看张屏,张屏垂下眼,沉默了,王公公略做犹豫,点点头:“也罢,请二位大人千万不要坑咱家啊。咱家的老命可都悬起来了。”

张屏沉默行了一礼,退出厅堂,谢赋跌跌撞撞跟出去,在拐角廊下一把揪住他。

“你要做什么?”

张屏道:“立刻让人上山挖棺,事实得证,便能如实禀报。”

谢赋嘶声掐紧他:“你疯了?!你真就想那么多人一起死?!王公公给了半天宽限你还想着大家一起死?!信不信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你信不信我现在就弄死你!”

张屏肃然地望着他几欲崩血的眼珠:“不要死。性命最可贵。事实为证,律法为凭,冤者得雪,真相必然大白。”

“你……”

“大人……”廊下,小衙役颤声开口,及时地阻止了谢赋扣向张屏喉咙的举动,“知,知县大人,又来了一个人,也说要见大人,说有要事,见完了他就走。”

谢赋这才发现,廊下,远处,有不少凝固的身影正望向这方。

谢赋收回手,勉强后撤一步,站直。张屏向小衙役道:“人在何处。”

小衙役怯怯向某侧一比,张屏循之望去,便见斜对的回廊下,竟是柳桐倚正看向这里。

第93章

柳桐倚浮起微笑,向这方走来,朝张屏和谢赋皆拱了拱手,仿佛刚才他什么都不曾看见。

谢赋整整衣衫站直,勉强回礼。柳桐倚对张屏道:“张兄,我到临县送些公文,正好想起了些事,便冒昧过来找你了。稍后便得告辞,张兄此时可有闲暇与我单独一叙?片刻即可。”

张屏点头:“有。”回首看了看谢赋。

谢赋冷冷道:“张大人请自便。”

张屏再深深地关切地看着他。谢赋又冷冷道:“张大人放心,为着一些事不会发生,有的事下官暂且不会做。”移开视线,远眺无尽虚空。

张屏便转而看向柳桐倚。

离得最近的那位衙役机敏地道:“大人,那边有方便的静室,请准允小的引路。”

进得县衙中院小厅,衙役退出合上厅门,柳桐倚开门见山道:“张兄,那日你离去后,我忽然想起了一些事,可能与你在查的案子并无关联,但十分有趣。”自随身的锦袋中取出一本册子,“这是先父早年的笔记。张兄请看夹着纸的那一页。”

张屏接过,册子封皮干净,应是已被翻看过无数次,但毫无折角,内页并未怎么泛黄,是最上等的纸张,保管它的人也极其用心。

张屏很小心地翻到了柳桐倚所指之处,册页中夹着一张折起的素帛,页上用秀逸小楷写道——

『大碗村,大碗村,朴拙之名,吉祥之意。天兆传说,世人皆晓;苍草黄土,却掩无名。慷慨而歌者,当为豪杰;不负誓言者,更乃义士。古往今来,最可惊可叹故事,总不得为人知也。』

柳桐倚再道:“张兄看看夹着的那张图。”

张屏依言抖开素帛,帛上绘着一张地图,几近小儿随涂,极是简略,星点朱色,标注了一些地方。还画了些细小的短线。

柳桐倚再凑近一些,指着那些线道:“张兄看出来了吧,这些是卦象标注。”

张屏拧起眉头,素帛的下角有几个小字——易阳子绘。

柳桐倚道:“张兄,我来之前,已经借图纸对照过此图。所绘地方,正是贵县以往叫做大碗村的慈寿村。但单凭张兄你之前所说,其实并不能让我想到先父的这段笔记和图纸。”

张屏紧紧盯着他。

柳桐倚犹豫了一下:“不知张兄有无听说过西山红叶生。”

张屏点点头。

西山红叶生所著都是传奇,其中侠士往往遇上许多离奇案子,西山红叶生写时一般不故弄玄虚,侠士们多是误打误撞将案子解决。虽然有很多张屏觉得不对,但觉得若不细想,也挺好看。

柳桐倚道:“西山红叶生……与先父有些渊源。他所著一部书叫《乱世侠盗》。”

张屏道:“看过。”

柳桐倚惊讶:“张兄竟看过?”

张屏记得,昔日初认识陈筹,两人刚同住时,他摸陈筹案上的传奇看,陈筹也如斯惊叹过。

张屏不甚明白现在的柳桐倚和以前的陈筹为什么会惊诧,他就再点点头。

柳桐倚道:“那张兄可记得,《乱世侠盗》中,山谨与黄泉公主的一段?”

张屏的目光闪了一下。

他一般不会把虚构故事与真实相连。柳桐倚所言,是《乱世侠盗》中的双侠之一山谨刚入江湖的一段。

山谨当时尚是少年,被仇家追杀,逃亡到一处郊野,却遇地动,脚下裂开一条大口,山谨堕入其中,自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身在一地底桃源中,那里亦有树木花草,河流原野,房屋农田,似与人间无异。只是头上并非蓝天,而是发光的土壁。无昼夜,醒时出屋,困则入暗室而眠。

那里所居之人,自称黄泉国人,肤皆如雪,发乌黑垂地,眼珠在暗处发光,眼瞳如狸猫,有琥珀、湛蓝、莹绿各色,身轻如燕,苍头老者,亦能踏水而行,如履平底,掠上数层高楼。

山谨在其中学到了轻功绝技,国主的独生女,有着一双绿眼眸的绝色公主蜜蜜儿也痴恋上了他。

山谨找到了回到地面上的路,想让蜜蜜儿公主和他一起离开,公主终于答应。两人攀爬国中最高的塔,再通过山谨用铁锁引下的雷电之力,终于打开了通往地面的桥,而在爬出地缝,重新回到地上的时候,一把飞来的长剑,钉进了公主的胸口。

山谨扑向了那个藏在暗处的黑影,正与其打斗时,太阳升起来了,那人让山谨回头看,山谨发现,公主化为了亮晶晶的粉末。

那人告诉山谨,并不是他杀了公主。他只是一个奉命守护此处的人。山谨所入之黄泉国非人间,亦不算是真正的黄泉幽冥,而是自开天辟地以来,一些幽怨痴执之气所聚之处,幻化为人,天怜之,便由其存于地下。但若至阳间,便会遭到天罚。

即便公主未有被剑刺中,非血肉之体,亦难承受阳气,见到阳光,她依然会化尘而灭。

山谨终于明白了,蜜蜜儿公主答应和自己一起离开时,那含泪的眼眸,唇边凄艳的笑容是什么意思。她根本就知道自己到地上不可能活着,只是,离开山谨,她也不愿再活,和他一起到地上,还能在灰飞烟灭时,与他多待上片刻。

山谨痛不欲生,举目四望,这里就是他掉下去前所在的地方,地上的裂缝早已合拢,只是当时算是高岗的地面,这时变成了低洼的一处。

山谨从此性情大变,沉默寡言,他的胸前,永远挂着一个小袋,里面装着公主化成的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