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 整座皇宫笼罩在一片树影和明灭的灯火之中。

前朝和后宫以一条名叫锦胭廊的长廊相隔。这条长廊自西向东,长一百八十楹,装饰豪华, 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江南多烟雨,所以皇宫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由廊桥相连,可以不打伞就通达各处。

皇宫的后苑建了个小西湖,因高宗喜爱西湖的风光, 又不忍每次出行大动干戈,劳民伤财,索性就把西湖搬进了皇宫里面。只不过国库一直不充裕,高宗又提倡节俭, 因此很多亭台楼榭还在断断续续地建造中。

高宗站在小西湖畔澄碧殿的露台上,举头遥望夜色。湖面被风吹起褶皱, 倒映着天上的银光, 月色正好。董昌拿了一件外裳披在高宗的肩上,小声道:“官家,韦医官到了。”

高宗返回殿中,韦从挎着药箱站在那儿:“微臣奉太后懿旨, 来给官家诊脉。”

高宗坐在御榻上,对韦从说道:“朕的病自己心里有数,韦爱卿只需告诉朕一句实话,是否此生再难有子嗣了?”

韦从惊恐地跪下道:“官家,您别这么说。”

高宗抬手按住额头:“你不用安慰朕。莫贵妃的孩子自出生就先天不足,是朕的原因。害得她年纪轻轻丧子, 郁郁寡欢,是朕之过。”

“官家,您千万别再自责了,保重龙体啊!”董昌率先跪下来,其他人也都跟着下跪。

“朕已经到了这个岁数,对子嗣的事也死心了。”高宗摆了摆手,怅然地望向窗外,“韦医官不用再给朕开药了。”

韦从叹了一声。其实高宗这病都是年轻时吓出来的。当年被糊里糊涂地推出来继承皇位,又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一路慌张南下,每到一处地方都不敢停留太长时间,加上朝廷内部还发生了兵变,时常命悬一线,就被活生生地吓出了毛病。

如今高宗膝下子嗣很成问题。唯一的皇子还在一年前夭折了,太后和皇后都很着急,但这个病,着实是治不好了。

殿上的人都俯首,不敢说话。这个时候,一个内侍在殿外喊道:“官家,皇后来了。”

高宗收起愁绪,让董昌他们都起来,正声道:“宣。”

吴皇后来给高宗送补身子的汤药,她十四岁就侍奉高宗,在先皇后过世以后由贵妃进封为后,贤德明礼,宫中上下都对她尊敬有加。她给高宗行礼之后,让宫女奉上汤药,见高宗面色不豫,便劝道:“皇上,这汤药是母后特意吩咐熬制的,您还是喝了吧。”

“来人,给皇后赐坐。”高宗拿起汤碗,将药一饮而尽。吴皇后松了口气,这才坐下来,对高宗说道:“听说皇上最近几个月都没有临幸后宫,可要臣妾再张罗些新人进来?”

高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让董昌将殿上的人都带下去,然后才说:“皇后,朕这个身子不行了,不要再糟蹋那些年轻的姑娘了。往后,后宫不要再纳新人。”

吴皇后一听,连忙跪在地上:“皇上,您这是为何?是臣妾无能。”

“这怎么能怪你?快起来。”高宗伸手欲扶,吴皇后才从地上起来,又听高宗说,“皇后啊,你近前来。”

吴皇后慢慢走过去,站在高宗的面前,高宗拉她在身旁坐下来,握着她的手说道:“朕知道,自己不能再有子嗣了,你们也都知道,何必再自欺欺人?只是对于皇储,朕一时拿不定主意。普安和恩平两位郡王,你看哪个更好?”

吴皇后沉吟了一下。

早年太/祖驾崩,是作为弟弟的太宗继承帝位。靖康之难以后,太宗一脉几乎死绝,高宗又生不出孩子,便从太/祖的后代里选了几个孩子,养在东宫里。等这些孩子长大一些,又挑了两个出众的,分别养在吴皇后和张贤妃的膝下,一个是恩平郡王赵玖,一个是普安郡王赵琅,两人皆已成年,出宫建府。

因为高宗一直想要自己的孩子,对这两位郡王便不是很重视,但如今却不得不慎重考虑在他们中选一个继承人了。

“皇上春秋鼎盛,现在考虑这些是不是还太早了些?”吴皇后说道。

高宗摇头道:“帝王又岂是朝夕之间能够培养出来的?朕以前总想着生一个自己的孩子来继承皇位,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太宗从太/祖那里拿走的皇位,最后还是得还给太/祖的后人。

“臣妾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虽说恩平郡王是在臣妾膝下长大的,但普安郡王看着也很好,只不过他们出宫以后,很难到内宫来走动,也有些时日没有见了。顾相曾经教过他们,不如皇上问问他的意思?”

高宗对皇后没有一味推荐自己养过的孩子,感到十分欣慰。想想顾行简当初的确在东宫教过他们,对他们的品行应该有所了解,便想明日朝参结束之后,留他问一问。

等吴皇后回宫之后,高宗想着去莫贵妃那儿看看她,萧昱来求见。他跪在殿上,抱拳道:“皇上,乌林逃脱之后,皇城司虽已在全城大肆搜捕,但人犯至今还未捉拿归案。臣建议,让殿前司加强对各个城门的盘查,不要让可疑之人出城。”

他觉得此案复杂,乌林应该还有同党。若是光盯着乌林一个,可能会有漏网之鱼。

高宗抬手示意他起来:“爱卿辛苦了,朕知道你的意思。”

萧昱想了想,还是说道:“这个乌林是顾相举荐的,皇上以为顾相会不会藏匿犯人?”

他是天子的耳目,对天子绝对忠诚,所以敢说这话。高宗笑道:“那是你不了解他。”

萧昱见皇上都这么说了,也不多言,躬身退下去了。

第二日朝参,多是讨论前线的战事,主和派和主站派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毫无结果。等朝参结束,张咏本来想堵住顾行简,好好问一问那日在清河坊的姑娘到底是谁。但高宗却先一步把顾行简叫到了垂拱殿。

高宗把殿上的内侍都屏退,只叫顾行简上前来:“顾爱卿,恩平郡王和普安郡王,你都教过,觉得哪一个的人品才华更为出众?”

顾行简抬眸看了高宗一眼,好端端的,为何要问他这个问题?

他拜道:“臣教两位殿下已经是多年之前的事了,当时两位殿下年纪都还小,尚且看不出高低优劣来。”

高宗的声音低了些:“不瞒爱卿,朕想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个册封为储君,继承大统。你看如何?”

顾行简一惊,皇上这几年频频为子嗣的事情求医问药,难道是医治无果,所以放弃了?恩平郡王和普安郡王出宫以后,就像被世人遗忘了一样,销声匿迹。朝臣们见皇上不重视,也没把他们往储君的方向想,这两位的境遇可不算太好。这突然提起来…恐怕朝堂上要掀起一番波澜啊。

“立储之事事关重大,绝不能马虎,还请皇上三思而后行。”

高宗点了点头:“从前是朕对他们关心太少,过两日便宣他们进宫来,此事再从长计议吧。不过朕近来有些精神不济,韦医官叮嘱说要尽量减少外出。朕本想出宫去国子监参加补试,现在看来只能由爱卿代劳了。”

顾行简愣了一下,不确定地问道:“皇上要臣,代天子幸学?”

高宗微微笑道:“是啊,爱卿有何难处吗?”

“没有,臣领旨。”顾行简拜道。

那日顾行简离开之后,便再也没到夏初岚的住处来。

倒是秦萝中间来过几次,每次都要人拉来一车的食物,东西几乎堆满了整间耳房,够两户十口之家吃上一阵了。夏初岚委婉地拒绝过,但秦萝以为她是客气,依旧故我。

从这个二夫人就可以看出,顾二爷赚钱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否则哪里够她折腾。

夏衍每日都在埋头苦读,直到补试的前一日,他因为太过紧张,一整晚都没有睡着,白日起来,顶着黑黑的两个眼圈,把思安和六平都吓坏了。吃早饭的时候,夏衍频频看向门口,期待顾行简出现,可直到上马车了,都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先生明明答应过他,补试那日会来的,为何失约了呢?难道是忘记了补试的日子?就算不能来,为何不提前告诉他一声呢?

他们还没到国子监,马车就难以前进了,堵在路上,只能下去步行。国子监外更是人山人海,父母都在小心叮嘱自己的孩子,考试要注意什么,然后才送他们进去。补试并不像科举那样要考几天,一般就上午和下午两场。第一场考的经史,是笔试。第二场考的策论,乃是问答。

主考基本就是国子监的官员,还有太学的教员。偶尔皇上也会御驾亲临,以表对国学的重视。

夏初岚送夏衍到了国子监的门口,只对他说:“放轻松些,别太看重结果。”

夏衍点了点头,又往四周看了一眼,仍是没有发现顾行简的身影,耷拉着脑袋进去了。

中庭里面已经汇聚了不少的试子,夏衍进来,有些人便对着他指指点点的。因为他年纪小,个头也小,在一群试子里就显得很惹眼。几名学录正在拿着户籍状一个个地对人,夏衍站在最后面,听到前面两个比他大一点的少年说:“听说了吗?今日本来是皇上要来,现在换成顾相了。”

另一个孩子十分雀跃:“真的是顾相?那我可一定要好好表现。”

他们俩说得兴奋,其它的少年也凑过去,七嘴八舌地讨论顾行简。夏衍没想到参加补试就能见到一直仰慕的人,又打起点精神来了。不知道顾相是什么样子呢?高的矮的,还是胖的瘦的?

那日负责报名的学录拿着户籍状走到他身边,对他笑了笑:“夏衍,今日好好表现。”

夏衍连忙对学录鞠躬道:“是。”

学录便从他身边走过去了。等对完了户籍状,学录们走到最前面的香案那里,将名簿交给祭酒。

夏衍个子小,看不见前方,只听见祭酒在说话。他昨夜未睡,本就有些昏昏沉沉的,听祭酒长篇大论,更想睡了。好不容易等祭酒说完,一个卒吏跑进来说道:“祭酒大人,顾相说会晚点到,让您照常开始,不必等他。”

祭酒点了点头,等到了时辰,高声道:“关门!鸣钟!”

国子监朱红的大门缓缓关上,将里外隔绝。钟楼里的钟连敲三下,钟声悠远,宣告补试正式开始了。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二更工作量有点巨大,以后就大概是8-9点这段时间内更新,晚了会在文案上通知的哈~~

为啥掉马是甜甜甜,大佬们确定?哎嘿嘿嘿

明天见。

第38章

中庭已经摆好了香炉香案, 案后悬挂文宣王的画像。祭酒跪在案前,先上了三炷香,然后倒酒, 以示对先贤的尊重。然后国子监的官员和太学的教员跟考生们互相行对拜礼,三揖之后,考生们前往各个大殿,进行上午的考试。

夏衍被分到了大成殿, 殿上摆放着数十张狭窄的黑木矮案,每个案子上都备有笔墨纸砚。正前方的一个架子上挂着一幅卷起来的绢帛,里面应该就是考题。

考生站在各自的席案前,对着考官三拜, 然后入座,等待开考的钟声。

三名考官分别坐在大殿的最前和最后。夏衍看到坐在正前方的那位考官, 愣了一下, 这不就是那日学录身边的大人?刚才听另外的考官喊他祭酒,原来是国子监的祭酒大人,也是个鸿学之人,怪不得有些傲慢。那日在宋园, 他拂袖而去,显然是不太喜欢自己吧。

祭酒的目光环视全场,从夏衍的身上不着痕迹地掠过去。

天气炎热,幸好大成殿的四周都是苍梧,树冠遮天蔽日,为殿内送来阵阵凉风。

大殿上的考生都十分紧张, 夏衍正坐着调整呼吸,旁边那人忽然“呜哇”一声吐了出来。祭酒皱了皱眉,让卒吏来把他带走,立刻又有几名杂役进来清扫地面。食物的腐臭传到夏衍这边,他也有点想吐了。

补试虽然不是科举,没有经历重重的选拔,但一旦入了太学,便等同于半只脚迈进了官场,分量也很重。在场的大多数都是不及弱冠的少年,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加上天气炎热,身体便容易产生不适。

祭酒让人去搬了几座冰块放在大殿的各处,板着脸说道:“你们记住,通过补试,进了太学也不是一劳永逸。太学有非常频繁的公私考试和残酷的淘汰制度。因此这场考试,只当做学问的试金石。你们可以看看这四面挂着的字画,全是名家之作,当然考题的答案不会在里面。”

考生们哄笑了起来,那种紧绷的气氛,总算有所缓解。

国子监外,考生的父母们都不愿离去。虽然里面要考一日,外头烈日当空,他们站在这里对考生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但这毕竟是孩子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场考试,因此他们整颗心都挂在国子监里面。

夏初岚笑了笑。看来古往今来,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是相同的。

“我们回去吧。”夏初岚转身对六平说道。六平一愣:“姑娘,我们不等公子出来啊?”

“我们站在这里无济于事。等到傍晚考完的时候,你再来接他便是。”说着,已经抬脚往前走去。

思安和六平跟在她的后面,心想:姑娘这心也真宽,公子考补试这么大的事,她就像个没事人一样。等他们走回马车旁边,有一群禁军前来清道:“宰相代天子驾幸国子监,诸人让道!”

一时间本来拥堵在道路上的百姓,纷纷避让到两旁。禁军清道之后,两行骑马的皇城司亲从官在前方引路,他们生得高大,面目威严,震慑得百姓都不敢说话。

亲从官后面跟着几十个穿绿衣戴幞头的随从,手中捧着各式器具,大概是内侍省或殿中省的人员。接着是一顶宽大的官轿,由四个人抬着,后面还跟着几顶稍小些的轿子,最后是穿绿袍束犀角带的低品阶官员和宫廷的乐工。

一路过去浩浩荡荡的,足有数百人之多。

夏初岚听到身边的人议论:“你说奇不奇怪,原以为前阵子宰相停官了,怎么说也得贬出都城去。结果短短时日,马上官复原职,皇上宠幸更甚。这代天子出行啊,排场就是大。”

“你懂什么?别看现在前方战事捷报频频,最后还是要与金国议和。满朝上下,还有谁比宰相大人更懂得与金国人打交道?而且金人也只认他。”

“唉,你们听说了吗?最近禁军不是在满城抓人?进出城都得搜查。昨夜皇城司的人在城北的草料场附近抓了两个人,据说是金国的奸细。”

“皇城司的事你也敢说?不怕他们把你抓起来!”

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说话那人连忙捂住嘴,刚好仪仗也走完了,百姓们便四下散去。

夏初岚坐回马车上,若有所思。因为吴志远的事情,她对顾行简的印象并不好。原来他前阵子被停官了?心里有个念头一闪而过,但因为太快,没有来得及捕捉。

等他们回到家,发现秦萝抱着顾家瑞站在门外等他们。

夏初岚问道:“秦姐姐,你怎么来了?快进来。”又伸手捏了捏顾家瑞嫩嫩的脸蛋。看到可爱的孩子,心情总是容易变好。

秦萝道:“我今日也无事,过来看看你。不打扰吧?”其实她是听顾居敬说,顾行简这两日要过来跟夏初岚说清楚。她怕夏初岚一下子接受不了,先来这里给她提个醒。

夏初岚笑道:“当然不会。”

顾行简一连几夜未睡安稳,坐在轿子里闭目养神。姚七娘果然很快找到了乌林,他已经饿了几日,浑身被打得皮开肉绽,伤口都结痂了,奄奄一息。但顾行简从他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得知,四方馆有一位通译,似乎跟枢府的官员私下有来往。

乌林说女真语,虽认得汉字,但汉语说得并不是很好。在狱中时,那些人不管不顾地动刑,乌林毕竟是金国的贵族,骨子里也有傲气,就咬紧牙关什么都不说了。

至于他为何能从牢里逃脱,他自己也稀里糊涂的,以为是有人劫狱,他也就跟着逃出来了。恰好让皇城司的人以为他畏罪潜逃,布下天罗地网抓他。

顾行简查了下四方馆和枢府,有两个人同时不见了,但城门那儿却没有他们出城的记录,大概是搜查很严,他们心虚,不敢直接拿着东西出城。事涉金国,顾行简的立场不能出面干预此事,便将乌林的供词和查到的线索一并暗中交给了萧昱。

昨夜,皇城司的人终于在草场附近将那两个人拿住,从他们那里取回了丢失的机密。

枢密使今早亲自进宫向皇帝请罪,他和萧昱也被皇帝叫进宫中,因此才耽误了来国子监的时辰。最后乌林的冤屈得以洗刷,皇城司也不用再四处抓人。最重要的是保住了这份机密,对于前线的战事来说,便少了几分危险。

萧昱这个人,办事能力还是很值得赞赏的。只要指引条正确的路,便能很快得出结果。只不过他们的立场终究不同,将来的关系如何,也很难预料。

倒是他连日来忙于了结此事,等到终于告一段落,已经到了补试的日子。夏衍那孩子看到他没出现,应该会失望吧?待会儿在国子监见到,不知会是何种反应。

到了国子监前,顾行简撩开帘子下去,乐工本来要吹乐,被他抬手制止了。现在考试已经开始,吹吹打打的,会打扰到里面的考生。他跟礼部的官员一起进了大中门,穿过中庭,国子监的大司业和其它没有监考的官员出来相迎,齐齐拜道:“顾相。”

顾行简被众多官员和随从簇拥着走在最前面,气场十足。他抬手道:“不必多礼。开始多久了?”

“才刚刚开始。”大司业回答道。

“不要惊扰考生,你领着我们去各个大殿看一下吧。”

考试已经开始了一会儿。经史考三道题,从儒家经典中各选取一段话,要解释其中蕴含的义理。因为考生的年龄都偏小,所以选取的三段话都不是很难,几乎是人人会颂的名句。

这样一来,解题就显得很重要了。夏衍并没有急着下笔,他一边磨墨一边思考。先生说过写长篇累牍不如言之有物,但要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呢?

祭酒看到别的考生运笔如飞,都生怕时间来不及,只有夏衍还坐在那里迟迟没有动笔,不由地多看了他一眼。

恰好此时顾行简和礼部的官员巡视到附近,祭酒连忙起身行礼。顾行简点头,示意他不用多礼,一眼看到了坐在殿中的夏衍,还在不紧不慢地磨墨。别的考生都写完一页纸了,他还没有开始写。

是被考题难住了?他扫了眼考题,并不是太难,至少应该难不倒他。

身后礼部的官员怕打扰到考生,声音很小:“相爷,可是有什么问题?”顾行简摇了摇头,嘴角扯了一下,心想让这孩子安心考完上午吧。便继续若无其事地巡视别的大殿去了。

夏衍正在专心地想怎么破题,与别的考生一样,都没有发现顾行简已经来过了。

上午的经义考完,国子监提供给每人三品食物,在下午的时策开始之前,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

时策对于这些没有及冠的少年来说,显然比经义更难。经义考的是书中的内容,左右脱不开平日所读的书籍。但时策关于政治,可能还涉及到律法,赋税还有赈灾等等方面,选题十分宽泛。大家因为惴惴不安,话都很少,吃完东西了便闭目养神。

时策在后殿进行,五个人为一组,抽选一道题目回答,答题的时间为半柱香。答完之后,整组人在后/庭集合,等所有人都考试完毕,就可以离开国子监了。

分组是抽签的,夏衍抽得很靠前,很快就有教员来带他们这组进去。

他排在最后一个,因为紧张,手抓着大腿两侧的袍子。后殿里面朝北放着几张乌木桌子,后面坐着很多的官员,有细小的说话声。朝南放着五张圆凳,每张圆凳后面都坐着一个负责记录名字和结果的学录,以防弄错。祭酒坐在居中的位置,正跟旁边穿着紫色官袍的人说话。紫色,便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夏衍忽然猛地停住,先生?他用力揉了下眼睛,先生怎么会坐在祭酒的旁边?

夏衍因为太过震惊,呆站在原地发愣,别的考官都看向他。

顾行简也朝他看过来,他的反应在意料之中。然而这里有许多人,为了避嫌,也只能装作不认识一样。

带领夏衍的教员回头低叫了一声:“后面那个,快跟上!”

夏衍这才回过神来,连忙低头小跑着跟了上去,整个人还有些恍恍惚惚的。

考生在乌木桌前依次站好,夏衍又偷偷看了顾行简一眼,没有认错,真的是先生!紫色的官袍,束玉带,天哪,这是正一品的官服!

“看什么呢!”顾行简身边的官员轻斥了一声,夏衍连忙收回目光。

他头上忽然出了很多的汗,脑海中瞬间一片空白。没想到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先生,居然是朝中的一品大员?先生怎么从来没有说过呢?他在脑海中迅速地想了几个一品的官位,双腿越发软得厉害。

他不会是在做梦吧?

这个时候祭酒说道:“顾相替天子驾幸国子监,亲自参加时策的考试。尔等一个个报上姓名。”

前面四个人依次报了,到了夏衍的时候,他还在想顾行简的事情,魂不守舍。

后面的学录小声提醒:“夏衍,快报。”

夏衍这才回过神来,朗声道:“绍兴府,夏衍,十二岁。”

他是本次参加补试的考生中年纪最小的,在座的官员都有所耳闻。祭酒知道夏衍是顾行简推荐入学的,特意看向顾行简。他正低头看各个考生的户籍状,脸色如常,确实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对夏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祭酒就让考生们行礼之后各自入座了。

夏衍脑袋里嗡嗡的,两只手攥在一起。先生竟然就是顾相?先生怎么可能是顾相?他真的怀疑这是一场梦,大概是自己太想念先生了,才会产生幻象。他偷偷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得龇牙咧嘴的,总算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梦!

他胡思乱想的空当儿,第一个考生上前,祭酒将放置考题的签筒拿给他抽选,里面是十张纸条。他抽了一个,展开一看,脸“哗”的一下雪白,杵在那儿。

祭酒问道:“怎么不念?”

他将考题大声念出来:“今两浙路田税,亩一斗,福建和江南的田税,亩三斗,为何?”

这考的是田赋,也牵涉到历史。其它几人都抓耳饶腮的,庆幸自己没抽到这题,可也不知道别的题目会不会比这题更难。那考生念完题目以后,站在原地支支吾吾半日都说不出一句话。

“这道题,太难了…学生不会。”最后,他老实说道。

顾行简也觉得国子监出的题目有些刁钻了,口气温和地提示道:“这三路都曾是吴越国的领土,当时的田税是一样的。”

祭酒看了顾行简一眼,心想不愧是顾相,他们几个官员和教员绞尽脑汁出的题目,可以难倒这些考生和普通人,但对顾相来说还是太简单了,一言便切中了要害。

但那名考生显然对田赋不是很了解,最后半柱香的时间到了,也没说出所以然来,重重地一鞠躬,沮丧地坐回自己的位置了。

剩下的三个考生抽到题目,有的答不出来,有的答出来也说得不好。考官们对年纪小的夏衍本来就不看好,纷纷摇了摇头,觉得这组恐怕没人得上品了。

轮到夏衍上前,他深吸了口气,恭敬地从祭酒手中的签筒里抽取题目,展开之后念道:“皇佑二年,吴中大饥,唯杭州宴然,何也?”

其它四个考生都有点幸灾乐祸地看着他,这道题也简单不到哪里去。皇佑二年那都是百多年前的事情了,不信他能答得出来。

夏衍没想到竟然是这道题!先生给他说德政的时候,特意提到过这件事。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顾行简,顾行简也正看着他,嘴角含着点笑意。

祭酒以为是太难了,夏衍答不出来,刚想给个提示,夏衍已经说道:“皇佑二年,当时是范文正公主持两浙西路,募集钱粮,发给百姓。他鼓励百姓出门游玩,劝说佛寺大兴工事,又将仓廪和官舍都翻修一新,动用民力上万,使荒年之中贫者除了依靠官府的救助,也能够自救。所以那一年,吴中只有杭州平安无事,这是文正公的惠政。那以后,荒年发放粮食,募民兴利,已经成为了法令。”

他说完之后,整个后殿都安静了。官员们原本不看好他,时策的题目本就出得很刁钻,不指望考生们能答上来,怎么知道他答得头头是道,比前面几个答得都好。祭酒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个“雪中芭蕉”一直被他认作是偶然,今日却不能再用简单的“偶然”二字来评价这个孩子了。

他跟左右商量之后,对夏衍身后的学录点了下头,学录连忙写了个上品。夏衍松了口气,又看向顾行简,他已经跟身边的官员说话了,没有再看这边。

夏衍跟着其它四名考生行拜礼后,退了出去。教员让他们在后/庭等待,与他一组的几个少年都围着他:“你怎么这么聪明呀?”

“你平日都读什么书?”

“我家在临安,我们交个朋友吧?”

与他们刚才进殿时的冷漠高傲不同,现在好像都抢着跟他交朋友了。

夏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觉得还是自己的运气好,抽到的题目,刚好先生…顾相给他讲过。他心心念念的,便是听顾相讲一堂课,没想到不止听了一堂课,还与他朝夕相对。他教了自己那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