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一愣,不确定自己领会到的是不是夏先生的意思,“…嘴?”

夏临渊摇头,道:“舌头。”

夏临渊抱着仙鹤,拽着极不情愿的李甲,一走一趔趄出了军营,歌曰:“先有虎父后有儿,夏家贤名遍四海;从来攻战不需兵,一根巧舌安天下。”

李甲:…我要拔剑了啊啊啊啊啊!

而胡亥在宫中,也正为解决各地热火朝天的反秦局面而绞尽脑汁。

这段时间以来,各地不停上报紧急军情,一会儿是周市立了魏王,一会儿是从前齐国的贵族田儋自立为齐王,一会儿又是武臣旧部韩广自立为燕王了。

这还是能说得出名号的,底下小县城里,趁乱造反的就更多了,数不胜数。

这些造反的人里面,有的是六国贵族后人推波助澜,有的是当地犯了罪的青年趁机翻身,当然他们都有民意基础——那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胡亥新政虽然颁布了,可是离真正贯彻实施到帝国的每条脉络分枝,少说也要一二年光景。

更何况如今四处造反,很多县里的政府机构已经趋于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胡亥决定写信。

招降信,或者说招安书,把各路梁山好汉请下山来,再让愿意下山的去攻打不愿意下山的。

招安书大意便是,朝廷大赦,只要英雄愿意归顺,从前过错既往不咎;而且按照英雄所带兵马人数,封赏相应的爵位官职。

这样的招安书发出了近百份。

全国上下,正在进行造反活动、准备进行造反活动的各路人马首领,基本人手一份。

连这会儿在芒砀山流窜,黑瘦得跟猴儿似的刘邦,也收到了一份。

诸组织大小首领收到了一模一样的招安书。

唯有一人收到的不同。

那便是未来的西楚霸王,如今正追随叔父避祸吴中、筹备造反的项羽,时年二十四岁。

32.秦二

先说其它的造反首领。

比如说芒砀山刘邦。

提起刘邦来, 总感觉他跟二世胡亥、项羽是一辈人。

其实刘邦跟秦始皇才是同龄人。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 论起来,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

也难怪刘邦当初看着秦始皇的车驾会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

完全就是秦朝版本的人生焦虑:“你的同龄人已经做了皇帝, 你却还在当亭长”。

所以在公元前209年这个时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与之相比,年方二十四岁的未来西楚霸王项羽,就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同时代,除了五十岁的张良, 没有人像刘邦这样,称得上是一位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

刘邦虽然比起项羽这样的贵族之后,出身差了点, 但还是碾压同时代不少人的。

他少年时曾经想去魏国公子无忌府上做门客,结果路上走着走着,到了才知道——他的同龄人嬴政刚把魏国给灭了。

真是尴尬。

当时张耳是魏无忌的门客, 在魏国被灭之后, 收揽了一批人,其中就包括刘邦。

当然最后也都散了。

不过这说明, 刘邦也是游过学的人;能做个亭长, 那至少也能识字断案。

刘邦从亭长变成芒砀山上的游民,是因为去年押送民夫去骊山修墓的时候, 他把人都给放了。

有人说是因为他喝醉了酒, 一觉醒来发现人都跑了;有人说他押送的都是乡亲, 放了是舍己为人,特别棒。

其实人们都不知道此中内情。

刘邦之所以干脆上了芒砀山,是因为一个人:夏侯婴。

夏侯婴比刘邦小二十岁,时年二十七岁。从前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夏侯婴给他赶车、迎来送往,没事儿的时候俩人就一起聊天,聊到什么程度呢?聊到太阳都挪了地方,怎么都是大半天过去了。

刘邦广交游、多见识,说话又幽默俏皮,还对着秦始皇想“大丈夫当如是”,聊起天来自然有他的魅力在。

夏侯婴就是刘邦的拥趸,为他赶车,为他坐牢,此后还为他捡了逃跑路上推下去的那俩孩子。

却说夏侯婴做了县里的试用官吏,结果跟刘邦聊天的时候,俩人开玩笑比试比试。

夏侯婴心道,你再怎么牛逼,也四十七了,难道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打不过你吗?

结果刘邦还真就打败了夏侯婴,不仅打败了夏侯婴,还给人打伤了。

于是刘邦就被有心人告了一状。

按照秦朝详尽的法律条例,刘邦为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

刘邦当然不能认啊。

夏侯婴也力证刘邦无罪,为此被牵连坐牢一年多,挨了几百板,但始终咬牙力保刘邦,最后帮刘邦脱了罪。

两个人交情实在是好。

可是这一批要去骊山修墓的农夫里就有夏侯婴。

刘邦早有造反之心,被这事儿一触动,干脆把大家都放了。

造反这件事儿,刘邦是早有想法了;可是最起劲的鼓动者,却是夏侯婴。

简直就是天天在耳边叫,“大哥,咱们造反?咱们举事儿?”

芒砀山莽莽森森,是个藏人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不法之徒安居乐业之所。

跟着刘邦上山的好兄弟共有十来个,一年下来发展到上百人。

而芒砀山上原本还有一伙占山为王的山匪,老大叫紫蛟龙王虎,生来一张紫脸膛,好力气。

凭刘邦的口才为人,两班人马在芒砀山上竟然也相安无事。

朝廷的招安书,往芒砀山上送了两份,一份给刘邦,还有一份给了紫蛟龙王虎。

看了招安书,夏侯婴急道:“大哥,咱们可不能归顺朝廷!咱们得造反呐!大丈夫当如是!”

山上待了一年,刘邦饿得面黄肌瘦,见兄弟们也都不成样子,闻言笑道:“小夏啊,你很优秀。这事儿,要不找萧何来,看他怎么说?”

“问他做什么?难道大哥还想归顺朝廷不成?”

“滚你妈的,老子像是那种人吗?”刘邦笑呵呵道:“萧何上次传信来,不是说县令想造反吗?咱们问问事情如何了——要是能一起造反,岂不是更好?”

夏侯婴挠头笑道:“是我误会大哥了。”

萧何趁夜上了芒砀山,先道:“我已劝服了县令。请沛公清点好人马。等我们迎您进城起事。”

刘邦笑呵呵道:“萧何,我就知道你是个优秀的人。”他把招安书递过去,“你怎么想?”

萧何两三眼看完,道:“不知朝廷用意。沛公何不劝紫蛟龙王虎归顺朝廷,咱们看朝廷如何待他。若果真如这招安书上所言,咱们也可一试——归顺之后,善加经营,再图起义大业,基础岂不是更牢固?成事岂不是更有把握?”

刘邦笑呵呵夸道:“萧何啊,你可真他娘的优秀!”

33.秦

萧何此来, 顺便还帮吕雉给刘邦捎带粮食衣物来。

吕雉,是刘邦的妻子, 已为刘邦育有一对儿女,便是历史上后来的鲁元公主与太子刘盈。说起来, 吕雉嫁给刘邦,当年叫下嫁。

虽然刘家在沛县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家中几个儿子都读过书。但刘邦从小不干正事儿,还没结婚就先弄出个私生子刘肥,直到

三十好几了,才因为一次蹭吃蹭喝, 娶到了小自己十五岁的富家女吕雉。

吕雉的父亲吕公躲避仇家纠缠,举家从砀郡单父县搬迁到沛县来。有人说这吕公是吕不韦的族人,当年为避吕不韦之祸;也有的人说吕公是齐国始祖吕尚的后裔。总之, 历史上留名的人总能给自己找到点牛逼的祖宗。

吕公之所以会选择沛县作为乔迁之地,也是因为他和沛县县令交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沛县县令想为自己儿子求取吕公的女儿,也就是吕雉。

吕雉字娥姁。

从小字便能看出吕公对这个女儿寄予厚望。吕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一直把吕雉留在家中, 要择一“贵婿”。

吕公来到沛县之后,在一次沛县县令举办的酒席上, 与刘邦宿命般相会了。

这种县令举办的酒席, 吃什么不重要,其实是给底下的人一个贿赂的机会。

当时安排酒席座次的是萧何, 他规定贺钱超过一千的才能进屋吃酒, 不够的就在院子里坐了。结果刘邦来了, 他本就与萧何交好。萧何其实也就是送个人情,让他到屋里吃酒——谁知道刘邦喊出了“贺万钱”,其实一个大子儿没有。

可是吕公不知道刘邦这人啊,一听“万钱”,心道,这是哪个土豪来了,我得见见。

萧何没想到刘邦胆子这么大,你说你悄悄混顿好饭吃也就算了,你非吃出事儿来。于是萧何就对吕公说,“刘季这个人,总是说大话。”这是对他自己的免责声明。

但是吕公已经相中了刘邦。

前文说过,刘邦自幼广交游,一直到三十五六都没结婚,也不事生产,那他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交朋友啊!

所以说术业有专攻,刘邦在交朋友这事儿上既有天赋、又下了苦工。

可以说,只要他愿意,不管是学文的还是习武的,不管是做官的还是屠狗的,都能跟他一见如故。

比如张良,韩国相国公子,怀揣《太公兵法》无人理解,跟刘邦一见面一说,就感慨了“此殆天授也!”,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刘邦可真是个天才啊。

且说吕公与这刘邦一见如故,又会点相面之术,立时就感觉刘邦以后一定是个人物!

吕公当时就决定,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

为这事儿,吕公的妻子还跟他吵架,“当初你说要留着娥姁,给她找个贵婿。县令的儿子你都看不上,现在可好,你给她找了个小亭长——还带着私生子的。”

吕公摆手道:“你不懂的,这刘邦是个成大事儿的人。”

吕雉就这么嫁给了比自己大十五岁的刘邦,一过去先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儿子”刘肥。可是吕雉性格坚毅,又有父亲教诲,在刘家上侍公婆,中奉兄嫂,下养子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养蚕织布,自力更生。

再考虑到她富家女的身份,这个时期的吕雉可以说是模范妻子了。

可就是这么模范的妻子,因为丈夫,却坐了牢。

刘邦放了送去骊山的囚徒,一句“你们都跑,我从此也要藏匿起来了。”收了众民夫的心。

可是他往芒砀山一藏,却是牵连了妻子吕雉。

官府抓不到刘邦,于是把他妻子吕雉抓去坐牢了。

可是官吏还是太嫩,这才哪到哪儿?刘邦岂会因为这个就露面?他还是藏在芒砀山,吃得虽然清淡点,但是不妨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还是萧何看不过去了,与刘邦的另一个朋友曹参一起,把吕雉从牢里救出来了。

萧何和曹参放在一起,像不像一个成语——萧规曹随?

这个成语就是从曹参来的。

说的是刘邦得天下驾崩后,刘盈继位,为惠帝;彼时萧何也挂了,曹参为相国。

曹参整天饮酒作乐,也不理政事。

刘盈心道,曹相国难道是看不起我?于是他让曹参的儿子,找个机会劝劝曹参。

结果曹参把自己儿子打了二百板子。

这就很尴尬了。

刘盈道:“是朕让他问的,相国为何打他?”

曹参就脱帽请罪,道:“您觉得自己比先帝如何?”

“不如。”

“小臣比萧何呢?”

“…也不如。”

曹参道:“那咱们就照着他们定下来的规章制度办事儿。不会有比这更好的了。”

刘盈还能说什么?

为了不干正事儿,曹参也是煞费苦心了。

不过汉初百姓对曹参评价倒是很高,因为曹参信奉黄老之术,不怎么折腾百姓。

总之,曹参是很服气萧何的。

两人现在虽然同在沛县为官,可是萧何是主吏掾,作为县令的高级属官,主管群吏进退、人事任免,相当于一县的人事主管;而曹参是沛县狱掾,是狱曹的属官,相当于后世的典狱长,同时负责督促各地亭长捕盗贼。

而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则是被曹参督促的对象。

所以从官职上来说,萧何是曹参的上级,而曹参又是刘邦的上级。

刘邦能跟直属上级和大上司都搞好关系,处成兄弟,简直牛逼大发了。更牛逼的是,他换个体系,还能让俩上司做了自己的下属。如果刘邦生在现代,一定是个绝对厉害的直销头子,虽然自身地位平平,可是能拉拢一堆社会能量巨大的人给自己做下线。

且说萧何心甘情愿为刘邦这么个小亭长奔走,送粮送衣。

粮食衣物都是吕雉给准备的。吕雉一般都是亲自来送,这次因为要照料生病的儿子,所以才托给了萧何。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两扇熏狗肉。

狗肉是樊家送来的。

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家中世代屠狗为生的樊哙。

刘邦从前做亭长的时候,就经常追着樊哙吃白食,成了连襟之后,吃起来就更方便(?)了。

樊哙也服气刘邦,毕竟世上少有白吃你狗肉还能叫你心里舒坦的人。

所以这会儿,樊哙也跟着刘邦一起藏在芒砀山上。

刘邦一听说有狗肉,眼睛一亮,却是笑道:“走,掰两根狗腿,咱们去会会紫蛟龙王虎。”

萧何明日还要应付县里公务,不能多陪;跟着刘邦去的,乃是妹夫樊哙与车夫夏侯婴。

虽然是自家的狗肉,但是樊哙因为特别服气这个能混的姐夫,所以也没啥意见,力气大也不用刀,上手扭了两根狗腿肉下来,抗在肩上,在前开路,引着刘邦往紫蛟龙王虎的山头去了。

夏侯婴则是跟在后面,追着问道:“大哥,萧主管怎么说?事儿成了吗?”

“老子想做的事儿,有不成的吗?”刘邦笑呵呵道:“就说说进城之后,你俩想做个什么官。”

“真的?”夏侯婴惊喜叫道,笑道:“我就知道大哥的事儿没有不成的——大哥您看我干个啥合适?”

刘邦笑道:“你和我妹夫都是勇武有力之人,我看至少得干个大将军。”

一句话夸得俩人美滋滋,樊哙只觉浑身生出无穷力气、能连屠百来只狗不带停的;夏侯婴则是觉得还能再给刘邦赶车一万年!

另一个山头上,紫蛟龙王虎对刘邦的感觉有点复杂。

按说,他每次跟刘邦见面,总是能被对方的言谈弄得心里舒舒服服、高高兴兴;可是另一方面,他自己落草为寇,十来年才聚起一帮兄弟,可是刘邦才来没一两年,就跟他不相上下了。而且这刘邦还认识县里的大官,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