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次,晋阳宫终于再次落入李家人的眼中。

雪灾起,晋阳乱,晋阳宫再次充当了导火线的角色,因为晋阳宫被大雪压垮了十余间宫殿,这个高祖龙兴之地受灾严重,在如今世人的眼里看来可不仅仅是天灾,许多神秘玄幻的说法便喧嚣尘上,一时间市井众说纷纭,议论不休,流传最广,取信度最高的说法自然是天谴,没办法,谁叫李世民干过一桩很不光彩的事呢,弑兄杀弟,逼老爹退位禅让,在这个崇尚以孝治国的年代,李世民无疑是上下五千年所有儿子们的绝对反面教材,并且被民间指指点点十多年。

不孝,是要遭天谴的,晋阳宫显然就是被天谴了,这是老天释放出来的明显警告。

而晋阳之乱,起因便是被雪压垮的十余间宫殿,有了事实,有了迷信传说,谣言自然便有了市场,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多。

一切,皆因晋阳宫而起。

李素和李治并肩走到晋阳宫前,宫门巍峨高耸,气势恢宏,丝毫不逊于长安的太极宫,不一样的是,晋阳宫明显破败了,宫门上的朱漆和铜钉都已掉色剥落,广场上的青石砖也遍地坑洼,凹凸不平,整个景象处处斑驳,处处萧然,宫门紧闭,门前的广场上空荡荡的,不见一个值守的府兵,更不见宦官。

二人在宫门前站定,后面跟着数百名禁卫。

李素望着陈旧破败的宫门许久,朝李治扬了扬下巴,道:“殿下,去叫门吧,今日你也算回家了…”

“回家?”李治扬眉不解。

李素沉声道:“这是你高祖皇帝爷爷龙兴之地,在这座宫殿里,你高祖爷爷睡了一个…干了一件大事,虽然那时的你连液体都不算,不过想必你父皇都跟你说过的。”

李治笑道:“这话倒是没错,我也算是回家了。”

说着李治挺起胸,走到宫门前,抡起拳头使劲砸门,砸着砸着觉得力道太小,最后索性用脚踹了。

“本王是晋王,哪个混账在里面?还不速速开门迎驾!再晚半刻本王定将尔等吊起来挂在旗杆上抽死!”

李素撇了撇嘴,这小屁孩,看着温文柔弱,真正摆起王爷的架子,那迎面扑鼻而来的浓浓的纨绔恶霸味道…啧!

又是砸门又是踹门,偏偏有人吃这一套,未多时,厚重沉实的宫门发出难听的令人倒牙的吱呀声,大门徐徐开启,才只开了一线,一名老宦官便从门缝里匆忙闪身而出,定定看了李治片刻,忽然扑通跪在李治面前,惶然道:“老奴拜见晋王殿下,殿下远来而至,请恕老奴未迎之罪。”

李治的王爷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扭头朝李素得瑟地挤挤眼,然后回过头肃然道:“你起来吧,先告诉本王,你是何人,在晋阳宫任何职。”

老宦官大约六十来岁,头发白了一大半,身躯微微佝偻着,脸上布满皱纹,眼睛似乎有些毛病,看人时不自觉地眯着,而且眨眼很频繁,李素端详半晌,猜测这老宦官可能因年老而患了青光眼白内障之类的病。

听得李治垂问,老宦官起身后急忙弯腰禀道:“回殿下,老奴名叫申义,十二岁便已入宫,尔来已有近五十年矣,老奴入宫那阵子还是隋朝的天下…咳,老奴该死,年纪大了,改不掉啰嗦的毛病,殿下,老奴是晋阳宫的副监,当年高祖皇帝陛下领王师出晋阳征伐天下时,便委老奴为晋阳宫副监,看守我大唐高祖皇帝龙兴之地,后来贞观四年时,当今陛下巡视晋阳,入住晋阳宫,亦叮嘱老奴继续看守此宫,其实老奴早在高祖皇帝未兴义师时便看出来了,当今陛下那时还是太原留守之子,其行也,宛若龙腾,其踞也,宛若龙盘,头顶隐隐可见紫光,正是九五极贵之相…”

李素和李治不约而同打了个呵欠。

这老宦官倒也实在,前面说一句自己年纪大了很啰嗦,接着便不负众望,果然很啰嗦…

李治年纪小,耐心也不够,终于忍不住打断了老宦官的滔滔不绝,道:“你是晋阳宫的副监,那谁是正监?叫他来见我。”

名叫申义的老宦官神情一滞,吃惊地看着李治,连身后的李素都叹了口气,下意识地挪开几步,一副我跟这瓜娃其实并不熟的表情。

李治愕然:“咋了?我问错了吗?”

申义垂首讷讷不敢言,李素忍不住叹息道:“殿下,‘晋阳宫正监’的位置,应该是空悬的,因为当年高祖皇帝陛下曾是太原留守时,兼领着宫监的官职,高祖立国,臣子后人自然要避其讳,其位必须空悬的,就好像当初你父皇还是秦王时,被高祖皇帝陛下任为尚书省的尚书令,你想想,后来你父皇登基后,尚书省还有‘尚书令’一职吗?只有左右仆射了,‘仆射’之名虽是尚书令的辅官,实则房相,长孙相行的却是宰相之实,这便是所谓的‘避讳’…”

李治脸色被臊得通红,有点恼羞地白了他一眼,道:“行了,你比这个老宦官还啰嗦…”

不敢看申义怪异的眼神,李治四下环视,假装看风景的样子,嘴里道:“如此说来,这晋阳宫应该是你当家了,那么,申义,你告诉本王,晋阳到底怎么了,县令和差役等一干官员呢?宫里其他的管事呢?还有,晋阳灾情如此严重,为何城内城外却不见一个难民?”

申义不停眨着眼睛,看来眼疾有点严重的样子,沉默半晌,道:“殿下,晋阳情势确实不妙,因为雪灾误了春播农时,一年生计无望,百姓携家带口离乡讨活路者不少,听说也饿死了不少…”

李素心头一沉,抢着问道:“晋阳县令如今何在?”

申义脸色有些阴郁,叹了口气道:“灾情严重,情势危急,不知哪里冒出来一些大逆不道的谣言,晋阳城外村庄都传遍了,留下来的百姓们人心纷乱不稳,据说上月还有一伙子盗匪强梁打着杀富均粮的旗号煽动蛊惑百姓们造反,幸好被并州都督府的将军领兵灭了,县令早在十日前便亲自下乡,联合当地士族乡绅平息谣言去了,而且也要向当地的士族乡绅们筹粮赈灾,瞧眼下的情势,没个十天半月的怕是回不了城…”

第五百九十六章 事起生变

晋阳是大县,时下大唐采用的是州县制,即地方官府只设两级,州和县,虽说州之上还有“道”,但这个“道”是不常设官员的,县的首官遇到事了,首先向州首官禀报,州首官刺史得了消息,如果发现自己处理不了,怎么办呢?直接八百里快骑递进长安城,扔个大黑锅给皇帝陛下,让他操心去。

晋阳与别的大县又不一样,早在隋朝时还是郡治,后来武德年废郡而立州县制,于是晋阳也由晋阳郡改成了晋阳县,划归并州,但因为晋阳是高祖皇帝起兵反隋的龙兴之地,再加上晋阳人口多,版图大,又是大唐北方直面突厥的边境重镇,无论政治,地理,经济还是军事,晋阳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武德年间晋阳改县之后,又将晋阳划为“京县”。

什么叫“京县”呢?时下大唐对全国所有的县都分等级的,一共分为大县,中县,中下县和下县,但是这样划分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于是又根据各县地理位置和人口经济等条件,作出了更细致的区别,如离都城长安不远,而人口和版图比较大的县,则称为“京县”或“赤县”,又以地理条件优劣美恶划分出“畿县”“望县”“紧县”等,其意思大抵跟后世的“全国百强县”之类的评比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更深刻的解释何谓“京县”,那么三个字可以概之:很牛逼。

作为大唐的第三大都城,晋阳县大约有五万户,二十多万人口,这个数值看起来似乎有点可怜,放在后世任何一个县,拎出来都比晋阳多得多,可是如今的贞观年确实只有这么多人,房玄龄曾在贞观十三年上疏,向李世民报告如今的天下人口数,这份奏疏大抵相当于人口普查的性质,在房玄龄的奏疏里,整个大唐如今只有三百零四万户,人口一千二百多万。

据说李世民看了奏疏很生气,气得半宿没睡着觉,为什么呢?没面子啊!

所谓的“没面子”,自然要有比较,俗话说“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就是这个意思,在隋朝大业二年,当时的朝臣也给皇帝上过一份人口普查报告,那一年全国的总户数是八百九十万户,人口四千六百多万,时隔三十多年,无数朝臣和百姓追捧鼓吹的“贞观盛世”,却比隋朝骤然低了那么多,所谓的“盛世”,仿佛像一场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掩耳盗铃把戏,李世民焉能不怒?当时那种心情,就好像期末考试后学渣看到学霸的成绩单…

如今大唐的各级官府鼓励生育,出台了无数生育奖励政策,为了辖下人口的增长,为了民间百姓配种繁殖的大事,官府催促成婚,动员下崽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甚至连李素本人都是官府鼓励婚育的牺牲品…当然,如今看起来已是获益者了,就是这么神奇。

所以,如此大力度的鼓励生育,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矛盾的是,男女成婚生育如此重要,大唐却默认男风搞基为风雅,这个逻辑实在令人想不通…

晋阳的二十多万人口对朝廷来说自然不算少了,可是对李素来说,这二十多万人却成了他的大麻烦。

灾年的百姓是很容易被煽动起来闹事甚至造反的,所以理论上这二十多万人都有造反的可能,若果真集结成军,再有一个适合的所谓顺应天意的领导者,那么,这二十万因灾而反的百姓骤然成军,席卷晋中直逼长安也不是不可能。

名叫申义的老宦官啰嗦个没完,大概意思李素听懂了。

情势与自己想像的一样严重,总的来说,眼下的晋阳有两个大麻烦,其一,谣言满天飞,其二,大灾缺粮,百姓分崩离析。

“县令下乡向乡绅筹粮,能筹到粮食吗?大灾之年,难道乡绅们没出去逃难?”李素不解地问道。

申义愁容满面地叹道:“尽人事而听天命,咱们也只能如此了,朝廷的赈粮迟迟不到,晋阳谣言四起,百姓人心不定,老奴觉得呀,这谣言比天灾还可怕,缺粮朝廷可以调拨,但是谣言,却不是官府一天两天能平息下去的…”

李素与李治对视一眼,然后都叹了口气。

正打算进晋阳宫看看,尤其要看看那十余间被大雪压垮的宫殿,忽然一名禁卫匆匆从远处跑来,抱拳道:“禀殿下,晋阳县令回城了!”

申义闻言露出奇色,道:“怪了,孙县令十日前下乡平息谣言,向乡绅筹粮,这可是个耗费日子的活儿,难道短短十日便有收效了?”

禁卫道:“…殿下,晋阳孙县令是被差役抬回来的,他身受大小伤十余处,回来时昏迷不醒,如今正躺在县衙,大夫正给他诊治。”

李素三人同时大吃一惊,异口同声道:“何人敢对朝官动手?”

禁卫道:“听说是被晋阳城外的乡民殴打,具体便不知了。”

李治脸蛋迅速涨红,一脸怒色咬牙道:“好个刁民,真是无法无天了!”

李素断然道:“殿下,走,去县衙看看!”

晋阳县令姓孙,名辅仁,本是齐州人,如今这年头虽说有了科举制,但毕竟还不算太普及,大唐大多数的县令都是通过士族荐举而任命的,孙辅仁也是如此。

李素和李治匆匆赶到县衙,申义也前一脚后一脚跟着过来了。

走进县衙,直穿大堂,李素等人径自入了后院厢房,孙辅仁满身伤痕躺在床榻上,脸色苍白,两眼紧闭,上身赤裸着,胸膛后背处处淤青,似乎是被钝器打过,一名老大夫正忙着给他敷药。

床榻旁还有一位妇人,二十多岁的模样,两名小丫鬟一左一右扶着她,妇人静静立于一旁正伤心抹泪,看年纪应是孙辅仁的夫人。

李素三人一进门,妇人呆怔过后便露出愠色,寻常人家的后院一般是不允许陌生男子进入的,更何况这里还是县令家的后院,申义急忙解释介绍,听说是从长安来的王爷和侯爷,妇人急忙大礼跪拜,这个时候自然也没必要客套,李素命丫鬟扶起了她,然后上前俯下身,仔细端详着孙辅仁的伤势。

下手很不轻,身上的伤痕大大小小十多处,但基本都是钝伤,没见流血。

“殿下,从孙县令的伤痕看出什么来了吗?”李素盯着孙辅仁,嘴里淡淡问道。

李治也学他的样子仔细看了一遍,道:“被打的啊,这还能看出什么?”

李素摇头,道:“殿下还要更细心一些才是,你看,孙县令身上的伤大多集中在胸膛,后背以及大腿,脖颈以上却鲜少有伤,唯一一处是脑部太阳穴附近,这说明什么?说明下手的人看似疯狂,实际上却是留了手的,他们也不敢真把县令打死,要么是对朝廷心存忌惮,怕把事情闹大,要么就是刻意为之,向朝廷官府示之以威,我以为前者的可能更大一些,唯独这脑部的那道伤,或许便是害孙县令昏迷的主因,孙县令主要是被钝器所伤,钝器击打太阳穴,力道控制不好的话非死即残,可孙县令却只是昏迷,说明下手的人是个行家,至少是个揍人的行家…”

嘴角露出一抹怪异的笑,李素淡淡道:“所以…所谓被乡民殴打,这些人里面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乡民,多少心怀不轨的恶徒,这事还真是耐人寻味了。乡民中掺杂了这么多的恶徒,既要示威,又心存忌惮,敢对县令下手,又不敢真的把事情闹大,这些恶徒恐怕羽翼已成,但还没到丰满的地步,晋阳之乱,或许还有救…”

李治一脸懵然加崇拜,呆怔半晌后道:“从这些伤痕你居然能看出这么多道道来,难怪父皇对你如此看重,将如此重任交予你,子正兄果然名不虚传…”

不仅如此,就连一旁的申义,妇人甚至大夫都一脸钦佩。

老大夫拱了拱手,道:“这位侯爷说得没错,孙县令身上其他的伤痕看似严重,实则只是皮肉之伤,并无大碍,真正令他昏迷的,正是太阳穴附近的那一击。”

李素谦虚地摇了摇手,道:“请问大夫,孙县令何时能醒来?”

大夫犹豫了一下,正要答话,床榻上的孙辅仁忽然发出一声难受的呻吟,随即缓缓睁开了眼睛。

妇人大喜,猛地伏在他胸膛上,一边抹泪一边大哭。

醒过来的孙辅仁脸色仍有些灰败,吃力地拍了拍妇人的肩,然后目光移到李素和李治二人身上,失神的目光透出几许疑惑。

申义笑着上前,先问候了一下孙辅仁,又把李素二人的身份介绍了一下。

孙辅仁颇为惊讶,强撑着欲起身行礼,被李治拦住了。

李素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道:“孙县令大伤在身,正应静养,殿下与我本不该再拿晋阳之事烦扰你,可是如今晋阳情势不妙,殿下与我还是不得不多嘴问几句。”

孙辅仁摇头,吃力而虚弱地道:“侯爷尽管问来,下官知无不言。”

李素点点头,道:“请问孙县令,你的伤…果真是被乡民殴打所致吗?”

孙辅仁眼中露出愤怒之色,咬了咬牙,道:“寻常乡民怎敢冒犯朝官?那些人都是恶徒,甚至…说是反贼亦不为过!”

第五百九十七章 危言耸听

无论历朝历代,百姓打官员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在各朝律法里,不论对与错,百姓打官员少说也是杀头的罪,更严重的可能会被满门抄斩,因为官是皇帝统治天下百姓的代表,打官就意味着直接挑衅皇权,等于打皇帝的脸。

孙辅仁被揍得很惨,从政治角度来说,等于李世民的脸被揍肿了。

孙辅仁的愤怒当然能理解,如果李素被揍成这样,早就气得自爆了,只是孙辅仁话里的“反贼”俩字,却令李素神情凝重起来。

“孙县令说‘反贼’,不知何意?”

孙辅仁强撑起身子,旁边的夫人急忙扶起他,给他背后垫了一张褥子。

喘了几口气,孙辅仁轻声道:“下官这几日在晋阳西城外的营头村,城中谣言四起,营头村尤甚,下官听说自上月因天灾而误春播始,营头村的乡民便频繁闹事,不仅村中盗掠案件增多,甚至一些谣言都是从营头村首先传出去的,村里百姓人心动荡,里正前往劝说也被打成重伤,下官这次带了十来名差役去营头村,为的就是从源头上把那些大逆不道的谣言全掐了,然后将造谣之人拿问以儆效尤…”

李素想了想,道:“孙县令,不知营头村的谣言主要说的什么?”

孙辅仁道:“…说的全是诛心之言,什么今上不仁,故上天降灾于人间,是为警醒百姓,若不能改换天地,不仅是今年,往后十年里,天下都将灾难不断,谣言还说,这些都是可以证实的,从今上登基的贞观元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的天灾,比如贞观元年的山南道的蝗灾,贞观二年黄河决堤,贞观三年江南道洪灾…”

李素皱眉道:“这些鬼话百姓也信?”

孙辅仁露出苦笑,叹道:“百姓信,因为…这些不是鬼话,真的是事实,下官到了营头村后听到这些谣言,马上命随侍书吏翻阅志书,打算以事实驳斥谣言,可是书吏翻阅志书后告诉我,谣言里说的从贞观元年一直到今年的灾难,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件都有志可查,显然造谣的恶徒确实做足了功夫,百姓中有年长者,自然也清楚这些话的真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营头村的百姓们便都信了,只不过所谓的‘改换天地’之类的话太过诛心,村民不敢言罢了…”

李素不由也露出了苦笑。

谣言这种东西,也分低级和高级,低级的谣言自然是满嘴跑火车,一通胡说八道下来没一句实话,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证实,这种谣言是最容易平息的,因为它根本站不住脚,哪怕一句话都不辩解,谣言终究有不攻自破的一天。

而高明的谣言就麻烦了,九句真话掺一句假话,听的人前面九句真话全信了,也推敲查证过了,最后再来一句假话,谁能不信?这种谣言往往生命力是最坚韧的,一旦起了头就会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而且谣言里仅有的那句假话,往往是造谣者最终的目的,掺杂在真话里的假话很容易被取信,而被取信的后果就是杀伤力巨大,不容易平息,造成的后果也是很可怕的。

从古至今的改朝换代,那些野心家们往往以宗教或上天之名煽动造反,谣言便是他们主要的手段方式。

晋阳城的谣言,无疑是属于后者的,很麻烦很难平息的那一种,配合着李世民曾经不光彩的事迹,还有这些年不断的天灾,以及今年降临到每个百姓头上的绝望生计,谣言迅速酝酿发酵,最终蔓延成灾。

李素揉了揉鼻子,没好气地瞥了李治一眼,目光里的意思很清楚,看你爹干的好事!

李治浑然不觉李素不善的目光,反而忧心忡忡叹了口气:“如此说来,晋阳的谣言平息不了了?”

神情忽然一变,李治换上一副恶狠狠的表情,道:“本王倒想看看,到底何方恶徒胆敢煽动百姓改换天地,活腻味了,全都拿下砍了!”

李素斜瞥着他,道:“恶徒掺杂在百姓里,你分得出谁是良民谁是恶徒吗?”

李治恶狠狠的表情顿时一滞,接着像一只扎破了皮的球,迅速泄了气,无比颓丧地道:“我分不出…”

李素淡淡地道:“那就等你分得出以后再放狠话,现在多看,多听,少说,咱们如今要做的也是这件事,分出善恶,然后惩恶扬善。”

孙辅仁朝李素看了一眼,赞道:“侯爷年岁尚轻能有如此睿智,下官佩服,早年下官便听说过侯爷之名,今日一见,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陛下遣侯爷和晋王殿下巡视晋地,实是圣明。”

李素笑道:“这些话可以留到以后再说,孙县令再说说,你是如何知道打你的人不是乡民而是恶徒,甚至是反贼?”

孙辅仁叹道:“下官到营头村后,首先便召来当地里正询问,咱们大唐的里正制分得很细致,以四户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营头村二百户人家,恰有两位里正,二人都说最近村里多了不少生人,都是过路暂歇的行商走贩,卖些杂物针线粗布等等,今年大灾方兴,村里人心惶惶时,那些过路的行商却愈发多了起来,哪怕一天什么都卖不出去,也笑呵呵的不以为意,反而很喜欢跟村民们聊天,谈天说地无所不言…”

“这些人从来不为生计所忧,每到饭时便离村,午后又来,不偷不抢不讨,就喜欢往村民扎堆的地方钻,从此仿佛在村里定居下来似的,里正年初时便感觉到蹊跷,向县衙禀报过两次,可那时正好晋阳宫殿被大雪压垮,下官忙得焦头烂额,对此事并未上心,过了一个月,大灾来临,营头村首先便乱了起来,据说有人煽动乡民抢了村里的一家富户,并且就在那时,一些大逆不道的谣言便毫无预兆地传开了…”

“下官那时才知情势严重,急忙领了差役去营头村平息此事,结果刚听完两位里正的禀报,外头便聚集起了无数乡民,说什么天灾已至,百姓生计无望,要县衙给个说法,朝廷到底管不管百姓死活之类的话,下官急坏了,便走到百姓人群里,对他们好言相劝不要相信谣言,并且许诺发誓朝廷定会给百姓一个交代,定会拨付粮食赈济百姓,然后…人群里便发出一个声音,叫百姓们不要信我的话,说什么朝廷国库已空,粮草颗粒俱无,哪有什么粮食赈济大家,这句话令百姓勃然色变,最后终于一发不可收拾,百姓们便朝我和差役们动手了…”

“下官是个读书人,本无缚鸡之力,被打时只能双手抱头,旁边的差役拼命护住我,可双拳难敌四手,更何况周围的百姓密密麻麻,拳脚如雨点一般,差役们拼了命也无法护我周全,下官依稀记得有人用木锄的柄朝我太阳穴击了一下,然后我就昏过去了,有几人倒练过几天把式,性子也火爆,一见情势乱了,也不敢拔刀,怕闹出大事,于是以刀鞘相抗,混乱中一通乱拍,这才从人群中把我救了出来,大家护着我匆忙回了城…”

孙辅仁说了很久,似乎精力愈发不济,脸色更白了,虚弱地叹了口气,抬头望向李素,道:“此事下官有做得不周全的地方,当初那些行商频繁来往于营头村时,下官就应该派人彻查此事,这是下官的不对,此事了后,下官自会向朝廷请罪,只是今日之事,下官敢问一句李侯爷,若说是乡民无知,向下官动手也只是逞一时血勇,这话李侯爷信吗?”

李素苦笑,孙辅仁的叙述很详细,几乎每个细节都说得很清楚,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结论,可是连白痴都听得出来,殴打县令这件事,或许是乡民动的手,但后面必有指使之人,那些莫名其妙出现的行商走贩怕是脱不了干系。

“那些行商走贩呢?”李素问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孙辅仁叹道:“下官被打昏迷,差役们抬我回城的路上我曾有过短暂的清醒,当时便马上下令将那些行商拿下,谁知差役们去了营头村后发现乡民已散,不知所踪,那些行商更是人影俱无,差役们没有任何收获,反倒是发现两位里正被打得重伤吐血,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李素想了想,扭过头看着李治,道:“殿下,你觉得此事当如何处置?”

李治呆了一下,然后道:“马上向晋阳周边城池发海捕文书,将那些行商的模样画下来遍贴晋中,哪怕能拿下一个都行。”

李素笑了笑。

嗯,还是个孩子,能想到这一层也算不容易了。李素也说不清为什么,如今总是有意识地在锻炼李治,考究他处事的方式方法,提点对错,教他明辨是非善恶,而李治的态度也很端正,这些日子下来,李素都觉得自己渐渐成了他的老师了。

“殿下,如今最重要的不是缉拿那几个小角色,其实那些人拿不拿下,于大局并无影响,重要的是稳定人心,人心稳了,谣言自然不攻自破,殿下再想想,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稳定人心?”

李治偏着头思索半晌,道:“粮食!粮食能稳定人心,咱们带了粮食来,赈济晋阳城内外百姓才是迫在眉睫的!”

李素笑道:“殿下英明,就照殿下的意思办。”

见二人如此对话,孙辅仁的眼神颇为怪异,目光一直在二人身上打量不停,似乎对这两位长安来的王爷和侯爷很好奇,好奇他们此行的主次位置似乎…颠倒了?而且这位小王爷居然也不生气,活脱脱一副甘之如饴的样子,似乎天生就觉得应该矮这位侯爷一头,模样特别的…贱?

第五百九十八章 事出蹊跷

李世民这个皇帝当得命苦。

也许是李世民的八字太硬,把全天下都克住了,自从登基以来,大唐天下便灾害不断,从蝗灾到洪灾,从旱灾到雪灾,每年都有一款适合大唐,每年都不重样的粉墨登场,搞得现在的百姓都隐隐有一种期待惊喜的扭曲念头,是啊,今年又过完了,明年会有怎样的天灾等着我们呢?想想还真是令人期待呢…

每年都要无辜躺枪一次的李世民哭晕在太极宫茅房,而且辩无可辩,谁叫他当年为了当皇帝搞出一桩不光彩的事来,所以登基以后天底下发生的所有灾难,百姓们当然毫无压力地把这个黑锅扔在他头上,不背也得背,所以眼下的大唐若论谁最怕天灾,不是百姓,而是李世民,没办法,心虚嘛,天一打雷就变脸色,生怕那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老天爷又在警告他什么,一点弑兄杀弟的破事提心吊胆十几年也没消停。

李素也怕天灾,也怕百姓造反闹事。

来到这个年代五六年了,曾经的草根农户子弟,父子二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咬牙熬夜给富户人家做马桶换口里的吃食,老爹大冷天跳进沟渠里给地主挖土,挖得一身冰冷回来,手里拎着两袋子糙米,笑得如同中了巨奖似的开心,那幅画面至今仍深深刺痛李素的心。

五六年过去,曾经食不果腹的李家如今已赫然跃入了大唐的权贵阶级,李素贵为县侯,来往皆是皇帝皇子,宰相名将,声名显赫于天下,家中的田地和庄户一年比一年多,资产也越积越厚,如今甚至连李素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家的库房里到底有多少钱了,哪天若得罪了皇帝被抄家,有些钱财连他都说不出来路,一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帽子怕是摘不掉了。

李家起来了,虽然家中人丁不旺,算不上枝繁叶茂的门阀,可是,终究却是大唐长安城里数得上号的权贵大户。

无论怎样提醒自己要保持本心,扎根于百姓中,事实上,无可否认的是,李家确实已成了高门大户,早已渐渐脱离了农户草根的阶级,既然已是权贵阶级,那么自觉不自觉的,总要站在属于自己阶级的立场上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和行事都已深深打上了这个阶级的烙印。

所以李素也怕百姓造反闹事,因为自己无法免俗,既得利益者关心的是自己阶级的利益会不会被损害,会不会有“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的那一天,百姓造反无疑就是损害自己利益的一种。

不同的是,李素终归还是多了几分良心,他不会为了利益而伤害百姓,并且竭尽所能不饿死一个百姓,作为一个脱离了贫下阶级的新兴权贵,凭着心中几分悲悯和善念,李素问心无愧。

李治更不希望看到大唐内部的造反,因为损害的利益比李素这个县侯更直接,有了这个共识,才是李素和李治二人如今通力合作的基础。

城外的难民棚帐搭建得很快,千名仪仗禁卫上山伐木采石,在城外的开阔平原地带迅速搭起了架子,并且和晋州一样,严格按照李素的分区法,区与区之间用栅栏分隔开,派禁卫巡弋维持秩序。

用餐区内架起了十余口大铁锅,铁锅后面站着伙夫,用大铁铲奋力地搅拌着锅里的米粥,一阵阵诱人的粥香随着寒风吹拂,渐渐在城外平原上弥漫开来。

粮食是最好的诱因,不用什么言语,很快,城内城外便忽然间冒出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远远站在棚帐区外观望,看着那十余口热气腾腾的铁锅,闻着空气中淡淡的米粥香味,无数百姓暗暗吞咽着口水,却一动不动,神情迟疑不敢上前。

李素和李治站在用餐区内,看着那些迟迟不敢上前的百姓,李治急得直跳脚。

“又不收他们钱,不但白给粮食,还帮他们煮熟了,就差喂进他们嘴里了,他们还在犹豫啥?”

看着那些不敢动弹的百姓,李素眼中闪过一丝异色,神情若有所思,观察了一阵后,扭头道:“来人,叫几个大嗓门的禁卫,敲锣打鼓告诉百姓,此处是官府赈济难民所在,每日两顿管饱,不但管饱,还管住,吃喝拉撒官府全管了,叫乡亲们莫再迟疑,速速来领粮食。”

禁卫领命而去。

很快,棚帐区的边缘,好几名大嗓门的禁卫敲着锣鼓大声吆喝,力竭声嘶地告诉百姓,这里可以白吃白喝白住,官府全管了。

远处的百姓们听得真切,可神情仍旧迟疑,有几个人畏畏缩缩往前踏了一步,可是很快又退回来。

李素眉头皱得更深了,喃喃道:“白吃白住都不敢过来,跟晋州可是完全两个样子,这里面显然有人在搞事情啊…”

李治愕然:“搞啥事?你的意思是说,有人跟官府作对?”

李素淡淡笑道:“眼下没证据,我也不敢下定论,但其中必有蹊跷…方五叔他们还没回来,或许他们回来后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顿了顿,李素忽然皱眉,指着远处架起的十几口铁锅道:“对了,铁锅为何架十五口?而且排得乱七八糟的,前七后八没个规矩…”

李治傻眼:“架铁锅也有规矩?”

李素正色道:“当然要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但要是双数,而且排列必须对称,左边是什么样子,右边也必须是什么样子,就像照镜子一样,如此才叫规矩…”

“这是哪家的规矩?”

李素大拇指反过来指着自己,淡淡地道:“这是我李家的规矩,若是我家的伙夫把铁锅排成这个德行,早被打断腿了。快,叫人添一口铁锅,在用餐区一字排开,左边八口,右边八口,中间留块空地摆两盆梅花…算了,这个时候没必要搞这些装饰,梅花不摆了,反正十六口铁锅,一定要整齐,一定要对称,一定要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李治脸颊抽搐了几下,这毛病…整个大唐都没见过。

禁卫们如同长安东市的店伙计揽客似的使劲敲锣打鼓,卖力吆喝,一边喊一边脸色赧然,脑门都渗了汗,很羞耻的样子。

付出终究还是有回报的,饥饿最终战胜了畏惧,没过多久,远远围观的百姓人群里终于出现了一个胆大的,小心翼翼蹚雷区似的往前踏了一步,这一步踏出再也没有退回去,而是继续踏出了第二步…

民众是盲从的,缺少的只是一个带头的人,有人领头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情势便完全改变了。

很快有了第二个百姓,第三个,第四个…

终于,所有百姓渐渐朝用餐区的十六口铁锅聚拢,吞咽着口水贪婪地注视着冒着热气的铁锅。

“排队轮着来,官府不管碗筷,各家自取,赶紧的!”一名禁卫放声喝道。

百姓沉默着迅速排成十几列长队,空旷的平原上,浩浩荡荡如长龙般蜿蜒。

李治嘴角露出了笑容,神情颇为兴奋,心中充斥着满满的成就感,救活一大群人的感觉原来比在宫中对宦官宫女颐指气使要美妙得多。

扭过头望向李素,却见李素仍旧眉头紧皱,神情凝重。

“子正兄,百姓来取食是好事,你为何仍愁眉不展?”李治好奇问道。

李素沉声道:“殿下没觉得哪里不对吗?”

李治迷茫道:“哪里不对?”

李素叹了口气:“人数不对啊,眼前十六支队伍,每队约二百人,加起来不过三千多人,晋阳是大县,总计五万余户,二十余万人口,就算逃难跑了一半百姓,至少还有十万,我们初至晋阳时已下令禁卫各村各户通告官府赈粮之事,按理说绝不可能只有眼下这点人啊…”

李治呆了半晌,讷讷道:“或许,百姓还在赶来的路上…”

李素扭头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

孩子可以这么单纯,但大人不行,眼前的情况很不正常,相比在晋州时一声吆喝,百姓们人山人海的画面,眼前这点人,委实太冷清了些,难道晋阳的百姓家中都有存粮,不稀罕官府的赈济?

一阵杂乱的马蹄声打断了李素的深思,扭头一看,却见方老五领着一群李家的部曲打马飞驰而来。

方老五一马当先,在离李素二人约五丈距离时忽然勒马,马儿一声长嘶,人立而起,方老五紧夹着马腹,脸贴着马脖子,整个人如同与马儿融为一体似的,任由马儿前蹄腾空,仍骑在马背上纹丝不动。

李治两眼一亮,脱口赞道:“好俊的骑术!”

李素也有些意外,以前没见过方老五施展骑术,却想不到他的骑术竟如此高明,几十年的老兵果然有几分真本事。

方老五顾不得卖弄骑术,待马儿两只前蹄落地,不再动弹后,方老五腿一偏,飞身下了马。

“侯爷,附近村庄不大对劲!”方老五小跑到李素面前,神情凝重地禀道。

“说说,怎样不对劲。”李素心一沉,神情却毫无变化。

“乡亲们全不见了,小人跑了十来个村庄,每个村庄几乎都是十室九空,留下的也是一些失孤的老人和残疾,小人仔细打听过,说是百姓们全往长安逃难去了,可小人还是觉得奇怪,没道理整个村子全跑了啊…”

李素点头,方老五的怀疑没错,逃难是逃难,但有许多人应该会选择留下,哪怕留下活活饿死,也不愿离开村庄半步,这种心态其实四个字可以解释,“故土难离”,老人们基本都有这种情怀,没道理跑得一个都不剩。

“富户地主呢?找到一两个富户地主了吗?”李素继续问道。

方老五点头:“村子里没找到,不过小人运气好,半路上倒是捡到一个,这家伙外面穿着粗布衣衫装穷苦百姓,幸好小人当时骑在马上,居高临下一眼看到他衣领里面穿了一件绿色的丝绸,这玩意可不是穷苦百姓穿得起的,问他他还不承认,抽了两嘴巴才认了,说是附近乡郭的地主…”

说着方老五一扬手,道:“把那位卫地主请过来给侯爷见礼!”

话音落,一位神情惶然的中年男子被李家部曲拎到了李素面前。

第五百九十九章 迷局如雾

地主姓卫,很高雅的姓,与汉朝的卫青卫皇后是本家。

只是卫地主此刻的模样却没有卫大将军半分神采,一脸畏缩地站在李素面前,身子还不时地瑟瑟抖几下,保养得白白胖胖的面色,却穿着一身很不搭调的粗布衣裳,看起来活像偷土八路地雷被现场逮住的汉奸。

李素笑得很温和,春风般和煦的笑容里,藏着一丝谁都不曾发觉的冷意。

很有意思,自从来到晋阳,简直开了眼界,什么乱七八糟的诡异的神秘的事情,都被他碰上了,连半路捡个地主都是那种畏畏缩缩一副干了亏心事的样子,——好好的晋阳,它到底怎么了?这里面的水到底多深多浑浊?

恍惚间,李素发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当初的西州,那个荒凉的,贫苦的边城,当初赴任时,西州也是表面上一潭死水,内里却是暗潮涌动。

晋阳…也是如此吗?如果是,到底是谁躲藏在暗地里兴风作浪,搞风搞雨?

思忖万千时,那位卫地主已朝他躬身行礼。

“小人卫从礼,拜见这位贵人…呃,这位侯爷。”

李素笑了笑,侧身示意道:“来,先见过皇九子晋王殿下。”

卫从礼一抖,不敢置信地睁大了眼,讷讷道:“皇…皇子?晋王爷?”

李素微笑道:“对。”

身后的李治很配合地仰头望天,不可一世的模样,高冷范儿越来越熟练了。

卫从礼扑通朝李治跪下,颤声道:“小人拜见晋王殿下。”

李治哼了哼,仿佛从鼻孔里发出两个高傲的单音:“免礼。”

接下来的对话,李治就完全成了一件昂贵的摆设,虽然架子端得很高冷,但对话的内容和节奏已由李素完全接手,李治则保持仰头望天的高傲姿势,一脸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请问卫员外是晋阳何方人氏?”李素微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