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珠羞得无地自容,扔下一句“妾身叫厨娘再做几个菜”,然后像只受惊的小兔子仓皇逃远。

李素看着她的背影,咂摸咂摸嘴。

这婆姨的食量咋突然这么大了?

魏王李泰喘着粗气,在两名粗壮随从的搀扶下,从马车上蹒跚而下。

双脚落地,李泰擦了一把汗,站在原地休息了片刻。

时近端午,天气越来越热,胖子最怕热,大上午的刚出太阳,李泰便觉得受不了了,恨不得马上转身回府,在自己府里最阴凉的后院地窖入口处摆上地席,美美地躺在那里不动弹。

可惜,李泰今日注定要忙碌。

仰头看着烈阳下长孙府的黑底金字招牌,李泰眯起了眼,不知在想着什么,良久,嘴角忽然泛起了微笑。

胖子的笑容向来是很憨厚的,不管什么含义的笑都颇富喜感,令人生不出提防心,李泰也是如此,他的笑容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一副老实憨厚容易被欺负的样子,若是有长辈在场,恐怕会忍不住上前捏捏他的肥脸蛋,或是怜惜地将他搂进怀里。

李泰这辈子活得顺风顺水,除了本身勤奋好学的性格外,不可否认,他的长相也非常具有欺骗性,让他占了不少便宜。

站在长孙府门前没多久,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便迎了出来。

长孙冲和李泰是嫡亲的表兄弟,都是自家亲人,迎来送往间自然少了许多虚伪的客套,二人见面互相拱了拱手,便算是见过礼了,然后长孙冲一言不发将李泰迎进门内。

李泰走得很慢,两条又肥又短的腿支撑着庞大的身躯显然很辛苦,长孙冲也不急躁,很有耐心地放慢了脚步,陪他一步一步往前堂挪。

“舅父大人可在府上?”李泰一边走一边问道。

长孙冲点点头:“刚从尚书省回来,听说你来了,特意在前堂等你。”

李泰目光闪烁:“近日父皇可曾与舅父大人说过什么要紧的话?”

长孙冲笑了笑:“我只在禁宫应差,父亲极少与我谈起朝堂之事,尤其是与陛下的交谈,更是守口如瓶,不如你自己去问他老人家?”

李泰叹了口气,抬袖又擦了把汗,苦笑道:“舅父大人那脾性,我问这个不是找骂么?”

长孙冲笑道:“父亲大人向来公私分明,否则也当不了这个国朝宰相,你有什么话要问,出口前务必三思,想清楚了再说,否则难免被父亲训斥,白白讨个没趣。”

李泰苦笑:“其实今日我本不该来的,如今正是父皇即将立储的关口,我贸然出入长孙府,多少会被人诟病,只不过,今日不得不来,有些事必须要请舅父大人支持,我才能继续走下去…”

长孙冲犹豫了一下,原本以他的涵养,有些敏感的话题不该随便问的,哪怕是自家表兄弟也不行,不过长孙冲终究也是个年轻人,还没到能够完全压抑住好奇心的年纪,犹豫之后,长孙冲忍不住问道:“你今日来我家,为的是陛下立储之事?”

李泰点点头:“不错,此事很重要,为了此事,我也顾不得避嫌了。”

长孙冲皱眉:“陛下立储的人选十有八九就是你,朝堂民间不是早有定论了么?”

李泰神情浮上几许苦涩:“定论?正式册封皇太子的圣旨颁行天下以前,谁敢轻言‘定论’二字?真正的‘定论’,唯父皇一人一言而决,别人的话,顶多只是猜测罢了。”

长孙冲终于听出不对劲了,惊讶地看着他:“你的意思是…未来的储君有可能是别人?”

李泰阴沉着脸,没吱声。

长孙冲愈发震惊,一脸不敢置信:“这…不可能吧?怎么可能是别人!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李泰咬着牙,冷冷道:“不一定是别人,但也不一定是我,今日我来便是想请舅父大人帮我拿个主意。”

第八百零六章 利来利往

当李承乾还是东宫太子时,李泰便对这个位置虎视眈眈了。那时的李泰才十几岁,别的皇子在这个年纪不是青楼狎妓,呼朋买醉,便是游猎山林,踩践农田,而李泰,却在府中埋头苦读,与王府幕僚日夜商议如何得到父皇的宠爱,如何在朝臣中争取威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反过来说,机会也终会抛弃不珍惜的人。于是沉迷声色的李承乾终于轰然倒下,东宫储君之位空缺,李泰成了最热门的继任者。

苦了这些年,当李泰自觉已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时,李治这个不起眼的小屁孩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尽管是同父同母的嫡亲兄弟,但李泰向来是看不起李治的,在他的印象里,李治仍是一个没断奶的娃子,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哭哭啼啼找父皇安慰,被兄弟欺负了只能忍气吞声,懦懦弱弱地躲在一边生闷气,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这种人教李泰如何看得起他?

可是,偏偏李治成了他争夺储君之位最大的对手,劲敌。

李泰现在想起来都仿佛做梦一般。真的是莫名其妙啊,没声没响的,怎么就突然想当太子了?他是这块料么?

原本可以完全无视,只当他是跳梁小丑上蹿下跳,可令李泰更恼怒的是,李素不知发了什么疯,竟然决定辅佐李治!

吃错了药啊!

你辅佐谁不好,非要辅佐这么一块废材?显你能耐大么?你知不知道你要辅佐的这个家伙根本跟一块烂泥没什么区别?大唐未来的帝王,要有聪明睿智的头脑,要有铁石般坚硬的心肠,要有杀伐果断的魄力,你辅佐的这个家伙他占了哪样?凭什么便让你对他青眼相看,甚至不惜拒绝自己这个热门的东宫人选的招揽?

太多的事情想不通了,无论怎样愤怒,怎样怨恨,李泰却很清醒地意识到,当李素决定辅佐李治的那一刻起,李泰就不能再拿李治当一个小屁孩看待了。

李治已成了他李泰最大的对手,哪怕李治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李泰也必须对他重视起来,把他当成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敌人。

只因为,李治的背后站着李素。

李素的本事能耐,李泰已领教过许多次,他知道这个外表风度翩翩看似温润君子的人有多可怕。

说白了,这次储君之争的敌人不是李治,而是李素。

长孙无忌稳稳端坐在前堂,颌下青须飘逸,不怒自威,李泰走入堂内,长孙无忌起身先朝李泰行了臣礼,然后李泰再朝他行晚辈礼。

礼不可疏忽,哪怕是自家的亲外甥,长孙无忌的礼数也做得十分周全,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处。

互相见礼后,二人各自落座,家中丫鬟奉上两盏清茶,李泰凝目一看,脸色顿时有些不自在了。

丫鬟奉上的茶正是李素所创的炒茶,李泰如今对李素恶心得不行,连带着李素独创的东西也恨上了。

长孙无忌将李泰的神态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笑了笑,两指轻拈茶盏,浅啜了一小口,笑赞道:“说来李子正确是个奇才,上到定国安邦,下到奇淫巧计,随手拈来便是难得的妙物,如同这清茶,初品时觉得单调,冲泡也失了茶道之神髓,然而多饮几次,却能渐渐品出风雅韵味,魏王不妨试一试?”

李泰心中有气,脸色难看,语气自然也不那么好了。

“舅父大人明鉴,这清茶味道虽然独特,可是冲泡太过粗俗,哪里比得数百年传下的茶道那般清正典雅?饮茶不仅只饮汤水,而是要在茶汤中领略儒道精髓,体味人生百般变化,茶汤入口,苦涩甘甜辛辣皆俱,饮之如历人生百态,此方为茶道之初衷也,而这所谓的炒茶,沸水一冲便完事,依外甥看来,这是李素在坏我百年茶道礼法,摒弃儒家圣贤之义理,不可取也。”

长孙无忌目光闪动,笑吟吟道:“老夫听出来了,魏王你心中有恨,恨的不是茶,而是人,然否?”

李泰神情一滞,然后叹了口气:“舅父大人慧眼,泰确实失了平常心。”

长孙无忌又啜了一口茶,半眯着眼悠悠道:“天地大道,先简后繁,道之至也,却是划繁为简,不着痕迹,所谓茶道之礼,所谓人生百味,每个人饮后的感受不一,可若是让一位历经一生沧桑的老者饮之,茶就是茶,原本是什么味道就是什么味道,所谓的‘百味’,不过是世人强赋的悲愁罢了…”

朝李泰扬了扬手中饮尽的空茶盏,长孙无忌笑道:“李素的茶,就是这个味道,真正大雅之士方知大俗即雅,凡事讲究礼法义理,连茶水都被强赋什么儒家大道,这本身便带了几分俗味了。”

李泰咬了咬牙,垂头沉默不语。

长孙无忌瞥了他一眼,淡淡道:“茶就是茶,一盏汤水而已,与其牵强附会,不如淡然视之,从这点来说,你…不如李素。”

李泰一震,接着凛然,神情再无半分怨恚之意,换以一脸冷静。

长孙无忌的话,李泰听懂了,说的是茶,实则指的是人。

李泰本就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只需稍稍提点,便能见微知著。

端起面前的清茶,李泰浅啜了一口,搁下茶盏笑得云淡风轻。

“确是好茶,泰因一己喜恶而错过了人间妙味,甚是可惜。”

长孙无忌满意地点点头,他喜欢跟聪明人说话,或许这也是他愿意支持李泰当太子的原因之一,李泰有悟性,有慧根,处世练达老成,又是自李承乾之后的第一顺位皇子,如果这些加起来还不足以令他支持的话,那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长孙无忌和李泰一样,政治上偏向关陇集团。

共同的偏向代表着未来共同的利益,相比李世民如今刻意打压关陇集团的态度,长孙无忌觉得李泰继承皇位后,关陇贵族门阀将会迎来权力的巅峰。

说完了闲话,长孙无忌这才渐渐说到正题。

“如今长安城暗流涌动,魏王竟不避嫌来老夫府上,是发生了什么变故么?”

李泰垂头,恭敬地道:“舅父大人明鉴,泰近日心中着实不安,求舅父大人指点迷津。”

“魏王何事萦怀?”

“舅父大人可知,李治亦有争储之意?”

说完李泰抬头看着长孙无忌的脸。

令他失望的是,长孙无忌并未露出意外的神色,仍然无比平静。

李泰心中咯噔一下,愈发忐忑起来。

长孙无忌淡淡道:“就为了这事?”

李泰小心翼翼试探道:“舅父大人莫非早知此事?”

长孙无忌哼了一声:“你和李治皆是嫡子,东宫之位你能争,为何他不能争?你父皇诸多皇子,盯着这个位置的人你以为只有你和李治吗?一点小小风浪便被吓得六神无主,日后怎做得东宫之主?”

李泰急道:“原本只是李治争储,泰并未看在眼里,但是泰前几日得知,那个李素已决定辅佐李治,帮他夺取东宫之位了,泰并不惧李治,但李素这个人,泰实在对他有些忌惮…”

长孙无忌半阖着的眼睛忽然睁开,然后继续眯上,淡淡地道:“就算李素辅佐李治,你也不必如此惧怕,李素再神奇,终究只是一个人,他并无鬼神之能,莫太高估他,争储这种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看底蕴,也要比人脉和声望,还有儒家礼制中的长幼有序,你样样比李治强,区区一个李素,怕他翻天么?”

李泰苦着脸道:“舅父大人恕泰愚钝,泰实不知该如何绝了李治的心思,事关重大,对手厉害,泰不敢轻举妄动。”

长孙无忌目光闪动,沉默良久,忽然道:“你是老夫的亲外甥,李治也是老夫的亲外甥,魏王,你倒说说看,老夫凭什么帮你却不帮他?世上总归没有长辈去算计晚辈的道理,对不对?”

李泰心一寒,眼泪都快急出来了,颤声道:“舅父大人,母后逝后,泰一直将舅父大人当成母后般孝敬,如今外甥有难,求舅父大人指点一条明路。”

长孙无忌沉吟不语。

权衡利弊,抉择取舍,这种事不可能两全其美,一碗水也不可能端平,这块蛋糕太小,只够一个人吃,他吃了,另一个人就没有了。

两个都是自己胞妹亲生的孩子,长孙无忌作为长辈,当然应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可是长辈眼里的孩子也是有区别的,喜欢这个多一些,喜欢那个少一些,偷偷给喜欢多一些的孩子塞一把糖果,然后神秘兮兮地告诫他绝不能让另外那个孩子知道。这种事其实每个当长辈的人都做过。

长孙无忌如今面临的也是这个难题,这把糖果塞进李泰怀里之前,长孙无忌心中多少对李治和逝去的长孙皇后有几分愧疚的。

看着李泰可怜兮兮的期待眼神,长孙无忌叹了口气。

喜不喜爱的先放在一边,站在利益的角度,李泰和他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仅凭这一点,长孙无忌便没有理由不帮李泰。

第八百零七章 歹计安内

永恒的利益才是合作的前提,自从李承乾谋反事败被废后,李泰的表现令长孙无忌感到越来越满意。

他满意的不是李泰勤学低调的性格,而是李泰的政治倾向。在李承乾轰然倒下之前,李泰便积极与关陇门阀频繁来往,互通有无,而长孙无忌本身也是出自关陇,李泰的这种表现无疑在向他释放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若有朝一日他成为大唐的太子,即或登基为帝,对关陇门阀将更为宠信重用,整个关陇门阀在朝堂中的分量也将越来越重。

李泰释放的这个信号令长孙无忌很满意。这个年代,家族和出身给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个烙印从出生便注定无法消除,哪怕贵为帝王宰相也无法免俗,家族的兴盛,出身门第的显赫,是这些帝王将相一生必须为之努力的事。

长孙无忌同样希望他出身的关陇门阀越来越兴盛,越来越显赫。

而同样作为竞争太子的另一位人选晋王李治,他在干什么呢?

他不仅在政治上毫无表现,毫无作为,对长孙无忌这位亲娘舅也怀着七分敬畏三分惧意,除非逢年过节必须的问候礼数,否则一般不太与长孙家来往,不仅如此,他还时常跑到太平村,跟李素一起上山打鸟,下河捉鱼,玩得不亦乐乎…

这是一个竞争太子的人该干的事吗?

所以,于情于理,长孙无忌心中的天平都不得不偏向李泰。

今日李泰不顾避嫌登门长孙府,说实话,长孙无忌心中隐隐有些失望。

他没想到被寄予厚望的魏王,争储希望最大的皇子居然如此沉不住气,变故才出现一点点苗头,就迫不及待上门求助,相比他父皇的雄才伟略,杀伐果断,李泰实在相差太远太远了…

“魏王,你不需要明路,直到今日,你的赢面仍是所有皇子中最大的,你是嫡出,又是第一顺位,而且勤奋好学,为人谦逊,你看,你占了如此大的先机,为何还对李素和李治心存畏意?你在怕什么?”长孙无忌沉声道。

李泰愣了一下,然后苦笑:“在别人面前,泰自然硬着头皮说什么都不怕,但在舅父大人面前,泰不敢有一丝一毫隐瞒,我…真的有点怕李素。”

长孙无忌皱眉:“李泰与你年纪相仿,不过也是个嘴上无毛的年轻郎君罢了,纵然做过一些大事,但与支持你的背后势力相比,终究相差甚远,不足为患,你有何可怕?”

李泰叹道:“泰也不知为何怕他,可…我确实怕他,李素这个人,邪性得很,看着毫无胜算的绝境,他总能轻松度过厄难,转危为安,好像老天爷赋予了他逢凶化吉的运气,与他为敌,泰实在有些忐忑不安…”

长孙无忌哼了声,道:“一个敌人都对付不了,往后你若成为下一代的大唐帝王,要对付的敌人可是成千上万,那时你该如何是好?魏王,以往你的性子颇为沉稳,只是这次对上了李素却变了个模样,此非处世之道,尔当自省其过戒免之,老夫还是那句话,晋王身边只有一个李素辅佐,他们,翻不了天!”

李泰躬身道:“还请舅父大人点拨一二。”

长孙无忌眼睛微微眯了一下,轻捋长须,缓缓道:“晋王今年…十六岁了吧?”

李泰呆了一下,不明白长孙无忌为何突然提起李治的年纪,但还是点头恭敬地道:“是。”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道:“十六岁,已受过冠,又非东宫储君,为何还留在长安?诸皇子成年后皆应出京就藩地方才是,陛下早在贞观七年便将其封为并州大都督,此前一直遥领,如今也该落个实处了,否则怎掩天下悠悠众口?”

长孙无忌说着淡淡瞥了他一眼,道:“诸皇子成年后皆应出京赴任,晋王岂可例外?而魏王你,因身体原因,陛下早下过特旨,允你不予就藩之恩,如此一来,呵呵…”

李泰两眼徒然一亮,接着神色陷入狂喜之中。

“舅父,舅父大人实在是…谋略无双,谈笑平敌,泰今日再次领教舅父大人的风采,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李泰兴奋得语声微颤,忙不迭朝长孙无忌行礼致谢。

长孙无忌面色无悲无喜,平静地摇摇头,叹道:“说来李治也是老夫的亲外甥,你和他都是我胞妹的亲子,老夫实在不该厚此薄彼,尤其是帮着你坏他的谋划,只不过,公义大于私情,册封储君也好,将来新旧帝王过渡也好,大唐的朝堂和民间都需要一个安稳无波的过程,玄武门一幕,再也不能重演了,既然你比晋王更合适当这个储君,老夫只好帮你一次,绝了晋王的念头…当然,如果别的皇子亦有争储之念,可依此一并绝之。”

说着脸色一肃,长孙无忌眼神忽然变得严厉,紧紧盯着李泰,沉声道:“魏王你要记住,老夫帮你这一次,并不代表以后也是如此,你不可恃宠而骄,欺凌同胞兄弟,不仅因为兄弟之情,而且你更要牢记,你父皇深恨兄弟相残之事,就算为了未来的皇位,你也不能欺凌兄弟,否则万事皆休。”

这番话说得声色俱厉,李泰一凛,急忙应命,但神色间仍然掩饰不住喜色。

长孙无忌看在眼里,不由暗叹口气。

皇权争夺向来都是非常残酷的,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今日李泰得了这个主意,所谓的“兄弟之情”便成了个笑话,涉及到皇权,纵然是亲兄弟,也要赶尽杀绝,这是根本无法化解的冲突。

不得不说,长孙无忌不愧是当朝宰相,足智多谋之极,随便出个主意,便将李治置于被动,皇子成年后离京赴地方上任,这本是朝廷礼法。

规矩是规矩,但大唐的地方城池终究太贫瘠,所以皇子们都不愿离京赴任,往往称病死赖在长安不肯走,吴王李恪便是装病的高手,每当有看不过眼的御史上疏参劾他,催促他离京时,李恪总能恰到好处地病倒,病得全身瘫软,药石无医,比死人就只多了一口气而已,李世民心一软,便允他暂留长安养病,特旨一下,李恪的绝症瞬间不药而愈,简直堪称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

长孙无忌出的这个主意可谓直击要害,一言诛心。

众所周知,争夺储君之位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留在京城长安,所谓近亲远疏,大家每天都能见到李世民,想出什么花招儿博李世民和满朝文武的欢心,只有留在长安城才最方便快捷,在这个交通和通讯不便利的年代里,如果忽然被调任远离长安,离李世民千里之外了,这个争储的游戏如何才能继续下去?李世民每天睁开眼便看到留在长安的那个皇子行礼问安,每天处理国事时只见他在面前晃来晃去,故作老成或是故作天真问一些看似不经意却精辟的问题或回答,一天两天在李世民的心中留下印象,日子越长,印象越深越好。

到那个时候,谁还记得那个被调任地方就藩的可怜皇子?

所以长孙无忌只一开口,李泰便立马明白这个主意的厉害之处,心中对长孙无忌的感激更是无以复加。

这个主意之狠辣,李泰完全可以在瞬间将主动权尽握手中,打李治和李素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把李治调离了长安,李素一人就算留下来,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势必孤掌难鸣了,胜算的天平顷刻间移到了李泰这一方。

努力忍住心中的狂喜,李泰强作沉稳,依旧与长孙无忌谈笑风生,不至于因太喜形于色而令长孙无忌对他失望。

舅甥二人的谈话很快结束,在长孙无忌的示意下,李泰很低调地从长孙府西面的后门悄悄告辞离开。

就在长安城暗流涌动,冲突愈见明朗之前,长安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贞观十八年四月底,一代诤臣魏征与世长辞。

经过半年多的病痛折磨,魏征终于没能再撑下去,选择在这个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永远离开了人世。

半夜传出消息,满朝君臣震惊悲痛。

李世民下旨打开宫禁,半夜亲自离宫赴魏征府上吊唁。

住在朱雀大街的权贵重臣们也纷纷出门,匆匆赶往魏府。

简陋朴素的魏府门前,悄悄挂起了白皮灯笼,魏府家眷早早预备好的后事器物也纷纷搬了出来,连做法事的和尚道士也住了两批在府中,只等魏征咽下最后一口气便从容操办丧事。

李世民和诸多朝臣第一时间赶到魏府时,魏府上下哭声嚎啕,声震半城。

直入魏征卧房,魏征的尸身仍停在床榻上,面上盖着一块方正的白布。

李世民上前,毫不避讳地抓住魏征冰凉的手,垂头大哭失声。

“卿今弃朕而去,朕痛失一镜也!”

第八百零八章 谏臣辞世

满朝君臣对魏征的逝世早有心理准备。

太医署的太医们每日都将魏征的病情当作大事向李世民禀奏,随着日子的流逝,魏征的病情也越来越重,终于没能熬过去。

尽管早有准备,李世民仍觉得痛如万箭穿心。

李世民对魏征确实有感情的,当年玄武门之变后,时为息太子李建成麾下第一谋士的魏征,便被李世民部将当场拿获,李世民知其贤名,动了惜才之心,费了很大的力气方才将魏征说服归降。

归降后的魏征从最初的不甘不愿,到后来被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渐渐的终于真正归心效忠于李世民,正因为效忠,所以敢言敢行,但凡大唐君臣有任何地方令他看不过眼,便勇敢站出来抗辩申斥,从贞观元年到如今,整整十八年,魏征上疏近万,所言直指时弊,无数次惹怒龙颜,差点丧命,可以说,纵观贞观朝上下,这十八年来,若非李世民勉强压着心头那团火,又必须扮出圣明君王善纳谏的姿态,魏征至少死过上百次了。

用正义和道德压制了君王的暴戾心性,然而,终究还是被岁月和病痛打败了。

上天很公平,无论善与恶,该带走的时候一定会带走。

噩耗的第二天,李世民下旨罢朝五日,君臣齐赴魏府吊唁,天刚放亮,魏府门外人山人海,满朝君臣一个不落全到齐了,不仅如此,连市井百姓胡商庄户都来了不少,里三层外三层将整条朱雀大街堵得水泄不通。

魏府内,李世民亲自布置魏征的身后事,本应按国公礼厚葬,不过魏征发妻裴氏却言魏征生前遗愿,一应丧葬事宜从简,不可因他一人而劳民伤财,厚葬非亡者之志,李世民闻言更觉悲痛,掩面大哭之后下旨丧事从简。

李素是在魏征去世的第二天得知消息的,闻知噩耗后,李素呆怔许久,神情哀恸,随即马上命部曲备马,匆匆赶往长安城。

来到朱雀大街,整条宽敞的大街已被官员和百姓们堵得严严实实,人和马很难通过,在部曲们奋力开道下,李素好不容易来到魏府门前,只见大门外白幡林立,哭声回荡,无数百姓跪在门前痛哭不已,走进魏府大门,简陋的前院内站满了文武官员,就连关陇门阀和山东士族各家族都纷纷派人来吊唁。

李世民神情落寞悲伤,静静地跪坐在正堂内,堂内停放着魏征的灵柩。

一位为国鞠躬尽瘁的重臣,逝后的棺木都只是非常简朴无华的寻常柳木薄棺,李世民一边垂泪一边悲痛叹息,见李素进堂,李世民只微微点头示意了一下,李素抿了抿唇,沉默着朝魏征的灵柩长长行了一礼。

魏征的长子魏叔玉上前行礼答谢,李素搀住他,嘴唇嚅动几下,却终究只化作一声长长叹息,那些所谓的“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此时说来尤觉空洞虚伪,不如沉默无言。

当夜,李世民亲自为魏征守灵,满朝文武一个不落,全部陪在魏府前院,静静地哀悼和追忆贞观朝这位最正直的谏臣。

由于魏征临终前交代过不可铺张,和尚道士们的法事都是匆匆忙忙做完,第二天便准备下葬。

李世民亲自扶棺,李靖李绩程咬金等八位名将抬棺,灵柩刚出大门,门内门外突然爆发出震天的哭声,无论官员还是百姓,此刻皆痛哭嚎啕,李世民扶棺哭得几近晕厥,朝臣们纷纷朝灵柩长揖到地,久久不肯起身,百姓们更是以头抢地,呼天不公。

李素也强忍着悲痛,朝魏征的灵柩长长行礼。

魏征这个人,是个无可挑剔的好人,正直人,贞观朝整整十八年,这十八年来,魏征将自己全部的心血精力全部付诸于这个年轻的王朝,不畏强权,不惧刀剑,只为证得人间大道,抛诸生死于度外。

可以说,今日送葬的君臣里,没有一个人真正喜欢魏征。

魏征太正直了,他的眼里从来只有黑和白,容不下一粒沙子,追求的就是“水至清”的大同境界,这些年来,朝中君臣大部分都被他参过本,心中或多或少对他都有些忌恨。

他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人,同样的,他也容不下世俗里的任何一丝丑恶黑暗,如今他安然辞世,朝堂里终于少了一道聒噪的声音,终于多了几许清静祥和。

可是,今日送葬的人群规模,竟不逊于高祖丧礼,每一声痛哭,每一次行礼,人们都是发自内心,露出的悲痛也没有半点虚假。

这样一个人,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你不能不尊敬他。

因为他的一生,献给了他所奉行的“道”,并且一次又一次不惜为它舍生忘死,站在朝堂上的那一天起,他便将自己的生命当成了祭礼,供奉在“道”的祭台上,他,只为苍生而活。

这种人讨厌吗?确实很讨厌,因为他古板顽固的正直,因为他不容于世的苛刻正义。

可是,这种人值得尊敬吗?扪心自问,他能做到的事情,换了是你,你能做到吗?最简单的比方,面对寒光闪闪的屠刀时,你还有勇气坚持真理,坚持己见,并且奋不顾死地大骂三声“昏君”吗?

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那么,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向他长行一礼吧。

李素跟在君臣队伍的后面,沉默地随队前行。

其实李素也并不太喜欢魏征,从贞观九年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与魏征之间的来往屈指可数。

对于太正义太耿直的人,李素总是不自觉地绕道走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好人,坏也坏得不纯粹,对善恶的界定很模糊,所以自己行事便颇有些亦正亦邪的味道,李素这种人若放在魏征眼里,自然是容不得的,李素有自知之明,一般不往魏征跟前凑。

交情如此泛泛,可李素今日却仍觉得无比悲痛,这种感觉外人无法体会。

和李世民的感受一样,李世民和李素所悲者,并非魏征这个人,而是悲于大唐社稷少了一根擎天柱石,哭的是国家因少了魏征这位谏臣而蒙受的巨大损失。

大浪淘沙,新旧交替,那老去的人和事,恰如一页读过的书,翻过去了,见不着了,读书人咂摸咂摸嘴,还在回味着翻过去的那一页留给自己悠长的韵味与反思,久久不曾消散。

第八百零九章 预谋发酵

魏征逝世,长安城为之震动,丧事虽办得简陋,但给朝堂民间带来的影响却深远,足足十来天后,长安城方才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李世民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久久无法自拔。

他对魏征的感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他很不喜欢魏征这个人,贞观朝这十八年里,李世民不止一次对魏征动了杀心,因为魏征那张讨厌的嘴深深地束缚了皇权的肆意妄为,令李世民举手投足皆有顾忌,可是另一方面,李世民也知道魏征对国家社稷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盛世里,绝不能少了魏征这类人,他的存在能令这个国家更稳固,少走许多弯路,一个只知道对帝王唯唯诺诺,而无人敢站出来勇敢反对帝王胡作非为的王朝,国祚是绝不可能太长久的,魏征就是满池春水里的那一条鲇鱼,讨厌,但不能没有。

如今魏征逝世,带给李世民的打击不小,李世民心中的悲痛难以自抑,魏征下葬好些天了,他的心情仍旧未能恢复过来,出现了消沉厌世之态,接连数日罢朝怠政,躲在后宫长吁短叹,甚至每日召方士入宫,与之讨论炼丹长生之道,服用的各种莫名的丹药也越来越频繁。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急在心里,多次入宫觐见劝慰,终无功而返。

就在李世民消沉的这些日子,李泰抓住了机会,每日进宫向李世民问安,在李世民面前扮孝子,不厌其烦地汇报自己昨日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收获,若将之用于社稷会有何得失,顺便不嫌肉麻地勇敢表白我爱父皇,父皇好雄伟,作为你的儿子我感到好满足好舒服等等,场面肉麻得能让人吐出来。

就这样表白了三五日,估摸李世民都受不了李泰这股子肉麻劲儿了,终于从魏征逝世的悲痛中渐渐恢复了心情。

帝王不再消沉,对朝臣而言当然是喜事。

国家的掌舵人不容许有太多的时间陷入私人的情绪里,因为治理国家需要绝对的冷静。

恢复了朝会后,大唐这台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继续缓缓转动起来,每日三省六部各种事宜各种问题,皆从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手中遴选出来,再呈送李世民汇总裁决。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一如既往的平静。

可是,“平静”这个词,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打破的。

毫无预兆,毫无理由的,尚书省收到了一份奏疏。

这份奏疏来自于一位监察御史,姓冯,名渡,是个不起眼的低品级的小官,不过“监察御史”这种官品级虽低,却很讨厌,他们的职责跟魏征一样,负责纠察皇帝皇子朝臣和国事国策,也就是说,看什么不顺眼他们都有权力上奏,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能揪着一年半载不放,说出的话往往还很难听。

这位名叫冯渡的御史上疏说了一件大家都没怎么在意,或者说大家不约而同不敢过问的事情,那就是皇子就藩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敏感,按大唐礼制,皇子无论嫡出还是庶出,成年后是必须要去藩地就任的,诸皇子在成年前便基本被封了一个具体的职务,比如李泰,除了“魏王”这个身份外,他还被封为相州都督,领相州,卫州,黎州等七州军事,只不过这些职务的前面还有一个前缀,那就是“遥领”,说白了就是挂个空衔。

其余诸皇子也是如此,比如吴王李恪,他领的是安州都督,晋王李治,领的是并州都督等等。

不管成年还是未成年的皇子,他们在王爷的身份之外基本都有某个具体的职务,区别在于,未成年的皇子是“遥领”,而成了年的皇子,则必须去地方赴任,不得停留京畿,当然,魏王李泰是个例外,因为身体肥胖等原因,李世民特旨允许他“不之官”,意思是一辈子留在长安,可以不用去地方上任。

然而,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地方州府显然比不上长安城的繁花似锦,皇子们都是养尊处优长大的娇贵人儿,自然不大愿意离开长安跑到千里迢迢之外的地方过着淡得出鸟儿的无聊日子,于是纷纷找理由借口拖延耍赖,反正各种理由赖在长安城不走,其中耍赖皮经验最丰富的,莫过于吴王李恪。

不仅是李恪,其实大多数成年皇子都一样,想尽各种办法赖在长安城,能多拖一天就算一天,实在拖不过去,避无可避了,这才一脸凄凄惨惨地离开长安上路,在地方上待不到半年便一道奏疏送进长安,委委屈屈地告诉父皇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有毛病,李世民一心软,自然大笔一挥,允许回长安养病。

朝臣们见惯了皇子们的赖皮方式,刚开始还有魏征之流看不顺眼说几句,到后来根本就没人吱声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就藩的规矩差不多等于虚设,既然李世民都不计较,朝臣们自然也就不会再干这种两头吃力不讨好的事,说了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将所有的皇子都得罪了。

久而久之,这件事成了朝堂的一层窗户纸,大家心知肚明,却非常有默契的不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