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道:“要想四夷臣服,靠的是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不是关起门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短处就行的。”

菡玉道:“大哥说的没错,是我眼光狭隘了。不过……”

李泌道:“我明白,既然有此隐患,还须提防着些。”

两人正说着,有内侍高唱皇帝驾到,两人便住了口,与群臣一起站起来迎接。皇帝入座后,酒宴便正式开始。

此次出征,广平王挂帅,郭子仪为副,叶护远来是客,自然这三人最是出挑,皇帝敬众将后,又分别用金樽给他们赐酒。郭子仪更是重中之重,皇帝亲自斟酒,出席将金樽递给他,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广平年少,之前一直深居禁中,没有多少带兵的经验。此番东征,还要郭卿多指正他。西京乃我大唐之根本,祖宗陵寝所在,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郭子仪拜道:“臣定竭尽所能,为陛下收回宫阙!”

皇帝笑道:“郭卿沙场宿将,身经百战用兵如神,叛贼听到卿的名字无不闻风丧胆,此战必能大胜。我只待拟好制书,待卿凯旋归来重登三公之位,到时卿可切莫再辞了呀。”

郭子仪道:“臣一门受上皇、陛下恩泽已不胜数,实不敢再承此盛名。”

皇帝道:“卿若为我收回两京,则社稷由卿再造,三公何足道!”

郭子仪慨然道:“此行若不捷,臣当以死相报。”接过金樽一饮而尽。

一旁叶护忽然问道:“陛下,您的大臣和将军立了功可以升官,那我们回纥的士兵怎么办呢?”

皇帝转过身道:“叶护请放心,一切都如与怀仁可汗的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

菡玉一听还有此约定,一怒而起,却被李泌死死按住,朝她微微摇了摇头。她环顾四周,人人神色如常,丝毫不觉得这项约定有何不妥,仿佛回纥掳掠两京百姓还不如郭子仪重加司空重要。她猛灌下一口酒,热辣辣的酒浆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仍觉得胸口闷得难受。

酒过三巡,气氛渐渐活跃,座中众人开始三三两两地叙起闲话。李泌被广平王拉着求教,菡玉自己闷头只顾喝酒,连灌了好几杯。她酒量本就浅,喝得又急,几杯下肚就上了脸,头晕眼花的有点坐不住了。

广平王面朝着她,不由出口劝道:“吉少卿,这酒劲道大,慢点喝!”

李泌回头一看,她已经灌下去一壶,正伸过手来拿他的酒壶,连忙夺了下来。菡玉还不依,拉拉扯扯的要来抢他的壶。

广平王谑道:“少卿莫不是心中有块垒,借酒消愁?”

李泌低声喝道:“菡玉!”指尖往她虎口一点。菡玉一震,立刻清醒了不少,见广平王正盯着自己,连忙收回手坐正。

李泌回头对广平王笑道:“不怕大王笑话,我这师弟一直有意投笔从戎,无奈时不与人。现在看元帅和众位将军就要出发攻打西京,却没有她的份,是以闷闷不乐。”

广平王道:“这有何难!我也早就听说吉少卿本领神通,曾在大和关仅凭十几名探报尽歼两百余敌军,如此神勇,不入行伍着实可惜。本帅这就授你前军兵马……”

李泌连忙打断:“大王,我师弟在朝中担任文职已逾十年,武艺荒疏,恐怕难以担当前锋之重任。”

广平王有些失望,问:“那以长史之见,吉少卿任何职为好?”

李泌道:“我师弟只求能为国效力,不在乎职位,但凭元帅差遣。”

广平王看了看李泌,说:“那我回头合计一下哪里有空缺的职位,再为少卿安排。”

菡玉确实一直想从军,见广平王答应让她入伍,总算有了件高兴的事。当下谢过广平王,还想说自己不惧死,被李泌拦下。宴席又持续了约半个时辰便告结束。

九月十二日,广平王率朔方各镇兵及回纥、西域各国兵过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大军先到扶风,叛将安守忠原驻武功,距扶风仅四十里,见官军声势浩大,退而与李归仁等人会合。

二十五日,诸军俱发。二十七日,抵达长安城西,在沣水东岸列阵,李嗣业率前军、郭子仪率中军各六万,王思礼率后军三万。叛军号称有十万,实际大约六七万,在北面列阵。

菡玉随在广平王近侧,中军和后军之间。广平王说话算话,宴后第二天就给她安排了职务,让她做他的近卫。除非官军大败,否则元帅的近卫就是摆设。可当日李泌在广平王面前说了不在乎职位任凭差遣,菡玉又想反正自己也不擅长临阵搏杀,只适合做辅助,在广平王身边说不定还能多些机会,便欣然答应。

这日是个阴天,早晨还起了薄雾,前方十二万大军,稍一动就是震天巨响,阵列排出去数里,遥不见首。广平王在高处观战,仍看不到前方战况,只能从探马的回报中了解情势。从头至尾,菡玉都没见到半滴血,一场大战只是从别人的叙述中听来。

以官军的数量,又有郭子仪坐镇、皇子亲自挂帅、回纥精兵助役,面对的也不是叛军主力,攻下西京的确如李泌所说是稳妥之计。叛将李归仁率先出阵挑战,败在李嗣业刀下,前军追击至阵中,叛军突起一齐进发,抢夺辎重,将官军阵脚打乱。李嗣业亲执长刀立于阵前,连杀数十人,重新结成阵形。此后官军便一路顺进,前军各执长刀排成横队,如墙一般齐进齐退,所向披靡,再未被冲散。

中途斥候探得安守忠在阵地东面埋伏了精兵,准备绕到官军之后突袭。郭子仪便命仆固怀恩率回纥兵袭击伏兵,将其尽数歼灭。安守忠的伎俩落了空,阵前又被李嗣业打得节节后退,不由士气大落。李嗣业又学安守忠绕到敌后,与中军前后夹击,将叛军打得大败。两军从午时一直打到酉时,天色渐暗,叛军伤亡大半,仓皇逃入长安城中的不足万人。

长安城墙不比潼关,以目前叛军的气势和力量很难守住。广平王收整军队,郭子仪旗下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又屡次请命出战,广平王便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安。

菡玉一直在广平王近侧,见广平王被仆固怀恩说动,忍不住劝道:“大王,天色已晚,将士们奋战了大半日,都已疲劳,此时攻城将加重伤亡。不如先令三军休整,明日再战。胡贼无意据守西京,只顾劫掠财物,恐怕不会派兵来援;即使有援兵,一夜也不会到达。”

仆固怀恩道:“长安城无险可守,为何不乘现在我军士气正高将其攻下,令战士入城休息。等到明晨,叛军都该趁夜逃走了。”

菡玉道:“长安乃宫阙寝陵所在,两军城中交垒难免有所损伤,尤其夜晚,免不了要燃炬火。叛军若不战而退,不正好使长安城、城中百万黎庶免受战火。”

广平王想了想道:“少卿言之有理。陛下急于克复两京,就是为了能早日迎上皇回宫。如果宫阙毁坏,日后如何面对上皇?”

仆固怀恩道:“城中这近万胡虏已是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难道就这样白白让他们逃走,再生后患?请大王准许我领回纥兵抄道城东,截杀这些溃兵。在城里打不行,到城外总可以了吧?”说完忿忿地瞪了菡玉一眼。

菡玉道:“长安往东、往南有五六个城门,出了城更是四通八达,将军要想凭四千人中途截击零落的散兵,只怕很难尽顾。”

她本是陈述事实,仆固怀恩却以为她有意嘲讽,反讥道:“少卿目光长远思虑周全,不知有什么高策良方?”

菡玉一愣,见广平王也看着自己,眼带探询,思索片刻后说:“擒贼擒王。此次驻长安的贼将安守忠、李归仁皆骁勇善战,尤其安守忠,堪与史思明、田乾真、阿史那承庆等比肩,连郭副元帅都曾吃过他的亏。数千散兵或不足虑,但如果放任他二人逃脱,日后必成祸患。”

仆固怀恩是郭子仪部属,听她说起郭子仪败绩,愈发不悦,哼道:“这两个人出了长安城也是四通八达的路可走,单凭我只怕还是很难截得住。”

菡玉低头思量,转身对广平王拜道:“仆固将军与回纥军战亦疲矣,臣请以五百骑追击安守忠、李归仁等,缚取献于大王阙下。”

仆固怀恩没料到她一个刚入伍的文官居然会自请追击敌军大将,倒显得他堂堂兵马使和元帅的护卫争口舌流于意气,不够磊落,遂闷声道:“抓安守忠和李归仁的力气我还有。少卿是元帅近卫,肩负着大王的安危,还是留在大王身边为好。五百骑太多,若叫安守忠提前察觉就抓不着他了,二百足矣!”

菡玉道:“安守忠李归仁此去不知会带多少兵马,多可上千。将军是军中重将,领兵数万,怎可贸然以身犯险。而下官……大王也知道,臣略谙奇门之术,曾只身从数百敌军中脱困,不用担心自身安危……”

仆固怀恩道:“少卿这说的哪里话!我们武人上阵杀敌,哪一刻不是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难道我就担心自身安危,不会全力以赴了?”

广平王连忙打圆场:“好好好,二位不必争了。将军历经百战,少卿善使奇术,就由将军领二百骑前去捉拿安、李二将,少卿再领一百骑从旁辅助以策万全,这样可好?”

仆固怀恩看了菡玉一眼,没有说话。二人便奉广平王之令,分别点了二百、一百名骑兵,取道沣水东面的香积寺东行。

出营时仆固怀恩在前,对菡玉道:“少卿只管备好绳索枷囚,轻骑缓驰,等我拿了安守忠李归仁,押送的任务就交给少卿了。”不待菡玉回答,便策马疾驰而去。

刚开始菡玉还勉强能赶上,中途碰上了几支小股的散兵队伍,仆固怀恩那边兵强马壮,他本人也是经验丰富的大将,很快将散兵扫平;菡玉这厢却被纠缠了很久,等到好不容易击退敌军,仆固怀恩也走得远了。

一直追到灞上,前方探马来报,仆固怀恩在北面五里外遇上了整列出城的叛军,以步兵为主,约八百人,队伍整齐行进有序,像是护送安守忠、李归仁等出逃的军队,仆固怀恩以骑兵优势暂居上风。菡玉连忙赶去支援,刚奔出一里就遇上敌军的骑兵,也有一百多骑,立时厮杀在一起。

菡玉这回学乖了,执长矛为兵器,率先冲入敌阵。这支敌军似乎长于守御,阵形严整,她一击出去竟然没有撂倒一个士兵,反倒是自己这边先被斩落了好几个。最前端领队的是一名身形魁伟的武将,菡玉与他交兵而过,就听他怒道:“唐军也够诡计多端,后面竟然还有一队候着!”

菡玉凭着冲劲已深入阵中,周围的敌军却不来围攻,反而稍有退却,两侧也向内收拢,几乎收成了一个圆阵,环拱中央。菡玉稍一停顿,就被排除到了阵外。她顿时明白了,仆固怀恩正在应付的只怕是疑兵,这一支护着的才是正主。于是向那众人围绕之处高声喊道:“敢问足下是安将军,还是李将军?广平王已在营中扫席以待,特命下官来迎接二位将军!”

她这一喊,最前面厮杀的两方人马都停了下来,敌军立即退回阵中。前端领队的武将问:“你又是谁?既然敢来迎我家将军,还不先自己报上名来?”

菡玉朗声道:“下官太常少卿吉镇安。”

领队武将哈哈大笑:“太常少卿,还是个不小的官呢。你们军营里没有人了吗,都轮到文官上阵打仗了?”

菡玉道:“广平王本是派仆固将军前来的,没想到仆固将军的威名吓得将军连面都不敢露一下,宁可绕道远走,只好改让我这个文官出马。这回将军总敢露面了吧?”

面前圆阵散开,露出当中围护的几名将领,黑黢黢的也看不清面目。正中那人道:“我就是安守忠,李将军也在此,就看少卿有没有本事请得动我们了。”

菡玉原想:对方人数略胜我方,如果是李归仁还可勉力一战,若是安守忠就只能尽量拖延等待仆固怀恩救援了。不料竟是安李二人,心下不由打了个颤。

旁边另一人冷笑道:“早知道是个文官,还结什么阵,直接踩过去就是了。安将军只管站在原地,都不用咱俩出马,随便一个别将校尉都能将他扫平。”

安守忠却不答话,将两臂举起,猛地一挥,喝道:“杀!”

这百余骑兵大约跟随安守忠许久了,操练娴熟,就凭他简简单单几个动作,立刻变换出新阵形,方才散开到两边骑兵稍进,隐有雁翼之势,末端内收,似要把官军包在其中。菡玉明白安守忠是想速战脱身,免得引来仆固怀恩,急令队伍拉开,与敌军形成对峙之势,阻断包抄。但她没有带过兵,手下这些人又全然陌生,调度哪快得过安守忠。她这边刚一动,安守忠那边就又变阵,从中突起,一下将官军冲散。

这回敌军一改刚才防守的打法,大肆进攻。安守忠敢把主力派去拖住仆固怀恩,自己只带百余骑遁逃,这些人自然是百里挑一的精兵,更有不少随他东逃的各级将领。又听说官军领头的是个文官,更是勇气大增,打得官军节节败退。

菡玉身上中了几刀,都不算致命,但换作旁人也够死过几回了。即使如此,她也只伤了几个人,别人就更不用说。两方伤亡悬殊,渐渐的敌军就够把官军围起来了,再后来分成了数个小包围圈,完全占据上风。

菡玉就快要支撑不住时,北边终于传来人马沸声。仆固怀恩觉察有异,掉头来袭。安守忠不敢恋战,下令撤兵。这一作战,队伍到底不如之前齐整,后面又有追兵,阵脚不免有点乱了。菡玉本在东侧,敌军往东逃窜,她就被卷进了敌阵中,缰绳不知被谁挂住,拖着她的马一起往东跑。

周围敌军见她夹在阵中,全都向她围攻而来,立时捉襟见肘难以应付。人还能勉强格档闪躲,马却避不了,她荡开三四支枪矛,另一边又有三四支同时戳中她的坐骑。马痛得人立而起,把旁边挂住她缰绳的马匹也拉倒,后头的马又冲上来,连锁地摔倒了一大片。

菡玉被马从背上掀下,连滚到路边,还是避不过后面的马蹄。眼看碗大的铁蹄从天而落,就要踏上她的脸面,凌空突然袭来一股巨大的力道,带起的风刮得沙尘乱舞,好像半空横了一道无形的绊马索,那马后肢腾起,生生从她上方翻了过去。

菡玉惊得目瞪口呆,来不及反应,后领就被人抓住腾空而起,三两下跃离马道。她脚一着地,颈后那只手立即松开,只闻衣袂飘飞之声。她急忙转身,只看到黑影一闪,即刻没入树丛中。

黑夜里的一个黑影,但是她认出来了。以前,无数个黑夜里,她曾跟随这个黑影,光线再黯淡、即使黑影仿佛融在夜色中,她也能一眼辨别出来,紧紧跟上。

只是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这样突然地遇见他。

霎那间她脑中一片混乱。她几乎已经忘记他了,这个少时心中暗暗恋慕的人。后来……沧海桑田,经历了那许多事,遇到了那样的人,在一切都落幕之后,居然又遇见他,她说不出那是什么滋味。

她追进树林里,两度张嘴才喊出来:“……恩公!”——就如第一次遇见他时,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然而……一切又都已不同。

那影子丝毫不停缓,疾往林中掠去。她脱口又喊道:“卓兄!”

喊完她才想起,他还不认识她。他改变了她的一生,但是现在,他还不认识她。

黑影脚下一滞,黑色的斗篷微微一偏,但立即又转回去,飞速没入幽暗的丛林深处。

〇八o月悼

她现在经历的事,已经和原先不一样了。大到安禄山之死,小到小玉拜师、卓兄搭救,都不是她原先所知的那样。安禄山本是三年之后死于范阳,也是那个时候,她在野外遇袭,卓兄出手相救。他的武器是一支碧玉短笛,而这支笛子现在正在她手里。

菡玉从怀中掏出那支笛子,指腹抚过笛身的裂纹。尾端的流苏已经旧了,微微泛黄,末梢上一点灰褐的污迹,和她初次见到时一模一样。

原来,那是他的血。他身体的一部分,在她遇到他之前,就已伴随了她许多年。

她扣紧了十指,紧得流苏微微发颤。她根本没有插手,没有想过凭运气坐收渔利,安禄山轻易地被他的儿子、心腹大臣和近侍串通杀掉了,叛军的阵营将因此而巨变;但她处心积虑想要避免的,却像宿命一般不可抗拒。

“玉儿,”旁边有人唤她,“你在想什么?”

菡玉回头一看,却是李泌,不远处还有广平王、仆固怀恩和回纥叶护。她只顾着出神,竟然没注意到广平王回帐了,连忙收起玉笛上去拜见。

广平王先一步道:“少卿有伤在身,不必多礼。”

仆固怀恩问:“少卿伤势如何?看过军医了吗?”

李泌代她回答:“瞧过了,都是些皮外小伤,应无大碍。”

仆固怀恩叹道:“昨日都怪我一时大意中了安守忠的奸计,不但没能抓住安李二人,还让少卿涉险受伤。”

菡玉道:“也怪下官武艺不精,拦不住安守忠也就罢了,还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反成了将军的负累。”

仆固怀恩道:“少卿言重了。捉拿安李本是我的责任,少卿的任务不过是辅助。是我不察中了疑兵之计,完不成事还连累少卿。”

广平王安慰道:“将军少卿都不用自责了。捉拿安李二将原本就不在计划之中,办成了固然是大功一件锦上添花,办不成也无须介怀,两位都安然归来便好。”

仆固怀恩和菡玉俱拜谢。叶护插口道:“大王的手下真幸运,有这么体恤下属的王。不知我们回纥的士兵能不能也幸运地得到大王眷顾。”

广平王与李泌对视一眼,说:“此次得胜,回纥兵功不可没,本王定会禀明陛下论功行赏,与大唐士卒一视同仁。”

叶护直言道:“出征前陛下答应我们,攻破长安城后,土地和男人归大唐,财帛和女人归回纥,现在是时候履行约定了。”

菡玉忍不住上前道:“大王!长安乃一国之都,如果……”

李泌悄悄摆手制止她。只见广平王忽然转身单膝跪下,对叶护拜道:“如今西京初定,洛阳仍陷贼手,人心未定。如果现在就大肆掳掠,东京军民将为叛军死守,难以攻取。愿叶护宽容些许时日,取东京后再如约。”

叶护大惊,连忙扶起广平王,拜于阶前:“回纥远来相助,是为解救国家危难,当然以打胜仗为重。我立即为大王率军前往东京。”

广平王道:“回纥士兵作战疲惫,可先屯城南休整三日,与大军一同出发。”

菡玉趁机道:“西域各国士兵还未安排营地,不如让他们与回纥兵一处驻扎。”

广平王道:“少卿所言正合我意。仆固将军,就由你率领西域各国兵卒,与回纥一起到浐水东岸扎营,等候军令。”

仆固怀恩望了菡玉一眼,拜道:“臣谨遵大王调度。”与叶护相携离开。

菡玉暗暗舒了一口气。广平王看看李泌,笑道:“不知这样安排,少卿满意否?”

菡玉微赧,说:“大王心怀仁厚,真乃华夷之主。”

广平王道:“其实这也都是先生给我出的计策,居然和少卿想到一起去了,你们俩真不愧是师兄弟。”

李泌但笑不语。菡玉道:“早知大王已有打算,臣实不该出言冒犯。只是攻克东京之后……”

广平王道:“西京为贼反复劫掠,财物尽输范阳,府库寸帛无存,只好先以东京推托;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安庆绪也是穷奢极欲,洛阳倒是府库充盈。回纥图财,克城之后但以府库金帛赠赂,还省去他们抢掠的功夫,当可保洛阳百姓安然。”

菡玉道:“大王如此为百姓着想,众心所向,何愁两京不定!”

她这句话倒是说中了。广平王这次劝退回纥,大得人心,官军入城时,长安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纷纷出家门夹道欢迎,连城中杂居的胡人都来迎接,四处传颂广平王有仁主风范。后来此事传到皇帝耳中,连皇帝都说:“予不及也!”

李泌随广平王入城不久,下午皇帝便从凤翔遣使来召他回去。菡玉送他到城西金光门,李泌还有些不放心:“玉儿,我近几日都不会回来,你一个人留在军中,周围全是男子,要自己小心……”

菡玉笑道:“大哥,我在朝这些年,周围也全都是男子,不是一直没出纰漏?”

“还说没出纰漏……”李泌说了一半打住,“以前你自己有住处,不像军营里要和别人同行同宿。”

菡玉只当不觉:“对了,我在崇化坊租赁过一处寓所,还有许多家当落在哪里,欠了人家一年的租金了,不知房主还在不在。如果有幸没被清扫出门,倒可以去那里居住。”

李泌道:“这样也好。”又嘱咐了她几句,二人在城门话别。菡玉目送了他一阵,自己掉头打马往东走。刚走出去几步,忽然听李泌在后面喊道:“菡玉,此处往南过两坊就是崇化,你怎么往东走?”

菡玉回头冲他挥挥手,调转马头改往南行。经过崇化坊口时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去看了看。没想到她租赁的屋子还在,行李物什被人翻过,倒是一件没少,想来是叛军掳掠时也嫌她的东西不值钱。屋里落了厚厚的灰尘,房主一家早就往乡下逃难去了,坊里邻居也不剩几个人。她心想正好有个落脚的地方,便把屋子略微打扫了一下。

出门时已是黄昏,阴天天黑得早,她沿着崇化坊北面的街道一路往东,到宣阳坊时天色已经擦黑了。宣阳坊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宅邸,以前坊正总是特别严格,宵禁前一个时辰就开始在坊门口盘查,她身着官服都有几次被拦下来盘问。但是现在,这一片已成为长安城最萧条的地方,坊内只见满目的断瓦残垣,雕梁画栋都坍塌成土,入夜后一片昏黑,不见灯火。

竟然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敢来这里看一眼。

对面亲仁坊的坊正远远地冲她喊道:“官爷,您是要进去吗?”

菡玉停下问:“不知此处可许通行?”

坊正道:“通行是可以通行的,只不过天快黑了,里头又不住人,听说夜里常常闹鬼,您还是明日再来吧。”

菡玉对他一笑谢过,下马搬开坊口的栅栏,把马系在坊门柱子上,徒步入内。

虢国夫人府的铁门匾犹在,半边耷拉着挂在烧焦的门楣上,不知被人泼了什么深色的污物,匾上的金字都看不清了。旁边相府大门则完全被焚毁,只剩下一堆焦黑的瓦砾。

相府内已经没有一栋完整的屋舍,墙缝泥堆上钻出一丛丛的野刺槐,杂草遍布。她只能凭着记忆中的方位在废墟草丛中穿行,往日走过无数遍的道路也被砖瓦泥土掩埋。

进门后左拐,穿过一条自南向西的九曲回廊,是她走得最多的路线。后来书房和她的院子间加了门,须从花园里绕过去了。现在那弯弯曲曲的回廊还能看得出个大致的形状,书房屋舍却被草木掩盖,黑暗中只见微凸的轮廓,如同荒弃的坟冢,过往都在那里埋葬;花园里的荷塘早已干涸,池底的泥沙晒出一道道错综的裂纹,像一张巨大的历经沧桑的脸。

人非,物亦不是。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过去一年了;又过得这样慢,竟然才过去一年。

她茫然地穿过枯池,走到中央半没在泥里、碎成数段的石鹤石莲旁。池中沙子淤软,她似乎踩到了一块尖锐的石子,把脚挪开,却看到泥中有隐约的白光一闪。她蹲下身去,把泥沙拨开。

那是一块破裂的玉佩,雕成莲花形状,边角磕碎了,裂缝里嵌满了污泥。它显然已埋在这里很久,上下穿缀的丝线都已朽烂,只剩这一截光润的白玉,隔着四年光阴,从淤泥中重现天日,在她面前静静绽放。

背后草丛突然悉簌一动,她惊了一跳,失声道:“什么人?”

草里声响又停歇了。她心口还在突突地跳着,轻手轻脚地走近,伸手去拨那半人高的野草。草里似乎还埋了毁坏的家具,泥面上露出几截烧断的木柄。她扶着木柄跨过去,第一下没有察觉,待整个人都过去了,才恍然醒悟过来。

她所站的地方,埋着一张榻。她正握着的木柄,原本雕的是缠枝花纹,密匝繁复的花样,突起一朵花苞,硌得她手心生疼。榻上铺的箬竹席,在肩背上压出一条一条细密的纹路。他的手掌被瓷盅盖子划出了血,从她肌肤上抚过时,便如烙铁一般灼人。那时她是那么不情愿,然而如今,竟成了唯一的旖旎回忆。她再求触碰一下他,哪怕只是指尖,亦不可得。

就像这荒寂无人的废墟,再也回复不到往日繁华富丽的模样。

她往前跨出一步,草丛里躲着的东西受了惊,从她脚背上嗖的一下蹿过去,钻进旁边的乱草堆里,只看到黑溜溜的一长条,不知是野猫野狗还是黄鼠狼。她顺着它逃跑的方向望去,远处隐隐约约透着一点火光。

难道这片废墟里还有人么?看那个位置,大概是以前的厨房。

菡玉向厨房那边去,越过草丛走得近了,火光却又不见了。厨房和仆役住房连着,屋舍简陋,未被大肆劫掠,只塌了一面墙,屋檐用几根手臂粗的木棍支着,摇摇欲坠。屋里昏暗不清,她掏出火折子点亮了,只见四下里虽然凌乱,却没有蛛网灰尘,应是常有人走动。大灶也破了半边,只剩一口锅。她摸了摸灶壁,炉膛内还有余温,显是刚刚有人生过炊火。

她在屋内转了一圈,寻着墙壁上的灯台点着了。四下巡视一番,未闻人声,便朗声问道:“有人在吗?”

回答她的是一声猫叫。她等了片刻没有人应,又道:“此处房屋颓塌不宜居住,恐有危险。胡虏已被广平王驱出长安,官军入驻,乡亲可放心外出了。”

说完这话,屋外果然有了一点响动,门前慢慢现出一道人影。看身形似乎是个女子,衣衫褴褛,乱发覆面,难怪会有闹鬼的传言。只是菡玉并不怕鬼,灯光又在她身后拉出长长一条影子,显然是个活人。

不待她开口,那女子却先唤道:“公……少尹?”

菡玉吃了一惊:“你认得我?你是原来相府的人?”

那女子把覆在脸上的乱发拨开,冲到她面前来抓住她双手:“少尹!真的是你,你真的回来了……我、我是明珠啊!”

菡玉大惊:“明珠!你怎么会在这里?”只见她满面脏污,五官都辨别不清,“还、还弄成这副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