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道:“等到他反叛就来不及了。”

菡玉道:“听师兄这话,是有办法将他除去了?”

李光弼道:“我也是跟安庆绪学的。”

菡玉道:“安庆绪有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等可接近史思明,师兄倚仗谁呢?”

李光弼道:“当初劝史思明归降的有两人,一个是判官耿仁智,另一个是信都太守乌承恩,都是偏向朝廷之人。这乌承恩的父亲乌知义原为平卢军使,曾是史思明的上峰,对史思明有恩,史思明因此厚待乌承恩兄弟。我表请陛下以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赐阿史那承庆丹书铁券,就是想让他们俩分思明之兵……”

菡玉忽然打断他问:“师兄你说那人叫什么?乌……”

李光弼道:“乌承恩。怎么了?”

菡玉放下酒杯,敛去笑容:“师兄,刚刚我进城时遇到一名作胡人装扮的重伤士兵,他自称名叫吴成赐。”

李光弼大吃一惊:“乌承玼!他是乌承恩的弟弟啊!现在何处?”

菡玉道:“被守城将士扣押了,或许正在审讯。”

李光弼连忙带着菡玉赶往城门去寻找。好在那名队正还算仁厚,看乌承玼伤重危险,押入牢中后就召来军医诊治,保住了乌承玼一命。二人赶到牢中,乌承玼仍在昏迷中。李光弼询问军医,才知乌承玼不仅连日狂奔体力耗尽,身上更有多处刀伤,定是突破重围逃脱出来,立即马不停蹄奔往太原来投奔李光弼。那远在范阳的乌承恩,只怕已是凶多吉少。

过了几日乌承玼伤势渐愈,面见李光弼时痛哭流涕,只求李司空为他兄长和侄儿报仇。原来史思明对劝他归降的人一直都抱有戒心,乌承恩升任范阳节度副使后更存了猜忌,派人暗中监视。乌承恩少子在范阳,史思明故意安排他们父子相见。乌承恩对自己儿子自然坦言不讳,说史思明本是自己父亲的部下,而今却要看他的脸色;又说起李光弼的计策,如能夺得史思明部分兵力,日后可当上正节度使、位在史思明之上云云。这些话都被监听,史思明听后大怒,将乌氏父子活活打死,更恨李光弼,盛怒之下上表请诛李光弼,并扬言如果皇帝不处死李光弼,他将自己带兵前往太原诛杀之。判官耿仁智看他表书中用语狂妄,威胁君主,便私自将表书扣下。史思明知道后当即乱棍将耿仁智打死,脑流于地,其状极惨。此事先后牵连百余人,其中不乏史思明旧部,都被史思明毫不留情地处死。乌氏一门仅乌承玼一人逃走得免。

一七o月逆

史思明嚣张狂妄,擅自杀死节度副使和判官,还扬言要诛杀李光弼,传到朝中又是一番风浪。但原先力主削史思明权柄的宰相张镐已被贬黜,李光弼成了史思明的冤家对头,朝中反对史思明者未成气候。而他毕竟还对皇帝称臣,皇帝也不愿在这个时候再多生事端,只得怀柔安抚,派中使前往范阳宣慰,称此事都是乌承恩自己谋夺高位野心所致,与李光弼也绝无干系,把责任全都推到已死的乌承恩身上。

史思明经此一事,效忠唐室之心更为动摇。此时正好三司处置投敌官吏的文书也传至范阳,分六等定罪,达奚珣等主动投敌、为虎作伥的十八人斩首于市,陈希烈等七人赐死,其余或杖或流放或贬官,只要接受安禄山任命的官员全都惩处。史思明听到这个消息,对部下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大臣,上皇弃之不顾,自幸蜀地,使他们沦落安禄山之手。如今他们仍不能免死,何况我们这些原本就追随安禄山造反的人?”部下将领都自危恐惧,劝他拥兵自立。史思明此时已有这样的念头,但苦于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反叛,只得按兵不动见机行事。

没过多久,这个机会便自己送上门来,诱得他顾不上名义脸面公然叛唐了。

史思明降后,叛军仅剩安庆绪一支力量占据相州,与蔡希德等会合后慢慢又扩充到周边七州六十余城。皇帝回京后正式得到太上皇加冕,先后立皇后、太子,处置降官整顿朝政,势力已经稳固,这时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铲除安庆绪。为此皇帝先将亲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以争取回纥兵力支持;七八月间先后召郭子仪、李光弼入朝,分别加中书令、侍中,商议讨伐安庆绪之事。

九月二十一日,皇帝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及北庭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和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共七名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率领步、骑二十万前往讨伐安庆绪,旋即又命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关内及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率兵助战。

而安庆绪那边,不仅兵力大不如官军,内部更是一团糟乱。安庆绪此人可说是昏庸无能、鼠目寸光到了极点。他被官军大败逃到相州,刚一安顿下来,立刻就把心思都花在了享乐上。他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日夜纵酒放歌,醉生梦死,朝政全都扔给高尚和张通儒处理。偏偏这两个人又不和,争权夺势,政令不通纲纪不存。此时安庆绪麾下最有才略的大将当属蔡希德,所部也是最精锐的兵力。此人性格直率,喜好直言,在安庆绪面前揭露高张二人夺权乱政,被高张忌恨,张通儒便进谗言杀了他。蔡希德部下数千人纷纷离军而逃,其他将领也心怀怨怒不愿给安庆绪卖命。安庆绪又命崔乾祐为天下兵马使,总领兵权,但崔乾祐刚愎好杀,治军严酷,兵将离心。

官军一下派出九名节度使、二十余万大军,对付一个只有数万残兵的安庆绪,可说是不在话下。十月初,郭子仪先引兵自卫州杏园渡过黄河,于获嘉破叛将安太清。安太清走保卫州,郭子仪进而包围卫州城。鲁炅、季广琛、崔光远分别从阳武、酸枣渡河,与李嗣业所部一起,到卫州和郭子仪会师。

卫州紧邻相州之南,相距仅一百五十里,安庆绪岂能让卫州失落。于是发全部兵力六万,分为三军,崔乾祐率上军,田成嗣率下军,安庆绪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前往卫州救安太清。两军交战,郭子仪来了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学叛军常用的请君入瓮之计,先佯装退却,引叛军来到弓箭手埋伏的军垒之下,伏兵起而射之,箭如雨下,杀得叛军大败。郭子仪俘获了安庆绪的亲弟安庆和,斩于阵前,士气大振,遂攻下卫州。

安庆绪连连败退,郭子仪等一直追到相州,许叔冀、董秦、王思礼等也相继领军而至。安庆绪兵败如山倒,前后折损三四万兵马,只剩两万多残部,退入邺城固守。郭子仪等率兵包围邺城,安庆绪自知走投无路,只得修书向范阳的史思明求援,许诺把帝位让给史思明。

史思明正是求之不得,恨不得立刻派出所有十三万范阳兵去救邺城。但惧于围邺四节度的雄厚兵力和郭子仪的威名,不敢贸然进军,只走到半路,派李归仁先率领一万步骑驻扎邺城北面六十里外的滏阳,遥助安庆绪声势。

与此同时,崔光远也克复了相州东邻魏州。九节度中,郭子仪、李光弼武功盖世自不必说,李嗣业、王思礼等也是行伍出身,善于领兵。而这崔光远,原先是和菡玉同僚的京兆少尹,打仗算不上擅长,却占据了紧邻相州的魏州。史思明看相州四周就属魏州最为薄弱,便兵分三路,一路出邢州、洺州,在相州正北;一路出冀州、贝州,在相州东北、魏州之北;另一路从洹水走水路直取魏州。

崔光远初拔魏州,城防还未及加固,史思明便引兵大举进攻,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崔光远派部将李处崟出战,叛军势盛,李处崟连战失利,退回城内。叛军追到城下,也不攻城,故意在城门外徘徊,士兵私语说:“不是跟李将军约好了,他佯败回城为我们开城门的吗?怎么还不来?”守城士兵将这些话告诉崔光远,崔光远盛怒之下不加细思就将李处崟腰斩示众。临阵斩杀大将,军中士气大落,军心涣散,叛军气焰高涨。崔光远抵挡不住史思明攻势,脱身逃往汴州,成为九节度中第一个败退的。

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大开杀戒,凡稍有抵抗之意者如原守城军士民兵等一概屠杀不留活口,共杀三万余人,血流成河。

消息传到大军驻扎的安阳时,菡玉刚点查完新运来的粮草,正在中军帐向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汇报结果。说了一半,突然有驿卒送来六百里加急塘报,鱼朝恩一看,眉头就锁了起来。

菡玉便停下静候一旁。鱼朝恩幽幽地叹了口气,细声细气地说:“史思明这厮野心不小哇!”把塘报递给她。菡玉接过一看,竟是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筑坛祭天,自封大圣燕王,建元应天,另外还详述前几日史思明攻陷魏州后杀三万人的暴行。

三万人……尸首堆在一起,都能堆成一座小山了。万一其中出点变故……乾元二年,有这么早吗?乾元二年的自己,似乎才刚离开衡山,独自一人四处游历……太久远的事,有些记不清了,她努力回忆,神思飘远,便没有听清鱼朝恩的话。

“吉少卿?”鱼朝恩又唤了一遍,菡玉才回神:“观军容有何吩咐?”

“麻烦少卿派人将此事通知各位节度使。”

菡玉还在想史思明杀三万人,接道:“前日各位节度使都已知道了。”

鱼朝恩提高了嗓门道:“什么?昨天刚发生的事,他们前天就知道了?”

菡玉这才明白他说的是史思明称王一事,微微一哂:“下官这就去……”

鱼朝恩一摆手:“不用了不用了,少卿这几日为了粮草劳心劳力,这种奔波劳累的事还是让别人去吧。”另吩咐传令兵持魏州塘报到各营通知。

菡玉有些尴尬。鱼朝恩又道:“刚刚说到哪里了?少卿请继续。”

菡玉便继续向他禀报粮草细则。那厢郭子仪、王思礼等围着邺城,相距甚远;而李光弼就在安阳,不一会儿就得了消息前来求见。

李光弼神色凝重,一进帐便对鱼朝恩说:“末将现有一策,或可破安庆绪、退史思明。”

李光弼位在三公,而鱼朝恩只是开府仪同三司,虽统领全军号令九节度,也不好怠慢他,忙离席起身,迎李光弼入座,说:“司空请讲。”

李光弼道:“史思明攻下魏州,却在此祭天称王,按兵不动,定是想等我军懈怠后发其不备。末将请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城,向史思明求战。史思明曾在嘉山数败于我,前车之鉴,必不敢轻易出战。由我拖住史思明,安庆绪无人救援,旷日持久,郭司徒等就能收复邺城。一旦安庆绪败死,史思明就无以号令众军了。”

菡玉听完不由击掌道:“果然是一条围城打援、避锐击惰的好计策!如能克谐,可比当年太宗围洛阳破武牢之奇功!”

鱼朝恩却不太同意:“司空此计虽好,不过有些冒险啊……万一史思明同意出战怎么办?司空的计策不就落了空?”

李光弼自信满满道:“以我对史思明的了解,有九分把握他不会应战。”史思明与李光弼数次对阵,兵力常数倍于李光弼,却无一胜绩,对李光弼自然十分忌惮。况且这回李光弼又有九节度二十万大军作后盾,有此自信也是无可厚非的。

鱼朝恩冷笑道:“史思明之前的确是慑于司空武功威名,但如今就怕他被愤怨冲昏了头脑,狗急跳墙。”

史思明投降复叛,乌承恩一事可算一条诱因,而乌承恩又是受李光弼的指使。因此朝中主和一派多有对李光弼的微词,认为是他逼反了史思明。这鱼朝恩本是宫中宦官,安逸富贵,突然要他来沙场带兵打仗,还面临史思明这一棘手的劲敌,自然也对李光弼心存不满。此时听他说史思明惧怕他而不敢出战,忍不住出言讥讽。

李光弼却不以为忤,正色道:“与史思明迟早要有一战,不可避免,末将倒愿意当这个前锋。如果他出于意气应战,必有疏率,末将正好将他一举拿下!”

鱼朝恩道:“史思明有十三万精兵强将,司空有多少呢?总不能把咱们二十万大军全都押上去作司空的赌注吧?”

李光弼道:“如今破安庆绪是首要,防史思明是其次。史思明兵分三路,魏州仅有五万人,末将请率河东及朔方三万兵马前往魏州。”

鱼朝恩道:“史思明亲率五万兵驻魏州,那都是范阳最精锐的胡骑。司空是朝廷三公,贵不可言,咱家岂能让司空冒此大险呀。”

李光弼道:“光弼一介武夫,战死沙场报效国家本就是份内之事。名衔都是陛下所赐,更当以身报陛下,何贵之有?观军容若是担心末将败绩,末将愿立下军令状。”

鱼朝恩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前有崔大夫弃魏趣汴,咱家怎么能逼司空立军令状。一路兵败事小,危及全局事大。陛下把这二十多万大军交给咱家,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咱家可怎么向陛下交代啊。”

菡玉在一旁看得气愤,抢白道:“有战役自然就会有伤亡。陛下让观军容监军,到底是为了统领各部共同伐逆平乱,还是就为了把这二十多万大军领出来遛一圈、再原样领回去?”

鱼朝恩被她气得脸色发白:“吉少卿!你、你……你说得轻巧!你来做做这个观军容试试!”

李光弼喝止道:“菡玉!不可对观军容无礼,他这是为了大局着想。”

鱼朝恩接着说:“江山土地是陛下的,将士们的性命是父母大人给的,谁也别想为了自己立功勋、泄私怨拿这些去冒险!除非我不做这个观军容了!”

菡玉也气忿不平,还想和他争论,被李光弼拦住。李光弼对鱼朝恩道:“观军容言之有理,我军阵容庞大,不宜走险招,当以稳妥为上,是末将思虑不周。”拉着菡玉退出帐外。

菡玉忿然道:“师兄,你听他说的都是什么话?居然说你请战史思明是为了‘立功勋、泄私怨’?明明是他自己怕……”

李光弼道:“宦者伴伺君侧,居安久矣,骤至凶危战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在情理之中。不必苛责他了。”

菡玉道:“既然如此,何必让内侍来当观军容呢?行军打仗岂同服侍君王,只要谨慎小心不犯错就好?师兄你与郭司徒都位列三公,战功赫赫,威名远播,随便任命谁当元帅不都比这个观军容强?”

李光弼叹道:“正是因为我二人谁都可以当元帅,陛下才没有设这个元帅吧。”

菡玉一愣,压低声音道:“师兄,我冒昧问一句,如果陛下任命郭司徒为元帅,你会不服气么?”

李光弼道:“我原本是司徒部下,有今日功勋全仗司徒推举,怎么会不服气?”

菡玉道:“那不就行了,陛下何至于怕你们互相难以统制而不设元帅呢?”

李光弼半晌不语,一直走到自己营中,才说:“菡玉,你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菡玉低声道:“我明白,陛下是怕朝臣功高震主,大权旁落,再蹈上皇错信安禄山覆辙。”她抬头望向远处天际,不由长叹,“安禄山这一反,铁蹄踏破的岂止是半壁河山。丢失的土地可以夺回,毁坏的屋舍可以重建,死于战祸的人口也可以慢慢生息繁衍。但失落的人心,却再也回不来了。像太宗和李卫公那样磊落坦荡、竭诚相待的君臣之交,也只能留予后人传颂追慕了。”

李光弼也叹了口气,转而道:“本朝自建制之初起,天下兵马元帅便只由皇子担任。此次出征集九节度之兵共二十万余,可算得朝廷的主力了,不以臣子为元帅也合旧制。”

菡玉也收起喟叹,说:“可惜太子已正位东宫,十月刚行册立大典,而其余诸皇子除了赵王都还年幼。”赵王李係是皇帝次子,自小长在深宫不识兵戈,毫无领兵才略。如果建宁王没有被赐死,倒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

李光弼道:“事已至此,咱们做臣子便只管尽忠效力罢。”

菡玉笑道:“也是。合九节度之部、二十余万众,齐心合力,即使没有元帅,也能拿得下安庆绪和史思明。”

一八o月闇

然而事情并未如菡玉所想的那般顺利。

先是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在攻打邺城时不慎中了流矢,重伤不治而死。李嗣业作战勇猛,常身先士卒冲在阵前,是不可多得的勇将,他这一死令部下悲痛不已,士气大跌,郭子仪不得不暂缓正面进攻,改用水灌。官军在邺城外筑垒两道,挖壕三重,堵塞漳河令河水倒灌入城。转眼到了开春,漳河水发,邺城中井渠漫溢,屋舍尽被淹没,人们只得筑栈而居。

安庆绪死守邺城不出,就盼着史思明率兵来救。史思明却一直按兵不动,从冬至春,邺城中的存粮很快吃光,传闻一只老鼠都已卖到四千钱。到后来城里的人实在熬不住了,想要投降,无奈水深无法出城。而官军共有九路兵马,却没有元帅统一指挥调度,互相掣肘,进退不一。城里城外的人都觉得邺城危在旦夕,马上就要破城,但它就是一直也没有攻克。双方都已疲惫不堪,军心溃散,上下解体。

此时唯一还保持着昂扬战力的就是史思明的队伍了。他驻守魏州作壁上观,兵粮充足,士兵们休养了一冬,到开春正是斗志勃发。史思明等了两个月,看官军已经疲弊,这才向相州进军,在邺城东面五十里处扎营。

史思明吃了郭子仪李光弼几次败仗,不说吃一堑长一智,至少对手的战术是学了一点。此时他也学郭子仪恒阳故技,挑选精骑编成小队,日夜轮换到城下抢掠,尤其专挑后勤部队下手。官军如出来应战,这些人便一哄而散各自归营。如此骚扰不断,官军虽无太大伤亡,却每日都要损失人马物资,弄得人心惶惶,打柴炊饭都有困难。

当时正逢初春,青黄不接,前一年关中又闹饥荒,本地没有存粮,官军所用的粮草都是从江淮、并州等地远道运送而来。这几个月里又从各地征调军队,官军已有三十多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对粮草的需求自然极大,每日仅米面就要吃掉数千石。但全军因无统帅,也没安排专门的人手负责运粮,史思明看准了粮道薄弱,便时时派人骚扰,抢到了粮草也不拿走,就地焚烧。如此士兵时常缺粮饥饿,更无斗志。

史思明见时机成熟,便带兵直逼城下,与官军约定决战日期。三月初六这日,官军出步骑共三十万于安阳水北面列阵,迎战史思明。官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队伍庞大又没有元帅,调动极不灵活。史思明自知十三万兵马无法和官军硬碰,便只率五万精兵前来应战,试图以巧打拙。官军则以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和鲁炅为前军,率先出战;郭子仪为中军,紧随其后。

因运粮人手缺乏,而菡玉任京兆少尹期间常协助转运,去年十月李光弼便荐举她兼任卫州司仓参军事,掌管粮草存储事宜。由于史思明的抢掠干扰,菡玉已经连续十多天没有接到粮草。为了今天将士们能吃饱了上战场,昨日一下用掉了米六千石、牛羊一万多头,营中存粮将尽。今日江淮总算又有一批粮草运到,共计约五万石,可供全军十天半月之需了。正巧今天又是与史思明决战之日,士兵全都奔赴战场,可用的人手更少。菡玉唯恐有变,亲自带了两千人往南面接应。

一直走了十余里,抵达安阳南面的汤阴县地界,还没碰到送粮的队伍,菡玉命士兵们先原地休息。众人刚要下马,忽然听到北方一阵沉闷的轰鸣,震得大地都微微发颤,有下马下了一半的年幼新兵腿一软从马上掉了下来,趴在地上惊呼道:“怎么回事?地龙翻身了?”

旁边伙伴笑话他道:“什么地龙翻身,是司徒、司空他们和史思明开打了!”

那名摔下马的新兵爬起来往北方眺望,感慨道:“三十万大军一同开拔围剿史思明,该是多壮观的景象啊!可惜咱们无缘亲历。”

伙伴道:“瞧你刚才那吓破了胆的糗样儿,还上战场呢!也就能在后方运运粮、牵牵牛。回头牛不听话起来,我看你都制不住!”

新兵不服气道:“你别小看我!我虽然没打过仗,但牛还是看得住的!以前在云州老家,我就是专管放牛的,一个人看几十头牛呢!不管什么样的牛,到了我手里都对我服服帖帖的!”

伙伴道:“我看你放的都是天上飞的牛吧——吹出来的!”其他人听了也跟着哈哈大笑。

新兵涨红了脸:“你们不信……不信,一会儿运粮的牛车来了,咱们每个人得赶五六头,你们的都让我来赶,看那些牛听不听我的话!”

说来也巧,几个人正在说笑,前方大路上竟真的跑过来一头牛,发足狂奔,索套坠地乒乓作响。一头牛身高五尺余,重五六百斤,头上还有一对利角,发起狂来谁敢拦它。几个人连忙往路边躲避,那牛堪堪从人群中冲过去了,差一点把人撞倒。马匹也受了惊,咴咴直叫。

伙伴因对新兵笑道:“你不是对牛很有一手吗?有没有本事把这头疯牛制住?”

新兵道:“你们等着瞧!”翻身上马就去追那头疯牛。

伙伴们本是和他说笑,不想他竟当了真。几人面面相觑,正商量着要不要去追赶,发现司仓参军过来了,连忙列队站正。

菡玉问:“方才有头牛狂奔而过,没伤着人吧?”

众人都垂头丧气,既不摇头,也不点头。

菡玉又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几个人都不说话,最后还是那名嘲笑新兵的士兵站出来道:“少卿,都是小人的错,对新来的嘲讽激将,他、他就去追那头牛了……”

菡玉大吃一惊:“什么?还不赶紧去追?”

众人连忙随她一起上马往牛跑走的方向追去。没走出多远,就见那名新兵赶着那头牛一溜小跑回来,显然已是把牛收服了。看到伙伴们,他洋洋自得道:“怎么样?我就说牛到了我手里都对我服服帖帖的吧?”

伙伴喝道:“还不过来见过司仓参军!”

新兵忙跳下马来拜见。菡玉正色道:“你可知军中最忌不听号令、擅自行动?”

新兵不知如何是好,偷偷看向自己伙伴。伙伴也下马跪地求道:“他是刚入伍的新兵,不懂规矩,是小人不该激他意气,罪在小人,少卿要罚就罚我吧!”

新兵忙道:“不关他的事啊,我……我也不是赌气,是看到牛背上还有个人,才去追的!”

众人这才注意到牛背上除了套着散乱的绳索木梁,还趴了个紧抱牛脖浑身发抖的人。几个人上去把他抬下来,那人已吓得手脚发软,只能坐在地上。

菡玉看他一身短打扮,满面尘土,像是赶了远路,便问:“乡亲可是附近州县的居民?这头疯牛又是怎么回事?”

那人看她身穿戎装,面带戒备,不答反问:“你是什么人?”

菡玉耐心回道:“下官现任卫州司仓参军事。”

“运粮官?”

菡玉点头称是。那人突然怪叫一声,鱼跃而起拔腿就跑。士兵们冲上去把他拦下,扭送到菡玉面前。那人拼命挣扎,哪挣得过几名士兵的力气,跪下泣求道:“运粮官饶命!饶命!”叩首不止。

众人都不明就里。菡玉劝慰道:“乡亲不必惊慌,我等绝无侵扰之意。”又命按住他的士兵们将他放开。

那人见她和颜悦色,不像要自己性命的样子,止住叩泣狐疑道:“运粮官里你是不是最大?”

菡玉笑道:“算不上最大,不过话倒还是可以说上两句。”

那人又号啕哭道:“不是最大,你饶过我有什么用?回头最大的官还是一样要杀我!”

菡玉讶道:“有这等事?谁要杀你?莫要惊慌,慢慢说来。”

那人止住哭泣,说:“小人是江淮来的运粮脚夫……”

菡玉吃了一惊:“你是从江淮运粮来的?粮草现在何处?”见那人面露惊骇,只得忍住焦急软语道:“请讲。”

民夫道:“粮草就在此处往南两三里外。今天早上我们从汤阴县城出发,说好了中午运到安阳。”

菡玉道:“的确如此。下官就是来接应粮草的,一路未见粮队,还以为出来得太早了。”

民夫继续说:“刚出汤阴没多久,也就辰时吧,突然来一队气势汹汹的运粮官,自称什么什么参军,和将军你的官衔有点像,说是管运粮的最大的官。这群人蛮不讲理,硬说我们偷懒贻误军机,把我们毒打了一顿。你看,我这胳膊上的鞭伤就是刚被他们打出来的。”捋起衣袖给众人看,果然有数道鞭痕。

一旁士兵问:“少卿,不就咱们这拨人出来接粮了吗?还有人抢在咱们前头?”

菡玉摇头,问民夫:“那些人作何装扮?从哪个方向来的?有无凭信?”

民夫道:“穿得和你们一样,从东边来的。凭信肯定有,不然汤阴的少府明公也不会把粮草交接给他们掉头回去了。”

菡玉垂首思忖,民夫接着说:“光是打几鞭子也就算了,刚刚走到南边三里处,北方突然地龙翻身……”

新兵插嘴道:“那不是地龙翻身,使朝廷的军队何叛贼开打,几十万人,冲锋的脚步踏得地都动了!”

民夫惊诧道:“啊?北边有几十万人正在打仗?”

菡玉抬手制止新兵,问民夫:“然后呢?”

民夫答道:“这地突然一震,牛免不了受点惊吓,踩破了几袋粮食。运粮官竟然大发雷霆,要把我们全都处死!有人想逃跑,哪快得过他们的强弓利箭,都被当成活靶子当场射死了!正巧有头牛尾巴上着了火,发狂挣脱了车辕。小人想左右反正是个死,就追着牛跳上牛背跑了出来,有幸捡回一条命。可怜我那些乡邻弟兄,也不知现在……”说着又低下头去抹泪。

菡玉把前后事件连起来一想,叫道:“不好!”急令士兵们整队上马,由那名民夫带路,赶往粮车停顿之处。

两三里路,策马不过片刻。菡玉等人在高处,远远就望见坡下那些假冒的运粮官正在把牛车赶到一起,脚夫们排成队伍跪在另一边。

民夫指着领头指挥的将领道:“就是那个人,自称参军,是最大的运粮官。”

菡玉看那些假运粮官只有四五百人,便命士兵们先假装不知,不动声色慢慢将这些人围住,再听她号令一齐动手捉拿。

假运粮官乍一看到真正的官军,都略显慌张,不约而同立时停下手中动作。菡玉上前抱拳道:“各位同伍辛苦了。我乃李司空麾下裨将,受卫州司仓参军之托前来护粮。各位是司仓参军的部下吗?”

那名自称参军的将领回道:“正是,下官卫州仓曹佐,也是奉参军之命来接应粮草的。”

菡玉道:“末将冒昧,但为了谨慎起见,还请验一验参军印信。”

假仓曹佐掏出一枚令牌递给她。那令牌仿制得惟妙惟肖,背面还印了个“吉”字。若不是她腰里别着真正的令牌,真要以为是自己不慎遗失了。看来这些人不是头一次用这种伎俩,先前遗失的粮草定也有他们的份。

菡玉把令牌还给他,问:“吉参军怎么没来?”

假仓曹佐道:“今日两军决战,参军另有要务,不然也不必委托将军来护粮是不是?”

菡玉冷笑道:“你倒是会机智应变,难怪史思明派你来劫粮。”

假冒官军闻言无不变色,观望四周,已被官军包围,不由一阵骚动。那名将领倒还镇定,佯作愤怒道:“将军这话是什么意思?无凭无据,怎可随意诬陷下官通敌?”

菡玉问:“你可认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