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只愿陛下,百岁乃至万岁,盛世长治久安;永居紫阁,天地共仰仁政。”

他的声音如此庄严,如此虔诚,仿佛在用最美的语言为他的新君祈福。

李谕没有忍住,眼泪就下来了。

第18章

李谕很感动,他从前就这样。美,喜悦和感动比痛苦更容易叫他流泪。萧从简半跪在他面前,向他衷心祝祈时,他真的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直击他心灵的美好。

怎么说呢,他有一瞬间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这个李谕,而不是那个李谕。他分不清这是他的想象还是渴望,好像多少年来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刻,为了让一个既美貌又强大的人像伤痕累累的雄狮,含着无限伤感臣服在他膝下。

眼泪落下来,他伸手去扶起萧从简:“丞相…”萧从简顺势站起来,与李谕靠得很近。近到李谕能闻到他衣服上似有还无的熏香味道。

这叫李谕克制了些,也清醒了点。

“丞相,”他用食指刮去眼泪,微笑着轻快说,“朕的盛世,一刻都少不得丞相辅佐。还望丞相尽力。”

这是李谕的真心话,但只能用这样客套的语气说出,才不致于尴尬。他不好告诉萧从简,萧从简的表态和试探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并不打算和萧从简对立。

萧从简现在需要他,他也需要萧从简。

这一来一往,算是两人都明确了这番态度。

萧从简从李谕那里离开后,去了清隐宫。

很久之前,高宗皇帝十分信任萧家,就曾抱着萧家的霈霈,让她坐在自己膝头玩耍,说过“不知将来我家哪个小子有福气能与你做夫妇”的话。

萧从简那时候年轻气盛,一回家中就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妻子放下豪言壮语:“我一定会让霈霈成为皇后,将来你我的血脉会融入大盛皇族!”

直到如今他有时候还会在梦中还会看到窈娘。她侧身坐在宽大的窗下,面色宁静。她对他的雄心和野心从不激动。

“霈霈自会有她的命途…”他记得她这样说。

十年恍如一瞬,人算终究不如天算。窈娘早已驾鹤而归,没能亲眼看到霈霈成为皇后。而霈霈的皇后只做了不到两年,如今隐居在清隐宫中。

清隐宫已经重新收拾了一番,但仍掩不住陈旧寂寥之气。宫殿墙壁上有新补过的痕迹,院中绿树成荫,多是苍郁的古木。伺候萧皇后的宫人都沉默寡言,失去了得意之色。

还好萧皇后本人并不像身边人那么消沉。她固然还在为夫君的早逝伤心,整个人都消瘦了,但精神尚好,眼睛是活的。

萧从简给她带了一盒滋补养生的膏药来。萧皇后接过来,只说:“父亲放心,我在宫中一切都好。冯皇后为人宽厚,一到宫中就来见我,这样忙的时候,她还不时过来。等过段时日,宫中不这么忙了,我打算办个书社,在宫中组织一批女官修补旧书,刊印新书,并教宫女识字。还有清隐宫后面的玉垒渠,到夏天时候该清理一番,旁边我想叫花匠再植些桂树,给渠边用武康石重砌…”

似乎有许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做。

萧从简说:“我会叫人给你送五千两银子,做书社之用。”

萧皇后笑着摇头:“我在宫中不缺银子,宫中每年给我拨的银子我本就用不完。”

萧从简知道她说的是真的。她原本就对奢华的衣物首饰并不太在意,守寡之后就更加朴素,确实不会缺钱。但他总归担心她。后宫和朝廷一样,大多是势利眼。

“你和你母亲很像,”萧从简说,“她对你做不做皇后一向淡然。我想你的性子,像这样安安稳稳的更好。”

萧皇后自觉无愧祖宗无愧李家,但对着父亲,她确实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愧疚,她很清楚汝阳王向来不是萧从简的首选。最后在李家和父亲之间,她还是选了李家。

但若再给她一次机会,她还是会这么做。

“父亲…”她没能把话说出口,这件事情已成定局,无谓再多辩解一回。

萧从简知道她的心思。能扶霈霈做太后固然好,但他清楚这其中的风险,再加上他清楚霈霈的性格,她像她的母亲,不是狠心的人。所以他才早早就派了萧桓去淡州做准备。

哪怕李谕像从前一样混,他也认了。何况李谕在淡州一年间的表现他一直有所耳闻,确有好转的迹象。但到底是真的洗心革面了,还是心机变深沉了,学会忍耐和伪装了,还有待商榷。

李谕进京之后的行动,他总体还是满意的——除了带了个无足轻重的韩望宗来,其他没有乱来,没有打算对朝中他的人动手的意思。

今天他试了试李谕,回应也不错。只要能在这段时间稳住朝局,就不怕后面掀出什么风波来。

三天后,李谕正式登基,祭告了天地祖宗,之后在东华宫正殿司仪祝祷声中接了玺印,群臣跪拜。第二天追封了云淑妃为高宗皇帝的皇后,册封了冯皇后,又隔了一天册封两个妃子。

李谕一直饶有兴致地观察这繁杂的仪式——只有这样尽力抽离出来,他才不至于太累着自己。衮服比他想象得重,天气也比预计的要热那么一点。只要他耐心观察,他能看出来有个别人是发自内心地激动,比如赵十五。还有些人只是在随大流,像牵线木偶一样听从司仪跪拜的指示,虽然他们看上去竭力保持一脸肃穆,但李谕总觉得他们并没有真的在想什么实际问题。

只有萧从简,率领百官的萧从简,他看上去思绪一刻都没有停止,神经绷得紧紧的。

李谕温柔地看向他,萧从简正好抬起眼睛与他对视。于是在这个异常庄重的时刻,李谕向萧从简微笑着眨眨眼。

萧从简的脸上闪过一丝诧异。李谕明白为什么,因为他刚刚可以说抛了个媚眼个丞相。媚眼.gif,希望丞相喜欢。

第19章

关于皇帝在登基大典上的轻佻神态…丞相没有恼怒,甚至觉得有些理所当然。

汝阳王本就是个轻薄儿,高宗皇帝宠云淑妃,云淑妃宠汝阳王,这个孩子从小被惯坏了。看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登基这样重大的事情,萧从简想不出有什么理由值得皇帝眼睛飞到眉毛上去的。

萧从简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不做无谓的妄想。但在这一刻,萧从简还是想起了孝宗和霈霈,这一对才是佳儿佳妇。孝宗性格宽厚,沉静,好学,他若活着,萧从简对将来十分有把握。

但李谕…萧从简有些头疼。他搞不清楚汝阳王这种人。不是说这种人心思复杂,汝阳王这种贵族纨绔并没有什么深沉心机——这才是纨绔们可怕的地方。有心机的人必然有目的,哪怕不择手段也好,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但纨绔不一样,纨绔散漫惯了,难有定性,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长远的目标。他们行事冲动,全是凭心头一时喜恶。

萧从简很难说皇帝将来会怎样,是登高之后能望远,还是从此原形毕露,放浪形骸,他拿不准。

但他已经准备好了。不管是哪种情况,幸好他手下的人够用,总有一种办法能稳住皇帝。

我们皇帝影帝并不知道他的媚眼在丞相眼里像个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二傻,当年他在电影里可是一个眼神就电倒一片男男女女的,他很自信。

登基之后两天,文太傅推荐的那个书法老师冯佑远进宫来了。之前李谕问过冯皇后,问她知不知道她这个族兄。能让太傅特意推荐,应该是有过人之处。冯皇后说了这位兄弟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其他就支支吾吾不肯说个一二三了,只道:“陛下若喜欢,不妨常召表兄入宫陪伴。”

赵十五转头就悄悄提醒皇帝:“陛下这样问皇后,只怕皇后以为陛下是在试探她。”

李谕挑挑眉毛,这话听起来就有意思了,他还以为原来的汝阳王是个直男。难道曾经还和冯家表兄有一腿?

他来了点兴趣,倒真想会会这个人了。

等冯佑远一来,李谕一看他的脸,忍不住心中一笑。因为冯佑远的脸说明了一切,难怪大家都会觉得他们有暧昧,文太傅和冯家的心思还真是好懂。

冯佑远很漂亮,就是太漂亮了,脸若桃花,腰肢纤细,若穿上女装大约就是个胸平了点的美女。美则美矣,可惜不对李谕的口味。他不喜欢伪娘款,实在没有发展的可能。

李谕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他。这是做皇帝的好处之一,有余裕来处理这种事情,拒绝一个人而不用太过担心后果。他已经决定拒绝冯佑远了。他已经在心里唱起谢谢你的爱了。

只是冯佑远来拜见了李谕之后,态度很恭敬,言语动作都规矩,并没有出格之处,看不出想勾引皇帝的意思,甚至讲课时都不直视皇帝,更没有趁着指导写字贴身吃豆腐的桥段。李谕有点讪讪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误会文太傅,误会大家了,推荐这么一个美貌老师给他,只不过是巧合而已。

讲完一幅字帖之后,冯佑远第一次上课就结束了。李谕赐了茶,又命人端来贡品纸砚赏赐给冯佑远。

李谕便去隔间换衣服去了。皇帝一次换个五六次衣服是常事,都有宫人服侍,李谕过去拍戏同样身边围着一堆人帮他打理服装造型,从头到脚不用自己动手,都习惯了。

但这次他正换着衣服,就听屏风外有人问道:“陛下,可用臣伺候更衣?”

正是冯佑远的声音。李谕这下是真忍不住了,他笑出了声,这种赌对了的开心感觉是怎么回事。看来这个大美人还挺会揣摩人心的。

李谕清清嗓子:“你进来吧。”他冲宫人点点头,冯佑远入内,宫人退下。

冯佑远一进来就半跪着,一双修长白净的手慢条斯理地为李谕解开腰间带钩,声音低低的:“陛下,这段日子没有忘记臣吧?”

李谕不为所动:“老实说,不怎么记得了。”

冯佑远抬起下巴,一双杏眼终于仰视皇室的脸:“那臣要怎么样…才能叫陛下想起呢?”他声音柔曼自在,与刚才上课时候截然不同,一只手已经贴着皇帝的大腿内侧摸上去。李谕不由感叹冯兄还挺有职业素养,课上课下分得很清楚。

在冯佑远堪堪就要摸到龙根时候,李谕按住了他的手。

冯佑远露出不解的神色,李谕俯身,在他耳边问道:“这件事,太傅知道吗?”

若文太傅知道这两人有过一腿,还推波助澜一把,这可不是为老不尊能形容的了。冯佑远伸手抚了抚皇帝的衣领,低声道:“陛下请放心。太傅只知道我是来教书法的。”

李谕笑着说:“那你们冯家胆可不小,敢拿太傅做筏子。”

冯佑远整个人已经靠在李谕身上:“是我自己求了家中安排的。陛下想不想要?”

李谕看他的姿势,知道只要他一点头,立刻就会享受到一场淋漓的口活。但他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了,不太谦虚地说,现在他处在人间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牵扯到比较多的利益关系。也必然有很多人会来讨他的欢心,甚至想来操纵他。

他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和某个人发生了关系,他不可能对那个人无动于衷。他也不愿意为这种享受冒险。

所以,他只能用手指轻轻拂过冯佑远的下巴,示意他起身:“今天不用了。”

冯佑远的神色一瞬间极其不安,但只有一瞬,他很快低声笑道:“原来陛下只爱看我红妆。”

李谕一乐,汝阳王还真吃伪娘系,这到底算直算弯。

李谕的衣服到底还是宫女帮穿好的——冯佑远也是个小公主,只擅长脱人衣服,并不会伺候人穿衣服。一出了内室,冯佑远的脸色又变成了平静如水的好老师脸,恭敬告退。

次日萧从简入宫,见到李谕时候,随口问了一句:“陛下昨日的书法课如何?”

李谕吓了一跳。他一时语塞。他虽然和冯佑远进了内室,但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萧从简要这么问!

萧从简并没有注意到皇帝的脸色,只是端详着公文,道:“看来想陛下上一次课就见效确实是我妄想了…”

李谕这才谄笑道:“丞相看不出来吗?我觉得明显端正许多啊。”

萧从简扫了皇帝一眼,公事公办地宣布道:“陛下,臣与太傅商议过了,陛下年轻,应该常开经筵。臣已经命礼部安排日期,由臣来亲自挑选讲师。还望陛下努力学习。”

当了皇帝,照样得学习,还全是大牛来给上课。中国的孩子,自古以来,都是不容易的。李谕叹了口气:“行吧。全由丞相安排。”

萧从简的神色这才亮了点。李谕被他眉梢的那一丝轻松一触,突然问到:“丞相能给我亲自上课吗?”

萧从简猝不及防,这下轮到他语塞了。

第20章

萧从简当然不介意自己再多个帝师的头衔,他只是没想到皇帝如此主动。

不过这事对他并无坏处,他立刻应了下来:“臣愿为陛下授业解惑。”

李谕与萧从简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都很满意。李谕问萧从简:“丞相能尽快安排经筵吗?”

萧从简从未想过皇帝是如此好学,但摆出好学姿态并不是件坏事。这件事情正符合他的期望——皇帝正应该多多关心这些事情。

他立刻详细地为皇帝讲解起经筵上的科目设置,必讲典籍。皇帝微笑听着,双目炯炯有神,真像对这些十分感兴趣。

经与史是必修科目——哲学和历史是重中之重。礼与法也会有专业大牛来给皇帝解读。这些东西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王朝的兴亡,因此能代代传承。

李谕问萧从简:“丞相会给我讲什么?”

萧从简说:“我给陛下讲史,还有兵法。”

李谕同样没想到萧从简这么积极,一教就教两门,他还以为萧从简只是应付他。如此一来,李谕是真来了兴趣,他看着萧从简问:“朕想听丞相亲口讲一遍百鹿山之役。”他来到这里这么久,基础知识补了不少。萧从简的光辉生平,他已经倒背如流了。

萧从简当年未满二十岁就拜为将军,领兵出征,曾在百鹿山有一场大战,大破敌军,一战成名,震动朝野。李谕第一次听说时候,只觉得这太传奇。但转念一想,这样的人位极人臣才在情理之中。

“朕还从没有听过丞相亲自讲这场战事。”李谕一向喜欢故事,何况这还萧从简做主角的故事。

萧从简心中笑了一声。当皇帝五岁左右的时候,就曾经听他讲过百鹿山,那时候皇帝还是个垂髫小儿,最大的劣迹是用墨汁泼宫人的衣服。那时候他凯旋归京,进宫受封,小皇子要他把百鹿山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

如今皇帝自然是不记得,也不会相信这件事了。即便记得,皇帝大概很难将当年的少年将军和他视作同一个人。就像萧从简自己,不会将轻浮又反复无常的皇帝还看作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

尽管皇帝这会儿的眼神十分干净…

“丞相一定会讲百鹿山的吧?”李谕又确认一遍,他其实早就希望能听萧从简谈谈他自己的故事了,爱一个人和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回事。他但事情总得有个过程,李谕希望他能和萧从简有个良性循环。至少,他现在的地位为他提供了一些便利。只要不是太过荒诞的要求,人们总是乐于为皇帝服务。

萧从简当然也不会拒绝,他神色平和地说道:“陛下对边疆如此关心,臣自当用心讲解——自百鹿山之战之后,已十年有余,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

“朕相信丞相心中自有乾坤,形势如何变化丞相都能掌控。”李谕适时送上一顶高帽,但这话他说得并不违心。他确实是这么相信萧从简的。

萧从简终于笑了,他的唇角很美,笑起来尤甚。但李谕看出了,这个笑容更像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反应。丞相的心不会轻易被打动。

但这是一个好兆头,是一个契机。

萧从简离开之后,李谕仍心情愉快。

冯佑远午后来给皇帝上课。书法需要日日练习,冯佑远有的是机会,第一次出手没有成功之后,他放缓了节奏。今日上课时候他没有再对皇帝有性骚扰。

但课后闲聊总是不可避免的。

冯佑远今日穿了件鸦青色的圆领绫衫,他肤色洁白,穿得才好看,腰间是金带钩,花纹精细,看起来就赏心悦目。

他绘声绘色地向皇帝推荐了几处好玩的地方。

可惜李谕对乐坊并不感兴趣。他乐于欣赏歌舞和表演,但对这个时代蓄养歌伎的风气接受无能。何况宫中已经有足够多的歌伎了。

斗鸡斗狗很经典,但他更情愿看宠物卖萌而不是斗殴。

冯佑远昨天就感觉到皇帝变了许多。当皇帝还是汝阳王时候,是个浪荡的,爱蓄伶,爱斗鸡,爱饮酒作乐,常常为一场游戏一掷千金。冯佑远当初倒不是独具慧眼,那时候就能猜到汝阳王会登顶,只不过一起寻寻乐子,汝阳王生了副好皮囊,他不吃亏,彼此都知道是逢场作戏,尝个新鲜而已。

没想到造化神奇,汝阳王登基为帝,冯家登时出了个皇后。冯佑远自然也动了心思,他是男人,不可能入宫,但这样更好,他自认为了解皇帝,只要摸准了穴位还是很好哄的。到时候只怕比做皇后还快活。

但昨日一试,冯佑远把握不准了,他只觉得眼前的皇帝有点难以琢磨。过去能轻易挑动的情欲似乎消失了,皇帝变得和蔼而冷淡,像是他的头顶上真的升起了紫微星,将帝君与凡人隔开,与过去的一切荒唐行径隔开。

冯佑远真要相信命数之说了。

但幸好昨天的闹剧之后,皇帝没有立即推开他,仍默许他继续陪伴身边。他必须把握好这个机会。

“等夏天过去,陛下要不要去秋猎?”冯佑远试探问。

李谕骑马还行,骑马还要打猎这难度他还挑战不来。再说…“一般猎什么?”他问。

冯佑远立刻说:“野鸡,各类鸟;还有兔子,鹿之类的小野兽猎得多。”

这个时候还没动保的概念,杀野生动物不犯法。但李谕没这癖好。他正想说“小鹿多可爱,射它干嘛”,就听冯佑远说:“朝中大人们一起去秋猎做个比赛一定很有趣。”

李谕心中一动:“丞相打猎么?”

冯佑远笑道:“丞相有自己的鹿场呢,专供打猎用。”

好不容易抓住一个皇帝来兴致的话头,他不能轻易放过。他说:“陛下好久不去虬岭玩了吧?整日闷在宫中也会把人闷坏,不如改日就去猎场散散心?”

皇帝又问:“丞相的猎场很大吗?”

冯佑远说:“都在虬岭那一带,陛下顺路可以游玩一番。只是听说…”他猛然停住。

皇帝看了他一眼,冯佑远不敢吊皇帝胃口,立刻说:“只是听说丞相不爱招待旁人去自家猎场,不过既然是陛下,想必丞相一定乐意。”

李谕心想,这可说不定,大大的说不定。

第21章

作为一个皇帝,李谕的档期拍得比演员还要满,而且重要得多。固定的日期干固定的事情,尤其是祭祀一类,早就在日历上标好了。现在他得吩咐内官和殿中省注意把他的秋猎计划安排进日程。

离夏天还有段时间,宫中已经开始安排皇帝的避暑行程。一到夏天皇帝通常会去京郊的园林别宫,临近京城,方便处理政务。有时候也会去东都隋京或北若,那里夏季比京郊更凉爽些。李谕继位不久,暂时不好跑太远,仍选了在京郊避暑。

李谕在宫中住了几个月了,除了祭祀公务,还没机会在宫外逛逛。他寻思着微服私访应该不太现实,还没尝试过。因此这段时间下来,他确实诚心盼着夏天换个地方避暑,然后秋天去打猎的安排。皇宫再大,天天住也没意思,何况李谕常常出入的宫殿就那么几座。

夜晚休息时候他大多都在东华宫,有时候会去皇后的坤仪宫,是为了商量事情和看看孩子。

今天李谕又来坤仪宫和皇后商量夏季避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