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有放开她呢。

“小画眉,我刚刚希望你不答应,这样一来你就走不了了。”他很是认真的说着。

这是什么话,她又不是去玩。

门外再次响起敲门声。

顿脚。

他这才松开她,随之,拉住她的手。

低声说着:“我明天上午要飞吉隆坡,接下来行程都安排很满,我们晚上一起晚餐。”

说什么傻话呢,她哪有时间和他一起晚餐。

“是不是晚餐过后,再开一个房间。”她笑着说。

“是,我让酒店留了房间。”连嘉澍说得像模像样的,“我上个月拿到飞行执照,从尼斯飞巴塞罗那还不到一个小时,来得及。”

四辆车一字排开,缓缓行驶在前往摩纳哥港口的海港公路上,萨娜来了,罗斯家也派人来了,一行十几人,林馥蓁坐在第三辆车上。

如果不是索菲亚第三次敲门,也许在糊里糊涂中她就答应了他,陪他晚餐,晚餐过后跟他去酒店房间。

真疯狂,难舍难分时她甚至于想着和连嘉澍从窗户离开,去敲响玛莎家的后门,从玛莎家后门离开。

是不是?所有二十岁陷入爱恋的人都会像她和他那样,需要不断在彼此身体找寻依存感,这种依存感被称之为“性”,扣除“性”这部分,两人间的情感还剩下多少?而那剩下的部分能不能支撑往后漫长岁月的朝朝暮暮?是不是?林默和兰秀锦从一开始也像她和连嘉澍一样…

闭上眼睛,强行让自己去忽略这两个名字。

连嘉澍所带给她的悲伤和甜蜜如两个极端,来势汹汹,上一秒冰下一秒火。

光是发生在房间短短十几分钟就让她倍感疲惫。

疲惫却又是甘之如饴。

车子往埃兹方向的海港公路行驶,到了最热闹的海边浴场区,连嘉澍让浩二放缓车速。

身体微微往车窗倾斜,车窗外有一对年轻男女在自拍。

男的拿着自拍杆女的手比出V字型,两人头挨得很紧,拍完,又开始换姿势,自拍杆由女的拿,两人单手举到头顶上,比出心字型造型。

那对年轻男女很好地诠释出“我们现在在恋爱中”的状态。

纯粹幼稚平淡温馨。

那也是连嘉澍理解中的恋爱模式,在合适时间遇到;合适时间确定关系;合适时间步入结婚礼堂;合适的时间点等待着下一代来临。

偶尔,他也曾经想过自己未来一半的形象,那应该是一名温柔的女性。

温柔的女性形象?心里苦笑。

膝盖处还在隐隐约约疼痛着,林馥蓁再一次让他体会到作为拿过青少年帆船赛洲际冠军的实力。

膝盖狠狠往他膝盖顶:“嘉澍,别闹。”

此时此刻,连嘉澍不能否认地是,林馥蓁那句“嘉澍,别闹”合情合理。

十几人在等她,她这次西班牙之行罗斯家族动用了关系,让摩纳哥皇室借出私人码头,甚至于让她乘坐皇室邮轮出行。

可当时他压根没往这方面想,伴随着她那句“嘉澍,别闹”手更为的不安份,就想着把下飞机时忽然串出的疯狂想法付诸行动。

谈谈他脑子里的那个疯狂的想法吧。

一下飞机,拦下辆计程车,让计程车司机直接把车开到林馥蓁家门口,这期间他打电话到巴黎饭店定位置,也让他们留了房间,还特意让服务生准备一切关于一对男女在酒店房间待一个晚上的所有必备品。

想她吗,是的,非常想,想她柔弱无骨的身体,想她被汗水浸透的长发,想她躺在自己身下浑身潮红的模样,想用一次次撞击让她上一秒在哭泣下一秒变成哀求,还想让她偷偷和自己从窗外溜走,他们躲在玛莎后院的车厘子树下,他喜欢从后面进入她,在索菲亚到处找寻时她正疯狂摆动着腰肢,那名叫做玛莎的法国女人一如既往拿着电话和她朋友没完没了,电话说了一半停下,十二月的海风很大,但不至于让那一棵车厘子树摇动得那么厉害,收起电话,在玛莎来到树下时,她和他已经悄悄打开了玛莎家的后门,海港传来又响又亮的口哨声,她潮红着一张脸,脱下一只鞋作势要扔他。

哪能,一把抱起她,她要是还闹的话,他就把她丢到海里去,大不了他来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自然,要吻够了才把小美人鱼带到岸上。

以上,是连嘉澍脑海中疯狂想法中的一部分。

窗外,那对年轻男女拍完照,一路说说笑笑离开。

目送那对年轻男女的身影,连嘉澍想他和林馥蓁会不会有一天也终将变成那种状态,想了想,再想了想。

答案很清晰:不会。

他和林馥蓁之间有太多太多的利益纠葛导致于他们无法像那对年轻男女一样享受恋爱时光。

不是他不愿意去努力,而是太晚了,一些东西已然根深蒂固。

从一开始,他就怀有目的去接近她,在三名挑选出来的女孩中,最后凭直觉他选出了林馥蓁。

后来,就有了十岁那年,那个晚上事情。

满天星光下,她和他说:“连嘉澍,你愿不愿意和林馥蓁结成莫逆之交。”

一切如他所想要的那样。

小画眉。

时间不能再拨回到我们十岁那年。

那怎么理解他下飞机时的疯狂念头呢。

也许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吧,这个解释目前最为合理。

连嘉澍看了一眼正专心开车日本人,日本人无名指上戴着婚戒。

他见过日本人皮夹里放着的一家三口合照,那张合照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出于好奇,连嘉澍问了日本人和他妻子的相识过程。

聚会认识,彼此有好感,经过一年的相处时间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一年的交往后觉得共度一生没问题,步入礼堂的时机成熟了。两年后,他们生下孩子,目前孩子六岁,妻子在一家育儿机构工作,他会和妻子分担部分家务,周末有时间一家三口会外出。

一对男女从相识到结合阐述用时一百十六秒,两分钟都不到。

完毕。

日本人回到司机的角色。

“一个晚上做几次。”连嘉澍又问。

日本人支支吾吾了老半天说出一周两次,周末要是没外出就三次。

一周两次,如果连嘉澍没记错的话他那天要了她四次,加上早上一次是五次。

结婚前和结婚后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结婚前呢。”

“我们…是婚后才开始的。”

也就是说婚后才开始性行为。

“那是多少次。”

“四次,有时候五次。”

“一天?”

“不…不是一天,是…是一个礼拜。”

也就是说还不到一天时间他就把浩二和他妻子一个礼拜的数量筹齐了。

“尝试过一天多次吗?”

“是的。”

“那是多少次。”

“两次。”

“最多两次?”

“是的,最多两次,我…我妻子性格比较害羞。”

看吧,这就是常规的情感生活。

和他想象中差不多。

忽然响起的车喇叭声打断连嘉澍的思路。

一个穿条纹衬衫的中年男人挡在车前,此时车已经开在通往他家那扇大门的单行道上。

中年男人背着个大双肩包,展开双臂,以大鹏展翅方式挡在车前。

在没成为他司机钱浩二是一名空手道运动员,连嘉澍一点也不担心,就几下功夫,那男人就被搁倒在地上。

被搁倒在地上的男人开始高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就这样闯进连嘉澍耳朵里。

这名字也带来了久违的愤怒。

连嘉澍打开车门。

明可芝。

关于这个名字,他曾向林馥蓁做出如是介绍。

“明,明亮的明,可,可爱的可,芝,芝麻开门的芝。”

让他猜猜,那个识感情为玩物对于金钱有着极度渴望的女人这回找上门来做什么?

钱花光了?让她的情夫上门要钱了?

停在那个男人面前,居高临下,看着他。

男人也在看着他,似乎想通过他的那张脸找寻出什么。

“我不会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冷冷说着。

那男人摸索着从地上站起来,把双肩包抱到前面,低头,亲吻,自言自语:可芝,我终于见到他了。

男人迎着连嘉澍的眼睛,缓缓说:

“我在这里等了你两百二十一个小时。”

作者有话要说:天天大肥章要把峦帼的身体掏空~~

荆棘花园

连嘉澍第一次观看了白天变成黑夜的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 就数最后阶段最为神奇,一束束亮光相互交汇,一拨一拨被赶至海面,之前还暗沉沉的海平面忽然间放亮,状若老人弥留前的那一下睁眼,想去再看一眼世界再看一眼亲人, 无奈心有余力不足。猛地, 瞬间又暗淡了下去。

最终, 不管情不情愿不管舍不舍得, 缓缓合上眼帘,最后一缕暮光被收进海底,天空海面变成黑色幕帘, 孩子手里的彩虹糖瞬间暗淡无关,女人嘴唇上的唇彩变得死气沉沉。

面对黑压压的海平面, 坐在堤岸上, 腿悬空, 海浪从连嘉澍脚底下前仆后继。

那只黑色双肩包就放在他左手边, 黑色双肩包的主人走了,不,确切一点来说, 双肩包的主人叫连嘉澍。

把双肩包带到他面前的男人自称叫阮民生。

阮民生,越南人,一名心理医生,他爱上了一个叫做明可芝的女人。

明可芝是他爱的人也是他的病人, 他说最后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爱上的是明可芝的心灵创伤,还是她的那张美丽容颜。

男人什么时候走的连嘉澍也不清楚,男人千里迢迢赶过来没能从他口中听到一句谢谢。

甚至于,怕那个看起来有点像明可芝情夫的男人玷污到家里的空气,连嘉澍把他带到这里来。

那个男人不远万里,为的是给他讲一个故事。

嗯,这个故事有个很鲜明的主题:母爱。

连嘉澍相信,当那段故事来到尾声时,那男人流泪了。

越南女人以多情闻名,越南男人应该也是情感丰富。

男人讲的故事曲折离奇到让连嘉澍觉得,即使是编剧也编不出这样的一段故事,所以,这段故事不会是真的。

小画眉,你说是吧。

对了,你没听到这段故事,自然无法做出精准的判断。

为了能让你做出更出精确判断,这个故事得再搬上来一次。

故事背景和那场臭名昭著的越南战争有关。

越战的二十年间,为了躲避战乱很多越南人摇着船带上妻儿在海上流浪,船摇到哪里家就在哪里。

这批越南人遍布东南亚海域河岸,被称之为水上人家。

越战结束,不少水上人家习惯了水上生活模式,并没有回到岸上,他们在海岸边港口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小画眉,故事开始了。

很久很久以前,住在水上的渔民明先生带着自己刚满五周岁的女儿阿芝去了一趟理理发店,明先生上一趟岸不容易,他让理发师给阿芝剃了个大光头,阿芝妈妈去年过世了,他不会给她梳头发,既不会梳头发也不会做衣服,只能和邻居要来他家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邻居家的孩子都是男孩。

穿着男孩衣服的阿芝剃成光头后,看起来和街上的男孩没什么两样。

为了能赶在天黑前回家,明先生挑了山路走。

在那个三叉路口,忽然冒出来几个人。

那几个人拿着棍子在他头上一阵乱敲,明先生手里紧紧握着阿芝的手,眼前一黑。

醒来后,明先生发现自己被丢到黑压压的船舱里。

庆幸地是,他的阿芝就在他身边。

三天后,明先生被带到更大的船上,背部被烙上记号,一个象征着“海奴”的记号。

小画眉,我们曾经一起看过一部由BBC摄制的“海奴”的纪录片,当时,米其林大厨正在给我们烹饪龙虾。

小画眉,还记得吗,纪录片以极为煽情的开场白告知喜欢顶级海鲜的食客们,你们盘子里的山珍海味有可能都来自于“海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