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为什么,长孙无忌每一次倾尽全力地想要让李淳风身败名裂,每一次都事与愿违。

比如贞观五年,长孙无忌花费重金聘请江湖人士动用夸张的笔墨写成一本专门用来揭发李淳风与裴承秀通.奸.的.丑.闻.录。

还没有来得及复印《丑.闻.录》,长孙皇后病逝,接着,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偷.情.的.丑.事被人意外地揭发,一时间,皇室沦为满城笑柄。

李世民气得简直七窍生烟,迅速地下了两道圣旨——腰斩和尚辩机;严禁在朝官员议论两.性.之.事。

文武百官各个忌口,唯恐说错一个字而招来杀身之祸,诸如“公主”、“我佛”之类的字眼是绝对不可以提起,哪怕奏章中频繁使用的一句口头禅“陛.下.体.恤.”也被官员们自发地省略,生怕李世民眼神不好使,没有留意“陛.下.体.恤”,只留意“下.体”,那就真是自作自受倒霉大发了。

不能在多事之秋造谣,长孙无忌的奸计也就这般默默地作罢了。

没过多久,李世民再度下旨,崇道抑佛。

长安城十中之七的佛庙被拆除,连赫赫有名的大佛寺也因占地面积太宽广而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无数道观拔地而起。

时逢李淳风推出新著《金锁流珠引》、《太上赤文洞神三篆注》,此二卷书籍得到了李世民的称赞并由此成为道学经典名著,李淳风也俨然是贞观朝最无争议的道学集大成者,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时此刻,李淳风所累积的道学成就已经远远地超越恩师袁天罡。

偏偏还有更让天下人羡慕的事,李淳风此时年近三十六,驻颜有术,玉面俊朗,不论是诗书才华抑或是君子风范,皆处于成熟男子最完美的巅峰时期。

普天之下,有多少位女子希望能够和李淳风一夜*,就有多少颗芳心一寸一寸地碎成灰…因为,李淳风常年独居,从来不近女色。

甚至连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李世民也按捺不住艳羡之情,三不五时地召见李淳风,询问李淳风如何做到长生不老、如何做到人见人爱?

李淳风云淡风轻地回答了两个字——息心。

息心个鬼!长孙无忌听到【息心】这两个字时凶神恶煞地摔碎了一只茶盏、一双眼睛都快要喷火了!

和李淳风相比,长孙无忌自知虽然仅仅四十出头,但长年累月为国家大事所累,两鬓生白,发渐凸,憔悴得宛如一条老狗。

嫉妒吗?嫉妒得好几个晚上都没睡着!

长孙无忌怄得要死不活,索性指使心腹们搜罗各种不利于李淳风的事实。

譬如,李淳风信奉佛教且暗暗收藏了大佛寺中一座须菩提金身塑像,李淳风私自接济了许许多多被迫还俗的僧侣们,李淳风背叛师门、早在十几年前就和袁天罡断绝了师徒关系,乃至有一年袁天罡亲临长安,李淳风亦闭门不见恩师。

正打算把这些事实写进奏章弹劾李淳风,皇太子李承乾干了一桩数典忘祖的大事,非常不凑巧地转移了长孙无忌乃至文武百官的注意力——

原来,皇太子李承乾对于突厥民族有着近乎于疯狂的崇拜,竟然在东宫招来一大群突厥蛮子,穿突厥衣,说突厥语,扮起突厥可汗。

长孙无忌震惊了。

满朝文武震惊了。

皇帝李世民也惊呆了。

大唐建国伊始,从武德朝隐太子李建成浴血奋战抗击突厥南侵再到贞观朝唐军远征突厥,前前后后耗费了十三年的光阴才换得如今的边境安定,然而,大唐未来的储君不但不居安思危,反而…崇拜突厥??!

不成器!

盛怒之下,皇帝李世民决定废黜太子。

皇太子李承乾不知悔改,秘密地安排东宫六卫包围玄武门,打算趁李世民早朝之时再来一回“玄武门之变”,不幸的是,东窗事发,皇太子李承乾被就地擒拿。

面对太子的背叛,昔日驰骋疆场英姿飒爽的秦王李世民,一夜之间成为老态龙钟躺在病榻上的寂寞皇帝。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就在李世民强打精神准备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被贬为庶人的李承乾写了一封声泪俱下的书信控诉亲弟弟魏王李泰数年来模仿天策府策反东宫李建成的方式、私自结交文武群臣、图谋储位。

铁骨铮铮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李世民,气极,老泪纵横。

在玄武门射杀亲兄弟没有落泪,在太极宫软禁父亲也没有落泪,然而,今时今日,面对儿子们一个个前赴后继图谋皇位的野心,李世民落泪了。

子不教,父之过啊。

李承乾被流放,李泰被幽禁,如此一来,李世民考虑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圣旨还未传出去,长孙无忌带领群臣以死为谏,坚决阻扰李世民的心意、坚决要求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接下去的好几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鸡飞狗跳的立储之争,李世民流露出了比父亲李渊面临诸子争宠时更纠结更反复的心思。

吴王英勇果敢,晋王敦厚老实,孰立谁?

身陷无比混乱的立储之争,对于长孙无忌而言,他现在的眼中钉只剩下吴王李恪与杨妃,至于什么太史令李淳风,通通滚一边去!

能够用来抹黑隋炀帝的策论,能够用来抹黑隋炀帝之女杨妃的言语,能够用来抹黑吴王的方式方法,全被长孙无忌用上了。

能够用来拔高长孙皇后、能够用来拔高外甥晋王的好话,全被长孙无忌说尽了。

在长孙无忌看来,非长孙皇后所出之子,绝对不能被册立为大唐储君。

立储之争发展到了最后,李世民再一次气极落泪,临朝责问长孙无忌:“朕为什么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册立吴王为太子?”

长孙无忌相当不给情面、相当咄咄逼人的回奏:“陛下,您难道忘了先皇仅凭一时喜好、册立李建成为太子之祸事?”

李世民被噎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若反驳先皇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并不是一桩祸事,那么,玄武门之变就是他的罪过。

若肯定先皇册立李建成为太子是一桩祸事,那么,他就不能册立最心爱的儿子吴王为太子。

成也玄武门,败也玄武门。

这一刹那,李世民忽然觉得他老了,心境苍老了。

如果,当年没有射杀李建成、李元吉。

如果,当年返回洛阳封地、一心一意经营天策府。

日薄西山之际,心底是否就不会藏着这么多的遗憾与心酸?

时光匆匆,物是人非。

这一辈子,已无回头路可走。

*

贞观的最后一年,李世民病入膏肓,下旨册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同年秋,晋王李治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徽,稍后,再改年号为显庆。

贞观,与“武德”“玄武门之变”一同成为了永恒的过去。

显庆,听上去意味着“显耀光庆”的新世代,以皇帝李治一改敦厚老实的作风、乾刚独断的面貌迎来了盛世之治。

只不过,虽是显庆盛世,仍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长孙无忌仗着自己是三朝元老的身份,依然见缝插针地诋毁抹黑李淳风,甚至,不仅仅针对李淳风,还针对了很多人。

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尉迟敬德被长孙无忌调去了愈发远离长安的地方担任刺史。

程咬金被李治任命为唐军主帅、即将远征西突厥之际,长孙无忌上书反对,差点就让程咬金下不来台面。

乃至李治欲废皇后王氏、改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也要从中阻挠,以相当激烈的言辞强迫李治放弃废后之心意。

更夸张的事来了。

长孙无忌在早朝之时指使心腹启奏:“武昭仪侍奉过先帝,身接帷笫,如何能立为皇后?”

躲在珠帘后偷听的武昭仪在这一刻咬牙切齿,杀念骤起!

忍字头上一把头,很多人都在容忍长孙无忌的嚣张嘴脸,包括新帝李治,包括武昭仪。

经过无数次躲在珠帘之后的细心观察,武昭仪发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

长孙无忌倚老卖老、仗势欺人、朽木不可雕;同为三朝元老的李淳风,仪表非凡、才高八斗、从来都是平易近人。

武昭仪生于贞观元年,孩童时期便对李淳风的名声如雷贯耳,如今亲眼目睹李淳风一举一动坦荡中正,心中很快地有了取舍。

在一个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的日子,武昭仪秘密地召见李淳风。

李淳风也早早地有所准备,二十余年的细致观察,二十余年的蛰伏不动,只为今时今日的一击即溃——与长孙无忌密切来往、盘根错结的朋党约有三百七十余人,包括病逝的张士贵,一字不漏地写成入“谋反名册”,呈给武昭仪。

武昭仪欣然大喜,与生俱来的精明秉性却让她按捺住所有的兴奋与激动,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李淳风。

“李爱卿,本宫的出身并不显贵,又曾经侍奉过先帝,贞观朝老臣们皆反对册立本宫为后,何以你孤注一掷支持本宫?”

多年的文官生涯早就让李淳风拥有洞悉君主心思的本事,他垂着凤目,把贞观二年与先帝李世民之间一场不被外人知晓的对话委婉地复述了一遍,禀奏道:“武主,您的时代才刚刚来临。从今往后,您势必所向无敌,问鼎天下。”

妙语惊人,武昭仪的眼睛一刹那迸发出.蠢.蠢.欲.动.的渴望:“诚如你所预言,待本宫问鼎天下,一定予你重用。”

李淳风只是俯身跪拜:“臣不求功名,自臣知大限将至,惟有一个心愿未了。”

武昭仪惊讶:“什么心愿?”

“请娘娘恢复武德朝宰相裴寂之官职;请娘娘念在裴氏女抵御突厥守卫江山之功劳,赐裴氏满门一个忠烈名誉。”

武昭仪不置可否,眸子一眨不眨地攫住李淳风。

她自幼就听到过很多很多关于李淳风的赞誉之词,也听到过很多很多关于李淳风的流言蜚语。

聪颖,俊美,神算,两面三刀,不敬恩师,夺朋友之妻…但是,所有捕风捉影的形容词叠加在一起,也无法准确详实地描述李淳风这一位从武德朝开始就一直是谜团般的神奇人物。

难道,所有的捕风捉影,起源于李淳风心中住着一位逝世多年的女子?

“李淳风。”武昭仪好奇心陡起,忍不住地呼唤这位纵横三朝的风云人物。

“臣在。”

武昭仪还是按捺住所有的好奇。她抿着红唇,绽出温和的笑容,很罕见地放缓了声线。

“本宫准奏。”

自古名将如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

红颜也好,名将也罢,都已成枯骨…她可怜他,允他所求。

*

又是一年秋天的时候,皇帝李治不顾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册立昭仪武氏为正宫皇后。

几月之后,长孙无忌被指控谋反,并被皇帝李治以雷霆万钧之势处以“长流三千里”的重刑,流放至黔州。

长孙氏族的子嗣及宗亲,全被株连,或流或杀。

至于与长孙氏族来往密切的官员,无论官职高低,一概不留,或杀或贬。

贞观朝遗留下来的腐朽老臣,几乎全被清算。

噩耗传到黔州之时,长孙无忌正被武后派来的心腹赐予三尺白绫。

颤颤巍巍地爬上椅凳,颤颤巍巍地把三尺白绫系挂于横梁之上,垂垂老矣的长孙无忌蓦然地想起被他遗忘了很久很久的死敌,李淳风。

“没有裴寂的好命,就不要妄图成为第二个裴寂。”

一辈子追名逐利,到最后,诚不如裴寂。

裴寂客死静州之时尚且有大儿子、大女儿为其烧纸哭丧,此刻,他被逼自尽,身旁竟然连一个流泪的子嗣都没有。

后悔吗?

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后悔罢。

尘归尘,土归土。奈何桥饮尽一碗孟婆汤,这一世的恩恩怨怨,都成空,都放下。

只是,为什么死到临头仍然对人间事依依不舍地淌落两行浊泪?

大抵,怨恨死在李淳风的前头。

*

显庆二年,西突厥被大唐剿灭。危害李唐边境三十多年的突厥祸乱,终于,尘埃落定。

金戈铁马,故人战归家。

皇帝李治下旨,加封一切立国以来征战有功之大唐勇士,同时恢复裴寂的官位,追赠裴寂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并追赐裴氏满门一个“忠”字。

生前享尽富贵荣华,死后再得善终,惟有大唐武德朝裴寂一人。

秋风乍起、细雨纷飞之日,李淳风向武后辞官。

伫立在裴府原址,抬眸凝视曾经破落的门户如今被换上富贵堂皇的朱漆大门,李淳风在这一刻想起了他一辈子的死敌,长孙无忌。

岁月蹉跎,大仇已报。

“裴承秀究竟是哪里好?这么些年过去了,她依然能让你念念不忘?”

思及亡妻,李淳风薄唇弯出一抹微笑,凤目噙满了无尽的温柔。

时光飞逝,从他与她成亲那一日算起,生死两茫茫尔来二十又二载。他对于她的思念,从来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

如果,她没有被长孙无忌秘密处死,她现在会是什么模样?他和她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模样?

她的眼,她的眉,她的笑,她的泪,在每一个漫长的寂夜里痛苦着他、折磨着他、锁住他的心、锁住他的魂,令他肝肠寸断万念俱灰。

然而,他爱她,矢志不渝。

他注定活不到第三次日蚀,在剩余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他真的很想再见到她,哪怕,只能见到她的坟冢。

二十二年来,不是没有派人仔仔细细地寻找过,但是,晋阳之大,边关之大,犹如深海捞针,终究寻无所获。

李淳风脸上的神色流露出一丝惆怅,叹息,转身步入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

重回长安形单影只,再度离开长安也依然形单影只,除了一坛酃酒与他相依相伴。

如能找到她,这坛酒,便是献给她的美酒。

如不能找到她,这坛酒,便是留给他自己的祭酒。

和二十二年前失魂落魄地离开静州时的心情如出一辙,李淳风希望能够找到裴承秀的下落,然而,他思绪迷离,只能在彷徨之中迈开脚步,亦是在这一场无边无际的细雨之中,漫无目的地前行、孤独地前行。

偶尔,寒风吹拂车帏,细雨纷飞,碎雨如珠,滴滴倾落在手背,像极了美人脸颊一行未干的余泪。

雨,越下越大,瞬间已成滂沱之势。

李淳风的马车缓缓地向长安城门驶去。

与此同时,城门另一端,一辆以珠帘为装饰的小小马车飞快地驰入城门,马蹄所过之处,溅起不少泥水。

“娘亲,我们的方向走对了吗?”

“多年不见,父亲会不会不记得我们?”

软软糯糯的嗓音隔着飘摇风雨传来,不知是谁家女子千里寻夫。

闭目凝神的李淳风愣了一下,睁开眼眸。

他慢慢地掀起车帏,另一辆马车里的女子亦不徐不缓地撩起珠帘,偏偏,在他和她在视线交汇的刹那之间,他的马车出城,她的马车入城——

就这样,相逢不识,彼此擦肩而过。

第84章 大结局之四

李淳风的马车一路往西北方向行驶,原本打算直接前往边关,计划赶不上变化,在途经夏州城时停止了匆匆的旅程。

夏州刺史,正是尉迟敬德。

即使很多年不见,李淳风仍主动地登门拜谒尉迟敬德。

出乎意料,连续好几日都扑了个空。

经询问其他官吏,李淳风始知这些年尉迟敬德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虽是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终生不再娶,闭门不会客,一心一意沉醉于修建佛庙。

在尉迟敬德远离长安担任地方官员的二十几年里,官职数度变迁:襄州都督、宣州刺史、同州刺史、鄜州刺史、夏州刺史。无论尉迟敬德被调到哪一个州府任职,他总会在相应的地区建造佛庙,迄今为止,一共修建完成大大小小僧楼佛寺近四十八座,平均,每五个月就建成一座。

如果不是李世民在贞观朝后期诏告天下“崇道抑佛”,经由尉迟敬德本人监工建造的佛庙数量只会更多。

李淳风惊讶之情溢于言表,立即前往夏州城南的一座正在进行修缮工程的佛庙,光明寺。

光明寺坐落在夏州大悲山山颠,李淳风登上大悲山,不必远眺,就能够看见一座金光闪闪的佛寺楼台耸立在层峦叠嶂之间,气势雄伟,恍似通天。

置身于梵宇经殿之中,顿生超尘之感,李淳风这一位修道多年的人也不禁由衷地敬佩尉迟敬德拜佛的诚意。如无虔诚之心,绝不能修缮此等庄严佛寺。

几番寻找,最后,李淳风在大经堂找到了聚精会神雕刻佛像的尉迟敬德。

眼前的尉迟敬德,不再是记忆之中效力于秦王的右武侯大将军。

没有再穿严肃沉闷的黑袍,一袭蔚蓝色的衣袍使得尉迟敬德看起来平和了很多。他席地而坐,一尊小小的须菩提佛像就搁在他的膝部,他执着划线刀,眯着眼眸,一刀一刀精密地描勒出佛陀的眉目。

他是如此的专心致志,李淳风伫在殿门外等待了很久很久,依然不好意思打扰他。

尽管岁月在尉迟敬德的五官轮廓留下了痕迹,尽管眼角多出了细细的纹路,但是,他的目光淡泊而平静,脸上的神色内敛而沉稳,已经完完全全达到他这个年纪才拥有的精神圆熟。

李淳风薄唇勾起,唤:“敬德。”

尉迟敬德闻声抬起头,目光投过去,极意外地看见了李淳风,手中的划线刀倏地一偏,佛的眉骨多出一道浅浅的刻痕。

如传闻中所言,岁月不饶人,惟独饶过了李淳风…李淳风依然很年轻,依然玉面俊颜,只是,一双凤目里噙着一抹挥之不去的怅然若失,似无形之中表明了这些年他过得并没有传闻描述的那般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