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上一章:第 9 章
  •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下一章:第 11 章

刘勇也没多说,他要等刘芬和李凤梅回来,一起给夏晓兰施压。

“真的?!”

刘芬和李凤梅走乡串户的收黄鳝,自行车被夏晓兰骑走,刘芬和李凤梅都是靠双脚走。

一天下来别提有多辛苦,可回家后听到好消息,刘芬都欢喜到发呆。

事情是千真万确,县一中的老师亲自来通知的,说夏晓兰不仅通过了学校的插班考试,明年考上大学的机会也很大。

“去上学,认真上学,妈供你…”

刘芬嘴里反复念叨的就这几句。

不讲逻辑,没有语序,她显然是欢喜过头了。

刘芬觉得日子过得像做梦。之前女儿寻死,她们母女俩一无所有被赶出了夏家。夏晓兰仿佛一夜间就变得懂事了,母女俩的日子没有越过越差,反而是越过越好!顺利离婚了,迁出了户口,夏晓兰做生意赚钱了,这些好的改变一点点累积…知道今天,县一中的老师带来的好消息,夏晓兰不仅有机会考大学,她考上的可能性很大!

重点大学?

太奢侈了。

哪怕是个专科,是中专。

夏晓兰的命运会被改变!

夏晓兰还没去县一中报道,刘芬仿佛望见了她前途似锦的未来。

读书改变命运,国家分配工作,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端上铁饭碗,和那些不堪的流言彻底告别——这样的未来,虽然还雾里看花般不真切,却更符合刘芬的期许。

她情绪激动,竟捂着嚎啕大哭。

“听你妈的话,好好念书,生意那边别操心,再不行还有老舅呢,你怕啥!”

“是啊,你这孩子,一家人不准见外。”

刘勇和李凤梅轮番上阵。

夏晓兰都迟疑了,她是不是太着急,考上大学再做生意不行吗?

不,风起云涌的时代,她又不是那些注定会发光的牛人,不过是比别人多点后世的见识,不抓紧时间,她如何取得比上辈子更大的成就!

自己不是来当失败者的。

夏晓兰摇摆的心又变得坚定,赚钱和上学并不冲突,两者要想兼顾,她会花费更多的精力。

那又如何?

她能办到的。

她把嚎啕大哭的刘芬抱住:

“妈,你相信我。”

055:那就再考一次呗

县一中也愁啊。

这种事也不常见,老汪和齐老师接触过夏晓兰,不想放弃这苗子,学校那边觉得夏晓兰有点太固执。学费给减免了都不行?比夏晓兰还穷的,在县一中也是这待遇,人家也是顿顿啃冷馒头喝免费汤也要坚持学习,你夏晓兰就不能吃苦么。

夏晓兰心想,这样的苦她上辈子就尝过了,凭什么又要品尝一遍?

她并不是不能吃苦,只是没必要的事,干嘛要强迫自己去忍受。县一中如果不同意,她就去二中报名,二中今年的高考更差,全校只有两个考上本科的。

夏晓兰觉得无所谓。

之前心里担心,是她不知道自己还记得多少知识,梳理了一遍教材后,夏晓兰对自己的水平心中有数。都说80年代大学难考,恢复高考前几年,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老师也不知道该教什么。老师对高考的命题在适应摸索,经验都是一点点累积的。

夏晓兰上辈子参加高考是95年,距离77年恢复高考已经18年,且大学还未扩招,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高考”的经验都是83年的人无法比拟的。夏晓兰曾经的文凭含金量并不低,她就是选错了专业,她有学习的脑子。

在学校听讲,和自己复习,夏晓兰更喜欢后者。

把曾经学过的知识再捡起来就行,她的理科向来不错,丢分严重的语文和政治全靠背诵。不说名校吧,夏晓兰自认考个重本问题不大。

她心里有底气,态度就很坚决。

学校那边没办法,让她又考了一次试。这一次,不再是不受重视的新老师监考了,也没有把试卷一股脑发给夏晓兰,而是一科一科的分开考,考完一科马上就有该科的老师给阅卷。

先考语文,她还是老状态。

等考数学时,她的语文卷子齐老师批改出来。

“考了66分。”

齐老师给气得够呛。

你说夏晓兰发挥的可真够稳定,比上一次只少一分!可齐老师眼睛疼啊,那些简单的背诵默写题,就是宝贵的拿分点,夏晓兰就把它们白白扔掉——不行,夏晓兰必须来县一中上学,这个好苗子不能被语文成绩拖累,自己非得给她把基础补上!

齐老师暗暗发狠。

等夏晓兰做完英语卷子,她数学试卷也批改出来。

数学92分,已经吊打很多考生了,比第一次高3分。

“这里不该丢分啊…怎么难题会做,简单的反而错了?”

数学老师都快把脸埋到卷子里。

这个学生还有进步的空间!还有十个月的时间,她的数学能考100分以上或许。在县一中,这样的数学单科成绩是高手寂寞的。

英语不用说,很快就改完。

100分。

英语老师涨红了脸,心里很激动。高考刚恢复时,英语并不算入高考成绩,就是去年,英语也只按照分值的30计算入总成绩,可教育部有关高考的新规已经通告了全国,84年的高考,英语会以百分制算进高考成绩。别管文理科,它都是必考的科目,全国考生一片哀嚎…大城市的考生还好点,小地方的考生,他们认识那26个字母,26个字母组成成千上万的英文单词,与考生们没有交情啊!

语、数、英,夏晓兰考了258分。

还有剩下的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还有350分的卷子还没做,夏晓兰四科加起来难道都考不了100分吗?不论怎么算,她都能考过去年的大中专350分录取线。

夏晓兰上午连考三科,监考老师让她歇一歇,她就跑去请陈庆吃饭了。

她站在教室门口等陈庆下课,真是引起了骚动。

真的太漂亮了。

长这么大,哪里见过这样漂亮的女孩儿?

等下课铃响,夏晓兰的身边甚至形成了真空地带。学生们在偷偷看她,却又不敢真的靠近她,在学校里和太漂亮的夏晓兰说话,就像犯了啥错误。

“陈庆哥!”

陈庆顺着人群慢吞吞往前走。

夏晓兰让他变成了人群的焦点。

陈庆人缘不错,也有女同学对他有好感,男生看陈庆的眼神很羡慕,女生看夏晓兰的眼神里就带上了不善。

陈庆不由加快了脚步。

他已经知道夏晓兰是考过学校的插班测试了,想到今后就要和夏晓兰当同学,陈庆是高兴的。

“晓兰,你今天考得还行?”

“和上次差不多吧,陈庆哥,我请你吃饭去!”

两人一起往食堂去,留下一地的窃窃私语:

“那是谁?”

“陈庆他对象?”

“这小子,不会吧…”

“陈庆是要考大学的,咋会有对象?你们别瞎说!”

女生不服气,夏晓兰嘴里叫的是“哥”,万一是家里的妹妹呢!

男生们则想,如果有那么漂亮的对象,还考啥大学啊。陈庆家又是乡下的,这年纪早早订婚也不奇怪。夏晓兰的出现,如同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带来阵阵涟漪。

这些学生们还不知道,夏晓兰并不是惊鸿一现,她在安庆县一中注定要大方异彩的,要虐的同一届的考生产生心理阴影!

安庆一中的食堂是要粮票的。

出钱买粮票行,每个月背粮食来换粮票也行,中午开饭时食堂正忙着,肯定没空给你换粮票。有钱都买不到饭,夏晓兰是要请陈庆吃饭的,反过头来又被陈庆请了第二顿。

陈庆家条件不错,他也不在乎一点粮票。

陈庆是替夏晓兰高兴。

“下午好好考。”

夏晓兰点点头,陈庆这人挺好的,虽然常常脸红,她能感受对方的善意。

陈家帮自己挺多,她妈顺利离婚,母女俩迁户口,都是陈庆爷爷给解决的,夏晓兰记住这份情呢。

“陈庆哥,你明年肯定能考上的。”

陈庆去年的分数并不低,也超过了400分,志愿没填好才落榜的。不过复读一年也不是坏事,陈庆要是去年如愿被录取了,就是上个专科,今年他再努力一把,考个本科最好。

本科和专科当然不一样。

不仅是毕业后拿几级工资,相差那么几元钱的区别。

时间越是往后走,本科和专科的差别越大。

说到明年的高考,陈庆有点忐忑:

“我英语不好,明年也不知道能考成啥样。”

“你担心这个?没事儿,我英语还行,你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晓兰…”

陈庆一脸感动。

夏晓兰想,大哥你动不动就脸红,咱们要咋做同学啊!

056:舅舅出门了

县一中同意了夏晓兰的要求。

不同意有啥办法,她第二次考了457分。

学生就得用成绩说话,县一中很快搞好了夏晓兰的学籍手续。她就在第一天露过面,被分到了陈庆那班,把3班的所有人都炸的头皮发麻,人家日子该咋过,拍拍屁股照常做生意。

夏晓兰有自己的复习计划。

她只要定期出现,接受各种考试检验,让学校的老师知道她成绩没下降就行。

老汪几个老师还是很遗憾,认为她在学校封闭学习,明年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过夏晓兰态度坚决,又把家里的长辈说服了,谁也拿她没办法。

再见朱放,不免有点尴尬。

朱放同志没啥大毛病,不过他妈眼高于顶的,夏晓兰不想让人家指着鼻子说自己高攀谁。

她对朱放确实没那个心思,简直是无妄之灾。

朱放当时没听到自己亲妈的话,他对夏晓兰态度倒是没冷淡,夏晓兰想了想,还是打了个伏笔:“我可能很快就不送货了。”

黄鳝生意能做到11月,夏晓兰提前结束,朱放肯定舍不得。

可朱放能说啥啊,夏晓兰没说讨厌他,也没说不想赚钱,人家是要回学校念书了。和干个体户比起来,考大学才是正途,朱放想表白吧,那话就堵在喉咙里说不出口。

他就是初中学历。

家庭条件好,工资收入不错,那也要看和谁比。

真正的官二代,家里也不可能同意只念到初中,就算遇到取消高考的年份没有学历,那能让朱放在黄河饭店当采购?

朱放的家庭在普通城镇职工里算不错的,足够俯视农村人,其实也就是有点小权。

“晓兰,祝你考上心仪的大学!你要是忙不过来,可以让其他人来送货,我还是饭店的采购呢,这生意就不可能黄。”

朱放还是有点不放弃。

留个念想呗,万一夏晓兰没考上呢?

夏晓兰安排来送货的人,也不可能是外人,多半还是她舅舅。

和夏晓兰舅舅打好关系,他不也就和夏晓兰有了联系吗?

朱放只是挺自傲,绝对不傻。

他把话说成这样了,夏晓兰能咋办?

离开黄河饭店时,她忍不住拍了拍自己的脸,这样的颜值优待,上辈子做梦都不敢想。

朱放想错了,刘勇并不会一直替夏晓兰送货,他还有自己的家要养。

有了李凤梅和刘芬到处收购黄鳝,甚至连夏晓兰载回来的油渣这两人也能顺便背去卖掉,夏晓兰不一定要隔一天才往商都市跑一趟,她集中精力把家里囤积的几百斤黄鳝全部卖掉,加上油渣在乡下是供不应求,很快就回笼了几百元的资金。

刘芬学会了骑自行车。

供货渠道还维持着,谁去商都市送货并不重要。朱放那边发现送货的人是夏晓兰的亲妈,他敢怠慢吗?揣着其他目的,朱放只能对刘芬更热情…你说啥她都听着,但心里认为现在女儿最重要的是考大学,再好的对象,能有考上大学强?

对象会分手,大学毕业却包分配工作。

刘芬有自己朴素的价值观,简单粗暴,却很有效。

刘勇要出一趟远门。

在此之前,张二赖那几个流氓给判了。之前拦路的流氓判了20年,张二赖的判的是无期。打死张二赖都不敢再诬赖夏晓兰和他有关系,再给他加上流氓罪,无期得改成死刑!

这颗钉子莫名其妙的被拔除。

时间一久,自然会有新的八卦取代有关夏晓兰的流言蜚语。

刘勇大大松了口气:

“我这趟快的话一个月,慢就是两个月以上,你们三个女的带着涛涛在家,有事不要自己扛,多向村里人开口。”

刘勇急呀,朋友一直在催他,他已经拖得够久。

现在刘芬离婚,母女俩迁走了户口,夏晓兰又有学上,几个流氓也判刑,刘勇不能再拖。

为啥农村人想生儿子?不仅是封建老观念作祟,也不仅是农村需要劳动力,没有男人在家,是容易被人欺负的。别说争啥利益,现在刘勇要不在家,留下三个女人,包括一朵娇花样的夏晓兰,狂蜂浪蝶们会不会打歪主意?

当然,夏家倒是不缺男人,夏家三兄弟个个身强力壮的,夏晓兰名声被人踩得稀烂,夏家男人没有出头的,这种倒不如没有。

刘勇临出门前,不仅抱了两条狗回来看家,又左邻右舍的打招呼,让村里人照看下。

“涛涛他爸,你出门在外要保重身体,家里有我呢!”

李凤梅眼睛有点红。

她当然舍不得刘勇出远门,可刘勇是一家之主,肩膀上的担子重,他不出门赚钱是不行的。

要想夫妻整天歪腻的呆在一起,那就要受穷。大人受穷没啥,刘勇夫妻还有个儿子呢,父母总要替孩子的未来多考虑。

刘勇对外还是说出门干泥瓦匠。

夏晓兰觉得吧,她舅搞得神神秘秘,实在不像是卖苦力的泥瓦匠。谁没有点秘密,夏晓兰就希望刘勇出门在外一切顺利!

刘勇走了,日子还是照旧过。

在村长陈旺达家,也有关于夏晓兰的讨论。

“刘勇之前多混账的一个人?现在眼看着上进了。”

陈旺达的儿媳妇和自己男人嘀咕。

陈旺达当然不止一个儿子,不过村长的位置肯定要传给老大。陈老大夫妻生了个好儿子,陈庆是长子嫡孙,也是陈家将来的大学生。

陈老大用儿子写过作业的废纸卷烟丝抽,农村人抽的烟大部分都这样,一包香烟不便宜,农村又不发香烟票,都习惯了抽旱烟或者自己用纸卷烟丝。没有过滤嘴的卷烟劲儿大,陈老大吞云吐雾:

“他混账归混账,又没祸害过村里,他不在家,咱们也多看顾下他家里。”

刘勇走之前曾提着东西上门。

有烟有酒的,也是很体面的礼。

陈大嫂轻轻嗯了一声,“风水轮流转,我看刘勇家以后差不了。”

刘勇上进,他把嫁人的妹子刘芬接回来住,原本带着个名声不好的大拖油瓶,哪知道拖油瓶不像传言中那样糟糕,赚钱能干,脑子也聪明。

县一中的老师都找到村里来,让夏晓兰去学校念书,说她明年考大学的希望很大。

陈大嫂就在琢磨这件事儿,她儿子陈庆看夏晓兰是啥眼神,当妈的分不出来?

从前嘛是绝对不同意的。

不过夏晓兰要是考上大学,这事儿倒也不是没可能。

就为这一点,她当然要多照顾下刘勇家。陈大嫂推了男人一把:

“刘芬和晓兰分的地,村里还没个说法?”

057:夏老太闹腾

陈旺达当着夏家人的面,说要给刘芬和夏晓兰在七井村落户,又说要给两人分土地,一口唾沫一口钉,这事儿肯定不是假的。

这事儿首先要村里同意,再上报到乡里,陈旺达有自己的办事步骤。

刘芬和夏晓兰不可能去催促,夏晓兰对土地没啥执念,但村里要娘俩分田,还要划给她们一块儿宅基地,夏晓兰也不会傻啦吧唧说不需要。

她是打算去城里买房,刘芬对土地有执念,农民有了田地,只要勤劳肯干,最差也能填饱肚子。刘勇走得有多急呢,他走后第三天就是交公粮的日子。

为这事儿,夏家人也有架吵。

每年夏末收割稻谷后,乡上会把每家每户应缴的公粮通知单送到户主手里。

83年,豫南省一带基本上完成了“分田到户”,夏家虽然没有分家,田地有多少,是划分到个人名下的。夏晓兰和刘芬的户口迁走,大河村这边就没有两个人的田地,其实这并不影响之前的粮食产出,刘芬两人丢了大河村的田地时,已经是水稻收获后。

那乡里的公粮通知单上,自然是依照之前的田地亩数来征收的。

这下子就捅了马蜂窝,夏老太本来就怄气,打死也不同意。

“她们两个贱人的公粮,夏家不缴!户口都迁走了,田也丢了,凭啥要大军缴公粮?”

田地多,交公粮的数量就多。

夏家每年收成多少粮食,全部被夏老太看着,粮食交到她手里,再想拿出来就不容易。夏老太不敢和乡上闹,她撒泼打滚,就是不想让夏晓兰母女清闲。

夏大军埋着脑袋说不出话。

刘芬母女户口抢走后,她们名下的田虽然划出去了,那是明年不能种,和今年的收成没关系。稻谷都堆在夏家的谷仓里,夏老太却要问刘芬母女要粮。夏老太又哭又闹不讲理,夏大军被她搞得没办法。

他能向刘芬母女要粮?

刘芬不和他过日子,真是后世说的“净身出户”,母女俩踏出夏家,带走的不过是20斤红薯。

那是20斤不值钱的粗粮,又不是20斤金砖!

要不是刘勇大方,夏晓兰自己能干争气,靠着20斤红薯过日子母女俩早饿死了。离婚时刘芬只求快点脱离夏家,又没要求啥财物,按理说今年的粮食也算丰收,夏大军好歹给刘芬两人送点去…刘芬成了前妻,夏晓兰还是他亲女儿吧?

粮不送,夏老太反而还要折腾,这是欺负刘芬欺负顺手了,不想人家母女俩过安生日子!

可万一她们要真给了呢?

夏家就能剩下一些粮食。

夏老太蛮不讲理,就逼夏大军去闹。一会儿撒泼,一会儿又装可怜,拉着夏大军说夏子毓在京城上学多不容易,家里人节省点,夏子毓在学校就宽裕点。

王金桂眼神闪烁,别人都说考上大学根本不咋花钱,学费不出,每个月都有补贴。夏子毓念个大学,活活把老夏家扒了一层皮下来…不过夏老太不是逼她,王金桂才不打算说呢。

“妈,晓兰她们都是住在刘家,她们哪有粮?”

夏大军快没有招架能力了。

夏老太可怜兮兮抹泪:“那子毓就在学校挨饿?我看晓兰舅舅是发财了,一点粮食算啥,那天就不该同意她们迁户口!”

夏老太根本不知道,抢走户口,连带着刘芬和夏晓兰名下的田也会不见。

她一个农村老太,对国家政策不了解,就觉得被刘芬母女俩坑了,这才有今天的吵闹。大河村这边,人均差不多两亩田,刘芬和夏晓兰户口一迁走,夏家少了整整五亩地!

能产多少斤粮?

损失的是夏老太的利益,她看见交公粮的单子,就像有人要从她身上剜肉割心般痛!

“妈,子毓在学校省一省就行了,您别逼着二弟去要粮,那边的人不好惹。”

站出来说好话的,是善解人意的大嫂张翠。

夏大军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离婚了,他不能像过去那样揍刘芬,包括女儿夏晓兰翅膀也硬了,这么多天愣是没有回过一次大河村。夏大军不恼吗?七井村的人不好惹,上次就把夏大军狠狠揍了一顿。

七井村那个陈老头很难缠,还认识县里当官的,要不刘芬和夏晓兰的户口没那么容易迁走。

夏大军在外面本来就是个怂货,他暂时不敢去找刘芬母女俩的麻烦。

而且,找母女俩要粮这件事本来就没啥理…

夏老太又换了张脸:“那子毓的花销咋整?你们都是好人,就我喜欢当坏人,我都是为了子毓。”

老大夏长征开口了,“子毓她舅在县一中门口搞了个小吃摊,生意还不错,赚多少钱不敢保证,起码比在乡下种田强。妈,子毓她舅想拉我和张翠一起干,我想试试。”

小吃摊就是张翠开起来的。

张翠弟弟两口子才是帮忙的人,不过张翠和夏长征有私心,夏家没分家,他们才不想替别人赚钱。换个名目将自家的生意过了明路,还不用让其他人分钱,十个夏大军捆起来,也不如这两口子精明。

王金桂眼睛发亮,夏老太暂时把夏大军丢一边:

“这就是人家说的个体户?”

贫下中农最光荣,成分最好,夏家就是贫下中农。

资本主义是要被批斗的,夏老太当然向往当城里人,但向往的是城镇的职工。

干个体户,是不是有点丢人了?

张翠哪能不知道夏老太想啥。一开始张翠也觉得个体户丢人,可当初在夏子毓的劝说下,在县一中门口开了小吃店,每个人赚到手里的钱打消了张翠的顾虑。

瞧不起个体户?

兜里揣着大团结,谁瞧不起谁还不一定呢。

按照夏子毓的猜测,个体户只会越来越多,现在最穷的是农民,再过20年最穷的还是农民!

“妈,现在干个体户是没啥面子,但一切都是为了子毓,我和长征吃苦受累不算啥,等子毓大学毕业了,咱家就算熬出来了。”

夏老太就喜欢听这种话。

夏家人都认定夏子毓会有大出息。

80年代的大学生当然值钱,可想要小有成就,怎么也得奋斗一二十年。

国家包分配的工作,一个月工资也就那样,夏子毓自己可以吃喝不愁,要拉扯一大家子人?夏老太想的太天真!

“妈,我不怕干个体户丢人啊,要不我去帮忙,大嫂在家…”

王金桂凑上前,夏老太狠狠瞪她:

“那是你娘家兄弟?那是子毓她舅!”

058:张记小吃店

张翠和夏长征的小吃生意在家里过了明路。

夏大军还是没能逃过责怪,他不敢去七井村找前妻和女儿要粮,夏老太就让他去打零工赚钱,帮夏子毓攒生活费。夏大军一点也没反动,反正他别的没有本事,力气是不缺的。孙子辈里夏老太最疼夏子毓,三个儿子里,她最疼的肯定是老三夏红兵。

夏大军出门前,听见他老娘发话:

“红兵就不用出去了,你大哥、二哥都走了,田里的活儿离不开人。”

夏红兵答应的很爽快。

现在又不是农忙,田里没啥重活,天气又不冷不热的,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夏老太偏心着呢,就是想让夏红兵过几天轻松日子。

张翠为啥好心替夏大军解围呢?

夏子毓的电报发回来了,让张翠和夏长征暂时别管夏晓兰那边,张翠就不想家里人太关注夏晓兰和刘芬。好不容易这母女俩被挤兑走,夏大军和两人接触机会一多,刘芬又带着夏晓兰回夏家咋办?

离婚的中年女人,带着大拖油瓶住在娘家,夏晓兰还好吃懒做、掐尖要强,母女俩日子不知道有多难过!

夏家不需要别的孙女,婆婆眼里最好只能看见子毓,全家都供夏子毓上学,才是张翠的目的。

有这种想法,连夏红霞都觉得碍眼。

十几岁的大闺女,可以说亲了。张翠去县城前,就和夏老太提了提这事儿。

夏红霞是家里最不出挑的孙女,夏子毓会念书,夏晓兰长得是真好看,夏红霞两头不占,偏偏王金桂和夏红霞一致想找个条件好的。夏老太不提这事儿还好,一说起夏红霞的亲事,就被王金桂找到了借口:

“子毓都是大学生了,红霞也不能在乡下随便找个泥腿子嫁了啊!大嫂,让红霞去店里打杂,工钱随便开点,主要是离学校近,说不好咱家红霞也有别的造化…”

张翠脸上的笑都快绷不住。

小吃店哪里需要那么多人?

请她弟弟两口子帮忙,那是张翠要搭娘家。

夏红霞长相和夏晓兰差得远,论好吃懒做这两姐妹是旗鼓相当。店里就算要请人,也不会请夏红霞!

夏老太却有点心动。

孙女嫁的越好,对家里越有好处,她偏心夏子毓吧,夏红霞也沾了亲爹夏红兵的光,在夏老太心里挂着号。

“老大两口子也是给人帮忙,红霞还要啥工钱?老大家的,你领红霞去看看,你兄弟要是愿意用她,就让她留在店里帮忙,管她吃饭就成!”

夏红霞撇撇嘴,不给钱让她干活儿?

她拉着夏老太的胳膊想撒娇,夏老太心想你个二傻子,真留在店里,大家都是亲戚,子毓她舅能不给开工资么。

“你要是不想去,那就留在家里,慢慢相看人家。”

夏红霞张张嘴,王金桂推她:“听你奶奶的!大嫂,我家红霞就交给你,不听话你和大哥不要客气,狠狠揍她!”

张翠胸口发闷。

夏家眼下还是夏老太说了算,婆婆发话,张翠只能捏着鼻子带着夏红霞一起去县城。

张翠这个小吃店位置特别好。

安庆县有两大消费人群,农机厂和肉联厂的工人,念书的学生。

县一中是安庆县最好的高中。

夏子毓初中时成绩并不好,初中毕业还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县一中,上学的年纪本来就不小,今年上大学都20岁了…连夏子毓这样的‘学霸’都要复读才能考县一中,这高中被省城人鄙视,但在安庆县包括周边几个县,已经是很好的学校了。

县一中的学生一部分条件比较差,另一部分却不错,大钱没有,消费点小吃能掏钱。

张翠开的小吃店,听从夏子毓的建议,选址在县一中门口,虽然距离学校大门还有三十多米,却方便上下班的工人。往左是肉联厂,往右是农机厂,这就是个人流交汇的路口,做买卖的黄金口岸,生意能不好吗?

夏红霞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跟着张翠走到县城。

‘张记小吃’的招牌老远都能瞧见,和那些小吃摊比,两间门面的张记小吃很气派。

它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气派,最早时候张翠和夏长征的本钱少,夏子毓在学校念书压根儿不需要张翠照顾,她就在外面摆摊。经过三年的发展,张记才有现在的规模。从最初的小摊变成了门面,从张翠一个人忙里忙外,到请了夏子毓舅舅和舅妈帮忙…张翠看着‘张记小吃’店,真是满心舒畅。

“嫂子,你来啦,这半个月——”

张翠弟媳跑出来,要在张翠面前表表功,也要汇报下近来的生意情况。

看见夏红霞,她就闭嘴了。

“老三家的红霞,你也几年没见过了吧?”

“小舅妈,我是红霞呀!”

张翠弟媳把没说的话吞下肚,之前早就说好的,当着外人的面,不能说张翠是老板。

夏红霞肯定是外人呢。

“红霞都长这么大了?还没吃吧,进来坐,我给你拿两个包子。”

一边把夏红霞拖入店里,一边看张翠。

张翠叹气,“子毓她奶奶说红霞年纪不小了,想让她在店里帮忙,我也不知道你们还招人不,就带她来看看。”

夏红霞低头看自己脚尖,眼神偷偷瞄着店里的情况。

两间店面摆着七八张长桌子,墙上贴着五花八门的价目表,早上的用餐高峰期过了,桌子上堆着来不及收拾的碗筷。

“舅妈,您留下我吧,我保证认真干活。”

夏红霞有点小聪明,张翠弟媳叫她吃包子,夏红霞没听,反而挽着袖子干活去了。

张翠弟媳总不能将她撵出去。

张翠弟媳心里也有猜忌,该不会是嫂子不放心她和她男人看店,故意从夏家弄来个眼线?

张翠弟媳姓江,江莲香。

小吃店生意好,每天都有现钱从江莲香两口子手里过,特别是张翠回大河村的半个月,江莲香和她男人张满福手里可捞了一些钱。江莲香巴不得大姑子永远呆在乡下别回来,张记小吃店握在手里,可是会下蛋的金母鸡。

抱着这种猜忌,江莲香就不好开口赶夏红霞走。

张翠想,这个弟媳妇实在不聪明,自己不能当恶人拒绝夏红霞,江莲香随便搪塞两句不就行了吗?要不是看在她弟弟张满福的面子上,她咋会叫江莲香来帮忙!

夏长征要比张翠先来一天,他大早上就采购小吃店要用的原料去了,回店里瞧见夏红霞,夏长征想了想,决定留下夏红霞。

夏红霞又懒又馋,却是姓夏。

小吃店的张牌是张记,夏长征心里知道原因,还是感到不太舒服。小舅子张满福雁过拔毛,夏长征把夏红霞留下,也让张满福和江莲香两口子有个顾忌——阴差阳错的,夏红霞就留在了小吃店帮忙,夏长征虽然留下侄女,却也是小气鬼,谁都没提过要给夏红霞工资。

夏红霞只坚持了一天就原形毕露,干活懒散,嘴巴倒是挺甜,特别是对来吃东西的一中男学生,她热情的要命!

059:交公粮的门道

夏晓兰还不知道自己又躲过了一次夏家人的闹腾。

夏大军真的来问母女俩要粮食,肯定讨不到好处。当然,麻烦能少一次总是好的,夏晓兰的时间多宝贵啊,哪能浪费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多亏了夏家人心里各有算盘,有劲不能一处使,才没能经常来骚扰夏晓兰的生活。

交公粮的通知单送到了各家各户,夏晓兰要和舅妈李凤梅一起去乡上的粮站交公粮。这对夏晓兰是很新奇的体验,她上辈子没有过的经历。

稻谷要晒得最干,不能有砂石,也不能有其他杂质,一粒粒饱满金黄,没有干瘪的谷粒才算是合格公粮。

一年要交几次公粮,水稻收获了交稻谷,还有之前的小麦和油菜籽,田里的收成拿出一部分无偿上缴给国家,用来顶替农业税。公粮不一定能完全顶替税收,不够的部分就要掏钱交,之前是生产队统一交公粮和上缴农业税,包产到户后,就由每家每户自己交粮和税。

“现在不交税了,改收提留款。”

刘芬收黄鳝去了,夏晓兰就和舅妈一起装谷子。这些稻谷都又晒又筛的,别说瘪谷子,连一个小渣子都不会有。

李凤梅说今年要交“提留款”,夏晓兰是懵逼的。

80年代的农村,很多领域她都不懂。她不懂种地,也不知道80年代的农村日子有多难过。不仅是农活辛苦,看似不多的公粮斤数对农民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杂交水稻的技术在70年代就突破,豫南省这边从76年开始示范种植,至今也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反正安庆县这一片,农民种的都是常规稻。

杂交水稻能亩产上千斤,常规稻种得最好的亩产也就七八百斤左右。

稻谷脱壳去皮,100斤出的大米不到70斤。一家3口大概有五亩田,也不全是能种水稻的,不好的坡地,不出粮食的贫田——公粮是无偿上缴的,有多余的粮食还会低价卖给国家。不卖粮,农民手里哪有钱?卖粮的钱也留不住,农药、种子、化肥,还有李凤梅说的“提留款”。

提留款全称‘统筹提留款’,三提溜五统筹,这是两部分钱。

五统筹是乡镇统筹五项: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村提留三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公积金不是后世的住房公积金,是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植物造林、购置生产固定性资料的;公益金是供养五保户、补助特困户、合作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管理费用于村干部的报酬和管理开支。

李凤梅肯定不知道这些,乡上让交什么钱,大家就照着要求来。

夏晓兰那就更不清楚了,她就是重生后的头两天担心饿肚子,后来生意干得有模有样,夏晓兰没有感受过真实的农村贫困生活。

精挑细选的黄灿灿的稻谷装了好几袋,夏晓兰拒绝在家复习,这几天李凤梅和刘芬都不愿意让她出去,夏晓兰是个闲不住的,就要和舅妈去乡上交公粮。

李凤梅也怕她憋坏了,就同意夏晓兰一起去。

要不说有自行车方便呢,28大杠的自行车能驮几百斤的粮食,没有自行车就要用板车拉到粮站去。半路碰见了陈旺达家的送粮队,陈庆他妈开口叫住夏晓兰和李凤梅:

“一起走吧,路上有个伴儿。”

李凤梅挺高兴,叫着嫂子。

夏晓兰乖乖叫伯娘,七井村的人她都挺喜欢,这些人当然会背地里讲讲八卦,却不是那种带着恶意要把人置于死地的,同样是安庆县下面的村子,七井村和大河村的风气大不同…夏晓兰觉得和陈旺达是七井村村长有关系。

陈大嫂好像挺关心夏晓兰,一路上问了她有关学习的事儿。

夏晓兰两次测试英语都是满分,这一科是陈庆的弱势学科,陈旺达对她们母女的帮助夏晓兰记在心里,就主动说要帮陈庆补课:

“伯娘要是放心,陈庆哥放假时我就给他补英语。”

现在的高考英语并不难,就算后世高考,掌握3000以上的词汇量,也差不多了。可后世的考生是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路积累上去的,到了夏晓兰重生前,还有各种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的app,3000个单词量算啥?

对83年的考生,还是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就太难了。

语文成绩再怎么差,面对熟悉的母语,总能拿到一部分分数。英语是没有底子,恢复高考的前几年也不算入高考成绩,对考生们很突然,老师也不知道要怎么系统教学。

死记硬背,完全没有高效的记忆法。

元音和辅音?

看见单词都不会读,哪能区分元音、辅音。

英语不仅是陈庆高考路上的拦路虎,对其他考生也是…就是想找老师给开小灶吧,也要能找到老师啊!陈旺达就算认识县里的人,他也找不到这样的门路,他只是村长,又不是县长。

夏晓兰英语咋学的没人知道,可她两次考了满分,那就是学得好。

陈庆妈满心欢喜,拉着夏晓兰都不想放手。陈庆成绩不差啊,英语要是能提高点分数,明年高考会更稳当——

“晓兰,一会儿交粮时你就排伯娘后面。”

夏晓兰看不懂舅妈的表情,李凤梅喜笑颜开的,就是排个队啊,有这么重要?

等到交公粮时,夏晓兰才后知后觉,排在陈旺达家的好处。

粮站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陈家交粮的也不插队,就等着粮站外面的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粮站里面人声鼎沸,乡里的领导带着各村的村长在一一验粮。

按夏晓兰想的,不就是照着单子过秤,验收之后把粮食留下,不就完成了一户?

她真是太天真了!

交公粮根本没有这么顺利。

排队轮到哪家了,粮站的人要拿个中空的铁管子扎进麻袋里,抽出来就能带出粮食检验。豫南省的小麦是6月成熟,6月底就给粮站交过一次小麦,这次是交稻谷的。

铁管子带出点稻谷,粮站的人倒在手心里一看:

“不合格。”

交粮的人赔笑说好话,不知道咋说的,后面又变成了三等粮。

三等粮算合格了,不过粮食等级低,要交的斤数就多点——评判标准掌握在粮站检查员的手里,只有往低了评判,几乎没有一等粮出现。

排到快中午,终于轮到陈家的。

粮站的人看见陈大嫂,表情依然很严肃,却把她家的稻谷评定为“一等”。

夏晓兰是看不出稻谷的差别,周围那些人肯定也不服气,但没人和粮站的人理论,窃窃私语是有的:

“七井村陈家的。”

“陈旺…”

“嘘,别说话。”

陈旺达根本不用走过来,老爷子陪着乡里的领导呢。轮到他家,粮站的人自动就给评定成了“一等”,夏晓兰也看出了门道,人立名树立影,老爷子威信摆在那里,粮站的人也不敢弄虚做鬼。

陈家的公粮验收的特别快,很快就到了李凤梅家。李凤梅和夏晓兰在家里称好的稻谷,每袋100斤,到了粮站的秤上只有80斤不到——李凤梅脸色不好看,也没说啥。

夏晓兰早看明白了其中的猫腻,她能跳出来揭穿吗?职场拼杀也不全部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夏晓兰深知小鬼难缠。

“这也是我家的。”

陈大嫂随口加了一句。

粮站的人看看收粮单,户主姓刘,和‘陈’八杆子打不到的关系,咋能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