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咱家就是个农户,咋会有旨意给咱呢?”云松就傻了。

“不是给你的,是给死去的佟伯父的。朝廷要追封他,快点吧,姐夫,宣旨的钦差马上就到。”方昕和薛瑾瑜赶紧帮着云松在大门口把香案什么的准备好了。云松打发人去叫了李福田和村里的一些老人。

不多时,只见一大队人从村子东面来到了佟家大门前。只见一个人身着官服,手里捧着明黄的卷轴,来到香案前“佟家人跪接圣旨。”在场所有的人都蹲了下来,佟家连大带小,就连几个丫头也都跪在那。玉娴听着那人念了一大串的文言文,大概听明白了意思。就是当年祖父帮助皇帝上位,有功于朝廷,如今皇帝想起来了,就追封佟世峥了一个县伯的爵位,正四品上。因为是追封,只是给个名堂,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也不能世袭什么的,不过是给死的人一个交代。这也是极大的恩宠了,看来爷爷当年真的是很受二皇子的重视。最后那人说了,给银子一千两,让在沿江村修建祠堂。而且佟家以后可以免除税赋,这个可就比较实在了。

那人终于把圣旨谈完,让云松上前接旨。云松哪见过这场面,早吓得手都抖了。还是方昕在一边提点,然后接了圣旨,双手捧着,又磕了三个响头,这才站了起来。这时,随行的大队伍里,府城的知府,县城的知县都过来给云松贺喜,云松晕头转向的跟众人见了礼。

倒是方氏还算是有些见识,赶紧安排丫头们准备饭菜。这些人来了,总得让人家在这吃顿饭吧。所幸的是薛瑾瑜让薛安带了不少的吃食,跟在这些人的后面到了佟家,薛安赶紧把东西全都给搬进了后面的厨房。方氏带着三个丫头手忙脚乱的预备饭菜,玉梅和桂芝还有后面赵家的儿媳妇都来帮忙,几个人在厨房里忙了个热火朝天。玉娴和哥哥们也赶紧的去准备东西去了,几个人跑到江边下了网,又抓了些酬蛄,农家院自然这就是好的了。

云松把来的人全都让到了前院的会客厅里,自然是薛瑾瑜和方昕帮着张罗。方氏找出过年时瑾瑜送的茶叶,沏了茶送到前面来。每个人到了杯茶,然后就出去上后面忙活去了。

“姐夫,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礼部的曹大人。正是姐夫大舅舅家的长子,曹文修。”方昕所说的,正是那个宣读圣旨的人。

“云松见过大表哥。”云松赶紧行礼。

“表弟莫要多礼,咱们都是至近的亲戚。此次乃是父亲修书进京,直接到了圣上那里,父亲虽然告老,可依然有专折专奏的权利。信中提及了当年姑父的事情,圣上也想起了当年姑父的功劳,又知道姑父还有一个儿子,就想着给点恩典。后来商议之下,决定追封姑父为忠义县伯,正四品上,并且赏赐银钱千两用于修建祠堂及陵墓。对于表弟这些后人,圣上说了,承祖辈的荫蔽算不得什么,要是有能耐,就让后辈儿孙自己拼出个功名来吧。所以只是免了佟家今后的赋税。”曹文修讲述了这次追封的始末。

“原来是这样,那可要多谢舅舅了。他老人家对云松的爱护,云松没齿难忘。”云松这才明白。“只是先父当年也不过是个府同知而已,怎么会封了县伯呢,还正四品?”

“云松,你不知道,当年拥立之人,都有封赏。若是姑父没有被害,如今怕是和我父亲差不多了,我父亲后来可是刑部的尚书呢。姑父若是还在,又岂会是个正四品而已。、,曹文修倒是对佟世峥很推崇。“云松,父亲给我的信里说道,你的几个儿子都不错。让他们好好的念书,若是将来能有个功名,也算是不会辱没了姑父的名声。”“表哥说的正是,现下孩子们正跟着袁先生念书呢。孩子们还小,考功名的事倒也来的及。”云松知道这是为了佟家好。

旁边的知府还有知县听着,才知道原来云松家跟曹大人有亲戚。而方昕更是云松的小舅子,没想到这个普通农家,竟然也有不俗的背景。

那知县在这双甸县也做了三年了,今年看样子还要连任了,所以对云松就十分的客气。众人在屋里说说笑笑的,因为云松不过是一个农民,说的也不过就是地里庄稼的事情。方昕还好些,毕竟以前也干过农活,剩下的人就是一窍不通,所以听的倒也是津津有味。那知府就说:“我等自幼读书,从未做过农活,竟然不知道这稼穑之艰辛。看来日后也得多多体验才是了,当今圣上最是重视农事。农业为天下之根本,我等为官之人,自当多学才是。、,

“是啊,宋大人说的是。咱们苍宇地处北方,只能种一季粮食,

这粮食的产量与南方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虽然风云皇朝倒行逆施,朝纲混乱,但是在民生方面,依然比咱们占很大的优势。咱们真的应该多多鼓励农耕,农为国之根本啊。”曹文修也说道。

其余人都附和,一时间倒是谈的也挺投机。这时方氏也把饭菜都预备齐了,就把酒席摆在了院子里,一共摆了六桌。这些人都是带着随从来的,摆少了怕不够。曹文修带着方昕,还有宋知府和那个知县坐在了一桌。云松是主人,自然也在一起,然后瑾瑜和村长也陪着。

李福田是第一次跟这么大的官在一起吃饭,手都不知道往那摆了。村子里的老人也坐了一桌,剩下的就是那些随从了,每个桌上也有一两个村民陪着。春生、柱子、虎子、栓子,这些人都来帮着陪客,六桌坐的满满的。

“各位大人,咱们乡下都是这样,一起吃才热闹。”云松怕人家不习惯,赶紧解释。

“表弟,这样挺好的,咱们今天就要试试这乡情野趣,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常有的。”曹文修倒是觉得够稀奇。

这时节天气不再炎热,一阵微风吹过来,说不出的凉爽舒适,在院子里吃饭,别有一番情趣。

菜一样样的端上来,诱人的香气让人食指大动,佟家根本没有准备,自然就是些农家饭菜。好在瑾瑜送来的东西里,有鸡有肉,都新鲜的很。是瑾瑜让薛安提前出发,然后在半路上拐到一个叫金山的镇子上买的,都处理好了才送过来。小鸡盹蘑菇,红烧江鲤鱼,清蒸鳌huā,排骨盹豆角,糖醋肉段,鲶鱼盹茄子,韭菜炒鸡蛋,炸丸子,玉、

娴又教方氏做了酱茄子,地三鲜,凑了十个菜,最后加上酬蛄豆腐汤,满满地摆了一桌。

“不好意思,都是些家常菜,没有各位大人府上做的精致。还请大人们不要嫌弃,尝尝这农家饭菜。”云松怕人家吃不惯。

“姐夫,你这比我们吃的都好了,普通的农家可吃不上这些东西。

这顿饭可够难为我姐的,曹大人、宋大人、钱大人,都来尝尝,我姐做的饭菜,那可是一绝。看着粗糙,比咱们府里那些厨子做的少了份精致,可是好在原滋原味,完全是乡土特色。”方昕帮着打圆场。

众人都动筷子尝了一下,吃过以后,赞不绝口“原来简单的烹饪方式,也可以将饭菜做的如此美味,不错,不错。”曹文修称赞道。

第一百三十一章各家反应

众人吃过饭后,就相继离开了,钱知县自然是回县城曹文修和宋知府则回了府城。难得回来一次,自然是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了。方昕要回西江村,云松不让,让大郎去西江村把吴氏接了过来。正好薛瑾瑜也在这,大家好好聚聚,方昕也就同意了。方昕和曹文修约定好了,七日之后,在府城会和,然后一同回京。这样,两人都能有三四天的空闲时间,和家人好好的团聚一下。

送走了大队人马,云松这才松了口气。村子里的老人都还没走,一个个的给云松贺喜。李福田说:“大侄子,今天托你的福,我能和那么大的官在一起吃饭。这辈子,值了。云松啊,这祠堂和陵墓的事,可要抓紧办啊,眼瞅着秋收了。等秋收一结束,我就发动全村的男人,全都帮着干,争取在上冻之前把这两样都办好。你抽空先把料预备齐了,到时候咱们齐动手,这可是咱们沿江村的一大盛事。”

“是,李叔,我听你的。”云松点头。

“嗯,云松,这事村长说的对。放心,到时候村里哪个不来,你关大爷就去收拾他去。”老关头表态。

“谢谢李叔,谢谢关大爷,云松在这给各位叔叔伯伯行礼了,感谢叔伯们这么些年来对云松的照顾。”云松给在场的老人深深的作揖。

“好了,孩子,不用行什么礼。你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如今终于盼到你分了家·日子也慢慢地过好了。你父亲又受了追封,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好的,好好干吧。”佟世旺说着,就要掉泪了。

“大伯,云松会记得的,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

“好了,我们也该回去了。这人老了,精神真就不行了,这才一头午·就觉得累得慌。”佟世旺说完就往外走了,那些老头也都走了。

云松送他们出了大门,然后才回到屋里,和方昕,薛瑾瑜在一块唠嗑。这时,袁青云从后面过来,今天他一直在后面,没有出现。他怕有人认出来,那就麻烦了。“云松,我有件事的跟你商量一下·瑾瑜也在,正好,咱们一起说说。”

“袁大哥,你有什么事就说吧,咱们哥几个正好商议着办。”方昕知道袁青云说的可能不是一般的事。

“是这样,我打算让二郎和博文到镇上的私塾里去念书。”袁青云说道。

“为啥啊?大哥教不也是一样吗?”云松不解。

“云松,你不懂,我没有经过科举,对这个是一窍不通。如今佟家和以前不一样了,需要有个正经的身份·最好就是孩子们能考个功名回来。这里面数着二郎对四书五经的最有慧根,我看让他去私塾里念书,让正经的先生调教一段日子·明年就让他参加童生考试。以二郎的才智,考个秀才应该不成问题。博文也是,他在这方面也不错,正好两人做个伴。”袁青云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袁先生这事想的长远,是该这么办。姐夫,反正你要去镇上办事,就一起把二郎和博文这件事给办了吧。找个好点的学堂,主要是先生最好有功名在身上的·这样能对二郎他们有不小的帮助。”方昕非常赞成袁青云的想法。

“行·这事我不如你们懂,既然大哥说了·我照办就是了。”云松自然是答应下来。

“姐夫,束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给出。”瑾瑜表态。

“不用了,瑾瑜,我如今也不是那么困难。就那点束,不过是进一趟山的事,哪还用的着你帮着垫上啊?你的儿子,不就和我儿子一样吗?”云松拒绝。

“行,姐夫这么说,那就依姐夫吧。”瑾瑜也就不再坚持。几个人在一起,天南海北的聊着。

大郎把吴氏接了过来,方昕一见娘亲,自然是亲的不得了。娘俩说了一会儿话,吴氏就到后面去了。吴氏此时已经知道了上午的事,见了方氏,母女两人又哭又笑的说了好半天。眼见着天色不早了,方氏就张罗着晚上的饭菜了。

晚上的时候,云松和大家说了要送二郎和博文去镇上念书的事,大家都很高兴,玉娴也觉得应该这样。玉娴看了一眼大郎,觉得其实大哥应该也可以的。“大哥,你就不想去镇上念书吗?”

“小妹,我喜欢跟着师父学东西。不光是念书,还有师父教我做一些机关暗器,这都是我愿意学的。二弟本来就在念书上比我有天赋,让他去是对的。我能跟师父学就很不错,再说,我是长子,以后咱家的顶梁柱。我得守在爹娘的身边,为弟弟们守住家业,不管他们以后走到哪里,这里都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的根。”大郎想的很透彻。

玉娴听了大郎的话,觉得大哥真的是很难得,不过以大哥那种稳当的性子,倒是的确适合做弟弟们的坚强后盾。“大哥,你既然想明白了,我也就放心了,说不定以后,你会挣出一份很大的家业来。到时候,二哥还得靠着你呢。”

大郎微笑不语。

第二天,正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吴氏就和方昕回了西江村。瑾瑜没有回去,今天一天到不了家,总不能鬼节晚上住在外面吧。所以瑾瑜就留在了佟家,正好和博文他们多聚聚。

吃过了早饭,家里的男丁都去上坟了。云松领着五个儿子,挨着给高祖、祖父、父亲都上了坟,在父亲佟世峥的坟前,云松把皇帝追封的事情说了,叨咕着要给二老修陵墓。云松在父亲的坟前带了好长时间才领着孩子们回家。

佟家接到圣旨,云松父亲被追封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两个村子,人们又在议论着。都说云松是苦尽甘来,以后会越来越好,以前和佟家好的人,自然是替云松高兴。那些和佟家有怨的人家,像李家和刘家,自然是有些惴惴不安了。李福新把自己的老婆还有老二一家都叫了过来,“你们也应该听说了,那佟家现在可是受了皇封了。虽说是追封佟云松的爹,可是这知府、知县,都来庆贺,那可是咱们一辈子也想不到的。再说,他家在京城里还有人当官呢,以后千万别再去惹他家了,那不是咱们能惹的起的,明白了吗?”

李家老婆子和老二一家都点头,“爹,我们知道了,以后再也不去惹他们了。”老二媳妇说。

“嗯,管好你的儿子,别让他们再出去惹祸。人家的孩子这阵子都在上山摘五味子,山葡萄挣钱,有空也让他们去。这秋天林子里啥都有,哪样都能换钱。都老大不小的了,再过几年就该张罗说亲了,让他们都干点正事。”老爷子特意嘱咐了二媳妇。

佟老爷子和秦氏也听说了,秦氏一听说从此以后,云松一家不用再交税赋,羡慕的不行。一个劲的叨叨云松不顾他们,硬是要分家,这若是不分家,他们可不都能沾光了吗?又听说朝廷给了一千两银子,用来修建祠堂和陵墓,更是羡慕嫉妒恨了。“你说这曹家人也真是,早都干啥去了,三十多年了。既然他们知道云松他爹是冤枉的,还有功劳,咋以前就不能求求当今圣上,早点把这恩典给了啊。非得要等到这都分了家,才往上禀报,这不明摆着就是不让咱们沾光吗?他们也够黑心的了,也不想想,咱们可是养了云松三十多年呢,到现在可好,啥好事都没咱的份了。你说那一千两,得修多少个祠堂啊,那不得剩下老鼻子了。都让云松给得着了,他怎么就这么好的命啊?得着这么多的银子,也不说来看看咱们,那个黑心肝的,咱们就是养了个白眼狼。”秦氏这一通嘟嘟。

“行了,你就省点心吧,人家爹娘留下的东西,可是全都到了你的手里。你还想要啥啊?老婆子,你就知足吧,成天嘟嘟的我都头疼。你也不听听,外面都是这么说咱们的,白眼狼的不是云松,是咱们两个。”佟老爷子说完,抽了口烟,却一下呛到了,咳个不停。

“那些东西我留下是应该应分的,谁让我养了他呢。现在他过好了,把咱们就撇到一边,不是白眼狼,是什么?我懒得跟你说。”秦氏转身出去了。

“哎,造孽啊。”老爷子咳嗽停了,就躺在了炕上,眼睛看着房顶。“爹,娘,我错了啊。”

云枫和云桦的房子还没收拾完,所以还住在老宅,刘氏依然住在东厢房里。这会儿两口子正在嘀咕呢。“我说孩子他爹,你以后有空就去大堂哥那坐坐,好话说着点。你看他家现在,多红火啊,收了甸枣子,这又收五味子和山葡萄,这定然是要弄什么。去年玉娴可是捣鼓出来一样山葡萄糕来着,不知道是不是还要弄这个。也不对,应该不是,反正多去坐坐,他又不能撵你。总能知道他弄了什么,到时候咱们就能跟着也发点财了,要不就光守着那十来亩地,能够干啥的?”

第一百三十二章蛤蟆趟子

七月十八这天,应该是云桦儿子的满月。不过现在刚刚分家,房子还没干,而秦氏记恨云桦不肯跟她一起过,所以也不给张罗。云桦一赌气,就说等搬家的时候,一起请算了,所以这天也就没张罗。张家来人,把淑珍和孩子接了过去,搬月子,正好回去养一阵,然后等到搬家的时候就直接搬到新房子就行了。

过了七月二十,秋收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忙的不可开交。云松家有好地二十亩,新开的荒地五十多亩,自然也忙得很。袁青云这几天已经给孩子们停了课,都下地秋收了。本来云松已经找好了学堂,要让二郎他们去镇上念书,可是二郎非要等秋收之后再去,云松拧不过二郎,也就同意了。今年人手多,方氏也就不下地了,在家做饭。玉娴领着春桃几个,也都跟着去秋收了。这时候早抢回家一天,就多收成一些,要不然哪天下点雨啥的,可就不好收了。还是先收豆子,今年种了三十亩地的黄豆,收了五天才收完。接下来是谷子、糜子、玉米,这些都种在好地上,总共二十亩,又收了四天。接下来就是些地瓜、晚土豆、小豆什么的了,这些也收了五天的时间,总共用了十四天,才把地全部都收回了家。收土豆的时候,玉娴让把很小的那种也都捡了起来,小三看了就说:“小妹,那个太小了,还没有鸡蛋大呢,捡回去一放就干吧没了要它有啥用啊?”

“三哥,可以把它洗干净烀熟了喂猪,还可以做淀粉啊,用处不少呢。”玉娴可舍不得把这扔在地里不管了。

“行,你说有用,咱就都捡回去。不过,得单独放着,别到时候还得在挑一遍,那就麻烦了。”说着真的就找了个麻袋,把那些小的单独装着,这些小土豆也捡了有两麻袋。

回到家以后,玉娴就找了个大缸,家里有不少大缸呢,可能是以前用来养荷花的。把一麻袋土豆用水洗干净后,就放到了缸里,添上水,就那么泡着。

“玉娴,你这是又弄啥呢?”方氏看见就问。

良我想试着用这些小土豆做淀粉呢。”玉娴记得前世奶奶曾经说过,以前都会用这种笨办法做淀粉的。“等这些土豆都泡的要烂了,那土豆皮一捏就破的时候,就把里面的搅一搅,然后把土豆皮捞出来。再把底下的淀粉好好洗两遍,把水控出去,就成了。”

“你这法子倒是新鲜,以前都是用地瓜,粉碎了然后做淀粉的,要是你这法子管用倒是挺省事的。”方氏信得过女儿,也就不再管了。

今年的豆子还有点不太干,所以云松倒也没急着打豆子只是先把玉米扒了出来,拴好吊子,搭在了事先搭好的架子上。然后又把谷子和糜子都打了出来,这些活也就用了三四天就干完了。

玉娴自然是闲不住的,她和大郎他们又上山了,现在山上那可是满哪都是宝啊,哪会浪费时间。核桃、松塔、榛磨、冬蘑,这些都往家里捡。春桃她们也都跟着上山了玉娴没想让她们来的可是春桃说,看着玉娴他们这么往家弄东西就感觉到非常的开心,所以就都跟着来了。不过二郎和博文让大郎给撵去镇上念书去了这是正事,不能耽误。

一年之中,也就这个时候是最累的,但也是收获最多的时候。袁青云受这种氛围的感染,也就停了下午的课,跟着大家一起进山,每天倒数他最开心。

佟家在村子的最南面,前面没有住户了,离佟家二三里地就是林子。玉娴想起来这时候正是抓蛤蟆的好时候,因为蛤蟆秋天要从山上下来,到河流里面过冬。所以玉娴就说动方氏,从家里拿出了二十匹布来,用来挡蛤蟆趟子。前世的时候,人们都是用塑料薄膜来挡蛤蟆趟子的,现在当然没有塑料,只能用布了。方氏有点心疼,可是扭不过玉娴,再说也知道玉娴不会瞎胡阄。所以狠狠心,就拿出来二十匹原色布来。

玉娴领着大郎他们,在靠近江边的林子外围,把布缝在小木棍上,然后再把小木棍使劲插到土里。这样,就用布挡起老远的蛤蟆趟子,布底下用土压住,这样底下就不会有缝隙。一匹布是三丈长,二十匹,也就是六十丈,也不过就是两百米远。玉娴看了就摇摇头,还是太短了,可是她可不敢再跟母亲要了。就这样吧,等母亲尝到甜头,就会同意了。

挡好了蛤蟆趟子,每天早晨,天还不太亮,玉娴他们就拿着布口袋,来到了挡蛤蟆趟子的地方。到了那一看,天啊,在布的栅边,密密麻麻的都是蛤蟆。原来这蛤蟆有个特性,它是蹦跳着往前走的,遇到障碍就得跳过去。玉娴他们用的是整幅的布,两尺半宽,挡完也还剩两尺多。那蛤蟆根本跳不了那么高,偏还一个劲的在那跳,所以就会越聚越多了。孩子们看到这个情形,都开心的不得了,七手八脚的往口袋里捡蛤蟆,这可真是捡了。玉娴喊道:“咱们捡大的,小的不要,让它们再长两年,多抓母抱,少抓公狗,母抱能扒蛤蟆油,公狗只能吃。”

孩子们听了,捡的时候就有选择性了。这蛤蟆的公母也容易分辨,母的一般都大些,肚皮是黄色的,公的小,肚皮是白色的。一早晨,就这么两百米的地方,竟然捡了满满的gk袋子,这可是能装一百斤粮食的袋子呢。大家都兴奋的不得了,赶紧背着口袋回家。回到家里,又有活干了,得把母抱全都穿起来,这时候自然是没有铁丝的,只能用麻绳。把麻绳穿过大针,再用大针穿那些蛤蟆,要从蛤蟆的嘴边穿,这样晒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晒到肚子,蛤蟆油当然就在肚子里。方氏一看,觉得很残忍,就下不了手,还是大郎他们这些男孩,手脚利落的把蛤蟆穿成一串串的,再拿到外面晾着。玉娴早就让大郎做好了几个架子,架子两端有很多的钉子,这样把麻绳的两头系在钉子上就行了。一个架子上,能晾十多行呢。

母蛤蟆都被穿上了,还剩一些公的,玉娴想起来答应岳老板的事,就和大郎他们又去奖励抓了些蛄,然后都装好,去了镇上。到了岳老板的酒楼,正好岳老板在,玉娴就把东西拿了进去,教大厨做了蛄豆腐,还有红烧蛤蟆,两样菜一出来,岳老板就迫不及待的尝了一下,“嗯,好吃,这个蛤蟆做的,比鸡肉还好吃呢,这蛄豆腐,够鲜。好,好吃。”

酒楼里的厨子们都来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真的不错,岳老板就说,“玉娴啊,你这两样菜,就这么教给我了?那我可是捡了大便宜了。要不我还是给你些钱,就算我把方法买下来了,这么样?”

“岳伯伯,我可没指着这个挣钱。你和我师父是好友,这是我孝敬您的,只要以后您这能收我们送来的东西就行了。”玉娴存心想拉拢这个人。她还有豆芽,豆腐想要做呢,当然得找个买主。听说这岳老板可是还有不少的买卖呢,其中就有一个卖蔬菜的,镇上大多数的人,都在他那买菜。

“瞧你那小嘴,说出的话咋就甜丝丝的呢,让岳伯伯我听了心里这个熨帖。行了,以后有什么东西,往这送就是了。我这有冰窖,就是夏天,也能存得住东西。再说我这酒楼,可是镇上的头一份儿,每天的生意红火的很,东西不愁卖。”岳老板一口答应。“不过,最近你可得给我先送些蛤蟆和蛄来,我想推出这两个菜。”

“成,蛤蟆好说,放缸里能养一阵子,蛄可就快要不行了,再过一阵封江就没有了。对了,蛄也可以直接用盐水煮熟了吃,放点辣椒也行。”玉娴点头答应。

“没关系,明年春天不就有了吗?”岳老板也不在意。“能吊住客人的胃口更好,明年我的生意不就更好了吗?”

“行,明天就给您送来。”玉娴跟岳老板告别,然后去了一趟济世堂,方昀还没有回来,于是几个人就回到了沿江村。

回家跟方氏一说岳老板要蛤蟆,方氏也挺高兴的,“玉娴,用不用娘再给你找出来些布匹来,反正用完了,洗干净,明年还能用。”

“娘,先这样吧,今年就用这些做实验。要是等蛤蟆油扒出来,卖的好,明年咱就多弄些布匹,顺着江边挡的远些。”玉娴不想冒险。

“那也成,咱们今年就这样。就是穿蛤蟆有点太残忍了点。”方氏想起那个场面,就觉得有点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