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灼华拧起眉头,看他一眼,无可无不可地挥挥手——等案子一结,宋元澈已是必死。对于将死之人,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宋元澈便举步向外走去。他走的很慢,姿态仍是风流。

在他转身前一瞬,燕灼华仿佛又在他眼中看到了那层薄薄的泪光。她望着宋元澈离开的身影,忍不住要喊他停下来,问一问那泪光是否也是他的伪装。

她已经站起身来,却在抬头时望见十七转过回廊,正往这边走来。

十七步入寝宫之时,正撞上宋元澈离开。

他一眼望见宋元澈,便完全怔住了。

宋元澈同他擦肩而过,却一言未发,只半仰着头望着渐渐袭来的黑暗。

就要来临了,他生命的永夜。

十七怔怔走到金井旁,低头望着平静水面里自己的倒影。

水中人的眼耳口鼻,与方才离开那人何其相似!

他痴立井边,想着自己的心事,直到桂魄东升,冷浸一天秋碧。

是夜,燕灼华睡得很不踏实。

她又梦到了十三岁那年那场盛大的宴会。

梦中高洁如月的宋元澈分开众人,一路走到一袭红衣的她面前,微笑如水的模样动人而真切。

他亲切而不失礼地托起她的左手,引着她徐徐绕殿而行。

优美的诗句从他口中吐出,像是次第绽放的优昙花。

“春起和风绿天下,夏醒眠蝉鸣古今。

红衣佳人策马去,回眸一笑倾人心。”

他如是赞她,殿外,她的红鬃马引颈长嘶。

众人艳羡的目光汇集于她一身。

她却望着身边少年微笑的模样,失神沦陷。

燕灼华猛地从梦中惊醒过来,她翻身下榻,走到外间,摊开素笺,将梦中的诗句一一写下。

其实从未或忘,只是不敢记起。

“殿下。”朱玛尔的声音在窗外轻轻响起,“殿下惊梦了么?”

燕灼华淡淡应了一声,继续写着最后一句,知道朱玛尔不会无故出声,因问道:“何事?”

朱玛尔沉默了一瞬,低声道:“宋元澈于天牢中暴毙。”

燕灼华笔下一顿,最后那个“心”字上落了好大一坨墨疙瘩,像是一颗黑色的心脏。她强自镇定地挪开羊毫,吞咽了数次才发出声音来,“怎么会…”

“他饮的酒中有毒。”朱玛尔隔着窗户低声道,声音被夜风一吹,显得缥缈不定,“毒是宋家私传的月魄,初步审定,宋元澈是服毒自尽的。”

燕灼华想起他离开时眼中那层薄薄的泪光,心里恍惚到了极点。她在这种极度的恍惚中,低头望向自己亲手写的璧人词。

“春起和风绿天下,夏醒眠蝉鸣古今…”

仿佛一道光打入了记忆隧道的深处,燕灼华猛地记起那首颇为喜爱的儿歌来。

“一片绿叶撑来春,两只蝉儿鸣醒夏…”

她手中的羊毫直直坠落下去,砸在冷硬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寒沁沁的脆响。

“红衣佳人策马去,回眸一顾倾人心…”

那年回大都路上,她欢快地唱着歌儿,打马疾驰,将一众奴仆抛在身后;肆意笑闹之时,是否回眸顾过他?

泪水充盈了她的双眼。

十七站在内室门边,沉默地望着独自饮泣的燕灼华,手中还捧着她的外裳——担心她受寒。

他目光微转,落在灯下的铜镜上。镜中人露出个寂寥的笑容来。

他同那人的容貌果然颇为相似呢。

第55章 诡异

从魁星楼遇刺,到查出真凶,一路追索,找到宋元澈包藏祸心的实证——这一切发生的太快,也太顺利了。

如果说这些还能归结为朱玛尔、修弘哲等人办事得力,那么宋长康一口咬定亲孙子谋逆、反贼彭虎口口声声唤宋元澈为“皇太孙”,就未免有些“借天之力”的味道。

燕灼华仰头望着离宫外高大的合欢树。

细细的秋雨绵绵洒落,她闭上了眼睛。

这次跟在她身后的,不是丹珠儿、绿檀,也不是素日形影不离的十七;而是朱玛尔。

朱玛尔仍是一身蓝色布衣,面貌寡淡;她耷拉着眼皮,看似没精打采的。

“你也发现了吧?”燕灼华背对朱玛尔,轻轻道:“这胜利来的太顺利,反倒更像个圈套。”

朱玛尔掀开眼皮,瞅了燕灼华的背影一眼,只这一眼就透着犹在丹珠儿之上的伶俐。

“宋元澈…”燕灼华在口齿间咀嚼着这个名字,心头颇感怅然,斯人已逝,爱恨都变成了她一个人的记忆。她睁开眼来,只见秋雨迷蒙中,合欢树如伞又如剑的碧叶越发生动起来,“宋元澈…他可不是会随便放弃自己生命的人。”

她以为宋元澈是前世今生最大的敌人,打定主意要以最狠辣的手段射出最致命的毒箭,所以在每个不眠的夜晚,挖心榨脑地琢磨他这个人。

她深知他。他不是随便就会放弃生命的人。

他太爱他自己了。

是什么让他不得不饮毒酒,自尽于无人知晓的天牢深处?

燕灼华眯起眼睛,转过身来轻轻问朱玛尔,“你好好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个时刻开始,做事如此顺利的?”她压低了声音,表情鬼魅,问着也思考着。

朱玛尔揉揉鼻子,看着燕灼华动了下嘴唇。

“在南安…”燕灼华双眸眯成细长妖媚的弧度,她就像是走在冰上的狡猾狐狸,在回忆的瀚海里找寻那块最蹊跷的薄冰,“去南安的路上,船经清江,堂姐还被贼人误以为是我,险遭暗害;那时候自然算不上顺利。到了南安,我又坠落山崖,那更算不上顺利…”她喃喃低语着,将在南安发生的桩桩件件细细数来。

朱玛尔始终望着她,隔着不近不远的一帘雨幕,静默地望着她。

燕灼华不知不觉中已经低下头去,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住在宋家,长房和二房氛围颇为奇怪——小姜氏来找我哭…”她挠了挠脸颊,“她为何来寻我哭?啊,我带十七去见了宋元浪…”

思维总是比语言迅速很多。

在还没能说出下面的话之前,燕灼华已经隐约的意识到了什么,“宋元浪…他…他…”她猛地转身,正撞上朱玛尔望来的目光。

“父母合葬!”

两人异口同声,只不过燕灼华是低声喊了出来,朱玛尔却是平静直述。

“他主动派人引我去见他,又以三盏佳茗为诱饵,最后提出要为十七治眼疾——换我为他亡父亡母合葬在一处。”燕灼华定定道,“他离开故地已有十数年,而你去查找时却毫不费力,一下就查到他的旧时乳娘。在宋家长房与二房的罅隙间,他都引我过去,可见他并非无能之辈;若说怕小姜氏知晓后伤心,以他的才智,满可以想出一万个不被小姜氏知晓的法子…”

“可是那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法子他都没有用,单挑了要求助于我的法子。”燕灼华的目光冷了下来。

“然而宋家四郎已经死了。”朱玛尔平静道。

“那又如何?”燕灼华皱眉冷笑,“死了的人,自有活人替他办事。”她垂眸看着自己的双手,手指灵活地屈伸着,“你大约还不清楚,回大都路上,我传了一条旨意,要宋家家奴中有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的,便报上来分作一处行走。”

“你可记得当日魁星楼遇刺,伺候宋长康的那个小书童——说自己叫绿雪,又说他哥哥取笑他‘绿’的那个。”燕灼华淡淡描述着,“看着很是机灵,彭虎行刺之时,这个绿雪就跟他在同一层。那日见他伶俐聪敏,我难免有点印象。”

“而今呈上来的家奴里,这个绿雪却是个既无父母、又无兄弟姐妹的人物,飘萍似的,成了宋元浪收养入府的孤儿。”燕灼华嗤笑了一声。

“也许绿雪说的哥哥,只是府里认的干哥哥。这种事家奴中也常见的。”朱玛尔看起来要冷静很多。

燕灼华慢而坚定地摇了摇头,“你喜欢实用的东西,对茶道大约不怎么了解。”她本来也不是爱茶之人,只是前世为了宋元澈多少接触了一点,今生在南安遇到宋元浪后,有意无意地也多喝了许多茶。

连有关于茶的书,都看了两三本呢。

“你知道南安最有名的两种茶是什么吗?”燕灼华脸上浮现了古怪的微笑,也许是想起当初在南安看《茶经》时的微妙心情,也许是想到眼下的推断颇为好笑。

“奴婢不知。”朱玛尔耷拉着眼皮。

“南安最有名的两种茶,一为敬亭绿雪,一位涌溪火青。”燕灼华勾着嘴角,眼中却殊无笑意,她用吟哦诗句般的语气说道:“敬亭绿雪,以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涌溪火青,则墨绿莹润、银豪密披…”她话锋一转,悠悠道:“以宋元浪的行事风格,若有一仆名绿雪,那么另一仆怎么会不是火青?”

“火青,去了哪儿呢?”燕灼华低声轻问,声音比这秋日傍晚的凄雨还要凉,无端端令人心中发寒。

朱玛尔揉着鼻子,“奴婢只知道,本朝的确是有敬亭、火溪这两处地方的。”

燕灼华微微一笑,“那此事就托付于你了。”她舒了口气,拍拍朱玛尔的手臂,望入她的眼睛,“要小心了,有人在收紧绳索——以为本殿真的落入圈套了呢。”她大笑起来。

这大笑声很快就消失了,燕灼华此时整体的心情基调实在并不如何;便是放声大笑,也不过只是一瞬间的事儿。而那数声大笑,与其说是欢乐,不如说是为了给自己壮胆的虚势。

然而燕灼华没有想到,她的心情还可以更坏一点。

“招驸马?”燕灼华瞪着坐在上首的太后,好半响没说话,不知道她母后怎么突然想起这一茬来了。

在她印象里,母后为燕睿琛选皇后倒是很上心、也很赶早的,至于对她的婚嫁,就没那么在意了——好像她还是个小孩一样。

燕灼华本能得把目光向站在太后身边的素姑姑身上移去。

石太后挥挥手,丹蔻染红的指甲衬得双手越发如羊脂玉般温润洁白起来,她笑吟吟道:“你别去看素姑姑,她不曾说过什么,是哀家想着,你也及笄了…”

燕灼华只是盯着太后,一言不发听着。

石太后笑着,容颜姣好如盛放的牡丹,毕竟保养得宜,只从脸上半点瞧不出岁月的痕迹。

“你是一日大似一日了,又向来性子野,整天东奔西跑的,像个没上辔头的野马——没个贴心贴身又身份相当的男人看着你,哀家这心里总归是不踏实…”她把“身份相当”四字的发音咬的分外清晰,显然是意有所指。

燕灼华心中已经冷笑起来,忍不住就要开口讥讽,再看石太后一眼,毕竟是母亲——又怎么忍心当面给她难堪。她忍了数息,措辞片刻,道:“不如请素姑姑去东间看看花茶煮好了没?我同母后说几句母女间的话…”

不等素姑姑说什么,石太后已经摇头道:“你又赶她做什么?她服侍哀家六七年,什么事情不知道?”

燕灼华心头喷出火来,所以眼前这女人与燕九重的“好事”这素姑姑了如指掌!而这“好事”已经足有六七年之久!她霍的站了起来,怕自己再待下去,说出什么不可挽回的话来。

“您是万民之母,只要您想,谁的婚事不能干涉呢?”燕灼华没能忍住语气里的讽刺意味。

石太后只当没听出来,仍是笑吟吟的,“那哀家可就为你挑拣合适儿郎了…”

“请便!”燕灼华像是自暴自弃般低吼一声,起身大步离开,心里却想着,这女人选出来的就让她去嫁好了!心里恼极,也不再称石太后为母后。

石太后望着女儿的背影,叹了口气,同素姑姑抱怨,“你看看,孩子养大了就是这样——为她好还不领情…”

素姑姑忙笑着解劝。

燕灼华回到寝宫,将这股邪火与十七好一番宣泄。

待第二日十七顶着一身暗紫色吮痕醒来时,长公主殿下招驸马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都内外。

第56章 从军

“给她招驸马的事儿,宝儿可知道了?”石太后歪靠到凤椅上,头上的金步摇在她的动作下一晃一荡,在她霜雪般的脸颊上留下明灭的阴影,端的是妩媚动人。

素姑姑侍立一旁,笑道:“长公主殿下该是知道了的。”

石太后又问道:“她什么反应?”

“倒也没见有什么动作…”素姑姑抿嘴笑着,“听说是今早把十七公子送去赵将军那边去了,也不知道跟招驸马这事儿有没有相关。”

把那个玉奴送走了?送去遥远的安北都护府了?

石太后有点意外,稍稍坐直了身体,想了想,叹道:“是啊,这才是正理。哪有把个玉奴终日带在身边的?宝儿年纪轻,贪一回新鲜,如今过了那股劲,给那玉奴个前程,她自己也收收心——不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素姑姑笑道:“娘娘这下可以放心了,长公主殿下懂事得很呢。”

石太后以手支额,只是垂着眼睛微笑。

同一番消息,在燕灼华身边诸人处的反应却与太后宫中大为不同。

“殿下真要把十七公子送走啊?”丹珠儿站在小花园门口,踮脚往里望,只见燕灼华与十七、安北都护府的丁总兵站在花丛掩映处,也看不真切。

朱玛尔淡淡道:“丁总兵都来了,那还有假?”丁总兵乃是安北都护府的二把手,这次回京述职,不日便要返回北通的。

丹珠儿瞪着朱玛尔,不忿道:“殿下怎么能这样!北通离大都足有数千里,况且北地苦寒,北通以北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了——好端端的,殿下为何要将十七公子送到那么糟糕的地方去?”她噼里啪啦的好似连珠炮,“就算殿下要选驸马,不能将十七公子留在身边了,那送到大都郊外去、送到巴州去、甚至南安…哪里不比北通好呢?”

朱玛尔仍是淡淡的,只说了一句,“北通自有北通的好。”

丹珠儿一噎,她不敢同朱玛尔正面撞上,便小声对绿檀嘀咕,“北通那么好,怎么殿下早不送十七公子去、晚不送十七公子去,偏偏要选驸马了,就把人送了…”

绿檀抿嘴笑着解释,“你呀,就是爱瞎操心。北通有赵将军守着,谁不知道赵将军最疼咱们殿下的,况且那里环境不好,大家更是同心协力,也不重视什么出身,只看能力为人。我看呀,十七公子去了北通,只怕比在大都还要自在些呢…”

丹珠儿闷闷哼了一声,这才不再言语。

含东微笑道:“你们仨去了一趟南安,这斗起嘴来我都插不进了——足见这趟出去值得。”

四婢在小花园入口说说笑笑,里面燕灼华等人的对话却已经接近尾声。

“十七我就托付给丁大人了,烦请您给赵叔叔带句话,也请他多关照一二。我在这里先谢过丁大人了。”燕灼华的目光从十七身上掠过,落在小径旁花丛中的一只宝蓝色鸟儿身上。

丁总兵慌忙摆手,连连道:“殿下言重了。此乃下官之荣幸。”

燕灼华点点头,眼看着那只宝蓝色的鸟儿振翅而起、直上云霄,清脆的鸟鸣声洒过缤纷百花、传向万里碧空。

她不着痕迹地深深吸一口气,终于抬眸向一旁一径沉默的十七看去。

十七笔直地站在一株墨绿色的植株前面,长长的睫毛微微低垂,让人望不见他眼中神色。在那只宝蓝色鸟儿清脆的鸣叫声中,他几乎干裂的紫红色双唇紧紧抿成了一条直线。

残阳如血,为他英俊的侧脸打上冷硬而又陌生的光。

他看起来与曾经的那个十七,完全不同了。

燕灼华心里发潮,她轻而悠长地呼气,让那潮意散尽。明明这天早上,她和他还是相拥而起的;太阳还没落山,却就要说再见了。

就这样送走了十七。

没有不舍的拥抱,没有感人的对白,连一个对视的眼神都没有。

丹珠儿嘀咕道:“殿下的心思可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朱玛尔没有接话,她举步走到独自留在小花园内的燕灼华身边,低声禀告道:“殿下,宋家四公子…未亡。”

燕灼华心神从离别中收回来,她瞳孔微震,似笑似叹,“真是…”

朱玛尔又道:“那日下葬的坟墓里,只有衣冠,不见尸首。奴婢查问了宋家在牢里的奴仆们,打理过竹园的数人作证,竹园里原本的确有两名小厮的,一名是绿雪,另一名正是殿下所推测的火青…只是那火青从殿下住到宋府去开始,就不曾出现过了。”

宋元浪身边的仆人绿雪,成了宋家老爷子宋长康身边说一不二的小书童,这本身就是一个讯号。如果说宋元澈倚靠宋家,天下再难有旁人将他一夜逼死,那么唯一还可能的敌人,就是同样出自宋家的某位公子。

宋家长房荏弱,唯一能与宋元澈一争高下的,只怕也只有这位体弱又诈死得脱的宋家四公子宋元浪了吧?

燕灼华沉思着。

朱玛尔却又说话了。她向来不同燕灼华谈论私事,这次却破例了。她淡淡道:“殿下送走十七公子是明智的。”

燕灼华挑眉,有些诧异她会提起这种事情。

“太后既然要为殿下招驸马,想做殿下驸马的人又颇为不少,那十七公子再留在大都,只怕就要很不自在了。”朱玛尔显然说得委婉,岂止是“不自在”,能否活下去都要打个问号。

燕灼华偏过头去,避开朱玛尔的视线,也避开了这个话题,她平静道:“顺着绿雪和火青这条线查下去,我要宋元浪主动来见我。”她顿了一下,自失一笑,喃喃道,“如果他和宋元澈当初的目的是一样的,那么早晚他都会找上我的。”

忙于追究宋家之事的燕灼华不会知道,十七在离开大都的路上遇到了一伙“熟人”。

当日南安坠崖时,竹林中杀将而来的那批人,为首的还是廖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