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上一章:第 18 章
  •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下一章:第 20 章

当天傍晚,尉迟越从大堆的奏疏中抬起头,忽然想起自己连日来忙于朝政,已有四五日不曾去陪太子妃用晚膳,不禁心生惭愧,打定了主意这一世要对她好一些,可一忙起来仍旧顾首不顾尾。

想到此处,他放下手头的奏书,对内侍道:“去承恩殿。”

沈宜秋料想尉迟越用行卷试探她,不出两日定然要来看她反应,便将判好的卷子放在案头,其余的叫宫人收起来,却把账簿摊得到处都是,以备尉迟越突然驾到。

果然,当日黄昏他便急不可耐地来了。

沈宜秋定了定神,将太子迎入殿内,一边命人传膳,一边叫宫人奉茶。

她一边若无其事地喝茶,一边从杯沿上悄悄打量太子的神色,只见他一脸疲惫,眼下有淡淡青影,可见这几日政务繁重。

百忙之中还要抽空前来,看来对此事颇为在意。

太子饮了两口茶,环顾四周,只见四处都是摊开的账簿,心中不禁一暖,顿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

在他为了朝政夜以继日的时候,太子妃也在孜孜不倦,常言道夫妇同心,其利断金,真是诚不我欺。

他不由温声道:“太子妃这几日还在忙着理帐么?身体为重,不必一蹴而就。”

顿了顿又道:“今日我叫人拿来的行卷,你看完了么?”

沈宜秋心道果然,这就迫不及待地追问起来了,好在她早有准备,理直气壮道:“判了六卷,内宫事务还未理清头绪,余下的只能留待日后慢慢看来。”

尉迟越见晚膳还未送来,闲着也是闲着,便道:“你判完的与我瞧瞧。”

沈宜秋便遣宫人去取。

片刻后取了来,卷轴上已挂好了不同颜色的木签,朱色的是上等,绿色的是中等,白色的则是下等。

尉迟越依次展开看了几眼,只见判定公允,点评一阵见血,切中要害,不禁大为惊讶。

他料想太子妃可以胜任,却不想她做得如此出色,上辈子他总以为沈氏寡言又木讷,竟从未发觉她有此等内秀之才。仔细想来,他们上一世虽为夫妻,却是相敬如宾,连一次促膝长谈都不曾有过,自己对她又有多少了解呢。

他忍不住赞叹:“太子妃心中有丘壑。”心里打定了主意,日后再收到行卷,便让内侍直接送到承恩殿来,她眼光独到,此事可以放心交予她。

沈宜秋被他夸得莫名其妙,只得道:“殿下谬赞。”

这时典膳所的宫人到了,沈宜秋命人将卷子收起,和太子一起用了晚膳。

尉迟越本来就是硬挤出时间来陪太子妃用膳,用完膳便起身道:“孤还要回太极宫,太子妃切莫辛劳,早些歇息。”今日工部侍郎呈了漕运方案上来,他还未及细看。

太子妃起身相送。走到宫门口,尉迟越忽然停住脚步,转过身道:“这几日朝中事务繁多,再过两日孤陪你省亲,届时可以住上两日。”

沈宜秋回到殿中,百思不得其解,今日尉迟越从头至尾神色如常,末了还提省亲的事,她非但没能弄清楚尉迟越的意图,反而更迷茫了。

相安无事地过了两日,便到了回沈家省亲的日子。

太子妃省亲自有制度,尉迟越务求省俭,大刀阔斧地砍去了许多无谓的繁文缛节,只是太子夫妇驾幸,金吾静路,沈府诸人迎接,该有的排场、礼数亦是省无可省。

太子妃的懒觉也睡不成了,大清早便得起床梳妆更衣。

按制度太子妃省亲该着钿钗襢衣,太子行事低调,改成常服,但也不能太寒酸,梳妆打扮颇费了宫人们一番功夫。

沈宜秋有大婚之日的前车之鉴,再不愿将一张脸涂得浓墨重彩。

于是手巧的宫人只用眉墨将她柳眉略勾深一些,唇上薄薄施一层胭脂,又在脸颊上轻扫了一些真珠加山花研成的细粉,额间贴上宝钿,两腮点上小小的面靥。

她平日因着随时要上榻躺一会儿,懒得施朱涂粉,总是素着一张脸,此刻淡扫蛾眉,轻红着脸,便觉分外明艳照人,连承恩殿的宫人都忍不住悄悄多看几眼。

尉迟越见了暗暗长出一口气,虽不如平日净头净面的好看,至少不像大婚那日,涂抹得连人都认不出来。

他见沈宜秋神采奕奕,嘴角含笑,心中有些愧意。

太子妃和母家极为亲密,尤其是对祖母言听计从。

上一世,他有心抬举沈家,见沈二郎颇有干才,便将他调入户部。

沈二郎也果然勤谨,七年中考绩优异,他便放心委任他为益州刺史,谁知他在任上大肆敛财,欺上瞒下,以至于胆敢隐瞒灾情不报。

事发后按律该治他死罪,然而沈氏脱簪自请下堂,在他殿外跪了两个时辰,只求换她二伯一命。

那是他一辈子最难熬的两个时辰。

沈宜秋那时候才小产不满三个月,他于心不忍,可又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饱受煎熬,最终还是网开一面留了沈二郎一命。

明知道沈氏也为难,明知他自己该负识人不明的责任,他还是不免迁怒于她,后来着实冷落了她一段时日。

想起这些往事,他心里便有些发堵,好在重活一世,他可以修正上辈子的错误。

沈二郎这样的蠹虫,他是不会再给半点机会的,也省得太子妃左右为难。

沈宜秋不知太子心中所想,却与他不谋而合。

她这回顺水推舟带尉迟越回沈家省亲,只盼他明察秋毫,早日识清沈家人的嘴脸,别再提拔她二伯这种蠹政害民之辈。

若是她二伯隐藏得好,这回哪怕顶着后宫干政的罪名,她也要劝住尉迟越。

两人各自怀揣着满腹心事,分别坐上金辂车与厌翟车,带上侍从,浩浩荡荡往沈府去了。

连日来,沈家众人为了接驾事宜忙得脚不沾地。

虽然沈七娘是个白眼狼,但才出嫁几日便由太子陪着省亲,于沈家是莫大的荣耀,朝野中都在暗暗传着,沈家怕是要靠女儿起来了。

八字还没有一撇,沈府的男子便已做起了权戚的美梦,各自盘算着,如何才能借此机会崭露头角,博得太子的赏识。

接驾前一天夜里,沈老夫人将三个儿子叫到青槐院中——前头四个儿子是沈老夫人生的,五房、六房、七房都是庶出,这等大事自然没资格参与。

沈老夫人看了儿子们一眼:“明日太子光降,切记克己复礼,谨言慎行,切莫失了我沈氏的体统。”

这样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几个儿子从小听到大,耳朵里早已生了茧子,心中笑母亲迂阔,口中只是唯唯。

沈老夫人又看向最器重的二子,四个嫡出的儿子中,她私心里最偏爱二子。

三子虽出息,却是天生反骨,大事上全都与她对着干。长子庸懦,四子荒唐,唯有这个二子,才气胆识都不缺,只是少个一展宏图的机会。

如今便是个好机会。

孙女不愿帮扶母家,可她依旧姓沈,此次省亲,便是太子要抬举沈家的表示。

她欣慰地看了一眼最钟爱的儿子:“二郎,诸般事宜,还需你多费些心思。”

沈二郎道:“儿子知晓。”

兄弟三人出了青槐院,沈四郎道:“阿娘说来说去便是那一套,什么礼数、体面,早就不中用了。”

沈大郎轻斥道:“不可出言不逊!”

顿了顿又道,“不过四弟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阿娘囿于内宅,年事也高了,时迁事易。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若还是高标自持,难免曲高和寡。”

沈二郎道:“阿兄此言差矣,无论时世如何变迁,礼与道,仍是我等安生立命之本。”

话是这么说,他已经作了万全的准备,派人搜罗了珍宝与美人,明日但看太子喜欢什么,便可见机行事,投其所好。

虽然朝野上下都说太子克己复礼、洁身自好,但这种谀词是当不得真的,又不是圣人,怎会无癖,他三弟号称君子,还不是一见绝色的邵氏便神魂颠倒,不惜与家里闹翻,求了三年五载,非弄上手不可。

人同此心,事同此理。

翌日,沈家男子早早分列于屏门外,翘首盼望太子的车驾到来。

巳牌时分,只听隆隆车马之声由远及近,忽见街衢尽头扬尘滚滚,太子的卤簿总算被他们盼来了。

为首的是一队披甲执锐的侍卫,接着是十数名俊俏黄门骑马引导,后面便是太子、太子妃以及随从的车驾,总有五六十人——这已经是省得不能再省了。

不一时,车驾到了沈府门前,沈家人纷纷下拜行礼,将太子和太子妃的车驾迎入屏门内。

车一停稳,便有十数名宫人上前,打繖扇的,举步障的,捧几案的,执瓶炉的,不一而足。沈宜秋扶着素娥的手下了车,又坐上步辇,在众人的簇拥下,向院内行去。

行至二门内,便见沈老夫人为首的一众女眷跪拜于庭中,沈宜秋依礼下辇搀扶了一下祖母,动作是十足的敷衍,沈老夫人积怒未消,又添新怨。

可原先的祖孙,如今已成君臣,想想她给沈氏一门带来的切实好处,便咬牙忍了。

沈宜秋只扶起了祖母一人,气定神闲地受了其他人的大礼,然后才道:“都是一家人,何必多礼。”

其他人便罢了,几个与她素来不合的堂姊妹却是叫一口气憋得脸色铁青。

礼毕后,众人打量沈七娘,只见她一头浓云般的乌发绾作宝髻,上插金梳,簪花树金钗,明珠宝钿如繁星点缀其间。

她上着朱色蹙金绣孔雀纹广绣襦衫,下系松针绿十二破蜀锦裙,披帛结绶,真珠腰衱系出不堪一握的纤腰。

脚下一双重台履镶珠嵌宝,随着她款款而行,满身的珠翠、金绣熠熠生辉。

最令人艳羡的还不是盛装华服,却是她身旁的男子。

尉迟越身着绛纱袍,腰系玉梁珠宝钿带,头戴远游冠,他身量颀长,气度端重,姿容俊雅,端坐辇上,煌煌不似凡尘间人。

与沈家众人见过礼,尉迟越被延入外院正堂,沈宜秋则被女眷簇拥着入了内院。

沈四娘跟在队伍后面,抬眼往人群中一扫,一下子便认出三堂姊,单看背影,便知道她有多落寞了。

沈四娘一勾嘴角,走到沈三娘身边,抚了抚她的胳膊,轻叹一声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七妹入宫这几日,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一般,这通身的气度。”

沈三娘不说话,只轻轻“嗯”了一声。

沈四娘又道:“真是像做梦一样,前几日还是平起平坐的姊妹,如今却有天渊之别,都说七妹命格不好,依我看,这哪是不好,这是将全家的好都集于一身了。”

沈三娘依旧不吭声,沈四娘倾身过去,小声在她耳边道:“阿姊,那日你从曲江池回来,说太子殿下俊美无俦,我原以为你夸大其词,今日见了才知不是虚言。”

沈三娘脸涨得通红,眼眶中已经隐隐有泪珠打转,沈四娘瞥她一眼,嘴角隐隐现出笑意。

第30章 藏污(二合一)

尉迟越在沈家人的簇拥下去了前院,与沈家兄弟在堂中坐了一会儿,沈大郎便起身请太子移步山池院用午膳。

山池院在后园中,尉迟越一路行去,只见只见府中亭台馆阁不计其数,无不雕栏玉砌、丹粉涂饰,点缀以名花异草、奇禽珍兽,令人目不暇接。

楼阁之精丽,比之东宫多有过之,便是放在太极宫、蓬莱宫中也不显突兀。

上回大婚亲迎,尉迟越全副心神都在新妇身上,不曾留意周遭,这会儿才发现沈家的奢靡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世家子弟不思进取,镇日衣锦馔玉,耽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以至于变卖祖产田地,将祖宗的基业都快败完了,仍旧不知收敛。

沈大郎陪侍一旁,见太子若有所思,以为他在暗暗赞叹楼阁泉池之丽,心下得意。

这园宅虽是祖上的产业,但传到他手中,又筑山浚池,构建了许多楼观,他虽没什么为宦的才能,于此道却颇有心得。

他有意引太子沿这条道走,便是想伺机表现一下自己的能为,以期得到太子赏识。

本朝将作监将作大匠一职多任宗室贵族子弟,平日清闲,若有宫殿、御苑营建,油水自是丰足可观。

沈大郎也有几分自知之明,知道三省六部自己是不用想的,便将目光盯着将作大匠一职。

这不是什么清贵官职,许多朝臣都瞧不上,但比起他这个清汤寡水的从六品祠部员外郎,还是多了不少实惠。

他上前作个揖道:“寒舍简陋,殿下见笑了。”

尉迟越道:“沈员外不必过谦,贵府雕饰绮焕,令孤叹为观止。”

沈大郎不曾听出太子话语中的弦外之音,还道他这是赏识自己的意思,再接再厉道:“承蒙殿下谬赞,仆不胜荣幸,奈何敝舍狭小,不能极尽林壑之美。”

沈府占了崇义坊四分之其一,虽比不上宫苑,但在长安城中也是难得,不逊于许多公侯的宅邸,这还算狭小,莫非你要住到皇宫去?

尉迟越虽知这是沈大郎的谦辞,心中却也很是不豫。

他素来七情不上面,便是有十分的不悦,脸上也看不出分毫。

一行人穿过回廊上的侧门,便到了后花园山池院。

只见其中林园洞起,亭壑幽深。园中构石为山,中央穿一曲池,有奇石护岸。池中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另有许多画楼飞阁掩于竹木丛草之间。

沈大郎指着树木丛生之处,得意洋洋道:“好叫殿下知晓,这林子看似平平无奇,其中的树木却是从各地搜罗来的异种,有天台的金松、琪树,稽山的海棠、榧树、桧木,剡溪的红桂、厚朴……林林总总约有四五十种,草木本身倒不算什么,只是南北气候有异,要种活却是不易,当初运来的树木,十中不能活一。”

不等太子接话,他又道:“这些护岸石都来自日观、震泽、巫岭、罗浮等地,每一块都有来历。”

尉迟越点点头:“果真不同凡响。”

沈大郎大受鼓舞:“只是地方偏狭,仆只能竭力穿池叠石,总不免穿凿雕琢之感,少了几分天趣。”

尉迟越神色依旧如常:“沈员外不必妄自菲薄,贵府屋宇宏丽,远胜东宫,叫孤大开眼界。”

沈大郎再迟钝,一听他将沈府与东宫比较,也知道自己弄巧成拙了,忙告罪:“仆僭越,不敢与东宫相提并论,请殿下恕罪。”

尉迟越只是淡淡一笑,沈大郎不敢再多说,退到后面,不觉间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不禁暗暗咋舌,这少年太子好大的威仪!

他父亲在世时,沈家也曾接过一次圣驾,那时来的是当今天子,可比这位太子平易近人多了。

沈二郎方才看着兄长出乖露丑,又不好出言提醒,只能暗暗大骂蠢材,眼下见他吃了挂落终于噤声,心中冷笑,连太子的喜好、脾性都不曾摸清,便急着逢迎,碰一鼻子灰也是活该。

他样样都比长兄强,却叫那蠢物占了个“长”字,这样的场合,只能由他抢在前头。

沈四郎一向瞧不起长兄,见他吃瘪,心中暗笑。

兄弟几人各怀心思,将太子延入堂中。

虽然尉迟越在口谕中反复申明,不得铺张靡费,但沈家人哪里会当真,短短十日中,他们将这山池院正堂大肆修葺一番。

檐柱、枋楣等处请人重新施以彩画,贴上金箔,屋内顶上平闇涂以朱漆,用金漆描出忍冬纹,又和椒泥涂壁,一迈入堂中,便觉芬芳扑鼻。

山池院正对园池,庭中遍植牡丹绿竹,奇禽珍兽漫步其间,水边以大幅织锦、轻纱罗縠搭出巨大帐幄,以供太子赏景之用。

与沈家的做派一比,东宫的生活简直可称清寒。

便是尉迟越心里早有准备,世家之穷奢极欲,仍旧出乎意料,便是与石崇、王恺之辈相比,沈家也不遑多让。

他一言不发地走进堂中,与沈家兄弟分宾主坐定,便有身着绮罗的狡童美婢手捧食案、盘碗、酒觞、杯盏鱼贯而入。

又有歌童舞女、伎乐管弦,在堂中奏乐起舞,好不热闹。

沈大郎亲执银鎏金酒壶,往太子身前杯盏中斟酒,一边道:“粗茶淡酒,望太子殿下见谅。”

尉迟越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他虽不嗜酒,可自小在宫中长大,好坏自能分得出,这酒乃是上好的郢州富水,比他大昏当晚宴饮群臣的酒还好上一些。

他放下杯盏道:“好酒,真如琼浆玉液。”他陪太子妃省亲,虽然对沈家人没什么好感,却也不是专程来打他们的脸。

见太子缓颊,兄弟几人松了一口气,沈大郎满面红光:“殿下谬赞。”一边给他续酒。

沈四郎却有些不快,这回迎驾,多亏他岳丈送了许多钱帛来,便是这几坛郢州富水,也是他岳丈的窖藏,功劳却叫长兄抢了去,实在不忿,便也举杯去敬太子:“此酒出自忠勇侯府,舍下还有几坛,若是殿下喜欢,仆遣人给殿下送去,对了,此酒须得用海南沉檀香炭来温方能出味,仆着人一起送去。”

温个酒竟要用沉檀作炭,昔日石崇以蜡烛炊饭,也不过如此。

尉迟越按捺住不悦,不置可否地端起酒杯饮了一口。

一时间乐舞大作,觥筹交错,兄弟几个轮番敬酒奉承,珍馐美馔流水似地呈上来,列于方丈之间。

虽然没有燕髀猩唇、玄豹之胎,却也穷极海陆之珍。

尉迟越一向不重口腹之欲,却也不得不承认,一样的食材,席间菜肴远胜东宫,与之一比,典膳所的膳食只能果腹而已。

沈四郎见太子连用了两片烤鹅,忍不住显摆:“不瞒殿下,今日这庖厨是仆特地从临川长公主府上借来的,最拿手的便是这道烤鹅,治法独出新裁,是将鹅关进铁笼重中,笼里置一铜盆,盆中盛放五味汁,再于笼下生炭火,鹅受火炙,渴热难耐,便去饮那五味汁,如是反复,直至烤熟。”

尉迟越一听,神色微变,当即撂下牙箸,再也没动那烤鹅一下。

沈二郎看在眼里,也放下箸,摇头叹道:“为了口腹之欲虐杀生灵,实在有违天和,幼弟无知,请殿下见谅。”

又轻斥兄弟:“立即命人将这厨子送还长公主府,往后不许再胡闹。”

沈四郎甚是不忿,但当着太子的面不敢造次,只得道:“知晓了。”

尉迟越脸色如常,片刻之后,这一点小小的不快便被众人抛诸脑后。

酒过三巡,沈二郎起身请太子移驾室外帐中。

尉迟越既来之则安之,也不去拂他的意,与沈氏兄弟移至织锦帷幄之中。

刚坐定,庭中丝竹声戛然而止,就在这时,只听远处洞箫声起,一声清歌宛如破空而来,只见一艘画舫从池对岸远远驶来。

舫中站着两个身着白色骈罗衣,头戴轻金冠,胸佩七宝金璎珞的女子,一人吹箫,一人清歌曼舞。

箫声哀怨,歌喉婉转,舞姿柔媚,众人都忍不住叫好。

画舫驶到近前,只见舫上铺着宣州红丝舞茵,女子赤足而舞,踝系金铃,洁白双足便如一对幼鸽。

待将那两名舞姬的容貌看清,却是一对绝色的双生子。

两女宛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眉眼完全一样,身长也一分不差,恐怕连其父母都分不出谁是谁。

尉迟越从未见过相貌如此相像的双生子,不禁多看了两眼,心道贾七和贾八虽是双生,容貌却不甚相似,与寻常兄弟无异,想来双生子与双生子也不尽相同。

沈二郎一直在旁悄悄留意,此时见太子看着那对舞姬出神,心里有了底。

这两个女子是他前日花重金买来的高丽舞姬,一名飞鸾,一名轻凤,妙擅歌舞音律,又是双生子,颠鸾倒凤之际别有一番风味,且还是处子,他自己都没来得及收用,正巧遇上太子驾幸,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太子殿下真是艳福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