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就笑,“一会儿把这个鸡蛋煮了给婉儿吃,她天天忙个不停,都累坏了。”

入夏后天气火热,就存不住东西,宁婉先前买的鸡蛋或是吃了,或是腌了咸蛋,现在也所剩无几,如今有了新鲜鸡蛋,自然要紧着娘吃,“娘你先吃,过几天下的蛋多了,我和爹再吃。”

看于氏还要反对,春玲也笑着劝,“二婶,婉儿还小,享福的日子在后面呢,这鸡蛋自然要先紧着二婶吃。”

第53章 大雨

郭家的土坯两日竟没有打完,到了第三日宁婉便没有过去,只在家里忙着自己的事。她其实不大喜欢去郭家,除了罗双儿,郭家的人她都不大喜欢。

既然罗双儿不用帮忙了,春玲便也没有去,两人一处晒了菜,宁婉就说:“我瞧着地里的几个香瓜长得大了,应该熟了,不如摘下来尝尝。”

三家村各家种菜园子时,通常都顺手种上几垄香瓜,到了夏日瓜熟了吃正可以消暑。三家村的地都是黑土,十分肥沃,也正适合香瓜生长。

春玲就道:“今年雨水大,香瓜恐怕不会太甜。”

越是干旱的年份,香瓜就越甜,而且也不只香瓜,就是其它的瓜果也是一样道理。可是宁婉就笑,“我家的瓜种在小土坡上了。”

宁家大房的菜园子并不是全平的,有一处小土坡地势较高,日晒也多,香瓜种在这里不至于受到太多雨水,昼暖夜冷,味道就格外甜。

到了瓜地,就见绿色的藤蔓和叶子之下卧着一窝窝的大小不一的白色香瓜,多的六七个,少的两三个。春玲就惊叫一声,“你家的香瓜结得好多啊!”

“要想香瓜结得多,结了果就要掐尖,”宁婉比着瓜藤说:“我爹告诉我,多余的枝蔓都要掐掉。”

春玲却也是懂行的,就笑,“种瓜难就难在掐尖上。”谁都知道掐尖,可是掐哪里,留多少叶才是真正的难处。

宁婉其实不过是将爹的话照搬,真正掐尖这些活还都是爹做的,因此再也讲不出什么,只低头去找熟了的瓜。

香瓜熟了蒂便不大结实了,所谓的“瓜熟蒂落”一点也不错的,另外熟瓜掂在手里比起生瓜要轻,放在鼻子下面闻上一闻,还有一股沁人的香气。

宁婉挑了五六个瓜摘了下来,拿到院子里用水洗净,攥起拳头加些力气一捶,薄皮的小香瓜就裂开了。将手里的瓜一分为二,握着一甩,将瓜子甩出去,即使还留些瓜瓤也不要紧,香瓜就是这样吃的。若是用刀将瓜瓤都去掉,就会使香瓜失了原有的香气,甚至用刀切香瓜也会影响香气呢。

先前在赵家吃香瓜时总要将皮去了,再切成小块,用小签子扎着吃,看着优雅,但比起这样粗放的吃法味道却差得多了。

两块瓜春玲一半,宁婉自己吃另一半。放入口中,多汁而脆,十分香甜,宁婉便含混地道:“瓜果然熟了。”又将剩下的瓜泡在山溪水中,“等一会儿给我娘和大娘送去,那时一定会更甜!”

春玲到自家晒菜,于氏便去找大嫂说话,因此她们尝过了瓜便将浸凉的香瓜送到了二房。到了晚上,宁梁从虎台县回来,宁婉依旧等在门前,“爹,香瓜熟了!你尝一个吧?”

宁梁见幺女一见面就说香瓜不禁笑了,“我昨天浇水时就看香瓜差不多了,还想再一两天摘呢,你们倒先发现了。”

宁婉就笑,“我挑了几个,味儿都很好。”

宁梁就说:“过几天我再虎台县时,便再捎上两蒌香瓜,我问过酒楼,他们愿意要,切成一牙牙的送到酒桌上,喝酒的人都喜欢。”

“爹现在不管是什么都想着要送到虎台县里卖钱!”

“家里有毛驴,又有东西,送去了就是钱,当然要送了!”宁梁就说:“这头小毛驴可给咱们家立下了大功!”

宁婉听了,“爹,你进屋歇着吧,我来喂毛驴,绝对不会亏待它!”

宁梁便将毛驴交给宁婉,却又回头说:“看样子今天会有雨,也不知道能不能把郭家新打的土坯淋坏了。”

明明这几天的天气一直很热,一丝水气都没有,宁婉不解:“爹怎么看出来要下雨的?”

“你看月亮,外面一轮红圈,这叫‘撑红伞’,说明要下大雨。”

宁婉抬头去看月亮,今天白日里万里无云,夜间也是如此,月亮明晃晃地挂在空中,细看果然有一圈十分明显的红色光轮,也替罗双儿着急起来,“要是雨大了,先前的土坯架岂不会都泡倒了?”

土坯若是干了就不再怕水了,但是没干之前最怕的就是水泡,就是打得再好的土坯也有可能被一场大雨重新浸成一堆泥。

“那只有重新再打了。”

宁梁的话果真应验了,当天夜里下了雨,而且还是非常大的雨,同时又闪电又打雷的,宁婉在睡梦中都被惊醒了几次。第二天见雨停了下来,赶紧到土坯架处看。

郭老爷子,郭大伯、郭夏柱、罗双儿等人早已经来了,正围着十架土坯看着,其实眼下已经没有十架土坯了,至多算三架半——另外的六架半土坯早已经无影无踪了,就是现在还立在原处的三架半土坯也有不少损毁的。

春玲不知什么时候也过来了,指着保存最好的两架土坯大声地说:“这两架是我们家大江和大河打的。”

土坯打得好不好,当时虽然能看出一些,但到了此时才是真正的关键时刻,宁家兄弟打的土坯不过是最底下或者最上面两处被雨水浸淋的散了一些,其余的都还完好,而先前的土坯架还十分地完整,依旧呈半圆形地立在当处。

罗双儿听了春玲的话,勉强笑着说:“大江哥打土坯在我们三家村自然是数第一的。”虽然笑了出来,其实她的笑不比哭好看多少,虽然宁婉从没有听她说过急着分家出去的话,但却知道她有多急切。

不用想也知道,只要能离开郭老太太、郭大娘还有郭小燕几个,罗双儿宁肯吃再多的苦也愿意的。眼下她十分担心土坯损坏了,新房就盖不成了,然后郭老太太就势不许她分出去了。

春玲自然也明白的,就安慰她,“等睛天重新打了土坯就行了,土已经是打过一遍土坯的,再打时比第一次还要结实呢。”自从她嫁了宁大江后,对于打土坯的事十分清楚,宁大江很少会对别人解释,她倒是爱说话。

宁大江也过来了,向郭老爷子简单地道:“等天晴了我再来打土坯,不要工钱。”

先前帮郭家打土坯的人也都纷纷赞同,“郭叔,你们别急,我们一定把这些土坯重新打好,您老也不必再出工钱了!”

三家村人讲仁义,郭家这些倒了的土坯虽然怪不得他们,但是当初既然接了郭家的活儿,也收了郭家的工钱,现在就应该把这些土坯重新打好。

而按照习俗呢,郭家虽然不再给工钱了,可是招待大家吃饭时就要更用心,大家总要相互全了情面。

春玲就拉着罗双儿的手笑道:“你就放心吧。”

可是老天爷就是喜欢捣乱,接下来的几天,接连下了几场雨,地面就没有干过,土坯是打不成的,可大家的心思早都不在土坯上了,转而担心起地里的庄稼。

这时节的庄稼自然是需要雨水,可是雨水多了也不好,特别是村里的大部分的地都处在低洼处,雨水一大就积了起来,很不容易排出去。

而三家村内宁家的地离溪水最近,也最容易受到水患,因此爹娘分外着急,爹也不去虎台县了,每日披了斗笠蓑衣与二老太爷、三老太爷和宁大伯等兄弟们一起去地里。

此时他们早已经忘记了宁家内部的嫌隙,一心想着怎么能保住今年地里的收成,宁家原从一户分出来,地本就是相连,是旱是涝,正是休戚相关。

爹回来时便紧皱着眉头,“山溪的水涨了起来,今天胡家村那边又磊了许多土筐,将水都拦到我这们这边,我家离山脚下最近的一块地里已经被冲出一个半人高的坑,积了许多水。”

于氏就叹了声气,“今年春天才填好的坑,现在又冲了出来。”

山溪的水一大,家里那块地就首当其冲受到波及,十年之中倒有七八年都没收成,但若遇到了干旱之年,那里的庄稼却从不缺水,便是长得最好的。

按说每年那里的地便可以不种了,毕竟没有多大,只两三分,可是爹却不怕辛苦,春天时四处运土将坑填好,再不肯主动放弃。他的打算也不错,遇到水大,也不过损失些种子,若是旱了,便多了一石的收成。平时倒还不怎么样,可是荒年一石粮食是能救人命的,当初娘就是用一石粮食换来了。

娘对家里的地也都十分清楚,眼下知道那里的高粱是不必指望了,却急忙问:“旁的地方怎么样?”

“眼下还不要紧,只是胡家村可恨,他们一拦水,我们这边就涝,这雨要是再下两天,庄稼就都要完了。”

三家村与胡家村都在山中这处平地上,两村以一条不大的山溪为界,旱时两村抢山溪的水,涝时抢着将水排到山溪里,为此祖祖辈辈打了上百年的架,两村从上到下所有人都成了仇家,不通婚嫁,也不相互往来。

眼下三家村的水情虽然是因为连日大雨,但也有胡家村筑堤拦水的原因。

娘就担心地问:“是不是要和胡家村的人打架了?”两村打架,所有男人都要拿着锄头铁锨参加,每次都有人受伤,严重时还会死人,没有一个女人们不害怕的,可是为了自家的地和自家的粮食,她们又不能拦着。

况且,论起土地人口,三家村要比胡家村小上一半,因此打架吃亏的时候更多一些,所以三家村与胡家村争斗时,更要靠的是一股不要命的劲头硬拼,这样才能使得胡家村并不敢太过份,其中的凶险就可想而知了。

宁梁见于氏的眼睛里透着惊惶,便赶紧摆手道:“现在还没到那个地步,村里还要商议商议呢,你不必担心。”

于氏虽然未必真正不担心了,但神情总归还是缓和了不少,且她这时候身子越来越重,便容易困倦,雨天里尤其无趣,一会儿竟然睡着了。

可是宁婉初听到打架两字,便抖了一下,这些天她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第54章 世仇

宁婉在梦中早就知道这场雨很快就停了,然后庄稼也没怎么样,可就在雨停之前三家村和胡家村再次大打了一架。三家村固然将胡家村拦水的土筐都扔了出去,让积在三家村这边的水消下去了不少,却也死伤了好几个人。

爹胳膊上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出了许多的血,后来将养了许多时日才长好;郭家和余家也有几个受伤的;但是最可怕的就是宁大江,他打架时被人在头上击了一下,当时没怎么样,可是三天后突然就无声无息地死了…

宁大江死了之后,宁大伯和大娘立即就像老了十岁一般,而春玲嫂子差一点哭瞎了眼睛,爹娘和村里其他的人也不必说,宁大江在三家村的口碑向来是极好的。

所以不论是为了爹还是大江哥,宁婉都不能让两村再冲突起来,看娘睡着了便招呼爹到西屋里说:“爹,这雨也下了好几天了,肯定马上就要放晴,到时候山溪的水势自然就小了…”

宁梁对有身孕的妻子不好说实话,可是眼下再压不住心头的焦急,“这天阴成这样,雨哪里能停?说不定还要再下几日呢,地里的庄稼再泡下去可了不得了!”

“其实庄稼并不值多少钱,”宁婉便简单算了一笔帐,得出了结论,“就算所有的庄稼都不成了,我们家就在马驿镇买些高粱交了赋税,再在村里收些粮食自家吃,也用不得许多钱,到了秋天多收些山货就将这些钱都挣了回来。”

“那怎么能行?田地才是我们家的根本,总不能看着庄稼就这样完了。”虽然做生意挣了些钱,但在爹的心里,家里的田地还是比生意的事都要重要,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村里人商量了要去胡家村打架,我们家里不可能不去!”

三家村里各家之间虽然时常有矛盾,但是对外面还是一心的,也唯有这样,整个村子才能生存下来。不论是从道义、情面、还是内心的意愿上,爹决不会不参加两村的争斗,而且他还会拼尽全力。

宁婉其实也是明白的,爹是不可能到了这时候退缩,就很快又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们为的是将地里的水排出去,又不是为了打架,不如去胡家村与他们好生商量一番,让他们把拦水的土筐挪走。”

“你以为胡家村会答应吗?”宁梁摇头,“不打上一架,闹出些事来,他们才不肯让步呢。现在三家村这边也不只我们家的地涝了,郭家和余家的也浸了水,所以郭家余家和我们宁家的几位老人正商量着怎么打到胡家村去呢。”

这场大雨最先是把郭家的土坯都损毁了,郭老爷子更加没精打采了。可是随着雨水越来越大,胡家村磊起了土筐,他反倒精神起来,招了全村的人去地里看水情,又与几个老辈人关上门商量。

宁婉可以肯定三家村就要挑起与胡家村的争斗了。

郭老爷子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因为他们的人品个性使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见识也只是如此了。在他们看来,上百年的争斗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最严重的时候经了官府也没有把根源解除了。

其实两村的仇虽然深,但是也不是不可解。宁婉曾与胡家的人打过交道,知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恶人,因此劝道:“爹,你找胡家村的村长说话,跟他们把道理讲透:如果他们一直将水都拦在我们这边,我们村自然要去打架,到时候死伤了人,若是胡家村的,都是他们一族人,自然心疼;若是我们村的,报了官他们定然要赔钱赔物,还要把拦水的土筐都撤下去,倒不如他们现在就撤了的好。”

爹就嗤笑了一声,“胡家村的人可是一向不讲理的!”

“爹,你怎么知道胡家村的人不讲理?”宁婉道:“两村人从不往来,遇事就打架,他们恐怕也认为我们三家村的人不讲理呢。”

宁婉与胡家村人有过往来之后才知道,就在三家村的人都以为胡家村的人都是坏人的同时,胡家村里的人也一样认定三家村里没有好人。

其实,两个村其实差不多,都是最普通的山村,村里大都是最寻常的庄稼人,既有好人也有坏人,但大多数人还是是质朴的,唯一的区别是胡家村几乎全是胡姓一家,而三家村有三姓人家。

三家村与胡家村早是世仇,因此宁梁哪里能一下子转过弯来,只摇头道:“我就是去了也白去,还是听你二爷爷三爷爷还有郭家余家的老爷子们的。”

宁婉见再三劝说爹也不听,就说:“既然爹不肯去,那我就去胡家村一趟,先与他们分说一回,成自然是好,如果不成大家再动手不迟。”说着就找斗笠蓑衣。

宁梁哪里肯放女儿出门,“外面下着雨,山溪的水早涨了起来,你一个女孩子家这时出门会被水冲走的!你娘到时候还不心疼死!”

宁婉就道:“那爹陪我去。”

“我才不去胡家村呢!”三家村也好,胡家村也好,两村的人无事从不过那条山溪,宁梁也是一样,仿佛去了胡家村是什么丢人的事。

宁婉就穿上蓑衣,“我自己去!”偷眼见爹的神色略有些松动,就又劝道:“我们去胡家村是为了大家好,万一成了,村里人岂不都省事?”

宁梁心疼女儿,再想一想道理自然是如此,且幺女自长大些后说话做事就没有一件不对的,自己也许应该再听她一回?终于还是答应了,“那我陪你去吧。”

父女二人就穿了雨具出门。到了宁家的田边,地里的水已经没过了脚踝,再向前就见到山溪——其实这时山溪已经与周围的雨水混在一处,早分不出界线了,若不是他们生长在三家村认得溪水旁的几样标记,根本不知哪里是过去的山溪。

若说以往清澈的山溪就像乖巧的孩子一般,哗啦啦地从村旁流过,将清凉的水给大家送来,眼下他已经变成了恶汉,混浊不堪的水中卷了许多树枝野草,打着可怕的旋涡向下流,水声伴着雨声,颇有几分骇人。

宁婉抬头一看,溪对面地势低洼之处果然摆了许多盛满了土的筐子,层层叠叠,正将向胡家村流去的溪水拦住。而水毕竟还是要往低处流的,因此便有许多漫到了三家村的田地里,将地里的水情又加重了几分。

宁梁便向女儿大声说道:“你看!胡家村人有多不讲理!”

胡家村的人确实是仗着人多势众先做了不仁义的事情,因此三家村的人商议了之后就会过了山溪将他们的土筐都扔出去,然后胡家村的人出来阻拦,接着就是一场混战,最后两两败俱伤。

先前胡家村还一直很强硬,但是宁大江死后,他们也知道事情闹得大了,不只将所有的土筐都撤了,还给三家村赔了钱。那时雨已经停了,地里的水也早就排了出去,大家争议的又是打架的事情如何善后,其实两村都吃了大亏,没有一方能占到便宜。

雨水夹着山溪奔涌过去的声音,十分地嘈杂,因此宁婉便大声地喊道:“所以我们更是要向他们讲清道理!

宁梁虽然陪着幺女来了,但其实并不相信能说服胡家村的人,毕竟两村已经有上百年的仇,哪里能一下子就消了下去呢?一路上见到处都是雨水,心里对胡家村的恨意又添了几分,现在听了幺女如此的话,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他这几个月没少到虎台县送货,接触的人亦比过去多了十倍百倍,也见了这些比自家日子过得好的人如何行事,见识不知不觉地高了许多,反于此时想通了,真打一场架三家村能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像那些有本事的人一样好好讲一讲道理呢?“婉儿说得对!我们就试一试。”说着弯腰将幺女背起来,“爹背你过溪水!”

眼下的山溪水差不多到宁梁的腰,宁婉若要自己过势必全身衣裳都要湿了,而且她身单力薄,容易被溪水冲走,于是便由着爹背自己淌过了水,跨过了摆在溪水边的土筐,就到了胡家村那一边,地上果然没有多少积水。

再向前走上几步,突然不知从哪里窜过来两个也穿戴着斗笠蓑衣的人,向他们喝道:“不许动这些土筐!”

宁婉被吓了一跳,然后才明白原来胡家村人也早想到了三家村的人会来挪开土筐,因此派了在溪边巡视,自己和爹一过来就被他们盯上了。看着他们浑身戒备的样子,似乎立即就要动手打架似的,宁婉就笑了起来,“我们是来见你们村长的!”

胡家村这两个人先前就见过来的是一个大人一个孩子,早有些奇怪,现在听了宁婉的声音果真带着稚气,倒有些不知如何是好起来。

第55章 商量

宁婉是知道胡家村村长家的,当年爹被胡家村的人打伤,因为家里无钱看病,她只得来胡家村讨要。由此结识了胡村长的小儿子,后来她就是把宁家大房的地卖给了他。现在她就拉着爹的手绕过了眼前两个傻站着的人,向胡家村里走去。

那两个人过了一会才醒悟过来,便追了上来,“你们找我们村长有什么事?”

宁梁就向后指了一指,“自然是为了这山溪的事,你们还不赶紧带我们过去!”

那两人想了想,又商量了几句,觉得再没有拦住他们的道理,反引着他们到了胡村长家门前。

胡家村这边的房子与三家村没什么两样,通常都是三间的的土坯房,若不是这边的房舍比三家村的多,在雨中还分不出哪个是胡家村哪个是三家村呢。胡村长家就在这一片土坯房中,比一般的人家略大一些,此时院门是开着的,大家推门直接进了屋子里,早有十几个人一同站了起来,七嘴八舌地问带路的人:“怎么?三家村的人打过来了?”

“不是,”那人就有些尴尬,“他们来人见村长。”

宁婉眼尖,早见屋子的一角堆着十几件的锹镐等“武器”,再看眼前的人们个个紧张万分,看样子正准备随时出门与三家村的来人大打出手,就忍不住轻轻笑了。宁梁进了屋子见这么多的人原也是有些紧张的,听了幺女的笑声便放松下来,也笑了几声道:“我是三家村的人不假,不过我不是过来打架的,是想与你们村长讲一讲道理。”

胡家村的村长,也是胡家的长房长支,胡家村里田地最多的人,大概五十岁上下,个子不高,可肩膀宽宽的,一双不大的眼睛精光四射,这时已经努力将吃惊之色掩饰起来,笑着向宁梁挥手说:“既然不是来打架的,就请上炕上坐吧。”又回头叫自己的老婆,“快送茶过来!”

宁梁浑身几乎都湿了,哪里好上人家的炕,因此摘了斗笠只在炕沿边上坐了,摆手客气道:“不必麻烦了。”然后就正色问:“胡家村将溪水都拦在我们三家村的田里,是不是不应该?”

胡家村的十几个人中立即跳出来一个,大声喊道:“我们自在水边设堤拦水,又关你们三家村何事?”

宁梁就道:“既然如此,我们也在溪边拦水,拦得比你们村的堤还要高,将水拦到胡家村里,你们再不会反对的吧?”来的路上,他自然和女儿商量了怎么说话才好,现在立即就驳了回去。

“你们三家村哪里有那么多人筑堤?”三家村之所以没有在自己家村子一面筑堤拦水,是因为三家村地势较胡家村略低一些,筑堤会更难,也是因为村子里人口少,想筑出一条长堤会花费很多时间和工钱,胡家村便是仗着人多地势偏高才筑堤拦水,而且他们的堤也不是真正的堤坝,不过是临时用筐子装了土挡住水流而已。

这样的话正是漏洞百出,宁梁不气反笑,“如果胡家村的人认为筑堤拦水是对的,我们三家村人再少也要将堤筑起来。”

那人便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了,如果三家村果真发狠筑了堤坝,只要比胡家村的高,那么胡家村人便要筑更高的,要知道眼下这道临时的堤坝就费了多少人力,真正筑更高的简直不能想像。

如果说不许三家村筑,又与他刚刚的话不符了,但随便三家村可以筑堤,他还真不敢,万一三家村真筑起了高堤,其实胡家村也是不能同意的。

宁婉在一旁听着,心里暗笑,爹这样一个老实人,竟能有如此的口舌,看来这些日子去虎台县不只挣了钱,还学了别的本事呢。转头饶有兴趣地看向胡家村众人,听他们怎么回答。

这时胡村长站了出来,喝斥那人道:“老三!你乱说些什么,刚刚你爹还骂你这么大的人了却什么都不懂呢!”

那个叫老三的人便借势说:“我爹还让我早些回家呢,那我就回去了。”说着一溜烟跑了。他人一走,刚刚说的话也就都罢了,毕竟按胡村长所说,他就是个不懂事的人。

只是宁梁已经占了上锋,自然不会就些罢了,便向胡村长继续问道:“胡村长的意思也是筑堤拦水也是对的吗?”

胡村长不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道:“那么天旱时你们三家村把都水引到你们田里也是对的吗?”

实情也是如此,两村百年世仇,其实并没有一方完全占了道理。

三家村地势略低,在雨水多的时候自然吃亏,反之,当天旱时胡家村便正好易地而处,那时三家村将水引到田里时,胡家村的人也会打过来。

所以不论是旱是涝两村永远是敌对的。

宁梁是三家村的人,所以他一直都是站在三家村的角度来想两村争水的事情。如今被胡村长一问,才第一次觉出原来三家村过去做的也不全对。天旱时三家村能将山溪水尽量引过来,那时胡家村的人看着田里没有一滴水,他们的心情应该与自己现在一样的。一时间也如刚刚那个胡老三一般,竟有些无话可答。

这时宁婉便接过话来,“我们过来就是想大家在一起商量商量,定下一个章程,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怎么办才好。”

雨天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因此宁婉先前虽然与胡家村的人说过话,但是那毕竟是在风雨交加的室外,听的人只当她是个半大男孩子,到了胡村长家,她也只在爹跟前站着,现在她突然说话,所有人便都听出她是个小姑娘了。

胡村长便哈哈一笑,“三家村里的事竟然要一个小丫头出面吗?”

宁婉不是第一次与胡村长打交道,当年她上门时,胡村长也是挥手赶她走,“让你们家大人来和我说话!”那时的她尚且能将自家的事情办好了,现在长了许多见识之后的她更不在意胡村长的态度,也笑了一声,“胡村长是要讲道理还是比年纪呢?”

胡村长被噎得一怔,这才打量着眼前的小丫头,突然想了起来,“你是宁家的,对了,收山菜的那个!”

原来自己收山菜的名声已经传到了胡家村!

但是宁婉也不奇怪,其实两村相距实在太近了,胡家村那边听不到消息反倒不对呢。因此她点了点头,“不错,我们家是收山菜。”然后又加了一句,“如果你们有山菜也可以送到我们家,我用一样的价格收。”

胡家村与三家村都在大山之间,也一样可以采许多山货,也同样不容易送出山去。甚至,因为不愿意跨过这条山溪,从三家村前的路走出去,胡家村的人出山还要绕上更长一段路,比三家村到马驿镇和虎台县还要远。所以宁婉知道,他们也是愿意把山货卖给自己的,而自己许了与三家村一样的价格,对他们也是一个人情了。

果然屋子里已经有几个人面上露出了喜色,只是刚刚已经有了胡老三的例子,他们便没有人敢再随便搭话,便将目光都落到了胡村长身上,等着他决定。

胡村长虽然也愿意村里人收了山菜卖些钱,但是他毕竟没有马上就被这个好处打动了,而是谨慎地问:“你收我们的山菜是不是还有些别的条件?”

宁婉摇摇头,“收山菜不过是村长提了起来我顺便答应而已,与两村商量排水的事情并无关系。但是我想着,我们两村一水之隔,遇了事情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商量,一定要动手,无论是哪一边有伤亡,其实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每一次打架之后,两村都各有伤亡,看伤赔钱是少不的,严重的时候还要打官司,胡村长当了二十几年村长,没少为这些事情操心,自然也承认宁婉说得对,但是他对与三家村商量此事还是没有信心。

不想从胡村长身后上前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头上带着四方巾,身上穿着青布长袍,一张脸在满屋的庄稼汉间显得格外白皙干净,举止也落落大方,客气地向宁氏父女拱了拱手道:“贤父女言之有理,我们两村比邻而居,正应该相互扶助,怎么能为了争水而时常生衅呢?”

又转头向胡村长说:“爹,如今三家村来人,我们正应该坐下来商量以后涝时应该如何,旱时应该如何,再不必生干戈,岂不是好?”

宁婉自进屋子时便看到了胡村长的小儿子,他是胡家村里唯一,不,附近十里八村唯一的一个读书人。胡村长倾尽了全家之力,从小将他送到了马驿镇的私塾里,就指望他能光宗耀祖,就连他的名字都是请了私塾先生起的,十分地文气,与寻常庄户人家不同,叫“敦儒”。

胡敦儒虽然未免太过文雅了一些,但是他这个人却果真有儒者的风范。当年自己找胡村长讨要赔偿,他不只一直帮着自己说话,还对三家村的伤亡十分地内疚,后悔没有及时拦住两村的争斗。

后来他之所以买下宁家的地,宁婉觉得他不真正为了地,而是想通过掌握了三家村最靠近山溪的地来缓解两村的冲突,事实上他也果然做到了。

宁婉离开三家村后听说,每有水情时,胡敦儒就宁肯颗粒无收也要将水困在原来宁家的那一片地里,而遇到旱情,他也会放弃自己田里的庄稼将溪水全让给三家村这边其余人家。这样,两村的争斗终于停了下来。

第56章 敦儒

据宁婉后来计算,就算胡敦儒新买的田每年都没有收成,他的损失其实也没有多少。小山村里几亩地产的粮食是有限的,而卖粮的钱自然少,而胡敦儒中了秀才后又不必交赋税,因此这个代价与两村相争出了人命相比真是再小不过了。

而那时宁家大房的地其实早已经陆续卖出去了一半多,卖给胡敦儒的是最靠山脚下的一片,后来因为连年积水,还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小水潭。这个水潭形成后,却又正好涝时蓄水,旱时引水,反能缓解胡家村、三家村的天灾。而在水塘旁的几亩地,收成竟还比先前宁家种着的时候还要高了。

后来胡敦儒中了举,他的这些事迹也被人传颂开了,许多人都说好心有好报,他又因此得到了钱县令的青眼,将这件事写到了公文里报到了朝中,朝廷发下旌表,传颂四方。胡敦儒中举后官职并不高,为官时间也不长,很快就回到马驿镇接替了许老先生在马驿镇的私塾,又每于农闲时举办冬学,教授农家子弟读书识字,声望日显。

虽然也有些人说胡敦儒沽名钓誉,但出身于三家村的宁婉却是真心佩服他的,就算胡敦儒沽名钓誉,但是他毕竟为胡家村和三家村做了一件大好事,得了些名和利也不是应该的吗?当年她还代表赵家向冬学里捐钱捐粮了呢。

眼下宁婉坚持与爹来胡家村商议,与其说是要与胡村长商谈,其实更是寄希望于胡敦儒,而胡敦儒果然站了起来出言相助。

比起三家村有三姓人家,胡家村一村人都是一个家族的,因此比三家村还要更在意辈份,胡敦儒如此年纪,本没有说话的资格,但他毕竟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又有所不同。

胡敦儒的话若是他的几个兄长说的,胡村长可能立即就要将他们骂出去,但是对于读了许多书的小儿子,他却沉吟了一下,然后向宁梁和宁婉说:“若依你们之意,眼下应该如何?旱的时候又应该如何?”

宁婉来前虽然是想与胡家村商议,但其实她却也没有太好的法子。老天爷给两个村子不一样的地势,又时不时地涝了旱了的,人有什么办法改变?

就是有贤人能人之称的胡敦儒,当年亲眼见了两村相争时的惨状,一心将百年世仇解开,可是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反倒是买了自家的地之后将天灾引到那里才将这个局解了。眼下她总不能现在就献出自家的地吧,就是她愿意,可是爹和娘也不会点头的。

因此她听爹说:“你们将土筐撤下,以后再发水时也不许再筑起拦水,让水尽快流下去;而到了旱时,我们两村平分山溪水。”

胡村长眼睛精光一闪,立即就反对道:“旱时平分山溪水并不公平,我们村里的地是你们的二倍还多,平分水就是我们吃亏了。”

胡村长虽然精明,但是宁梁也是种了许多年的庄稼,对于胡家村三家村的情况也一清二楚,因此马上也驳道:“如果胡村长一定说平分溪水是你们吃亏,那么排水时胡家村地势高水大多流到三家村还是我们吃亏了呢!”

“只要我们不将水拦向你们那边,也就是公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