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给你们一半的水也是公平的!”

眼见着两人都站了起来,声音也越来越高,宁婉赶紧拉住爹,“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胡敦儒早挡到了胡村长前面,此时也说:“大家好好商议,吵是没有用的。”

宁梁和胡村长相互看了一眼,突然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们为人父亲的,竟然还不如小儿女们冷静自持,因此各退了一步,又重新坐下。

这时胡村长的老婆端了两碗茶走了进来,胡敦儒便上前接了一碗恭身捧给宁梁,更让宁梁心里的火气消了大半,接了茶向胡村长笑道:“胡村长果然有决断,养出这样的好儿子。”

谁不知道读书是最费钱的事?胡村长家里的地虽然多一些,日子也过得好一些,可是以一个山村中的农家供养一个读书人,还是十分辛苦的。只看胡村长和老婆的穿戴和家里的用品与原来的宁家并无二般,就知道他们平日里是极节俭的。

但是如果供养成一个读书人,只消考上科举最低档的秀才,那得到的好处也是非同寻常,最实惠的就是家里所有的税赋徭役就都免了,至于面子上更不必说了,秀才见了县太爷都不必拜的。

胡村长一向觉得自己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就是送小儿子去读书,现在听了三家村的人赞扬他,也不禁笑得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口中却十分谦虚地说道:“哪里哪里,他不过识几个字读几本书而已!”但是语气里的得意有如沸腾的水接二连三冒出的气泡一般压也压不住。

宁梁安见胡敦儒这样文质彬彬的人自然有好感,又听他帮自己说话,更是喜欢,眼下便随口问他,“小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胡敦儒却是当真的,“我想一想。”果然就垂下头想了起来。

宁婉这时也接下了胡大娘送来的茶,她身上早湿了一大半,虽然是夏日里,但是也有些冷意,便捧着热茶吃了下去,身子也暖了不少。

胡大娘送了茶之后就拉了宁婉的手说:“宁姑娘,跟我去那边屋里坐一会儿吧”

若是平日去别人家坐客,男人与女人自然是不在一个屋子里的。但是今天却不同,宁婉是陪爹来商量事的,因此她只当自己是个男孩,就像先前在梦里时,她没有兄弟,什么事都要自己扛下。于是她就摇了摇头,“我还要陪我爹呢。”

胡大娘便也没有走,悄声问她,“我刚听说你答应收我们胡家村人采的山菜了?”

“对,”宁婉点点头,看来她还是低估了收山菜对胡家村人的吸引,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今天他们的商谈也会更容易?就更加亲热地笑着说:“大娘要是有只管给我送来,与三家村的一个价。”

胡大娘便详细地问了起来,“你家收些什么呀?多少钱一斤?”

宁婉一一笑答,却一直留神瞧着胡敦儒,见他静默半晌,突然抬起头来说:“我们两村地势不同,才有争水之事。不论是涝是旱,都难做到十分公平。”

“而且我想大涝之年,任溪水肆虐,三家村的水情虽然能略有缓解,但其实也于事无补,至于大旱之年,山溪水少,胡家村就是多分些水亦是杯水车薪。”

“不如这样,每逢胡家村需要筑堤防水之年,便要将每亩的收成分给三家村一成,反之三家村引山溪水之年,也要将每亩的收成分给胡家村一成,这样两村都不至于在最难的年份里食不果腹。至于平常年份,大家都各自种田,自种自收。”

这样的办法?

宁婉还以为胡敦儒会如在她的梦中一般,将自家的地买下来呢,却不想他另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天真,但越是细想越觉得有理。

胡敦儒将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受钱县令看中的人,又在马驿镇有极高的声誉,果真是有才能的。而且更可贵的是他想办法时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成胡家村人,而是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将三家村和胡家村放在同等的地位,取一方之长补另一方之短,反之亦然。

只有这样,办法才能被大家接受。

而真心接受了,才能真正实行——其实也没有多难,大旱大涝之年本就极少,如果硬是要公平,还不如占了优势的一方给对方补偿一些粮食,这样两村的日子都不至于太地艰难。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胡家村的地毕竟要多一些,而三家村要少一些,如果都是一成的收成,三家村便要占些便宜。可精明的胡村长岂能不提出来,“如此,我们胡家村人多地多就亏了。”

胡敦儒就坚定地道:“正因为我们村里地多人多,所以我们才要吃些亏。”

大家在一处商谈,怕的都是自己吃亏,可是胡敦儒却反其道而行之,这让宁梁父女心中说不出的感动,不待胡村长说什么,宁梁就提了出来,“大家的生活都不易,总不能让胡家村吃亏,还是要公平些好。”

胡敦儒便又道:“那样两村就定下一定数目的粮食,发水时胡家村若是将水拦到了三家村的田里就补偿这些粮食,到了干旱时三家村将山溪水引起也如此补偿胡家村。两村所得的粮食都由各自村里分给大家。”

如果定下这个规则,其实对两村里人都是好事,天灾是不可免的,如果多了与自家村子里正好相反的一个小小的保障,其实是很安人心的,而真正到了自家村子占了便宜的时候,付出一些粮食也不为过。

提建议的毕竟是胡敦儒,胡村长最在意的小儿子,因此他已经先在心里许了一半,待细细一算,竟觉得可以接受,便点了点头,“我儿的话有理”。

而宁梁也觉得这个建议不错,虽然胡家村人多地多,出粮食的时候每家拿得少,但是三家村人少地少,分粮食的时候每家得的也多呀!

两人又琢磨了一回,谁也挑不出什么错了,宁梁就道:“我这就回村里,与大家商议好了过来回话。”

胡村长就点头道:“如果你们同意了,这一次我们就先把土筐撤下去,眼下的情况还来至于涝呢。”

按胡敦儒的说法,两村不论是哪一方,只要采取了争水的措施,就要承担赔粮食的责任,因此胡村长立即就要主动把引起两村争议我土筐撤走了。

今年的水情其实还不到发水的状况,只是因为胡家村提前的行动才使得三家村这边出现水灾的,如果他们将土筐撤了,三家村地里的水情就减轻了,等到明天雨一停,庄稼一点也不会受损。

既然商量好了,宁婉就与爹出了胡家村,刚过山溪,就见了三家村里一干人扛着锄头铁锨气势凶凶地过来,他们赶紧上前拦住,“先回我们家,我们有事要说。”

将村里人让到了家里,于氏也被惊得醒了,丈夫在屋子里与大家说话,她不好坐在一旁听,出来见一身泥水的的女儿,声音都有些抖了“怎么了,他们就要去打架?”

宁婉赶紧安慰她,“爹和我刚去了胡家村,与他们的村长说好了,两边以后不打架了,现在正要对村里人说呢,娘只管放心吧。”

于氏这才放下心来,却又埋怨宁婉,“你爹去胡家村,你怎么也跟着,淋成这样!”又推宁婉,“你先回屋子里换上干衣裳,我来煮茶。”

第57章 和解

宁婉换了衣裳再回灶间,娘已经将茶水煮好,她便拿托盘端了给大家送过去。

屋子里正一片乱纷纷的,大家初听了宁梁的话不免惊疑,但是很快就有人认可了这个办法,“要是胡家村的人说话算数,我们并不吃亏。”

“正是如此,”宁梁就将当时的情形描述了一回,“胡家的这位小先生虽然不大,但读过书就是不同,极懂得道理,说话不偏不倚,半点也不偏心他们村子,反倒是一心为我们谋划。我先前常出门也听人说过他,将来必是有出息的。我们三家村一向没有读书人,因此只为了是小先生的意思,也不应该驳了回去。”

山村里的人都没有见过大世面,因此听说读书人就不免有些胆怯了,又懂得宁梁之意,如果一定拒绝,将来小先生发达了,恐怕会记恨三家村的。到那个时候小小的三家村怎么能拧得过出了读书人的胡家村呢?

而且胡家村的建议并不差,大家便都陆续答应了下来。

郭老爷子就说:“既然如此,宁二郎立即就去回话,也让胡家村的人把拦着水的土筐都撤下去,我们这边地里的情况就会好上一些。”

宁梁听了,也不推辞,重新戴了斗笠穿了蓑衣便走。此时有于氏拉着宁婉自然不能再去,但村里亦有两个小伙子跟着。

宁梁再回来时,胡家村那边的土筐等拦水之物皆撤了,两村人又说好了等天晴之后在一处立契,将今日商定的事情写在纸上,自此之后两村之间再不争斗,遇有天灾便依此之例。

因下了一天的大雨,天色一直暗着,这时便有些分不清时辰,大家吃了饭,估计着时候不早就都安心睡下了。打架是不用了,就是真有大灾,胡家村也会赔三家村些粮食,一村子人总能果腹的。

宁婉尤其放心,黑甜一觉,再起来时已经是个大晴天。看着外面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明亮亮的阳光,心里说不出来的欢畅——爹再不会受伤,大江哥也安然无恙,还有那些受伤的人也都平安,虽然别人都不知道但她心里却是明白的。

听着幺女哼着小调做饭,于氏就笑问:“怎么这样开心?”

其实娘也是极开心的,她一向是胆子最小,只怕爹去打架伤了。宁婉不说破,只笑道:“外面下雨,只闷在家里真无趣,现在晴了心情自然就好;这一场雨后,山上一定会长出许蘑菇木耳,我们家的生意又好了;还有菜园子里一定长了许多菜,我正可以采下来晒成干菜!”

于氏就笑,“我和你一起摘。”

雨过天晴,大家原本阴郁的心情都转成了舒朗,三家村与胡家村的契约也立下了,胡敦儒请了他的老师,马驿镇里的许老先生为胡家村和三家村的约定做保人。

许先生在马驿镇上都是极有威望的人,他本人是秀才出身,在马驿镇开了唯一的一家私塾,两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也都中了秀才,大儿子已经选了官,在江南一个大县里做八品的县丞,小儿子正在刻苦攻读,准备在科举上再进一步。

先前宁婉卖野菜的许老夫人,就是与许老先生一家,这一对老夫妻性子极相似,都是极良善极温和。

眼下许老先生到了胡家村,也不顾劳累先来山溪两旁看了一回,口中再三赞叹两村和解,言语间又十分地谦和,一点秀才大人的架子都没有。

胡村长带着胡敦儒在前面带路,三家村几位老人陪同着,两村里又有许多人看热闹,男子们跟在许老先生的后面听他说话,女人们则不好上前便远一些,而孩子们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他们哪里懂事,只围着许老先生前前后后地打着转,又笑闹不休。

听着大人们驱赶小孩子,许老先生却拈着花白的胡须笑道:“小孩子就是这样淘气的,等长大了就好了,眼下随着他们玩罢。”

胡敦儒就笑着说:“先生性情一向是最平和的,在学里从不打大家手板,只给我们好好讲道理。”

所以马驿镇小小的一个地方,竟出了好几位秀才、举人,后来又有许家小先生中了两榜进士!

宁婉想着,越发敬服许老先生了,扶着娘跟着走,眼睛遥遥向前望着,就听前面许老先生问:“这是谁家的地?”

这里再向前的地都是自家的了,也不知许老先生为什么要问。就见爹走了出来,“老先生,这地是我家的,还请老先生指教。”原来他虽然辈份不够,但是两村和解却是他最先与胡家村人商谈的,因此也与长辈们在一处陪着许老先生,只是略落后一点。

许老先生就指着被溪水冲刷后成了一个土坑的那处笑道:“有你这样肯谦让的人,也无怪你们两村人能化百年仇恨和解。”

原来许老先生看到了家里损失的那块田地,便知道爹并没有因为自家的这一块田而与胡家村人争执,因此不吝赞扬。

自家的地果然是这一次胡家村筑堤后冲坏的,现在还能看到从水坑中央到四周被泡过的高粱,现在早已经枯萎下去了。

但当初与胡家村商谈时爹并没有提出来,这正是爹厚道的地方,按说毕竟是损失了几分地的收成,就算不打算要胡家村的赔偿,也应该让他们知晓。可是爹却一字没提,只悄悄在放下了。眼下他赶紧摆手道:“这里的地被冲也不是一次了,只要山溪的水大就会如此,并不是我谦让。”

许老先生便道:“谦谦君子,亦不过如此!”

此时胡敦儒便上前道:“正是宁伯伯首先提议我们两村和解的。”说着却将眼睛向三家村这边扫过来。宁婉觉出他在看自己,下意识地便想向娘身后躲,可是还不待她躲过,胡敦儒便已经将那目光收了回去,却什么也没有说。

虽然宁婉与许老夫人已经很熟了,可是一管是梦中还是现实,她只见过许老先生有限的几次,而许老先生根本不认识她。因此老先生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学生在看宁婉,只是不住地点头,“原来如此。”

胡敦儒便又给爹行礼说:“宁伯伯,那是你去我们家里只说了村里的事,却没有提一句这块被冲坏了的地,我也竟没有想到,真是对不住了。”

就连精明的胡村长也大方了,“宁家兄弟,这块地的损失我老胡来赔。”

爹哪里能要,“不必了,不必了,也只一石粮食而已,我们家不要了!”

两人果真你谦我让起来,许老先生拈着胡须笑了起来,“我就说你们两村颇有上古民风,淳朴厚道!”

大家沿山溪走了一回,将事情都说明白了,便由许老先生亲笔写了契书,两村的长辈和村长按了指模,从此之后,一辈辈传下去,两村息了争斗,相互扶助。

这时两个村子果真越发谦让,都备了酒菜,最后还是在胡村长家摆了酒席,毕竟写契书时便在这里——两个村子里也唯有胡家有纸笔。

爹与长辈们一起按了指模,自然也去吃席了。不过他回来时却有点不太高兴,微熏地靠在炕上说:“明明找胡家村讲道理的法子是婉儿想出来的,可是二叔三叔还有郭老爷子、余老爷子都不让我说。倒是胡家的小先生这一次大出风头,大家把所有的功劳都算到了他的头上。”

“我们村里的老人们一定怕人说三家村没有人了,反倒让一个小丫头出面,而胡家村的人也觉得与一个小丫头商量大事丢人。”这种事情宁婉倒是见过不少的,先前她的婆婆赵太太那样能干的一个人,还不是要把自己做的事情都推到丈夫儿子身上?

世人对男子和女子本就不同,胡敦儒虽然也是少年,可是他的老师也好,他的父亲也好,却都正相反,一力将他的声名传出去。

不过呢,就像赵太太说过的,而宁婉也十分认可的,实惠才最重要,根本不必为了虚名而损失了实惠,只要知道自己有能力就行了。因此宁婉真心不在意,“我要名声有什么用?倒是胡敦儒将来正用得上呢。”

而且公平地说,真正解决了两村之间争斗的果然是胡敦儒啊!自己不过是受他的启发而已。

于氏听了,也说:“婉儿是女孩子,名声传出去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宁梁其实也是明白的,否则他也不会听之任之了,但是眼下与妻女说过,才完全放下了这段不快,又因为有了酒,翻了个身睡着了。

第58章 猴头

接下来的日子,因为胡家村的人加入了,送山货的人多了不少,宁家门前总有人往来不绝,到了下午时分,时常还要排上一会儿队才能将菜送进来。

胡家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跨过那条山溪到三家村这边,最初的一两次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好在宁婉落落大方,对他们与三家村的人完全一样,虽然检查山货时十分认真,但是付钱的时候却十分爽快。

很快,大家便都适应了,胡家村里也有几个人与宁婉熟悉起来,第一个自然是胡村长的老婆胡大娘。胡村长身为村长轻易不到三家村来,而胡敦儒是读书人从不做农活,更不会去采山货,所以胡大娘就负责带着胡家村送山货的人来找宁婉。

来往的次数多了些,宁婉便看出胡大娘是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她带着几个儿子和儿媳妇上山,在这场雨后采了几百斤的蘑菇,几十斤的木耳,还有好几对猴头菇。

蘑菇和木耳虽多,但也平常,可猴头菇却是很少见的,就是宁婉在山村里长大,也没见过几次。这种东西只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多半挂在大树枯死的高枝之上,而且还要长在虫孔之中,甚是难得。

虽然也是一种蘑菇,但是猴头菇又与其它的伞状的蘑菇不同,肉乎乎的半球,上面带着密密的毛刺,正像林间小猴的头,所以才得了这个名。

猴头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找到了一个,就在它的附近继续找,一定还会找到另一个,一般就在树的背面,两个猴头菇之间还有极细的白丝相连,非常有趣。

而它的味道,比所有的蘑菇都要鲜美。切上几片煮汤,清水中只加少许的盐,便鲜得不得了,当然清炒或炖肉也都好。

猴头菇虽然很少见,但过去在三家村,大家也不过当它是一样稀奇的吃食而已。宁婉还是到了赵家之后才知道猴头菇的贵重,原来它竟是与熊掌、燕窝、鱼翅并称的四大名菜之一,她还有幸尝过一位御厨用鲜虾、干贝、鸡脯等炖出的拿手菜——煲猴头菇汤,但其实也是用其余的食材突显猴头菇的鲜美味道。

如果将鲜猴头菇晒干,变成了金黄色,一对装到精美的匣子里,价格便是极昂贵的,正是送礼的佳品。

眼下胡大家送来的猴头菇很显然是刚刚从树上采下的,颜色纯白,没有一点干燥后的黄色,最大的一对足有碗口大小,毛茸茸的,看着就喜人。

宁婉瞧着几对猴头菇,还真有些拿不定如何给价。又想到毕竟是胡家村的人,总不愿意因为收山货留下分争,因此踌躇了一会说:“猴头菇是贵重的东西,我竟不知道给多少钱合适,只怕占了大娘的便宜。而且大娘家里又有小先生时常在马驿镇往来,不如大娘就拿回家,让小先生带到马驿镇,送到铺子里问个价,总会差不离,免得亏了。”

胡大娘就摇头道:“我岂不知送到外面价能更高一些?可是我们家的敦儒只用心读书,我也不让他管这些杂事,免得分神;虽然也想让我们家村长去一次虎台县,只是他又没有空闲,我想我们敦儒一直说宁姑娘是个懂得大义的人,所以大娘便信任你了,你说给多少钱大娘都认可。”

越是这样,宁婉便越是觉得难,但是既然人家来送,自己也没有不收的道理。便拿了一贯钱递给了胡大娘,“明日我爹送到虎台镇上,再看看卖了多少钱,若是少了,我再给大娘补上。”

胡大娘接了钱,满面笑容,却又客气道:“哪里还能让宁姑娘补上呢,这一贯钱也不少了。”可是她的眉间眼角流露出来的却是满满的期盼。

宁婉将几对猴头菇收到篮子中放在家里最通风的堂屋里,第二天跟着爹去了虎台县,分别在望远楼和收山货的铺子里问了价,最后卖给了出价最高的山货铺子,得了整整十两银子!

宁梁走出虎台县时还一直在咋舌道:“谁知道这东西这么贵?先前我们家还吃过好几对呢,要是当时送到这里,岂不也得好几两银子!”

“爹,你应该这样想,我们也是吃过好几两银子名菜的人了!”

宁梁听幺女这样一说,不禁“噗”地一声笑了,“谁能想到我们竟也吃过这么贵的东西?一碗汤可以顶上一头猪,不,一头牛了!”

父女二人笑嘻嘻地谈笑着,爹就问幺女,“你打算再补胡家的多少钱?”

宁婉自接了银子就在心里思忖这事,平日她在村里收山货通常都有两三倍的利,这个猴头菇如果不补胡大娘钱,那差不多有十几倍了。

且不说胡敦儒将来发达了就会知道猴头菇真正的价格,只是凭良心,宁婉也不愿意骗人。自家做生意自然是要挣钱的,可是欺负山村里的人没有见识,又找不到门路将这样贵重的东西压价收货的事她还是做不出的。

想当初,自己和爹走出三家村到了外面的世界,也一样什么也不懂,跌跌撞撞地吃了许多亏,当然也遇到了不少好心人。她不会让别人也吃自己曾吃过的亏。

眼下宁家的小生意,初衷自然是为了钱,但真正办起来,不论是三家村的人还是新来的胡家村人,他们都对自家收了他们采来的山货而十分感激,毕竟从他们拿到了钱!山村里的人每日能挣到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钱,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他们能挣到了,尽管辛苦,但还能苦过平日的劳作吗?

因此宁婉不知从何时起,竟觉得自己平白地多了些责任,当然这也与她从一开始就决定公公道道地做生意是完全相合的。只有良好的口碑,才能使得生意长久。

眼下就算她能欺骗大家多得些利,但是世上并没有人会一直受骗,而人们一但知道被骗了,就不会再愿意与骗过自己的人打交道了。刘货郎和宁清的山货生意后来越做越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宁婉,是打算将宁家的铺子做成一个百年的老字号,就像瑞泓丰一样,只要提到绸缎,虎台县的人都会觉得只有瑞泓丰的最好,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因此宁婉慎重地说:“我打算再给胡大娘四两银子。”

宁梁是个老实人,总觉得走了一趟虎台县就白得了好几两银子未免心虚,“是不是少了点?”

“我先前已经给了一贯钱,再加上四两银子,算起来也差不多一半了。这样算其实比我们其余的山货的利都要薄,只不过是因为猴头菇很贵,爹才觉得我们赚得多而已。”

经历了与胡家村的和解,宁梁对幺女的信任又增添了许多,因此不知不觉就点了点头,“也对。”

“既然定了价,从此就按这个规矩来,”宁婉考虑这么久,并不只是为这一次胡大娘的猴头菇,毕竟如果只这一次,她可以不挣钱,将所有的银子都给胡村长家。看在胡敦儒大度地调节了两村的世仇,什么都是应该的。但是这只是个开头,因为猴头菇还没有到真正成熟的季节,可能到了秋天还会有人送来,宁家总要是一样的对待,“将来还会收榛子、山核桃等好多东西呢,我们都要从一开始就定下适合的价。”

是啊,眼下才入夏不久,到了秋天山货会更多。宁梁想到自家铺子也会有更多的赚头,脸上漾出笑意,“铺子里的事都听你的。”

宁婉也充满笑意,“爹,我们家虽然做了几个月,但其实眼下都是小生意,真正到了秋收之后,那时才是最忙最累的时候呢,但也是真正挣钱的时节。”

“累点怕什么!”

做生意为了挣钱,固然是要付出辛苦的,但是也不能为了挣钱而将身体累坏了。眼下家里便有许多事情忙不过来,宁婉走时先与大家打了招呼,今天暂不收菜了,又将晒蘑菇晒菜的事交给了春玲和罗双儿,回去之后也该与她们商量着请她们帮忙的事了。宁婉早看好她们两人,只是先前自己一人还能支应,但是有了胡家村的人参加之后,许多活儿便忙不过来了。

第二日胡大娘送蘑菇时,宁婉便将两锭二两的银子给了她,既没有特别背着人,也没有大张旗鼓,可是消息还是立即传了出去,大家都说宁家厚道。毕竟先前宁婉已经给了一贯钱,猴头菇就是宁家的了,就是卖再多的钱也与胡家无关,但是宁家就是在得了钱之后又补了胡家四两银子。

胡大娘喜得眉开眼笑,逢人就说宁家的好,劝村里人采了山货送到宁家,“就是我们自己送到虎台县,也未必能得这些银子,交给宁家直接拿钱多省心!”

有了村长家的劝说,胡家村里送山货的人也越发的多,当然也有送菜的,芸豆豇豆南瓜堆得宁家的院子满满的。

第59章 我来

宁婉再提买一头毛驴时,爹和娘立即都点头,“是应该加一头毛驴了,能多送一倍的东西呢,我们家又不缺粮食,喂得起!”甚至买毛驴的事也都由爹一个人办的,宁婉在家里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去县城。

春玲和罗双儿每日也都在宁家上工了,宁婉说好了一日五十钱,有什么活儿就做什么,洗菜、切菜、晒菜,分拣山货等等不一而足。

五十个钱,就是山村里的精壮男人轻易也不能挣到,春玲和罗双儿得了这机会都无比地欢喜,每日早早过来就忙个不停,就连宁家喂猪喂鸡做饭的事情也都抢着做了,倒让于氏彻底闲了下来。

宁婉虽然将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了春玲和罗双儿,但是收菜的事情却还是自己掌着,这也是她定下的底线,一定要亲自把住收来山货的品质,这样虎台县的几家铺子和酒楼才能与自家长久合作。

这一天下午,郭冬柱送来了蘑菇,宁婉称了算好钱,正要将大半筐蘑菇收到院子里——现在因为家里东西太多,便怕人杂丢了乱了,因此她早将收货的地方改到了门前,大家不必再进门,送了货便可以放下走了,忽然看到筐子上面多了一对猴头菇。

一定是郭冬柱看她不留心时悄悄放的!

宁婉抬头要喊人,却见郭冬柱早快步跑掉了,便将声音咽了回去,将这筐蘑菇放在了一旁。等所有的菜都收好了,她拿出这对猴头菇称了重,到了罗双儿走时拿了七分银子给了她,“冬柱哥把猴头菇忘记了,钱也没拿,你帮他带回去吧。”

罗双儿毕竟是郭家的人,对小叔子的事早有些察觉,可是她却知道冬柱不过痴心妄想了,现在宁婉话说得客气,但其实拒绝的意思十分明显。因此讪讪地接了银子,悄声说:“我爷前几天让我帮他在你面前说句话,说是宁愿让冬柱入赘你们家,我替你回绝了,不想他倒是不死心。但是你放心,我回去一定把话说明白,再不让他办这事了。”

先前宁家最难的时候,如果郭家就提出让冬柱入赘,宁家也未必不愿意,但是现在宁家的日子越发好了起来,于氏又有身孕,因此不论是宁家哪一个,再不可能看上冬柱的。罗双儿第一次觉得爷爷做事有些不大对了,因此也第一次没有听爷爷的话。

原来郭老爷子如今同意郭冬柱入赘了,宁婉冷笑一声,可是就算娘生了小妹妹,自己也不会要他入赘的!“双儿嫂子,如果冬柱再这样,我也不收他的东西了,免得以后有什么说不清的!”

“我懂的,我懂的。这次你看我的面子替他瞒下来,我记得,将来若是有人说什么我来帮你说清楚。”罗双儿连连点头。大家虽然山村里的人,但是谁不知道姑娘家的名声要紧,冬柱这样不清不楚地送东西,让别人知道了怎么看?这不是成心将他自己和婉儿往一处凑吗?让大家都觉得婉儿和他关系不同寻常,默认了他们的亲事?

将来事情果真成了,冬柱自然占尽了便宜,就是不成,也是婉儿一个姑娘家吃亏。

但是婉儿却不是好欺负的,若是真因为冬柱恼了郭家,不必说郭家的山货卖不出去了,就连自己也不好再来宁家做事,因此罗双儿回了家先向郭老爷子回了话,然后又告诉夏柱把小叔子狠狠骂了一回,将郭冬柱的心思彻底打压了下去。

此后罗双儿又与夏柱商量着他们小夫妻出钱买了酒肉,把当时打土坯的那些人再请了来,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把毁了的土坯都重新打好。先前罗双儿一直不好意思直接了当地表明自己急着分家,但是现在她不再藏着了,今年她一定要分家出去单过,再不与郭家的人搅在一处了。

先前郭小燕欺负自己时没有人管,盖房子时奶奶、婆婆、嫂子们也没少为难,现在冬柱又来添乱,罗双儿突然想到,郭家这么多乱事是怎么来的?这时她再想起娘家人一定要她分家出去自己过日子,终于觉得明白了,郭家不宜再住下去了。

好在这次打土坯老天爷没有来捣乱,一连十几天的大晴天,使和那些土坯都晒得干干的,也变得十分地结实,就是用力去摔,也很难摔得破。只等秋后天气凉爽了,大家也都闲下来,就可以起屋子了,那时家里再缺什么,自己和夏柱再慢慢添置就好了。

罗双儿坚信自己能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宁婉从没想过罗双儿竟能将郭冬柱甚至郭家压制住,毕竟在她的梦中罗双儿永远是那个可怜受气的小媳妇儿,还要自己帮她。现在看着她每于郭冬柱来自家送菜时就跑上前:“我来!我来!”

罗双儿是郭冬柱的嫂子,她接过小叔子的筐子把山货再递给宁婉,然后从宁婉手里接过钱再递给郭冬柱,拦在他们之间,把两个人隔开,郭冬柱还真不好再怎么着。她的这一番行动看到大家的眼中,次数多了,谁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郭老爷子和郭冬柱的心思这这样还没放到明面上就不成了。

宁婉再不必理郭冬柱,可以说她唯一不大愉快的事也没有了,一时放松下来便生了闲心,发现家里的两株果树不知什么时候结了许多的桃子和杏子。

宁婉到园子里摘菜时不禁打量起来这小小的青果子,小桃子上面的绒绒的毛十分地细密,让她很快就放弃了,转而摘下了一颗杏,掰下一半放到嘴里,酸得她连眉毛都皱了起来。

不过,宁婉还是不甘心,虽然下面的杏子还青着,但是树顶上有几颗已经开始泛黄,想来虽然还会酸,但是她一向喜欢酸甜的东西。这样想着嘴里就冒出了酸水,越发的想将那只杏摘下来了。

可是,也许应该再等一等吧?

正想着,一根长杆从她身后举起来,上面绑着镰刀,勾了几下便将那几颗最大的杏都勾了下来,原来宁梁看到女儿的目光一直在杏树顶上打转儿,便想法子弄了下来递给幺女,“尝尝熟没熟?”

宁婉欣喜地接了,尝了一个果然酸中带了些甜,浓郁的杏香正是家里这株树一惯的味道,正沁到心中,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自己也不至于这样馋,其实还是觉得好多年没有再吃过家里的杏,十分地想念。

回首递给爹一个,“爹也尝尝。”

宁梁摆手,“我不爱吃酸东西,给你娘送两个过去。”

娘这些日子特别能吃酸,爹在虎台县买了一包酸梅肉,宁婉一向自诩喜欢吃酸的,可是吃了一个就再不肯吃了,倒是娘一气能吃上好几个都不皱一下眉。据宁婉猜,娘恐怕还是省着吃呢,如果她不是那样会俭省,说不定还能吃更多。

但娘能吃酸的,爹每看在眼里却满是笑意,俗话说“酸儿辣女”,看来娘果然能生个小弟弟了。

虽然宁婉从不觉得自己比男孩差什么,但是在三家村里,一家如果没有儿子,就如在她梦中那般,便会生出许多是非。当然,眼下宁婉觉得自己再不会怕那些是非了,可既然爹娘盼着小弟弟,那她也就希望娘能生个小弟弟,让爹娘开怀。

看着园子里的菜也摘得差不多了,宁婉便提了筐子先回去,洗了手又将那几颗杏子洗净给娘送了过去。

娘接了杏,放到口中一个,竟十分对脾胃,“原来还没觉得家里的杏这样好吃呢。”

宁婉就笑,“娘,你一定能生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