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两桌上的饭菜完全是一样的。都有肉有鱼有蛋有蘑菇有菜蔬,甚至因为女席上人多一倍,菜量还要比男席多一点呢。

宁婉在心里得意地一笑,一条整鱼做好了自然不好分成两盘,可是变成了鱼片自然就可以了呀!自己的心眼就是这么小,不愿意再让刘货郎口是心非占了便宜!

爹一点也没觉出,反倒见了这样别居一格的鱼片汤问:“婉儿,这是什么菜?我还第一次见到把鱼切成片,还放了花瓣的菜呢?”

家里平日做鱼都是一整煎煮,眼下的鱼却完全不同,雪白的肉片与金黄色的花瓣浮在汤中,飘出淡淡的清香,让人忍不住口生津液。

“这就是菊花鱼片汤,不但吃了能补身子,还能祛风明目呢。”宁婉说着,又用小碗盛了满满一碗的鱼肉,又舀了汤,放上一些菊花瓣,“娘,你多吃点,二姐夫特别给你买的呢。”

刘货郎脸上看不出一点的异样,反笑呵呵地赞扬,“还是第一次听过菊花鱼片汤呢,小姨子的手真巧!”

宁婉一向对刘货郎的恭维不放在心上,他不过是因为做货郎生意养成了说好话的习惯,再也不改不了本性的。只笑着应了一声,“二姐夫喜欢吃就好。”

刘货郎其实是真心想与小姨子好好相处的,小姨子虽然小,可是却能想出做山菜的生意,带着宁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样的亲戚正要多来往,将来才能帮自己。

可小姨子对他总是淡淡的,每一次他的搭话都被巧妙地拒了回来。刘货郎并不傻,相反,他是极机灵的人,早觉出了小姨子对他的疏离。

刘货郎越发肯定小姨子猜到自己想骗宁家多送陪嫁,因此才不待见自己。回想当初小姨子的一句玩笑话实在太恰到好处,既替岳父岳母解了围,又搅了自己的谋划。她一个刚十三岁的小丫头,怎么能看得这样准呢?

就连刚刚小姨子给岳母盛鱼肉时说的话,刘货郎也听出了些意思,仿佛自己又被她看得通通透透的。于是喝着如此精致的鱼片汤,竟有些食不知味了。偏宁梁一点也没察觉,与女婿说说笑笑,又有于氏隔着桌子问宁清的事,刘货郎少不得还要打点起精神说些好听的。

罗双儿和春玲自来做事起便在宁家吃午饭,因此并不拘束,也盛了汤细品,一个小声地说:“太好看了,我都有些舍不得吃了呢。”

另一个道:“嗯,这鱼的味与平时的不一样,一点腥气都没有。”

宁婉与她们在一处闲谈,“我听人说最高明的厨子能将鱼片成像纸一样薄的鱼片,直接下到沸水中只煮一下就捞出来,那才是真正的美味呢!”

“像纸一样薄?”春玲和罗双儿先有些不信,将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很快又点了点头,她们毕竟都是相信宁婉的,“望远楼里是不是就有这样的厨子?”

“他们还差得远呢,我听说的是京城里的。”

虽然男人们没喝酒,但还是女人这桌先吃好了。宁婉收了碗筷到灶间,娘便跟着过来小声说:“我们捡六十六个鸡蛋给你二姐夫带回去吧。”

虽然得知女儿有身子不一定要送东西,宁贤两次有孕便都没有送,但是宁清这一次毕竟是不同,刘货郎毕竟来家了,不比万家只是托人传个话。于氏便又向幺女解释说:“我们现在的日子又不艰难,给你二姐送些鸡蛋,不只面子上好看,婆婆也要多让她几分。”

宁清的婆婆真是个刁钻的人,但是宁清却不是受气的。先前因为大笔的嫁妆,宁清嫁到刘家没多久就与刘货郎离开了刘家,分家另过日子了。这一次因为宁婉的介入,刘家只按平常的数目下了聘,而宁家也按寻常的数目陪嫁,而宁婉又抢在前面做起了山货生意,所以刘货郎还依旧在卖货,而宁清也没有离开刘家。

刘货郎所说的刘婆对宁清十二分地关切,只能骗骗爹娘,宁婉是怎么都不信的。刘货郎和宁清没有分家,与老人还在一处过日子,以刘婆婆的性子,必不能像大姐的婆婆对大姐一般实实在在的好。但是她也了解宁清,以宁清要尖的性子,怎么也不能被婆婆拿捏住,现在她有了身孕,更会以此为自己的护身符,压住刘婆一头。

不过娘既然说了要送鸡蛋,宁婉也不反对。得知嫁出去的女儿有了身孕,娘家送些好吃的自然应该。还是在赵家时,小姑子有了身孕,赵太太可是要自己送燕窝花胶的。当然,娘虽然送的是鸡蛋,但其实心意与赵太太却是完全一样的,一片拳拳爱女之心。

宁婉对宁清的感情其实也是极复杂的,除了不快,一样也有关心,毕竟是亲姐妹,血脉相连,因此宁婉立即拿出一个篮子,先在最底放了一层干枯的高粱叶,然后数了六十六个鸡蛋,正代表六六大顺,一层层地放了上去,中间每层都夹了枯叶,中间又放了些米壳。山路崎岖,如果不做好这些,鸡蛋就容易碰碎了。最后她又在上面盖了一块红布,正好前些日子买的。

刘货郎走的时候便又提了一篮子盖着红布的鸡蛋,宁家的这份礼放在马驿镇也不算轻了,拿回家里既实惠又有面子。他越发觉得这门亲结得还真不错,宁清长得好又能干,丈人家虽然是偏僻山村的,但对女儿着实疼爱,陪嫁不少,连带着对自己也好,每次来了好吃好喝地招待,听到宁清有孕又送这么多鸡蛋!

先前还有人笑自己娶了山村里的姑娘,可是只要在接亲那天看到宁清穿着一身红绸缎嫁衣带着几大包袱陪嫁的人就知道自己的眼光不错,后来看了宁清长相秀丽,麻利能干,谁不嫉妒?

今天拎着这一篮鸡蛋家去,大家更要高看自己和宁清一眼。想到这里刘货郎更是开心,不要钱的好话一串串地从嘴里流了出来,“爹娘对我们小辈实在太好了,马驿镇里知道的都夸我有福气,我爹我娘也常说要我记住岳父岳母的恩情,将来一定要回报…”

宁梁和于氏被恭维得满脸笑容,都笑道:“我们只愿意你们日子过得好。”

刘货郎又再三道谢,可他接过鸡蛋时看到小姨子似笑非笑的面容,满心的欢喜不觉得消散了大半,觉得心里的小算盘似乎又都被瞧得一清二楚,难得生出了几分郝然。

天气正热,大家未免都有些不爱吃饭,家里的瓜菜虽多,但是总有吃腻了的时候,就连蒸野猪肉也不如过去那样吸引人了。

宁婉就趁着早上凉爽时到了地里去摘毛豆。

毛豆其实就是黄豆,只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因为此时豆荚上长着一层密密的细毛,所以才这样称呼。

宁婉蹲下身,就见两尺多高的黄豆秧下面已经长出了许多碧绿色的毛豆,便挑豆粒饱满的摘了起来。摘着摘着,突然发现有有一片黄豆秧下几乎没有毛豆,再细看一下,原来被人不分大小不管成熟与否全都揪了下去,甚至这处的黄豆秧也稀了不少,可以想见揪毛豆的人不但没有细心地摘,而是十分粗暴地扯走的!

三家村地处偏僻,又比较封闭,平日里几乎没有外人到村里,而村里各家算起来都是亲戚,知根知底的,因此大家平日连门都不大锁的,更不必说田里从不放人看守了。

宁婉长这么大还从没听说过谁家会丢了地里的粮食呢!

可是,眼下,这事儿真真地就发生了。

难道村里来了外人?

宁婉思忖着,一会儿回家告诉爹,让他与村里人通个气,大家小心些。又低头继续摘毛豆,却听一旁的高粱地里哗啦啦地响着,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

这时节高粱早长得比一人高,长长的高粱杆,密密的高粱叶,将整片的田地遮得一点也不透,俗话都称之为青纱帐的。只是这青纱帐毕竟并非真正的纱帐,里面一丝风也没有,却有各种的蚊虫,平白无故地,再没有人愿意进去。

因此眼下出来一个人,宁婉免不了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却是郭秋柱。

突然又想通了一件事,站起身问:“秋柱,你偷了我们家的毛豆!”

郭秋柱从高粱地里出来,也不想会正遇到人,而且立即被叫出他昨夜做的坏事,因此吓得向后一躲,但又见只宁婉一个小丫头,便又重新上前一步,撇撇嘴道:“婉儿,你别把屎盆子往我头上扣,你家的毛豆指不定是谁偷的呢!”

“你还赖!”宁婉气道:“不信你看看自己的衣襟,上面还有毛豆的皮呢!”

“我明明都弄干净了,”郭秋柱嘟囔着低头去看,找了一回,见衣服上面虽然在穿青纱帐时挂了几处幌子,却没有毛豆的皮,方才醒悟,“你诈我?”然后就无赖地说:“就算我偷了,你抓不到,也没有办法不是!”

第64章 毛豆

宁婉被郭秋柱气得一笑,“你以为我没办法?”她特别将声音放大了些。宁家大房的地挨着山溪,因此村里时常有人来挑水,此时便有人听了声儿看了过来,她就又接着说:“现在我们只要从你刚才钻出来的地方穿过上山,就一定能找到你用火烧毛豆的地方——我们村里除了你还有谁大晚上的不回家,在外面乱逛?”

郭秋柱再不敢犟了,昨天晚上爷爷发现他好几天没干活就要打他,他只能跑出家门,结果连晚饭没来得吃,后来就在宁家的地里摘了毛豆,到山上架了火烤着吃了,又在一块大石头上睡了一觉,今早才下山。大家只要按宁婉所说向山上一找,立即就能发现。

他既然被宁婉堵个正着,又当众叫破了,按说应该十分下不来台,但是郭秋柱毕竟不是寻常人,脸上只略红了一红,就又恢复了方才满不在乎的样子,吊儿郎当地抖了抖腿,“是我偷了,你告诉我爷打我呀!”又挑衅地看向山溪边几个村民。

宁婉不得不承认自己其实拿郭秋柱没什么办法。他原本就出了名的懒,自为打土坯那一次被郭老爷子当众打骂后,更是彻底坠落成二流子了。

三家村这里称不好好种田,整日游手好闲四处乱逛的人为二流子,郭秋柱就正是这样。虽然有郭老爷子逼着,可是他总能想出偷懒的法子,下地锄草这辛苦的活儿他是决计不做的,就是上山采山菜也只常空着手回来,有时连筐都能弄丢,更别指望能带些什么了。

眼下家里不过是丢了些毛豆,虽然坐实了郭秋柱偷窃,但是这点子东西又太少,除了向郭老爷子告状还真没有旁的办法。

山溪边的几个人早走了过来,听到郭秋柱的话都帮着宁婉骂他,“呸,偷了宁家的毛豆还好意思说这话!”

“真是不要脸!”

又有人告诉宁婉,“我们陪你去郭家告诉他家大人,让郭老爷子教训他!”

宁婉摇摇头,告诉郭老爷子又有什么用,郭老爷子其实最护短的,表面严厉,其实至多骂他一回,然后他再次跑了,最终于事无补。因此就向郭秋柱厉声道:“这是第一次,我也就算了,以后我们家再丢粮食,我就叫了我哥打你!”

正好宁大江也在,听宁婉提到自己,便上前一手揪住郭秋柱的衣襟,一手握了拳头在他眼前晃了晃,“再偷就打你!”

宁婉又吓唬他,“抓到了偷东西的贼,就算打死了官府也只让赔点钱就算了的!”说着哼了一声,表示自己宁愿赔郭家些钱,也不会饶了他。

以郭秋柱的性子和郭老爷子郭老太太的教养,他迟早都是要堕落的。在宁婉的梦里,他也是一个二流子,而且还是那种最无能的二流子,没有一点血气。尽管他自称是瘸子将军的大舅哥儿,骗了些人,可时间久了大家都看出瘸子将军根本不在意他,因此他在虎台县里时常街面上几个小混混的欺负,可他刚被小混混们打了一顿,转脸却又要捧着那些混混们,跟着他们在一处喝酒胡闹。当然那时候他早去了虎台县里,倒没有在三家村偷粮食。

人的本性是不变的,眼下也是一样,郭秋柱见了大江哥硕大的拳头,身子就堆了下去,可是大江哥正揪着他的衣襟,也就拉住了他,眼下嫌弃地一推,郭秋柱就倒在了高粱地头,一个劲儿地说:“我再不敢偷了,再不敢偷了!”一骨碌爬起来弓着腰跑,不料在田梗上滑了一下,摔了个四脚朝天,半晌才爬起来,捂着屁股呲牙裂嘴地走了。

三家村的人从小生在农家,因此最爱惜粮食,也都最恨偷粮食糟蹋粮食的人。现在郭秋柱偷了宁家大房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偷到自家,因此对郭秋柱都没有好脸色,不想见他如此狼狈的样子,再也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就有说,“郭家是怎么了?一个两个的,都不省心。”

除了郭夏柱,那个自然是郭小燕了。她的伤已经好了,只是落了下了残疾,性子变得更加古怪,见人一句话也没有,最喜欢翻着白眼看人。因此过去与郭家关系好,时常去郭家坐着说话的几个人,都因此不大过去了。

“谁知道呢?恐怕是风水不好吧。”

“郭老爷子正张罗着请人看风水,想挪祖坟呢。”

这可不关祖坟什么事!在宁婉的梦里,郭小燕攀上了瘸子将军,郭老爷子还四处说郭家的祖坟风水好,能保佑后世子孙呢!其实郭家的祖坟还不是在原来的那处,从来没挪动过?

宁婉便一笑置之。转身又在地里摘毛豆。

因刚刚的事,她却忘记了躲着三家村人了。大家见了便都又反对起来,“婉儿,豆子还没熟呢,这时候吃了多费呀!”

毛豆里的豆子是碧绿的,带着许多水份,味道清香,特别是煮熟放凉之后更是开胃。但是三家村人却不会这样吃,不是大家不知道毛豆好吃,而是舍不得。毕竟比起成熟了的黄豆,毛豆吃起来实在太费了。

带着豆荚的毛豆,煮上一大锅,一家人很轻松就都吃光了,若是黄豆,三五顿都吃不掉呢?所以,大家看着地里鲜美的毛豆,却动都不会动一下,直到毛豆长成了黄豆,变得硬硬的,就快从豆荚跳出来时才将黄豆收了,留着做酱、做豆腐、或者二月二炒着吃,要整整吃一年呢。

也只有郭秋柱那样的二流子,才会不想着勤俭过日子,摘了毛豆烤了吃。眼下,宁婉觉得大家也用相同的目光看着自己,唯一不同的是,自己摘的是自家的毛豆,而郭秋柱摘的是别人家的。

面对大家责备的目光,宁婉颇有些不知如何反驳。在虎台县,许多人都很喜欢吃毛豆的,这个时节煮上一锅毛豆,男人喝着酒,女儿倒点甜水,吃着毛豆,就是天热时也能胃口大开。就是酒楼里,这时节煮毛豆也是卖得最好的菜。

虽然自己想出了许多办法改变爹娘,但是对于外人,那些撒娇胡闹还有摊开家里的帐本讲道理的许多法子都不能用。宁婉灵机一动,“我摘些毛豆回家试一试,看能不能卖到虎台县。”

“是这样啊!”大家明白了,又纷纷问:“不知这毛豆能卖多少钱?”

宁婉虽然不能十分确定,但还是知道大致价格的,就估算着说:“不比收成熟的黄豆便宜,甚至还略高一些。”

大家也都明白过来,“若是价低,自然没有人会卖了。”又问宁婉,“你们家可收毛豆?”

宁婉想想道:“先让我爹到虎台县打听一下准价,如果能挣钱就收。”但是她知道不可能收的。黄豆这东西在辽东是最常见的,到处都有人种,从三家村运到虎台县自然不划算,也比不过虎台县附近。三家村真正的优势是各种山货,这在别处是没有的。

宁婉摘了半篮子毛豆,回到家里,便用水冲洗了几回,然后拿着剪子将毛豆的两个尖尖的头剪下。煮毛豆时是要带着豆荚的,这样毛豆的清香味才能不散掉,因此只将两个尖头剪下,吃的时候方便。

收拾好的毛豆用清水加盐和几样调料泡上一个时辰,再与泡豆子的水一同放在锅里煮。毛豆不同于黄豆,很容易就熟了。但是在煮的时候还有一个秘决,那就是不要盖锅盖。虽然盖了锅盖会熟得快一些,但是毛豆荚就会变成黄色,颜色就不好看了。

煮得恰到好处的毛豆还与刚从地里摘下来时一样碧绿可爱,放在盆子里端到桌上,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这时也不需用筷子,只用手捏着一角放到口中略一用力,煮得软软的豆荚便开了,豆粒入口。

还未真正成熟的豆子十分地绵软,豆香气与成熟的黄豆完全不同,不带一点豆腥,只是又香又醇,因为泡了许久,豆子里已经入了味道,滋味更是绝佳。

爹和娘原还是有些不舍的,但是尝了也觉得美味,宁婉就劝,“这样的吃法虽然费了些,但是最养人的,娘能多吃一些就最好了。”

从娘那一次险些小产起,家里便越发把这一胎当成头等大事,因此只消宁婉提到毛豆吃了对于氏身子好,爹便赞同了,“就是费一些豆子,但也是我们家自己吃到了肚子里,就不算浪费了。”

宁婉不意爹如此开通了,便赞道:“可不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家今年特别多种了一亩豆子,尽够吃的,自然要换着花样吃,这是物尽其用,哪里是浪费!”

娘就笑,“你们爷俩儿总有这许多道理,我又没说什么。”

宁氏父女就都笑了,果然于氏神情虽然有些不舍,但并没有出言反对,倒是他们俩自然而然地把于氏放在反对的一面上一力劝她,其实于氏并不是过去什么都力求节俭的人了,他们果然错了。

父女二人遂相视一笑,都说:“我们是想你多吃些。”

于氏近来肚子大了,食欲也差,今天吃着毛豆竟十分合脾胃,便果真多吃了些。

第65章 嫉恨

春玲和罗双儿在宁家帮忙是管午饭的,因爹不好和两个小媳妇一张桌子吃饭,平日里通常都是宁家夫妻一桌在东屋,宁婉陪着两个嫂子在西屋里摆另一张桌子吃饭。

近些时候天气炎热,三人就将桌子搬到院子里的一株大树下,一面说着闲话一面吃,又阴凉又自在。

虽然春玲和罗双儿是来家帮忙做事的,但是宁家有好吃的从来都在午饭时做,从不避着她们偷吃。这亦是三家村为人处事的风俗,请人帮工不但要管午饭,而且还要尽力吃得好。

因此宁婉做什么都分了一半过来,煮了毛豆亦不例外。

春玲拿了一个毛豆就说:“我小时候,有一次我家煮了毛豆待客,我娘悄悄给我抓了一把,特别特别的好吃,到现在我还觉得毛豆比肉都好吃!”

罗双儿便羡慕地道:“我家里也种了黄豆,但却从没煮过毛豆,我还是第一次吃呢。”又道:“真好吃!”

宁婉就笑说:“这算什么!望远楼里在煮毛豆时还要加一样极贵重的调料叫小茴香,也有人叫孜然的,味道十分独特,毛豆吃起来更佳!”

春玲和罗双儿便赶紧问:“也不知这小茴香是什么样的?”

“样子倒没有多稀奇,小小的,细细长长的。不过香气却十分浓郁,因为是从西域那边传来的,因此才十分金贵。”看两人不觉露出艳羡的神色,就又道:“等我们挣的钱多了,也可以到望远楼里吃饭,到时候就点一个用小茴香烤的羊腿,那才是更美味的呢!”

“我们可不敢进酒楼!”

三家村的人就是这样,不用说春玲和罗双儿两个小媳妇,就是那几个老一辈自诩有见识的人也有没去过虎台县的,更不必说进酒楼吃饭了。就是爹,也不过是给望远楼送菜,还没真正坐在酒楼里点菜吃酒呢。

宁婉也是从这时走过的,因此她只一笑,“我将来请你们去吃!”

春玲和罗双儿是相信宁婉的,就都充满了希翼,“那我们就等着了。”

毛豆最后没有卖到虎台县里,毕竟不划算。但是宁家却吃了三五遭。虽然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但是满村里的人免不了要议论议论。

宁婉自然也听了几句风言风语,不外是说宁家做山货生意富了,因此连粮食都不爱惜起来,竟吃起了毛豆。但她自然毫不在意,自家人吃自家的豆子,为什么要管别人怎么样说呢。

她早知道,三家村人的从来不只有质朴一面的,还有非常恶劣的一面。他们先前因为从自家手中挣到了钱,对自家十分地感激。但是时间一久,这感激就淡了,特别是在他们发现宁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时,他们便开始嫉妒。

现在,他们的传言其实就是因此而来的。

只是宁婉不想第一个当面把话说出来的竟是郭小燕。

在宁婉再一次摘了毛豆回来时,就遇到了郭小燕。她拦在自己的路上一把揪住了装着毛豆的篮子,向宁婉尖声高叫道:“又去摘毛豆了!整个村里也只有你家财大气粗,舍得如此糟蹋粮食!说!你家挣了多少钱了!”

宁婉还真让她吼得一怔,不只是为了她的歪话,也不只是为了看到郭小燕瘸了!而是!她怎么也没想到,郭小燕留下残疾的也是右腿,与当年瘸子将军一样的部位!

难道?这就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在她的梦中,郭小燕骗了瘸子将军,成了他的妾,然后就花着瘸子将军的钱,用着瘸子将军的名,丢着瘸子将军的脸,成了虎台县里的一个笑话。然后她现在瘸了,难道是还当年欠下瘸子将军的!

再细究起来,当夷人进犯时,瘸子将军却没有救当时住在老宅里的郭小燕,自顾自带兵进了县城,应该也算欠了她一条命,而这一次卢二少爷打野猪时却救了郭小燕,这也是还了当时欠下的一条命?

人世就是如此奇妙!

宁婉正想着,却突然又被郭小燕上前一步指到了鼻子上,“你心虚了吧!你家挣的钱都是村里人的,真是昧良心!”

如此看来,先前的传言少不得与郭小燕再次出家门有关,而郭小燕敢出面惹事,应该是郭老爷子同意的,至少也要郭老太太答应。眼下她几句话便将宁家大房与三家村变成了相对立的两处,因此听到吵闹声而围过来的人们并没有一个出面制止,看来他们也或多或少地认为郭小燕是对的,宁家向大家低价收了山菜,再高价卖到虎台县,这中间挣的正是大家的钱。

宁婉早有心驳回这无耻的传言,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眼下郭小燕找上门来,她倒觉得正是好机会。一抬手打落郭小燕就要戳到自己鼻子的手,又将手中的篮子拉了回来,向四周扫了一回,坚定地说:“我摘自己家的毛豆,又没有拿别人家的,难道犯法吗?就是告到京城里皇帝的面前,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我一个错字!”

所有的人都沉默着,其实他们也都明白宁婉说得对,宁家的粮食,他们愿意糟蹋谁又能管得了?更何况村里现在还有一个专门糟蹋别人家粮食的二流子郭秋柱,大家要恨也应该恨郭秋柱才对。

可是,人心就是这样的奇怪,大家固然讨厌郭秋柱,但是却对宁家大房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自在。都是一样的人,都住在三家村,种着一样的地,但是凭什么宁家现在发了?眼瞧着宁家添置了一样又一样的好东西,每天吃着肉、蛋、毛豆等等好吃的,穿着好看的新衣裳,他们便生出了嫉恨,而且这嫉恨越来越重,因此见郭小燕出面责问宁婉,心里竟然是高兴的。

郭小燕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鼓励,虽然被宁婉驳了回来,气势却依旧不降,“你理直气壮地糟蹋粮食,还不是因为你们家挣了村里人的钱,财大气粗吗?”

宁婉不禁冷笑了一声,“按你这么说,你家就不要再买布买针买线买肉买酒买任何东西了,只要卖你家东西就是挣了你家的钱,是不是?”

做生意为的就是利,宁家收村里人采的山货,卖到虎台县自然是要挣钱的。就像瑞泓丰那样的铺子从江南买了绸缎布匹卖给辽东的人;杂货铺子和卖货郎进了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卖到各村各家;杀猪匠到乡下收了猪在集上卖肉,统统是一个道理,大家都是为了挣钱,那凭什么宁家不能挣钱呢?

郭小燕怔了一下,可世所公认的道理对她还是没有用,她尖声叫道:“那你们家也不应该挣村里人的钱,我们可都是亲戚呀!”

“就是,”宁三老太太突然钻了出来,指着宁婉恨恨地说:“你们家都掉到钱眼里了,连亲都不认了。我们两家可是亲叔侄,连我们家的钱你们都挣,真是黑了心!”

现在三房想起了他们是亲叔侄了,当初怎么却把这些都忘记了,要了爹几石粮食不算,还占尽了大房的便宜!宁婉几乎就要将往事脱口说出,但在最后却又咽下,她不再是为了宁家的面子而忍着,而是为了二房。

二老爷子自那事之后很少出门,只在家里带着小孙子,他是真心后悔了的;宁大伯已经尽力还了些粮食,春耕时来帮工,平日爹忙的时候也会到大房的地里转转,有什么活就顺手干了;至于大江大河两兄弟更是对宁婉十分好,他们还在郭秋柱再偷自家毛豆时将他抓住了痛打一顿,让他不敢偷自家的粮食了…

现在当众揭出当年宁家的丑事,固然会让三房没有面子,但是二房也是一样。当年赵太太教导宁婉时就说过一句话,“别为了打老鼠伤了玉器瓶儿!”三房是老鼠,二房却是玉器瓶儿!

就在宁婉略一沉吟的时候,于氏挺着大肚子走了进来,拦在女儿面前向三老太太说:“三婶有什么只管说我,婉儿才多大!”

原来郭小燕并不是在地边上拦住宁婉的,而是在村头人多之处。夏日大家都开门开窗的,所以听了声早引来半村子的人来看热闹,于氏也听人说了,急忙赶了过来。

三老太太见了于氏火气更大,神情更加凶恶,恨恨地说:“一个买来的讨饭丫头也敢来和我吵!我最瞧不上你这作张作致的样!哪个女人不生孩子,偏你尊贵得不得了!整日在家里养着,好吃好喝地供着,我就等着看你能不能生个金蛋!别还是个不值钱的丫头片子!”

三老太太最看不得娘有一点儿好,这几个月她一直憋闷着,现在的话要多恶毒有多恶毒。宁婉气得立即回骂道:“我娘再生小弟弟小妹妹与你无关!再说就算我娘生小妹妹,我们家的田产也轮不到你,别作你的清秋大梦了!”说着扶着于氏,“娘,你不能生气,我们回家吧。”

不想于氏却说:“我怀着孩子呢,自然要好好养胎,为什么要生气?”又向三老太太说:“三婶娘既然说是我们两家是亲叔侄,怎么我嫁过来时家里没有盐了,向三婶娘借了一匙盐却要我还了一碗?生婉儿那年三婶娘去马驿镇帮我带了块布还多加了十文钱?清儿五岁时不小心弄打了三房的一个鸡蛋却让我还两个…”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宁婉有许多都不知道,或者不记得了,现在听于氏一件件地说出来,时间原因都十分地清楚,竟不觉得笑了,娘受了许多委屈,固然不说,可心里却都记着呢,因此接着娘的话问:“那时候怎么不说是亲戚了呢?”

第66章 笑话

三老太太早让于氏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的,很想跳起来骂回去,可偏偏这些小事她一件也驳不了,村里有人也是知道的,现在恼羞成怒,抬手就要打于氏和宁婉,“目无尊长的东西!”

“三婶娘!”宁梁是陪着于氏一起过来的,只是他再不好与婶娘对着吵的,因此一直没有吭声,现在再也忍不下了,“于氏怀着身子,你要是打她,我…”话没有说下去,却将手捏得“格格”响。

三家村的人都知道宁梁这个人一向好脾气,甚至到了有些软弱的程度,这几个月做山货生意虽然有些不同了,但是见了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的,大家还都是第一次见他发火。瞧着宁气得脸红脖子粗,手上的青筋都爆了起来,便都觉得不怪有老人们都说老实人发火更可怕呢!

原来大家都是看热闹的心思,现在不禁却有人想退了。虽然嫉恨宁梁家挣了钱,也想看看笑话,但是事情弄到了这种地步,很多人也不想再搅进去了,毕竟就是再不满,也不想与宁梁家里翻脸,将来还要把山货卖给他家换钱呢!

有几个平日与宁梁走得近的人就上前劝,“我们都是一村的人,又都是亲戚,有话好好说。”

不想宁梁一点也没有借坡下驴的意思,反而转向周围的人挥着拳头说:“我宁梁从没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既然因为这山货生意大家都看我们家不顺眼,我家就从今天起不做了!大家再不要把山货送到我们家了!以后我家自己采自己卖!”

他这一发威,许多人反倒又来哄,“宁二郎,别理她们,头发长见识短,见不得别人的好,生意还是要做的,我们都指望着你呢。”

春玲和罗双儿早陪着于氏过来了,只是她们辈份小,又是人家的媳妇,本没有她们说话的余地,只是眼下也气了,不顾别的出来说:“宁二叔家是挣了些钱,可是你们知道钱有多难挣吗?宁二叔隔上一日两日的就去一次虎台县,一个往返就是六七个时辰;宁婉和宁二婶在家里收拾山货,每天也不闲着,比村里人上山采山货还累呢。”

宁三老太太便指了春玲骂,“你才嫁过来几年,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不过是给大房干了几天活,心眼子就偏到那边去了!你不认得你三奶奶了吗?”又骂罗双儿,“进了门连个蛋还没生呢,也不知道跟谁家近跟谁家远,一会儿我告诉你奶骂你!”

春玲和罗双儿既然开口了,自然不会让三老太太骂回去,春玲就说:“你是我三奶奶,可是也得讲理呀!”

罗双儿也说:“宁雪是我弟媳妇,我一向照顾她,轮到她做饭的时候都是我帮忙做的,我奶我娘都知道。我现在帮着宁婉家是因为宁婉家有理!”

两人就又向大家说:“辛苦还不算,大家采山货也辛苦,可是收山货又不一样了,有时候还要赔钱,你们知道吗?”

“那次下大雨,收的蘑菇有几蒌就没有晒干,后来发了霉就都倒掉了。这些蘑菇你们可都给了你们钱,还不是宁二叔赔了出来?”

“再说如果没有宁二叔和婉儿想出收山货卖到虎台县的主意,我们大家到哪里能挣到这么多钱?今年一春一夏,只要去采山货的,谁家没攒下几贯钱?”

这几句说得实实在在的,三老太太竟驳不出什么,便开口大骂起来,“小娼妇们!偏心眼子!看我撕烂你们的嘴!”又要上前打春玲和罗双儿,只是这两个人不是三房的儿媳妇,怎么能受她的气,且她们年青身子灵活,早一闪就闪开了,倒是三老太太用力过猛一下了摔到了地上,便就势躺在地上淌眼抹泪地哭骂了起来,“不知长幼尊卑的小娼妇!不得好死的!”

郭小燕便站在宁三老太太身边,跟着她骂,“你们家就是黑心肠!挣了我们的钱!”

但这一会儿形势又不同了。春玲和罗双儿口中说的又与宁家人自己反驳的不一样,大家自是知道宁家倒了几蒌蘑菇的事,而自家里攒下的钱每个人心里也有数,大多数人便又转了心思,“宁二郎,我们先前都想岔了,你别在意。”

宁梁是真气三家村的人,都是乡里乡亲的,竟能因为自家的生意做得好而责难妻子女儿,因此他也是真正伤心的。而宁婉却因为经历过了,反倒早知道三家村人善恶皆存的本性,明白应该怎么与他们相处,因此一点也不气,也没有打算不再做生意,其实那样反如了恶人的意呢。

因此她笑着上前对爹说:“爹,不是有一句老话吗?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地了呢!”

宁梁一听就笑了。原来三家村这边田里有一种害虫叫拉拉蛄,长得黑乎乎的十分丑,昼伏夜出,专门在地里打洞,吃粮食的根。粮食的根被拉拉蛄吃了,立即就死掉了。因此拉拉蛄一叫,就说明粮食要遭殃了。

可是就因为拉拉蛄叫,地就不种了吗?

不,农家人就是听了拉拉蛄叫,也还要种地的,而且还要特别将地深翻,把拉拉蛄的窝毁掉,把虫卵翻出来在太阳下晒死,让庄稼长得更好。

所以呢,有人故意叫嚣着种种的无理之言,为的就是想干扰破坏自家的好事,宁婉可不会中计,该做的事情还要更用心地好好做,挣了钱过好日子才是宁家的目标。

这句话实在太贴切此时此景,宁梁立即就想通了,气自然就没了,也笑了,“我家的婉儿说得对,生意还照做,大家愿意把山货送来我们还收,不愿意送的也不强求。”说着瞧也不瞧正在叫骂的两个人,一手扶着妻子一手拉着幺女,“我们回家去吧。”

宁家三口刚走出人群,不想却见到胡敦儒与胡村长夫妇站在一旁,脚下还放着一个装得鼓鼓的大麻袋,另有胡敦儒的两个哥哥正咧着嘴笑呢。

很显然,三家村内刚刚这一场吵闹完全落在胡村长一家人眼里了,让他们笑话了。胡村长、胡大娘和胡敦儒是有身份的人,忍着不笑,而胡家两个儿子就表现出来了。

所有的三家村人立即都觉得面子全丢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