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别人面前丢脸呢,也好过在胡家村人面前丢脸。

先前两村是仇家不说,现在虽然立下契书和解了,但其实心里也未免没有一些芥蒂的,彼此总有些看不上对方,现在三家村人正好将自己的短处送到了胡家村面前。

以后,三家村人在胡家村人面前恐怕要抬不起头了。

因此,就是刚刚生了一场气的宁梁也不禁涨红了脸,又赶紧掩饰地问道:“不知胡村长和胡小先生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胡敦儒就上前躬身道:“前些时候两村立契时,我师傅许老先生见宁二叔家的那块地被水淹了却不声张,十分敬佩宁二叔的高义,这一次我放假回家时就让我带了一贯钱送给宁二叔,做为补偿。我爹娘也觉得我们胡家村应该赔偿宁二叔的损失,因此从家里带了一石粮食过来赔礼。”

三家村的人更加羞愧了,看看人家许老先生,再看看人家胡家村小先生,谦和有礼,还记得宁二郎家的地被淹了的事,而自己村里人正围着宁二郎一家吵闹!

特别是此时宁三老太太和郭小燕还不知道来了外人,一个躺在地上打着滚又哭又闹,一个高声叫骂不休,要多没面子有多没面子!

这时宁大伯扶着二老太爷走了过来,众人赶紧让了路,二老太爷一径走到正撒泼的三老太太面前停住脚,嫌恶地说:“老三媳妇,你赶紧回家去,别在这里把我们宁家的脸都丢光了!”

在三家村,公公和大伯哥与儿媳妇弟媳妇通常不犯话,也就是为了避嫌不直接打交道,有什么事可以通过老伴儿或者兄弟儿子说更合适些。若是直接说话,一定是有特别要紧的事,或者就是眼下的情况,犯了大错要直接斥责。

三老太太如今早过了半百,竟当众被丈夫的二哥责备了,先是根本不敢相信,二老爷子一向是软面团,只有别人说他的,再没有他说别人的,怎么敢说自己!当她明白二哥果真板了一张脸当众下自己面子时,立即就跳起来骂回去,“你敢说我,不照照镜子看看你是什么东西!”人扑到跟前,却被大侄子拿胳膊一挡,蹬蹬地向后退了几步,差一点再次摔倒。

好在宁大伯根本没有用力,所以三老太太最终还是站住了,然后听到周围的纷纷议论声突然醒悟了,二老爷子是她丈夫的二哥,在众人面前她怎么也不能反驳的,而她的一张老脸,完全被踩到了地上,从此在没地方放了。

转眼又看到胡家村的人就在眼前,也明白自己丢人丢得大了,一转身便向村外跑去,“你们都欺负我,我不活了!”

三老太太毕竟是三家村为数不多的长辈之一,若是出了什么事总是不好,因此也有小辈人上前拦着。宁二老爷子便又道:“你们都不必管,如果她出了事我来赔命!”又喝道:“把老三过来,让他管管三房,乱成什么样子了!”

只是三老爷子早躲了起来,一时哪里能找得出来,二老爷子便又骂了弟弟两句“老婆都管不好,还当什么一家之主!”

三老爷子可以躲,但是郭老爷子却没有办法,只能也到了场,上前抡起巴掌给了郭小燕一掌,“家里一时没看住,这个傻女就跑了出来惹事!”早有郭家人便扯着郭小燕走了。

两位老爷子这时便一同转向外人,“倒让胡村长和小先生看笑话了。”

第67章 显摆

胡村长毕竟当了这许多年的村长,场面上的话还是会说的,就摆手笑道:“这有什么,就是一家人也难免没有生气的时候,俗话说得好,哪有舌头不碰牙齿的?”又将刚刚送钱送粮的话向长辈们说了一回。

郭老爷子就瞧了一眼二老爷子和一直没有说话的余老爷子说:“这钱既然是许老先生给的,宁二郎就拿着吧,只是这粮食,不必胡家村补偿,我们三家村自己凑了给宁二郎家,胡村长还带回去!”

宁梁就赶紧说:“我家粮食够吃,不用的。哪边的都不要了。”

胡村长哪里能依,向两个大儿子点了点头,“还不赶紧给你宁二叔送家里去?”

胡家两个儿子平日里做活做惯了的,抬起地上的麻袋轻松地向宁家走去,原来他们都跟着胡大娘来送过山货,因而认得宁家。

胡小先生因是读书人,从来不做这些杂事的,因此跟在胡村长身边与三家村人说话,他虽然与许老先生的小儿子温文尔雅的模样还差上一截,但是也足以当得起谦谦君子之称,因此很快与大家谈笑甚欢。

爹见来了客人,便放开了妻女,请胡村长到家里坐。

于氏便叫幺女,“你跑得快,赶紧回家把火点上烧水煮茶。”

罗双儿也在一旁,“我赶紧跑回去做,让婉儿扶着二婶在后面慢走。”说着跑到了前面。春玲也快步先走了,“我也去帮忙。”

宁婉便落后一步扶着娘,陪着胡大娘向家里走,不免担心娘被气到了,一直看她的神色。胡大娘便笑,“你娘没事的,她这胎稳得很。”

胡大娘自然知道宁家的情况,而宁婉也曾听人说过胡大娘是会接生的,更信了几分,便笑问:“大娘,我娘生的时候我请大娘来帮忙接生,行吗?”

三家村里没有专门的接生婆,先前谁家有女人生孩子,都是要去别的村子里请的,但是三家村除了与胡家村相邻外,离外面的村子都远,因此往往请人要用很久的时间,现在与胡家村和解了,能请胡大娘来,又是一件便利的事。

胡大娘一拍巴掌,“那有什么不行的!”又认真看了看于氏,“按说你娘生养过几个,再生并没有什么,但其实像她这样隔了好多年没再生养的,到时候也不容易呢。”

宁婉听了立即就想起娘差一点小产的事,突然怕了起来,该不会娘这一胎还是保不住吧,脸立即就白了,声音里也带了些哆嗦,“我,我娘一定,一定没事的!”

胡大娘见宁婉吓着了,便就笑着拍了拍她,“别怕!有你胡大娘呢!定然让你娘和你小弟弟平安无事!”

宁婉才放下心来,又一思忖,娘是再老实不过的人,从没做过坏事,先前她小产也是被人害的,现在有爹和自己护着娘,而且老天爷自然再清楚不过,一定能让她顺利地生下孩子的!因此便重新笑了。

宁家村能有多大?大家也不过先后到了家,宁梁已经请了大家坐在东屋炕上说话,于氏带了胡大娘到西屋,而春玲和罗双儿已经将水烧开了,宁婉拿出了茶叶煮了茶水送去,顺手将平日晒在屋檐下的南瓜子取来。

南瓜熟了后,瓜瓤里的南瓜子便长成了。若是要留做明年的种,此时却还不够,那是要将南瓜留到很老的时候才行呢。但是这时的南瓜子却不能白白扔掉,因为是很好吃的。

做菜时将瓜瓤掏出来,然后把散在里面白生生的瓜子分出,随手放在檐下或者哪里哂着,干了之后用手一搓就将附在南瓜子上面的一层黄色的薄皮搓掉了,只留下一个光溜溜干净净的瓜子。

这时就把南瓜子放到烧热了的大铁锅里干炒,只不多久,南瓜子便炒得微黄,香气出现了出来,就是可以吃的时候了。磕开瓜子的皮,里面的仁香气十足,平日里消磨时间是最好不过的东西,女人和孩子们一向最喜欢。

宁家今年种了不少南瓜,又收了别人家的南瓜晒了干,因此积下了很多南瓜子,现在炒了两大盘分送到东西屋里。又有切成一瓣瓣的香瓜、金黄色的杏子,还有刚刚摘下的毛豆也煮好了摆上,这在农家,也算得上最好的招待了。

宁婉与春玲和罗双儿都停了手里收拾菜的活,坐在西屋的炕沿上听于氏和胡大娘说话,间或帮两个屋子里的大人们添水送茶。家里来了客人,自然是要陪着的。

大家说了一会儿的话,胡家人便要走,可是宁家的人怎么能肯放人,怎么也要留着吃午饭。正争执间,宁大河跑了回来,手里提着一坛子酒、一条子肉、两条鱼送进门。原来宁婉见胡家人到了三家村,家里必然要留饭的,便悄悄拿了钱请春玲嫂子叫大河哥帮忙买酒肉去了。然后又听宁婉的吩咐抓了两只最大的小公鸡杀了。

胡家人见宁家留饭的心十分诚恳,只得重新坐了下来。胡大娘就向于氏说:“你身子重,还在屋里歇着,我去灶间看看。”

宁婉虽然能干,但毕竟没多大,春玲和罗双儿也都是年青媳妇,这么多人这么多菜她们未必能做好,胡大娘要帮忙呢。

于氏就拉住她,“你也歇着,平日里也都是孩子们做的。”这个时候,她觉得也该显摆一番女儿的本事了,因此连动也不动一下,就是平日里的嘱咐也全没了。

胡大娘虽然是真心帮忙,但更多的是客气一下。女人和男人不一样,就是到别人家作客,哪里好意思果真坐着一动也不动?总要去灶间问一问有什么事的。但是懂得道理的人家,自然也不可能让客人做活儿的,此时胡大娘被于氏一拉,便就势坐了回来,“那我今天就等着尝尝几个孩子的手艺了!”

宁婉和春玲、罗双儿到了灶间,也颇有大显身手的意思。

人谁不要面子呢?家里来了客人,女人们本就想方设法做些好菜好饭招待,让来人赞一声这家的女人能干手巧茶饭好。现在胡家村的人,对三家村来说就是客人,只要是三家村的人都愿意在他们面前显示三家村的好。

宁婉一向有争强好胜之心,且她还对胡敦儒满心感谢,不论是梦里,还是眼下,两村和解都是他的功劳。今天又送了一石粮食过来,为两村以后商量事情立下了一个极好的开头。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还你一丈。”从此时开始,三家村再遇了事,自然也要主动让上几分,于是两村间有什么不能商量的呢?

因此这餐饭宁婉一定要认真做的。

若是在赵家的时候,招待客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席面,最尊贵的客人就是最好的席面,第一个一定要上燕菜,也就是燕窝,然后又有烧鹅烤羊之类的。眼下自然是备不出的,但是宁婉觉得只要真正用了心思做了饭菜,其实味道并不逊于那些高档的席面。

家里有肉有鱼有蘑菇还有各种菜蔬,再加上两只小公鸡,这些东西虽然很平常,但是也足够了。

咸野猪肉平常就是随便切了片一蒸,眼下自然要改得更正式一些。宁婉到园子里摘了一个大冬瓜,一刀拦腰切成两半,将瓜瓤掏了出去,用刀把冬瓜切面的边缘随意刻成波浪状,聊作装饰。这时把切成片的野猪肉,蘑菇片、木耳片、鸡脯肉片等一同放在冬瓜里,少添了点水和油盐调料,放在大锅里蒸了起来。

春玲和罗双儿第一次看到这样做菜,都瞪大眼睛问:“这也行?”

宁婉一笑,“自然是行的,还可以用南瓜、西瓜做呢。”三家村没有种西瓜的,否则这季节做一个西瓜盅倒也好,不过冬瓜也是极清凉解暑的。

而且她还听人说江南人有用橙子做蟹肉盅的,滋味绝佳,不过春玲和罗双儿既不知道橙子也没见过螃蟹,她还是不说了。只道:“这冬瓜要蒸很久呢,我们正好准备别的。”

鱼剖鳞去肚,用油煎过,酱用油炒,加上葱姜等物,再放入些肥瘦肉丁加水焖熟,方法简单,可是农家酱正能将河鱼的腥气解了,将鱼焖得香醇可口。

猪肉剁成末,加上各种调料,里面再放上两只鸡蛋和一些面粉,然后用手挤成圆圆的丸子,下油锅里炸到金红色捞出来,滋味最香,是下酒的佳肴。

小公鸡煮着吃不如母鸡,可是肉却最嫩,切成小块先用热水淖一下,投凉后再用急火热油爆炒,这时节吃着,比炖鸡肉要适宜得多…

最主要的是这几种菜的做法都是极快的,冬瓜盅刚端了上去,就又陆续送了鱼、肉丸、爆炒小公鸡上去,然后又有几种菜蔬,最后是用鸡蛋加了面粉、蒜苗丁煎的鸡蛋饼,黄中带绿,又是饭又是菜。

饭菜都做好了,宁婉和春玲、罗双儿便与胡大娘、于氏一处吃。胡大娘用勺子在冬瓜盅上舀下了一块冬瓜笑道:“种了这么多年的冬瓜,也吃了这么多年冬瓜,还第一次吃到这样特别的冬瓜呢!”尝了一尝不由得点头,“果然好吃!”

于氏就笑着又替胡大娘夹了一块咸肉,“这是野猪肉,比家猪的肉要香,她大娘尝一尝?”

胡大娘先前只当是寻常猪肉,现在一尝,“果然味不一样。”再吃下去,尝一样赞一回,却又细细打量起宁婉起来。

于氏看在眼里,只做不知,反让道:“我自怀了这胎起,就一直养胎,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婉儿张罗,倒也不差什么,上灶也还来得。”

胡大娘便笑,“你这是有福气呀,比起我生了三个儿子可要好得多!这些臭小子们哪里有这么贴心?”

“女儿自然什么都是好的,只一样不好,将来要嫁出去,那时候才是伤心呢。”

“那便嫁在附近就好了,时常能见到。”

于氏便一笑,“那怎么又能说得准?”却不肯再深说,又夹了一个肉丸子送过去,“一早上就过来,一定很累吧,多吃点。”

第68章 转变

此时人多口杂的,胡大娘也不多说,只笑道:“你也多吃点,身子养得好孩子才能长得好,生的时候也有劲儿。”又告诉于氏,“你家里虽然不用你做事,但这时候一定多动动才好。”

于氏都一一答应着。

宁婉便问:“胡大娘,我娘再过几个月就生了,我们家应该准备什么呢?”

“你娘生过你们几个,自然都是知道的,”虽然如此,胡大娘还是向宁婉又讲了一遍,“小孩子的包被、衣服、尿布什么的都要有,再就是买一斤红糖,还有就是干草要多备一些,其余盆子、剪子、热水什么的都是家里常有的东西了。”

不论什么大事,在农家都十分简陋。先前宁婉在赵家时见妯娌要生孩子,可是备了不少的东西呢,只是那时她不留心,竟没有十分在意。眼下了听了胡大娘的话,便只得点头,又暗想哪一天应该去问一问谢大夫。

正说着话,突然听到院门响,宁婉便赶紧起身去看,原来是三老爷子。

刚刚二老爷子斥责三老太太时,他不知道躲到了哪里,可是眼下却突然来了,换了一件出门时穿的夏布上衣,笑眯眯地向宁婉问道:“你爹呢?”

宁梁听了三叔的声音,早迎了出来,“三叔,刚刚去请你,你没在家。现在回来了,赶紧上炕陪着胡村长和小先生喝酒说话。”

“我就是来陪客的。”三老爷子说着便施施然地走了进来,似乎刚刚在胡家村人面前丢人现眼的不是他。

宁婉在心里冷笑一声,但还是去灶间拿了碗筷酒盅进来给三老爷子摆上。三老爷子不要脸,但是自家却不能不要。

吃过饭,宁婉与胡大娘打了个招呼,收了碗筷,与春玲和罗双儿到院子里做活。宁家的事每日都有,上午耽误了时间,下午却不能再不做了。

先将园子里的菜切了晒上,又将晒得半干的蘑菇穿成长串,再挂起来阴干…

因三人就坐在屋檐下,正能听到东屋里的说话声,胡敦儒讲了许老先生的几件事,其中有一件竟是路遇贼人,竟被他劝得改行善事了,大家都听得十分入神,可是宁婉却曾听过,因此倒兴致缺缺,又因为天热,颇有些困倦,半合着眼睛捡起一个个的蘑菇串着。

突然听到三老爷子说了一句:“许老先生果真仁义,二郎,你也要向老先生学一学,别只顾着自己家收山货卖钱,倒要帮着大家把山货送到虎台县里都多挣些才好呢。”困意立即全消散了。

三老爷子来了,不只是来蹭一顿好酒好菜,还是来教训爹的!

罗双儿和春玲也一直在听着里面的话,现在也都瞪大眼睛,三个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一起竖起耳朵等着听宁梁怎么回答。

三叔吩咐了,而且还是当着胡家村村长和小先生的面,宁梁就是再生气也是要答的,“三叔,到虎台县走路就要走三四个时辰,谁能背着东西走那么远?”

“你们家不是有两头毛驴吗?不用的时候正好可以借给大家。”

“毛驴虽然是牲畜,可不能天天干活儿,总要歇一歇的。”

“大家的山货要是不卖你家了,你家里哪里还有那么多东西要运?毛驴不就闲下来?”

二老爷子突然出言拦住,“老三,你这说的是什么话!”

在三家村,大家相互借些东西用也没什么,但却都是要还情的,宁梁先前就应该如此驳回来,但他一直给三叔留着脸面,眼下忍不下去了,不再躲躲闪闪地推却,直接地反驳说:“三叔,毛驴是我家花了许多钱买的,平时喂养也有不少花销。”

三老爷子就一笑道:“既然你舍不得家里的毛驴给大家用也没什么,再去虎台县时带着大家就行了。”

原来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这里,三老爷子就是想把东西直接卖到虎台县,因为他对自家从中挣了钱就是不满!

爹不是个擅长言辞的人,肯定说不过三老爷子,就像刚刚的几句话,明明三老爷子不讲理,但是却在语言上占了上锋。

宁婉站起身来,正要进屋里说话,可是这时胡敦儒却开口了,“三爷爷,这您就有所不知了,做生意也是有门路和信用的,这些秘密哪里能轻易告诉了旁人?就比如我们家去年采了猴头菇,我爹送到虎台县,找了许久才找到收猴头菇的人,也才卖了半贯钱,还不如卖给宁二叔家里得的钱多呢!。”

胡村长这桩丢脸的事从没有向外人说过,现在不想却被小儿子说了出来,便向宁三老爷子说:“他三爷爷,不瞒你说,我觉得自己也是个精明的人了,而且县城里我还是去过几次的,但是那次卖猴头菇,可把我气死了!一进城就遇到了两个人,带着我左转右转,后来到了一个铺子伙计又说我的东西是假的,要把我告到大牢里,我好说歹说才要了半贯钱回来。是以我听说宁兄弟找到了给县城送货的门路,也是佩服他的!”

宁梁这时就说:“那是仙人跳,专门骗我们这些乡下人的。当初我和婉儿第一次去县城里,也曾经遇到过,还差一点让人骗去了十几两银子!”

“所以呀,他三爷爷,你别以为去虎台县卖东西很容易就挣到了钱,那里可是一片花花世界,人精得跟猴似的,你们去了不要说挣钱,就是能囫囵回来就不错了!”胡村长是对虎台县心有余悸了,便又向大家说:“而且,刚刚宁兄弟说的话很有理,如果没有牲畜,是没法子往虎台县送山货的。人背着东西,又能背多少?太少了不合算,太多了又背不动,况且地里还有活要干呢。”

“我们村里大家采的东西,我就让他们都送到宁兄弟这里,又公道又省事,大家也不少得钱,自然也要让宁兄弟挣点不是?”

胡村长毕竟是村长,说的话合情合理,三老爷子再没话说,便道:“我也是为了大家好。”

这时宁梁也道:“若不是先前家里突然得了一注钱买了这毛驴,也不能做这生意,那边收山货的铺子现在已经彼此有了信用,生意自然还是要做的。而且我们家收山菜早定好了价儿,大家愿意送就送,不愿意自己送到虎台县也没什么,我把平日去的地方告诉大家,都多挣了钱我也替你们高兴。”

最后一句话正对上了眼红宁家那些人的心思,因此郭老爷子就笑着说道:“宁二郎这话说得对,大家各凭心意,愿意卖到宁家就卖到宁家,愿意送到虎台县的就去,都是一样的。”又向胡村长道:“别看我们三家村是三姓人家,其实也与你们一样,跟一家人一样亲,有什么好事,大家都再不相互瞒着的。”

胡村长不想宁梁竟然能将去虎台县卖货的地方说出来,深深地看了他几眼,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而胡小先生却笑着向大家说:“宁伯伯果真讲仁义!”

宁婉在屋外听了也是一怔,在心里略算了一算帐,竟觉得爹让大家去一次虎台县并不错。自家定的价其实不低,粗看差了两三倍,其实细算一下,扣掉损耗、人力、畜力,也不过一倍的利。大家自己去送货是多挣钱了,但是其实也多用了时间,而这时间完全可以到山上采山货挣来。

再看春玲和罗双儿都十分不解,“婉儿,你还不拦住宁二叔,他太厚道了,如此这般岂不会吃亏?”

宁婉就笑了,“有人愿意去就去吧,谁吃亏自己知道!”

此后,三家村果然有几个人跟着宁梁去了虎台县,只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下次了。

那一日宁梁因为有毛驴早早到了虎台县后又等了一阵子大家才到,各各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先到了望远楼,不料掌柜却只愿意收宁梁一份,却不愿意收别人的。

原来过去望远楼也时常收些零散和山货,但自宁梁定时送货之后却习惯只收他一家了,宁家要价不高,东西干净新鲜,送得多了又有了经验,一路上保管得又好,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宁婉十分细心,从最开始送货时起,就十分注意将各种的山货打理整齐,不论猫爪儿菜还是别的,送到酒楼里只清洗一下就能拿来做菜,十分便利。是以从掌柜到下面的水案打杂的,都对宁家印象十分好。

时日久了,大家也相熟了,便不再天天结帐,而是每天记个数,一个月一结。酒楼里平日查看存货缺了什么,就提前告诉宁家,宁家就紧着送过去。酒楼里省事,宁家得了利。

如今各家送山货酒楼直接就拒了,还是宁梁帮忙说些好话掌柜的才出来看看才挑挑撒拣拣勉强收了几份,其余都退了回去。原来各家比不了宁家是汇集两个村子的山货,就比如蘑菇,大腿菇、鸡油蘑、榛蘑什么的样样都分开,酒楼里做什么菜就拿什么,而这些人家呢,有的是各种混在一处,有的就算分开了每样都不多,还不够做一盘菜呢,酒楼当然嫌麻烦了。

因此就是收下的,给的钱又打了折扣。最后又到收山货那里,也是一样的道理,好不容易把带来的山货都卖了出去,但去虎台县的几个人累了一回,却没多得什么,反耽误了一天采蘑菇的时间,个个后悔。

宁婉听爹回来说了,越发庆幸自家生意做得早,抢占了先机,又与望远楼几个大买家不知不觉结成了很好的关系,眼下生意才做得如此顺利。

想到这里便又想到了卢二少爷,他的帮助功不可没。就算他送来的礼物是自己应得的,可是那次野猪肉确确实实地帮了宁家大忙,与虎台县的几个酒楼的熟识又有交情就是从那时起的。

村子里对宁家挣钱的不满又如不知如何突然生成时一般突然消散了,大家又都说:“还是把山货卖给宁二郎家里划算,自己跑一回虎台县反耽误了采山货挣钱!”村子里的人就是这样,说他们见风使舵也不尽然,但却果真是没什么主意随风倒。

第69章 出气

这些三家村人折腾了一回,虽然回来后重新将所有山货都卖给宁家,但宁婉心里的气却没有完全消,这一日郭小燕来送蘑菇,她一眼看到里面有一个毒蘑菇,捡出来道:“你是有心想让我家卖的蘑菇毒死人?

春玲和罗双儿也跑过来,在郭小燕的筐子里翻了一翻,又找出两三个毒蘑菇,也都高声叫了起来,“你这心肠也太恶毒了!”

三家村的人就住在大山中,先前村里曾有过不小心吃蘑菇毒死人的,因此大家对毒蘑菇十分小心,采蘑菇时更要仔细看,到了宁家又要再挑一回,只要不是常吃的几种蘑菇都要扔出去的。望远楼等几处愿意收宁家的山货,也是因为来往多了知道宁家的仔细,他们是做吃食生意的,在这上面更是谨慎得不得了。

这时也正是大家采了蘑菇回来的时候,因此这几声早引来了大家上前看,皆啧啧道:“这也太过了。”毕竟有一个半个的,还能说不是不小心,可是随意一翻就找出来几个,居心着实可怕。

郭小燕还强辩道:“山里的蘑菇都长在一处,我当时急着多采就没发现混在里的面毒蘑菇,现在挑出来不就行了吗?”

宁婉摇头道:“这蘑菇我不要了,以后你也不要再送,只要是你的东西我家全都不要!也不挣你的钱了!”

郭小燕一听急了,“凭什么不要我的?我挑好了不就与大家的一样了?”

宁婉就道:“买卖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我不买你还一定要逼着我买不成?”

“那我这些蘑菇怎么办?”

“这不是我应该管的了!”

有些人不给她教训是不成的,宁婉果真不再收郭小燕的东西了,虽然她也猜到郭小燕采的蘑菇也可能放在郭家其他人那里一起送来了,但是在明面上,她就是不收郭小燕的东西!而宁家三房,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迁怒于每天送山货的拴儿妈,毕竟她没有与自家直接冲突,而且她虽然也可恨,但一直受三老太太的欺负也很可怜。

宁婉十分强硬地不收郭小燕的山货,在三家村就算是撕开情面了,通常大家就是心里不快也要维持着面子情,很少有这样的。但是宁婉决定了之后,说服了爹娘坚持住了,而三家村的人也没有人敢说什么。

这也是三家村人的一个特点,他们怕强横的人,又喜欢欺负弱小的人。如今宁家强硬,他们反都害怕了,只怕宁家也一样不收他们的山货,个个与宁家更加亲善起来。

一时间,宁家的地位在三家村里直线上升。

而就在这时,一个很平常的上午,大姐夫满头满脸汗地跑了进来,“我是来报喜的,昨天夜里贤儿生了,是个儿子!”

虽然是早知道的事,但是宁婉还是十分开心,至于爹娘,更是喜不自胜,按他们的想法,宁贤生了儿子,给万家传了血脉,她自己一辈子也都有靠山了,比先前生了囡囡还要多一重安心。

于是宁家便一面做了饭菜款待大姐夫,一面收拾东西准备去梨树村给宁贤下奶。

包被、衣裳、银锁早包在一个包袱里;鸡蛋要再买一些;抓一只小公鸡一只小母鸡捆了翅膀放在筐子里,从梁上拿下十条野猪肉,再就是家里的山货顺便给大姐家和大姑家带去些。

于氏不能去,宁梁去了也不能进月子屋,家里早商量好了让宁婉陪着爹过去看看大姐。因此宁婉收拾了东西便回屋里换了一身衣裳,浅蓝色的小袄配银白条的裙子,夏日里穿着清清爽爽,正是前些时候买的布,因颜色娇嫩不经穿,平日里就没有拿出来,还是第一次上身。头上再插了一朵粉嘟嘟的纱花,春玲和罗双儿看了都说她像山里面的小花精,好看极了。

娘听了也笑,“这么出门还不至于让人小瞧了去。”

没多久两头驴驮的东西都弄好了,一头上面载着给大姐和大姑送的东西,一头载着两筐蘑菇,今日到梨树村住上一夜,明日一早送到虎台县,生意和家事都不误。

万家所在的梨树村虽然在虎台县附近,但是其实却离三家村方向更远一些,因此宁家做了山货生意时常到虎台县,但是却不顺路经过,宁梁又急着当日赶回家中,便很少绕路去梨树村。

宁贤嫁的时候宁婉还小,也没有去过万家走亲戚,但是后来在她的梦中,她带着父亲最后在梨树村落了脚,依着大姑和大姐生活。就是她的亲事,也是因为在梨树村里机缘巧合遇到了赵太太,进了赵家的门。她嫁了之后,爹也依旧留在梨树村里,靠着她的供养和大姑大姐的照顾又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

所以宁婉走进了这个种了许多梨树的小村子,看到满树青青的梨子时不由得鼻子发酸,只得用力吸了一口气。

大姐夫只当她见了这么多梨子心里喜欢,外面的人到了梨树村都是这样的,就笑着说:“家里也有好几株梨树,小姨子要是爱吃随便摘。”

年年中秋节时万家给岳家送的东西里都少不了梨子,宁婉嫁到赵家后还常吃自家庄上做的梨脯,可是大姐夫的话她听着还是高兴。他与二姐夫是两样人,说起话来直来直去的,并不十分好听,但是却实心实意的。

寻常人家的女婿很难容得下老丈人和小姨子寄居自家,可是大姐夫不但容了,而且对他们还很好,因此爹和自己才能安心住下。

眼下宁婉便笑着说:“现在梨子还没大熟,等秋天时再吃吧。”

“嗯,是有点酸,”大姐夫把宁婉当成小孩子哄,“一会儿我拿梯子爬到树顶上摘几个最熟的,就很甜了。”

宁梁就拦着,“贤儿刚生,家里那么多事,就别架梯子爬树的了,等到秋天再吃吧。”宁婉也一再表示自己不想吃,大姐夫方才罢了。

说着话就进了村子,一路上与大家打着招呼,很多人都认得宁梁,便笑问:“万大郎,你丈人来看外孙了吧!”

大姐夫就笑着应了,“是啊,我丈人和小姨子来给媳妇下奶来了。”

正说着,大姑听了信儿过来了,见弟弟穿着体面的衣裳,牵了两头驴,驮着许多的东西,自然是极高兴的,劈头便问,“家里日子过得还好?”

宁梁就笑着答应,“还好,又买了一头驴,每次来送的山货也多了一倍。”

宁大姑便又拉了宁婉的手,“我小侄女越长越俊了!”

“大姑,”宁婉也着实亲热,“我娘也想你呢,只是她想来也来不了,让我给大姑带好儿呢。”

“让你娘在家里好好养着,给我们宁家添丁进口就是最大的功劳了!”大姑笑着又问:“你们都出来了,可有人陪着你娘?”

“有,我们请了二房的春玲嫂子陪着娘住。”

“那就好,”大姑就说:“你们先去贤儿家里,然后晚饭来我家吃,他们家里新添了孩子正忙乱着,恐怕没时间做饭。”

还不待宁梁回答,大姐夫就说:“大姑,那可不成,丈人和小姨子到我家了,哪里能不好好招待,一会儿还要请大姑和姑父过去陪着呢。”

“我们都是亲戚,哪里用得着分得那样清?”

宁婉便与父亲对视了一眼笑了,跟着大姐夫到了家里,就见东厢房的门关着,前面挂着红门帘,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喜字,门左边又挂着一付用桃木做的小弓箭,上面也缠着红丝线,十分地喜庆。

正是这一带的风俗,家里生了孩子是喜事要挂红门帘,上面写着喜字,至于富贵人家也有的写状元及第、长命百岁等美好祝愿的,又或者绣了吉祥如意的花纹等等,寻常就像大姐夫家这样的只挂一块红布就行了。至于在门左的弓箭就是说明生的是男孩儿,如果是女儿就要在门右边挂上一个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