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七也跟着父母应和着埋怨道:“都是你多嘴,才出了这样的事,原本两家悄悄说话,怎么告诉郭家人!”

胡七嫂早胀红了脸,“二叔、二婶、婉儿妹妹,是嫂子对不住你。”可她心里倒底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眼泪便含在眼圈里,“我根本没有说两家定亲,只提了一句婆婆十分喜欢婉儿,想讨了做儿媳妇,谁想到郭小燕能那样乱传呢。”

这件事的根源虽然是郭小燕,但其实胡七嫂确实不应该乱传话的,毕竟八字还没有一撇,她只是悄悄来探个口风,怎么就能将话传出去呢。

因此胡七便一巴掌拍了过去,“这一句也不应该说的!”

七嫂子脸上便立即红了一片,高高肿起一个巴掌印,她便垂了头捂着脸低声哭了起来。

三家村里也有些男人打老婆,有的是老婆做错了打,也有的不论对错一样打。但是宁梁却从不打于氏,因此于氏最看不得,心便软了,赶紧上前拦住,“别动手了,这事说开了也就好了。”

宁婉冷眼瞧着胡村长胡大娘还有胡七,他们这是到自家做戏来了?在自家打胡七嫂,自己家能怎么办?除了原谅还有什么办法,总不能看着胡七把媳妇打死吧。

再说就是打死了又有什么用?

胡村长和胡大娘都是精明人,因此从来都是好算计。不过,宁婉是感谢和敬佩胡敦儒的,只看在他的面子上还是不想与胡家翻脸,因此并不说破,只一笑道:“这事就算了。”

胡家已经打了媳妇,宁梁也不好意思起来,便道:“你们去向郭家老爷子说一声,是郭小燕撒谎就是了。”

“宁二郎呀,还是你大度。”胡村长拍着爹的肩十分感动地说:“家里的孩子不懂事,我也是没法子呀!”

胡大娘在另一边拉了于氏,“她二婶,我就是知道你们家人都厚道,这次的事情过去了,我一辈子记着你的情。”

宁婉便在心里笑了,胡敦儒的性子还真不像他的爹娘呢。

两家人既然把话都说开了,便又坐下闲话几句,胡村长夫妻就说:“我们也该回去了,再顺路到郭家把话说清,日后再有三家村的人问到,我们家再也不会承认的。”

宁梁和于氏便起身相送,“原本应该再留你们坐一会儿的,但想到你们家忙了一天,恐怕都十分累,便也不虚让了。”

说着话大家向门外走去,却正与一个人迎面撞上,原来竟是胡敦儒!

在这喜庆的日子,胡敦儒依旧穿着他平日穿的半旧青布长袍,头戴半旧的青布方巾,只是因为赶得急,脸上已经浸出汗水,没有他一直以来的稳重,甚至还带了一两分狼狈,拦住他的父母问道:“原来是真的?”

胡村长夫妇便拉住他道:“我们回家再说。”

可是胡敦儒哪里肯走,停了脚步又问:“爹,娘,你们告诉我,可是真的?”

胡村长只得点了点头,“是,不过我们已经向你宁二叔宁二婶赔了礼,宁家也不再生你嫂子的气了。”

“你七嫂也后悔不应该多嘴了,本来你哥想再教训她一回,你宁二婶一直拦着呢。”胡大娘说着拉着儿子的手,“向宁家叔婶问个好我们就走吧。”

胡敦儒果然躬身向宁梁和于氏行了一礼,却摇了摇头,“这事错的不是我七嫂,而是爹娘和我,而且我们不能做了背信弃义的事就如此混了过去!”

宁婉心里暗暗赞叹,胡敦儒毕竟是胡敦儒!尽管错的是他的爹娘,可是他依旧还是不肯含糊,而是要将事情一五一十地说清楚,再想办法解决。

当年胡家村和三家村一场争斗之后,胡敦儒正是用这样的态度将两村间箭拨弩张的气氛慢慢消融了,他公正——不,甚至有些偏袒着三家村,因为他从来对自己、自己家、自己村更严格。正是因为如此,宁婉才顺利地为爹讨要到了药费,卖了自家的地,离开了三家村…

从胡敦儒将两村的冤仇解开,到后来他在马驿镇成功地办起冬学等事来看,他并非不如精明的胡村长和狡黠的胡大娘聪明,不长于将责任推走,而是他将所有的才干都用在了正途上,因此才能有后来的成就。

宁梁和于氏一向对胡小先生有着十分地好感,因此更是将心里原来还剩下的几分不快彻底消去了,“胡小先生,这事到此为止吧,大家不必再提就是了。”

“不行!”胡敦儒十分坚决,向宁梁夫妻又是一礼,“还要借二叔二婶家里一述,将此事真正消之于无形!”

大家只得重新回了宁家东屋,胡敦儒问了事情的经过,他原本一无所知,无意间从长兄处听了三句两句意识到事情不对才赶了过来,因此从胡七嫂到宁家探口风开始细问了起来。

宁婉其实对一些细节也不大清楚,胡七嫂没有告诉她,娘也半遮半掩的,特别是后来胡大娘来解释的话,娘干脆就瞒着她了。因此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突然觉出有人拉自己的袖子,转过头去便见娘向自己扭头努嘴地示意,原来娘觉得这些事不是自己应该听的。

其实宁婉不是好奇这件事,却十分好奇胡敦儒会怎么处置。因此她去了灶间便又回来,给大家续了茶水便在离娘远一点的地方站住了,这样娘就拉不到自己了,而她也不好当众赶自己出去。

这时胡敦儒已经问清楚了,便向胡村长夫妻道:“爹、娘,七嫂与郭家人说的都是实真话,就算郭小燕传错了也不应该将责任归于七嫂。”

胡七嫂便赶紧说:“小叔子,我果真不应该乱说的。婆婆也几次跟我说过,郭家人不善,让我少和他们来往,可是我竟没有放在心上,依旧去郭家串门,郭老太太问了我几句,我就多嘴了。”她哽咽了一下,“只是当时我以为你们的事情一定会成的,哪里想到许老先生会给你说亲。”

胡敦儒点了点头,却依旧盯着自己的父母,“爹、娘,你们既然已经与宁家商量了亲事,就不应该毁诺再答应古家!”

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胡村长老脸一红,“许老先生亲自帮你提亲,我听了还能怎么办?只能点头啊!”胡大娘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们先前是真心与宁家结亲的,只是不好意思回绝许老先生而已。”

不好意思回绝许老先生是真,但是古家比起宁家无论家境、资财哪一方面都比宁家好多了,因此胡村长夫妻没有回绝许老先生更是考虑到这个原因。不过宁婉完全能够理解,胡村长胡大娘就是买一文钱的针头线脑都要挑更好更划算的,婚嫁大事,自然要将双方的条件一一摆明,胡家挑更好的没有错。

可是胡敦儒却不是这样想的,“君子重诺,我们家既然与宁家商议过亲事,便不应该再应下先生。如今我成了言而无信的人,而宁家妹妹的名声受到了损害。”

胡七见父母都胀红了脸说不出话来,只得替他们出头道:“其实娘让媳妇过来也不过探探口风,并不算定亲,所以也不算毁诺。至于宁家妹妹名声受损,那是郭家人做的缺德事!”

胡敦儒气道:“哥哥,错了就是错了,硬是将错推给别人更是丢人,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胡七再辩不下去,便将头向后缩了一缩,不言语了。

宁梁和于氏都是会替人着想的,将心比心,如果胡敦儒是自家的孩子,遇到了先生亲帮忙说亲的好事,恐怕也是不好回绝,能如何也未可知,因此反劝胡小先生道:“事情已经这样了,就是辩也不能改变,因此不必再提。”

不想胡敦儒却道:“既然错了,就是要改过来。明日一早我就镇上向先生道明,然后去古家退亲,我们两家按先前约定亲!”

胡村长夫妇一听都急了,“那怎么能行,我们和古家已经办过定亲宴了!”

“可那是错的!”

“定亲宴不是儿戏!”

胡敦儒坚定地说:“言而无信更不能纵容!”

看着胡家人在自家争了起来,宁梁和于氏十分尴尬,且又涉及到了女儿,因此倒是劝哪一边也不好,又不能避开,两人都没了主意,扎了两手立在一旁。

宁婉再没想到胡敦儒竟能与父母对上了,也站在一旁看得呆住了。她早知道胡敦儒生性耿直,不想他对长辈也是一样的,觉得有道理的事情就坚持到底。不过,若非如此,两村的百年争斗哪里会在他的调节下和解了呢。

自家人在别人家里争了起来,刚刚悄悄退后的胡七此时羞得脸全红了,上前拉住弟弟说:“爹娘纵有不对的,也是长辈,我们总要孝顺。”

“你此话更是错,‘孝’自然应该孝,‘顺’未必都要顺,”胡敦儒摇头道:“孟子曰,‘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即使是长辈,错即是错,对即是对,不能以孝为由顺之。《训蒙文》中也道‘亲有过,谏使更’,此事明明爹娘错了,我们兄弟为人子者,更是要劝谏父母,改过才是。”

三家村人最喜欢讲“孝顺”的,有些长辈甚至明知自己有错,可也要用这两个字压住小辈。宁婉先前最讨厌的三老爷子和三老太太便会时常用“孝顺”说话,自己、虽然想法子顶了回去,可是她却从没有真正想过“孝顺”二字竟可如此讲,胡敦儒毕竟读书明理,另她茅塞顿开!

第84章 干亲

尽管宁婉由此一番话对胡敦儒的敬佩更重了,可是她一听到胡敦儒要与古家退亲,重新与自家退亲,下意识地就反对,“不行!”

胡敦儒与古家小姐原本是前世的姻缘,宁婉虽然不大清楚他们夫妻之间情形如何,但是只看胡敦儒端正的人品,平和的个性,还有他将来的成就,想来他们会过得不错。

自己因为有了那一个恍若前世经历的梦,因此窥得先机,得到胡家人的欣赏,才有了结亲的想法。但姻缘前定,毕竟胡敦儒与古小姐的亲事还是有了结果,她绝不想从中破坏。

宁梁和于氏听了胡敦儒要退亲,自然也觉得不妥的,但是他们的立场又不同,想到如果胡小先生与古家退了亲,与婉儿定亲,这实在是一件好事!

就像前几天胡村长夫妻面对古家的诱惑一样,宁梁和于氏也被诱惑了,毕竟谁不想自家的孩子有个好归宿呢?胡小先生可是十里八村最好的女婿人选啊!

可是幺女一声反对,让宁梁和于氏醒了过来,他们一直在心里鄙薄胡村长家嫌穷爱富,只想摘高枝攀,现在自家怎么也能如此呢?因此也跟着女儿的话道:“毕竟已经定了亲,就不能再毁了。”

胡村长夫妻如今又愧又悔,不过不论是为了什么,他们也是不愿意毁亲的,“我们原已经犯了错,总不能再犯一次。”

胡敦儒还是坚持,“这一次我们是改错,只要向古家说明原由,他们一定能答应的。还有许先生,他一向最公正的,也会赞同。”

宁婉摇头,“胡小先生只想到了公平,却没有想到人情。我们两家不过随意说了一次话,都被人传成退亲,而你们真与古家退了亲,虽然有原因,但是外面的人却未必知道,甚至还有故意恶语伤人的。如此,古家小姐一定会身受其害,若有个三长两短的,胡小先生能心安吗?”

胡敦儒谈起自己的亲事没有一点避嫌的意思,正是因为他把亲事也当成了如争水一般的事务,因此并没有参加感情。也是,他不论对从未谋面的古家小姐还是不甚熟悉的自己都能以平常心相待,但其实他应该对古小姐更好一些才对,毕竟他们有一世的缘分,现在又已经定了亲。

“正是如此!”胡小先生猛地醒悟过来,“我们固然是好意,但是镇上比村里更重礼法,古小姐若是一时想不开可怎么办?”

“所以亲事不能再退了,”宁婉道:“我们两家的事到此为止吧。”

胡敦儒就又道:“可这样就对不住宁家妹妹了。”

“我没事的,”宁婉一笑,“胡小先生不是也说过,村里不如镇上重礼法吗?只要你们家证实郭小燕在撒谎,谁还能再说什么呢?”

对于谣言,她先前不是没有受过,当年宁三老爷子为了把自己招赘的事搅黄了,传了多少难听的话?当时自己听了固然难过,但是现在回首再看又不算什么了,只要自己不怕,谣言其实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就算还有人喜欢说,就让他们说去吧,我不怕!”

舍了宁家的亲事改定了古家,胡大娘心里不是没有内疚的,但是她却一直觉得自己对,古家在镇子上经营一座油坊已经三代了,家境十分富足,听说古家姑娘从小养在深闺中,很少出门,女红针钱样样来得,自然是要比三家村里的村姑要好得多。但是如今听了宁婉这番话,她越发觉出眼这小姑娘的懂事明理,竟真心后悔了。

当时许老先生要为敦儒说亲前,其实是问过他们敦儒是否定过亲的,可是她当时听了丈夫回答没定亲时也没有反驳。如果重新回到那时,她恐怕不会再沉默了,但是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呢!

“都是大娘的错,”胡大娘拉着宁婉再三叹道:“我们家是没有这个福气呀!”

于氏心里突然畅快起来,正是这样,只凭自家幺女的美丽、能干、聪明,将来还怕嫁不到好人?也许婉儿未来的夫婿比胡小先生还要好呢,此时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只不过我们两家没有结成亲家的缘份而已,日后依旧好好相处。”

胡大娘眼睛一亮,“既然如此,我们不如结个干亲吧。”又道:“我只生了三个儿子,没有女儿,就让婉儿给我当干女儿,可好?”

这次的事情,胡宁两家虽然没有翻脸,但却已经生了嫌隙,因此宁梁和于氏其实对胡家已经不满了,说日后好好相处不过是客气话而已,没想到胡大娘就顺着杆就爬上来,要结干亲。

在三家村这边,干亲不是随便认的,通常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担心不好养活为了消灾免祸,转移命相等原因认干亲,但是眼下自然不明如此,胡家是为了保持两家的亲近。

在于氏心中,她果真打算此后与胡家远一些,因此乍一听说倒是一怔,并没有立即答应下来。

胡大娘赶紧又道:“她婶子,你想如果我们两家认了干亲,敦儒和婉儿就是兄妹,那些嚼舌子的人还能说出什么来?”

这一句真正打动了于氏,胡大娘所说不错,如果胡小先生和婉儿成了干兄妹,就不能说亲,郭家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婉儿的名声就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她便看向丈夫。

宁梁心里的想法与于氏相差无几,便也生出了几分迟疑。胡村长见状不由得心里赞叹媳妇聪明,赶紧应和道:“不错,我们以后就当亲戚一样走动!”拍着宁梁的肩膀道:“二郎,只要你应下,我就让敦儒看皇历挑个吉日摆下酒席,认婉儿当我家的干女儿!”

结成干亲是很郑重的事,干女儿要给干爹干娘行礼,送上礼品,而干爹干娘也回赠礼物,眼下胡村长要摆酒席,更是十分重视,如此盛情,倒让宁梁和于氏不好回绝了。再想到女儿将来与胡小先生结成干兄妹,就是嫁了人也要往来,倘若在夫家有何事,胡小先生就是兄长,定然会帮女儿出头,因此也就愿意了,“那就依胡村长。”

原本有些不尴不尬的局面如今变得十分融洽起来,丙家人重新又坐下,于氏便带了女儿出来煮茶,又将家里的点心、炒南瓜子、炒榛子、炒松子、核桃仁什么的都端了出来。又因为将来就是亲戚了,也不再分屋而坐,男人们在炕头,女儿们在炕稍,亲亲热热地唠了半晌。

宁婉从没想过会与胡敦儒家成了亲戚,但是眼下的情形无疑是最好的。虽然胡村长夫妻办的事不地道,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坏人,就是做了有些过火的事,自己总要看胡小先生的面子谦让几分…因此她没有一点反驳爹娘的意思。

胡家人走了之后,宁家人送客回屋却都一时无语,还是宁婉先开口笑道:“也算是坏事变好事了。”

宁梁和于氏不想女儿反来劝他们,便都叹气说:“都是爹娘没有能耐,如果我们家也有古家那样的家业就好了。”

宁婉依旧笑,“将来我们家一定比古家还要有钱,到时候爹娘给我再说一门更好的亲事!”

三家村人都知道开油坊的古家,因此宁梁便咋舌道:“这附近怕有上个百个村子榨油都要到古家油坊,我们什么时候能比古家还富呢?”

于氏也不信,“听说古家的油坊传下来好几辈了,也不知他们家攒下了多少银子。”

“那又有什么?”宁婉一指了指娘平时放钱的箱子,“眼下我们生意还小,但是将来把铺子开起来,,早晚比古家的银子还多!”

从入了秋,家里收的山货一样样堆成小山,挑拣晾晒烘炒之后价又向上翻了几翻,宁梁送到虎台县回来怀里便是不菲的银钱,积了起来已经不是小数,前两日宁婉又给家人都分了红,连才出生没多久的小石头也有了自己的私房儿,恰好家里正请木匠打家具,于氏便又做了一个新钱匣子给儿子存了进去说是将来娶媳妇用。

如此看来幺女所说的也未必不能,宁梁便又修正了一下,“就算我们家这一辈比不了古家了,但是还有石头呢!”

宁婉赶紧凑趣,“将来石头也会给爹娘挣钱,还会生了孙子长大了挣钱呢!这样我们家一定比古家富了。”

一家人便都笑了。

趁着丈夫睡前到院子里看看猪鸡,再给驴添草,于氏便小声向女儿说:“胡小先生再好,你以后也不要再记挂着他了,将来你嫁了就会知道夫君才是对你最好的人。”

宁婉时常在家里称赞胡敦儒,却不想娘去误会了,只怕自己忘不了他。宁婉哭笑不得,她对胡敦儒的感觉从来都是景仰敬佩尊重,却没有别的情愫。就是在听到胡敦儒与古小姐定亲的时候,她心里也没有一点的伤心。

甚至宁婉还觉得胡敦儒与她还维持着平常的关系才是最适合的,毕竟她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自己怎么能与胡敦儒成夫妻。那样严肃又一本正经,温和中带着些疏离感觉的胡小先生怎么能在一处柴米油盐地过日子呢?

但是这些道理是没法对娘讲的。宁婉思忖了一下,“娘,其实就算我能嫁到胡家,日子也未必过得好。”

于氏不解,“怎么?”

“娘,你想胡大娘是个多精明的人,给她做儿媳妇哪里是容易的事?还有胡村长、胡七、胡七嫂,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宁婉一一点到了,“至于胡敦儒,他虽然一力主要退了古家的亲事,但其实他并不是因为讨厌古家的小姐,更不是因为喜欢我,所以才坦荡荡的。”

于氏“啊”了一声,突然明白自己一直觉得哪里有些不对了。今天是胡敦儒定亲的日子,他却还是一板一眼的,一点也不似寻常的少年郎喜气中带了些羞涩,说到退亲,也一样就事论事。他看到婉儿时也一样,从来都是循规蹈矩的。

还不比小柳木匠闲时会偷眼看婉儿呢!

再回想起当年丈夫第一次见到自己时热切的目光,于氏看中小胡先生做女婿的心思彻底没了!“也是,这门亲怪不得没成,原来还是缺缘分!”

看到娘想开了,宁婉便又与她逗了会儿石头,如今石头长大了,觉睡得也少了,时常喜欢将小胳膊从包被里伸出来挥着,又爱张着没牙的小嘴笑,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等爹从外面回来,宁婉才起身走了,“我回屋把铺子里的帐记一记就睡了。”

第85章 炸糕

宁婉认胡村长夫妻为干爹干娘,按三家村的习俗要给干爹做一顶帽子,给干娘做一双鞋,行礼时送上去。不过胡村长既然要大张旗鼓地摆酒宴,给宁家十足的面子,宁家便也将给胡村长夫妻的礼品又加厚一成,添了四块衣料。

宁婉将东西送上去,胡大娘笑着接了,又从一旁拿出几样东西:一个木碗一付木筷,一套衣裳递给宁婉。碗之所以是木头的,表示示永远不会打碎的好兆头,再加上衣裳,合起来是丰衣足食之意,这也正是这一带认干亲的常见回礼。

不过宁家多送了衣料,胡家岂能不再添?胡家还备了一把十分精巧的长命锁,正中有“长命百岁”四个字,周围有桃子、蝙蝠、花草等图案,下面垂着长链子的流苏,胡大娘便用一把银钥匙将长命锁锁上,口中又祝福道:“长命百岁!”

小婴儿认干亲时干爹干娘会赠长命锁,亲手将锁锁上,不论是阎王还是小鬼便再也抢不去了。但是宁婉已经大了,其实不必的,但是胡家就是备了,而且还是一把纯银的长命锁,份量很不轻,足有几两银子。

于氏在一旁赶紧说:“这也太破费了!”

胡大娘就笑道:“婉儿既然给我当了干女儿,这还不是应该的!这长命锁婉儿戴上一年,明年解下来,能保一生平安!”

胡宁两家结了干亲,便完全没有必要在村人面前辩明是非了,两家这样好的关系怎么能是退亲的呢?郭家从老太太起往下数就没有几个可信的人,郭小燕更是说谎成性,就是郭老爷子的权威也受到了影响,三家村人突然发现他并不那样值得尊重,而胡家村的人早在悄悄议论郭家上梁不正下梁歪,女人孩子们不好,自然是男人和长辈们有错在先。

此后,郭小燕再说什么,几乎没有人理她,郭大娘、郭大嫂几个在村子里也没脸,唯有郭老太太,她平日便很少出门,眼下便似对外面的事完全不知道一般,据罗双儿说,依旧在家里作威作福,因此罗双儿的日子越发难过。但是新房已经盖好,按郭老爷子先前承诺的,郭夏柱和罗双最晚也会在年底前分出去,所以罗双儿就是虽然很是受了些气,可是每日里依旧笑嘻嘻的。

宁梁自与郭老爷子翻了脸,便再不肯理他,且他如今正忙得很。自摔伤了之后,他在家里歇了几日,早再歇不下去,“我明日必要出门了,否则家里这许多山货送不出去怎么办?”

于氏和宁婉虽然还想再拦几天,但是宁梁说的却对,这些山货若是年前不能送到虎台县,便压在手中了,非但不能挣了钱,反倒要赔钱。因此只得答应了,却又道:“以后送货,再不要半夜出门。吃过早饭走,从虎台县出来在梨树村里歇上一夜,第二日再回,如此我们才放心。”

宁梁摔了这一次,也不敢再犟,便都听了,“冬天日短就这样吧,待开春后天长了我还是当日回来。”

宁婉就说:“夏日在大姐家歇上一日再回来也好,免得当日回来太累。”

于氏便笑,“你爹就是恋家,不论什么事出门,哪怕是半夜呢都要赶回来。能答应到贤儿那里歇一夜,还是头一遭呢!”她怀里正抱着石头,一面说还一面颠着儿子逗他笑,而她自己也笑得眉目舒展。爹在一旁也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头让石头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我就在家里自在!”

“不如我们家里再买一头驴吧,”宁婉在心里算了算,“如此爹每次去虎台县便可以再多带一百多斤的东西,跑两次就顶上过去三次。”

“不用了,”宁梁赶紧摆手,“咱们不是早算过两头驴够用了吗?再多买一头,多花了银钱不算,每日里饲料也用得多,正月里又要闲上一两个月…”

家里的小本生意自然十分精细,多了开销便少了利,能省的还是要省的,因此买驴的打算还是没成。

第二天一早,宁梁和于氏一起来,就见宁婉已经在灶间忙着了,便都说:“早说好了今天晚些出门,你偏这样早起来做饭。”

宁婉就笑着说:“我想着做些炸糕,我们今天早上吃,还能给大姐和姑姑带些。”

于氏看着锅里煮好的红小豆、盆里和好的黄米面,知道幺女昨晚就做了准备,便说:“还是你想得到,我却忘记了,你大姑和大姐都爱吃炸糕,偏她们那边不种糜子。”洗了手过来在红小豆里加了糖和油,再拿勺子用力压成豆沙馅。

宁婉此时已经将黄米面揪成一个个大小相仿的剂子,随手拿起一个抟成团,再按成圆皮,用木匙挑些豆馅放在圆皮上,一边旋转着圆皮一边用匙往里按馅,便将馅逐渐包住,最后两手相合再轻按一下,便成了一个小圆饼。

这时于氏早在锅内放了油烧热,宁婉便将圆饼放到油中,那扁扁的圆饼便慢慢鼓了起来,表面也成了金黄色,这时于氏便拿笊篱捞了出来。娘俩儿一个做饼一个炸,很快就炸出一大盆来。

宁婉将所有面馅都做好了圆饼,便用筷子夹起一个炸糕送到于氏嘴边,“娘一尝尝。”

于氏摇头,“你先吃吧,我等一会儿。”

宁婉却将那炸糕又向娘的嘴里塞,“先尝一块没事的!”

于氏只得张了嘴,咬下一口,就含糊地说:“味儿真好吃。”宁婉早用手另拿了一个,一口咬了下去,炸糕正热着,表面酥脆,里面黏软可口,那红豆馅甜美细润,也不顾热几口咽了下去,“真好吃!”

这时宁梁担着水回来了,宁婉赶紧喊,“爹,炸糕正热着呢,赶紧尝一个!”

宁梁只是笑,却不肯站在灶间里吃东西,洗了手进屋里,“你们先做着,我去看石头。”

其实石头正睡着呢,王木匠来了之后,宁婉先请他帮忙给石头打了一个小摇床,就放在炕上,轻轻一推摇床就晃了起来,再好用不过了。而且有了这个摇床石头在里面根本爬不出来,于氏就是不在身边也不必担心。因此于氏就笑,“石头还没醒,再说也不必看。”

宁婉就向着爹的背影笑着说:“我爹就是想石头了,一会儿不见都不行!”又向着娘挤眉弄眼。

母女二人就一起大笑起来。

这一会儿,饭菜也就做得了,饭就是炸糕,又有蒸蛋羹、咸猪肉冬瓜汤、酱油拌的萝卜条咸菜、酱缸里腌的芹菜、香菜。因为今天宁梁要出门,所以比时要丰盛一些,又给王木匠父子送过去一份。

宁梁吃罢,将早装成一袋袋的山货驮到驴背上,宁婉又拿出两个包袱,里面用油纸包着刚做的炸糕,是送给大姐和大姑的。炸糕虽然是热的时候吃,但是凉了却别有一种滋味,若是不喜欢吃凉的,再隔水蒸一下,炸糕就变得更软更糯,吃的时候黄米面能拉出去老长。

先前宁梁去虎台县时并不到姐姐和女儿家里落脚,不过有事时过去一次两次的,但自此起他便出了虎台县到梨树村里住上一夜,第二日再回来,这样就不必赶夜路了,他自己走着省心,家里也放心。

如此又有桩好处,两边原来离得远,除非年节往来,平日里很少通消息,现在却方便多了,两边便时常互通有无。其实农家能有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些吃用之物,但都是各家精心备的,倒也相互感念,越走越亲。

倒是马驿镇上宁清那处,因有刘货郎时常到三家村来,按说来往比梨树村还要方便得多,但是刘货郎只进不出的性子不变,便是宁梁和于氏这两个憨厚的人都觉出刘亲家的不同了。先前家里有什么好的,只要宁婉送给梨树村,宁梁和于氏还要特别地分出一些给宁清留着,但时日久了,他们便也不似过去一般样样不落了。

这时王木匠的活计已经做了半个月,小摇车自不必说早就用上了;现在又有立柜、八仙桌和椅子、梳妆台、衣架、脸盆架,还有一个大浴桶,满满当当地摆了半屋子,每样东西都厚重结实,一个钉子也不用,全部用榫卯,眼下还只是原木色。

宁婉瞧着这些美丽的木纹,不禁赞道:“我觉得这样就很好看了呢!”

王木匠就笑了,“这离交活还早呢!先要将表面擦净磨平上几遍漆才行。”又与宁梁商量,“上好了头一道漆,我便先去余家做几日活儿,待漆干了再回来漆二遍,一共要三遍以上,家具表面才能光亮。”

小柳也笑说:“真不想三家村这样富裕,竟有好几家要打你家这样的立柜、梳妆台呢,我们的活已经排到了腊月里。”

大家都笑,“先前哪里有这个闲钱,还不是今年宁家收山货,我们也跟着挣了些小钱,如今也把日子过得好些。”

正说着,又来了几个胡家村的人,对着满屋的家具赞叹不已,“我们也想打些宁家这样的家具呢,还请王木匠将这边的活做完了到我们村里去。”

王木匠便替他们排了日子,“恐怕腊月里做不完了,其余的只能等到正月十五过完后再接着做。”

胡家村的人便都有些遗憾,“我们知道消息晚了一步,便排到了春节后,过年时却用不上新家具了。”

王木匠劝道:“除了宁家,别家都用不上,上漆不是那么快的,每一次之后都要等着干透,最后还要刮平,比打家具还要费时间呢。”

如此一来,胡家村人就释然了,“明年就明年吧,只要打得好就行。”

第86章 家具

从几根大圆木到家具,这个过程实在神奇,王木匠的手十分粗糙,看着也不巧,但是他却能将榫头、榫窝做得一厘不差,木端之入孔时严丝合缝,整块木板平整如镜。

现在经过打磨,家具更加光滑,王木匠便拿出了用蓖麻油调的漆,他事先问过宁家喜欢的颜色,早已经调好了,用丝头蘸了用力在木头上一搓,那原色的木头花纹里便带了锗红。

宁婉看着这颜色稳重又自然,心里又添了几分开心,“这颜色调得好!”

大家也都说好,又有人问:“这是怎么调的呢?”

小柳见老爹只笑不语,就说:“这是我爹的秘方,连我也没教呢。”

王木匠看一眼儿子,“你呀!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到这一步!”又向大家说:“我家老大小杨早就会了。”

大家早听惯了王木匠说小儿子,也不在意,有想打家具的人就问:“还能调出什么颜色?”

“石黄、石青、石绿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