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掉漆吗?”

王木匠就拿着手里的丝头给大家看,“这是织绸的下脚料,用它们加力气把漆搓进木头里,搓三到四遍之后,油漆的色就重了,也厚了,再拿猪鬃编的片将油漆刮平。几十年都不会掉!”

大家听了都点头,“王木匠家的手艺真不愧是马驿镇上最好的!”

其实在宁婉看来,王木匠的手艺只是一般,但是却也他的长处,那就是他的木工做得用心结实,因此十分地耐用,他自称几十年不会掉漆,果然就一定不会掉,至于家具,就算用上百年也一样能用。

就似自家现在用的几个炕柜一般。

王木匠的几样家具都做好了时,宁婉便想将这几个老炕柜都抬出去,家中只用新家具,不想宁梁和于氏却坚决反对,死活将两对陈旧的炕柜搬到他们屋子里留了下来,宁婉一个人竟犟不过爹娘,只得勉强答应了。只是她看着家里面处处整齐,唯有两对老炕柜明晃晃地摆在炕上,说不出的别扭。

最后只得找了王木匠,请他将老炕柜上面的旧漆都擦去了,重新上了与新家具一样的漆,如此这般方顺眼了点。

这时已经到了腊月,家里炒山货的活都做完了,也不再雇人帮忙,宁梁接连十几天将山货、干菜一股脑地向虎台县送去,进了县城还不待在相熟的几家铺子走上一圈,就都卖了出去,价钱也都加一两成,毕竟这时候县城里家家都在备年货,家家都要买这些东西!所有铺子里的东西都不愁卖。

而宁梁每次从虎台县回来,也都会带各色年货回来,吃用之物倒还罢了,于氏特别稀罕几张杨柳青的年画儿,家里先前虽然每年也要买几张年画儿,但哪里见过如此鲜艳活泼,喜气洋洋的画呢?捧着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张喜上眉稍,一枝红梅,梅花里面黄色的花蕊都清清楚楚,两只喜鹊登在树枝上正叽叽喳喳地叫着;一张连年有鱼,上面是一个白胖胖的娃娃手里拿着莲花莲蓬骑在一条大红鲤鱼身上,笑得十分欢快,于氏就指着画里的胖娃说:“我瞧着我们石头长得和他有几分相像呢。”

宁梁就说:“你也看出来了?我正是一眼就觉得像石头,才将这张挑来的。”

宁婉细看看画里的人,再看看见到年画就高兴得挥着胳膊吚吚呀呀叫的石头,也笑了,“过年的时候,我给石头眉间也点一个红点,就跟这娃娃一模一样了!”

又有几张《长江夺阿斗》、《忠义堂》、《文姬归汉》的年画儿,却不只是喜庆图样,却有人物有风景的,于氏便问宁梁都是什么。

宁婉知道爹娘都是不识字的,见识不过耕地种田,家长里短,正要过去给他们讲一讲这几幅画儿的故事,不料宁梁买画时早问了卖画儿的人,现在便一一给于氏讲了起来,“这个船里面凤冠霞帔的女子是刘皇叔在江东娶的媳妇,就是孙权的妹子,正要抱着刘皇叔的儿子阿斗回江东,这个身穿铠甲的将军就是赵子龙,他听了消息只身赶来要将阿斗抢回去…”

爹讲得用心,娘听得认真,宁婉在一旁想了想也没有去纠正爹的错,这些故事对不对其实没什么,重要的是一家人开心就好了。

郭小燕就在这时候嫁了。因宁家与郭家再不往来,便似绝交了一般,因此宁家人也没有过去送嫁。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看的,郭小燕许的这家人十分贫穷,当初下的聘礼便十分少,眼下迎亲时也是简薄得很,连头接新娘的毛驴都没有雇,只由几个亲友们陪着上门便算接亲了。

郭老爷子之所以将郭小燕许给这样的人,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了,郭小燕为瘸了一条腿还罢了,更主要的是她名声十分地差,差不多的人家谁会娶?老话说得好,“寒不择衣,贫不择妻”,只有穷到了极点的人才不会在意人品将郭小燕娶回家去。

听着村里响了几声锁呐,于氏和宁婉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她们正在做酱块。

在三家村,家家都要种黄豆,而黄豆最主要的作用还不是榨油、炒豆等,而是做酱。大酱是家家过日子最少不了的东西。

从春到冬,从刚长出来的火葱到酸菜心都可以蘸酱下饭吃;家里富裕的,用酱烧肉、蛋、鱼,家里最穷的,还可以直接用大酱拌饭。大酱虽然是最寻常最便宜的东西,但是辽东人年年月月日日吃它,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身强体壮。

娘虽然是从江南来的,但在三家村住得久了,也入乡随俗,早学会了做酱,而且能做一手好酱。以前三房时常到大房的酱缸里叨酱,为的就是大房的酱好吃,有时还将大房做好的酱块直接拿走,害得大房的酱时常不大够吃。

今年家里终于摆脱了三房,又因为平日里吃食多了许多,今年的酱倒还剩了不少,但是于氏还是按照老习惯在腊月里做酱块。

昨晚泡了一个大盆新黄豆,都是母女二人仔细挑拣过的,一早上用文火烀了一个多时辰,将豆子烀得又软又烂。这时候用勺子搅碎,不必像豆沙馅一般特别的碎,留些半颗的豆瓣不要紧。

这时候便要搅碎的豆子放到一个方方的盒子里压得实实的,然后再扣过来做成一个个四方方的酱块,放在太阳下面晒。

娘俩儿忙了一大半天,将一盆豆做成了十六块半的酱块子,在外面晒了三五天,便一块块地用白粗麻布包起来放在灶间的柜子里。

这些酱块子要一直放一冬天,中间只需要将它们挪挪位置,透透风,到了明年四月里才拿出来下酱呢。

酱块子弄好,晚上估计着丈夫回来时间,于氏将饭菜也做上了。

高粱米捞饭,将高粱米多添水煮熟,然后就有笊篱将高粱米饭捞出来装到碗里,另将锅里的米汤也盛出来就着饭喝下。菜是刚腌好的酸菜,先前的白菜已经变小,颜色也成了半透明的淡黄,切的时候要将菜帮片得薄薄的,再切成细细的丝,用五花肉片炖了半个多时辰。

宁梁一进家门就闻到了菜饭的味道,竟有些惊喜地问:“家里做了高梁米饭和酸菜?我这两天正想吃这些东西呢!”这其实是先前家里最常吃的东西,当然那时多半是不加肉的,大家早都吃得厌了,不想有些日子没吃,竟然惦记起来了。

宁婉就笑道:“可见爹有什么心思娘一眼就能看出来哟!”

老夫老妻了,自然能看得出,宁梁便一笑,却又道:“我这一辈子是不能有什么出息了,大鱼大肉地反吃不惯,最爱吃高粱米酸菜这些老东西。”

宁婉摇了摇头,“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大鱼大肉,才想高粱米酸菜呢。不信从现在起,家里顿顿高粱米饭炖酸菜,爹只要吃上几日就再不想吃了!”

宁梁便不得不承认,“婉儿说得有理!”

这时于氏给他兑好了温水叫他,却不理他们的争论,只道:“赶紧洗手吃饭吧!外面吃的再怎么也不如家里的。”就算是姑姐和大女儿亲手做的饭,在宁梁和于氏心中,也不再算家里的了。

吃过饭,宁家人坐在一处商量年礼。先前家里日子艰难的时候,礼数也是不缺的,现如今更是不能差了。往前送礼时排在前面的自然是二房和三房,但是今年只送二房就行,三房不必再理。然后就是宁贤的太公公太婆婆。接着才是与宁梁同辈的大姑家、货郎刘家、另有村子里关系好的几家和胡村长家。

宁梁便又说:“今年还要给望远楼的掌柜好好备一份礼,这一年我们家东西卖到望远楼里的最多,掌柜的却一次没为难我。”

“这自然是应该的。”于氏和宁梁算计着家里常卖货的铺子、酒楼,“落了谁家让人笑话,以为我们三家村的人不懂礼数呢。”

夫妻两个算计妥当了又问女儿,“还有一家,我们想着应该办一份大礼,只是不知道卢二少爷家在哪里。”

宁婉其实早想到了,家里的生意能如此顺利与卢二少爷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可是她却一直在犹豫,“卢二少爷既然去了多伦,我们也就不去了吧。”

宁梁和于氏就都惊讶地问:“你怎么能这样说!”又赶紧教导她,“先前你帮了卢二少爷,我们不好主动过去,免得让人以为我们想攀附人家。可是如今卢二少爷帮我们家打野猪的恩情,我们再怎么也不能忘记,这礼一定要送的!”

道理自然是这个道理,宁婉也无从反驳,她只是觉得卢二少爷实在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自己只能仰望却不能近前,另外还有梦里那个模糊的画面让她心生怯意,所以才一味地推脱。

于氏却想得岔了,就向丈夫说:“婉儿毕竟是女孩,年纪又小,不如你打听了卢家住在何处,然后我陪你过去给吴夫人拜个年吧。”

卢二少爷既然去了多伦,家里就只有吴夫人,爹怎么也不好自己过去的,因此娘只能陪着。宁婉一听,赶紧反对,“虎台县那样远,娘不好出门,还是我陪着爹去吧。”

此时她亦想得通了,卢二少爷在多伦,恐怕过年都不能回家探亲,自己的确应该去看看吴夫人,就算替卢二少爷吧,于公于私自己都不应该躲着。

过了两天,宁婉就煞有架式地说:“我打听到了卢家的住处,其实与梨树村相隔不远。”其实眼下虎台县里大约没有几个人知道卢二少爷就是卢指挥佥事的儿子,更不知道卢指挥佥事还有一个原配妻子就住在县城外。但是爹娘都是极好骗的人,尤其是对自己这个女儿,他们从没有怀疑过,甚至自己会记帐也轻易地就在他们面前含糊过去了。

第87章 拜年

宁梁和于氏果然不但信了,而且还赞扬宁婉,“婉儿就是聪明,问个消息都比别人快。”

于氏便道:“别人家的年礼我们便送些山里的土物,但是卢二少爷是我们家的恩人,可不能太薄了,不如你和你爹到虎台县里花上十两二十两银子买些上等的礼盒吧。”

家里打了一屋子家具不过用了几两银子,于氏尚且心疼得叨咕了好久,如今提到给卢家买年礼她却舍得了。宁婉一笑,“那倒不必,卢二少爷是大度的人,并不在意这些小事。而且我们本就是山村里的人,只要表达了心意就好。只是眼下卢二少爷不在家,他娘一人住着,不好爹一个人过去,还是我陪着爹去好了。”

于氏听了点头,“按说我也应该去的,只是石头太小,再则我见卢二少爷的娘似乎并不大喜欢与人说话似的,只怕说话不对让她不高兴。”

宁婉明白娘的迟疑,她是怕于与吴夫人打交道呢。但其实自己去给吴夫人拜年也有压力的,毕竟吴夫人是那样的怪僻。不过看在卢二少爷的面子上,她一定要去。就像先前在赵家,为了家里的大事,她总要与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往来一样,相较而言,吴夫人还不是讨厌的人,她只是有些怪罢了。

可是娘却不必了,宁婉摇头说:“石头太小正离不了人呢,娘在家看着弟弟吧,我替娘把心意带到。”

转天宁婉换了崭新的衣裳,正是娘为了过年给她做的新衣裳:石榴红绫裙子,葱绿撒花棉袄,衣领衣袖都镶了一道雪白的细牙子,费了许多的工夫,今日才第一次上身。

因自己不能去,于氏便更尽心打扮女儿,帮她用刨花水把头发梳得乌黑水滑,辫成一根粗辫子,到了辫梢再用红绫子缠了三寸来长,最后系成一朵花,又道:“要是当时吴夫人给的金钗没有卖掉,现在插上就更好了。”

还没成亲的女孩不好戴贵重的首饰,但是过年时却不在此列,因此于氏便有此叹。宁婉一笑,“还是这两朵珠花最适合我的。”说着别在了鬓边,又将前些日子在虎台县里新买的一对轻巧的绞丝银镯子戴在手上,耳朵上也将日常的银丁香换了一对亮闪闪的银葫芦耳坠,对着镜子轻轻晃了晃,那对银葫芦便轻轻地荡了起来,宁婉也笑了,“娘,你说我是不是好漂亮?”

于氏就笑了,“女儿家这样清爽打扮果真比满头金玉的好看呢!”

“娘,是女儿长得好看,所以怎么打扮都好看的!”宁婉不是自夸,赵太太挑媳妇首先就要长得美,那样带出去才有面子,而当年赵家的几个媳妇都美,但她是最美的。当然也因为她的美貌,也遇了几件很不好的事,好几个人包括她的大伯子小叔子都对她动过不应该有的心思,那时真是又尴尬又为难,还不好向赵太太说,所以有时她便觉得美貌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呢,人就是矛盾,明明觉得美貌没什么好的,可是宁婉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越发俊俏了,心里却还是不由自主地高兴。直到走出家门时还一直笑盈盈的。

宁梁便将一头驴牵过来,“婉儿,你骑着驴吧,小心把裙子弄脏了。”

今天只给虎台县那边送年礼,东西不很重,因此宁梁便空出来一头上女儿坐。宁婉就跨了上去,这时娘跟了出来,将一个小棉被替她盖在腿上,“外面冷着呢,也别坐太久了。”

宁婉就这样盖着小花被骑在驴背出了家门,心想:“这一次去虎台县一定要买两个手炉回来,那样就还要买些炭。”虽然家中陆续添了许多东西,但是手炉这类的还是因为没有用到而想不起来。

辽东的冬天,虽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又红艳艳的,但却没有把多少热撒向大地,宁婉身上虽然穿得厚,又盖着小被子,但是走了半个多时辰还是觉得北风要将她吹得透了。她喊了一声“爹,停一下!”便从毛驴身上跳了下去,“我和你一起走。”

走上一会儿,身上便热了起来,宁婉却再不回驴背上了,“虽然累一点,但还是走的好。”

两人到了虎台县,先进了一家馄饨铺子里要了两碗热乎乎的馄饨,浑身上下都暖洋洋的,才去了望远楼等几处送年礼。

转了一圈出了城,却向卢家老宅走去,宁婉虽然知道大致的方位,但毕竟没有去过,因此一路又打听了几个人才找过去。

远远看去卢家门前冷清清的一个人也没有,宁婉便悄悄吁了一口气。来前她曾担心卢指挥佥事会回老宅过年。她倒并不是怵见到卢指挥佥事,但是那样就会不得不“知道”卢二少爷是卢指挥佥事的儿子了,她觉得卢二少爷似乎并不愿意告诉别人,而自己也就不愿意“知道”了。

卢家的这处老宅从外面看起来十分地寻常,与周围的几排民居几乎混成一片,一样的青砖墙垣,一样的黑色院门,两个门环上面的黑漆早就斑驳了,宁婉拿在手中觉得凉凉的。她上前叩了叩门,便立即听到有凶猛的狗叫声,将她吓得差一点转身就跑。

宁梁也听了狗叫有些害怕,且半晌又没有人来应门,就说:“这狗只听声就吓人,要么我们走吧。”

宁婉就说:“既然来了,就再等一等吧。”又用铁环叩了叩门。

终于有一个老妇人的声音传了出来,“是有人来了吗?”

听着里面似乎不太确定,宁婉赶紧大声说:“是的,我们来给吴夫人拜年。”

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疑惑地看着宁氏父女,“你们是谁呀?”

宁婉便笑着说:“我们是三家村宁家的,卢二少爷曾经帮我们家很大的忙,我们全家人都很感谢他。今天是来给吴夫人拜年的。”

老妇人听到了卢二少爷的名字,脸上便露出了一些笑影,“原来是我们家少爷认识的人呀!你们快进来吧。”说着将他们让到进门的倒座里,又见宁婉一直瞧着两只狂吠的狗,就安慰他们,“那是我们家少爷养的,白天一直拴着,只有晚上才放出来,不用怕。你们先坐着,我去告诉我们夫人来客人了。”

宁家父女便在下首的两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趁着老妇人离开的时候打量着屋内,这里显然是专门待客的地方,没有盘炕,正中间上首放着一张黑漆木几,几上摆了一对青铜鼎,背后墙上挂着一张猛虎下山图,几两旁宽大的椅子上铺着虎皮,虎尾挂在椅子背后,虎头正摆在脚下脚踏上面,十分威武。自这两张椅子往下,便是两溜木椅排下来,上面铺的却是灰兔皮了,下面的脚踏也空着。

宁婉早有许多见识,但是对这两张虎皮却还是十分好奇,当年赵家虽然有许多貂皮、狼皮、猞猁皮、羊皮、兔皮,她亦有几十件皮毛衣裳,但是却没有虎皮,因此便起身上前摸了摸,然后端坐在虎皮上,将两脚踏在虎头上,又招手叫爹,“原来虎皮座椅坐起来是这样的,爹快来试试!”

“我们不好乱坐的,”宁梁说着,却也忍不住上前摸了一把,却又赶紧回了座位,“婉儿赶紧回来,一会儿让卢家人看见岂不笑话?”

卢家的院子并不大,又不似赵家有第二进内宅,其实与宁家差不多,只不过房子是砖砌的,又高大一些而已。但是想要等到吴夫人见自家人,恐怕没有那样快。宁婉摇了摇头,还是回了座位,因为屋子里除了两张虎皮便再没有可看的东西了。而且这间屋子里虽然打扫得十分干净整齐,但却十分地清冷,很显然许久没有人用过。

过了好一会儿,老妇人才回来,却端了一个炭盆子过来,放在宁梁的脚边,又给他捧来一碗热茶,“我们家眼下只夫人在,我那老头子也去了县城里买东西,还请客人独坐一会儿,我带姑娘去见我们夫人。”

吴夫人不见男客,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宁婉便向父亲点了点头,起身跟着老妇人进了正房。

卢家老宅的正屋很宽敞,里面盘着南北大炕,炕上也同寻常人家一样摆着炕柜,炕桌,只是卢家的炕柜和炕桌要精巧得多,上面还描着吉祥的花样,又有铺在炕上的大红毛毡,也显出了几分富贵的气象。

吴夫人的穿着打扮与上次见到她时几乎一样,还是一身青绸的衣裳,只是换了厚的,领子上多出了一圈灰兔毛,额上加了同样颜色的兔皮抹额,越发显得一张脸雪白中带了点青灰,坐在炕桌前,虽然向宁婉笑了笑,但神情间还是有一缕怎么也抹不掉的病恹恹之感。

眼下她认出了宁婉,“原来是你!”

“我来给吴夫人拜个早年!”宁婉说着福下身去,“你爹和我娘也问吴夫人好!”

吴夫人便在炕上摆了摆手,“不必多礼,到炕上坐吧。”

宁婉见地下没有桌椅,便在炕沿上坐了半个身子,又问:“夫人近来身子可好?”

吴夫人不是个长寿的,眼下便能看出她带着些病容,宁婉不知道她是不是请了大夫诊过脉,有什么证侯,因此便以此来提醒她。

可是吴夫人并不在意,摇了摇头,“我的身子一直就是这样,我也习惯了,倒不要紧的。”又问:“宁姑娘来有什么事?”

宁婉在心里暗想,吴夫人实在不会说话儿,这话哪里能直接问客人的?只是她也算适应了,而且这一次来她果真只是给吴夫人拜个年,替卢二少爷来陪伴陪伴她。要知道卢二少爷到了多伦,要过许久才能回家,而吴夫人只有一个儿子,她心里应该有多难过实在是可想而知。

“我想着我们家里正是靠卢二少爷帮忙才做起了一个生意,如今生意也还来错,便将家里的山货挑了个尖儿送给夫人尝尝。”

吴夫人早听家里的婆子说来人送了好多样山货,都是极好的,在外面买都不好买的,就点了点头,“难为你费心。若是生意还有什么难处,我别的帮不了,银子还有几两。”宁家卖了自已送的首饰这事,吴夫人也曾听儿子说起过,方才醒悟到那日送的东西不大适合农家,她便真心实意地想再帮些银子。

“哪里还要夫人的银子呢,当初卢二少爷便帮了我们许多了。”

“论起来毕竟还是我们要谢你的,听大夫说如果铁石的伤没有得到你及时帮忙,恐怕就要留下一辈子的残疾了。”吴夫人认真地说:“我就拿多少银子都是应该的。”

第88章 肉干

宁婉自受到赵太太教导后觉得自己很会与人说话儿,加上当时赵家的情形她不得不与跟着赵太太参与许多县里的事务,那时她时常出门,三教九流都打过些交道。至于与女眷们谈笑凑趣,更是算不得什么。

但是面对着吴夫人,她第二次有了无力感,当然她的第一次无力感也是因为吴夫人,她实在是个难说话儿的。倒不是因为她这个人性情不好或者为人不好,实在是她交谈起来与常人不太一样。

瞧着她的神态倒不是把自己父女当成打秋风的瞧不起,但是却也想当然地以为自家还是那样贫穷,宁婉便直爽地说:“我家里做了小生意后,现在并不缺银钱了。这次来就是想看看夫人,毕竟二少爷在多伦,过年时回不来。”

“是我送他去多伦,也不许他随便回来的!”吴夫人也不知在对宁婉说还是对自己说:“我儿子一定能成为将军的!”

“是的,我知道,他会成为了不起的将军,夷人在他面前心惊胆寒,俯首贴耳,而我们边城的百姓却都对他爱戴敬仰,他会从一个小兵到小旗、总旗,成为朝廷有品级的武官,保护我们虎台县不受夷人的践踏,而将来…”宁婉停顿一下,她只知道这些了,但是,以当年瘸子将军的年龄、才能,“他一定还会做出更多了不起的事,成为统领一方的大将军!”

这些未来的事情宁婉一一道来,吴夫人听着完全相信了,她苍白的脸上泛起了红晕,“是的,我知道他成行!”可是,一霎间,她又滴下了泪,“可是那里实在太危险了,他在整个安平卫的最北边,每日里见到的都是夷人,听说那些夷人一言不合就会拨刀杀人。铁石还小,万一…”

宁婉正与吴夫人相对而坐,当她垂下头时正看到了她抹额下包着的头发,竟有一半都斑白了。明明上一次吴夫人到三家村时还是满头青丝的!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卢铁石去了多伦,最担心他的就是他的母亲吴夫人了,盼望儿子建功立业和担心儿子出事的两种念头在吴夫人心里反复交织着,将人折磨成这样。

宁婉抬起手轻轻地拍了拍吴夫人的肩头,“卢少爷是不会出事的!他身手那样好,一个人能打死好几头野猪!我们村里的人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高强的武功!要知道山里的野猪最可怕,就连老虎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夷人难道比野猪和老虎还要可怕?”

“是的,他功夫很好,人家都说他天生就适合习武,”吴夫人点了点头,“可是他从没离开过我。”

宁婉便继续拍着吴夫人,觉得自己正在安慰一个小孩子,“卢少爷虽然不大,可是他却极懂事理,他会照顾自己的。”

吴夫人依旧没有收了泪,反倒在这样的鼓励下越发哽咽起不来,将心中的委屈都向宁婉诉说:“他从小只吃我做的饭菜,现在到了在外面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得惯。”

“当然能,上一次卢二少爷帮我们村里打野猪,就在我们家吃的粗茶淡饭,他一点也不嫌弃,吃得还很香。”宁婉回想起来就笑了,“我们一家人都不如他一个人吃得多。”

吴夫人便也破泣为笑,“铁石饭量一向大,每顿都能吃好几碗饭。”可转眼又蹙眉,“也不知他在军中能不能吃饱?”

“俗话说当兵吃粮,怎么也饿不着军中的人。再说我们辽东这边多是军屯,听人说多伦那边荒野万里,随便开垦一处就能种出许多粮食。”事实上瘸子将军凭着战功在多伦当上了百户,就率军垦荒,种出的粮食在堡城里堆积如山,据说足够多伦堡关闭堡门吃上五年的。

吴夫人便又说:“铁石还特别费衣裳,还是小时候呢,出去玩上半天衣服就破了。后来他习武摔摔打打的,一套了衣服穿不了几个月。我想着他在那边也没人帮他缝缝补补,天冷了也不知道棉衣会会破了不保暖。”

宁婉仔细回想了一下,当年的瘸子将军从虎台县里走过,从来都是一身戎装,利落而整齐,似乎没有见他穿过破衣裳,便又笑道:“虽然有些事卢少爷原本不会,可是他那样聪明的人,还能被难住不成?”

儿行千里母担忧,吴夫人对卢少爷的关切是无尽的,宁婉耐心地为吴夫人一点点地开解,“放心吧,夫人,几年后从多伦回来的卢二少爷就会是一名威风凛凛的军官,你看到他会无比地骄傲!”

没有人比吴夫人再相信宁婉的了,她一个劲儿地点头,“嗯,铁石是挺聪明的,是挺能干的,他能自己做好一切的,也能成为军官的。”

心情好了之后,便将卢铁石小时候的种种淘气事都讲给宁婉听,“有一次他惹我生了气,我转身拿笤帚打他,再一转眼人没了。可是我已经把门关上了呀?他能去哪里?我满院子找他找不着,就着急起来,就喊,铁石,你赶紧回来吧,娘不打你了。”

吴夫人含笑问道:“你说怎么?”

“铁石从院子里那棵大杨树树上一下子溜了下来,仰着头向我笑着,娘,我在这儿。”此时吴夫人还将手指指向窗外,虽然现在窗子关着,上面又糊了厚厚的窗纸,根本看不到那株大杨树。

宁婉听着,心里说不出什么感觉,她知道的瘸子将军从来都是冷面冷心、不苟言谈的人,他怎么能像顽童般的调皮捣蛋呢?看着吴夫人用手比着高度,就猜那时卢铁石不过七八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狗都嫌的年纪,倒是平常,但是她就是觉得怪怪的,一直想笑。

好在吴夫人自说起了儿子,便全心全意地沉浸在往事中了,再注意不到宁婉的神色。她展开了一个幸福的笑脸,将所有的愁苦都趋散了,整个人竟年轻秀美起来,将宁婉都看呆了。听着她随意地讲起一桩桩的往事。

也许因为此时卢少爷还没有建功立业,并没有成为人们心中的神,也许在当娘的心里,儿子就是这样的,吴夫人说的多是些小事糗事,完全与宁婉先前听到的瘸子将军怎么杀敌不一样。

虽然这些发生在瘸子将军身上的小事与三家村的小孩子们平日的所做所为没什么两样,但是宁婉还是认真地听着,她越发觉出吴夫人平时是无人诉说的,正巧遇到自己,便一股脑地倾诉了出来。

虽然与自己无关,但为了卢二少爷,她应该听下去。

不过,其实也满有趣的。

吴夫人越说越停不住,事无巨细都向宁婉唠叨一遍,“快过年了,我给他做了许多肉干,让吴叔今天送到虎台县。听说多伦来领军械的人到了,正好给他们带过去。你不知道吧?我做的肉干特别好吃,铁石总吃不够。”

宁婉点头笑赞,“夫人果然想得周到,卢少爷每日里辛苦,正该多吃些肉才是。肉干好吃,带着也方便,就是行军中也能随时拿出来,再适合送过去不过了。”

“我就是这样想的,”吴夫人她的眼光突然深远了起来,“当年我就是把家里的钱都买了肉做成肉干给他带去了,然后他才能…”说到做到这里她猛地停住了。

宁婉早听懂了,吴夫人说着送儿子出征的事,却想到了当年送丈夫。那时的她倾尽所有,为丈夫准备了行囊,然后应该也如现在一般地担心着丈夫的安危,惦记着他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盼着他早日回来,但是最后一切都如她所愿,丈夫一切顺利,成了军官。只是当他成功的时候,他已经不在是她一个人的丈夫了,准确的说,他其实已经是别人的丈夫了。

这实在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看着吴夫人突然消失的笑脸,宁婉说不出的同情,虽然吴夫人受过很多人的诟病,她果真也不是十分完美的女人,但是她已经是足够好的妻子和母亲了,不应该受到这样待遇。然后宁婉又想到,也许吴夫人先前并不是如此孤僻别扭的性子,正是卢指挥佥事的抛弃才将她变成了这样。

因此宁婉便笑盈盈地说:“夫人除了给卢少爷带了肉干,也应该做些点心糕饼之类的,肉吃太多也不好呢。”似乎自己什么也没有听懂。

吴夫人也转回心神,也不认为宁婉一个小姑娘能知道自己的心思,就笑着说:“当然也送了别的,还有绿豆糕、枣泥糕、炉果、杠头、油茶面…好多样呢,还有几套衣裳鞋袜。”

“吴夫人手真巧,会做这么多的点心。”

宁婉其实只是随意恭维一下,让吴夫人开心些而已,但是吴夫人却真心相信了,转身从炕桌下面拿出一个油纸包,“这炉果还有多,你尝尝。”

炉果是用鸡蛋和面做的一种点心,是辽东这般最常见也最普通的点心,几乎所有的点心铺子里都有。但是吴夫人做的炉果样子也一般,表面粘的一层黑芝麻还烤得略有些焦,不过咬下一块,果真是又酥又脆又香又甜,宁婉点头道:“真好吃,而且炉果最放得住,一年半年的都不坏的。”

“正是,”吴夫人便献宝般地捧出许多样东西,都是给卢二少爷送了余下的,“我家祖辈是从山东来辽东的,最擅长的是做勥面的馒头、杠头。铁石之所以能长得这样高这样壮,就是因为他最爱吃杠头。我见辽东人不大做勥面的东西,你试试怎么样?”

宁婉吃了这样吃那样,样样都赞好。她是为了让吴夫人高兴不假,但这些吃食也果真美味,虽然看起来并不是那样精巧细致,但用料十足,用心十足,怎么也错不了。宁婉再细品,这些东西又都特别适合送到军营中。

想来当年吴夫人给丈夫送过许多的东西,她当然知道怎么是最适合的。

第89章 炒面

宁婉从卢家老宅出来时天色已经黑了,吴夫人原本还要留饭,宁婉便笑道:“我和我爹还要去梨树村的姑姑和姐姐家送年礼,改日再领吧。”

吴夫人才想到家里留男客不便,就将几样点心包了四包给宁婉带着,“带给你母亲尝尝,也替我给她拜个年。”又有点遗憾,“因为我不吃肉,所以肉干就没有留,全送走了。”

与吴夫人说了半晌的话,手里又提着几包点心,宁婉越发觉得吴夫人是个很善良很老实的人,她缩在卢家老宅里,心里只惦记着两个男人,而这两个人没有一个在她的身边。她的日子,还不如自己娘过得好呢。

宁婉出了门停下脚步拦住吴夫人,“夫人请回吧,外面冷,小心冻着了。”

方才开门的那位老妇人,叫吴婶的也来送客,“宁姑娘以后常来,我们夫人也就与你在起说得来。”

“好!”宁婉答应着,“等到开春后我就再来看夫人!”

出了院门走出许久,宁婉回头一望,吴夫人依旧披着青色的披风站在那里看着她。让她心里倒酸酸的,堂堂四品指挥佥事的原配夫人,未来声威赫赫的瘸子将军的母亲,此时身边竟清冷至此,挥了挥手想,自己有机会一定多来陪陪吴夫人。

父女两人加快了脚步到了梨树村,大姑和大姐见了他们父女两个自然都是极开心的,两家抢着张罗酒饭,又在一处说了半夜的话。第二天一早宁梁和宁婉再不肯留,于氏带着石头在家里,虽然请了大娘陪着,但他们还是急着回家呢。

到了家里,将吴夫人送的几样点心分了一半给大娘,“大家都尝尝。”大娘也赞好,尤其见了油茶面就说:“我倒忘记了,家里也应该炒些的,早上起来兑一碗吃又暖和又省事。”

于氏也笑了,“可不是?先前舍不得白面和油,现在东西都多,倒忘记做了。”说着将吴夫人送的油茶面赶紧兑了两碗给丈夫和女儿喝,“这东西吃着又暖和又顶饿,眼下你们先喝一碗,我一会儿就再做饭菜。”又给大嫂和自己也各兑了一碗,“我们先尝尝卢家的油茶面是什么样的。”

油茶面里面并没有茶,只是用油将白面炒熟,里面再加上糖和果仁。大约因为这炒面能像煮茶一般地兑了热水喝,所以才叫油茶面的。

炒油茶面没有什么窍门,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用文火,一点也不能急躁,慢慢地将面炒熟而又不糊。至于里面加了多少油、糖,还有多少果仁,那就各随心意和口味了。

眼下吴夫人送的炒面便炒得恰到好处,里面又加了足够多的油和糖,又加了好多芝麻、碎松子仁、核桃仁什么的,都弄得碎碎的,看着不显,吃起来却极香甜可口。

大娘尝了便说:“一看就是用心做的,费了不少工夫。”又因为宁梁才回来,知道他要歇着,自已也不方便多坐,便放下碗走了,“我先家去,改日再来。”

于氏让了几句便送到门前,回来向宁婉说:“我看吴夫人这油茶面炒得好吃,我们不如也做成这样的。”

“吴夫人这是送到多伦给卢二少爷的,”宁婉一笑,“我们少放一些油吧,免得吃多了嫌腻。”

于氏点了点头,却道:“吴夫人明明也是爱儿子的,做个油茶面都费了这么多心思,却怎么舍得把儿子送到多伦去呢?”

卢家的事哪里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呢?宁婉便道:“娘,你放心吧,多伦虽然凶险,但是卢二少爷却是没事的,而且他那样的人,寻常的地方显不出他的本事,正要到那样的地方才能建功立业呢。”

于氏想起卢二少爷独自一人打了几只野猪回来,也有几分信了,可是她还是不理解吴夫人,“要是我,才不舍得把儿子送到军中呢。”

宁婉瞧着娘笑了,“人各有志,娘不肯送就不送,但是有一句话我可要说到前头,娘宠石头行,但是可能像三房一样把拴儿宠成不讲理的小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