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平静

宁婉曾听过韩信能忍跨下之辱,眼下的洛冰自然也是个能屈伸的人物,曾经登过天子殿堂的他现在屈居最寻常的民房里和面,与娘和自己说话十分地投缘,正所谓的潜龙在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一飞冲天。

宁婉就笑着问:“嗯,我没什么事,就是在想六一居士是谁?”

“是前朝的一代文学大家,名为欧阳修,六一居士是他的号。这个人写过许多文章,其中就有一段说一个卖油翁的故事…”

宁婉虽然识字,可是哪里读过这些文章?因此与娘一起听了榜眼给他们讲了欧阳修的几篇文章,特别是听洛冰给她们读《醉翁亭记》时,两人都不觉得十分入迷,娘就问:“洛冰,你不是小时候学厨师的,怎么会讲这么多书的呢?”

“我的厨艺是跟着祖父学的,可是跟着父亲时却是要读书的,因此曾经也勉强算得上上读书人。”

洛冰先前就曾对娘说他学过厨艺,如今宁婉亲耳听到不知自己是不是应该相信,但是她知道如果洛冰不算是读书人,那么天下就没有读书人了!她突然间对洛冰好奇起来,但也知道想要探问一个精明的人是不容易的,便笑着点头,似乎相信了他。

娘在一旁就笑着说:“无怪你能把文章念得那样好!”突然又想了起来问:“你可会写字?”

“当然也会些。”

“我小儿子今年才上学堂,先生教他学写字,可是他就是写不大好,家里又没有明白的人,能不能请你帮忙教教他?”

“那自然容易,”洛冰微微笑着,宁婉再想不到他果真会答应教一个蒙童学写字,他毕竟是当年万人之上的榜眼啊!

“那太好了!”于氏就笑着说:“改天我请你吃米粉,我们江南的米粉。”

“我好久没吃过米粉了,”洛冰叹着,“我们家乡的规矩是来了客人要做炒米粉的。”

“我们那里也是一样的!”于氏急忙说:“平日里家中舍不得吃米粉,只有来了客人才会做上一回,所以我记得小时候只吃过几次,还是这两年家里日子过得好了,才又尝到了米粉的味道,只是现在家里其他人都不大爱吃,他们宁愿吃面条。”

宁婉听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南边老家的事情,就默不作声地将面条切好,撒上干面全部抖开,用将油葱、花椒粉、姜等调料炒香,添了一大锅水煮开。

先向里面打了十几个荷包蛋,水再沸时将面条放入,快煮熟时加上青菜、木耳、紫菜同时煮。到了盛面的时候,先在大碗里放上一个鸡蛋,然后挑了面条放在上面,接着用大勺盛汤加满,最后将买来飘香居的肘子肉切成大片放上面,撒在上香葱和香菜末,摆上筷子放在大家面前。

这种混汤的面条是辽东人十分喜欢吃的,比起打卤面味道更加香浓,热汤喝起来也更加暖和,且面中可以加各种的肉、蛋、菜,十分地丰富。

看着爹陪着卢铁石、洛冰等人吃着面条,宁婉又快手快脚地炒了几样青菜送上配面条,大家在深山中许久没有吃过菜蔬,一定爱吃的。

加了荞麦的面条变成了褐色,吃到口中感觉更粗一些,十分有嚼头,又有一种荞麦特有的香味儿,比起普通的面条味道丰富得多,大家吃得高兴,吃饱了却又不放下碗,而是盛了面条汤喝。混汤面的精华正是在汤中,这汤因煮过面了而不再清澈,混了面粉后略有些粘稠,但是汤中却饱含了面中所有东西香味儿,因此大家都不吃茶,却将一大锅面汤都喝光了。

卢铁石初回虎台县里来过宁家,然后便在城外驻扎下来,一心修缮城墙。他将最好最粗的木头晒干涂上桐油,然后将原来城门上的铁叶子取下重新打造后用铜钉钉上,逐个换了四个早已经破旧不堪的城门。

新城门十分坚固,又不容易腐烂、不怕火不怕箭,将来会在在夷人攻城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这只是卢铁石修城墙的一个小小部分,他在做城门的同时又用新伐来的木头枝杈烧砖,除了用来替换虎台县城墙上部分已经破损的砖以后,还在四个城门外面都建了瓮城,这样原本最脆弱的城门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就是夷人攻破了外城墙进入了瓮城——宁婉曾亲眼看到过,攻进来的夷人就陷入了瓮城之中没有一个能逃出去。

此外,他又修了箭垛、女墙、角楼、箭楼等,特别是在原来的城墙上增加了数个马面,也就是在城墙的外面建一个个方垛,能将原来城墙下、城门内等箭射不到的地方完全控制在守军手中,使得整座虎台县的城墙没有防守死角,最能有效阻止夷人攻城。

因此从外表看,虎台县的城墙变化并不是很大,但其实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宁婉却知道这些改变为他们防守夷人的进攻带来了多少的帮助。因此她时常在自家做了饭菜给卢铁石送去,又把自己攒了几年的利钱都拿出来买了生姜、红糖等熬了姜糖水每日送到城外,给修城的兵士和服徭役的民夫们喝。

直到天气愈加寒冷,土地上冻之后,修缮城墙的劳作才停了下来,这时宁婉的嫁期也就快到了——冬月的二十六日,正是宜嫁娶的吉日,卢铁石与爹娘一起定下了这个时间。宁婉也没有再反对,家里爹娘身子康健,石头读书也算上进,而德聚丰的生意自有小柳打理,财源滚滚,至于她新开的葡萄酒作坊已经酿好了几百坛酒,只等着过年前送到铺子里试卖,眼下她除了备嫁也无别事。

婚期越近,宁婉心里越是平静,她不知道正常的成亲会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嫁给卢铁石是不是对的,毕竟卢家其实是复杂的一个家庭,远比娘当初嫁到宁家遇两个婶娘婆婆要难得多,而卢铁石也不是一个好丈夫,他决非爹那样只想着把自家小日子过好的人。但是她却不知道为什么一点也不担心,大约她还是信任卢铁石吧!

就比如丁三姑娘,自那一次来过自家后就再没有音讯,而曾经搅得吴夫人来自家退亲的周家也再无声息,这些事情卢铁石是怎么摆平的她从没有过问,但就是相信他一定会处理好的。

因此她直到见到宁清时,心里才有一丝波动,毕竟二姐还是来给自己送嫁了。虽然当初姐妹二人决裂,再不往来,但毕竟还是亲姐妹。

宁婉表面不再提宁清,但也曾悄悄打听过二姐的消息,因此知道她并没有回马驿镇,而是就继续留在了瓜坡镇。

瓜坡镇之所以名为瓜坡,就是那里有成片的瓜园,宁清和刘五郎早还在德聚丰时就做了瓜果生意,后来离开了家里更是专门只做这一样。他们本钱不小,又懂得经营之道,生意做得还不错,虎台县各家铺子里的瓜果就有不少是他们贩运来的,听说他们还把生意做到了安平卫。

眼下宁清穿金戴银的打扮果然也合先前打听到的情况,宁婉悄悄在心里松了一口气,如果宁清过得不好,她虽然不至于内疚,但总不会开心的。

娘见两个女儿见面一时之间都没有说话,就抹了一把眼泪又笑了,“不管怎么样,那些事也过了许久了,你们就都忘记了吧。现在婉儿也快要嫁人了,将来你们姐妹还是要相互扶持才好。”

宁清就笑着接了娘的话说:“可不是,我本是来送瓜果的,本没有回家的意思,但是虎台县的街道前面路过时,却怎么也忍不住回来了。”说着就又道:“我还给家里留了两蒌瓜果,娘张罗着让大家吃吧,让大家尝尝新。”

娘听了就说:“你虽然做这个生意,但进来的瓜果岂不也是要本钱的?给家里带几个尝尝就行了,怎么拿了两蒌?”虽然是埋怨,但心里还是高兴的,拿帕子将眼睛擦了就出去切西瓜。

屋子里只有姐妹两个了,宁清就问:“爹呢?”

宁婉就答:“给酒楼送菜去了,他一向这时候出门的。”

宁清点了点头,她其实也是知道的,只是不知话从何处说起才问的,因此就接着说:“你不是请了小柳当大掌柜的吗?怎么不让小柳去送菜?”

“其实送菜的活儿让小伙计去就行了,可是爹就是愿意四处走走。”原来小柳接了铺子不好劳爹做活计想换了小伙计去的,但是爹一向跑惯了,又与各家掌柜们十分熟悉,因此依旧亲自送货。

“这倒是,爹娘都不会招呼生意,也只能做些这样的活儿。”宁清应了一声就突然道:“婉儿,你其实真应该招赘的,免得让爹娘这么大年纪还在忙铺子里的事。”

明明宁清一力主张自己嫁人的,眼下她怎么又改了主意?宁婉心里沉了下去,恐怕宁清并不是只为了回家看看的。

第176章 得罪

果然宁清就接着说:“别看卢铁石是个副千户,但其实并不是一门好亲事。武官可比不了文官清贵,就是朝廷里也是重文轻武,同级的文官根本瞧不起武官。而且武官又免不了要去打仗,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出事儿,嫁了他每日提心吊胆又何苦?况且一个从五品的武官一年能有几两俸禄?恐怕还不够德聚丰一日的收益。听说卢大人给吴夫人每月的月例都要周夫人从嫁妆里出的,你嫁到这样的人家还不如将小柳招赘了一起好好打理德聚丰,养着爹娘和石头呢!”

宁婉就冷冷一笑,“是谁让你来做说客的?”

“什么说客,我是为你好!”

“不必了,我知道我自己应该如何做!”

正这时,娘就端了一盘切好的西瓜走了进来,笑嘻嘻地向姐俩儿说:“这西瓜真红,一定很甜的,我们先吃,等你爹回来再我再切。”说着自己先拿了一块咬了一口,“今年买了几次瓜都没有这个好吃。”

宁婉看着娘期盼的眼神只得也拿起了一块瓜,吃了一口也没尝出什么味道,只得说:“这瓜是好。”吃了一块之后,宁婉就起身说:“我去看看今天中午做什么菜。”

出了屋子到厨房转了一圈,但却没心思安排菜饭,就叫了一个小伙计去酒楼里定了一个席面,心里却想着是周家还是丁家指使宁清过来的呢?又或者有别的人家?

谁知道刘五郎和宁清做瓜果生意与哪家有了往来呢?

正思忖着,又重新回到屋门前,却听娘突然大声说:“婉儿这门亲事有什么不好的?再说小柳也已经与叶儿定了亲,哪里能随便拆了人家的姻缘!”

“我这是为家里好,小柳原来就婉儿有意,入了我们家还能不好好尽力做生意?总比卢铁石一个当兵的对家里有用!再说叶儿,娘再帮她说一门亲就好了,大伯大娘他们还敢说什么不成!”

“原来你不是给妹妹添妆的,反倒是来拆这门亲的!”娘显然是真生了气,声音都是颤抖的。宁婉听了赶紧走了进去,拦在娘面前,“二姐,你回家来看看我们都高兴,但你既然是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要多管娘家的事了。”

“不让我管?”宁清气得一张脸都涨红了,“你好把整个德聚丰都带到卢家去!”

娘一把将幺女拉到后面,向宁清说:“我和你爹商量好了,都给婉儿带去!”

就在这时爹回来了,听了声儿大步迈了进来,“是谁在吵?”转眼见了宁清,眼睛先是一亮,然后就沉了下去,“清儿,难得回家一次,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

“我是好好说了,可是娘和婉儿什么也听不进去!”宁清气鼓鼓地说:“婉儿的这门亲定的不好!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你们不但不知道,反而还要把德聚丰都给她陪嫁,将来后悔都来不急了!”

爹听了难免奇怪地问:“得罪了人?是谁?”

“那些大人物的事就是说了你们也听不懂,还是听我的,让婉儿与卢副千户解了婚约,然后再随便招一个女婿进门,还能帮我们家做生意!”

“随便招个女婿?”爹先前就听了几句,本就不大高兴,只是见了分开许久的二女儿一时顾不上生气,现在便也恼了,“婉儿可是你妹妹,你就让她随便招个女婿?难不成爹和娘也给你随便选的女婿?”

宁清心里果真是这样想的,她一向只把自己的事当成重要的,别人的都不大放在心上,一时没有注意就说了出来,眼下就赶紧补救,“我的意思是招小柳或者家里的哪个能干的伙计,也是为了家里好。”

爹整个脸都沉了下来,“清儿,你走吧,以后也不必再回来了。”

“什么?”宁清不想爹竟然能赶自己走,他是那样疼爱自己的,无论自己想要什么只要对爹说他都会想办法给自己办到,但是现在爹竟要赶自己了!

娘此时就走到了爹身边,也狠下心来向二女儿说:“清儿,你爹说得对,你就别回来了!”

当初宁清是自己离开德聚丰的,可现在竟然是被赶出来的,宁清非但不觉得自己不对,反而也火了,转身向外走,却在门前回头说:“我可是白费心为你们着想了!以后你们过得不好可不要去求我!”

宁婉很想上前补上一句,你也别再回来求着家里,可她终究还是没说,却赶紧扶了爹娘坐下,“别气,二姐其实就是被二姐夫骗了,还糊涂着呢,早晚会有明白的时候。”

爹便捂着脸不语了,娘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你别哄我们了,其实我们也早知道清儿就是薄情寡意的人!她一定是为了什么好处才来毁你的亲事。”

只是,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先前怎么也不愿意那样想她。

宁清走了,宁婉无奈地叹了声气,先前在她的梦里,娘早过世了,倒没有看到二女儿的冷脸,也算是幸运吧。现在当娘的与自己的亲生女儿翻了脸,心里应该有多难过。

便悄悄地找了大姑,把事情透出几分,“大姑,你帮我劝劝爹和娘吧,免得他们闷在心里生了病。”

大姑听了就怔了一下,“我整日为喜姐儿的事难过,你娘竟也一样,可见这人啊,总不能十全十美的。如今日子过得好多了,却也有糟心事。”

宁婉只得先劝大姑,“表姐如今的日子也算是富贵了,大姑又何必为她发愁呢。”

“其实她现在也悔了,只是不肯说出来,”大姑摇头,“那日你劝她抱一个孩子来养,我听着也对,可是她偏又被赵太太劝了过去,说要等赵国藩生儿子。且平日她又不是有耐心的人,对不喜欢管女婿的事,如此一来,整日无事,越发觉得没趣儿。”

宁婉听了便也替喜姐儿着急,先前她在赵家时不仅要管着赵国茂身边的琐事,更是要管整个赵家,每日忙忙碌碌的,又向赵太太学各种本事,还读书识字看帐,倒不觉得无趣,因此就又出个主意,“不如让表姐学着认字写字,大户人家许多女子都会吟诗作赋的,就算是看看帐本也是好的。”

“当初你识字时我就让喜姐也学,可是她怎么也学不进去。”

“那表姐过去喜欢做针线,大姑不如让她帮忙绣条满花的裙子,说是过年时穿的,她一做起来也就不至于郁闷了。”

“我倒是让她做两样针线,可她转眼都让丫头们代劳了。”大姑摆摆手,“算了,不提她们俩个了,路都是她们自己选的,谁也没法子,我早想开了。就是你爹娘,我瞧着也不像你说的那样发愁,他们毕竟还有贤儿、你和石头呢。我刚到正屋时见你娘正十分起劲儿地给你女婿做靴子呢!”

娘因为卢铁石整日在城墙上,只怕军中发的靴子不够暖和,因此在宁婉的嫁妆里给卢铁石加了两双牛皮靴子,厚厚的牛皮,里面又加了一层羊皮,做起来难得很,可她却一点也不惜力气,缝得十分用心。

“我爹也在给我做钱匣子呢。”当年大姐和二姐出嫁时每人都带了一个,现在到了自己,尽管家里打了许多家具,但爹还是要亲手做个一样的钱匣子给自己。

大姑就说:“因此呀,你嫁了卢副千户一定要好好过日子,让你爹和你娘都欢喜。”

“嗯,我一定会过好的。”虽然觉得卢铁石不是那种懂得柴米油盐的男人,但是宁婉还是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因此她也打起了精神,将手中的帐目理清,挑了一个晚上与爹娘说:“家里的这些铺子、作坊就都在这里了,先前挣的钱多投在扩大生意上,今年的余下的钱我已经找牙行买地,过两天就写契书,爹娘只要守住这些家里以后就再不必愁生计了。”

虽然宁婉从没有反驳过爹娘要把家里的铺子给自己陪嫁的话,但是她却从没想带这些出嫁的,毕竟自己将来可以再开铺子挣钱,这些家财还是留给爹娘养老为好。

爹娘相互看了一眼,娘就开了箱子,从匣子里面珍重地拿出一纸契书,“这是给你的。”

宁婉一看,原来爹娘竟将家里铺子的契书都改成了给自己的陪嫁,上面还十分清楚地列了好些条款,正是大户人家嫁女儿时常用的法子,写明这些铺子是娘家给的陪嫁,只能由自己管着,利钱也全部归自己,就是将来自己有了意外,这些铺子也只能归自己生养的儿女们。

原来前两天爹娘说要学会看契书把契书全拿走了为的是做这件事!

他们本不懂得律令和契约这些事的,也不知怎么打听到了可以写这样的陪嫁文书!想来一定费了许多功夫问来的,又花了银子重新办成了红契,就在自己为他们谋算不愁生计的同时,他们也为自己谋算了一份极好的陪嫁。

宁婉又是感动又是抱怨,“怎么能这样,把家里的铺子都给了我,你们和石头又怎么办?”却没发现自己的语气与娘平日十分相似,她见了别人对她好时就这样抱怨的,又是开心,又是不许的。

“我们也留了一样,就是与你大姑合伙的股儿,而且家里有十几亩地呢,这些就尽够我们吃用的了!”爹娘就都笑着说:“这契书你改不回去了,就收着吧!”

过去家里买铺子置产业的时候,因宁婉是女孩子只能落在爹的名下,所以现在爹就能拿着契书改成给自己的嫁妆,他以为自己再不能改回来的,现在与娘一起向幺女笑着,十分地得意,他们早知道若是告诉了幺女定然是不成的。

宁婉就颇为无奈地收了契书,爹就又十分诚心地劝她,“我们都不懂生意,这些铺子归我们恐怕将来的生意会变差,还是给你好。你要是心里过不去,还和过去一样给我们月钱,就已经足够我和你娘带着石头过日子的了。”

第177章 开脸

关于契书,整个虎台县里比宁婉还清楚的人没有几个,若不是不许女子做官为吏的,她当典史要比赵国藩强得多,就是赵太太也承认她律法学得好。虽然爹娘为出嫁女立好契是不许随意动的,但其实还是还能改,只是要麻烦些。

宁婉拿了契书悄悄去了城墙下面,远远见卢铁石就向他使了个眼色转身到了一处房舍后面等他,没一会儿工夫,他便过来了,“婉儿,你找我?”

宁婉就把契书给他,“你帮我求求钱县令,将契书改回我爹的名字。”

卢铁石看了一眼,就猜出大致是怎么一回事了,一笑道:“为了那伙贼,钱县令见了我总是满口感激,毕竟抓贼时你也帮忙了,这契书我一定让他改好!”

自己也帮了忙?宁婉只记得自己在等着贼人时睡着了,脸就红了,却又不肯示弱,就说:“我早告诉你了,我没有嫁妆的!”

俗话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就算是长辈们留下了万贯家财,但有志气的人还是要靠自己才能行。卢铁石就是这样的人,因此他一定不会在意!

果然卢铁石就说:“没事儿!等你嫁过来我把自己的钱都交给你!”

“怎么?你还有私房钱?”卢铁石已经拿了五百两银子下聘,手里竟还有钱?

“你不是说要管钱的吗?所以我总要有点私房钱给你管呀!”看宁婉脸上泛起的红晕,卢铁石就抬手摸了一摸,又细又滑,粉嫩无比。

宁婉再不想他能做出这样轻佻的举动来,她从来没有被男人摸过脸,不管是梦里还是现在,当即打开他的手,又急忙向后退了一步,“尊重些!”

卢铁石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无礼,但是他就是做了,又因为第一次摸到了喜欢的姑娘让他不觉得一下子血气上涌,神情都是迷糊的,宁婉打过来的手还有她的斥责根本没能进到他的心里,另一手臂一抬便将宁婉揽在怀里,整个人都压了上来。

宁婉也慒了,且她就是清醒的也无力挣开卢铁石,就见他的脸压了下来,一双黑黑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这个场面何曾相似!就像,就像自己的那个梦,他就是这样逼过来的,她就“啊!”地一声叫了出来。

卢铁石蓦然清醒了,赶紧放了手,结结巴巴地说着,“我,我…”

宁婉不待他说话转身就跑了,从铺子后面的小门里回了家,一头扎进自己的屋子将头埋在被里,难道?难道在梦中卢铁石就要与自己这样?

不能!

宁婉用力地摇头,想把这个念头摇走。当时夷人在城下攻城,卢铁石在城上守城,自己带了城里的女眷们帮忙送饭送水、救治伤兵,虽然时常在一处说话,但都是堂堂正正商量守城的事,就是有一两句闲话,也都光明正大的,哪里会这样呢?

不能!绝对不能!

自己一定记错了,就是刚刚,按道理卢铁石也不会如此无礼,他是那样坚毅而又冷静的人,怎么会对自己动手动脚呢?可是那粗砺而温热的手指在脸上划过的感觉还那样清晰,仿佛那手指还没有拿走,让宁婉忍不住去摸自己的脸。

突然间,她觉得哪里有些不对,侧过头一看,就见卢铁石正站在炕沿前看着自己,见自己发现了他就赶紧笑了,“你别生气,我错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契书递了过来。

宁婉慌忙起了身,拢了拢头发才将契书接下,扫了一眼见契书已经按自己的意思改好了,上面墨迹犹新,不知说什么好,半晌才想出一句,“这样快?”

“你走了我就去找钱县令了。”然后就立等钱县令改好拿来了。

“其实也不用这样急。”

“快点还是好些,”卢铁石停了一停还是问了,“你想管多少钱呢?”

这个人还真是!自己说想管钱就说一定要有钱给自己管,现在又问想管多少钱?宁婉板了脸说:“我不管是一个钱,还是成千上万两的银子,总之一定是你全部的钱!”

“什么钱?你在跟谁说话?”娘推门走了进来,见屋子里并没有第二个人,就奇怪地问:“晚饭已经做好了,怎么还不过去?”

宁婉眼见卢铁石在一霎间翻身从窗子里跳了出去,提起的心还没有放下来,才想起自己竟然没有责备他跳窗而来,眼下便含糊地应着,“没谁,就是自言自语。”又拉了娘的手,“赶紧吃饭去吧。”

于氏就指了她的手,“怎么把契书拿着,不怕弄丢弄坏了?”

谢天谢地,娘不认字,没能看出契书已经变了。宁婉赶紧将契书收了起来,随着娘去了正屋。

坐下吃上饭了,娘还在问:“你今天怎么了,说什么都恍恍惚惚的?”又端详她的脸,“脸怎么这样红?”

“没有。”宁婉赶紧捂住脸。

爹就说:“怎么没有?真的红了。”

“就是没有!”宁婉一甩头就跑回了自己屋子,“我不饿,不吃了!”

当娘的觉出些什么,倒是又拦住当爹的,“算了,别管她,现在不吃就等一会儿我给她送些过去。”

一转眼离成亲没几天了,宁家的亲友们纷纷到来送嫁,将宁家院子里挤得满满的,宁婉接了一份又一份的添妆,大姑给她打了一对金钗,大姐的是一对金耳环,大娘的是一对银镯,春玲嫂子和罗双凑了一个银项圈,又有三家村的村民、马驿镇上相熟的人家、虎台县里新结识的朋友都送了贺礼,其中各种金银饰品居多,宁婉原本就满满的首饰盒再也装不下了,娘只得临时又给她添了一对,却发愁放不进箱子里,毕竟每只箱子里都塞得满满的,连只手都插不进去。

平日里事事操心的宁婉现在却什么也不必管,只坐在屋里与大家说话儿,其实应该说是听大家说话,因为她一直垂着头不说只听的。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正似心里有一种期待,在慢慢发酵;又似突然走到了一处从未去过的路,不知前面会有什么景色。

直到吉日那天早上,宁婉才觉得过去了的日子其实也是飞快的,当听到鞭炮锣鼓声声响了起来,又有人喊着“接亲的花轿到了!”穿着一新的春玲嫂子笑着走了过来,“婉儿,到了开脸的时候了。”说着拿出一根红丝线,先上中下弹三下,嘴里念:“上敬天地父母,中祝夫妻和顺,下弹子孙满堂。”左中右弹三下,又念:“左弹早生贵子,中弹勤俭持家,右弹白头到老。”

原来这开脸是女子成亲嫁人的标志,辽东的习俗是女子一辈子只在此时开一次脸,至于改嫁再嫁等等都不能再开脸了,因此十分地重要,一定要全福人来帮忙,春玲嫂子父母儿女丈夫都齐全,又是宁家最近的亲戚,才被选来做这个又重要又体面的执事儿。

祝福过后,春玲嫂子就给宁婉的脸上均匀地搽了一层粉,然后将刚刚的那根红丝线两头系在一块打上结,绕几个交叉,做成剪刀形状,用双手绷紧,并用牙咬着线的一端,把线贴着宁婉的脸“剪”,汗毛就被一点点地绞下来了。

她绞得十分细致,宁婉先前听人说过开脸时会有些疼,眼下却觉得并不明显,只在绞到鼻翼时有些刺痛,因此稳稳地坐着一动不动,别看这丝线平常,但是如果不小心可是会割破脸的,宁婉可不想在这大喜的日子自己脸上哪一处碰破了皮。

不多一会儿,开脸完成了,春玲嫂子就接过于氏递来的一个去了皮的熟鸡蛋轻轻在宁婉脸上滚了一圈,这时再看宁婉的脸,原本就十分细腻光滑的皮肤更加白皙,竟比那鸡蛋还要柔嫩。在大家一片啧啧地赞美声中,春玲嫂子就解开宁婉的辫子,将额前剪出一排整齐的流海儿,鬃角剪成尖尖的,再把其余的头发梳起来挽成光滑的发髻,最后戴上富丽的凤冠。

从此以后宁婉就告别了少女时的装束,改为妇人的打扮了,当然也就是她要离开娘家的时刻了。盖头蒙下来的时候,宁婉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落下来,家里的一切她都安顿好了,也没有什么担心的,可是依旧是不舍。

大姑和大姐就在一旁劝着,“别伤心了,娘家离着近,见面还不容易!”又拿了帕子递给她,“擦擦泪,女婿来接你了。”

宁婉赶紧拿帕子按了按眼睛,就在盖头下看到一双穿着官靴的脚,又听卢铁石说:“别哭了,你要是想家了,想什么时候回娘家就回去。”

他一向不懂得这些事的,女子嫁了人哪里能随意回娘家?就是离得近,也与过去不一样了。但宁婉心中的伤悲果然轻了许多,想说什么此时又不好说,就见他红袍子的下摆动了一动,想来是再给自己行礼请自己出门了。

果然大家扶起了她,到了正屋里辞别爹娘。地上铺了一块坐褥,宁婉跪在上面行了大礼,平日家里从不弄这些的,但是出嫁时总要十分隆重,就听爹娘哽咽着嘱咐自己,语句都不能连贯,宁婉再也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爹、娘,你们只管放心我,我会过得好的!”

“我们知道,我们其实就是高兴!”

“爹、娘,我会对婉儿好的,你们放心!”宁婉听着身边的人这样说着,突然就想笑了,自那天送契书来后,他们就没有再见过面,自己当然不会去找他,他也没来过,想来也是臊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被娘抓到,真是丢人。

“女婿都这样说了,你们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大姑过来扶起宁婉,到了门前,大江哥就背起了她一直送到花轿中,一众亲友们都过来祝福,“一路顺利!”“夫妻和睦!”“早生贵子!”

宁婉再次泪眼婆娑,突然就听石头的稚嫩的声音,“姐,姐,你娘家有弟弟呢,要是姐夫敢对你不好,我替你撑腰!”

所有人都笑了,就是宁婉也觉得很好笑,卢铁石是那样高大威猛的一个人,而石头则是如此小小可爱的孩子,相差实在太大了。

石头见众人笑他却更加坚定地说:“我都五岁了,很快就长大了!真的!”

宁婉就拉住石头带到怀里,抚着他的头嘱咐,“姐嫁人了,你要好好照顾爹娘。”

石头人小,就钻到了盖头下面,拿小手将姐姐脸上的泪都擦了,“姐放心吧,我已经是男子汉了!”

小男子汉就不知被谁抱了出去,轿帘落下,三声炮响之后锣鼓唢呐也重新吹起,轿子就被抬了起来。

第178章 花轿

宁婉还是第一次坐轿子。

除了成亲的花轿,虎台县里也只有钱县令有一乘四人抬的轿子,还是官府里的,其实他也很少坐。

辽东之所以称“辽”字,就是因为这里天辽地阔,地广人稀,因此出门时轿子就不怎么实用。不管是四人抬的轿还是八人抬的轿,总比不了牲畜拉的车快捷方便,更不必说又省了许多人力,因此大户人家都备在车子,而成亲时也多用车轿,其实还是车子。

但是轿子与车子其实还是不同的,轿子方一抬起,宁婉就觉得头有些晕,轻轻将盖头掀起一个角适应了才好些。

花轿里是暗的,些许阳光照进来透下深深浅浅的红色,甚至将空中都染得红了。宁婉自然见过花轿的外面是什么样的,轿衣是红的,绣着种种喜庆的花纹,上面更用红色的锦缎结成许多花球装饰,又有长长的红色绸带自轿顶飘下,就连抬轿子的木杠也都要用红布包了,现在坐到花轿里面,只觉得自己都被染成了红色。

毕竟只有明媒正娶的媳妇才能坐花轿呢!因此时常会有些媳妇会得意地说:“我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言外之意地位高贵,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先前宁婉是没有资格那样说的,但是经历了这一次她就有底气了!若是周夫人或者丁三小姐之流的再说些什么不中听的,她只要微微一笑,“我是三媒六聘坐着八人抬花轿从卢家大门抬进来的!”她们就只能哑口无言。

宁婉正想着这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事,突然间轿子猛地晃动起来,她赶紧放下盖头用扶住轿子两侧,轿夫们是要颠轿了。

平日里的轿子自然是要稳稳地抬,但是成亲的花轿却是不同的。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轿夫们自然也要闹些花样儿,与新人逗笑。果然轿子在轿夫们的号子下有节奏地一左一右晃动起来,宁婉用力撑住轿子两旁才没有被颠得从一面倒向另一面,忍不住“呸”了一声,“这群娶不上媳妇的二楞子!”

原来有心思颠轿的多是些没成亲的小伙子,看人家娶了媳妇心里发酸,就要折腾新娘,也真有新娘被颠得七荦八素告饶的,可是宁婉才不,她扶住轿子两边稳稳坐着,毕竟自己是坐着的,他们是抬着轿子走路的,看谁能撑得久!

果然颠了一会儿,见轿子里一点声息也没有,轿夫人们就又改了法子,向前走三步再向后退一步,还要左右晃上一晃,轿子就似一只小船一样悠悠地荡着,宁婉早已经习惯了,将身子靠在轿后,随着轿子一忽前忽后地轻晃,跟打秋千倒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