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是个心细的人,听了半晌悄悄问幺妹,“你可是听了什么不好的话了?”坐月子期间足不出户的,突然不开心,有原因自是外来的。

宁婉原不肯说的,后来就告诉她们,“铁石只当我不知道,其实我听了别人告诉我,周指挥使见虎踞山石炭利厚,就动了心将族里侄女给铁石做妾,一心想笼络他…”话音未落,大姑就一巴掌拍在侄女身上,“侄女婿是能被周指挥使笼络过去的人吗?”

“他一天天地有本事了,也被更多人看中,而我呢,生了孩子只能守在家里,人也不若过去好看了,”宁婉就说:“眼下他当然不会被周指挥使笼络过去,但是你们想想,将来呢?他还会遇到更多的诱惑,万一就变坏了呢?”

大姐就噗地笑了,“你哪里不若过去好看了,我瞧着这脸越发细嫩了!”

“好不好看不是最重要的!”大姑就说她们,“最重要的是你和侄女婿的情义!你们如今都是有儿有女的人了,想那些没用的做什么!只好生过日子就是!世上自然有抛妻弃子的坏人,但更多的还是有情有义的好人呢!你们说侄女婿是无情无义的人吗?”

大姐也在一旁说:“大姑说得对呢,就比如我们认得的人,只除了刘五郎以外,爹、大姑父、你姐夫、妹夫都是有情义的人,就是富贵了也不会做陈世美。你只管放宽心,好好养身子。”

宁婉亦知大姑大姐说的有理,笑着点头将她们送走了。但她竟不知怎么了,心里依旧有些过不去。想想都是自己的不对,凭空疑心他,还是瞒住铁石为好,因此只说自己先前心窄,大姑劝过就没事了。

只是二人毕竟是恩爱夫妻,铁石并没有被瞒过去,他并不会说太多的甜言蜜语,想了想就打拳给媳妇看,“我在军中学了好多样拳脚,有猴拳、螳螂拳、白鹤拳,每样都很有意思,你瞧瞧!”

宁婉第一次听说有这么多样的拳法,而且还真很像!看着铁石摆出一个猴相,不觉哈哈笑了起来,“该不是你自己编出来的吧!”

“真是自军中同袍处学的,对了,还有一样蝴蝶掌,”铁石做了个翩翩欲飞的姿势,“怎么样,像不像蝴蝶?”

宁婉直接笑倒在炕上,“快罢了,我岔气了!”

这么笑了几天,宁婉倒将心里的不快忘记了,不想铁石又拿出几张契书给媳妇儿看,“只除了老宅是爹名下的以外,其余我们家所有的铺子、宅子、田地都换成了你的名字,都算成了你的嫁妆。”

宁婉见了就急道:“你这是做什么?”哪有卢家的产业都写了自己名字的道理?“岂不是胡闹!赶紧找钱县令改回来!”

铁石就笑,“我是想着告诉你,你如今可是有许多产业的女子了,我如今是住在媳妇的大宅子里,吃的也是媳妇的饭,用的下人也是媳妇的…你想想,我事事都靠着媳妇儿,哪里还会有外心?”

宁婉又是气又是恨,“你,你怎么就想出这样的主意!让别人知道了岂不笑话!”可心里又说不出的激荡,铁石对自己着实一心一意。

“我才不怕别人笑话呢!”卢铁石就笑道:“你若是心里还不自在,我明儿个就将槐花儿松儿都改成姓宁,两个孩子也是你的,这一次你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吧——别哭呀,媳妇儿,你怎么哭了?做月子不能哭的,对眼睛不好!”

宁婉的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见铁石急得什么似的,自己就拿帕子擦了,“你明儿个把这些契书都改回去我就好了。”

铁石拧了热毛巾帮她擦脸,“别的都是小事儿,唯有你心气顺了才是大事儿呢。”

“我也不知为什么自生了松儿心气儿就有些不顺。”宁婉自己也找不到原由,但到了此时突然觉得那些郁结早已经全散了,心情莫名地就好了,觉得自己很是丢人,就找了个借口,“我脸上长的斑一直不好。”

当然了,这些斑她果真很在意就是。

铁石为了媳妇的不痛快不知费了多少心思,现在听媳妇竟是因为脸上的斑,真是哭笑不得,捧了媳妇儿的脸细看,果然两颊各留有几点浅褐色的斑,轻轻地抚了抚道:“这斑原是你为了我生儿子才有的,你说我看了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更喜欢你才是?”说着一边香了一下。

宁婉就将头埋在他怀里小声说:“是我不讲理了。”

“女人生孩子太不容易了!”媳妇不痛快得莫名其妙,但也好得莫名其妙,不过卢铁石因此竟有些感慨,“疼上好几个时辰不说,接着坐月子时不许随便吃东西,不能出门,不能洗澡…要是我早就忍不了!媳妇儿,你要是心里还不自在就向我发火,毕竟你是给我生孩子呀!”

自这一番小风波,宁婉的心境便彻底好了,每日里笑容不断,又催促铁石,“我没事了,你不必再担心,回虎踞山做正事吧,过些日子再回来看我们。”

“军中的事情我早安顿好了,这一次又没有紧急军情,我一定陪你过了月子。”

婆婆听了也帮着儿子说话,“若是打仗的时候自是无法,如今天下太平,铁石也应该在家里多陪陪媳妇的,你媳妇可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呢!第一胎生了女儿,第二胎生儿子,如今就是儿女双全,你们俩儿都再有福不过了!”

宁婉就问:“我们都有福气,那婆婆呢?”

“我自然也算是有福气的老太太了!”

大家就都笑了。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铁石回了军中。不过他将自己的驻地迁到了三坡堡,这里正是自安平卫到虎踞山间的递铺——离虎台县最近的一所,他自从大漠回来后便加这里扩建了,又增加了驻兵。

宁婉初一得知便急忙问:“你可是因为我才迁到了此处?”

“我哪里是因私废公的人?”铁石便义正辞严地说:“安平卫东北一带都是我的驻地,如今土匪尽灭,虎踞山的地位便没有先前重要,只要保持与东北诸属国道路通畅便可,是以我迁到三坡堡,此地与安平卫虎台县成三足之态,向东能防土匪复燃,向北拒夷人于外,正为要冲。”

“可是那里也离我们家最近呀?”

“近又怎么样?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我选驻地也是一个道理,难不成一定要离家最远才好?”卢铁石没说的是,他去了一次大漠固然觉得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夷人的首领不比汉人的帝王,他们做起事更加随意,只以眼下的平静根本不能就此确定夷人近期不会进犯。他对媳妇说的话不过是安她的心罢了,而在行动上,他已经将兵力更倾向虎台县方向了。

就算媳妇的梦是无稽之谈,但是防范夷人总不会错的。

第302章 慈爱

自铁石移驻三坡堡后,虽然还是在外驻军,但两下来往着实方便起来,他每几日便回家里住一日,甚至平日练兵时还会突然带着新建起的骑营跑回家中吃午饭呢,毕竟一时辰就能骑马到达的距离对于骑兵真不算什么。

一早送了铁石出门,宁婉便抱着松儿去了春晖堂。婆婆最爱孙辈,当初有槐花儿时每日一早便要见孙女儿,现在有了孙子也是一样的亲香。

这时候天气已经冷了,可春晖院里却格外暖和,建宅子的时候不但砌了火炕,还设了火墙,倒座的灶里晚上加一块石炭坯子,一早上火炕和火墙还热乎乎的,早起添上一锹石炭就可以做早饭了。

宁婉进来就正赶上了早饭,其实钟瑞院里也一样有厨房,但是家里人少,她便只偶尔做些小吃,一日三餐都在春晖院里用,人多既热闹又吃得香。

婆婆已经带着槐花儿坐在桌前了,见了她进门就笑道:“刚听了盛儿过来说松儿醒得晚,不想你就来了。”

宁婉已经将松儿身上的襁褓解下,又替他脱了外面的衣裳,只留一套薄薄的小夹袄放在炕专门为他准备的褥子上,“才打发盛儿出门,他便醒了,吃了奶我便抱他过来。”

松儿解了束缚就开心起来,他又是闲不住的,张着嘴吚呀呀个不休,小胳膊小腿也都动了起来,正是最最可爱好玩的时候。

婆婆便将松儿抱在怀里,槐花儿就伸了手指让松儿抓着玩儿,又兴奋地笑道:“小弟弟好有力气呀!”

“松儿能吃能睡,长得快,力气也就大了。”

“那他的力气也不如我大!”

“那当然了,槐花儿比小弟弟大两岁多呢!”

祖孙三人在一处乐滋滋的,宁婉便解下斗篷,向吴婶道:“若是我晚了,只管让婆婆和槐花儿先吃饭。”

吴婶就笑道:“本来也正要把饭送上来呢,夫人就来了。”说着让人摆饭。

一时饭来了,宁婉摆了筷子就道:“婆婆和槐花都先吃饭,让松儿自己玩一会儿。”

婆婆和槐花儿都不舍得,一同说:“我们还不饿呢!”

宁婉就将羊乳羹分盛了出来,“这是要趁热喝的,一会儿凉了就有膻味了。”又因槐花儿一向喜欢喝羊乳羹,便笑着说:“今天这羊乳里加了杏仁,味儿特别好呢!”

槐花儿就松了小弟弟的手,“我喝了羊乳羹再来陪你玩儿。”说着便坐到了娘身边喝羊乳羹,她如今汤匙用得很好早已经能自己吃饭了,喝了一匙却又回头说:“奶奶乖,先吃了饭再陪小弟弟。”

婆婆便笑了,“我的大孙女最疼奶奶的。”就听了孙女儿的,先放下小孙子来吃饭。好在松儿固然是个脾气大的,但只要吃饱喝足了并不吵闹,自已一个人在褥子上怡然自得地玩着。

宁婉吃着饭,眼睛却一直瞧着儿子,突然便放下碗,“松儿翻身了!”

婆婆和槐花儿听了赶紧回过身,就见松儿已经翻了过去,正俯卧在炕上昂着头“呀呀”叫着,小胳膊小腿儿拼命地扑腾,模样十分好笑。

槐花儿就咯咯地笑了,“小弟弟,这样多不舒服呀,赶紧翻回来呀!”

婆婆就慈爱地笑了,“你当他不想翻回来吗?他是翻不回来了,你瞧他的小脸都憋红了。”说着将松儿抱起重新放好,就道:“这孩子真活脱脱地与他爹一个模样,还不到三个月就会翻身了,就连第一次翻身翻不回来也是一样一样的!”

槐花儿就得意地说:“我就不会这么笨,想怎么翻就怎么翻。”说着到一旁的炕上打了几个滚给大家看。

婆婆和宁婉就都笑了,叫了槐花儿回来吃饭,没一会儿见松儿又翻了过去,大家再没心思吃了,都围着他看热闹。

正开心着呢,婆婆突然捂着胸口道:“我怎么不大舒服呢。”

宁婉赶紧扶着婆婆躺下,一迭声地叫人拿酒化了苏合香,又让万氏和盛儿带了小儿女回钟瑞院,再打发人请大夫,突然又想起来一事,见屋里人都被打发走了便急忙到院子里叫人去找铁石回家。

这几年婆婆就没怎么犯过病,因此宁婉心里竟有些慌,将事情吩咐了坐在婆婆身旁轻声劝慰道:“不要紧的,吃了药就好了。”

婆婆面色雪白雪白的,气息微弱,却不再嚷着胸疼,只笑着劝她,“婉儿别害怕,我不行了,你赶紧把装老衣裳给我换上,别让我穿不上衣服去见阎王爷。”

明明婆婆看起来比自己嫁过来那夜要好些,不过宁婉非常害怕,她觉得婆婆可能真的不行了。但是她还是勉强笑着,“婆婆,哪里有你说得那样严重,你只管把药吃了好好歇一会儿,便什么事都没有了!”

“我心里明白着呢,这一次真是大限到了,吃药也没有用。再者我也没什么不知足的了,就是走了也安心,你先帮我穿上衣裳,打理得整整齐齐地我们再说话不迟。”婆婆就握了宁婉的手轻轻捏一下,又向一旁的吴婶说:“儿媳妇年轻没轻过这些事儿,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赶紧将装老衣裳拿出来吧。”

吴婶正拿着药,眼泪啪地就掉了下来,想说什么声音都哽住了。

宁婉见状赶紧上前接了药喂婆婆服下,又嗔着她,“吴婶,婆婆身子不舒服随口说的话,你怎么能信?快把眼泪收了。”

婆婆吃了药神色略缓,就又说:“就是神药也只能治得了病,却治不了命。你们赶紧把衣裳拿出来给我换上,就算我没事儿也只当冲喜了,并不是坏事儿。”

辽东这边的习俗就是如此,老人早早就打好了寿材,做好了装老衣裳,也就是寿衣。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并不忌讳,反让老人看了心情宽慰,知道自己的后事儿必能办妥帖了。婆婆的这些东西还在好多年前就备上了,宁婉也曾见过,甚至还在婆婆得了诰命夫人之后帮着重新绣了合身份的寿衣和铺盖添进去,这也是表达孝心。

寿村寿衣备好了,待人病重了定然要在咽气之前穿好装老衣裳,只有如此才算真正将寿衣穿了去。而且活着装老衣裳还能冲喜,如果将邪崇冲走,人就能还阳。

因此到了此时宁婉怎么也拧不过,只得与吴婶将寿衣拿出来替婆婆一一换上。婆婆现在是五品诰命夫人,须按品级穿戴,所谓依制殓服。穿好衣裳再穿上鞋子,左脚鞋面上绣着蝉,右脚绣着蛾,正合“一蝉一蛾,飞过奈河。”的说法。

这时便有虎台县的大夫过来了,诊了脉退出屋子就摇头不肯开方子,“先前老夫人的病还可养着,如今油尽灯枯却已不支了。”原来当时铁石请名医到家里给婆婆诊脉时他也曾来过,且平日也知道婆婆的病,再三拱手道:“小人医术不精,老夫人情况着实无力回天,还请夫人另请高明吧。”

宁婉的心就似从高空中一下子落了下来一般,虽然也知道不好,但大夫说了却又不一样,此时便道:“无论如何还请先生写个方子,尽力一试。”

那先生就道:“非是我不肯写,而是此时已经药石罔效了。”

宁婉的泪哪里还能止得住,哽咽着再三恳求,“无论如何也要相想法子治一治的。”大夫尽知卢家之事,就道:“唯有独参汤一方尚可延长些时辰,老夫人便可等到卢将军回来。”

独参汤原就是提住最后一口阳气的,因此也不必写什么方子,宁婉便赶紧让人去煎了来。却又做主叫人去安平卫请公公,万一婆婆还想见上最后一面,眼下不去请人就来不及了。想想又吩咐了几件事,拿帕子将脸上的泪擦干才回了屋里。

只这一会儿工夫,宁婉就觉得婆婆的气息又微弱了些,便赶紧扶了她的手道:“已经让人去煎药了,只等一会儿便好。”

正这时铁石飞马回来,他原刚到三坡堡便急忙向回赶,进来一眼看到娘的面容几步上前跪在身边,一时却说不出话来,只将娘的手拉住。

当娘的就笑了,“你回来就好,我正有事嘱咐你——你自小脾气犟,又不通人情,以后遇事多与媳妇商量,才能把日子过好,我也就放心了。”

宁婉就见铁石的眼睛红了,声音颤抖着答应了,赶紧上前道:“婆婆,你只管放心我们,铁石有本事,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我自然会一直在他身边相帮。”

婆婆就含笑点头,“你们俩都是好的,我其实也就是白嘱咐。”又说了几句,就有些喘息。

正好参汤送上来,宁婉就与铁石扶了婆婆坐起来,一匙匙地喂了半碗,见婆婆摇头便要重新扶她躺下,不想她不肯躺,“拿被子来让我靠一会儿吧。”待坐稳了,精神就似好了一些,笑着向他们说:“我这辈子先前虽然苦了些,但却是俗话常说的先苦后甜,最有福气的,现在走了也没有什么不知足的了,你们不要太伤心…”

说起来宁婉最初其实并不大喜欢婆婆的性子,倒是为她报不平的感觉多些。但是几年相处下来,她越发与婆婆相得,真真地有了情分。如今见婆婆微微笑着,眉眼间满是慈爱,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她又知铁石的心比自己还要痛上百倍千倍,此时总要自己撑住。

突然婆婆目光抬起来越过他们,“既然叫了他,就让他进来见一面吧。”

虽然没有提名姓,但是宁婉立即就知道婆婆说的是谁了。她并不知婆婆怎么晓得自己让人找了公公,明明自己背着她到屋外面吩咐的,但此时只有赶紧答应着起身出屋,正要问去安平卫的人是不是回来了,就见公公没戴帽子,鬓发散乱地闯了进来,显然是得了消息立即便从家里骑马来了,也顾不上说别的,打起帘子道:“公公快进去吧,大夫说不大好呢!”自己随后进来去拉铁石,“我们去把孩子抱来。”

铁石突然得了消息,回到家里见娘已经不成了,此时神志早已经恍惚,一时没有明白媳妇的意思,只呆呆地在原处不动。宁婉一下子竟没有拉起,正要再说什么,婆婆就道:“你们也不必走,我其实没什么说的,一起听听也好。”

说着便转向公公平静地道:“我先前恨过你,还想过最后的时候一定要把过去的事情与你分说明白。但是现在我早不恨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几年我的日子过得好,心里也舒畅,现在儿子媳妇都孝敬体贴,又有孙子孙女儿,如今走了也是高兴的走。你年纪也不小了,以后也要保重身子。”

便又向儿子媳妇说:“把槐花儿和松儿抱来我看看。”

宁婉眼睛早被泪水模糊了,只怕下一刻就忍不住哭了,赶紧应了一声就去接孩子。

松儿抱来时还在睡着,一张小脸红扑扑的,宁婉便将他送到了婆婆身边,婆婆便满脸笑意地瞧着他说:“与他爹一个模样,长大了也能有出息。”

宁婉一向知道婆婆虽然极疼爱松儿,但是槐花更是她的心尖子,便将松儿交给别人再拉着槐花儿过来,婆婆的笑意就更深了,抬手摸了摸槐花儿的脸,“奶奶要走了,槐花儿要听娘的话。”

槐花虽小,但也觉出不对了,因此早将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现在就带了哭音问:“奶奶,你去哪里?”

“奶奶去那边,”吴老夫人便用手指了指卢家老宅的方向,那里已经改成了家里的祠堂,“槐花虽然看不到奶奶了,但是奶奶还会常来看槐花儿的。”说毕手便落了下来,人也阖上了眼睛。

第303章 恻隐

婆婆的事情出来了,家里立即一片哭声,接着便要停灵祭奠、举哀报丧。

若是寻常人家,丧事简单,便由亲戚朋友们帮忙办了,但是婆婆是五品诰命夫人,生时荣华,后事自然也要体体面面的,宁婉做主请了执事人,将事情都张罗起来。

看着移灵停床,接着大门一道道全部找开,红漆门、红灯笼上都糊了白纸,大堂变做了雪白一片的灵堂,宁婉只让家里的管事听执事人的吩咐,自己却将心思全放在了铁石和公公身上,只怕他们如梦中传言那般打起来。她曾听说,就在婆婆的灵柩前,他们父子就动了手。

虽然按宁婉的想法也觉得公公被打了也是应该,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是亲生父子,婆婆尸骨未寒两人就打了起来实在令人心里难过,而且铁石也因为与公公动手打架名声特别地坏,她自然不欲他再背上这样的坏名声。

人已经装敛,宁婉见公公与铁石分列在灵柩两侧,皆恸伤不已,竟十分相似,突然想起婆婆离走前说松儿与铁石一个模样的话,这一对父子其实也是十分相像的,心里便更加伤感,只怕下一刻他们便挥拳相向。

如果真的那样,自己根本拦不住。

因此宁婉便抢先道:“婆婆去得安祥,慈眉善目,宛然如生,我们让她老人家安心去吧。”她虽是为了避免父子相向,但说的却是心里话。婆婆这一辈子,纵不是十全十美,但绝对能称得上好人,到了晚年,心更加慈善,待人也更加体贴,神情越发祥和宽容,面容竟也有如菩萨般的慈祥。最后的时候,她竟一直笑着,现在这丝笑意还在她的唇边。

宁婉觉得她一定不想看到任何争执,因此更不忍心让她的愿望落空,她一定要让这一对父子看得更分明。

公公自进了门,虽有婆婆向他说过几句话,但还未曾来得及开口,事情便已经如此了,此时便沙哑着嗓子道:“世人都知道我对不起她,我恐怕也真是对不起她的,幸好她跟着你们过得不错,现在丧事需要什么只管说,我…”

铁石截断了爹的话,“娘的后事,都由我和婉儿来办。”他的声音也哑了,可特别的坚定。

公公看了看儿子,并没有反驳,“都听你们的吧。”

铁石便起身给娘上了香,然后跪在灵前一张张地烧着纸。

宁婉便放下心来,父子二人虽然还有心结,但很明显他们间并没有什么火气。再想想婆婆临终前说的话,他们绝不会再打起来了。

铁石对爹的态度,是最受婆婆影响的。婆婆受了欺负,对公公满心怨恨,儿子自然感同身受;婆婆什么都放下了,当儿子的也就没有那么多恨意。

想通了这一节,宁婉便安心地取了丧服给铁石披在身上,自己也穿了跪在灵前。

公公在灵前枯坐了半天走了,待到第七日出殡时他又过来了,送了灵方离去。宁婉冷眼旁观,觉得公公对婆婆也并非完全无情,就似婆婆虽然说过不在意了,但心里未必果真不再想着公公。但不管怎么样,如今人已经去了,就是再有多深的情也没有意义了。

倒是婆婆的离去对铁石是极大的打击。他在外面固然已经十分伤痛,但宁婉知道那其实是他硬撑着了。在无人的时候,他竟在自己面前嚎啕大哭,像一个孩子似的。那种锥心之痛,宁婉感同身受,无言相劝,唯有将他抱在怀里默默地陪伴他。

好在他的确是最坚强不过的人,没几天就熬了过去,还忍着伤心劝媳妇,“那些礼仪究竟是虚的,娘活着的时候我们用心孝敬她老人家,如今她就是在那边也不愿意我们吃苦。你如今奶着孩子,千万别像你三哥说的饭都不能吃饱。”

三哥前些日子来给婆婆行礼,的确说起过居丧之礼,竟苛刻到了极点,宁婉也只一听就过去了,现在点头道:“我与你想的一样,虽然三哥在辽东都有了声名,但他的话我从来都只是拣有理的听。婆婆那样疼槐花儿松儿,我如今为婆婆办后事难不成就不顾他们姐弟二个了?我更要将他们照料好,婆婆才高兴呢。再比如你在军中,难不成为了守孝不练兵了?练兵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才有力气。真正的伤心不在吃东西穿衣服上,而是在心里。”

原来这两日还有一事,周指挥竟亲来吊唁,又向铁石示意可以派人接替他掌兵,让他在家中专心守孝。原来本朝律令,武官即使遇到父母亡故至多给假办丧,向无丁忧之例,周指挥使为了夺了虎踞山石炭矿这条财路,连律令都不顾了。

铁石自明白媳妇的意思,摇头道:“石炭矿自然不能易手,而我亲手带出来的兵将更是不可能交给周指挥使!上一次周副千户的大败让我明白绝不能相信他们。”

宁婉当然支持自己的丈夫,虎踞山若是交出去了,谁来抗拒夷人呢?更何况那可是铁石辛辛苦苦开创的基业,自己也费了不少的心力,哪里就能随便易主!只是周指挥使势大,纵有路指挥佥事帮着自家,但依旧是担心的,“虽然先前你与安平卫早商量好了,可周指挥使毕竟是上司,他一定会为难你的。现在我倒是后悔石炭生意不应该做得这样大,如今大家都像绿了眼睛的狼一般盯着。”

“谁盯着也没有用,石炭生意我是不会换人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选了卫老东家,他又做得好,就一直让卫家做下去。”铁石又告诉媳妇,“你也不必为我担心,如今周指挥使之所以没有动手,其实还是不敢动,一则是怕土匪再起,二则就是虎踞山这条路通了之后又有几个属国经此到京城入贡,换下我之后出了事谁也担不起这样大的责任。”

“竟是如此!”宁婉先前虽然知道有扶余国经商之人,但从没听过还有属国进贡之事,想来正是因为铁石一举拿下虎踞山将大路打通之故。想了想又出了个主意,“周指挥使既然来吊唁,送了丧仪,我们也不必欠他的情,过些时候你便给他送十车石炭过冬,也算将此事揭过。”

十车石炭算不了什么,卢铁石也不在意,就点了点头,“那好,我让卫家送去,过年时你也不必另为周家备回礼了。”

“我就是这个心意。”卢家老宅一向与周家没有往来,如今周指挥使送了丧仪,按理宁婉就要备回礼的,倒不差回礼的那点东西,只是回了礼然后周家再来,说不定还有有女眷们过来说话,宁婉想起周家竟要送妾给铁石就恶心,难不成他们还想将铁石的正妻之位谋去?铁石固然不会答应,但是周家女她再不想见到了。前些时候婆婆的大寿和这一次的白事她便没有给许千户家下帖子,摆明了就是不想与周夫人往来。

自婆婆过世后,夫妻俩人一直伤心不已,又有丧礼诸多事情,竟才得机会在一处静静地说话,心意相投之余也是相互抚慰,一时都觉得心头的重压轻了,双手相握着一同沉沉睡去,重新醒来时便又不同。

铁石脱了孝服换上铠甲去了军中,这一次他离开军中时间虽不是最长的,但却是第一次没有周到的部署突然离开,此时已经不宜再耽搁。

宁婉留在家中,也打起精神重新打理家中诸事。

她将婆婆屋子里用心收拾打扫了一番,衣物用品理出几大包,按辽东的习俗分给了婆婆身边的人做念想儿,然后便问了大家的意思。吴婶与吴叔陪了婆婆半辈子,现在要回家宁婉就送了一百亩地,二百两银子,足够他们生活无忧了;毕婆子、林氏等几个还愿意留在卢家再做几年,便也由着她们,但也因她们一向对婆婆体贴勤勉各有打赏;然后就将春晖堂关了起来,自己和铁石想婆婆的时候还可以过来看看…

槐花儿早搬到了自己屋里,猛然离了最疼她的奶奶,正要自己这个当娘的多多关切,还有松儿,他如今一天天长大了,不再吃了睡睡了吃的,且最爱翻身乱滚,总要小心看着,只怕他一不小心掉到炕下去…

至于帐目,也应该看看了,前些时候不管哪里支银子她都无心去问,只要事情办好再没有别的要求。家里虽然有钱,但如此总不是常法,还是要过日子的…

因此接下来的家事中,宁婉便用了心,不料她多看一眼竟见了一个人——梅寡妇。原本宁婉其实并没有认出梅寡妇,她们也有些年没见过了,而梅寡妇样貌变化也很大。宁婉是见到梅寡妇身边带着个小女孩子,动了恻隐之心。

那孩子比槐花儿还小,穿着破旧的衣裳,因娘忙着干活便老老实实地跟在一旁,身上裹着件梅寡妇的旧裙子,大冬天的冻得小脸通红。生过孩子的人最瞧不得孩子受苦,宁婉便让人拿来了点心热汤水给孩子吃喝,顺口问了几句话才认出人。原来梅寡妇竟被宁清赶出家门,她生的孩子也因为是个赔钱货没有被刘家留下。

“你怎么到了这里?”

虽然梅寡妇知道宁氏姐妹,但她亦没有认出卢夫人,原本她知道的就少,更没有想到卢将军家竟是宁清妹妹的夫家,因此便赶紧上前施了一礼感激地道:“我原是个偏房,被家里的大娘子赶出来,到处打些零工,听人说贵府办丧事极大方,只要来帮忙做些活计的都有赏钱,因此就赶过来做事。因我会些针线,活儿颇能拿得出手,贵府的管事还额外多给了赏钱。”

宁婉叹了声气,问:“你的络子打得十分好,怎么不再打了络子卖?”

“夫人怎么知道?”梅寡妇便明白遇到了故人,只是看了半晌想不出这位雍容华贵的年轻夫人是谁,“打络子也要有本钱买丝线,现在我带着孩子只勉强能糊口,怎么也攒不下钱来买线。”见夫人和善大度,便鼓起勇气问:“敢问夫人可是去过马驿镇?”

宁婉就道:“我是德聚丰宁家的幺女。”

“原来是…”梅寡妇只说了一半便停住了,怔了一下就害怕地道:“我从没说过大娘子的坏话!当初夫君帮我办了婆婆的丧事,又告诉我已经休了大娘子我才嫁过去的,后来才知道大娘子其实没有离开刘家,只是在外面做生意不能回来而已。我就当了妾,这一次大娘子回去我才知道原来夫君不能随便纳妾,都是我的错。夫人,我再不会回刘家了,我这就带着孩子走。”说着就要将孩子手中的碗拿下来,偏孩子难得吃到香甜可口之物,一时便不肯松手。

宁婉瞧着她语无伦次胆战心惊的样子赶紧拦住,“小孩子要吃只管让她吃吧。我岂不知你其实是被刘五郎骗了。”梅寡妇定然以为自己会偏心家人,但其实真不是。宁婉想了想问:“你当初得了多少抚恤的银子?”

梅寡妇瞧着卢夫人,不知她怎么连这些细事都清楚,就道:“二十两。”

宁婉就叫了人过来,“你去马驿镇货郎刘家,找做瓜果生意的刘五郎,让他将梅氏二十两的抚恤银子加上二十两利钱还出来。如果他若是不肯,你就告诉他梅氏要到县衙里告状,谋人钱财,拐骗良家妇人,这个罪名钱县令一次可不是给他五板子就完事的了!”

梅寡妇见人走了才醒过神来,哆哆嗦嗦地道:“请夫人饶了我吧,我不敢去告官。”

寻常平民百姓自然都是怕衙门的,就是宁清那样泼辣货也是被自己激着才去告状。梅寡妇但有宁清一半的本事,也不至于到了如今的下场。宁婉就摆手道:“你只管等着,一会儿刘五郎定然把银子送来。”

梅寡妇还是战战兢兢地说:“可是就算夫君答应了,大娘子也不会答应。”

宁清当然不肯拿出这银子,但是刘五郎只要想到那天在县衙大堂被打的板子,他就不敢不拿出来。

梅氏的银子本就是刘五郎得了,他当然不会告诉宁清。而且除此之外,宁婉坚信刘五郎一定还有私房钱!他那样狡诈的性子,又有早有了外心,定然会骗过宁清藏私房钱的。这钱正好要回来给梅氏。

第304章 相迎

梅寡妇的银子果然要了回来,宁婉连手都没有过一下便让人直接交给了梅寡妇,“你们娘俩儿有这笔钱便去虎台县里找个落脚的地方,你再买些丝钱卖络子过活吧。”

梅寡妇再没想到要回了自己的银子,且又加了一倍。四十两银子不是小数了,总能在虎台县里买一间小屋,再把打络子的小生意做起来。捧着银子不知说什么好,拉着女儿就跪了下来,“多谢夫人了,你真是我们母女的救命恩人!”

宁婉将她们拉起来,“我婆婆是个最善心的人,一向怜贫惜弱,你正好在这时候来了,我只当替婆婆做的善事。”

说起来梅氏与婆婆果真有几分相似,都是十分老实软弱之人,婆婆若是见了梅氏,一定会陪着掉泪又送些银子帮忙的。宁婉便替婆婆做了,却又板着脸告诫梅氏,“我只能帮你一次,若是你此番还是过去的样子,没多久银子又会被人骗走,就是你们母女俩也难保怎么样。你已经是当娘的人了,以后该怎么样自己总该有个准主意了!”看天色已经晚便留她们住了一夜,第二日又把槐花儿穿小了的衣裳包了一大包送给了梅寡妇,打发她去了虎台县。

宁婉将家里事情一一料理妥当,年也就到了。卢家正在守孝,自然不会张灯结彩庆贺,她便给下人们都放了假,自己带了槐花儿和松儿去了三坡堡。那里因离安平卫及虎台县都不远,往来要比虎踞山容易,生活也方便得多。

守孝期间夫妻间自然要守礼的。但是两人能在一处就十分安心,更兼让两个孩子睡在他们之间,看着孩子们可爱的睡颜,听着他们轻轻的呼吸之声,两人就相对一笑,“松儿又将小胳膊伸出来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晚上总要给他盖上几次被子的,倒是槐花儿睡得好,一夜都不动一下。”

从孩子们的趣事,又慢慢说到了别处,“岳父待岳母真好,从没出过远门的人竟然去了千里之外的江南。”

“想想他们竟然是那样的情况下认识的,”宁婉就笑了,“我爹还向我说后悔当年没有多给姥爷他们带些米呢。”

卢铁石也笑了,“想想岳父岳母很是有缘分。”

“我们也有缘分。”

“不错。”

他们伸出手臂自孩子头上将手拉了起来,一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