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到第三个玉米栅子的时候,锦阳县和辽东府的人也到了。其中连蔓儿认识的有上次来的那位李大人,还有锦阳县的知县。

这些人观摩了收玉米的过程,还有小吏拿着纸笔飞快地记录着什么。

大约二十亩地的玉米,只一个上午,就都收割完了,张千户还带着人将连蔓儿家的高粱和糜子,都帮着收割了大半。

看着打谷场上排列的整整齐齐的玉米栅子、高粱垛、糜子垛、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和糜子秸秆跺,连蔓儿不由得感叹,真是人多力量大。

张氏和连枝儿早一步从地里回来,吴玉贵给家里捎了信,王氏带着吴家玉也来帮忙做饭。

都是壮劳力,干的又是体力活,晌午饭,连蔓儿家准备的非常丰盛、实惠。他们一共准备了四桌的饭菜,每一桌上都准备了大盆的小鸡炖蘑菇、粉条、豆腐炖鲤鱼、烧鹅、酱肘子。另外还准备了五个炒菜和四个凉菜。主食安排的是白米饭和白面的馒头。

晌午收工,请张千户来吃饭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

“军令如山,六爷吩咐,干完活赶紧就回,不得叨扰地方。”张千户拒绝来吃饭,说是立刻就要回去复命。

张千户说军令如山,让连守信为了难。不留张千户这些人吃一顿饭,他心里过意不去。可是要让张千户违反军令,这也是他不愿意的。

在连家人面前,张千户一直称呼沈六为六爷。现在说军令如山,张千户依旧称呼的是六爷。连蔓儿眨了眨眼,这是不是说,于公于私,张千户都是沈六的心腹。而且,这个不能叨扰地方,其实也还有商量的余地?

“千户大人,不是有句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吗?还说皇帝家都不差饿兵。到吃饭的时候了,六爷也不会不让你们吃饭的,是吧?”连蔓儿就笑着道。

张千户听连蔓儿这么说,忍不住就笑了,他身后那些士兵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小姑娘说话来一套一套的。”

“也没特殊预备,就是家常的饭菜。我们庄户人家,给人帮工,就是这个讲究,得吃饭,要不,就是瞧不起主人家。”连蔓儿又继续说道,“千户大人,刚才你可还说,六爷的吩咐,到这,啥都听我们安排。”

“那就听连姑娘的吩咐。”张千户冲着连蔓儿抱拳,笑道。

酒席就安排在铺子里面,地方宽敞,一应都是齐备的。连守信还搬了酒过来,被张千户给拦住了。

“饭可以吃,酒却万万不行。”张千户这次的态度很坚决。

连守信知道,他们确实有军纪,而且一群人喝的醉醺醺地骑马回去,也不像话,也就作罢了。

吃过了饭,张千户也没立刻就走,又跟着连守信他们下地,帮着将花生、大豆等都收了,又和连蔓儿约定了打玉米的时间,才告辞走了。

五天之后,玉米应该晾干到可以打的程度了,那时候算产量,也正合适。

张千户走了,连蔓儿这一大家子的人又在地里干了一会,到天将傍晚,也收了工。

一共就五十一亩地,若是连蔓儿家自己收,怕是要收上六七天才行,即便有连守礼一家,吴家和张青山一家来帮忙,那也得收上两三天,因为张千户带来的这十几个壮劳力,只这一天的工夫,就都收完了。

预想中为了收秋的腰酸腿疼、手脚起泡都没有出现,连蔓儿衣炔飘飘地站在打谷场上,心里打定了主意。

第三百九十二章 吃玉米

只一天的工夫,连蔓儿家就将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张青山本想是给闺女和姑爷帮上两天的工,见情况有变,他家里也要帮着收庄稼、摘收果子,就只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儿子、媳妇和孙女回烧锅屯去了。

连守礼接着回山上上工。

因为到了秋收的季节,私塾里又放了农忙假,五郎和小七就都没有去上学。吴玉贵和吴家兴是先放着家里的庄稼没收,来给连蔓儿家帮工的。连守信就带着五郎和小七,又去给吴家帮了两个工。

小七年纪还小,五郎年纪也不算大。这个帮工,就是两家的情分,谁也不会让两个孩子累着,尤其是小七,被吴家兴照顾的极好。

王氏还叫了连枝儿和连蔓儿去家里,帮忙做饭,吃饭的时候,也叫上了张氏。

在吴家吃饭的时候,连蔓儿家就和吴玉贵商量好,要他推荐两个可靠的短工,过些天帮着打谷、扬场。

“早该这样。”王氏对此是极力赞成“枝儿她娘每天家里、铺子里的活计,就够忙活的了。五郎和小七,多些空闲,不正好念书。还有枝儿和蔓儿,娇娇嫩嫩的俩闺女,下地做那粗活,我看着都心疼。咱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也不是请不起人。人要请,还应该多请俩,也让枝儿她爹轻省轻省。”

“看我婶子这激动的”连蔓儿就坐在炕上笑“婶子这是心疼我姐。我们都是连带地。”

两家人就都大笑。

王氏更是笑的前仰后合,将一大块鱼肚子上最嫩的肉都夹给了连蔓儿。

“婶子谁也不心疼,婶子就心疼你。”

秋季,气候干燥。尤其是晌午的太阳,照在人的身上,比夏天还要烤人。连家收完秋后接连几天。凑巧都是大晴天,正适合谷物的晾晒。

这天傍晚,连蔓儿就踩着凳子,从玉米栅子里随便捡了一根玉米棒子出来查看。玉米已经有些干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将玉米粒尅下来。

五天后,一大早,连蔓儿一家就到了打谷场上。连守礼、赵氏、连叶儿、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依旧赶来帮忙。至于张青山,张氏没人他来。一来是因为离的远,二来是因为知道,今天张千户还会带着人来帮忙。

连守信将打谷场又仔细清扫了一遍。吴玉贵等人就将簸箕、大笸箩、小板凳、草垫子等在打谷场上摆开。他们这还没准备完,张千户就带着人到了。

这一次,张千户比收玉米的时候来的还要早,带来的人手,也多了一倍。

连蔓儿就知道,张千户,或者说沈六的意思,是要在这一天,就将玉米粒都打出来。

“六爷带着府里、县里的官员都在后头。咱们先干着。”张千户摆开了架势,说道。

连蔓儿前世,有专门打玉米的机器,但是在这,没有机器,要打玉米粒。完全靠手。其实就在连蔓儿前世,机器化实现的时间也不算长,就在她祖父那一辈,打玉米粒,也是全靠手动,将玉米粒往下尅。

知道今天干活的人多,除了自家的大笸箩和簸箕,连蔓儿家还从村里借了一些来,一共是十个大笸箩。连蔓儿就将所有的人手分派下来,四到五个人围着一个笸箩坐下。凳子和垫子不够,张千户这些人也不讲究,直接一屁股就坐地上了。

然后分派出人手来,用簸箕将玉米棒子从玉米栅子里搬送到笸箩里,大家伙就开始尅玉米。

第一根玉米,是全靠手尅好的,第二根,就有了简便的法子。用尅掉玉米粒的玉米芯子做助力,可以更容易地将玉米粒尅下来。

张千户带来的兵士们都是粗手大脚,手上有劲,干活干的非常快。等尅好了一定量的玉米粒,就有人用簸箕,收一簸箕的玉米粒,侧对着风的方向用力地颠,将玉米粒颠起来。这相当于扬场,就是借助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杂质,主要是玉米芯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和玉米胡子,都清除掉。

这样,剩下干净的玉米,都被张千户带来的人装进了麻袋里。

连蔓儿家也准备了麻袋,不过张千户没有用,他这次带来了不少的麻袋,每一只都同样大小,上面还有兵勇的表记,一看就是标准的装军粮用的袋子。

装满了玉米的麻袋,就被张千户带着人都摆放在了一处。

连蔓儿将这些看在眼里,她揉了揉因为尅玉米,而有些发红的手心,不由得眼角抽了抽。她有预感,这些玉米,怕是很快就要离她而去。而她还的高高兴兴,不能拦着。

快到晌午该吃饭的时候,张千户主动提出来,他们自带了干粮,只要连蔓儿家帮他们准备些热水喝就行了。

张千户带着手下,离开大笸箩,在旁边的空地上列队排开,一个挨一个的坐下,然后就从口袋里往外掏干粮准备吃。

这个架势,连蔓儿家要准备饭菜,让大家伙好好吃一顿的打算就只得作罢。并且,连带着他们自家人,也不好吃的太丰富了,得赶着时辰干活。

张千户说热水就干粮就可以,连蔓儿家自然不会真的只准备热水。张氏带着人,熬了两大锅浓浓的咸菜丝肉汤,用铺子里早上盛粥和汤的桶给张千户提了过去。

张千户等人自然感激不尽。

连蔓儿自家的晌午饭也俭省了,就是三和面的馒头,就肉汤,菜也只有一道简单的蘸酱菜,就是干豆腐卷大葱。

匆匆的吃过了晌午饭,大家伙又回到打谷场上干活。

未时初刻,一直说要来的沈六终于姗姗来迟。

这么说似乎不对。沈六虽然比连蔓儿估计的时辰晚了很多出现,但是他的出现是不能用“迟”来形容的。

那对车马的速度,也就仅比张千户那队快马稍稍慢了一些而已。而这慢一些,应该还是为了照顾身后跟着的那批官吏。毕竟在辽东府。哪一家也不可能有比征虏前将军、沈大总兵更快、更好的马和车了。

沈六从车上下来,众人都赶忙上前行礼。

“都起来吧。”沈六站在那,四下看了一眼。才漫不经心地摆了摆手,说道。

就有人搬了桌椅,请沈六坐下。至于辽东府和锦阳县城的众官吏,都只能侍立左右。

唯有李大人和另一位中年文官,有人搬了凳子,让他们在沈六的下首坐了。

连蔓儿站在人群里,打量沈六。比起上次见面。沈六的脸似乎清瘦了一些,看来最近他是真的很忙,不过精神头却似乎更好了。

今天的沈六穿了一件宝蓝色织锦的团花袍子,一头乌发用锦冠包裹了起来,腰间玉带。连蔓儿离着好远,都能感觉到那一块块碧玉的清透柔润。

“所有的玉米都在这了?”沈六的目光在人群里飞快地一扫,问道。

“回六爷,是的。”连守信和张千户一前一后,都答道。

沈六点了点头。

“行了,继续干吧。”

众人就回到原地,接着尅玉米。

就有车夫赶着沈六那辆马车往外走,马车后面,还拴了两匹骏马。一匹白色,一丝杂毛也没有,另一匹是青色,比白马略矮,却肥肥壮壮,比周围所有的马。有一匹算一匹,都要肥实。

对这两匹马,连蔓儿是有印象的。白色的那一匹,应该是沈六的坐骑,而青色的那匹肥马,好像是沈小胖曾经骑过?

沈小胖也来了,怎么没见到他?

连蔓儿正这么想着,就看见沈六那辆车的车帘动了动,一张圆乎乎的包子脸从里面探出来。

沈小胖的眼睛细长,但这不影响他的眼神。可以说,他的眼神比一般人还要好。就是一探头之间,他一眼就看见了连蔓儿。

沈谦忙朝连蔓儿挥了挥手。

连蔓儿手里拿着玉米,略微抬了抬,就又放了回去。果然,这小肥尾巴是沈六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就有小厮赶到马车跟前,沈谦跟那个小厮说了几句,那小厮先是摇头,后来似乎很无奈,不过还是将小胖子从车上抱了下来。

沈谦下了车,就抛下那个小厮,跑到了沈六的跟前。

沈六抬手摸了摸沈谦的头,又往旁边招了招手,就有人搬了个凳子,将沈谦抱了上去坐着。

连蔓儿在尅玉米,她心里想,这些人光看着有什么意思,他们怎么不想自己试试尅玉米?

让连蔓儿颇有些失望的是,似乎没人想来试。

她们在这边尅玉米,那边已经有人运了一台大称过来,开始称量玉米。

连蔓儿想了想,就跟身边的五郎耳语了几句。五郎站起身,走到沈六的跟前,低声说了几句话。

沈六点了点头。

五郎就招手叫了吴家兴,两个人抬了一袋子品相略差,不能留作种子的玉米,赶上车,离开了打谷场,直奔镇上的磨坊。

这是她们一家人商量好的,毕竟,大家都只吃过煮的嫩玉米,这完全成熟的玉米是什么味道,大家还不知道。趁着沈六这些人都来了,现磨出些玉米面来,做些玉米饼子,给大家伙尝一尝。

连蔓儿急切地盼着五郎快点回来,因为,她馋玉米饼子了。

第三百九十三章 吃货

还剩下最后半栅子的玉米棒子没有尅完,那边的小吏在忙忙碌碌地将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过秤、记录、五郎和吴家兴比预计的时辰回来的要早,这是因为前一天已经和磨坊定好了,他们一到磨坊,不用排队,就直接磨面。

磨回来的面,分了几只小口袋,先是给沈六等人看过,才过来交到连蔓儿的手上。

连蔓儿就放下手中的玉米棒子给别人尅,又叫上了张氏、连枝儿、赵氏和连叶儿,将几小袋的玉米面带上,直接奔连记铺子的厨房来。

几小袋子的玉米面,因为磨数和过筛数不同,所以面粉的质地也不同。

最粗的一种,不能称之为面,而应该叫玉米碴子。是采用略嫩和没晒干的玉米,粗磨一遍,不过筛。这样的玉米碴子煮粥,香软有嚼劲,而且甜味足。

然后是粗磨一遍,细磨一遍,过一次筛的粗玉米面。庄户人家一般吃的高粱米面,就是这么磨出来的。这种面略有些粗,庄户人家习惯了吃粗粮,吃这种面最实惠、顶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