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祖那孩子,心肠软。”连守信就道。

“那家人,沾上了就甩不掉。也不知道老爷子咋就那么稀罕他们。”张氏道,“咱这是一直没给他们好脸,又都知道咱和上房闹的挺僵。要不,也得把咱们给沾上。”

“人穷这不是毛病,谁没穷过啊。就是他们那人性,我是真看不上。”想了想,张氏又道,“老爷子能给他们好处的时候,他们就巴上来认亲。老爷子日子过穷了,他们就好几年不上门。这不,看上房的日子又过起来了,他们就又这样了。”

说到连老爷子,几个人不由得又感叹了一番。

过了清明节,庄户人家纷纷脱下棉衣,换上了夹衣。

连蔓儿家的鱼塘和荷塘已经挖得了,并和河里引了水。连蔓儿托了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帮她采购鱼苗,这天,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带着人送货来了。

鱼苗来自沙金塘,用几辆大马车运来的,马车上用绳子固定着大木桶,大木桶里放水,里面就是买来的鱼苗。这几辆马车天没亮就从沙金塘出发,晌午的时候,才到了三十里营子。

连蔓儿就到鱼塘旁边,看着长工往鱼塘里放鱼苗。

这次买的鱼苗,有鲤鱼鱼苗八百尾,鲫鱼鱼苗四百尾,白鲢鱼鱼苗四百尾,花鲢鱼鱼苗四百尾,草鱼鱼苗五百尾,桂鱼鱼苗二百尾。

一共两千七百尾鱼苗,路上略有损失,好在卖主预先估计到了,添了些零头进去,所以最后的数目只多不少。

看着一尾尾小鱼苗欢快地游入鱼塘,细小的鳞片在太阳下闪着光。连蔓儿的心也像被小鱼尾巴拍打着,欢快无比,她似乎看到了,这一尾尾的小鱼长大了,那光溜溜的鳞片,都是闪闪的银子。

看着放完了鱼苗,连守信就请大家伙到前厅,结算欠款。

两千七百尾的鱼苗,价银是七千二百文钱,这是因为买的多,在原先的价格上打了折扣,再加上给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的中人钱,还有支付大车的车脚钱,最后,连蔓儿一共支付了七千八百文钱。

转天,老黄带着人也从南面回来了。他没有辜负连蔓儿一家的嘱托,为他们带回了一大车的藕种,还有鸡头米种和菱角种。

种藕那天,连蔓儿家的荷塘旁边聚集了不少人。

鲁先生也来了,而且兴致极高,还亲自脱了鞋子,挽起裤脚,下到塘里种起藕来。他是南方人,据他说,小时候也跟着人种过藕。

连蔓儿对此存疑,但是鲁先生那么说,她也厚道地没去拆穿。即便鲁先生种过藕,那肯定是为了看荷花。她能理解鲁先生看到莲藕时的心情。

终于可以吃上鲜藕、鲜莲子了,夏天的时候,可以看荷塘月色,可以闻到荷花香了。

连蔓儿也很高兴,莲藕全身都是宝。根是藕,可以做蔬菜吃,可以磨粉。开了花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将荷花入茶。莲子更是美味,而荷叶还能入药。

老黄这次去南面,办的是采购湖石的差事。山上的园林里,需要湖石点缀。老黄因此就便,还给连蔓儿家捎了两块来。

“…给你也弄两块,随便放园子里哪块,咱也跟着附庸…那个风雅一回。这东西,依我看着,实在不好看。可这富贵的人家,就讲究这个。也有人说了,这石头,是越看越有味道。…啥味,水腥味…哈哈哈。”

在连蔓儿家吃酒吃的高兴,老黄说话就没有顾忌起来。

“鲁先生,我是大老粗,就是想到啥说啥,你可别笑话我。”说的痛快了,老黄到底还是场面人,还知道席上坐着位斯文人。“我就是不懂这个,那个石头,我看着也挺稀罕的。要不,我也不能给四兄弟家带这个。”

老黄是不懂湖石的,他去南面,就是帮忙搞通人际,至于挑选湖石,另外自有懂行的人负责。而且,就算是他不懂,也没人敢欺瞒他。他是给皇后的庙宇园林买办,欺瞒他,那不就是欺负皇帝家,欺负沈皇后娘家吗,谁敢那。

鲁先生也在座,对老黄这种论调保持了宽容的态度。

鲁先生喜欢一切风雅的玩意儿,当然也包括湖石。

两块湖石,说是两块,放在那,就跟两小座假山似的。知道鲁先生的喜好,连蔓儿干脆就将如何安排湖石的事,都交给鲁先生来决定。

鲁先生在将连家的庄园蓝图研究了一遍之后,做出了决定。

一块湖石,就安放在前院的小池中。连蔓儿托老黄找了山上的能工巧匠,做了个小机关,引水到湖石上,形成假山流瀑,小池中又种了荷花,养了几尾锦鲤在里面。

“别说,这么一拾掇,这整个院子的气象都不一样了。”老黄见了,就赞叹道。

另一块湖石,则放置在后院。等到满院绿荫的时候,加上这湖石,就又成一景。连蔓儿还打算在院子里种些藤蔓植物,比如蔷薇来做点缀。

连蔓儿家的宅院,房屋少,院子空,多引活水、广种花木,根本就无需另外开辟花园,因为她们本身就住在花园里。这也是建房当初,如此布局的打算。

连蔓儿喜欢这样的居住环境。

湖石,只是她们忙碌的春季的一个点缀,春耕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依旧是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做中人,连蔓儿家又另外雇了三个长工,大力、小丁和大个。这也是签的十年的契约,包吃住包衣裳,一年另外有两吊钱的工钱。这在周围村镇的长工待遇中,是顶顶好的。

有了长工帮忙,连守信就开始培育地瓜秧。

第四百八十章 榆钱饼

连蔓儿家的地瓜秧去年就被预定出去了,其中有赵家村几户人家预定了一千二百三十棵,还有更早一些时候,也就是去年秋天三十里营子和周围几个村镇的庄户人家预定的三千棵。开春的时候,依旧有人陆陆续续地来预定。

为了培育出足够的地瓜秧,这一冬天,一家人都是捡那个头小、品相不是很少的地瓜吃,而且还是省着吃。

连蔓儿家准备育苗的地瓜,这一冬天都存放在地窖内。这个时候取出来,一个个检查了,除了有极少数有些变质,绝大多数都保存的相当好。

今年培育地瓜秧,连守信依旧打算采用土炕。就在跨院里,靠墙的一溜矮厦。矮厦内,中间留又一条通道,两侧则都是用土坯盘的炕。连守信带着长工,拉来了细沙土,然后铺子炕上,就将地瓜砌块,埋入沙土中,然后从几个灶坑一起烧火,直到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整个育苗期间,这些温床都要保持在这个温度上。

有了去年育苗的经验,今年连守信做起来就轻车熟路,将几个长工并一应事项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而今年,有长工专门负责烧炕,连守信只需要按时检查,可比去年轻松多了。

连蔓儿也没闲着,她在准备菜籽,种园子。

今年家里多了五个长工,都是壮劳力,那饭量自然小不了。原来的菜园子又扩大了一倍。她要准备的菜籽也就多了。

上房东屋和西屋的两个炕头上,几乎摆满了盘盘碗碗,菜园子里又单独开出一小块地,准备做苗床。要想尽早地吃上蔬菜。早育苗、早播种是不二的法门。

而那些盘盘碗碗里,有一半都是玉米种子。

吃过了晌午饭,连蔓儿回到自己的屋里。因为外屋烧着炉子。所以这炕依旧是热热的,天气又好,有充足的阳光透过琉璃窗照在炕上,只穿了夹衣裳的连蔓儿觉得暖洋洋的,十分舒适。

大花跟着她过来,喵呜地叫了一声,就跳上炕。在日影里寻了个舒适的所在,就将身子盘成一团,闭上眼睛开始打盹。

“懒猫。”连蔓儿笑骂了一声。

春困秋乏,看着大花睡的那样舒适,她也有点犯困了。

“姐。咱也歇会晌午觉吧。”连蔓儿就对连枝儿道。

姐两个就将自己的小坐褥铺在毛毡上。这小坐褥,和一般的褥子同宽,却短了半截。连蔓儿的小坐褥都是大红团花面、白棉布里,连枝儿的小坐褥则里面都是大红团花的。讲究的庄户人家闺女,一般都备有这样的小坐褥,平时坐在炕上,就垫了这个坐褥,一来干净,二来也免得磨了衣裳。

而这小坐褥。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来了月事的女孩子,一般在月事那几天,睡觉的时候,褥子上就要铺这小坐褥,这样如果不慎弄脏了,只需要拆洗小坐褥。而不必拆洗大褥子那么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连蔓儿的小坐褥是白棉布里,而连枝儿的却是大红团花里的缘故。

姐两个铺好了褥子,又从里间抱了各自的枕头和夹被出来,然后就关了门,脱鞋上炕,又将大衣裳脱了,这才躺下。

大花睁开眼,喵地叫了一声,就站起来,跳到连蔓儿的枕头上趴下来,又闭上了眼睛,肥屁股紧挨着连蔓儿的脸,这让连蔓儿的呼吸都不顺畅了。

“肥猫,你可真会找地方。”

连蔓儿笑着将大花抱下来,搂进胸前的被窝里。大花也挺随遇而安,往外拱了拱,将毛茸茸的大脑袋露在被子外面,就又打起了胡噜。这期间,这懒猫连眼睛都没有睁开。

“别说,它还挺管用的。”连枝儿就道,这个它,当然指的是大花。“有了它,咱那铺子里,就再没见着耗子了。”

“嗯。”连蔓儿表示同意,“咱家现在房子多,等过些天,咱还得再要一两只猫。”

“那天家玉来,不是说老陆家的猫要生崽了?干脆到时候从他家抱吧。”连枝儿就道。

“我也是这么想。”连蔓儿就道,“听说老陆家的猫,是虎皮猫,可胖了。那小猫也应该是虎皮猫。”

说了一会闲话,姐两个就都睡了。

连蔓儿一直有午睡的习惯,每次大约睡半个时辰,几乎形成了生物钟,也不用人叫,到时候自己就醒了。

许是因为春困,再加上太过舒适的缘故,这一次,连蔓儿多睡了一刻钟才醒。

连枝儿已经先起来了,正坐在旁边绣荷包。

连守信和张氏都是勤快人,几个孩子在这一点上都随了父母。比如连枝儿,外面的活计张氏都不让她做,她这一天,手里几乎就离不开针线。

“姐,我要啥时候也能绣出这样的荷包就好了。”连蔓儿收拾起被褥,将依旧打呼噜的大花塞到一边,对连枝儿笑道。

“等你到我这么大,就差不多了。你看,你那褥子不都是你自己缝的,娘都夸你缝的好。”连枝儿道。

连蔓儿嘿嘿笑了两声,能自己缝被褥了,这确实可喜可贺,比前世连针都不会拿的自己,她是长进多了。

收拾了被褥,连蔓儿也不下炕,就走到炕头,拿起育芽的大碗一个个掀开了纱布查看。

“都发芽了,明天咱就把玉米都种上。”连蔓儿就道。菜园子扩大了一倍,单独留出来的种嫩玉米的地也比去年多了一倍。

“今年咱家的嫩玉米,还能卖上钱吗?”连枝儿一边绣着荷包,一边问连蔓儿。

“能。”连蔓儿肯定地点头。现在辽东府手里有玉米种子的,除了官府。就是她家。官府要在春耕的时候,才开始发放种子,而她家预定出去的种子,也说好了。是春耕的时候发放。

能够提前种植,在夏天有嫩玉米卖的,只有她一家。

就算今年玉米没有去年那般神秘、贵价了。但离普及还很远,要卖上一个好价钱并不难。除了最简单的煮嫩玉米,连蔓儿还打算和武掌柜分享几个嫩玉米的菜谱,今年的嫩玉米依旧会为她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第二天,连守信、张氏、连蔓儿就带着几个长工种起了玉米。

先用小黄牛拉犁杖犁出垄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间隔,用铁镐刨坑。然后是浇水、点种,最后再将土培上。

种植早熟的嫩玉米,比在大田里种玉米要精细的多。首先选种,要选最好的。连蔓儿是在去年,特意留了熟的最早。长势最好的玉米棒子。然后在种植方面,采用挖坑点种,而不是大田里犁出沟来撒种的方式,这样更精细,也避免了间苗、浪费种子。

临近晌午,五郎和小七从私塾放学回来,兄弟俩个放下书包,都来菜园子里帮忙干活。

五郎现在学习很辛苦,不过总还是抽出时间来帮着家里干活。虽然家里雇了长工,并不需要他这样。

张氏和连守信都心疼五郎,却谁也没制止五郎这样做。

连蔓儿也没拦着五郎,她觉得,适当地干点体力活,对五郎的身体有好处。而且。这样可以时时提醒五郎,不要忘记稼穑之艰难。

上房连守仁和连继祖父子俩的教训太深刻了。

“娘,咱该预备晌午饭了。”连蔓儿抬头看了看天,就对张氏道。

连蔓儿现在可以根据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判断出大致的时辰。

张氏就和连蔓儿从菜园子里出来,连蔓儿还将小七也带了出来。

“娘,你这两天一直唠叨榆钱饼,干脆咱晌午就贴榆钱饼呗。”连蔓儿向张氏提议。

榆树上几乎还没长出叶子,只有一簇簇、一串串的榆钱。现在正是榆钱最鲜嫩、好吃的时候。

“行。”张氏点头。

连蔓儿和小七就欢呼了一声,提了篮子,朝她们早就看好的榆树林去了。

“小心点儿。”张氏看着跑远的两个孩子,大声嘱咐着。

摘榆钱很简单,可以直接用树枝将榆钱打下来,然后从地上捡。连蔓儿觉得这样浪费,而且不如直接上书摘的干净。

小七也巴不得有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爬树玩。别看他胖乎乎地,爬起树来,简直比猴子还要利落。

小七趴上了树,就挑那好的榆钱摘下,扔给连蔓儿。

连蔓儿用篮子接着,一边又挑了一串榆钱,洗也不洗,直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