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端上桌的就是一大帘屉的麦子面蒸馒头。预料之中,这馒头的颜色有点发黑,看样子也没有白面馒头那么精致,不过麦香依旧。

闻着香,吃起来又怎么样那。

连蔓儿就拿了一个馒头,掰开来。这麦子面的馒头,发酵出来的没有白面那么细腻,咬一口吃下去,口感比白面略嫌粗糙,韧劲也大了些,没那么喧腾,就如同张氏说的“挺有劲儿”。

但是这个味道,已经足够…

“好吃。”连守信、五郎、连枝儿、小七和连蔓儿先后评价道。

张氏也拿了个馒头吃了两口,脸上立刻就绽开了笑容。

“是好吃。要我说,还比那白面好吃。”张氏笑道。

一家人吃完了晚饭,都一直认为,这个麦子面好。

之后几天,张氏带着连枝儿和连蔓儿又拿这新麦子面包了饺子,擀了面条,蒸了花卷、包子等。

“除了黑点,没那么细,别的一点都不比咱买的白面差。”张氏道。

确实,这麦子面和面,可以擀出来很薄的饺子皮,也能擀面条,和白面一样劲道不会断。

经过了一家人的试吃,连蔓儿更加肯定,这个麦子面,只要卖的比白面便宜,肯定很多人愿意买。

而这个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经打完了场,过秤后,收进了粮仓。

十亩地的春小麦,一共打出了三千四百五十斤的麦子。

连蔓儿家种麦子,用的是上等的好地,粪肥充足,照料也精细周到。即便别的人家没有这些条件,收成略差,那么也是完全可以推广种植的。

因为磨了新麦子面,连蔓儿家往外送了一些,蒸的馒头又往庙里送了一次,包饺子那次,则是给吴玉昌家送了些。

不过是庄户人家之间普通的来往,还没等连蔓儿再有什么动作,就有人家上门,向连守信询问麦子的种、收,并提出来要向连守信买麦种。原来,连蔓儿家种了麦子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现在大家看到她家的麦子丰收,而且磨的麦子面做的吃食也好吃,就也兴起了要种麦子的念头。

种了麦子,就是不到市场上卖,也可以留着自家吃,改善了生活。就算是田地不多,过的并不富裕的人家,也可以种麦子,只要多花些精力侍弄,到时候收获了,卖到市场上去,再买价格比较低的高粱、糜子等,也能比以前吃的更饱。

“麦种我看咱能卖,就是这个价格,咱咋定?”连守信和妻儿们商量。

辽东府还没有种麦子,要买麦种,就得像她们当初那样,去外府,比如说河间府来购买。这显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大家伙自然更愿意到连蔓儿家来买。

“咱在河间府买麦种,每斤是花了二十六文钱。”连蔓儿想了想,就道,“那咱卖麦种,就定三十文钱一斤吧。”

算上去外府购买的来回车钱,这个价格算是优惠的,当然这还没算上人工。

将麦种定在三十文钱一斤,连守信就忙着带长工筛选麦种,毕竟并不是收进来的麦子都能做种的。

这天晚饭,一家人又吃了一顿麦子面倭瓜馅的饺子。自家种了麦子,这麦子面就和高粱米面一样可以随便吃,而倭瓜更是自家菜园子里的出产,也不用肉,只要多放一点油,好好地调味,就能吃上一顿面皮香喷喷、馅料水灵灵的饺子。

吃过饭,连蔓儿就拿出账册来,这些天卖出了不少的麦种,又赚了一笔钱。

“卖给人家种子,当然都挑最好的,咱自家也得多留点儿…”连守信说道。

大家伙都打算着明年要种春小麦了,而连蔓儿却已经开始想另外的事了。

“…咱也得买麦种。”连蔓儿开口道。

一家人都是一愣。

“不是春小麦,是冬小麦。”连蔓儿就道。

第五百零九章 夏末

年前去太仓,看到有麦种卖,连蔓儿是想冬小麦和春小麦都买的。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即便买了冬小麦的种子回来,也来不及下种,因此,才只买了春小麦的种子。

在太仓住的那几天,她自己很仔细地体会了太仓冬天的气温,还没少跟人打听。太仓的冬天,和三十里营子的相比,温度的差异并不大。依照连蔓儿的估计,也就是两三摄氏度的样子。太仓能够种植冬小麦,那么三十里营子也应该能种。

有了春小麦种植成功的先例,一家人对于冬小麦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但是冬小麦比起春小麦来说,风险更大。或者说,种植春小麦,其实是没有什么风险的,但是种植冬小麦却有风险。毕竟这边没人种过,虽然连蔓儿判断冬小麦能够安全过冬,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只有种了之后,才能知道。

“一次咱也别把摊子铺的太大了,”连蔓儿想了想,就道,“春小麦咱是买了十亩地的种子,冬小麦,咱就先买上三四亩地试试吧。”

放在别人家,要拿出三四亩地,试种一种作物,而且还明知道存在着风险,只怕是很难。但是在连蔓儿家,大家却很快都表示同意。

玉米、地瓜,春小麦,都是这里从来没人种植过的,关于玉米,甚至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还能当做粮食。经历过这些,使得一家人的头脑和思维都更加灵活。胆子也更大,何况这些还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冬小麦的种子,一家人决定还是去太仓买。不过,他们并不打算去人。而是打算托人给买回来。

现在还不到种冬小麦的时候,不过等高粱、糜子那些作物收获之后,就到时候了。

“等明天我往镇上去一趟。跟老郑家的说一声。听说他们这两天就有商队往太仓那边去,正好托他们给咱买回来。他们在那人头也熟,啥事都放心。”

这么说定下来,第二天连守信果真就拿着钱去了郑家,郑家很痛快地答应了,保证会将冬小麦的种子给他们及时带回来。

不过,回到家里的时候。连守信的脸上却并不见有多高兴,相反的,还有点郁闷的样子。

“爹,咋地,跟谁生气了?”连蔓儿见了。就问道。

“没生气,就是…我刚从老陆家出来,就碰见老赵家的人了。”连守信闷声道。

听见连守信说碰见了老赵家的人,张氏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看了过来。老赵家,自然指的是赵秀娥的娘家。

“你碰见老赵家谁了?”张氏就问。

“赵文才。”连守信就道。

连蔓儿家本来就和赵家没什么交往,自从连家上房的人搬去太仓之后,两家之间就更没来往了。只有赵文才看着她家的日子一天天过起来了,就来找过连守信几次。不过是攀关系,想要连守信照看他家杂货铺的生意。

吃过赵文才的亏,又有陆家的铺子也在镇子上,连守信对赵文才的要求,就都只表面上敷衍着,依旧照顾陆家杂货铺的生意。

陆家杂货铺铺子更大。货更全,而且绝不杀熟。她们没有理由去赵家的杂货铺找不自在。

后来,赵家和太仓那边走的近了,常去太仓,也许是一心惦记着那边,刮到的油水丰足的缘故,再加上占不到连守信这边的便宜,就极少来纠缠了。

“爹,他说啥话让你生气了?”连蔓儿就问。连守信老实,嘴上也不像别人那么来得,相比赵文才一张油滑的嘴,连蔓儿就猜是两人碰见,连守信在言语上吃了亏。

“说啥话什么的,我不跟他计较。是他找我商量事。”连守信摇了摇头道。

“啥事?”连蔓儿就问。

“他让我别再卖麦种了,说是他打算从太仓进一批麦种卖给大家伙。”连守信就道。

“他要卖麦种,咱不拦着他。他凭啥拦着咱们啊?”张氏就道。

“是啊,爹,你没答应他吧。”连蔓儿也觉得有些可笑,就问连守信道。

“没。”连守信就道,“他的话还没说完那。他那意思,是说咱的麦种卖的便宜了,他打算从太仓进麦种,然后抬高价格来卖。跟我说,让我也把麦种的价格抬高了卖,问我家里还剩下多少斤麦种。 还说这是因为咱们是亲戚,先告诉我,让我也多挣俩钱。要是别人,他还不说那。”

“咱一共打了多少麦子?卖了这些天,咱自己不还得留点儿,就是剩,还能剩下多少。他这是没安好心,让咱抬价,到时候他再卖高价,别人就不能说啥了。”连蔓儿就道。

“这我还没想到。”连守信就道,“我就是想着,咱这价格都定在这了,半道儿再抬价,咱不能办那样的事,那成啥人啊。”

“对,咱不抬价。”张氏道。

“他家卖个杂货啥的,还能凑合买点。他家要卖种子,要是我,我就不敢去买。”连蔓儿笑道。

赵文才一家因为太仓那边发达了起来的缘故,这些日子上蹿下跳地,很有些狗仗人势的样子。油水刮的不少,不过他家的名声也臭了不少。

“我看他那样,是打算用这桩买卖,好好发一笔财。”连守信有些不屑地道。

“发财,怕也没那么容易。”连蔓儿道,“他看咱卖麦种了,别人也不是没看见。他能想出这个挣钱的道儿,别人就想不到?”

有竞争的,赵家以他那名声,就不占优势。要发财,除非他从太仓进货的进价比别人低。可赵家在那边商号里的人面儿,总不会比常去那边的客商们更广。

想到这,连蔓儿的脑海里瞬间有什么一闪而过,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说是立秋,暑气依旧逼人。五郎温习功课也到了最紧要的时候,虽然一天三顿饭,雕琢各样地给他做,另外还加上夜宵。五郎吃的也不少,但是人还是明显地瘦了一圈。

张氏心疼的了不得。

小七跟着吃小灶,胖了那么一圈,不过大家都选择性地无视了这一点。

王幼恒在镇上闭门读书,隔一两天就会来一趟,向鲁先生请教学问,跟五郎一起听鲁先生授课。他们两个在家里温书,连守信和张氏又托了吴玉贵等人,帮着踅摸各种院试的资料。

院试是要在八月份举行,不过七月下旬,五郎和王幼恒就出发去了府城。府城毕竟是各种消息汇聚之地,提前去府城,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院试的讯息。

鲁先生作为陪同,也跟着五郎一起上路。院试不同于县试和府试,鲁先生亲自去,可以根据得到的消息,做些临考前指导。而鲁先生能从山上离开,自然是连守信通过老黄,给请了假的缘故。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连守信敢去办这件事,山上敢准鲁先生离开,还是因为五郎两次去沈家,得到的一些暗示。

估计五郎这次出门的时间要比前两次都要久,一家人自然是依依不舍。张氏给五郎准备了两大包袱的衣裳。

“能赶回来过中秋不?”张氏问五郎。

“能。娘你放心,我肯定赶回来。”五郎就点头道,“娘,你不用给我准备这么多衣裳,穿不了。”

“那个时候啊,一早一晚的,就该冷了。不多准备两件衣裳哪行。娘不在你身边,到时候可得自己记得加衣裳。”张氏嘱咐道。

五郎自然点头应承。

连蔓儿这边也给五郎准备了不少的银两,整锭的银元宝、散碎银子、成串的铜钱,各有各的用处。

“哥,你这次去府城,别省着花钱。该花的就花。咱挣钱是为了让一家人过的好,可光有银子,也不行。这银子挣来,就是为了花的。只要花在正地方,就不用心疼。”连蔓儿给五郎拿钱的时候,也嘱咐五郎。

“我明白。”五郎点了点头,就将一包银子小心地收了起来。

鲁先生、五郎和王幼恒去府城,连守信一共租了两辆车,一辆车坐人,另一辆车拉行李,另外还准备了不少家里田庄上的出产,主要有三样,即莲子、菱角和鸡头米。

这个时节,正好是这三样收获的季节,都挑最好的,一斤一斤地用荷叶打包,给五郎带着去府城当见面礼。正好也是给她家的荷塘做了最好的宣传。

“哥,一切都靠你了。”送五郎上路,连蔓儿笑着嘱咐道。

“嗯。”五郎郑重地点头。

送走了五郎一行人,这天,张氏正带着连枝儿和连蔓儿切晒菜干,吴王氏就带着吴家玉来了。娘儿三个就暂时停下手,陪着吴王氏和吴家玉到屋里坐着说话。

“枝儿、蔓儿,你们陪家玉去西屋玩会去。”吴王氏和张氏交换了一个眼神,张氏就道。

连枝儿、连蔓儿和吴家玉就从东屋出来,连蔓儿才出来将东屋的门带上,就听见吴王氏已经迫不及待地开了口。

“周捕快他们回来了。”

第五百一十章 初秋

连蔓儿听见这一句,不由得顿住了脚步。这句话里面涵盖的信息量太大了。周捕快他们,回来的除了周捕快,还有谁?他们回来做什么?是暂时的回来有事,还是回来了就不再回太仓了?

连蔓儿真想继续听下去,但是有吴家玉在旁边,她也只得将东屋的门关了,就陪同吴家玉来到西屋。连枝儿就在炕上铺了小褥子,连蔓儿则是端了些点心和果子,又给吴家玉倒了茶,三个小姑娘在炕上围坐,吴家玉就拿了旁边笸箩里面,连枝儿和连蔓儿做了一半的针线看。

“家玉,吃东西。”连枝儿让着吴家玉。

“哎。”吴家玉软软的应声,眼睛却是从连枝儿绣的花上挪不开。

连蔓儿就打量了吴家玉一眼,周捕头回来的事,不同于赵秀娥的事,吴家玉应该也知道一些。吴王氏和张氏之所以将她们赶出来,肯定是因为要说周捕头回来这件事,就会说到赵秀娥的事,怕她们小姑娘在旁边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