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的凤凰楼里外挂满了各式的彩灯,楼外还有不少形态各异的冰灯。各色灯火辉映下,凤凰楼更显得雄伟、巍峨而且富丽堂皇。

轿子到楼前停下,众太太、奶奶、姑娘们进了楼里,都由丫头搀扶着,从楼梯拾阶而上。走到楼梯上,连蔓儿就听见了楼上有人声。男客们的酒席就摆在凤凰楼里,这个时候应该也是遣散了戏班子,上三楼看灯去了。

众人随着大太太石氏径直上了凤凰楼的第三层。大家都在三楼看灯,不过男客们在东,女客们在西,外面走廊的中间有几道屏风相隔。连蔓儿下意识地往屏风那看了一眼,就在屏风的另一层,连守信、五郎和小七应该都在。

上了楼来,石氏就拉着连蔓儿走到栏杆旁看灯,众女眷也跟了过来,都凭栏赏灯。比起锦阳县城的灯会,府城的灯会的繁华热闹是更上了一层楼。

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火树银花不夜天。

连蔓儿是初次看府城的灯会,欣喜自不必说,就是旁边那些看惯了的太太姑娘们,也都难掩激动,言谈间说起灯会的繁华,不无骄傲之意。

辽东府的冬天,夜里尤其寒冷,今天尤其如此,说滴水成冰一点也不夸张。看了一会,石氏就转身进了屋里,众女眷也有随后跟了进去,也有贪看花灯继续留在外面的。连蔓儿身上穿的极暖,她又不像其他女眷那样养尊处优,因此并不怕冷。她甚至有一点喜欢呼吸这种寒冽的空气。不过石氏进屋前问了她一句,她还是跟着石氏进了屋里。

屋内暖融融的,与屋外简直是两个天地。众女眷坐下来,自然又是说笑、闲话家常。连蔓儿陪着石氏坐了一会,就有一般大的小姑娘过来邀她再出去看灯。

小姑娘们这个年纪,不管怎样,大都是爱玩的。

连蔓儿并不拒绝,笑着和石氏说了,这才又出来看了一回灯。小姑娘们在一处,就没有了屋里的拘谨,其中也有与连蔓儿家有往来,连蔓儿曾经见过的。很快,连蔓儿就又多了几个手帕交。

夜色渐深,灯市却越见热闹。就有些年老的女眷相继告辞离去,当张氏和连蔓儿也告辞出来的时候,天空中却飘起了雪花。

第八百二十七章 叙

因为外面下了雪,沈三奶奶就笑着说让张氏带着连蔓儿留下来。

“一会没注意,这雪就下的这么大了!”三奶奶笑着道,“这下着雪,外面天又黑,路又滑的。你们娘儿两个就别走了,咱们这府里别的没有,房子多的是。要不,咱们就看看灯,斗斗牌,热闹它一个通宵。…一年也就这么几个节令,可不得好好聚一聚!”

“没几步的路,不碍事的。”张氏和连蔓儿也都笑着道。

辽东府的冬天冰天雪地,路上时常结着冰。而拉车的骡马一般都在蹄子上钉有马掌。那是铁质的,虽然能保护骡马的蹄子,但是却不能防滑。因此,冬天道路特别滑的时候,赶车的人都要在骡马的蹄子上裹上干草等物,用来防滑。其效果相当的不错。

这样做不仅防滑,还能消音。现在连蔓儿一家人要回家去,她们的车夫自然也会这么处理。安全不会有问题,也不会骚扰到临街住户的睡眠。府城中就有规矩,对于大批拉了水、菜等货物凌晨进城的大车,拉车的牲口蹄子上必须裹上东西,免得扰民。

当然了,今天是上元夜,虽然外面下雪了,但是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到看灯人的热情,外面的灯市上依旧人山人海。

民间一般认为,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真的过完,该要准备操劳新的一年的生计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大家心里面难免都想将这一天拉的长长的。

沈三奶奶情知连蔓儿她们不会留宿,也就没有再勉强,只叫了一个小丫头过来,低声吩咐了几句,那小丫头就忙出去了,随后沈三奶奶带着人亲自送了张氏和连蔓儿下楼来。

走到二楼的拐角处,刚才被沈三奶奶打发出去的小丫头就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连老爷和两位大爷已经从三楼下来了…”小丫头说连守信带着五郎和小七已经从三楼下来了。现在正在旁边的一间书房内,“六爷正和连老爷和连家两位大爷说话,还有楚先生也在,说是还要一会,请太太和姑娘过去。”

“你们带着连夫人和连姑娘过去,好好伺候。”沈三奶奶就又指了一个小丫头吩咐道,然后又笑着对张氏和连蔓儿道,“…我就不送了。有什么事尽管吩咐丫头们。”

“有劳三奶奶,改天还请三奶奶带两位姑娘来我们家坐坐…”连蔓儿就向三奶奶福了一福,笑着说道。

“好,好。”三奶奶笑着答应,“我正等着那。就算你们不请我,我也要去的。我可听说了,你们家有专门做苏点的大师傅,早就想去尝尝了。我那两个丫头也说要找你玩。”

几个人说笑着,就在走廊上分手,沈三奶奶带着人依旧往楼上去了。客人们走了一些,还有一些留了下来正在斗牌,三奶奶还得回去陪着客人。

连蔓儿和张氏则是由两个小丫头陪着。就往二楼的小书房来。这间小书房是专属于沈六的,连蔓儿她们都曾经来过。两个小丫头陪着连蔓儿和张氏到了书房门口,就退到了楼梯口,说是有吩咐尽管叫她们。

书房的门口站着四个丫头,见了张氏和连蔓儿都纷纷屈膝行礼。其中有两个连蔓儿看起来有些面熟,应该是在念园的时候见过。这些都是沈六身边伺候的。

连蔓儿扭身给跟随的丫头小喜使了个眼色,小喜就从袖子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荷包。笑着上前递给门口伺候的丫头们。领头的一个大丫头推辞了两句,就笑着收了,又带着几个丫头给张氏和连蔓儿行礼。

两个丫头打起帘子,请连蔓儿和张氏进去。

进了小书房,连蔓儿一眼就看到了沈六…的眼睛,在屋内融融的灯光下熠熠生辉的一双眼睛,正向门口望过来。

连蔓儿的目光接触到沈六的目光,不由得笑了笑。这笑并非是那种应酬、礼貌的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很久没看见沈六了,今天来能够见到他,连蔓儿心里很高兴。

比起沈家的大太太府城的那些官家女眷们,沈六自然更有气势,威压十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连蔓儿见了沈六。反而比在那些女眷们跟前更加的放松、自在。

“来了?”沈六的眼睛微微眯了眯,沉声招呼道。

“来了。”连蔓儿答应着,就和张氏上前来,给沈六行礼。

“免礼,看座。”沈六摆了摆手道。

就有小丫头搬了绣墩来,请张氏和连蔓儿坐下。张氏和连蔓儿又向坐在一边的楚先生行礼,楚先生受了连蔓儿的礼,又起身向张氏还了一礼。张氏和连蔓儿这才在绣墩上坐了,五郎和小七在张氏进门的时候就站了起来,这个时候才跟着一起坐下。

沈六今天没有坐在桌案后,而是坐在桌案前的一张太师椅上,似乎是这样,可以和他的客人更加靠近。沈六的右手侧,坐的是楚先生和连守信,左手侧坐的是五郎和小七,张氏和连蔓儿的座位,自然被安排在了连守信的下首。

连蔓儿进来的时候,大家正在说小七的学业,等她们坐下,这个话题就又继续了下去。

“…若是想去见识见识也好,”楚先生接着刚才的话说道,“他年纪还小,再过一二年再中,也是好的。…童生不难,秀才还要再等等的。”

楚先生的意思,是小七可以参加今年的童子试,并且认为小七能考过。但是他想让小七将此当做是一种历练,考过考不过的都不要紧。从他的话语里可以看出,楚先生甚至有些不希望小七早早地考过。天才少年固然好,但楚先生更希望小七等心智更成熟些,基础更扎实些的时候,再去参加考试更为稳妥。

但正如他所说,去考场见识见识,也不是坏事。

关于这件事,五郎也写信问过鲁先生的意思。鲁先生只是很仔细地批改了小七的文章,对这件事并没发表意见,只让他们问楚先生的意思。

连蔓儿一家虽然希望小七能够早点考中,但也觉得楚先生的话说的有道理。而楚先生的这种思路,其实更与连守信那种庄稼人特有的朴实和稳重相合。

这是连蔓儿一家来府城要解决的一件大事,如今说明白了,大家都很高兴。

“…灯会看的怎么样?”沈六突然问,而且显然问的是连蔓儿。

“回六爷,看的很好。”连蔓儿忙起身道。

“坐下说话,”沈六挑了挑眉毛,看着连蔓儿道,“这也没多久没见,怎么就生分了?”

“不是生分,是见六爷大年下的还勤于军务,不得歇息。现如今大家这么安乐,正是多亏了六爷的操劳,我这心里面敬佩的很。”连蔓儿见沈六这样说,就笑着说道,随后才又坐下。

“连姑娘这话说的极是。”楚先生就笑道,“如今辽东府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华盛,六爷居功甚伟。”

“这可不敢当,都是皇恩浩荡。”沈六说着,朝京城的方向抱了抱拳。

“六爷这次回来,在府城打算待多久,是不是还要去边城?”连蔓儿又闲话家常般向沈六问道。

“…只能待两三天,就得回去。”沈六点了点头,“今年冬天比往年都要冷,咱们辽东府还没什么,那北边连遭了几场大雪,损失不少。要是真没东西吃了,那些人少不得要动心思。虽说是太平了些年,往年也有这样的事,最后都平平安安过来了,可还是不得不防。”

“六爷说的是。”楚先生脸色极为肃然地说道。

连蔓儿心中微微一沉,眼波流转落在沈六的身上。沈六在书房里,只穿了一件玉色织锦的长袍,腰间扎着玉带,装束简单却不失华美,更衬得他的人面如冠玉,目若朗星。

北面边界不稳,沈六这个年想必都没有过消停。而即便是这样,也不见他脸上有什么疲劳、风霜之色。想起沈六少小的经历,看沈六现在这样,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沈六虽然年纪不甚大,但是经历的大风大浪却不少。肩上的这副重担,他已经挑习惯了。否则,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能坐镇辽东,保一方平安了。

“六爷,边城物资可还充足?我是说,需不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捐款捐物,六爷说一声,没有办不到的。粮食咱们辽东府应该不缺。就是边城那可比这还要冷,棉衣棉被还有棉鞋这些,要不要我们捐助一些?”连蔓儿说的颇为急切。

沈六安静地等连蔓儿说完,就笑了。

“…你费心了。”沈六的语气中含着浓浓的笑意和暖意,“暂时什么都不缺。不过你说的话我记下了,若是有什么短缺,我也不用去找别人,只找你。”

“没问题。”连蔓儿也笑了。辽东府兵精粮足,沈六运筹帷幄,应该早有准备,怎么会短缺物资那。“六爷尽管找我。不是我说大话,这件事上,我们一家子都不用商量,肯定都和我是一个心思。别的不敢保证,就四个字,竭尽所能。”

说到最后,连蔓儿也郑重起来。

第八百二十八章 特别的礼物

“对。”听连蔓儿这么说,连守信、五郎和小七都点头。如今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但是这种太平和安乐,却并不是理所当然从天而降的。这是从前的几代人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如今也还需要无数的人去守护。

听到边城有异动,即便不能亲自上阵,但是他们也都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为大家,为了家园。

与远在中原腹地,几乎没被战乱波及的地方的人不同。辽东府这样的地理位置,战乱时期祖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一代代的被传了下来。这里的人们,他们的骨子里就有一种特别的热血。

“好。”沈六点了点头。

楚先生坐在一边,手里捻着胡须、嘴角含笑,对于自己的学生一家能有这样的觉悟,心中很是高兴。

“府城这些天正热闹,你们倒是可以多玩几天。”沈六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茶水,又问连蔓儿道,“你们这些天,可有什么计划?”

“我们打算过了正月二十再回去。”连蔓儿也不隐瞒,就将她的计划对沈六说道,“这些天,还得有劳楚先生,多教导教导小七的功课。还有,我们打算在村里办个学堂,这件事,六爷知道了吧?”

“嗯。”沈六点头,“刚才五郎跟我说了,是叫开明学堂吧,嗯,很不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楚先生又捻着胡须说了一句,显然对于连蔓儿家此举非常赞赏。“办学堂的事情,是大善。”

“我们这次来府城,要请一位曲先生,就是鲁先生推荐的。另外还打算再请一两位先生,到学堂教书。”连蔓儿就告诉沈六道。

“曲先生这个人我知道。”沈六听了。略思忖了一下,就说道,“虽然你们有鲁先生的信函,怕也有困难。楚先生和曲先生也有些交情,不如麻烦楚先生,一同前去,应该成算大些。”

“义不容辞。”楚先生很痛快地答应道。

如果楚先生跟着他们一起去请徐先生,楚先生代表的就不是他个人,这表明了沈六。也就是沈府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至于你们打算再请一两位先生,这件事,也多听听楚先生的意见。”沈六又道,“学堂里教书的先生,学问自然要好。人品也要好。”

而楚先生作为一名老儒,久居府城,对这方面人才的了解自然强过别人,连蔓儿和五郎来时就有打算要请楚先生帮忙,如今沈六吩咐了下来,事情自然就更好办了。

“这个我到是能推荐些人…”楚先生就道,对于这件事。他很乐于帮忙。

“还有什么事要办的?”沈六又问连蔓儿道。

连蔓儿终于有些后知后觉地发现,沈六这应该是知道自己不能在府城久留,因此想尽快帮着连蔓儿把在府城想办的事情都办好。

其实,这些都是小事。恐怕沈六平时都不屑于理会的,也根本就不用他出面。沈六这是,怕他们在府城遇到什么难事吧,所以防患于未然?!

难得他在这种时候。百忙之中还如此关切,连蔓儿心中微微一动。飞快地看了沈六一眼,又飞快地垂下眼帘。

“是有什么为难的事?”沈六没听见连蔓儿的回音,又见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就会错了意。

“并没有。”连蔓儿看向沈六,笑着说道,“这次来,也就是小七考童生,还有办学堂这两件事。”

至于置买田宅铺面等事,连蔓儿并不想说出来,免得让沈六劳神。那些事,她们自己可以处理好。

“有事尽管说。”沈六就道,“如果我不在府城,你们就去找钟管事。”

又说了一会话,连蔓儿就给连守信和五郎暗暗使了个眼色,一家人就起身告辞。夜色已经有些深了,连蔓儿想,应该让沈六早些歇息,毕竟这个年,他恐怕一直是在劳碌中度过的。

沈六也没有挽留,只是也站起身,跟在他们身后,也从小书房走了出来。走到门口,立刻就有丫头拿了貂皮的大氅和雪帽来。

“去拿伞了大衣裳来,打发两个人好生送楚先生回院子里。”沈六一边穿了大氅,戴了雪帽,一边吩咐道。

立刻就有两个小丫头拿了伞和大氅过来,服侍着楚先生先下楼去了。

连蔓儿一家人见沈六这样穿戴,知道他要下楼,自然是让到一旁。

“六爷这也是要出去,还是要歇下了?”连蔓儿笑着问了一句。

沈六的目光落在连蔓儿的脸上,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楼外的雪还在下,不过今夜的雪,似乎颇有些闲情逸致,零散的雪花飘飘悠悠的,随着微风在空中飞舞。连蔓儿因为正侧身站在栏杆旁边,就有几片雪花飘进楼里来,往她的脸上罗去。

沈六抬起手,挡在连蔓儿的脸侧,两片雪花碰上沈六的手指,瞬间就融化了。不过,依旧有一片雪花,落到了连蔓儿的眉间。。

连蔓儿还没反应过来,只觉得眉心一凉,接着就看见沈六的手到了眼前。连蔓儿本能地眨了眨眼睛。长长的浓密的睫毛,就那样在沈六的手心刷过。

沈六只觉得手心一痒,一颗心似乎被温软的小刷子轻轻的刷过。这种感觉…,沈六的手就停在了那。

沈六低头,连蔓儿抬头,一个微眯着眼,一个睁大了眼,两双眼睛对视,彼此都看见了对方眼睛里的波动。那无疑是这个雪夜中,最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