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夫妻两个就住在府内西路靠后的一个跨院内。

沈府大宅后身,隔着一条巷子,是两所规模稍逊的大宅,那里面住着嫡枝的二房和三房两个房头的人口。而这三所大宅的周围,还有许多大小不一,连接成片的房舍,沈家许多族人聚居在此。这些就都是旁支了,远近亲疏各不相同。沈家子弟人众,大多数人不是从军的,就是读书科举。

沈府大宅东路前头,就有一个非常大的校场,有专门的武师教导众子弟骑射、武艺。沈家另有族学,一应使费都是嫡枝长房承担,凡沈家子弟,不论远近,都可入学。当然,也有家境极好,愿意另外请了先生单独教授子弟的。比如沈九,就是如此。

说到沈九,让人不免就想到大太太石氏。

沈家的大老爷、大太太石氏和沈九在沈家是很特殊的存在。

沈家的大老爷,如今已经是五十开外的年纪。这个年纪,虽不好说是壮年,却也还没有退养的年纪。按照常理,现在沈家的家主应该是他,之后才会轮到沈六。

在知道大老爷和石氏的存在之后,这件事也很困扰了连蔓儿一段时间,直到最近,她才从三奶奶等人的口中,知道了大致的缘由。

沈家是军功起家,因此老祖宗定下了家训,每一任的家主必要习武从军,任武职。可到了大老爷这里,却偏偏喜文而厌武。沈六的祖父,也就是大老爷的父亲一开始还对大老爷存有希望,即便喜文厌武,武功略逊,但只要能治军,沈家自有良将做他的左膀右臂。但另沈六的祖父失望的是,大老爷不仅对治军没有兴趣,而且也没有天分。

最后的结果,是沈六的祖父在沈六几个兄弟中选择了沈六作为继承人。沈六本就是兄弟中最出色,最得祖父喜欢的,因此,做出这个决定,沈六的祖父也没有太过为难。

虽然如此,那个时候,沈六的祖父还没有完全的放弃大老爷。但是,大老爷又在另一件事上,违背了沈六的祖父的意愿。

沈六和沈谨都是沈家大老爷与原配所生。这位原配夫人是沈六的祖父为大老爷定下的,自然很得老人家喜欢。不过,不幸的是,这位夫人在沈谨很小的时候就染病去世了。大老爷又遵父命,娶了第二任夫人。

这位夫人过门不久,竟然就染时疾去世,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这位夫人过世后,大老爷守过了丧期,就迎娶了第三位夫人,也就是如今的大太太石氏。这门亲事,遭到了沈六祖父的强烈反对,但大老爷却打定了主意,寒冬腊月的,在沈六的祖父门口跪了一天一夜,誓死要娶石氏进门。

没有父亲能眼看着儿子死。

最后,沈大老爷如愿娶了石氏进门,也从此完全失去了继任家主的资格。不过同时,他得到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脱离沈家的体系,进入朝中做了文臣。石氏也因不受公公的喜欢,进门后,虽是长子媳妇,却无权理事。

因此,沈大老爷的房舍虽在沈府的中路,却将正经的正内室让了出来,留给沈六居住。

如今,沈大老爷在京城任了几年的京官,自己请旨,往西南某府任了外任,大太太石氏自然也跟了去。比起沈大老爷被剥夺了继任家主的资格,石氏在沈宅中更难立足。还是在她生下沈九之后,主动将沈九过继给了绝嗣的四房。

沈九在很小的时候,就离了石氏的身边,等长大一些,干脆就跟着沈六,由沈六来负责教养了。

这些年,石氏从不争管家的权力,对沈六和沈谨兄妹从来都小心翼翼,不敢摆继母的架子,再加上对唯一的亲生子沈九的安排,石氏才渐渐地在沈家站稳了脚跟。

连蔓儿能了解到这些事,自然是沈家掌权的人示意。但是,这些往事,也没人详详细细地告诉她,很多事情,还是留下了疑问。

比如说,为什么沈家那么反对石氏进门,石氏在沈家立足为什么那么难。从听来的三言两语中,连蔓儿能猜测到,这里面的原因,还有沈大老爷的喜文厌武,绝没有说出来的和表面看去的那么简单。

当然,比起疑问,连蔓儿还是对沈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她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沈六小小年纪就要承担重担的原因。她也知道了,为什么沈九跟大太太并不亲近,反而跟沈六和沈谨亲近,在沈家又地位特殊的原因。

这是府城沈家的情况,至于沈家嫡枝的其他几房,则分散在辽东府各地。其中边城有两房人口,子弟各个从军,与沈六的关系极为密切。

“马上就到重阳,你们一家都来了,六爷也要回来,这下子,咱们这可要热闹了!”三奶奶笑道。

第九百二十一章 询问

“可不是!”张氏也笑了,又问了一句,“六爷是什么时候回来?”

“今天早上打发来送信儿的人到了,说是得后天才能到。”沈三奶奶就道,接着就说重阳那天家里请客,请张氏和连蔓儿母女务必到。

张氏和连蔓儿自然都点头应承,连蔓儿又亲手送上帖子,也请沈三奶奶与沈谊、沈诗姐妹两个到她家吃酒看戏。沈三奶奶不大识字,问了连蔓儿日子,就也笑着应了。

“我还没给连夫人道喜,你这可是双喜临门,有这样两个出息的儿子,是谁也比不了的。”沈三奶奶就又笑着对张氏道。

“要说福气,我哪比得了三奶奶。”张氏也笑着谦道。

“不只儿子好,这闺女也出落的天上有地上无的。不只是我,咱们这府城里,谁提起你们来,不羡慕的什么似的。”沈三奶奶说着话,又含笑看着连蔓儿。

“三奶奶你可别这么夸她。这孩子,就是性格还好,贴心,懂事,知道心疼人。她那粗手大脚的,跟咱们府城那些细巧的小闺女比,可差得远。更别说还有三奶奶这两个闺女,就比她强出不知道多少了。我在家里,就常跟她说,让她多跟你这两位小姐亲近,多学学。”张氏也忙笑道。

应酬的多了,张氏也能将这些场面上寒暄、恭维的话说的自然流畅。另外,张氏性子本就厚道,很少有她不喜欢的人。何况,沈三奶奶的这两个女儿,都长的皮肤白皙,修眉俊眼的,待人接物也极有礼。另外,毕竟是大家的女儿,行动言谈间颇为温文,这又让见惯了泼辣的乡间女孩的张氏觉得稀罕。张氏真心挺喜欢这两个姑娘。

“这话该是我说。”沈三奶奶就道。“我常说她们俩个,该多学学蔓儿。”

这么说着话,沈三奶奶就叫人搬了两个小巧的玉石花盆进来,送到连蔓儿的跟前。

“这是我娘家新近送的,姑娘看着可还好?”沈三奶奶就笑着问连蔓儿道。

连蔓儿仔细看去,却是两盆玉雕的兰花,翠绿的叶子,洁白的 。若不细看,还当是真的兰花一样。连蔓儿细看一回,当然连连赞好。

“姑娘稀罕就行。”沈三奶奶就笑道,“这两盆就是给姑娘准备的。”

连蔓儿听沈三奶奶这么说。又是她娘家送来的东西,自然不好收,忙就推辞。

“…总共得了六盆,我看着这么精致的东西,我们摆了那就是糟蹋了。先前两盆,给我那大丫头送去了。还有两盆,她们姐妹俩一人一盆,这两盆,是特意留给姑娘的。”沈三奶奶就又道。“这还不单是我的意思,也是她们俩的意思。你们好,这样东西,不给你给谁。姑娘可别再推辞了,这又不是什么贵重、稀罕的物件,就是个摆设。咱们这里入了冬,屋里外头都少个鲜亮颜色。正好摆这个。”

沈谊和沈诗也都忙笑着说,要连蔓儿无论如何都要收下。

“…如果不收,就是不把我们当朋友。”沈谊和沈诗都道。

话说到这个地步,连蔓儿也不好推辞了,只得道谢收下。这两盆玉石兰花,是在正经的节礼之外,沈三奶奶和沈谊、沈诗另外送连蔓儿的。这份交好之意,连蔓儿怎么会不懂得。这就好像是她待连枝儿。又或是连叶儿、吴家玉一样。

连蔓儿让跟随的人小心地将玉石兰花收了,一面心里想着,家里有什么稀罕物件,过些日子也送沈谊和沈诗两件,大家更加和气。

“这回打算在城里住多久,过年打算在哪里过?”沈三奶奶和沈谊、沈诗就问连蔓儿。

“这回是打算多住些日子。”连蔓儿就道。“一来是我哥的事多,二来这大半年没来府城,怪想大家伙的,要好好聚聚。过年的事,暂时还没定,到时候再看吧。”

因为连守信眷恋故土,再加上御赐的牌楼还在三十里营子,因此的打算过年还是想在三十里营子过。当然连守信也说的明白,他和张氏是离不开故土的,但是对五郎和小七却没有强要求。连守信也知道,五郎和小七的天地很大,绝不会被束缚在三十里营子,甚至还包括辽东府。连守信只要求,儿子们往后不管去了哪里,也不要往了根。

其实,这种事情,也无需连守信嘱咐。这个年代,对于祖籍,人们都是非常重视的。

“就是回去老宅过年,之后上元肯定是要回来府城过的。”连蔓儿就又道。

连蔓儿所说的老宅,可不是周氏住的那个老宅,而是她们自己在三十里营子住的宅子。那个,才是她家的老宅。如今,凡是对外面说话,她们都是这样称呼的。周氏所居住的那个宅子,只出现在她们自家私下的谈话中,而且不再以老宅称之。

往后,她们的祖宅,也是御赐牌楼下的那所大宅,并传之于子孙。村里连老爷子置办下的那所宅子,肯定是连继祖那一股一辈辈地承继下去的。

“可巧,我们六爷打发人来报信儿说,这回也能在家多住些日子。”沈三奶奶就道,随即又问张氏,“我好像听说,布政使司杜大人的夫人,想给你们五爷保媒?”

“这个…我们来了,还没见着杜夫人。就是他们爷们儿们随口说笑着,好像提了一句。”张氏忙就小心地道,“五郎,我是早想着给他说亲。就是他那鲁先生发了话,说是让他靠了举人在说这事,是怕他分心。”

“现如今,可不正是时候了?”沈三奶奶就道。

“可不是,”张氏就点头,“我是一心赶紧说成一门亲事,他是老大,往后一家子的大事小情,都得是他跟他媳妇管。我心想着,要年岁相当的。年岁太小,人家爹娘舍得,我还舍不得。”

杜家是曾经露过口风,要给五郎说他家一个外甥女。别的都不论,只是那女孩如今才十四岁。连蔓儿一家听了,就没有招揽。原因也就是如张氏所说的,长子媳妇进门,肩上要承担的事情多,想要略年长些的,跟五郎年纪一般最好,要不,年长一两岁也使得。

沈三奶奶听了,就点头。

辽东府的风俗,是喜欢娶大媳妇,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女大三抱金砖。女孩子年纪稍长,身子骨更结实,能更快地生儿育女,还能更好的操持家务,更知道心疼丈夫。非常现实的考虑,一般过日子的人,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门小户,很多都是这样考虑的。

何况,连家这次要娶的是长子媳妇,这开枝散叶和料理家事的担子就更重。

这种事,连蔓儿不好插嘴,看沈谊和沈诗也有些羞答答地,起身拉了连蔓儿,要去她们的房间说话。连蔓儿笑着起身,跟沈谊和沈诗告辞出来,临走前偷偷地给张氏递了个眼色。

“…府城里的人我认的也不多,谁家有好闺女,我也不知道。三奶奶要是知道哪家有好闺女,可一定要告诉我…”张氏会意,就忙对沈三奶奶道。

早在家中,连蔓儿和张氏就商量好的,要给五郎找合意的媳妇,就要动用尽可能多的人脉。沈三奶奶在府城中这么多年,自然是很好的选择。

留下张氏和沈三奶奶继续谈五郎的事情,连蔓儿跟着沈谊和沈诗出来,三个姑娘嫌屋里憋闷,就商量了到园子里走走散闷。一边走,三个姑娘的嘴都没闲着。连蔓儿也有任务在身,她要从沈谊和沈诗这里,多了解一些府城闺秀的情况。

等到晚饭时分,张氏和连蔓儿的心里,就都有了一张府城闺秀图册了。一家人又在沈府吃了晚饭,才告辞转回家中。

连家人走后,沈三奶奶带着沈谊和沈诗两个正在屋里坐着说话,外面脚步声响,沈三从外面走了进来。

沈谊和沈诗两个都忙起身,行礼,叫父亲。沈三点点头,一边就在沈三奶奶对面炕上坐了。沈三奶奶见沈三面色微红,显是有了些酒,就冲两个闺女摆了摆手。沈谊和沈诗两个又行礼,带着各自的丫头退了出去。

沈三奶奶又张罗着让人给沈三送醒酒汤来。

“那两盆花,你送了没?”沈三只说并没喝多,一面就问沈三奶奶道。

“送了。”沈三奶奶就道,“她推辞不要,还是我说出咱两个闺女来,她才收了。”

“这是她知到礼数,眼中不空。”沈三就道。

“这倒是。这两年,我也细品着她,模样 ,确实难得。也怨不得人都喜欢她喜欢的什么似的。”沈三奶奶就道。

“这也是各人的缘法。”沈三就道。

“…也是时气好。”沈三奶奶就道,“就算根基浅了些,这往后却了不得。”

“要说根基,谁生下来就什么都有?”沈三就道,“咱们皇上家几代以前,那还是山里头的猎户。咱们家老祖宗,最先起事的时候,扛的是锄头。”

沈三奶奶听了,忍不住就抿嘴笑。

第九百二十二章 归来

沈三爷和沈三奶奶是大家都知道的和睦夫妻。这屋子里丫头婆子们早都退了出去,夫妻俩说话就没有避讳。

“…今个儿,连家夫人跟我说,想要给她家五郎说亲。”沈三奶奶抬眼看了沈三爷一眼,见他听的入神,便又低声絮絮地说道,“…年纪好,样貌好,为人行事待人说话也好,新中的举人,又有那样的恩师,这往后的前程那也是可见的了。公婆两个都随和,不是刻薄人。姊妹兄弟也和顺。真是少有的好亲事。我听着他们要挑媳妇的条件,我就心动。咱们家谊儿的年纪,也该说门亲事了。诗儿倒是还能等两年。”

听沈三奶奶的意思,竟有些看中了五郎,要将自己的闺女沈谊说给五郎做媳妇。沈三本来斜靠在引枕上,这个时候就坐直了身子,看了沈三奶奶两眼。

“怎么?就一点…”沈三奶奶就问道。

“这是别打算了。老六的为人,我最知道。那就是板上钉钉的。”沈三就摆手,正色道。

“我也知道,就白说说。”沈三奶奶轻轻地叹了口气,“还托了我,说有好的姑娘,尽管去说。”

“既然托了你,你就费费心。”沈三就道。

“这个肯定。”沈三奶奶就点头道。

同时,松树胡同连窄中

连蔓儿一家人已经回到家中,换过了衣裳,大家就都到张氏的屋里坐了说话。连蔓儿坐在张氏身边,手里捧了一盅桂圆大枣枸杞茶,四周扫了一眼。一家人的脸上都有喜色。看来,这次去沈府拜会了沈三、沈九以及沈三奶奶,一家人都各遂心愿,所以开心。

“…听说你还跟小九跑去校场骑马了?”连蔓儿就问小七道。

“是去了。”小七就笑着道。然后就告诉连蔓儿和张氏,楚先生如何看了他的功课,又如何送了他两套新书,之后他才和沈谦单独去玩了。

“我跟小九哥说了,咱们家摆酒席,到时候小九哥也来咱家。咱家的西苑,他上回来过,也没得工夫好好看看。”小七笑着道,“小九哥还跟我说。我在府城的时候,还是跟他一块念书。楚先生也让我过去,说要给我讲几章书。”

“这样好。”连蔓儿就道。

连守信、张氏和五郎也都点头赞同,如此这般,小七就不至于耽误了功课。

而且小七和沈谦两个相处。感情是越来越好。他们两个一起念书,相互督促,也有个伴。另外还有楚先生看着,小七自己又自觉,沈谦也不像一般的纨绔,所以也不怕他们玩闹、生事。

“什么时候开始去,说好了没?让外头安排车每天送你过去。要准备些什么物件、要带哪几个人。想想先准备起来。”

“嗯。”小七点头。

“…递了帖子,又当面请了一回,沈三爷答应一定会来,另外还有…”连守信就说这次除了请了沈三爷。另外还有三位在府城的沈家子弟也会来赴宴。

一家人又说了一会宴席安排的话,张氏就忍不住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