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我二姨那过来,给我二姨磕了头。带着他来见见四哥和四嫂,也认认门。”

商宝容一身大红的衣裙,打扮的与做姑娘的时候又是两样。张氏就拉了商宝容在炕上坐了,吩咐人上茶上点心,一边就夸关家 长的好人才。

“咱们乡下难得有这样的人,不是那粗手大脚的人能比的。看人家那说话,那举动,一般读书的人都比不了。往后过日子啊,肯定有商有量,不带拌嘴生气的。”张氏笑着道。

“他脾气是不错…”商宝容就道。

张氏就又跟商宝容唠起家常,不过毕竟不是亲闺女或者亲妹子,很多事也不好深问,不过泛泛地闲聊,商宝容也只说婆家一切都很好。

连蔓儿和连枝儿在旁看着,也时不时说上两句话。连蔓儿还细看商宝容,不知道是否是亲疏有别的缘故,她总觉得作为回门的新嫁娘,商宝容虽也面带喜色,却比不上连枝儿和张采云那时候。

商宝容看见在炕上玩耍的大宝,稀罕的了不得,抱在怀里又亲又摸的,半天不撒手。

“别着急,过不了多久,你就能抱上自己的孩子了。到时候,你可稀罕不过来那。”张氏就笑道。

商宝容立刻红涨了脸,低下头。新

张氏看了,更觉可乐,婚的小媳妇,正是腼腆害羞的时候。就连连枝儿和连蔓儿也都笑了。

“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都有这一天。”连枝儿就笑道。

商宝容又说她娘家准备了酒席,请张氏过去吃饭。张氏婉拒了,又告诉商宝容,大家的情分,不在这一顿饭上头。商宝容心里也知道,连蔓儿一家虽然对她极好,但是跟她的爹娘却有一些心结,因此也就不好勉强。

等送走了商宝容小两口,连守信从前院回来,也赞关家 是乡下少有的人物,不像种田的,倒像个读书人。

连蔓儿刚才也曾好奇,偷偷去看了关家 一回。关家 是细高的身量,说话慢声拉语,举止文质彬彬,确实像一些人说的,跟个大姑娘似的,与乡下一般的种田人不一样。

傍晚,吴家兴赶了回来,接连枝儿。他还带了些果子等土产回来,那是吴家玉婆家给连蔓儿家的回礼。

连蔓儿一家准备了饭菜,就留他们两口子吃了晚饭再回去。席间,问起吴家玉来,吴家兴告诉说吴家玉情况挺好,就是略微有些害喜,吴玉贵和吴王氏两口子在那住一宿,明天就回来。

大家也就放了心,饭后,就打发了车子送他们两口子和大宝回镇上去了。

转眼间,已经是九月了。连蔓儿一家收拾停当,处处安排妥当,就起身往府城来。

第九百一十九章 西苑

因为这次打算多在府城住些日子,小七也跟了来。家里还有小龙和小虎两个孩子,虽然有管事的、媳妇丫头们照看着,终究还是不大放心,因此,一家人临走前,又打发了车子,将李氏从烧锅屯接了过来。

农闲的时候,李氏在家也没什么事情。这么过来住着,一来可以帮着闺女姑爷看看家,二来也能亲自照顾两个孙子,三来,离的张采云近了,等张采云临产到时候也方便照料。

因有这几处方便,张家和李氏都乐意。尤其是李氏,虽然这两年家里又添了两个孙子,但小龙和小虎总不在身边,她也怪想念的。

学堂的事情,有曲先生,一切都无需担心。家里的事情,留了管事韩忠和韩忠媳妇内外照料,至于其他的事情,也都有庄头等执事的人,只要照以往的规矩行事就可。

一家人出门前留了话,一应事情,这些人大可遵例做主,真有要紧的大事不能决断,就打发人到府城报信儿。另外,还嘱托了吴家、陆家等众亲眷,遇事帮着料理。

种种都安排妥帖,一家人离了三十里营子,也就没什么事情可挂心的了。

出行之时,依旧是上午出发,晌午到了锦阳县城,略作盘桓歇息了一宿,第二天又起身直奔府城。

辽东府的九月,已经进了霜降时节。一家人起身的早,出了城,就见官道两侧树木地亩上都笼罩着薄薄的一层白霜,直到将近午时,太阳暖上来了,那树上的霜才融得不见了踪影,两边地亩上的霜却聚久难散,依旧看得到湿寒浸浸的。

这个时节,这湿寒还只是浸入到地亩的最表层,等入了冬。寒气愈烈,整个地亩的表层都将被冻住,这就是辽东府特有的冻土。冻土虽听着寒气森森,似乎不好,但实际上却是好东西。

冻土能够涵养水分,来年融化,就是最适合种植庄稼的肥沃土壤。辽东府土地肥沃,作物丰美。就多赖这冻土的缘故。

连家一行数量大车,前后左右都有骑骡子或步行的管事、家丁和小厮们尾随。头一辆车里,坐的是五郎。紧跟着第二辆大车里,坐的是张氏和连蔓儿。之后,是连守信和小七父子两个共坐一车。跟随在后面的还有几辆大车,其中两辆上坐的是贴身伺候的众丫头、媳妇,其余数量车上,则是一家几口的贴身行李物品,以及从村里带来的土仪等物。

车队的最后面,还拴着几匹高头大马,都是膘肥体壮、鞍辔鲜明,有专门的人照看着。那是预备五郎他们骑坐的。

连家出行,还就属这次人数最多、排场最大。

说是排场,也不过是外人看着他们车辆众多且都非常齐整、鲜明。实际上,他们走在路上,并没有摆什么排场,连执事都没有摆出来,不过是车辆上都挂着标识连守信官阶的灯笼。虽是如此。官阶和连字的标记摆在那里,路上十有八九的人都知道是她家。路上或有偶遇别的车辆,大家都按规矩或避或让。

这天天气和暖,也没什么风,或遇上官道上没什么人的时候,连蔓儿就会掀开车帘,和张氏一起闲看外面的风景。

官道两侧都是成行的白杨树,远远近近的山林树木。正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高远的蓝天下,让人心旷神怡。

连蔓儿看的正高兴,五郎和小七就都骑了马过来,不紧不慢地跟在连蔓儿和张氏的马车两侧。

天气好,这段路又平坦、人少。哥两个在车里坐的烦了,就出来换了马骑。连蔓儿见了,少不得有些羡慕。

沈六送了她一匹好马,连守信和张氏倒也不拦着她学会骑了,不过却只能在自家场院里骑着过过隐,出来行路想骑,却是不行的。不为别的,是张氏担心她终归是个女孩子,怕不小心摔了。

“那可不是好玩的,你闺女家,跟你哥和你弟还不一样。”张氏这样对连蔓儿说。

张氏的想法非常的现实,骑马不比坐车、走路,在庄户人家看来,那终归是有危险的。男孩子骑马摔着了,都还不要紧。可女孩子却不行,万一伤着了脸,就是大事。又或是伤了手脚,也是大事。

说白了,女孩子要靠外貌,而男孩子却无需靠这个。

张氏虽然好说话,但是连蔓儿知道,在骑马这件事上,是没得商量的,因此也就不提,只说这风景好看。

“这个是不错,也只能算一般的。”五郎四下看了一眼,就笑着道,“等咱们到了府城,拣个天气好的日子,我带你们去城外的九云山,那里有大片的枫树林,现在正是最好看的时候。”

“好啊,那可就说定了。”连蔓儿听了,立刻高兴地道,又扭头笑着看张氏,“娘,到时候咱们一家都去。”

“一个山有啥好看的。”张氏就笑。她是山里长大的,自幼生活在美景中,将这些看的都很平常。

张氏虽是这样说,不过看儿子和闺女都特别欢喜的样子,随后还是点了头。

“行,都去,咱们一家都去。”张氏满脸的笑,说道。去哪里,做什么,都是没什么要紧的事,要紧的是一家人在一起,那就最开心最幸福了。

“姐,到时候咱把几匹马也带去。”小七就对连蔓儿眨眼道。

连蔓儿会意,笑着点头。

一路上,除了歇息喝茶,一家人只在抚远县打了个尖,傍晚时分,终于来到了府城,到松树胡同的宅子来落脚。

大家下车,难免忙乱了一番,等大致收拾妥帖,已经是掌灯时分了。因为一路劳乏,一家人略做洗漱,吃了晚饭,就各自歇下了。

第二天一早,连蔓儿起来,洗漱过后,就带着几个丫头从屋里出来,出西面的月亮门,漫步到了园子里。

这园子占地约有十五亩,里面花木山石、小桥流水、假山飞瀑、乃至亭台楼阁无一不备。这是连蔓儿家去年凑巧才置办下来的产业。

本来这个大园子,是一户姓楚的富商所有,与连蔓儿家的宅子只一墙之隔。去年,那富商因为有事,有意要将园子出售。连蔓儿那时正在府城,知道了消息,立刻就找了牙侩居中牵线,利利落落地将园子给买了下来,做了自家的花园。

连蔓儿本来就极喜欢这个园子,买下后,也就没有再兴什么土木,只开了两道门,方便自家进出。连蔓儿又和五郎商量,将原来的园子名改了,另上牌匾,五郎的亲笔,提名为西苑。

连蔓儿在西苑看了一回,并未走远,只剪了几株芙蓉,就往张氏的屋里来。

张氏比连蔓儿起的还早,此刻正坐在炕上,手边的小炕桌上放着个红漆托盘,上面放着一沓帖子。

“上园子里走去了?这么早,怪冷的,快过来坐。”张氏就招呼连蔓儿过去坐,将那些帖子指给她看,“快看看,说是给咱娘俩的帖子。”

连蔓儿问候过张氏,让丫头将花插了瓶,这才在张氏对面坐了,拿起帖子来看,果真是各府请她们母女吃酒看戏的帖子。

“娘,这是一早送来的?”连蔓儿一张张地看着,一边问张氏。

“是你哥刚才打发人送过来的,说是前两天人家就送来了。”张氏就道。她们来府城之前,是给过知会的,与他们有来往的人家也就跟着知道了信儿,所以特意提前送了请帖过来。

五郎和小七都考中了,在府城里还没有摆过酒。

“还有你爹、你哥他们的,你哥都留在前头了。”张氏又告诉连蔓儿道。

连蔓儿此时已经将帖子都看完了,心里略算计了一下近日的安排,日期倒都是错的开,就一一地跟张氏说了。

“…这几家,咱们都是有来往的,既然下帖子来请了,没有不去的道理。等会让人写了回帖,吩咐给前头管事的,到时候准备咱们出门。”连蔓儿就道。

“行。”张氏满口的答应,家里一应人情来往并应酬的事情,张氏都会和连蔓儿商量,对连蔓儿几乎是言听计从。

娘儿两个又说了一会话,就有管事的大娘们进来回事情,连蔓儿都一一地处置了,张氏看时辰不早,就吩咐开饭,一面打发人去前院请连守信、五郎和小七过来。

连守信和张氏一样起的早,之后就去前院了。

一会,连守信、五郎和小七就都来了,丫头们摆上早饭来,一家人围桌而坐,依旧跟在乡下的时候一样。只要大家都在,一般都在一起吃饭,觉得还是这样亲热。

因为到了秋,为防秋燥,早饭准备了燕窝粥,另有蟹黄包等各色或甜或咸的点心,精致小菜等摆了满满一桌子。一家人吃完早饭,撤下饭桌,小丫头另送上香茶来,大家坐着喝了,就商量起了家事。

首先一件事,就要各处去拜会拜会,然后就打算在家里摆上两天的戏酒,还有就是去赴各处的邀约。

第九百二十章 微露意

一家人正说着话,外面小丫头进来禀报,说是布政使司的杜大人府上来人送礼,已经请在前面等候了。连守信和五郎就忙起身往前面去了。因为知道来的是杜大人的儿子,年纪也轻,也是读书的,就将小七也带了过去。小七年纪虽小,也已经跟父兄开始学着会客、访友等。

因为没有女眷来,连蔓儿和张氏就不在意,娘儿两个依旧在炕上坐着,就商量起送各府的重阳节礼来。

从三十里营子来的时候,因为想到重阳将近,连蔓儿已经拟好了礼单,并带了许多的土物过来预备送礼。

半晌,连守信、五郎他们都没回来,小丫头接连进来禀报,原来是又来了几家送礼的,其中也有送过帖子的,也有没送过,这次除送礼之外,又送上请帖,约定日子吃酒看戏的。

外面来人送了礼,五郎在前面让人收了,就连同礼单都送到后院来,给张氏和连蔓儿看。连蔓儿看过了,心里有数,有的就留下来自家用,有的或封好入库,或另有用处,不一而足。

就这样,足足忙了一上午,等到晌午的时候,一家人才又得了空,继续商议早上没说完的事情。

这边收了各家的礼,他们给各处预备的重阳节礼也该一份份的送出去,其中又需要连守信、五郎他们亲自送上门的,也有的打发管事的送过去就可以的。

首先一份是给沈家的节礼,这是必要亲自送去的。

“我一早又派人去打听了,六爷现在还没到家,说是在路上了,要后天才能回来。”五郎就道。

“咱们已经来了,倒不必一定等六爷回来。这礼还是先送过去。等六爷回来,或是召见,或是咱们再递帖子去拜会。”连蔓儿就道。

连守信、五郎和小七要上门拜会,连蔓儿和张氏也要去沈府拜会拜会大太太和三奶奶等女眷。

“是这个道理。”五郎就点头,“咱们要准备宴席,也不用等了?”

“嗯,一样的。”连蔓儿就点头答道,“六爷不在,小九应该在家吧。沈家还有三爷等别的人。等六爷回来了,看他什么时候方便,咱们另外再请,也很好。”

大家都点头说好。

商议一阵,定了请戏酒的日子。就忙打发人各处去送礼、下帖子,又有几家需要连守信、五郎亲自去的,也先安排妥当了。依旧不断有送节礼和贺礼的,便都有管事的接待了。一家人吃了晌午饭,歇了晌,就都换了衣裳,带了各色礼物。坐车往沈府上来。

帖子是一早就递进去了,因此,他们到了门前,就有管事的接住。引进府内。连守信、五郎和小七被接进前院大书房,拜会沈家三爷和沈谦,之后,还要拜会楚先生。连蔓儿和张氏则被直接接进二门。

连蔓儿下了轿子。一眼就看见了沈三奶奶带了两个小女儿沈谊和沈诗,并一众丫头媳妇已经接了出来。

“知道你们要来。我和我这两个丫头早早就盼着了!”沈三奶奶带着沈谊和沈诗迎上来。

宾主见面,说说笑笑就进了院子,到得屋内,才又重新见礼,大家分宾主落座。

沈三奶奶和张氏在炕上对坐,连蔓儿和沈谊、沈诗两个在挨着炕的一溜椅子上坐了。在沈家,除了沈六、沈九和沈谨,连蔓儿与沈谊、沈诗两个最熟,她们年龄相近,这两年常见面,已经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丫头们送上茶果,双方寒暄了一番。张氏就问,怎么没见大太太。

“…跟大老爷去任上了。”沈三奶奶就道。

连蔓儿就忙偷偷给张氏使了个眼色,张氏哦了一声,就没再多问了。

与沈家的女眷们来往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谁的授意,沈府的一些秘事,点点滴滴地传到了连蔓儿耳朵里。如今,据连蔓儿所知,沈家房头众多,不过在府城并且住在这所大宅子里的,却只有嫡枝长房这一枝,也就是如今沈家的当家人沈六这一枝。

沈三也是嫡枝,是二房的嫡子,因为自幼受过伤,不能从军,却偏长袖善舞,处理庶务是把好手。他又和沈六投契,对沈六忠心耿耿,因此也留在府里,与沈三奶奶两个帮着沈六处理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