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枝儿在信的开头,就报说一家平安,又说大宝很好,然后说了一件家常小事,吴家兴又帮人说和成了一笔大的房产买卖,她嫁妆里头那座磨坊这个月的收益增加了多少,又说吴家玉怀孕,现在害喜的厉害等语,然后,就说大宝。

一听连枝儿的信里说到外孙子大宝,张氏那脸上的笑容就更多了,倾听着,生怕会漏掉了一个字似的。

连枝儿在信里说,大宝一切也都很好,只是又能吃了,也又长胖了,然后,就是会惦记人了。大宝想念他的姥姥、姥爷、小姨和舅舅们了。

“这老些天没见着大宝,我也怪想的。蔓儿,你一会给你姐回信。你问问,看她能不能上府城来住几天。让她一家都来。…你哥成亲的时候,她肯定得来吧。干脆,就提前来。多住些日子。”张氏就道。

“我哥成亲,我姐那肯定得来。我等会写信,就让她来。”连蔓儿就道,一边又往下看信。

“娘。我采云姐生了!”这么往下一看,连蔓儿就惊呼道。

“啊?!”张氏的眼睛立刻就睁大了,“快看看,是哪天生的?生的是啥?母子都平安不?我估摸着日子,也差不多了。”

连蔓儿就接着念连枝儿的信。张采云是大前天晌午发动,直到前天凌晨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阿弥陀佛!”张氏一脸的紧张,顿时都化作笑容,又念起佛来。“这就好。这就好。采云那丫头。看着就是福相。”

“我姥姥、姥爷,还有我大舅、大舅妈他们都到了,我姐问咱们。啥时候回去,给我采云姐下奶。”连蔓儿将信的内容都看完了。这才放下信来说道。

这些天,李氏一直住在连蔓儿家里。张采云那边发动了,陆家就往连蔓儿家送了信,家里管事的立刻就打发人去了烧锅屯,将张王氏给接了过来。

张采云生产的时候,除了婆家的人,还有亲奶和亲娘两个人在身边。等她生下了儿子,烧锅屯那边接到喜报,张青山、张庆年等人也来了。

张采云生孩子,连蔓儿一家自然要去贺喜,也就是庄户人家俗称的下奶。即便是家里的事情再忙,也得 这么一两天的空来。

“咱们当然得去。”张氏就道,“一会等你爹过来,咱们商量商量,看是哪天回去。”

“嗯,”连蔓儿点头,“娘,你看咱都给我采云姐准备点啥东西?”

“我想想…”

娘儿两个就商量起给张采云的下奶礼的事情来。

约略两盏茶的工夫,连守信、五郎就从前头走了过来。

“家里都挺好,他姥姥在咱家带着小虎和小龙也挺好。另外还有件大喜事,侄女前天生了个大胖小子。”连守信进屋来坐下,也是满面春风。

“我们刚看了枝儿的信,那信里头也说了。”张氏就道。

五郎看见了连蔓儿放在桌上的信,就拿过去看了起来。

“…这咱得回去一趟吧,”张氏那边就跟连守信商量道,“孩子他爹,你看咱哪天抽空回去合适?”

“肯定得回。”连守信没有犹豫地点头,“我看就这两天,趁着孩子他姥爷们都在,正好都能见见,也热闹热闹。”

“我也这么想。”张氏就笑道。连守信的话,正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她也想早点回去,一来是急着想看看侄女张采云和新生的孩子,二来也是想跟娘家的人会会面。

五郎定了亲,连蔓儿的亲事也有了着落,这些事,她特别想亲口跟娘家人说一说。

对于连守信和张氏商量出来的这个结果,连蔓儿和五郎都没有异议。事不宜迟,一家人立刻就准备了起来,计划第二天就回三十里营子去。

五郎亲自往沈府去了一趟,接小七回来,顺便给小七请假。

“…也跟沈三爷打个招呼,”连守信就对五郎嘱咐道,“虽然咱们这回回去住不了几天。”

五郎自然点头。

沈六在几天前,就已经带人奔赴京城。因为想回来参加五郎的婚礼的缘故,沈六今年是提前去了京城。当然,这也只是原因之一。谁也不敢说沈六这么做,不是为了能早点回来跟连蔓儿定亲。

作为沈家的掌事人,沈六完全能够为自己的婚姻做主。但这毕竟是一件大事,他要去当面跟另一个对沈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沈谨当面说一说,这都在情理之中。

为了能早点回来,沈六这次计划还缩减了行程,减少了随从的车辆。

沈六临行之前,找机会见了连蔓儿一面。两人虽没怎么说上话,彼此的心意却也传达到了。连蔓儿知道,沈六将会为他们的亲事,也是为了她去努力。连蔓儿心里感念沈六的这份心意。至于事情成功与否,她倒并不放在心上。

沈六能有这个心思,足以证明对她的重视和爱护。有沈六这样的重视和爱护,她还有什么好在意的。况且,她也并不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得风雨。只要值得,她又有什么应付不来的那。

而且,她也不认为以后会有什么风雨。她相信沈六会打理好一切。只是,沈六想要给她更好的。

这样,自然也很好。

傍晚,五郎接了小七回来。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又商议、收拾了一番,才各自回房睡了。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备齐了车马,就动身回三十里营子。

连蔓儿依旧和张氏同坐一辆马车,一路上,张氏的情绪都非常高,一直拉着连蔓儿说话。连蔓儿知道,张氏这样,除了因为张采云的喜讯,以及能够见到娘家人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三十里营子。

就算在县城、府城生活的再好,对于张氏来说,三十里营子才是她的家。在三十里营子,张氏是最自在、最放松的。连守信在这方面,和张氏的感觉是一样的。

一路顺利,在锦阳县城歇宿了一晚上后,一家人在第二天上午到了青阳镇上。

将其余的车马先打发回家,连守信、五郎、小七,张氏和连蔓儿的几辆马车就径直来到陆家的门前。

陆家人已经得了消息,在门口迎候了。接出来的人群中除了陆家的人,还有张青山、张庆年、吴玉贵、吴家兴、吴王氏、连枝儿等人。

连蔓儿一眼就瞧见没有大宝,就知道是外面冷,连枝儿一定是将大宝留在屋里头了。然后,她又看见了陆炳武。陆炳武脸上的笑容比别人都多,而且看上去傻乎乎的。刚刚做爹的年轻人,高兴的有些傻了。

连蔓儿一家下了车,大家亲眷见面,自然是亲热非常,笑着寒暄了两句,就前呼后拥地进了陆家的大院。

陆家也是五间的大院子,前院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张采云和陆炳武成亲后,就住在西厢房里。不过,一家人进了院子,并不到西厢房,而是先到上房来。

等他们进了院子,李氏和张王氏也从西厢房里出来,李氏的怀中还抱着大宝。张氏、连蔓儿心里虽然急切想要看张采云,不过还是跟着大家一径都往上房来。

到了上房,大家这才又相互见礼,然后各自落座。就有连家跟随的人送了给张采云的下奶礼上来。

张采云生头胎,连蔓儿和张氏准备的礼物自然丰厚。

彩缎两端、细棉布两匹、两百个鸡蛋、两篓红糖,两篓挂面,另外还有一对蹄髈、一对大鱼、活鸡、活鸭、活鹅各一对。

除此之外,一家人还给张采云新生的儿子准备了长命锁、手镯、脚镯,都是用大红的匣子装着。

陆家老爷子和老太太就一个劲的说礼太厚了,谦让了半晌,大家都劝着,这才将礼物收下。说了一会的话,张氏就说要去西厢房看张采云。如此,连守信、五郎、小七依旧在上房说话,连蔓儿跟随张氏、李氏、张王氏、吴王氏、还有连枝儿抱着大宝,又有陆家老太太和陆家大媳妇陪着,这才到西厢房来。

西厢房因为是张采云生产和坐月子的屋子,因此门窗都糊的特别的严实,比普通的一层窗户纸又多糊了一层,张采云躺卧的那一间里,更是在窗户上还用了遮风的布幔。

连蔓儿走进外屋,扑面就是热气。

第九百四十六章 下奶

张氏一进屋,也感觉到了热气,这还是外屋,就比上房正屋里还要暖和。张氏很满意,脸上的神情就更加柔和了。

这个年代的女人坐月子,最讲究的就是不能受风,以及保暖,尤其是在这个季节里头。张采云的屋子烧的这么暖和,就可以看出,陆家对这个儿媳妇的重视和关爱。作为娘家人,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满意的了。

“屋子烧的挺暖和。”张氏就对陪着过来的陆家老太太和陆家的大媳妇说了一句。

“柴禾有的是,还有买来的煤和炭。”陆家老太太就笑道,“平时我都让他们把屋子烧暖和了。现在孩子做月子,哪能冻着她。我和老大媳妇每天三遍过来烧火。炳武他也知道心疼他媳妇,他得空也烧。”

听陆家老太太说到最后,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大家就这么说笑着进了屋,张采云在屋里早已经听见了动静,只是刚生产没几天,被关照了不能下炕,因此只能从炕上坐起来,见张氏众人进了屋,就忙坐直了身子招呼。

“你赶紧该躺着躺着,别抖落着。”张氏一边说着,却没有立刻赶过去。

大家刚从外头进来,怕身上带的凉风吹着了产妇和新生儿,因此,就都先在另外一间里坐了。陆家老太太陪着大家坐了,陆家大媳妇就忙着端茶倒水,拿点心和果子来给大家伙吃。

张采云和大家伙之间隔了一架炕屏,她是个爱热闹的人,而且似乎已经从生产中恢复了过来,精气神非常好,隔着炕屏,就跟大家伙唠了起来。

“孩子睡了吧。咱都小点声。”张氏就道。

“没事,他刚醒了,吃了奶。”张采云忙就道,“这一天天的,就剩下睡了。”

“他一个刚下生的孩子,那可不就是睡,你还想他干啥?”张氏就笑着道。

张采云嘿嘿笑着不说话了。

张氏、李氏、张王氏、陆家老太太等几个就说起张采云的 够不够的话题来。

连蔓儿在一边,偷眼打量张采云。因怕着了风寒,张采云从头到脚都包的严严实实的。她和儿子一大一小两个铺盖。并排摆在一起。那小家伙的铺盖上面,还用小褥子围起了一个椭圆形的屏障。

这是庄户人家惯常的做法,初生的婴孩虽然也包裹的严实,却还怕因为照顾产妇走来走去的带了风,而影响到婴孩。所以才做这样的安置。

陆家老太太和陆家大媳妇在屋里陪了一会,就找借口起身离开了。张氏等人这才往炕屏后来,看张采云和孩子。

连蔓儿因为久没看见大宝了,刚一进屋就将大宝抱在了怀里,如今被挤在人群后面,只好先四下将屋里打量了一番。

屋里收拾的很是齐楚,一应摆设还都是新的。就见那柜上柜下,还有炕上、桌子上都摆了好多的东西。这些,都是来下奶的人送来的下奶礼。刚才连蔓儿家送来的那些礼,也被搬了过来。陆家的大媳妇还都指给张采云看了。

“蔓儿。”连蔓儿正看着,就听见张采云叫她。

连蔓儿就忙将大宝递给连枝儿抱,自己走到张采云炕前来。

“蔓儿。”

“采云姐。”

姐妹俩久没见了,这一见面自然亲热无比。张采云就又让连蔓儿看她的孩子。

“蔓儿,快看你小外甥。”张采云的眼睛里亮晶晶地,又凑近那团小被窝,“拴住,快看,是谁来看你了。这个是蔓儿姨,蔓儿姨来看你了。”

张采云和陆炳武的这头生儿子,生下来,他爷爷就给取了个小名,叫做拴住,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就是这小孩落生在我们家了,就被我们家给拴住了,再去不了别处。这也是庄户人家惯常的做法,期望小孩能平安健康地长大,长命百岁。

辽东府这里,随便进一个村屯,就有好几个小名叫拴住、锁住,从八十岁老翁,到刚怀抱的婴孩。

张采云性格爽利,不过生产之后,整个人似乎有了某些微妙的变化。连蔓儿想,那应该不是张采云整个人胖了一圈的缘故,而是张采云的身上,多了另一样东西。

母性,张采云此刻全身都笼罩母性的光辉,温暖而柔和。

炕上婴儿一声咿呀的儿语,将连蔓儿的注意力从张采云身上引了过去。连蔓儿弯下腰,凑近了打量。

小拴住整个身子都包裹在包被中,脑袋上还呆了婴儿帽,只露出一张红通通的小圆脸。张采云和陆炳武的相貌都不错,两人生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差。大眼睛眨了两下就闭上了,小嘴巴蠕动着。

孩子还太小,因为大家都是近亲,处的又特别的近,所以才会都让进来看小孩。即便这样,连蔓儿也不敢太去亲热这个小宝贝,只在小包被上摸了摸,又将手伸进去,摸了摸小拴住的小胖手。

小拴住的身子就在被窝里动了动,眼睛半闭着,小嘴又蠕动了两下,似乎是不耐烦了,连蔓儿心里暗笑着想。

大家都看过了小拴住,就都往炕上坐了。小拴住被留在炕屏后,张采云被允许过来,跟大家伙坐在一起。

一屋子老老少少的女眷,就闲聊了起来。首先谈论的,自然是张采云生产的事。说到张采云整整疼了半天一夜才生下拴住。

“疼的我想死的心都有了。”张采云虽是这么说,但是脸上依旧都是笑。显然,当时就算疼痛,现在也过去了,那边包被里躺着的小宝贝完全可以让她忘记那时候的痛苦。

“你跟你娘一个手法。”张氏就道。

连蔓儿在旁听着,唯有忍笑。原来生孩子这种事,也有“手法”一说。

张氏和李氏就说起原来张王氏生第一胎,也就是张采云的时候,也受了很多痛苦。

“你娘那个时候,比你发动的还早,整疼了一天一夜。”李氏就道,“等生小龙的时候,就没这样了。发动了都没跟我说,要生了才告诉我。我才把东西预备齐,小龙就下生了。”

说起来,作为生第一胎,张采云这样似乎还算是好的,也算是随了她娘张王氏的好体格。

“我生大宝的时候,也比你疼的时辰长。”连枝儿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