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上一章:第 49 章
  •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下一章:第 51 章

见方臻瘦得厉害,沈母和沈馥郁两人就拼命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想让她快点胖起来。沈母和沈馥郁都是典型的北方人,做的饭菜也是粗犷的北方菜系,方臻是来自最讲究吃食的广东,吃着她们做的北方菜,胃口也不怎么好。赵明月大概猜到她的口味,便做了南方的菜给她吃,又根据方臻自己说的煲老火靓汤的方法,给方臻煲汤喝。

方臻非常感动:“明月,你自己也是需要照顾的人,不用这么辛苦为我忙活的。”

赵明月笑道:“我哪里是为你忙活啊,是我自己嘴也馋了,想跟你学点做好吃好喝的,我们母子跟着一起受益。”

方臻唯有默默记在心里。父母看着两个儿媳感情如此深厚,也觉得欣慰,家和万事兴,这样就好啊。沈启学在部队里和老婆打电话,得知弟媳妇这么照顾自己媳妇,也说将来要好好报答她。

赵明月觉得做一个老师还是挺好的,你瞅瞅,谁还能像老师这样,一放就是这么长时间的假啊,正好可以给她在家养胎。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做小孩子的衣服和鞋子,除了给自己的孩子做,也要给方臻的孩子做一些。沈母也忙着给两个孙子织毛衣毛裤,沈馥郁也跟着一起织毛衣,婆媳大姑仨没事就在一起干活唠嗑,北方女人性情爽朗,还挺多欢乐的。赵明月发现,只要沈母不霸蛮和钻牛角尖的时候,她其实还是个很有见地的老太太,早些年那些书都不是白念的。

宋小蕊也放了寒假,闲来无事,也会带着小女儿冬冬过来串门子,几个女人就在太阳地里晒太阳做手工。刚满周岁的冬冬已经能够满地跑了,小姑娘长得玉雪可爱,眉眼集合了父母的优点,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小家伙还很活泼大胆,特别爱美,喜欢年轻漂亮的人,见到干妈赵明月,就跟见了亲妈似的。每次过来,都抱着赵明月的双腿扭麻花儿似的缠住不放,赵明月便要放下手里的活计来逗弄一番。

一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赵明月教她叫“干妈”,她还不大转得过弯来,只会叫妈,每次看见赵明月就喊:“妈,妈。”一个字一个字的蹦,非常老成,跟叫自己妈妈又不一样,逗得大家都笑得要死。

冬冬还喜欢好看的哥哥,经常要跟在京京屁股后头玩,京京正是鸡飞狗跳的七八岁年纪,玩得上天入地的,哪里愿意带着这么个流鼻涕的小拖油瓶。但是冬冬就要这个小哥哥,不让跟就哭,京京是好孩子,小妹妹哭了,那就先勉为其难哄一下她吧。

沈馥郁就笑:“我看见冬冬缠着京京,就想起小蕊小时候缠着魏勤的样子了,撒泼打滚流猫尿,冬冬尽得妈妈的真传,哈哈哈哈。”

宋小蕊瞪着沈馥郁:“大姐,我小时候有那么烦人吗?”

“烦人不烦人,得问魏勤才知道。”沈馥郁哈哈笑。

赵明月抿嘴乐:“魏勤哥肯定不会觉得烦的。”

宋小蕊得意地说:“那当然,他要是烦我,我一脚给他踹西天去。”

冬冬的大名终于有了,是她爷爷起的,叫做魏哲慧,希望她聪明,她爸则觉得自己老爹起名字的水平也很一般,不如自己起的,始终都叫女儿魏遂,这大概是要作为冬冬之外的第二个小名了。每次魏勤一叫冬冬魏遂的时候,赵明月就忍不住想笑。

宋小蕊说:“以后你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可要慎重一点了,别让沈旭跃瞎起。”

赵明月说:“他不会,他慎重着呢,其实我觉得吧,名字还是随意一点好,有寓意就更好了,我觉得京京的名字就挺好,简单又好记,反正名字也就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京京的大名,叫做杨念京。

沈馥郁笑着说:“当初离北京远,一走就那么多年没回来,以为回不来了,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以解思乡之情。但他还是不喜欢,说同学老管他叫和尚念经。”

京京彼时正带着冬冬这个小尾巴在院子里追逐嬉戏,两个孩子的欢声笑语使得整个院子都温暖起来。

赵明月满脸温柔地看着两个孩子,嘴上说:“小蕊姐,冬冬的名字那么复杂,等她上学,肯定会跟你们哭,你信不信。”

宋小蕊笑:“她的名字总要比我的好吧,我小时候写自己的名字时,那个蕊字每次都要折磨我一遍,三个心啊,我根本弯不起来,真是每次写都要哭。”

赵明月想起自己小时候写“心”字的时候,确实那弯钩的笔画特别难写,宋小蕊还得写三个叠在一起的心,可想而知有多么困难,不由得觉得好笑。

沈馥郁在一旁撇嘴说:“要说名字复杂,你们都赶不上我,我的名字不仅难写,还难认,小时候好多同学都管我叫沈香有。”

大家都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

宋小蕊一边织着毛衣,一边问赵明月:“明月,你想生个儿子还是女儿?”

赵明月说:“都可以,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贴心。儿子是妈妈的守护神,有安全感。”

宋小蕊便问一旁听评剧晒太阳的沈父:“沈伯伯,您想要个孙子还是孙女儿?”

沈父睁开眼睛,说:“孙子孙女儿都一样,我都喜欢。”

赵明月笑嘻嘻的:“看吧,我就知道爸妈都是特别开明的父母。”

宋小蕊说:“上次听方臻的语气,是想生个儿子啊。”

“广东人比较传统,需要儿子传宗接代,现在只许生一个,其实男女都一样。”赵明月笑笑说。

宋小蕊点头:“我也不管魏勤父母怎么想,我家就冬冬这么一个孩子了,这既是我女儿,也是我儿子。”她又转过头去问沈馥郁,“大姐,你之前是不是可以生二胎啊,现在能生吗?”

沈馥郁说:“能生我也不生了,这么大把年纪了,高龄产妇,太危险了。带孩子有多辛苦你也是知道的,我实在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赵明月问过沈旭跃,他想要个儿子还是女儿,沈旭跃当时说,想要个像赵明月一样的女儿。是以赵明月完全没有压力,生儿生女都一样。也许沈父沈母内心里还是想要孙子的,但是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他们又是公职人员,沈旭跃自己还是个公务员,根本就没得选。这要是在农村,保不齐还会出现二嫂和于有芬那样的情况,在城里,这种现象就几乎能够杜绝了。计划生育,首先让城里的女性地位高了起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也才慢慢提升了起来。

日子过得安逸,这个寒假,赵明月体重重了好几斤,全都是吃了睡,睡了吃养出来的。一家人迎来了第一个团聚的新年。

沈旭跃是大年三十那天下午才放的假,单位发了不少福利,米、油、水果、干货之类的,比赵明月学校的福利好不少。赵明月发现,沈旭跃脸上没有多少喜气,她觉得有些奇怪,自打自己怀了孕,沈旭跃一直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兴奋,情绪一直就没低落过,今天大过年的,这是怎么了?

赵明月问:“怎么了?”

沈旭跃看着媳妇,扯了个生硬的笑容,摇摇头:“没事。”

赵明月心说,你那心事全都写在脸上呢,既然不想让自己知道,那就不问了,你迟早得告诉我的。“姐夫和大姐在厨房里做年夜饭,你去帮忙吧。”

她和方臻两个孕妇被赶出了厨房,让她们只管等吃就好。沈旭跃卷起袖子:“好,我去帮忙。”

沈启学陪着父亲在下象棋,自打老爷子病过之后,沈启学变得非常孝顺,从不大声跟父母说一句重话,大概是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紧迫感了。本来老爷子可以风风光光地从那个位置上退下来,如今却只能因病惨淡收场,这让做儿子的心里不是不愧疚的。

老爷子一生风云变幻,几起几落,经历何其坎坷,心理承受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虽然刚开始有一点失落,但很快也就适应了,比几个子女倒是更看得开一些。现如今每天晒晒太阳、看看报、听听评剧和京戏,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只等着含饴弄孙了。

全家第一次人这么齐整过年,其中包括了肚子里两个未曾出世的小宝贝也在场,气氛非常和乐融洽。只有赵明月偶尔察觉到沈旭跃的笑容有些落寞,她越发笃定他心里有事了,可能还不是什么好事,这样的日子不好开口说。赵明月的心情也不由得低落下来,到底是发生什么事了。

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炉守夜,一起包饺子,等待十二点的时候吃饺子。两个孕妇坐不住,不到点就犯了困,便先去睡了。到了约莫十二点的时候,赵明月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她被惊醒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沈旭跃进了房间,脱衣上床,挨着她睡下,赵明月还嗅到了淡淡的硫磺味道,知道他刚才是放鞭炮去了。

沈旭跃伸出手来搂赵明月的腰,赵明月转过身,将脸贴在沈旭跃的胸前:“你今天怎么了?”

沈旭跃僵了一下,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以手抚摸着赵明月的背,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明月,年后我把你妈接过来好不好,来照顾你。”

赵明月吃了一惊:“这么快就接过来吗?”

沈旭跃叹息了一声:“我不想那么早告诉你的,但还是没瞒住你,我又怕你胡思乱想,干脆告诉你吧,年后我要出个差。”

“去哪儿?多久?”

沈旭跃说:“美国,快的话三个月,慢的话可能要半年。”

赵明月心中一阵激动:“怎么要那么久,不能让别人去吗?你们单位似乎跟国外也没什么关系啊。”

沈旭跃说:“不是我们单位的事,是我原来学校借调的,学校跟美国引进一个大项目,这个项目是国家级别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外语水平比较高的专业人士去学习。你知道,我们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员,没有更多可选择的余地,教授就想到了我,跟我们单位申请借调我过去,我们单位也同意了。”

赵明月抓紧了沈旭跃的衣襟:“就你一个人去吗,找不到别人了?”要是在平时,她肯定不会阻拦沈旭跃的工作,但是现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怀着孩子,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要出国。

沈旭跃抱紧她:“不止我一个,还有另外一个同学。我也不想去,但是没有办法,没有更合适的人选,那边接洽的学者正好是我翻译过他文章的学者,这是教授举荐我的缘故。我会尽快完成任务,尽早赶回来,一定赶在孩子出生前回来。”

赵明月的鼻子就不由得发酸起来,明明一切否极泰来了,日子眼看越来越好了,怎么这个节骨眼上又杀出个程咬金来。她实在不舍得沈旭跃出国,她转过身,背对着沈旭跃侧躺着。沈旭跃温言道歉了许久,天知道他有多么不想去美国,起码也等他孩子出生了再说吧,但是组织指派的任务是无法拒绝的。

沈旭跃说:“单位也是今天才通知我的,真他娘的过分,连个年都不让人过好。”

其实也怪不得单位,这年头能出国,在谁看来都是好事吧,偏生沈旭跃这儿就不算,真是不凑巧。

赵明月说:“迟点也不行?”

沈旭跃无奈地摇头:“不行。”

赵明月说:“什么时候走?”

“要办理护照和签证之类的,大概需要两个礼拜的样子,也就是说,差不多过完元宵节就要动身了。”

“那你去接我妈过来?”赵明月问。

沈旭跃说:“嗯,我想把妈妈接过来,我不想你住在家里,跑来跑去的上班太辛苦了。我妈要照顾我爸,还有大嫂也需要照顾,照顾你肯定就没那么细致。所以去回去接妈妈过来,她照顾你我是最放心的。”

赵明月到是想过接母亲过来伺候自己坐月子,然后帮忙带一段时间孩子,但是没想过会这么快。

沈旭跃又想起一件事:“对了,我们单位告诉我,房子已经批下来,年后就可以入住了。但是我去了美国,这几个月恐怕没法搬了,等我回来以后再说吧。”

赵明月心里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幸好只是去几个月,而不是几年:“那你去了,一定要尽快回来,我们等你回来。”

沈旭跃在她额头上吻了一下:“一定,你放心。”

第87章 日常

知道沈旭跃马上要走,赵明月的心情无论如何是轻快不起来了,孩子还没出世呢,自己正需要人陪伴和照顾的时候,丈夫就要离开,这给谁都轻松不起来。

家里人也很快都知道沈旭跃马上要去美国的事了,家人大多对这个事第一反应就是惊愕,出国是好事,但是赵明月正怀着孩子呢,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怎么偏生赶在这个时候呢。

方臻最能理解她的心情:“明月,你别担心,小叔去不多久的,只要三个月就回来了,你别担心。”

赵明月点点头:“没事,我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了。”不接受也没办法,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能寄希望事情顺利,沈旭跃能够早点回来。

因为接下来还有许多手续要办,沈旭跃年初四就出发了,去岳父母家接丈母娘过来。

本来春节里女婿上门拜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沈旭跃跑来拜年这事儿却把岳父母都吓了一跳,因为女儿没回来啊,他们还以为赵明月出了什么事呢。

沈旭跃说明了原因,胡年春说:“你这孩子,需要我过去,你给明朗打个电话,我就过去了啊。”

沈旭跃说:“没事,本来我也该回来拜年的,只是太远了点,所以没法回家,这就顺道过来给爸妈拜年了。而且这次本来是接妈过去帮忙的,怎么能够打个电话就算了呢,那么远的路,妈一个人也没法去,一定要过来接才行。”岳母不识字,要去北京,就必须得人送,这样多麻烦别人。虽然也可以托付于有清陪着一起过来,但是显得太没有诚意了。

年还没过完,家里亲戚都没接待完,但是沈旭跃时间仓促,也不能耽搁,胡年春只好安排后来的亲戚们让儿媳们做饭招待。沈旭跃给几个哥哥拜年表达歉意,每家都送上赵明月准备的礼物。两个嫂子听说沈旭跃要出国去公干,接婆婆去照顾怀孕的妹妹,倒没什么不高兴,还挺支持的,你看吧,就算是嫁到北京了,也还是离不开娘家的帮助。

年初六,胡年春就跟着女婿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了省城,沈旭跃还特意去给岳母买了一件棉大衣,这种天气,不多穿点不行,尤其是年纪大的长辈,万一冻出个三长两短,那可就麻烦了。

胡年春还是头一回去北方过冬天,早就听说过北方天寒地冻,但是到了北京,一下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天寒地冻,寒风吹得她几乎没站住。沈旭跃扶着她的手臂:“妈,我扶您。”

胡年春冻得根本说不出话来,心思百转千回,女儿就在这个地方生活,这哪里是人能够禁得住的啊,直到进了出站通道,被里面的暖气包裹,胡年春才喘过气来:“你们这儿冬天这么冷?”

沈旭跃歉意地说:“外面是这样的,到了晚上,一般都有零下几度,风还大。但是屋子里都有暖气,只要穿一件毛衣就够了。”最冷其实有零下十几度。

胡年春长吁了口气:“这还差不多,我以为你们这儿冬天这么冷呢,真是要把人都冻坏了。”

沈旭跃领着岳母打了一辆车,赶紧回家。

赵明月知道母亲今天要过来,所以早早就等着了,一直到了八点多,沈旭跃才回来,带来了赵明月最想见的人。赵明月伸出胳膊抱住母亲:“妈,给你拜年了。辛苦了吧?”

沈父沈母也赶紧打招呼:“亲家母,新年好!欢迎、欢迎!”

胡年春抱着女儿,跟亲家打招呼,赵明月扶着母亲坐到沙发上:“妈,把外套脱了吧,屋里暖和。”

胡年春伸手摸了一把被强风吹得凌乱的头发,长吁了口气:“屋子里这样差不多,外面实在是太冷了。”

沈母已经起身去给他们做晚饭了,沈父说:“家里事情多,我们对明月照顾不过来,就只能麻烦亲家母了。”

胡年春摆摆手:“没关系,这也是我该做的。亲家公你的身体好点了吗?”

沈父点点头:“已经好多了,多谢挂念。”

胡年春看着女儿:“胖了。”

赵明月抓着母亲的手:“妈妈天天给我做好吃的,又不用上班,吃得好睡得好,当然要胖了。”

胡年春点点头:“胖点好。”

方臻从里屋出来:“明月,婶娘到了吗?”

“到了,大嫂,你不睡了?妈,这个是大嫂。”赵明月介绍说。方臻已经上班了,但还是住在婆家,因为沈启学那边的宿舍快要批下来了,到时候直接从家里搬到沈启学单位去,他们俩都在海淀区上班,离得非常近,上班倒也方便。

又是一阵寒暄,沈母和沈旭跃端着菜和面条过来了:“亲家母,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没有特意等你,给你下了点面条,不要嫌弃。”

赵明月笑着说:“妈,我跟大嫂都饿了,所以就先吃饭了,没有等你们。”

胡年春说:“没关系,没关系,你们大肚婆本来就是要早点吃的,我不要紧的,随便吃点就好。”

沈旭跃陪着岳母一起吃晚饭。

赵明月看着母亲和丈夫,提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母亲到了,真好。但是想着不久的将来,沈旭跃要离开他们远行,心底那些忧虑又升了上来,人生总是难以两全啊。

胡年春一边吃饭,一边和女儿聊天:“你三哥今年去那个姑娘家拜年了。”

赵明月高兴起来:“是不是三哥快要结婚啦?”

胡年春摇头:“具体我也不知道,不知道是上半年还是下半年。”

赵明月说:“我希望是下半年,要是腊月的时候结婚最好,我还能回去参加婚礼。”

胡年春说:“我要是在你这边照顾你几个月,上半年应该是没时间结婚了,估计要等到下半年了。”

赵明月叹了口气:“这么说起来,还真有点对不住三哥呢。”母亲不在家,三哥自然不好结婚吧,要结婚,起码也得等到下半年了。

沈旭跃笑着说:“到时候我给他送一份大礼,赔礼道歉。”

“好,最好是从美国带回来的,在国内都买不到的独一无二的礼物。”赵明月笑道。

“那是肯定的。”沈旭跃笑道。

胡年春过来了,暂时就住在沈家。沈旭跃已经请了几天假,回到家后第二天,马上就去上班了,单位很多事情都要安排,出差那边的护照签证也要落实到位,非常繁忙。

赵明月每天在家里帮他整理行李,一点点地收拾,还要给他做一些去那边穿的衣服。沈旭跃要去的地方是美国旧金山,那儿的气候比北京可暖和多了,到那边,估计就不用穿棉袄了,不管什么季节,西装和衬衫都是最合适宜的。所以赵明月抓紧时间给沈旭跃做衣服,国内的衣服太老土了,到了美国就有点不合时宜了,赵明月给他做了好几身比较高端大气的西装、衬衫,这样一来,应该就不用去那边另外购置衣服了。

胡年春看女儿在缝纫机前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说:“商店不是有吗,你给他去买两身不是更合适,你这样多辛苦?”

赵明月对母亲笑:“商店买的衣服没有我做的好,没有我做的款式新颖。我给他做的这个衣服,到美国去都不过时。”

胡年春拿起衣服来看,有点怀疑女儿的话:“美国人也穿这种?”

“对啊,美国人也穿衬衫西装。”赵明月说。

赵明月做衣服,沈母和胡年春就帮着打下手,剪线头、钉扣子、缝扣眼。

沈母说:“明月,你也别老给他一个人做,你自己也要做点穿啊。”

赵明月笑着说:“妈,我现在做也穿不了,等我生了孩子以后再做。”

沈母点点头:“说的也是。”

赵明月有一箱子结婚时收到的布料,现在将好的拣出来都做衣服,还给沈父沈母以及自己父母做了一身衣服,笑嘻嘻地说:“现在做好,等我肚子大了,就不好踩缝纫机了。”

胡年春看着女儿这么懂事,会体贴照顾人,觉得欣慰又自豪,又有点心疼她。

沈母见儿媳这么会做人,自然也是半点怨言和偏见都没有,把她当女儿一样疼了。

沈旭跃的行李终于慢慢收拾齐整了,他的行程也提上日程了。正月十四这天,元宵节还没过,沈旭跃就告别父母妻儿,踏上了去异国他乡的路,赵明月只将丈夫送到了院门口,看着那辆出租车带走了自己的丈夫,消失在拐角处。

赵明月来不及伤感,学校已经开学了,她得投入工作了。她和母亲一起搬到了学校宿舍,母女俩一起守候着孩子的成长,等待着沈旭跃的归来。

胡年春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回到这里来了,她本以为,要女儿快生的时候才会过来,不过既然需要自己,那就安心住下来吧。

赵明月住在学校宿舍,准备还在学校食堂吃饭,自己家里煲点汤就好。但是母亲说,既然家里有火,那就在家做吧,自己做的饭菜好吃一些。于是赵明月看着母亲将厨具餐具一点点置备齐整,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赵明月担心北京太冷,会冻着母亲。过了春节,冬天还是没有过去的,依旧非常寒冷,但是母亲的适应能力显然比她预料的要好,她来北京连个喷嚏都没打过,照她自己的话说:“老皮老肉的,不怕冷,习惯了就好。”

自己在家做饭,其实有很多不便之处,家里没有水龙头,得到走廊尽头去提水来用,胡年春不以为意:“这才多远,总没咱们家离水井那么远吧,这还不用爬坡,方便得很。”

胡年春还学会了去菜市场买菜,跟人家讨价还价,她从来没上过学,但是却听得懂普通话,自己不会说,跟超明月学会了数字的普通话说法,跟人讨价的时候连说带比划,居然也能够跟人沟通。而且她很会算数,心算能力非常强,这点赵明月以前不知道,因为家里买卖东西,都是父亲一手包办,母亲从来不过问。她一直以为母亲就是那种传统的等待丈夫安排一切的女人,如今看来,母亲厉害得很呢,要是她上过学,跟自己生在一个时代,肯定是个女强人。

周末的时候,赵明月会陪着母亲一起上菜市场买菜,听着她一个说着柔软南方腔的老太太和一群嗓门粗大的北方大爷大妈讨价还价,觉得非常有意思。总而言之,母亲的适应能力非常之强。赵明月想到自己的适应能力,也似乎超乎寻常,可见是有遗传的。

有了母亲的照顾,赵明月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胃口好,体重直线飙升。赵明月说出自己担忧将来孩子太大不好生,母亲说:“没关系,你身形长得跟妈一样,好生养,你大哥生下来就有九斤,我不是照样把他生下来了?”

赵明月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原来他大哥是个九斤仔啊,听母亲这么一说,她就放心了,横竖在北京呢,难产的话就剖腹,肯定没问题的,多吃点,孩子健壮一点,身体也好一些。

沈旭跃到美国旧金山后,马上就给赵明月写了信回来,航空邮件非常慢,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收到。赵明月接到他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信是这么写的:“明月吾妻:见信如唔!

才离家,便已分外想念你及孩子,远隔重洋,只能日思夜想,盼你能收到我的思念。

两日前已抵达旧金山,住在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学校位于山丘上,风景非常优美,抬眼便可见湛蓝的海湾,如诗如画,随信附明信片一张,可见其貌,你所见这风景便是我眼中之景,与你同享。

这边一切尚好,只是饮食习惯难以认同,西人每顿一个面包加热狗(一种烤肠)便能打发,我和老张吃了两天,便觉难以忍受,但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就得饿肚子。听说西餐也有似我们煎煮的菜式,估计不会便宜,我还是想想吧。盼晚上做梦,能梦见你和母亲一起做的美食,聊以慰藉。

抵美之后,真如见了西洋镜,颇长见识,西人风俗与我们迥异,十分有趣。我们的住所是伯克利大学安排的一套公寓,我与老张同住一套两居室,每人一个房间,厨卫俱全,非常方便,只是没什么东西可以煮,这边的商店所卖吃食皆是西餐。听说旧金山市有繁华的唐人街,卖各种中式食品,有空或许可以去看看,不过似乎离得不近,去一趟也不太方便。

你给我做的衣服甚好,再合时宜不过,要不是我知道你没出过国门,我简直要怀疑你来美国看过他们的穿着。老张去商场买的西装,以他自己话说,如同乡下人进城,极惹人注目,他准备去本地买两身衣裳。我觉得西人并不特别讲究,但老张说我们是国人代表,自然要顾及国人体面,如此一想,又颇觉合理。

我们已开始学习,来后发现事情可能不如想象中容易,这边全英文讲学,教授水平极高,语速极快,我的英文尚且不够用,老张更是如丧失了听力一般,目前最大问题,就是语言问题,所以我得抓紧时间学习,任务艰巨,争取早日结业回到你与孩子身边。望好好照顾自己身体,不可太辛劳、忧虑,我在大洋彼端遥望你。

千言万语,下笔数言。盼回音。吻你!

旭跃

83年2月28日”

赵明月看完信,心中感慨万千,接收到的唯一一个信息就是:他可能不能按时回来,起码三个月时间可能搞不定。赵明月千等万等,等来了消息,却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不由得忧从中来。不过这件事,她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国内与国外太久没有交流沟通,肯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的学习任务绝对不可能轻松的。

赵明月看着那张明信片,深蓝色的海面波涛粼粼,闪烁着银光,十分美丽。她知道,这也是沈旭跃的眼睛所见之景。

气温渐渐回升,北京的春天也快来了,但是迟迟不肯露面。胡年春第一次在北京过冬:“这都二月份了,都还这么冷,这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种地啊?”她说的二月,是指农历二月,在老辈的日历里,永远都只有农历,因为跟农事息息相关。

赵明月说:“这边人不种水稻,种小麦,小麦应该是去年秋天就种下了,等到春天的时候才长出来。”

胡年春睁大了眼:“吓!这么冷的天,那些种子都冻不死?”

赵明月笑道:“这种作物就是特别扛冻的,要是咱们那儿,没准还长不出来呢。”

胡年春来一次北京,还真长了不少见识,跟他们老家那儿真是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