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军嫂奋斗史/重生之农家奋斗史上一章:第 64 章
  • 重生之军嫂奋斗史/重生之农家奋斗史下一章:第 66 章

“行,你等着。”杨平爽快地转回厨房。

门外的老头儿却瞪大了双眼,不可思议地看着坐在饭桌边的刘好好,“刘好好,你怎么在这儿?”

“徐老师,您好。”刘好好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问好。

“你是我们法律系的学生,到历史系的家里去吃饭做什么?难道想转系?”徐老师正是法律系的系主任徐华。

刘好好是他最看重的学生,一想到她有可能转到历史系去,他就一脸惊慌,这可是一棵好苗子啊。

苏弘毅嗤笑一声,“你这就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好要想读历史系,早在报志愿的时候就可以报我们历史系,以她南省状元的成绩难道还上不了?”

杨平拿着酱油出来,也是一脸好笑,“好好是我们家的孩子,来我们家吃饭,不是很正常的事儿?也值得你这么大惊小怪。”

“她是你们家的孩子?”徐华犹自不信,“你别骗我,刘好好是南省人,你们家的孩子不是全在京城吗?”

“她是我们认的干外孙女儿不行啊?”苏弘毅没好气地说。

还能有这样的操作?徐华惊呆了,可问题是他们两个历史系的,认他们法律系的学生做干外孙女儿,这未免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刘好好,你还缺干爷爷的吗?认我作干爷爷怎么样?”徐华觉得自己不能输。

别说是刘好好目瞪口呆了,就连苏弘毅和杨平都无语了,这老头儿的脑回路莫不是有问题吧。

“怎么?不行吗?就兴你们乱认亲戚,我就不行啦?”徐华不服气地说。

刘好好万万没有想到这位祖师爷竟然如此“风趣幽默”,他平时在系里表现得挺严肃的啊,只得硬着头皮解释道,“杨老师和苏老师是我未婚夫的亲姥姥亲姥爷,所以也是我的姥姥姥爷。”

徐华这才松了口气,原来还真是亲戚关系,可他嘴贫,还是不肯落下风,谁让刚才苏弘毅不好好解释,非要那么夹枪带棒的让他误会。

“未婚夫啊?那就是还没结婚喽?我家也有几个孙子,和你年纪差不多,要不要考虑考虑,他们个个都很优秀…”

“酱油还我!”冷静如杨平也怒了,毫不客气地一把夺过酱油瓶,还没见过这么嚣张地上门挖人墙角的。

徐华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刷新了刘好好的认知,他们学法律的看上去严肃,但大都嘴贫,没想到德高望重的徐老也有这么逗比的一面,她不由得对他更亲近了几分。

“徐老师,您家的肉恐怕要糊了。”她忍俊不禁地笑道。

徐华这才反应过来,大叫一声,夺过杨平的酱油瓶,“我的肉还在炉子上!酱油还是先借我,回头再还!”

看着徐华的背影,杨平也忍不住笑了,“这个老徐实在是…就是个老小孩儿…”

“他们学法律的,嘴都特别坏。”苏弘毅大概之前在嘴仗上吃过徐华的亏,对徐华的成见很深,“他下次要再敢说那种话,看我不撺掇着好好转系。”

“你讲话注意点儿,不要一打击一大片,好好还是法律系的呢。”杨平瞪了他一眼。

“所以我说好好该转系嘛,跟着徐华那满嘴跑火车的老头儿能学到什么本事?”

“徐老师在我们面前可不是这样的,”刘好好笑了起来,“他德高望重,从来不贫嘴,学术水平特别高,大家都很敬佩他。”

第三百六十二章 来往

“看看,这就是道貌岸然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见刘好好夸徐华,苏弘毅更加不满了。

“在孩子面前别乱说话,”杨平踢了他一脚,“就为你那点儿个人恩怨,一把年纪了在孩子面前说这种话,你丢人不丢人?”

“什么个人恩怨啊?”刘好好有些好奇,徐华家里烧菜少了酱油都能上苏家讨,可见两家交情匪浅,苏弘毅那样子怎么也不像是真和徐华有仇的样子,倒像是两个老小孩儿斗嘴。

“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他们俩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年轻的时候就认识对方了,那时候回国,还是我们两家人一块儿坐船回来的,后来一起在京大教书,做了许多年的邻居,他们俩啊成天就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吵闹闹的,不是下棋输了不服气,就是他喂的野猫把他救的小鸟给吃了,…为了这种破事儿,他们隔三差五地闹,我和老徐家那口子都麻木了,人家都以为他们是一辈子的朋友,其实是一辈子的冤家。”杨平无奈地说。

“谁和他是朋友了,就他那么损的人,还想有朋友?”

“一看就知道姥爷说不过徐老师,心里不平衡呢。”刘好好打趣道,耿介的苏弘毅在打嘴仗方面,肯定不是刁钻的徐华的对手。

“果然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杨平大笑,“咱们平心而论,老徐是个很不错的人,待学生尽心尽力,绝对是没话说的,你做他的学生我放心,不过你刚入学没多久,恐怕连老徐的课都还没上过吧,就能让他认识你,真是不简单。”

“徐老师待我们真是没说的,虽然他的课还没开始上,但他特别关心我们,我们系的每一个人他都认识,还帮我们制定了一个自学计划,每周他都会亲自给我们出小论文的题目并且帮忙点评。”

“你们还有自学计划?”杨平也很好奇,“你们系里的学生自己组织起来集中学习?”

“是啊,我们的底子都比较弱,所以我们几个班委就组织大家一块儿分组自习,争取尽快把基础打好,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不抓紧的话一下子就过去了。”

“别人的底子不好我相信,你的底子不好,我可不相信,”杨平微微勾唇,“这个学习计划对别的同学有用,对你而言…只能说你是帮着系里的同学共同进步吧。”

刘好好笑了笑,“我们这个专业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才能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才能营造出法治的氛围,光靠一两个人没多大用处的,所以咱们专业的同学一个都不能落下。”

“你说的有道理,难得你年纪轻轻就有这种胸怀,”杨平朝她竖了个大拇指,“你们和我们这些在书斋故纸堆里做学问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单枪匹马一个人做研究,你们却不行。就看老徐吧,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的,在法律上的造诣不可谓不精深,可是你们看他回来之后出了几本著作?有哪些震惊全国的大成果?看上去就是个糟老头教书匠,结果这么多年也没教出几个优秀的学生。”

“对,糟老头教书匠,这话说的好!”苏弘毅大笑道,“只会耍嘴皮子。”

杨平没有理会他,继续往下说,“这不是他的问题,是大环境的问题,只有你们这些学法律的人越来越多,法律才会越来越重要,他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你知道吗?他有段时间下放劳动,当地的老百姓问他是教什么的,他说教法律的,人家就偷偷塞给他一块馒头,求他去给家里死去的老娘做法事…”

苏弘毅显然也知道这么一桩轶事,杨平才刚起了个头,他就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刘好好却不觉得好笑,反倒觉得有些悲哀,“是啊,我刚入学的时候,咱们系里开班会,我也听同学们说过类似的话,可见这在目前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这下连苏弘毅都有些同情徐华了,这个糟老头子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不忘初心,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徐华在刘好好他们这些学生面前严肃稳重,但在多年的老友面前却是个活泼的老头儿,烧好肉之后来还酱油,顺便还捎来一个大海碗,里面装着满满的红烧五花肉,那肉香得已经吃过饭的他们又觉得饿了。

“老徐一烧肉,咱们一整栋楼都知道了,”杨平赞不绝口,“这味道除了你,还真没有其他人能烧得出来。”

“年纪大了,嘴越来越馋,正好托人买了五斤便宜的五花肉,就想着烧个红烧肉打打牙祭,”徐华不无得意地说,“来尝尝,好好,你也尝尝我的手艺。”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了。”刘好好倒不是存心拍马屁,徐华的红烧肉是真的烧得很好,撇开上辈子不算,确实是她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了。

“哈哈哈,”徐华笑得更得意了,“别光去他们历史系的家里吃饭,下回记得到我家吃饭。”

“下回我一定招呼上系里的同学上徐老师家蹭饭吃。”刘好好毫不客气地狮子大开口。

“你们系里有八九十号人吧?”苏弘毅不怀好意地笑道,“全喊到他们家吃饭,吃穷他!”

“你们俩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我好心好意请你吃饭,你这丫头倒是编派起我来了?”徐华嘴上说得毫不客气,脸上却带着笑意。

杨平则在一旁将大海碗里的肉拨到盘子里,又从其他的菜里拣了些味道好的装进去,让徐华带走。

就连饭菜都要礼尚往来,这是这个年代很常见的邻里交往,刘好好却觉得十分新奇有趣,几十年后的邻里关系可没有现在这么和谐有爱,大概是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就连剩菜剩饭都随手倒掉不吃,当然也不稀罕这些。

“对了,刘好好,听说你的英文不错。”徐华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第三百六十三章 英文

“还行吧。”她保守地说,虽然已经开始上英文课了,但是教的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内容,适合那些从来没有学过英文的同学,对她来说就太小儿科了,不过她表现得很低调,并没有刻意在课上展露自己的英文水平,所以她不明白自己英文不错的事儿,徐华是从哪儿听说的。

“你们这些孩子都是被耽误了,英文基础都很糟糕,不仅你们这一届,你们之前的几届那英文基础也和你们一样,差得不能看。”徐华不客气地吐槽道,“矮子里面拔高个儿,我看了你们的作业,你应该算是你们班上英语不错的了。”

“要是人家懂英文,也不会去你们法律系啊,早就报英文系去了。”苏弘毅嗤笑一声,听不惯徐华说刘好好的不是。

刘好好也觉得无奈,徐华是留美博士,别说是她的同学们了,就连她的英文水平在他眼里也是不够看的。

徐华噎了一下,知道苏弘毅和杨平都护短,只得话锋一转,“刘好好是我这么多届学生中素质最高的一个,不仅对法学了解很深入,懂得思考,很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英文也不错…”

刘好好记得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挺奇怪的课外作业,那就是给了他们一段话,让他们进行翻译。

要知道他们刚刚学完字母和拼读,词汇量少得可怜,语法更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作业显然大部分人都交不出来,因为是可做可不做的课外作业,所以大家也只是竭尽所能,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

在这项作业上,她没有刻意藏拙,该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不过事后老师也没有再提起这项作业,她也就忘了这件事,现在想来,恐怕这个奇怪的作业是徐华授意布置的。

当然刘好好不会知道,她在第一次班会时的一鸣惊人,已经成功引起了全系各位老师的注意,对这个高材生,他们默默地报以一百二十分的关注,她的上课表现早就落入了老师们的眼中,徐华还特地找她的英语老师了解她的情况,她的每一项英文作业徐华都认真看过,一看就知道这姑娘是有基础的,至少比那些之前连字母都认不全的学生们有基础。

“这还用得着你夸?我们家好好也不只在法律上又见地,对历史也很有研究…”苏弘毅立刻进入了夸人的模式。

“可她最后还是很报了我们法律系啊。”徐华那得意的样子,气得苏弘毅牙痒痒的。

“好了,人家徐华是过来和好好说正事的,你打什么岔。”杨平没好气地瞪了苏弘毅一眼,给徐华拿来一副碗筷,“就在我们家吃吧,边说边吃。”

徐华显然也常来蹭饭,也不和他们客套,端起碗就吃,一边吃一边含混地说着,“教研室那里新到了一批国外的资料,专业性很强,英文系的人手不足,也翻译不来,咱们系里能翻译的人也不多,我现在年纪大了也没精力把那么多资料都翻译过来,你能不能来帮忙一起翻译?我已经向上面报了你的名字了,你的政审也过了,到时候会有人找你谈话,走完那些程序,你就可以加入我们了。”

“你这哪里是征求她的意见啊?分明就是先斩后奏,你都把她的名字报上去了,她能说不去吗?”苏弘毅被他气乐了,“你就直接说要她服从组织安排就好了。”

“那又怎么样?我就不相信她不愿意。”徐华得意洋洋地说,换个人他或许还会找她私下谈话,可是刘好好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她觉得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刘好好,你愿意不愿意?”

“我愿意!我愿意!”刘好好惊喜地瞪大双眼,点头如捣蒜,万万想不到自己才刚入学就有这么好的机会,不管她实际上的功底有多深厚,现在的的确确还是一只菜鸟,没有想到徐华这么快就对她另眼相看。

“虽然你还只是助手,但是学校会算你勤工俭学,给你发放补贴,在经济上不会亏待你的。”徐华是个很公正的人,自然不会苛待自己的学生。

“那你也不能这样先斩后奏,太不尊重人了,”苏弘毅嘀咕着,“好好,我要是你,一定给他摆脸色看,就偏不去参加,看他怎么样。”

“你别扯后腿,老徐不是那样不知分寸的人,他肯定是看机会难得才急着把好好报上去的,”杨平出来主持公道,“好好,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你今后的学习研究会有很大帮助的。”

刘好好也忙不迭地点头,有机会翻译最前沿的法学资料,已经是她的荣幸了,何况还有钱,这么好的机会,傻瓜才会错过呢。

撇开对学习研究的帮助不说,她到京城之后,一直都想着找机会打工赚钱,但是这种机会实在太少了,而且太多人关注她了,她不可能在京城做倒买倒卖的小生意,甚至都不敢轻易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赚钱,生怕让庄老爷子和苏氏夫妇这些长辈认为她缺钱,想方设法塞钱给她,他们真心待她好,她不想亏欠他们太多。

她心里正发愁呢,没想到刚打瞌睡,就有人递枕头,实在是太幸运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

徐华虽然主动邀请刘好好做自己的助手,一起翻译资料,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她报多大的希望,毕竟她太年轻了,就算读过几本专业书,比其他的孩子功底深厚,但是在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文献资料面前,还是会傻眼的。

系里也有不少老师法学功底深厚,但是有一部分是留俄的,对英文一窍不通,还有一部分的英文水平只能算是一般,也照样看不懂这种英文文献,文献资料不比小说,靠猜是猜不出来的,而且还有太多生僻的专业词汇了,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就无从下手,所以他拉刘好好加入这个翻译团队,不是真的为了让她翻译多少资料,而是为了让她多接触一些文献资料,慢慢把她培养起来。

第三百六十四章 翻译

徐华觉得刘好好是自己这么多年来,遇到功底最扎实最聪明的学生了,没想还是小看了她,他随手拿起刘好好翻译的一页文献,瞬间就惊呆了。

观点犀利,语句流畅凝练,竟然不像是翻译过来的论文,他连忙拿起一边的原稿对照,更是惊得连连咋舌,竟然将原稿的意思都翻译到位了,就连他这个留美博士都挑不出什么大错。

“来来来,快收好,别让人看见了。”徐华连忙把她的译稿盖在桌面上,脸色竟有些慌张。

刘好好莫名其妙地看着他,这位泰斗实在太接地气了,她现在对他根本生不出半点敬畏之心,只觉得这老头儿特别逗,总爱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要让那些英文系的看见了,非把你挖走不可。”徐华赞叹不已地看着刘好好,他这一生也见过不少天才,刘好好虽然不算最天才的一个,但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了,这学习能力就连他都自叹弗如,“你的英文基本功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啊!”

虽然有开设英文这门课程,但是英语老师比其他老师都要稀缺,很多教英文的老师自己都只是半瓶水,教学自然也是一塌糊涂,在那些年连数理化知识都不被人重视,何况是英文这门外语了,大城市里还好一些,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家庭,会让孩子接触英文教育,像刘好好这样农村来的孩子,能够识得英文字母就算不错了。

“之前在南省的时候,学过一些基础,后来去废品收购站买了几本书回来,自学过一阵。”刘好好这话半真半假,她去废品收购站的确买了几本英文教学的书籍,不过那主要是给刘学习他们三个准备的。

“通过你发现了优秀学生共有的一个特征,”徐华若有所思地说,“那就是看得比普通人要深远,前几年大家都无心学习,你却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地吸取书本上的养分,还能够看到英语这门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认真地加以学习,给现在的一切打下基础,真是太难得了。”

刘好好这回是真的惭愧了,她哪有徐华说得那么厉害,就是占了前世的便宜而已,“老师,我哪里看得了那么远,不过是我觉得学校教的东西总不会错,才花了心思下去的,还真没想那么多,学到现在也只是半瓶水,您看我这翻译的速度…慢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一整个上午,她才翻译出一节,这效率低得连她自己都觉得脸红。

当年她读书的时候,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请一个完全不会说中文的外籍教授给他们上课,从课件到课本乃至于作业、考试一切都是纯英文的,刚开始他们非常不适应,在无数次抱怨、抗议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去适应。

没办法,不适应的话就得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为了不挂科,他们被逼出了无穷的潜力。

四年下来,他们的英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专业英语这一块,完全做到了阅读、交流无碍,所以她的很多同学一毕业就能顺利到国外读书,或者进入跨国律所,这都归功于学校给他们打牢的基础。

她当年的成绩很好,所以也一直觉得自己在英文这一块完全不存在障碍,可是等真拿到资料的那一瞬间,她才发现自己还是高估自己了。

专业词汇太多了,而且有许多已经是几十年后不常用的词汇了,几十年间,学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更新,现在的观点和几十年后都有着差别,手边又没有趁手的智能翻译工具,她只能抱着大部头的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而这种大部头的词典不是他们法学的专业词典,她还得一个词一个词去推敲合适的意思,效率自然很低下。

“你这还不知足?已经很了不起了!你这几句话换个人半个月都翻译不出来,你要是一早上能翻译一篇论文,我这个系主任的位子都得腾出来让你坐。”徐华觉得自己已经不是捡到宝的心情了,甚至对刘好好充满了感激,“你这么优秀,竟然愿意报考我们法律系,我真得好好感谢你。”

刘好好一脸黑线,“老师,连你对咱们专业的前景都这么悲观吗?”

“我不是悲观,我是觉得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徐华拖了一把椅子在她身边坐下,“今后咱们的专业一定会越来越重要,这是必然的,无论将来这个专业有多热门,有多少人会为了考进咱们法律系挤破头,但是现在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这一点,有很多人会无数次质疑你的选择,甚至嘲笑你,比如苏弘毅,在这个时候你能顶住压力报考我们法律系,真是不容易。”

刘好好忍住笑,徐华真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忘踩苏弘毅一脚啊。

“因为我喜欢啊,我喜欢这种思辨的乐趣,也喜欢法学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无奈的妥协,这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刘好好耸耸肩,“我只选我喜欢的,至于别人怎么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其实她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读法学的,前世会报考这个专业,完全就是很功利地觉得从名校的热门专业里毕业,会是自己人生履历中漂亮的一笔,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是在学校里被老师们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起来的,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徐华和她现在的同学们所作出的贡献。

所以有的时候,她常会想起一句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皆有来因”,他们今天的付出,日后会有丰厚的回报,将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光是想想,就让她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徐华很久没有遇到她这样纯粹因为喜欢而报考的学生了,她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高兴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连连点头,“你大四毕业后别工作了,直接读我的研究生留校任教,这条路肯定适合你。”

第三百六十五章 出国

“徐老师,我才刚上大一呢,没敢想太远。”刘好好有些意外地笑道,才大一就想着今后读研留校的事情也未免太早了,关于将来何去何从,她还没想清楚呢。

“四年功夫一眨眼就过去了,我看你就是块做学术研究的好材料,不留校浪费了,你不是想为法制建设做贡献吗?有什么比在学校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做出的贡献更大的?”徐华的赞赏之色溢于言表,“对了,还有条好路子,那就是出国!”

“出国?”她有些不确定,印象中这几年都没有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了,这么快就开始恢复了吗?

徐华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听说国家有意向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虽然目前还没有准信,但我觉得这事儿应该能成。咱们学校一定能分到不少名额,而且肯定是送去那些发达的英语国家,所以英语的学习非常重要,你的基础好,机会很大,我觉得出国留学增长见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学成之后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徐华说得很笃定,甚至还带了一些势在必得的气势,刘好好的家庭出身好,专业过硬,英文也好,被选上的机率非常大。

刘好好却只是笑笑,没敢表态,国外现在是挺先进的,但很多理念和技术未必就比几十年后的国内先进,何况她是学文科的,对留学这件事并不热衷,当年读高中的时候父母也曾经想要送她出国,被她一口回绝了,现在更不会去争那个留学的名额。

看她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徐华有些着急,“你别不当一回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一直在国内,就算再优秀,成长的空间也有限,你必须出国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拥有大格局大视野,对你今后的人生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她知道徐华是为了她好,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但是她并没有枯坐书斋的耐性,更愿意到社会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务性工作,就算四年后她选择了留校深造,也是为了将来有更高的起点下到地方去。

她不忍拂了老人的好意,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她认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去,“徐老师,既然英语的学习这么重要,我有个建议,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的专业英语,咱们能不能想办法开设一门法律英语课程,编写一本专业英语词典。现在我们是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英文大课,接触的都是一些日常词汇,学好了在沟通交流上是没有问题,但是阅读专业文献却很成问题,英文词汇量很大,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检索这么厚的一本词典,从中选出自己需要的词汇,这无异于大海捞针,降低了我们的阅读效率,如果有一本专业的词典,更方便大家学习,也能降低我们的学习成本。”

“你说的问题我也之前也有考虑过,但是我们现在的师资力量有限,如果开设了法律英语的课程,就必须编写相关的教材,还有其他最重要的几门学科的教材都还需要修改完善,暂时还抽不出这么多的精力放到法律英语上,事有轻重缓急,这门课程只能延后开设了,或者等到研究生阶段再开设。咱们现在连专业教材都编不出来,更别说专业词典了,这么大的工作量不是咱们这么几个人花一点时间就能做出来的。”徐华有些遗憾地说,“时间啊时间,我们最缺少的就是时间!我们这门学科百废待兴,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们在学习,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咱们落后得太多了,得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刘好好点点头,不仅是他们学科如此,各行各业都面临这样的情况,基础薄弱,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行,但是没有人觉得气馁,每个人都卯足了劲想要迎头赶上。

“我其实挺好奇的,听说你是南省农村来的,你们南省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你的普通话不仅字正腔圆,你的英语口语也不错,你究竟是哪儿学的啊?”徐华奇怪地看着她。

“普通话是小时候跟着生产队里的大喇叭学着的,我没事儿就喜欢学那些播音员说话。”她一边说着,一边还绘声绘色地给徐华学了一句,逗得老人哈哈大笑起来。

“还别说,你这播音腔还真够像的!真不逊于那些播音员了。”

“英文是我跟着老师学了字母和音标之后,自己拿着书背单词,一个人的时候大声背课文背出来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发音准不准,但就是胆子大,不管说得好不好敢张口,可能还带着我们那儿的土腔,让你笑话了。”

“哪里有土腔?我觉得挺标准的,没有一点南省腔,自学也能学到这个地步,还真是少见。”徐华稀罕地说。

刘好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压根就不是什么自学成才的天才,前世好歹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不知道上了多少培训班,还请了外教来一对一纠正她的口语,虽然没有出国留过学,但那口语还真不会比留过学的人差。

“翻译呢?我觉得你这段话翻译得很精准,且不论你的翻译速度如何,能够这么精准地把握原意实在不容易,就算是英语专业的都未必能做得到。”徐华对她更好奇了。

“至于翻译这种事,有一本大词典在,谁都能七拼八凑地翻译出来,但在把握原意和语句润色上靠的是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和中文的语感,咱们这种专业的英文文献让外行的英语系来翻译,还未必有我们翻译得到位。”

“你说的很有道理!过去有完全不懂外文的翻译家,就是靠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小说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很不容易。”徐华很自然地接受了她的解释。

第三百六十六章 教务处

徐华一脸羡慕地看着她,“你大概就属于那种有天赋的人吧,你们这种人学外语特别快。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和你一样,和人说几句话就能学会人家的方言,这种本领真是天生的,我就不行,我是十几岁时学的英文,那时候可真不容易,花了我许多功夫,还是学不好,一直到了美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还是上课听不懂,也不敢和人交流,现在想想那段日子可真难熬。”

“我也不是那么有天赋的人,前段时间我以为自己这么轻易就把英语学好了,多学一门语言应该也没有问题,所以去听了俄语课、法语课,发现真的很难啊,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俄语了,法语也只能磕磕绊绊地学着,所以人还真不能贪心。”她赶紧顺势给自己圆了一波。

“你就知足吧,能学好一门外语不容易,不过你这么说我心理就平衡一点了,不然我真要怨老天不公平了,凭什么我学得那么辛苦,你就学得这么轻松。”徐华是个一点架子都没有的老人,面对比自己小了这么多的刘好好,也能大喇喇地自黑,“不过俄语和法语都比英语难上许多,不仅在用词上十分精确,发音也特别难,要学好这两门语言的确不容易。既然你现在选择了法语,就想办法好好学,到时候把法国民法典翻给我看看。”

“徐老师,你也太抬举我了…”刘好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学习法语的,在这么好的学校,拥有这么好的学术氛围,不多学一门语言太可惜了,至于能不能学成,她也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

“老徐,”办公室外站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个木制的资料夹,对着徐华唤了一声。

刘好好和徐华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正对上那男子的眼神,看到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对方,两人都有些惊讶。

“怎么?你们认识啊?”徐华见那男子盯着刘好好看,也觉得奇怪。

“南省状元刘好好?”男子想了想,用资料夹对着刘好好指了指笑道。

“老师好。”刘好好礼貌地问好,心里对他的话有些尴尬,京大高手云集,各地的状元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她这个南省状元的头衔还真没有什么含金量。

“还真认识?”徐华恍然大悟,“一定是苏弘毅和杨平介绍你们认识的。”

这是哪儿跟哪儿啊?刘好好连忙澄清,“不是的,我来学校报到的时候,正巧在火车上见过一面。”

当时她推断他是个知识分子,却没想到他也是京大的老师,现在人家记住了她,她却还不知道对方是何方神圣。

“她是历史系的?还是你们法律系的?”男子也有些好奇,虽然在火车上对刘好好这个谦和的学生印象颇好,可京大的学生那么多,他后来也没有特别关注过她究竟是哪个系的,现在刘好好这么个大一新生就和历史系、法律系的泰斗们交情颇深,倒真让他产生了几分好奇。

“当然是我们法律系的。”徐华自豪地说,“她天生就是学法律的料,怎么可能会去学历史。好好,这是我们学校教务处的老陈陈海澜,你应该早就知道了吧?”

“陈老师好。”刘好好立刻乖巧地问好,原来他竟是京大教务处处长陈海澜。

“在火车上就觉得你是个有见识也,懂进退的女孩子,在外没有丢我们京大的脸,很不错。”陈海澜点点头,表示赞许,“你才入学没多久,就能得到你们系主任徐老师这么高度的肯定,可见你确实是很有才华。”

虽然是客套话,但是教务处长已经算是校领导了,能和她客套这么多,已经让她受宠若惊了。

现在大学尚未扩招,办学规模并不大,老师和学生的数量都不多,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近平等。

刘好好看出陈海澜有事找徐华,便很识趣地告辞出去,却被陈海澜叫住了,“你是个优秀的学生,加入我们的学生会了吗?”

“加入什么学生会啊,好好学习才是正经。”徐华一向对社会事务不耐烦不热衷,刘好好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替她一口回绝了。

“徐老师,你要是真心为了孩子好,还真得让她加入学生会,今后留校任教或者考研,有很多好机会都会优先考虑学生会的干部,还有学校里有一些重要的活动也都是先让学生会的干部参加的。”陈海澜耐心地解释道,他的话一半是说给徐华听的,一半则是向刘好好解释。

刘好好还真有些犹豫了,之前杨小勇也动员过她让她加入学生会,她也曾经有些心动,但是报名的那天晚上,正是庄立军要执行任务和她告别的前夜,两人当时离情依依,她哪里还想得起有这么一茬事儿啊。

等到他走后,她想起报名的事情时早就过了时间,索性也就不再纠结了,做学生会干部虽说是一种历练,可她也是在官场那种地方历练过的人,学生会这种地方还真是小儿科,不去也罢。

但是现在教务处长陈海澜主动向她抛出了橄榄枝,还提到学校对学生会干部的种种优惠,她又有些心动了。

作为全国最好的大学,京大在国内的地位绝对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不同凡响,京大学生会能得到多少机会也是最多最有影响力的。

“我之前也想过要报名参加学生会干事选拔的,但是报名的那天晚上正好有事儿耽误了,所以就没报上名。”刘好好遗憾地笑了笑。

“报个名而已,是多大的事儿,让陈老师直接录用。”徐华简单粗暴地说,只要是对她未来发展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大力支持,哪怕是卖了他这张老脸。

“徐老师,你还是教法律的,一点都不懂规则啊。”陈海澜开玩笑地说,“我也就只能推荐一下,学生会可不归我们教务处管。”

第三百六十七章 学生会

“就是因为教法律,所以比谁都懂你们的规则,你推荐的人还有人敢不给你面子?”徐华“嘿嘿”一笑,“放心吧,刘好好这个孩子绝对优秀,我敢说学生会里十个干部都比不上她一个,她不会让任何人失望的。要不是你刚才说加入学生会对她今后的个人发展有好处,我是绝对不会放人的,绝对要把她带在身边好好培养。”

陈海澜真对刘好好刮目相看了,她只是个大一新生而已,就能得到系主任徐华这样毫不保留的赞赏,究竟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啊?

刘好好被夸得很不好意思,她明明什么都没做啊,就翻译了几段论文而已,至于被这么夸吗?徐华的赞美虽然是好意,但还真有些言过其实了。

陈海澜虽然比徐华年轻,却是教务处处长,在京大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派,对他来说塞一个刘好好进学生会完全是举手之劳,这刘好好看上去就十分精干,又能卖徐华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

刘好好的同班同学中报名参加学生会选拔的也有小几十号人,毕竟学生会这么有影响力的地方,谁都想要争取,但没有一个被选上的,除了和他们自身的素质有关之外,与法律系在学校里属于弱势院系也有很大的关系,除非他们表现得特别优秀,否则那几个负责面试的学生会干部提拔自己的师弟师妹都来不及,根本不会选他们这种冷门院系的学生进入学生会。

这么一来,通过后门进入学生会的刘好好就特别显眼了。

“这刘好好是个什么来头?没报名没面试就直接进来,后台很硬啊。”

“教务处那里直接打了招呼,这后台能不硬吗?”

“京城里什么时候有这么一号人,我怎么没听说过?”

“不是京城的,听说是南省状元。”

“南省人也敢在京城这么嚣张了?”

“说不定是京城下到南省的。”

“这南省状元应该也是靠他们家的后门吧?”

“嘿,那可牛气了,除非南省书记是她爹。”

“就算是南省书记都不敢这么干吧。”

这一届刚恢复高考的学生都还是大学新生,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当上学生会里的主要干部,在场议论的都是大二大三,甚至是大四的学生会干部,他们是通过推荐进入大学学习的,又成功加入了学生会,不乏有许多干部子弟,有些人就对这些靠自己考入大学的师弟师妹们产生了酸葡萄心理。

“你们说什么呢?刘好好之前的高考作文可是满分作文,还被登在了报纸上,全国人民都看到了,这难道还做得了假?她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京大的,你们攀扯南省书记做什么?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杨小勇只是个普通干事,本来这里是没有他发言的份的,但是这些人说的话实在让人听不下去了,忍不住跳出来怼道。

“你倒是对她挺了解的嘛,怎么看上她了?”一个女生嘴角带着刻薄的笑意。

杨小勇气得不行,霍然起身,“你怎么说话的?怎么这么难听!”

“好了好了,就算她没有参加面试,能被教务处的领导看中,说明她是个很优秀的同学,这样的新鲜血液充实到我们学生会的队伍里,我们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你们就不要再做无谓的猜测了,都好好想一想,新的一年我们该举办哪些活动,该怎么培养我们的新干部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大家尽管畅所欲言。”戴着眼镜,仪表堂堂,举止稳重的男生抬了抬手,三言两语就止住了一场纷争。

这个年纪轻轻在学生会这帮干部面前极具威信的男生,正是这一届的学生会主席方新国,也算是京大校园中的一段传奇,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提起他几乎没有不说好的,他还以有史以来的最高票当选了学生会主席。

所以他一开口,刚才那个刻薄女生和一脸忿忿的杨小勇都立刻消停了下来,不管怎么样,他们对方新国还是服气的,他处事公道,能力又特别强,是学生中的翘楚。

和学生会里的其他干部不同,方新国对刘好好并不好奇,他是农村出来的孩子,靠着自己一路奋斗,披荆斩棘拿到了推荐读大学的名额到了京大,毕业之后就是妥妥的国家干部,他原以为自己算是天之骄子了,谁想到恢复高考之后,他们这些推荐上大学的学生,无形中矮了那些正儿八经考进来的学生们一截。

如果说心里不泛酸,那是不可能的,要是凭实力,他也未必考不上京大,所以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比别人差的。

但他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把时间浪费在自怨自艾上毫无意义,所以他很快振作起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学生会的工作中去,身为学生会主席,他不仅对留校的名额势在必得,而且他想得更深更远,想要得到的更多。

至于刘好好这个关系户,他不介意卖教务处一个好,但她要想在学生会这种地方混下去,那就得靠她自己了,他是不会浪费时间帮她一分一毫的。

学生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个江湖,能够在里头玩得转的人并不多,可是刘好好却真没把它当一回事,一来是觉得玩这种小儿科的勾心斗角浪费时间没意思,二来是觉得他们争来争去的东西,自己还未必看得上。

所以在这一批新招录的学生会干部中,她是最洒脱的一个,开会的时候人家一早就打扮得齐齐整整,比赴恋人之间的约会还要上心,她却穿着寻常的衣服,只比规定的时间早到了五分钟而已。

刘好好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一抬头眼神在不经意间和一个年轻的男孩子对了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