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道:“应该是在二月底三月初就被拘禁然后处死了。三月之后就没有人再见过静珑真人。宫中的消息,说是两仪宫禁提静珑真人的名字了。之后静珑真人的师父曾经去过一趟宫中,回来之后就立了个衣冠冢,但没有碑没名字。去她师父那里打探过,是在宫中犯了事,所以不敢立碑。”

清沅点点头。静珑真人确实是死了。这样再无可能还活着。

她心中太高兴,一时竟不知道作何反应。

清沅又问:“寿真公主如何了?”

耳目道:“寿真公主被软禁在自己的公主府中。皇帝还没有松口。”

这是清沅已经知道的事情,她只是点点头。有关寿真公主的传闻很多。但这些都不重要了。清沅只要听到静珑真人的死讯,她就定心了。

她命人取了一袋金子给耳目,让耳目留宿一晚,见过燕王之后,再回京中。

这天萧广逸回到府中,才走到清沅的院子门洞,就见清沅站在外面迎他,满面笑容。

他快步上前,握住她的手道:“有什么好事?”

清沅与他握着手,牵着他走进室内,低声说:“静珑真人死了。”

萧广逸“哦”了一声,他脸上没有太多惊喜,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一样:“是静珑的事,她死了?”

清沅看他神色奇怪,就道:“你以为是什么?”

萧广逸说:“没什么。”

清沅道:“你刚才一脸遗憾,总不会是…”她突然住口。

萧广逸笑起来:“是我多想了。”

清沅也笑。她知道萧广逸刚刚是误以为她有孕了。

两人都笑了一会儿,才又说回静珑的事情。

静珑这一死,清沅的心就定了。这事情说明炼丹到试药之间,一定是被寿真公主横插一脚,生出风波,搅和了静珑的好事。试药不成功。皇帝第一个要针对就是静珑。但寿真公主的动作在皇帝看来,也不会是完全的为他好,所以皇帝也迁怒了寿真公主。

静珑真人死了,寿真公主倒霉了,可见皇帝的怒火。那全程参与此事,甚至一手主持了此事的顾皇后,难道还能全身而退?

不管朝中是如何的风平浪静,两仪宫似乎岿然不动,倒霉的只有寿真公主一个。但清沅知道,皇帝这次一定与顾皇后罅隙甚深。

因为有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太子妃的人选还没有公布。

本来如果不出意外,正月,或者正月之后,宫中就该公布选定吴姑娘为太子妃。但是三月过去了,四月都要过去了,吴姑娘的太子妃也没了声音。

这决不是顾皇后愿意看到的情形。

清沅与萧广逸两人讨论了一会儿。两人都知道这是好兆头。清沅抚着他的面孔说:“你不用担心,母亲应该无忧了…”

她说的是许婕妤。当初顾皇后对许婕妤下手,是皇帝重病,她在宫中掌大权,又疑心许婕妤知道丹药的毒性,挟带旧怨,就对许婕妤下了手。

如今皇帝还没开始服丹,还没有病得糊涂。顾皇后这时候得想尽办法洗脱自己,另还有太子妃的大事还没定。顾皇后哪还有心思害许婕妤。

萧广逸知道这个,但听清沅这么说,他还是格外感动。

他出神想了一会儿,道:“我在京中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她…但顾皇后根基颇深…”

清沅明白他的意思,如果不趁着此时,彻底扑灭顾皇后的气焰,很难说顾皇后会不会再起,或者万一皇帝对她一时心软,或者顾皇后出其不意下狠手,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萧广逸心中也不愿意皇帝就这么把这事情抹过去。

他叫来京中来的耳目,又问了一些话。他在离京前还另有一些布置,过段时日,应当还有变化。

等耳目离开,清沅与萧广逸独处。也许是因为刚刚一番议论又勾起萧广逸的回忆和心事,他脸色看起来又变得严肃许多,只是蹙着眉头。

清沅道:“你之前叫我不要担心的。这时候该我反过来劝你了。事情已经全朝着好去了,她毕竟是皇后,是太子的母亲。皇帝不管怎么处置她,都要慎重。”

萧广逸向她淡淡笑了笑。

清沅知道这时候该拿什么逗他开心,使他放松。她提起了棠婳给她写了信。

萧广逸一听,就问:“她如何,在夫家过得还习惯么?”

他希望棠婳能看得通透,不要事后懊悔,怨恨清沅。

清沅微笑道:“她很好,告诉我许多事情,夫家待她也好。你猜她信里还提到了谁?”

萧广逸摇头,只说不知。清沅好笑,只是看着他。萧广逸明白了,他说:“玉苓?”

清沅把玉苓的婚事说了,又道:“她这辈子大概做梦都想不到,上辈子都发生了什么。”

萧广逸微笑着看她:“你很得意?”

清沅这样子,他只觉得可爱。

清沅用手指点着萧广逸的下巴,柔声说:“这辈子你只陪着我,我当然得意…”

第129章

与宁州时不时的风沙天不同,京中赏花游春的好时节又到了。宫中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办起大小宴席,还会安排出宫游玩。

只是今年与往年不同,宫中似乎忘记了春天的风和日丽一样,一股怪异的气氛挥之不去。

先是太子妃的事情。正月之后,吴家姑娘几次进宫给顾皇后请安,每次太子都在。

这位吴姑娘虽然不如之前的叶姑娘,顾姑娘长得精致,但也是唇红齿白的娇嫩少女,略有虎牙,看起来更为活泼,太子岂有不喜之理?

怀恩县主过年时候都没入宫,这位吴姑娘是顾皇后的新宠儿。所以宫中都知道,这位吴佩儿姑娘就该是太子妃了,就等着皇帝皇后下旨了。

结果二月过了,三月过了,几个最好的吉日都过去了,两仪宫始终没有放明话。到了三月之后,这位吴姑娘也不来宫中了。

两仪宫对此讳莫如深,好像之前种种只是大家会错了意一般。

太子妃的事情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提,忽然又是寿真公主出了事。寿真公主深受皇帝宠信,时常入宫,与宫中许多老人都相熟,皇帝突然向她发难,一时宫中竟人人自危。

皇帝惩戒寿真公主的理由里有一条是“结交僧道,妄议是非”,巧合的是,静珑真人在两仪宫消失了…

再加上寿真公主出事之后,皇帝也变得很少来两仪宫了。

顾皇后三月时候有些不适,皇帝甚至没有去探望。这在从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若是换一个人,宫中早就认定她失宠了,但这毕竟是顾皇后。

尽管皇帝不来两仪宫了,但顾皇后还是和往常一样作息。后宫事务还是须有皇后主持。

这日一早,安平就过来两仪宫给顾皇后请安。这段时日安平天天来陪顾皇后。她知道有事情发生,且与静珑真人有关,但顾皇后不告诉她,她心中既气恼又不安,但顾皇后到底是她的母亲,在这时候她还是要陪着顾皇后。

安平就这样陪陪顾皇后,然后去找皇帝,努力在父母间传话,可她的父母都心不在焉,并不听她说话。

安平向来有脾气,这么多天下来早就受不了了,终于忍不住向顾皇后抱怨:“我早就说过,我厌恶那个静珑真人!可母后就是不听!”

顾皇后还是十分从容,淡淡道:“你什么时候和我说过这话?”

安平气呼呼道:“我就是说过!”

顾皇后道:“你又知道什么?又提静珑真人干什么?”

安平道:“既然我不知道,那就请母后告诉我。到底是怎么了,姑姑为何被责罚,静珑真人又为什么不进宫了?”

顾皇后道:“你姑姑是她自己做错了事。静珑真人是回去修行了。”

她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安平。

她不愿意将事情告诉安平。她对身边心腹说,不告诉安平是因为安平还小。其实并不是为这个,她不想把事情告诉安平,是因为安平虽然年纪小,但其实聪明,而且向来好恶分明。

她心中有一个深深的担忧。如果她把所有事情都告诉安平,安平也许会弃她而去。

顾皇后到现在还在思索,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为什么事情会到这一步。

正月时候,静珑真人将丹药献上。虽然顾皇后催了催,但静珑真人还是顺利完成了。

皇帝十分高兴。但服药之前,他要试药。

顾皇后早就料到这一层了。即便皇帝很信任静珑真人,他也不可能不试药就服丹。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静珑真人的丹药仓促炼成。即便不是仓促炼成,谁又能保证这丹药一定试药的时候能平安无事?

而且皇帝希望的是这丹药能延年益寿。

顾皇后自有办法。她主持六宫这么多年,太医院她也可以操纵。

皇帝选什么人在试什么药太医院不知道,但是试药人试药之后,总得有太医院的太医去把脉诊断。

顾皇后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她买通了太医。静珑真人的丹药吃下去之后,人的面色起初会很好,满面红光,从表面看似乎健康许多。只要太医告诉皇帝,试药人的脉象也强壮,比之前更好。那皇帝一定深信不疑。

第二件事,顾皇后对皇帝说,她愿为皇帝亲自试药。顾皇后说,其他人试药她都信不过,这天底下,没有比她更忠诚更体贴的了。

皇帝为此万分感动。

于是,试药的人效果很好,太医天天为他们把脉,只说这些人身体越来越好,原本有些体虚的,都渐渐变得气血充足。

之后顾皇后也亲自服用了丹药,皇帝问她如何。她说了许多,说不仅身体舒适了,连心中都清明许多,似乎耳目都更灵敏了。

皇帝终于信服,开始了服丹。然而就在皇帝服药没两天的时候,寿真公主进宫来求见皇帝。

寿真公主一见皇帝,没寒暄两句就道:“陛下,你被皇后和静珑真人骗了!”

皇帝知道因为怀恩县主的事情,寿真公主对皇后有诸多不满,但至少两个人表面上还过得去。他没想到寿真会当着他的面直接诋毁皇后,一时竟然惊呆了。

寿真公主急急忙忙就说起炼丹的事情,皇帝一听她提炼丹,当时就沉下脸,问:“你从哪里听到炼丹的事情?是静珑真人告诉你的?”

寿真公主道:“她若之前告诉我,我一定会拦住她!”

她忍不住唤了皇帝的小名,还是他们小时候的称呼,说起用丹是多么荒谬。

皇帝之前之所以瞒着所有人,就是怕听人念叨这些。一听寿真说这些,他十分不快。

寿真见皇帝根本不愿听,干脆道:“裴闻仙裴神医是当今圣手,为何一到试药的时候,皇后就让裴神医出宫了?”

原来正月之前,裴神医就向皇后请辞,皇后说太子身体已经痊愈,就准了裴神医回乡。

皇帝对此没有多想,因为皇后说裴神医只是回乡过年,只要太子身体有异,裴神医会立刻回宫。

寿真公主竟然将裴神医找了回来。她坚持要裴神医为那些试药的人诊脉。

皇帝动摇了。

起初这只是一丝动摇——他在心中说,他并不相信寿真的胡言乱语,他始终最信任的人都是顾皇后。但只要有那么一丝动摇,就足以撼动一切。

皇帝将裴神医召进宫,重新诊断。

不出一日,皇帝就将静珑真人抓住囚/禁起来。因这事情涉及道士,炼丹,后宫私密,若被大臣知道了,一定会吵得翻天覆地。

所以皇帝用内侍秘密审了静珑真人。折磨了静珑整整三天。

顾皇后在静珑消失的第二天时候发现不对劲的,但这时候已经迟了。静珑已经落在皇帝手里了。

她还知道了,前几日静珑刚刚进过宫。但是静珑没有来给她请安,只是去见了皇帝。

顾皇后一想这事情,这才懊悔自己大意了。若是察觉到静珑的异样,她会先对静珑下手。这样许多事情就无从查证。

但皇帝现在手中有静珑,有太医院的证词,顾皇后知道这事情不能善终了。

所以当皇帝先处置了寿真公主的时候,顾皇后完全高兴不起来。

在她看来,皇帝对寿真公主的处罚并没有那么重,将来还有翻身的机会。她与皇帝做了这么多年夫妻,她很清楚皇帝的脾气,这种处罚只说明皇帝的怒气还没有完全发出来。

所以顾皇后不愿意把实情告诉安平。说出来,对她,对安平,都没有任何好处。

她这段时日,都是在养精蓄锐,尽力思索熬过这一关。

皇帝不来找她,她也不去找皇帝,她在虚张声势。

事发之后,她有些不适是真的,倒不是故意试探皇帝。但皇帝还是没有来看她。顾皇后就知道他是把这当做试探了。

说来也奇怪,皇帝之前那样,她已经腻了,每日只觉得烦闷。可事发之后,她心中反而平静了许多,危机四伏时候,她念起了皇帝的好。

但她还不想就这么服罪。

只要有一个人在,她不会那么容易倒下。她是皇帝的妻子,也是太子的亲生母亲。

与安平不同,太子根本没有追问皇帝和皇后之间发生了什么。他没有逼问过顾皇后。他只是在顾皇后微恙的时候,陪着她照顾她。

太子本性就是如此,他不喜欢逼迫别人。他对皇帝和皇后都是全然的信赖——如果这事情他应当知道,那他们自然会告诉他。他不强求。

皇帝这辈子最爱的儿子就是太子,所有儿子当中也只有太子是皇帝悉心培养的。国之储君,不可动摇。

皇帝也许会对她下手,但不会动摇太子的地位。

第130章

顾皇后想的,是一定要保全太子。

皇帝想的,也是保全太子。

只是他们两人为何要保全太子的原因已经截然不同了。

太子妃一事,皇帝原本已经默允了吴家姑娘。但炼丹的事情一出,皇帝立刻就不许吴家姑娘再进宫。

在这种时候,顾皇后也知道,如果和皇帝顶着干,执意还要吴姑娘入宫陪伴,坚持这桩婚事,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顾皇后这时候不能显得十分急切要将太子与自己捆在一起。她很冷静,如果这时候太急切,就显得她迫不及待要抓住太子才能救她的命一样。

尽管这是事实,但她不能表露出来。

从静珑真人被皇帝拘禁事发已经过去了二十八天,这二十八天,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两仪宫只是表面镇静,她身边的心腹都疯了两个。迦楠尤其不中用,竟然找了根绫子悬在梁上,幸好人还没挂上去就被小宫女发现了。

只有谢阿竹最镇定。静珑失踪后两天,顾皇后曾经问过她:“阿竹,你觉得事情还会有转机么?”

谢阿竹淡淡地说:“皇后,事情不到最后,总有转机。”

顾皇后微笑着问她:“什么是最后?废后?赐死?”

谢阿竹一下子抬起头,她顿了一会儿,道:“皇后,只要活着,就有转机。”

顾皇后又轻轻笑了一声。

她太知道皇帝了,所以利用起皇帝的弱点也是得心应手。但问题是,皇帝之前不知道,现在也知道了。一旦他知道了,只会越想越多。

但不管如何,正像谢阿竹说的,只要不到最后,总有转机。所以顾皇后最近不但不绑着太子,甚至不要太子常常过来了,她主动把太子往外推,要太子多在东宫,或者跟着皇帝。

顾皇后行动越静,皇帝那边似乎也不紧逼她,只是不与她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