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光燃起之时,悲伤过度的皇后突然冲进了熊熊燃烧的大火。所有人都被皇后的举动震惊了,待他们回过神来,急忙救出了谢清。

谢清没有死,她成为了皇太后,并且是人人称赞其气节,对她愈发敬重的皇太后。

在昏迷中醒过来之后,谢清屏退下人,无声地一笑。

是悲伤过度,想给先帝陪葬,还是别有深意,这一切,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文成帝驾崩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即位,是为献文帝。

新帝即位后,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乙浑,欺凌新帝年幼,暗中密谋,有意篡位。

眼看着前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谢清不但没有感到惊慌,甚至隐隐感到一丝兴奋。

她一直都在等待一个临朝称制的时机,而这个时机,终于来了。

她不动声色,定下大计,镇压叛乱。很快,在她的铁血手腕下,乙浑被捕杀,灭了三族。在这次事变中,谢清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果敢善断,她的政治才干让所有人都叹服不已。在接下来宣布由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消息,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太后的这次临朝称制,并没有坚持多久。皇兴元年,献文帝李夫人于紫宫诞下一子,即为后来的皇太子、太和帝元谦。

太后喜得长孙,抱着怀中小小的孙儿,她忽然间就觉得,那个由他一手抚养的孩子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所以她决定停止垂帘听政,让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

然而献文帝登基后,却渐渐的走到了太后的对立面。他贬斥太后的宠臣,试图提拔太后不喜之人,结为心腹大臣。

起初,太后还对皇帝之举忍气吞声,可到了皇兴四年,她终于忍无可忍了。

话说起来,自太后的丈夫文成帝死后,年仅二十六岁的太后耐不住深宫的寂寞与凄冷,逐渐将目光放到了朝堂上的那些美男子身上。

当时的朝堂上以鲜卑人居多,胡汉混血也不在少数,总而言之,大臣们大多仪表堂堂。很快,太后就在其中选中了一个官宦子弟,名为李奕。

李奕风流倜傥,善解君意,才朝廷之事上也颇有高见,深得太后宠爱,时常入侍宫中。

献文帝对此,自然甚是不喜。他认为太后淫-乱后宫,丢了皇家的脸面,世人定会议论纷纷,让他抬不起头来。他动不了德高望重的太后,只好对李奕下手。

皇兴四年秋,李奕的兄长因罪被告发,献文帝借机将他们兄弟打入死牢,没过多久之后便处以极刑。

谢清痛失爱人,又眼睁睁地看着皇帝提拔揭发李氏兄弟之人,盛怒之下,她决定利用自己得权势,逼迫献文帝退位。

说起献文帝本人,他虽少年时便能处理政务,举朝称善,但他生性喜好黄老之道与浮屠之学,时常与朝中士大夫还有寺中沙门高谈阔论,探讨玄理,看起来不免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厌倦天下俗事的感觉。

于是在皇太后的强势逼迫下,献文帝打算传位给他素有时誉的叔父。但无疑,这一举动遭到了太后和宗室大臣们的联名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得在皇兴五年,禅位给他年幼的儿子,皇太子元谦。

新帝继位之初,朝廷大权其实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手中。经此变故之后,太上皇反倒更加在意手中的权力,拉拢朝臣,与皇太后隐隐形成对抗之势。他还多次亲征,北征南伐,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或许是从这个时候起,已经是太皇太后的谢清,就对她的养子起了杀心。

促使她下定决心的,是延兴五年冬的一场大阅仪式。太上皇为了彰显国力,在平城北郊举办了这场闻名天下的仪式。

太皇太后此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太上皇已经完完全全不受她的控制了。若她还想站在天下的最顶端,风光无限地活下去,太上皇不得不除。

承明元年六月,在某一个炎热的天气里,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都平城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原是当日,太上皇应召前往泰安殿觐见太皇太后。结果伏兵突然一拥而上,瞬间将他擒拿住之后,将他强行软禁起来。

这之后不久,太上皇便病死于平城永安殿。

至于这位年轻的太上皇究竟是不是病死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太上皇死后,新帝年幼,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此时的太皇太后已过而立之年,比之当年的青涩稚嫩,她的政治眼光已经更加成熟了。谢清意识到,这世上的感情总有逝去的一天,唯有权力是可以实实在在握在手心的东西。所以她下定决心,这一次她不会过早地让皇帝亲政。

有些东西,还是自己攥在手心里才更能放心。

太皇太后重新掌权后没多久,就给她的心上人平了反,报仇雪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太皇太后虽然架空了皇帝,独揽大权,但她拥有非同寻常女子的政治智慧和杰出才干。

上位之后,她恩威兼施,处置贪官,奖励廉臣。

她手段狠辣,对于有谋逆之心的乱臣贼子,杀起人来她丝毫不曾手软。

可她也非常有容人之量。她对献文帝的作为,引起了很多保皇派的不满。对于这些人,太皇太后没有大开杀戒,反倒大肆嘉奖,此举无疑稳定了由于权力中心更迭引起的朝廷动荡,让外寇没有丝毫可乘之机。

安定了朝中局势之后,太皇太后终于开始了她渴望已久的汉化改革。

为了培养有用之人,太皇太后大力扶植贤能之士,不分种族。

在太皇太后组建的班子里,既有鲜卑贵族,又有汉家名士。朝廷重臣她拉拢,内廷宦官她也不轻视。而在这些人中,不可避免的就有人被太皇太后看中,成为她的裙下之臣。

其中最为得宠的,当属风度不凡的李冲。她不仅重用李冲,对他大肆封赏,还为皇帝做主,纳李冲之女为妃。

太皇太后很注重皇帝与李冲之间的关系,让她欣慰的是,皇帝对李冲,并没有像他父皇一样采取抵抗的态度,反倒尊敬有加,时时请教于李冲。

太皇太后心满意足之余,不忘培养皇帝的政治智慧。在她主政的几年里,她都尽可能的让皇帝多多参与到汉化改革之中,让他得到锻炼的同时,亲身参与到其中来,将她的雄心转变为他的抱负。

皇帝没有让她失望。无论哪一方面,他都是她完美的继承人。只是他的身边,还少了一位与他比肩的皇后,谢家的皇后。

当年谢昭仪嘱咐谢清谨守规矩,不要有非分之想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谢家竟会有如此风光的一天吧。

天下大事,尽在谢家人的掌握之中,就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要由谢家人来为他挑选皇后。

谢家的女孩儿进宫之后,目光精准的太皇太后很快便放弃了愚钝无知的谢瑾。她挑中了谢瑶,眼看着谢瑶怀孕生子,一步步沿着她当初的轨迹走上人生的巅峰。

至此,她的心愿已然达成,可谓死而无憾。

纵览太皇太后这一生,幼时孤苦无依,成年后经历曲折,数度沉浮。但这一路走来,权力,爱情,理想,抱负,该有的她都有了,她得到了世间女子所羡慕的一切。

或许在旁人眼中看来,太皇太后为人太过强势,心思颇为深沉。但于谢清本人而言,她已无悔地走完了这一生。

番外五皇帝

元谦很小的时候,他的母妃便被赐死了。自然的,他没有一个同母兄弟。在这偌大的深宫中,他所能依靠的,唯有一个自身难保的父亲,和那位做主赐死他生母的太皇太后。

可元谦知道,他对太皇太后是不能有丝毫怨恨的。他对生母李夫人的印象,其实已经非常非常模糊,唯一能够记起来的,就是她临死前死死地抓住他的手,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不要报复,绝对不要报复。她说为了他而死,她心甘情愿,不怪任何人。

元谦只怪自己,为何生为皇长子,逼死了母亲。

他从小就不爱说话,与那个受着万千宠爱长大的六弟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六向来能言善道,他走到哪里,所有人的目光便集中在哪里。

元谦曾经有些羡慕他,却不知元谐对他的羡慕甚至嫉妒,远远超乎他的想象。

从小到大,凡是皇帝有的东西,元谐都想得到,并且想方设法、不着痕迹地得到。

皇帝不是傻子,比之元谐,他要敏锐的多,自然能察觉出弟弟的这些小动作。不过只要不越过他的底线,元谦不介意让着幼帝一点。

他这样处事,与太皇太后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太皇太后在前朝无疑是个铁腕人物,但她在处理后宫的日常琐事时,却又表现得十分和善。

有一回,太皇太后身体不舒服,要服用一种叫庵闾子的草药,谁知泰安殿的宫人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粗心大意的宫人,居然没有发现,那碗粥里有一只数寸长的虫子。

太皇太后张嘴正要吃的时候,用汤匙轻轻一搅,将那只蝘蜓舀了起来。

当时皇帝就在太皇太后身边,他一向孝顺,见此情景自是十分恼火,狠狠地将宫人、厨子骂了一通,并要将他们处以严刑。

谁知身为当事人的太皇太后却淡淡地笑了笑,摆手道:“罢了,皇上,不是什么大事儿,放了他们吧。”

那厨子吓得抖如筛糠,战战兢兢地退了下去。

皇帝那时候还小,在旁边看着,却是感触颇深,一直到很多年后都没有忘记这一幕。

而他自己,也是按照祖母的教导行事的。

有一次他在用膳时,随侍的宫人不小心将热汤弄洒了,烫伤了皇帝的手。服侍皇帝的那个小黄门吓破了胆子,满屋的宫人也跪了一地。

皇帝却没当回事,擦了擦手,让他退下了。

还有一次也是皇帝在吃东西时,发现碗中有一只死了的飞虫,让他一看就没了胃口。不过他和当年的太皇太后一样,没有发火,也没有怪罪于任何人,只是一笑了之。

当初,他也是这样教大皇子的,只是不知为何,那个孩子就是不肯听他的话…

与太皇太后的大度相比,皇帝对待下人宽容,更多的是因为不在乎。经历过一次重生之后,皇帝看淡了许多事情。

除了谢瑶。

他至今仍能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谢瑶的样子。

年少时候,他与老六意气相投,时常结伴出入宫禁。

谢府是太皇太后的本家,也是元谐常去的地方。有一回,皇帝出宫找他,听六王府的下人说元谐去了谢府。皇帝也没多想,就去了谢家。

他很早就知道,谢家一定会有姑娘进宫,做他未来的皇后。彼时年少的元谦,对自己未来的妻子还是有几分好奇的。

那是个春日的早晨,空气中犹然带着几分寒气。

他微服出行,家主正巧不在家中,元谐不知怎的,也还没到。他与姑姑元氏短暂的问候了一番,元氏灵机一动,便留皇帝在谢府的后花园走走,她去领谢瑾过来。

皇帝本能地有些抗拒,还有一点点紧张。他想着去园子里逛逛也好,就答应了元氏。

自小,元谦的防范意识就很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一个人睡了。深宫长夜,漫漫无边,他的六识都变得分外敏感。所以当那个少女踮着脚来到他身后的时候,元谦早已察觉,只是没有点破。她既然有心吓他,他也决定吓她一吓。

少女的呼吸急促起来,显然正在酝酿着什么恶作剧。元谦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转过身去,反倒吓了那姑娘一大跳。

皇帝见自己当真吓到她了,颇有几分愧疚地说:“你没事吧?”

“我没事…”话虽这么说,她的脸色却有几分发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

元谦这时才注意到,她竟有一副倾国倾城的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颇有几分可爱。比起宫中那些端庄贤淑,呆板无趣的女人,她要生动的多。

谢瑶这时回过神来,见他衣着不凡,显然是位贵客。那时候她在府里的地位还很低下,若是被元氏知道她得罪了贵客,一定要被打骂,三日吃不上饭都是轻的…

她匆忙地道歉,“贵人见谅,方才是阿瑶失礼了。阿瑶给您赔不是了。”说罢一礼,不卑不亢,亭亭如莲。

满池初初绽放的莲花,都被她的美丽抢去了风头。

他对待自己,向来苛责,可对他人对自己的冒犯,却要宽容得多。对待宫人皇帝尚且能够宽宏大量,又遑论这后宅小女子的调皮呢。

“无碍。”他默默品她的名字,温声道:“你可是谢氏四女,名为…谢瑶?”

“您认得我?”谢瑶有几分吃惊,但话说越多,越觉得不妥。对方认识她,她却不好问他的姓名,显然处于下风。她不想惹什么麻烦上身,于是匆匆告辞,“今日之事多有得罪,还望贵人见谅。阿瑶只是路过此处,另有要事,先行告退了。”

皇帝没有说话,看着她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没有再等元谐,而是回到宫中。次日一早,他召元谐入宫,屏退下人,极为严肃认真地问他一件事。

“彦和,你可有心上人了?”

元谐愣了一下,随后笑笑,“皇兄什么时候也和皇祖母一样,关心起彦和的人生大事来了?皇兄不是向来不耐烦这些风月之事的吗。”

皇帝没说话,还是直直地看着他。元谐心里咯噔一声,隐约感觉有事,想了一想,十分慎重地说:“回陛下,彦和是有中意的姑娘了。”

“她是谁?可是谢家的姑娘?”

最近元谐常往谢府跑,这个可能性最大。

元谐点点头,没有否认。皇帝聪慧,他既然已经这么问了,元谐自知瞒不过他。

“是谢瑶吗?”皇帝追问道。

元谐听了这话,掩藏在宽大袖摆下的双臂,忽然开始发颤。他已明白了皇帝的意图,可他该怎么回答?他的确是喜欢谢瑶的,可皇帝这样问他,分明是看中了谢瑶。

他若回答是,依照皇帝的性格,很有可能成全了他和谢瑶。可皇帝难得看上一个女人,若是这个女人成了他的妻子,皇帝心里定然会种下一根刺,记恨他一辈子。

可他若回答不是…

谢瑶恐怕就要进宫为妃了吧。

元谐轻轻挑起唇角,云淡风轻地答道:“自然不是。”

其实想想看,谢瑶进宫对他也没什么不好。以谢瑶的姿色和才貌,入宫后定为宠妃。他只要略施小计,她就会对他死心塌地,言听计从,那么谢瑶就是他在后宫的一大助力,于他成大事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胸口那隐隐作痛的感觉…哈,管它呢!

皇帝听到元谐这样回答,明显的松了口气。元谐亦然,他知道自己押中了,皇帝果然看上了谢瑶。

“那是谁?”皇帝的语气,变得轻快了许多。

谎话自然要编全套。谢府的几个姑娘,他都是识得的,谢瑾跋扈,让人讨厌,又是嫡长女,很有可能要进宫做皇后,他就没提。谢玥胆小如鼠,谢琦愚不可及,想来想去,也就三姑娘谢琢还算不错,虽然人长的丑了些,但性子稳妥,身后又有一个做大将军的祖父。继谢瑶之后,她自然是他最好的王妃人选了。

元谐握紧双拳,笑着说:“是谢府的三姑娘,谢琢。”

“如此甚好。”皇帝微笑着道:“等过些日子,朕就下旨为你们赐婚…”

“多谢皇兄…”

其实皇帝并不傻,他心知肚明,那日谢瑶分明是将他的背影认成了旁人。这个旁人,最有可能就是老六。

而元谐心里,未尝没有谢瑶。可老六的决定,让皇帝觉得不后悔将谢瑶从他身边夺过来。

元谐对她或许有几分喜欢,但若说是爱,就太可笑了。她只是元谐心中一朵干净美好的莲花,为了踏上青云路,他也可以随手将这朵娇艳的花朵踩在脚下,辗作尘土。

而他,定会好好地守护着谢瑶,让她一世无忧。

可事实上,他并没有做到。

他宠爱谢瑶,可谢瑶无子,他又不得不顺从太皇太后的意思去别的妃嫔宫中。她患了病,他舍不得她离开,可宫中局势复杂,政变一触即发,他只得将谢瑶送出宫静养,却没想到她经历了怎样绝望的三年。

在得知他立谢瑾为皇后的消息之后,谢瑶彻底的变了。她想尽一切办法重回宫中,变得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可是这一切看在他的眼中,只有无尽的心疼与自责。

他亲眼看着谢瑶毒害高寄云,看着她将谢瑾拉下皇后之位,亲眼看着她明明得偿所愿,却丝毫都不快乐。

他心疼的心都要碎了,可是于事无补。

于是他只能避开她,躲到千里之外的战场。

当他得知慕峥扮作小黄门,与谢瑶私通的事情时,其实他并不奇怪。他早就知道,谢瑶的心里积压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不发泄出来,她会死的。

身为男人,身为丈夫,身为皇帝,他自然生气,难过,愤怒。可更多的,还是后悔。

如果,如果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一定会竭力挽回一切…

在彭城长公主期待的目光里,皇帝下旨,杀了慕峥,对皇后却没有一丁点的责罚,仍然保留她的皇后之位。

彭城长公主被皇帝的宽容震惊了。她不敢相信,元谦身为天子,一个人人称赞、文韬武略的好皇帝,他竟然能这样包容一个背叛他的女人。

可随后没多久,就传来皇帝呕血而亡,英年早逝的消息…

这一世,当真说不清是谁欠了谁更多啊…

带着重来一回的强烈渴望,故事终究得以全新开始。

最终话

景明三年,皇后诞下一女,取名元怡。

好不容易得来这个女儿,帝后自然将大公主视为掌上明珠。

作为宫中唯一的公主,元怡比两个哥哥还要受宠。神奇的是太子和三皇子之间虽然争风吃醋个没完,却一致地对元怡这个妹妹很是疼爱。

谢瑶看着小心翼翼地将妹妹抱在怀里的元恒,颇为奇怪地挑眉,“你当初对慎儿可没这么好啊…”

元恒悠悠看她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母后何出此言?”

“臭小子别装了,过来。”